播放地址

舌尖上的新年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磊,邓洁,李勇

 剧照

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1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2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3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4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5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6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13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14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15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16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17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18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19舌尖上的新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20:13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关于“重回时间”、“寻找年味儿”的电影,将透过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一个个新年故事,展示东方的文化习俗,用鲜活的镜头语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档案,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儿。

 长篇影评

 1 ) 去电影院看一部纪录片吧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算是圆了去年没赶上《喜马拉雅天梯》上映的小遗憾。
    作为舌尖系列的电影篇,其叙事风格和拍摄手法没有太大变化,但比以前更讲究。同样是通过几组不同的故事,展现不同地域、家庭的新年盛宴,时间维度上从年前、除夕夜、初七一直到元宵节,空间维度上涉及四川、重庆、台湾、香港、北国等等,内容维度上则根据食物的功能种类分为了主菜、祭祀、消闲等不同主题,多角度叙事而没有紊乱,呈现出一道流动的、亮丽的春节美食宴,和背后中国人的春节情怀。
    我和同伴在看的时候,一直在透过镜头猜测背后使用了哪些摄影技术,微观、延时、无人机航拍……最大程度地将食物从食材变为食物的过程展现出来,每次镜头在展现肉质的疏松、汤汁流窜、热气沸腾等画面时,影院里总能发出一致的惊叹声。影片也没有停留在展现单个食物的美味上,而是将食物的制作过程、提升到一种美学艺术角度。在拍其中一道菜时,一边是师父做菜的手法,一边是武馆里咏春拳切磋,两种手法刚好某种程度上相似,明明暗暗来回切换,展现了食物是立人之根本。
    春节本是最适合煽情的时候,但影片拍得挺克制的。在拍渔民春节宴会时临时被叫出去打渔的场景,只是给了一个渔民从热闹的室内走出来的景象,如果放在第二季,估计还会补拍渔民家人的守望或者眼泪之类的。显然是吸取了第二季过度煽情遭人诟病的教训,让纪录片的主观情绪更淡了一点,算是符合电视体制内纪录片一贯来的真实性程度。
    当然,一如既往的制作手法,既是优点,也是不足,“画面+解说+配乐”的传统电视纪录片放在影院来看,稍微有一点点出戏,李立宏老师的配音第一句一出来,我与同伴都有些许不适应。这或许也与我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有关。
    电影本就源于纪录片,但后来,虚构的故事显然带给人们更好的观影体验,真实纪录片让位于虚构影片,这是国内外院线的基本情况。但国外相对好一些,一些优质纪录片还是能在影院上线,分一杯羹的。在中国的情况就惨许多,每年上映的纪录片寥寥可数,基本都没有票房一说,“回不来本—招不来投资—制作更艰难—质量不保—上映更难”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商业电影市场繁荣的情境下略显凄凉。
    而舌尖系列作为国内电视纪录片行业比较顶尖的队伍所制作,质量保证和题材讨喜,受到广泛关注,围绕着“舌尖”品牌进行其他产品开发,即人人都在谈的“IP”开发,算是能为纪录片打开小小的突破口。这部《舌尖上的新年》就算是一个尝试。
    看到豆瓣上有人直接打一星说纪录片还拍电影是圈钱,大概是联想到各种综艺节目衍生大电影心生厌恶,已然忘记纪录片本就是院线名正言顺的主角。当一件事物因为某些因素退出人们视线,再次回归时却被人淡忘其本质,这是件很无力的事情。之所以推动纪录片上院线,并非只为圈钱,而是只有将纪录片推入商业市场,有了资本和关注度,纪录片生态才会好起来,反过来刺激创作者的热情,推动行业发展。
    还是希望热爱纪录片的人,或者是想体验下纪录片魅力的人儿,可以去影院予以支持,顺便刺激一下自己的味蕾。到春节回家时,才能怀着更加思念、感恩的心情去迎接舌尖上的乡味儿。

 2 ) 舌尖上的新年和我想的不一样!

昨晚和男票一起看了这部片子,我俩都是《舌尖》系列的忠实观众,看完之后他兴冲冲的说好看,还在微博@陈晓卿老师,结果人家陈导还真的回复他了,他更是乐得像只老鼠,于是我就问他,真的有那么好看吗?他回答我的,不是好看,而是好吃。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这部片子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好看。

今天来豆瓣看见居然是8.5的高分。吓cry。虽说片子还行,但是也不至于8.5那么高。就我的心理评分,7-7.5已经是对本片的极大肯定了。

看见好多小伙伴不甘的说,纪录片也可以进影院,就是圈钱!
这点我是不、同、意的,不论商业电影,文艺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综艺大电影什么的,若是有诚意,要观众掏腰包去看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诚意摆在那,就算打情怀牌,要我为诚意买买单,我心里还是愿意的。

所以,首先我就对《舌尖上的新年》的制作诚意表示极大的怀疑。因为看完本片之后我立马又去看《舌尖1》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俩是一个系列。
我们看到,舌尖1是分单元,每集一个单元,就用第一集来说,时长是不如电影的,可是第一集50分钟的片长跨越的区域就包括了云南(香格里拉和云龙诺邓),广西,浙江,湖北(安徽的挖藕人),吉林,海南。不细分的话六个区域。虽然不如《新年》89分钟的片长在陕西,重庆,两广,江浙,港台,山东,内蒙多....
我们对比就可以看到《舌尖1》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长里,让我们看到的是承载着吃这些美食的人的生活,是和这种美食息息相关的人文。给吃过这种食物的小伙伴们一种共鸣,没有吃过的小伙伴们一种向往,最终看到的是食物背后,为这种食物奔波的人的辛劳。《舌尖》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小伙伴们弹幕写的都是“辛苦了”“我们以后不浪费食物”什么的,自己鼻子也是酸酸的。

反观《新年》你是否有一种为了过年而拍给你看过年的感觉。我不知道主创对过年是怎么理解的。于我来说,过年是团聚,是游子一解乡愁,是父母看儿女归来的欣慰,是对长辈的感恩,是对晚辈的关爱,是卸下辛劳,是对新年的期许,是对往日的感慨,是展望来年的美好,是暂忘昔时的不快,是享受一年中难得的闲暇。这一切不是三言两语,也许是一道菜,也许是一碗饭。至于食物如何对感情承载,《舌尖》表现的很好,《新年》不知是过于含蓄还是根本就忽略了这种内在紧密联系的深层刻画,这方面显得十分单薄。

此外,《新年》真是对食物做了极大的描写,比如,现在还在我脑子里回放的砸碎糖瓜的鬼畜。然而这是对吃货们的杀手锏,谁招架得住?男票看完立马就上某宝想买糖瓜了。
又不得不说到《舌尖》令我印象深刻的,做酸笋的老板看自家的酸笋还有三天才能出缸于是打算推掉客人的订单,我能可以看到,酸笋老板是个非常实在的人。老渔把头对冰下鱼群的判断,我们看出他有很丰富的经验。捕鱼人用6寸网眼的网我们知道他们遵循传统尊重自然,挖藕人们的辛劳,让我们知道食物得来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对比一下不言而喻。

同样主角是食物,看过《新年》之后,你细细回忆,是否能联想吃这个食物,做这个食物的该是怎么样的人呢?

所以我说《新年》诚意已经远不如《舌尖》了。

其实说实在的,我小时候就听说云贵这边有年时松针席的习俗。看到《舌尖》居然挖了那么多平凡又不凡的饮食文化,期待着,兴许《新年》这电影能让我们看到“高跷捕鱼”那样的濒临无人传承的传统。
却太让人失望了。
想想,似乎《新年》就是电影里的年,是别人的年,并不是你的年或者我的年。他们的食物就是他们的,我却不想搬上我自己的桌。
已经不是那个让人眼馋,又让人感触的《舌尖》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请右上点X。

 3 ) 一部“匠人+民俗+仪式”的美食传奇和纪录的价值


从惟余莽莽的呼伦贝尔雪原,到依山傍水的广西乡村,从山城重庆到浙江渔村,从内陆的陕甘到香港和台南,真正从地域上体现了疆域广袤的中国。然后,电影在新年的主题下,从年食的类别上,过年的时间上,展示了年食的丰美和奇绝。
在类别上,首先是年夜大宴上的主菜和压轴菜,如广西的松皮扣,台南的红蟳米糕,香港的九大簋盆菜,甚至苏州的七件子。然后是年食中的甜食,广东鹤山的吹大糍,龙游的发糕,山东的糖瓜,厦门的红龟粿,还有陕西窑洞的糕角。再是年食中的零食,干果的炒货和水果的蜜饯。
在时间上,从腊八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然而,电影中所选取的食物,主要来自偏远的山村,渔村,几乎没有一种是来自大城市的。有的是因为其特色,比如重庆的腊肉,海边的鲞,广西的酿。而有的,是那些独留几尽消失的个人作坊,比如山东的糖瓜,厦门的红龟粿,陕西的糕角,和香港的盆菜。
当地的人各自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技艺和当地的习俗来制作不同的食物,看他们的那些制作过程,不仅看到的是制作方法,还有当地的习俗,更在那种朴素传统的制作过程里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如腊肉的薰制,鲞的日晒风干,酿的缤纷种类。
而在看那些独特又快消失的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有一种看《匠人》的感觉,尤其是糖瓜的制作,几个人赤裸上身在蒸气弥漫的小屋里,一遍遍将糖条拉长,对折,拧曲,捋匀,趁着院中的寒冷把握时机把糖管用绳子断成一个个糖瓜,这过程有如在看铸剑。还有那个只有她才能做到的老婆婆,把吹成球的大糍在油锅里一遍遍快速的翻滚煎炸,娴熟的炸成直径30厘米的圆球。更有香港盆菜的独秘和层层累叠的奇观。这些已经几尽消失的手艺和手艺人,使得这些食物也带上了传奇的色彩。
最后,所有的美食在除夕夜齐齐端上桌,大家围坐一起,吃一年中的最后一餐饭,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仪式。
初一的时候,用自己所有的最好的食物,祭祀神灵,感恩和祈愿。
而到了十五,新年就过完了,于是陕西人用一种特别的活动来完成新年的仪式,365根高粱杆,架起365盏灯,围成一个里面布满了十八道弯的方形,人们排着队一一从中走过,为新的一年祈福祝愿,不知这是不是一种习俗,但至少是一种仪式。
于是,这部关于新年食物的电影,成了一部“匠人+民俗+仪式”的美食传奇。
这种传奇里,似乎记录了一种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的东西。无论这种东西叫什么,却是因为有记录才能看到,才能留存的东西。
于是,电影有纪录的价值。

这也是一部由电视改拍的大电影。
而看了《舌年》,觉得纪录片的大电影还是和综艺片的大电影有所不同的。前者会因其自身的记录有着些许历史文档的价值。如果那些民俗依然保有,那就是一种保存式的记录,如果那些民俗已经消失,那对其进行的挖掘更是一种珍藏式记录。比中电影中对只会在年节出现且制作手艺快消失的糖瓜制作过程的全记录,对红龟粿的龟印的雕刻人的记录,那个戴着眼镜用手工一下一下雕刻的匠人已经是最后一位龟印雕刻人。于是电影的最后有一个情景是,把所有的龟印摆满了一院子,镜头一排排扫过。而其中还有两只爬行的真龟,或许就是在说明时间与手艺的关系吧,乌龟所代表的是不变的时间,而在不变的时间里有些东西终会消失。还有陕西的糕角,这种食物是用一种最原始的植物,糜制成的,糜如今已经成了一种稀少的作物,影片中小孩的奶奶也只是用稀少的收成,在过年时给晚辈们做一次传统的糕角。还有用冬瓜雕刻精美花样做成的茶泡。不知多年以后,这些东西还会不会有。于是,对这些东西的纪录便更显现了它的价值。
《舌年》的电影与电视相比,在解说和故事上节制了很多,主要以食物和习俗为主,没有故事,也不专注于人。使得纪录片更有了一种文档价值,一种对食物,传统和习俗记录保留的价值。因为那种故事在事后看来,除了媚俗当下和填充篇幅之外,没什么多少作用。
而且《舌年》的纪录片,同《玄奘的故事》那类过多的通过意会附会的想象来展示也是不同的,这是对现场的真实记录。于是更有价值。电影的最后说,或许有一天,春节,会变成时间里,日历上的一个符号,与寻常的日子没有了不同,但因为美食,人们还是会聚在一起。那么这种记录就是一种保存和回忆。(不过换句话说,好像是以后新年没有别的了,只剩下吃了,成了真正的舌尖上的新年。厄呵)
做成电影的形式,或许是一种潮流趋势,但使纪录片的受众面更广了,同时在从电视向电影的转化中,自然也提升了纪录片的一点艺术性,比如摄影更讲究了,文本更节制了,主题更专一和突出了。这部以新年为主题的舌尖,可以看作是两期的电视纪录片,但又不同,因为是以一贯之的主题,更独立,更精致,更纯粹,于是这就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电影。而非什么大电影。
在看纪录片《南宋》时,提到了一个词,“善本”。如果这种对真实现场还存在着的,文化,艺术,民俗的记录,再细致一些,再入实一些,再真诚一些,去掉以往舌尖中的那些在事后看来徒增篇幅的虚浮感动,用真正的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打动人心,那么纪录片或许就是影像的善本。
只是纪录片如此耗时,耗力,耗资,浮躁而又快速的时代,谁愿意用三年,五年,或更多时间来打造一部纪录片呢。或许终有人为之吧。
否则何以看到集“匠人,民俗,仪式”于一起的美食传奇呢。


PS:
幸好自己是在吃饱的情况下打开此片的,几乎没受任何食欲上的骚扰。于是得以专心的看了食物的美,和食物的传奇。

 4 ) 得记得把那些家菜要学会了

      要不是片头出现的龙标我都没意识到这是上映的电影,自问就算我知道有上映会不会去看呢,真难讲呢~~~那些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的电影化让我对所有本来“应该”只出现在电视里的各种东西上了大银幕都存在偏见,但细细想来,纪录片上大银幕好像倒是没什么不应该,作为吃货就算看看超大画面的食物是不是就应该去嗨一把呢,得,反正都下片了·~~~
       这是官方意义的舌尖上系列,据说是原版人马,嗯,的确是沿袭了CCTV版舌尖的精髓,用食物讲述的天朝文化,我喜欢~~~食物本身让我大半夜看了浑身不爽,我想吃啊啊啊啊啊啊,这玩意要是去电影院看这满场的咽口水声肯定相当的壮观。片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中国人喜欢用繁复的食物制作寄托感情。真的呢,于是各种节日的重头戏总是吃,各种不一样的吃,春节这个最最重要的节日当然更是吃了再吃,而且我们春节总是在重复吃某些东西,我们称作传统。如今物质生活算是富足,吃其实已经不是奢侈,但是春节的那几顿总还是还上那几个大菜,我其实有时候挺腻味的,因为我没有远离家乡,没有远离父母,父母和家乡的味道总是在身边,所以到了那些时候,我总是劝长辈们试试新鲜货,今天想想这些味道寄托得是最原始的念想,是到了时候必须要的有念想,如果真的没了,我也不会舒服,就像那几个只有冬天(也就顺便只有春节)才有的食物,我其实还是会想念的。生在一个大城市,好多传统真的不见了,起码我们还得留着吃,我得记得今年冬天跟爸妈学那几个菜哇~~~~

 5 ) 过年,回家,吃饭

记忆中经历的故事和陪伴过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大大小小改变,美好的故事会变得悲伤,喜欢的人会变得陌生,闻过的花香依旧艳丽,山上的野草莓始终酸甜。

影片的结语说也许有一天春节会成为日历上一个平凡的节日,我们依然会回到家乡团聚亲人,以美食的名义继续传递难忘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被热播,被一大批爱好美食的观众所喜爱,也因此成为独树一帜的美食纪录片。其实,中国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千篇一律的小鲜肉以及编剧自己都不相信的老套爱情故事,作为一名观众我们也在等待解救我们的新鲜事物。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用最传统平凡乡土的菜肴帮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注入新的感情,是对每一位漂泊在异乡或念书或工作的游子们的慰藉。

努力学习吧,努力工作吧,你的家乡还是那么地美好!怀念的美食就在家里的餐桌上,父母也都在等待着你的归来!

从南到北,由西至东,每一片被大自然雕琢过的土地都散发着独特的生机孕育着独有的饕餮珍馐。

辽阔中华,地大物博。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长江黄河,由古至今,我们恪守自然的规律。在自己的土地河流之上,敬畏生命,寻求着更多的味道。

小时候过年,更多的感受是热闹是亲人间的血脉相连的温暖。还有餐桌上觥筹交错的趣味,兄弟姐妹间的游戏。是贴对联,换新衣。美好难忘,记忆里盛大的年节也只有过两三次。生活是忙碌的,比起少有的团聚各自前行奋斗让自己生活的富裕是更重要的乐趣。

每次年节都会听父母念叨年味越来越淡了,我从来不觉得,对于我来说能看着电视吃饭的机会不多。更何况在春节,我能看最有意思的小品,吃最多样式的年夜饭,领叔叔伯伯的红包。扣肉是父亲的招牌菜,炸丸子包饺子是母亲的活计,鸡和鱼是少不了的规矩。味道或许是平时的味道,到因为外面的烟花炮仗变得更有平凡的感动。

长大了,亲人间的团聚变得更少,每一次难得的见面都是一次事情的宣布。经济自由了,喜欢的衣服随随便便就买到手了。我的春节,也渐渐失去了意思。

不变的,大概只有年夜饭里饱含的祝福了。

或许真的有一天,春节变得不再重要。等待着欢庆的人们也变得随意,川流不息人群中的你我都变得麻木。

我们应该相信,吃的本性,还是会继续下去。

希望三五十年后,衰老的我能像影片开头的那对老夫妻一样。与厮守一生的爱人拌拌嘴,为思念的子孙做出带有我独特味道的年夜饭。

未来的某一天我的子子孙孙,会用舌尖上特有的味蕾去体味一个老人一生的酸甜苦辣。

 6 ) 年味•年“味”


包场般地看完了《舌尖上的新年》,走出放映厅的时候工作人员问我:“纪录片吧,好看吗?”我答好看,然而也不仅是好看,更是好听、好吃。从前在电影院看《海洋》的时候,因为年纪小还觉得略乏味,这次却看得个值回票价、齿颊生香。

之前《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都是在电脑上看的,这回将纪录片搬上大银幕,摄制团队也着实在画面和镜头上花了心思。譬如制作松肉扣时的延时摄影、烹制烧鹅时与武术格斗的蒙太奇等,立马有了电影感和非常棒的观影体验。最爱的还是鲢鱼冻融化在热米饭上的特写:晶莹的肉冻逐渐化开,汤汁缓缓渗透到米饭中,在饱满的米粒上裹一层油亮鲜香,甚至仿佛能闻到混杂着米香与鱼味的气味——非大银幕不能体会这夺人呼吸的美,我看得都忘了吃东西。

这次的主题是“新年”,内容也围绕着从年三十备年货开始到正月十五最后一顿宴席,将东南西北各地的新年美食统统包罗。红蟳米糕、柚子酿、生腌咸膏蟹、陈楼糖瓜、红龟粿、九大簋、七件子,“膨大丰盈、繁盛多样”,有声有色有味有故事(其中用绳子切割糖瓜时发出的“啵”的一声真是萌坏我,捋顺的麦芽糖简直像Rapunzel的头发一样顺滑泛金光),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把新年的美味展现给我们。

在我看来,如果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有年的美味,却缺乏年的味道,或者说气息。《舌尖上的新年》照惯例将一种种美味串成片,然而在讲述时,却有些游离。发压岁钱、备年货、放鞭炮和祠堂盛宴时你能看到“年”,其他时候似乎与《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个人故事并无差别。或许我是在期待一种属于新年的热闹感吧。有一段配乐很有年味,点个赞。不过说起来,这部片子的内核,与其说是感怀新年带来的团圆,不如说是感慨年味、新年传统的即将逝去,农耕年代祭仪的渐行渐远,只有特定的年节可以看到,所以缺乏一些热闹感倒也说得过去。

在片尾,所有美食制作者名列其上,还留有一句“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人”。看得见制作组的诚意与辛苦,这也确是一部好作品,感谢为我们带来此篇的制作组,新年快乐。

 短评

第一次看电影不是因为美色流口水 点映出来立马滚去次饭2333

2分钟前
  • 咖喱乌冬
  • 推荐

纪录片的定义: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奥斯卡都有纪录片单元呢,为什么就不可以上映了?说圈钱的也真是呵呵了……

6分钟前
  • jlllllll
  • 还行

制作糖瓜那段看得入迷。

7分钟前
  • 浩叔想买大房子
  • 力荐

蒜苗腊肉、手把肉、鲢鱼冻、布里亚特包子、酿菜、松皮扣、凤梨酱、三色蛋、红鲟米糕、生腌海鲜、香芹海鳗鲞、蒸星鳗鲞、姜丝乌狼鲞、大糍、发糕、乌日木、羊肉腊八粥、糖瓜、红龟粿、烧鹅、平榛、炒米、金枣、杨桃干、茶泡、糕角、九大簋、盆菜(黄酒鸡、焖冬菇、手打鱼丸、炸金蚝)、七件子

10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看点映口水流的不要不要的 比春晚赞多了

12分钟前
  • Super IP
  • 推荐

虽然渍渍好多次,但拍的还是不走心啊。

14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较差

妈蛋,真想炸死那些一口一个“圈钱”的傻逼。纪录短片就不能制作成电影了?装自己看透一切要不要太幼稚了点?打一星很酷炫吊炸天?没看过或者是眼睛瞎就不要乱评分,乱评分就算了,别乱喷,真是秀下限。

16分钟前
  • PengKD
  • 力荐

没有什么比看这个电影只能吃爆米花更伤感的了吧。

18分钟前
  • netcay233
  • 力荐

看这部片会对你造成暴击的有:重庆腊肉,豆酱鲶鱼冻白米饭,手把肉,布里特包子,松皮扣,糖瓜,发糕,糕角,海鳗,星鳗,十八酿,三色蛋,红鲟米糕,香港盆菜,烧鹅……

23分钟前
  • 卿启玮
  • 力荐

很不错的纪录片,看之前先吃饱看的还是挺舒服的。

27分钟前
  • 媛木子
  • 推荐

“圈钱”个瘠薄啊!良心制作,无论配乐还是特写航拍,能和爸哪儿跑男那种垃圾娱乐片相提并论?舌尖拍到老我看到老!///2.21看后来评:会猛然让人心下一动,会让人眼眶红红,会让人涌起丰富的情感,这部电影让人吐槽的地方很多,它甚至没有完整的讲述,可它成功在,给你最期待最感动的体验。

28分钟前
  • 海天黄豆酱
  • 力荐

美食最能勾连起中国人的感情,不远千里回到久违的故乡,只为这一口解除乡愁的美食!电影淳朴的画风,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啊!

30分钟前
  • jasonbourne
  • 力荐

首先请看客们区分一下,院线未必都要放映商业电影,艺术题材、纪录题材,都可以在银幕上观摩出别样的体验。所以大家心态放平和先。市场需要包容性,当然,也需要抵制《爸爸去哪儿》这种现象级影片的热映。

35分钟前
  • 燕麦宇宙
  • 力荐

不一样的年菜,一样的年味儿。处理河豚高手在民间,这乌狼鲞让我嚼一嚼吐掉我都不敢...。另外腊八粥居然还有咸的!简直比甜豆腐脑还异端!

39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推荐

影院排片少得可怜,但诚意的出品,看完浓浓的国人传统自豪感,立意碾压其他同期商业垃圾。适合一家人其乐融融观看

42分钟前
  • Je®men
  • 力荐

支持纪录片上院线!

44分钟前
  • 傻豆
  • 推荐

既缺乏专题片的逻辑,又不具备纪录片的实感。剧情片演员可以是工具,纪录片却是以人和生活的真实为立足之本的。这里所有社会、文化的东西基本都是牵强附会、生硬尴尬,导致美食本身也很空洞。加一星的原因是至少比春晚还是好点……

46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较差

就算你告诉我里面会出现的每一道菜,我也还是想自己亲眼看一遍。

49分钟前
  • 徐斌
  • 力荐

纪录片也是电影的一种,上映无伤大雅

50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推荐

视觉享受,味蕾盛放

51分钟前
  • 遇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