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偶然

剧情片香港1986

主演:张国荣,叶童,梅艳芳,王祖贤

导演:楚原

 剧照

偶然 剧照 NO.1偶然 剧照 NO.2偶然 剧照 NO.3偶然 剧照 NO.4偶然 剧照 NO.5偶然 剧照 NO.6偶然 剧照 NO.13偶然 剧照 NO.14偶然 剧照 NO.15偶然 剧照 NO.16偶然 剧照 NO.17偶然 剧照 NO.18偶然 剧照 NO.19偶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5

详细剧情

  路易(张国荣 饰)是一名大红大紫的歌星,一次偶然中,他结识了舞蹈演员安妮塔(梅艳芳 饰),两人一见倾心犹如干柴烈火,结成了一段浪漫又刺激的露水情缘。路易发现了安妮塔杰出的歌唱天赋,便顺水推舟将她捧上了乐坛。之后,一个名叫茱莉亚(王祖贤 饰)的女人走进了路易的生活,漂亮的茱莉亚很快就虏获了路易的真心,但很快路易便发现,茱莉亚的身后掩藏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感情上受到了伤害,路易离开了茱莉亚流落异国,在那里,他遇见了越南女孩软玉诗(叶童 饰),玉诗的温柔和善良温暖了路易的心灵。在感情上屡受挫折的路易这一次是否能够把握难能可贵的真爱呢?

 长篇影评

 1 ) Catharsis in Fiction 虛構中的淨化

關於「偶然」

首先,這一次因為短片篇幅的限制,他並沒有完整刻畫每個人的角色,反倒是擅用了設定中的失控,即「偶然」與「想像」的字面意義,來讓故事發生。對觀眾來說,了解衝突的過程亦是了解角色的過程。這個高明之處在於,1. 當觀眾有了「進入」的狀態,便很難有空間去追究細節,或就設定進行批判。2. 讓觀眾在觀看的同時彷彿親歷地震,與角色共享宿命,使缺少描寫的人物形象及劇情部份更加合理。

關於「想像」

三部短片的劇本非常出色,使影像化的過程格外舉重若輕。對於短片來說,僅靠對白來推動劇情是十分冒險的事,而其間的時間跨度也成為不小的挑戰。沒有讓整體氛圍變質,全憑他自身的靈氣以及紮實的劇本。濱口龍介最拿手的是戲中戲,而這也延續了他在「夜以繼日」所顯現出的天賦。每一位角色都在克制的浪尖遊走,在下一秒被宿命拍落進漩渦中,無聲且清淡,但實質是鏡頭外僅屬於想像的轟烈。

淨化

他選擇用舒曼的「夢幻曲」作為配樂,因為鋼琴曲有特別的質感,能夠幫助去除劇情的雜質,完成整體流動性的淨化。當然,也說明他對自己的指導風格及目的十分自知。最後一分鐘的情節安排,讓我想起他在「夜以繼日」的開頭做了相似的事情:美夢成真,美夢也隨即破碎。清醒夢突然醒來的那個瞬間就是如此。在慾望與複雜倫理的反覆平衡中保持克制,但還是會有一些好似失去控制,僅出於本能的留戀。我們無法改變夢境,也無法改寫過去,只能擁抱所擁有的記憶繼續流動。這種類似大師的筆觸,讓我想起伯格曼的「野草莓」。亦再次證明了他的天才之處。

 2 ) 封闭世界的魔法和病毒。

电影呈现了三个非常精巧的故事,每一个都看似具有开放性,但由于“偶然”的事件与对爱的“想象”进行了过于密集的链接,所以,我认为它呈现的图景更关乎个人的封闭世界。

第一个故事:魔法值100% 病毒值0%,人类由童年转化至成年的初始阶段,“爱”与潜意识层面的“坦诚”(前女友)、社会化的“般配”(千)相互拉扯,魔法的口袋就在这种拉扯中被扯破,并且逐渐耗散。

第二个故事: 魔法值50%,病毒值50%。这个故事看得我很有共鸣,因为它非常简洁地呈现了创作者的不同阶段和状态。女大学生是作家成为创作者之前的状态,而作家在向社会敞开大门之后,就丧失了直接参与魔法的机会,而是以文字为媒介封印魔法,也正是在去肉身化的电子邮件中,女大学生的数字化声音成为了非人的“病毒”,杀死了作家的魔法。

第三个故事:魔法值0%,病毒值100%。这是一个情欲感接近于零,并且拒绝奇迹的故事。对已冠夫姓的绫而言,“希望”(被绫记起的名字)被封印在了错置的记忆和姓名中,而接近丈夫爱之魔法的方式也是通过病毒所带来的时空glitch。在魔法褪去的世界,每个人都被刻出了“一样形状的缺口”(夏子自白时的描述)。魔法沿着技术的路径,逃逸至赛博世界,以文字病毒的方式重新介入人类世界。

 3 ) 人间真善美

这是最像村上春树小说的电影,对男女关系和爱情的定义都非常村上,村上小说里爱不是凡俗的理解(貌美,金钱,性,等等)村上小说里爱都源自独一无二的彼此理解,默契,双方对对方灵魂的触摸,第一个故事里女主之一描述的爱情就是这样的。第二个故事里少妇学生对老师的情绪也是如此,第三个故事两个陌生人之间也产生了这样的火花。村上还有个特点就是情节走向的意外,这是为了悬疑,但仍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但我觉得滨口龙介却没有拍好《drive my car》,把《drive my car》按照原文排成个短故事放在这部电影里会非常合适。

《偶然与想象》拍了三个人间真善美的故事,不同年纪的恋人,不同的爱欲纠缠。

第一个故事,我觉得其实是有点破绽的,两个是闺蜜的人不可能没见过对方的前男友,当然可能如今是速食时代,他是她前男友时,她还没有和她成为闺蜜。这个故事和了洪尚秀《这时对,那时错》的结构一样,演了两个结局,短发女孩儿最终选择放手,成全前男友和闺蜜的恋情。在脑海中把三口六面对质的情节演了一遍,发现对谁都不好。短发女孩儿忠于自己感情,所以即便男友长得像金城武一样帅,又有自己公司,她还是绿了他。她发现闺蜜比自己更能理解和爱前男友时选择放手。

第二个故事是最棒的,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儿替metoo运动中受委屈的男性张目,在这个大背景下,独身男教授要求自己办公室的门一直开着,即便中间女主含情脉脉,色诱之心溢于言表,他仍可以镇定引述文学创作理论化险为夷,但人非草木,最后他还是破功了,但也仅限于让女主把录音发给他一份,老实说,那段色情描写和渡边淳一的人体解剖式描写一样,干瘪无力,读了只会让人性冷淡。这是一场误会,也很容易澄清,但教授为此辞职并销声匿迹了,女主也离了婚,得益的是一只畜生。这个男的选的非常好,那种自大无能贱格演的入木三分,而且他其实是通过卖身法语老师觉得自己肯定能过,结果老师回去生娃了,新来这个男教授直接把他挂科了。他没法色诱男老师便派他色诱的少妇女同学去做。他是表面的受益者(顺利毕业找到了编辑的工作,以他人渣本领,肯定还能混得不错),但教授和少妇女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心灵上的,虽然只有几秒钟,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那种可遇不可求的心灵交流,当然,这位渣男对此也根本不屑一顾,他毕生都不会有这种时刻了。

三段故事里我们也都可以发现细微的男女的不同,女的更容易投入感情,而男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冷静,冷酷,理性。

滨口龙介和洪尚秀这种电影,导演都必须有一流的功力写对白,让对话进行下去是非常难的,让观众看着对话进行下去则难于上青天,但他俩都做的不错。钟情于写大量对白的电影,最后能活下来的,都是披沙拣金后经得住考验的,都不会差,林克莱特的《爱在...》三部曲,伍迪艾伦的冷笑话大集合等等,洪尚秀和滨口龙介,除了对白写的不错之外,选的演员也非常有个性和内涵,这些演员不一定是俊男美女,但都是那种非常耐看型。能够和对白融为一体的。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这一类能稍微触及人类深层次情感的,都是上品而可以留存,电影当然首先要提供感官刺激,这样的电影才能赚钱,小说亦如是。但总有那么一些创作者,越过感官,希望直达人的灵魂,看前一种电影是婚姻生活,只要稍微努力一下,人人都能有,而这后一种则是爱情可遇不可求。

 4 ) “那些按部就班的生活以外的偶然,才是人生”

之前经验是,会觉得吸引我的片名,不一定是部好电影。此片是例外。

香港国际电影节(第45届)的闭幕片,三个小故事都很有意思,平凡而隽永,偶然得知闺蜜的crush是自己前男友;一时兴起引诱一直崇拜的大学教授;偶然将陌生人认错为当年的意难平。这些故事的梗概写在影片的简介,昨天和友人说起,友人还以为我已经看过了整片,但影片讲得恰恰是这些偶然发生后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出租车的戏的光影太温柔了,一开始还停在现实,后来就仿佛落入关于爱情的浪漫幻想里;女主冲去前任的办公室也让人意外,男女主之间的交流论情感的隐忍和爆发和冲突为影片之最。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故事安排了两个结尾,相信哪个则取决于你是谁。

第二个故事则是一方极为克制,一方语气淡淡但充满诱惑。教授的话语几乎全部是学术用语,不知道是一种习惯还是出于自我保护,我想两者都有,至少这个曾经的学生是自己一生的例外,激发了极大的情感上的波澜,不知所措之下,抽象的话语才是保护色吧。女生则极为坦诚,平淡无奇地讲述自己作为一个女性个体对于性,这个在日本社会或者说东亚社会常被压抑的话题,的欲望,显得极为有力量。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三个故事,认错人在我自己生活里是社死现场,但是影片的这两个女人则刻画出来什么是素昧平生中的意气相投,一句“你很像她“,一句“不介意的话我来扮演她”,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在她们似有若无地倾情相诉中,我一度落泪。高中毕业时隔二十年后,一位“过得不幸福”,一位“无法说自己过得好,只能说每天都在努力”,但却默契地给予对方自己的温暖。

而正如滨口龙介对这部影片的受访所说,那些按部就班的生活以外的偶然才是人生。也许他说的是,有偏差的,有例外的,充满巧合、偶然,然后你对这些偶然背后的原因发起想象,那些想象,决定了你是谁,决定了你过着,以及将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第一次在香港看电影,时隔多年第一次自己一个人,特此影评留念。

 5 ) 走向慢速现代性

绪论:从慢下来开始

卢茨·柯普尼克的《慢下来:走向当代美学》主要探讨了当代语境下的“慢速现代性”。原文从装置艺术、摄影、电影、视频、音乐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挖掘“慢速美学”,即,将“慢”(slowness)作为一种美学策略来获取当代的时间体验,以深入理解和感知加速社会及其背景、影响与现状。

柯普尼克指出,“慢速现代性”脱胎于以“加速”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是滥觞于象征主义与未来主义的审美现代性的另一种面相。柯普尼克旨在强调所谓“慢速美学”,不是单纯朴素的“让时钟的滴答声慢下来”,更不是“鸡汤”式的劝勉和训导,而是提供了一种“凝视”时代的观视方式。

柯普尼克一再在他的论述中说明:缓慢并非反对以速度为主导的现代生活,或对前现代的怀旧,而是往往容易被加速社会所遮蔽的,相对独立的认知方法,并且在这种方法的指引下,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并适应时空的偶然性与叠合性,从而理解当下。

偶然性的生活流

1

日本电影研究者莲实重彦评论《夜以继日》(2018):“伴随着滨口龙介导演的新作品,日本电影孤独但却实实在在地踏入了第三黄金时代。”到了2021年,滨口再次以其举重若轻的美学创新和独到的表演论,分别凭借《偶然与想象》和《驾驶我的车》两部作品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而《驾驶我的车》再获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如果说《驾驶我的车》一部分力量源自滨口龙介对村上春树小说及契诃夫戏剧的改编,那么《偶然与想象》则是由其本人执导,用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了轻盈而别致的生活流,在舒曼《童年情景》的串接下,透镜组般相互叠加、折射,从而在镜头中凝聚情感能量。

根据片名《偶然与想象》就可窥见,偶然性是这部影片的叙事核心,是连结段落与段落的逻辑线索。三段故事充满巧合、误会和错认,却完全摈弃了戏剧性和因果关系,从而形成一组松散、随机、不确定的情节组织。而第二个关键词想象则成为每一段偶然中除却因果链条以后浮现出的欲望的生成机制,完全突发的、具有强烈意外色彩的动力和阻力的结合,从而“在现代加速的中心撑开一个空间”。

2

影片的第一章《魔法(比魔法更不真切)》讲述了一段不寻常的三角关系,主角芽衣子是一名女性时装杂志模特,久美既是芽衣子的工作伙伴,也是她的闺蜜。电影开头用简洁的镜头揭示了芽衣子的工作,在下班回去的出租车上,久美向芽衣子讲述起她最近的一段恋情。滨口龙介使用近10分钟的长度记录下了两位女性之间的对话,其中除却少数正反打特写,绝大部分都采取了较近距离的景别,将两者放置于取景框的左右两侧以获取张力。这段长对话从声音的流动来看没有任何剪辑的痕迹,对话中的试探、疑惑、严肃与插科打诨都被保留。两人的肢体仅有一两次的调整,其余的动作都体现在面部神态和一张一合的嘴,与行驶中的车的后窗里不停变换的景色形成对比。

在现代加速社会中,飞驰的车辆成为表达对象并不稀奇,柯南伯格在《欲望号快车》中以有强烈侵犯性的视觉体验来窥视性和爱、肉体和机械之间的关系,“速度”与“欲望”产生了形而上的连结和对应。滨口龙介在《驾驶我的车》中亦将车厢拓展为一个相对的封闭空间,但集中展现对话而非身体。对话成为人际关系的隐喻与暗示,这同样体现在《魔法》一章之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时间被四面的车窗“隔开”了;窗外是飞驰向后的风景,而车窗内则是平实、素朴、缓慢发生的言语,一个包含有多重时间性的偶然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芽衣子意外地得知久美的现任恋人就是曾经被自己背叛的前男友阿和,于是在将久美送回家后,芽衣子立刻让司机掉转车头,去了阿和的办公室。二人在办公室中再次上演了类似的对话场面,并相互袒露各自心中仍萦绕着的复合的念头与可能性。

三天后,三人在咖啡馆相遇。久美并不知道芽衣子与阿和之前的关系,于是向芽衣子兴奋地介绍她的男友。突然,芽衣子向阿和发问,要求他在她和久美之间做出选择,并直言自己和阿和重见的那刻“分手后的两年时间像魔法一样瞬即消失了”。久美听完便离开了,而阿和从后面追上,留下芽衣子一个人被丢在座位上。镜头的中心从咖啡桌缓缓移向芽衣子,紧接着伴随着芽衣子双手掩面,镜头以极不自然的速率拉近到特写,并就此停滞。15秒过去,芽衣子缓缓将手放下,睁开眼睛,久美像无事发生似的重新开始介绍阿和给芽衣子,镜头复原——这一过程没有使用剪辑,而是完全连贯的镜头。紧接着,滨口龙介“重演”了这之后的事:芽衣子其实什么也没挑明,只是简单地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

在这一段落当中,与其说是想象与现实产生了分歧,不如说二者都是想象的存在之一。“重演”是超自然的,我们所认知的现实时间不可能倒带,但滨口龙介有意采用景别的置换推拉,而非蒙太奇的再现,用不寻常长度的特写达到和“慢镜头”相同的效果,即“强化视觉感知,复杂化观看识别,暂停叙事”,从而为影片重新编码。从“慢镜头”的原理出发,变慢的效果来自将超过24帧的镜头按照正常的速率放映,以展现肉眼捕捉不到的景象,这部分多余的时间,从主观感受上来讲,可以理解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而长特写区别于一般特写在蒙太奇中的大幅运用,其表达作用与慢镜头类似,却以一种“可感”的时间呈现,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无限接近波丘尼在雕塑艺术中对现代速度的体验,成为“从过去到未来多个轨迹的一个动态中转站”,让我们感知到空间内在的片刻瞬间,也就是滨口龙介的“magic moment”。

3

当建构封闭的言语空间成为滨口龙介美学的不二法门,语言流在其以偶然性为核心的生活流电影中超越了修辞学的直观定义。对话和独白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也不是诗意的表现手法,而是影像的重心所在,其不再是从屏幕中流出输入给观众,相反,视听者会被这种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向内吸收,在界面上形成一层不断扩大的充斥私人意味的“膜”。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如此评价滨口龙介的电影:“在对白和言语通常结束的地方,这部电影的对白才刚刚开始。这时,它们才会进入更深处,深到让我们在惊讶和不安之余,问自己:它还能深入到什么程度?滨口的语言是实质,是音乐,是素材。”

滨口龙介首次在影像中尝试“朗读”,是在其长片《欢乐时光》中,影片设计了一场朗读会,由一位青年女作家当着读者的面,不借助任何音响设备,用原声朗读自己的作品。这场朗读会持续了20分钟,虽然中间穿插了另外几个角色的镜头,但小说家从头到尾朗读完整篇文章的时间没有因为剪辑的影像缩短或是延长。在朗读的过程中,听众会将其与同时发生的其余情节对比,从而在心理层面感受到“慢”,即便并没有“慢动作”式的物理意义上的缓速,当镜头的时间如同被拉长的面团,其中所包含的多重意蕴也会随之发酵。声音对于速度的敏感性是远远超于视觉的,而人声只需稍稍加速就会立即失真,因此“朗读”在此模拟了一种节拍器或是计时器,但和自然时间截然不同,在语音流中,时间实现了“人为的自动运行”,另一方面观众以此为坐标搭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关系,体认当下的碰撞与错位。柯普尼克认为:“所有这些都提供了一个从根本上反抗伽利略的时间视角,是一个充满了瞬间机会、随机机遇和无法预计其他结果的场域。”

在《偶然与想象》第二章《开着的门》中,滨口龙介再次将“朗读”介入电影文本。与在《欢乐时光》中的实践迥异之处在于,《欢乐时光》中的朗读会将作家的私密文字直接展示给听众,但《开着的门》则讨论了封闭与敞开之间私密性能够产生多大的张力。《开着的门》展现了一场“未遂的诱惑”。挂科的男学生在向教授下跪求情被拒绝,又怂恿他已婚的同学兼炮友去勾引濑川教授,而她却私下仰慕着教授,在办公室里,朗读了教授所著的小说中充满情色意味的字句,并跟教授坦白了她的录音与自己勾引的企图。在这一片段当中,无论是对挂科后磕头求情的男学生,还是对试图色诱自己的熟龄女学生,濑川教授都坚持“让门就这么开着”。同时,镜头不止一次地从门外望向屋室的内部,象征凝视的眼睛和公共的注目。

滨口龙介在一次线上连线采访中对这段内容作出了以下阐释:“我认为这几乎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斗争。在日本社会,有两个词经常被提起,‘建前’(たてまえ)和‘本音’(ほんね)。‘建前’表示场面、场面话,‘本音’则表示内心真实的感情,更为私密。我觉得这种场面与私密生活的双重性是真实存在的。”女学生村山和濑川教授之间的斗争以门的开关为象征,在东亚文化的背景当中,性在绝大多数场合是不可以被公开讨论的,而“把门打开”这一动作,破坏了我们的预期模式,“重绘出一幅我们所能眼见、思考和完成的图示”,使情理中的私人领域和现实中的公共领域叠合、交错,从而根本上改变了“色诱”的目的,转而倾向于理性的分析性对诸如性与器官描写的探讨。在当代美学的意义上,“把门打开”亦是一种“慢下来”的方式,通过空间的调度,聚合或扩大、凝固或延长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这种“敞开”不是反存在主义,企图依靠蛮力重新架构起现代主体与世界之间的联系,而是利用“敞开”制造无限延展的时空,得以从固有的、单向的、司空见惯的观念当中抽离并再解读。

4

柯普尼克在《慢下来》第六章中围绕多尔蒂《鬼故事》展开论述,强调当代慢速提供了“失调的催化剂”:观众被放置在影像的旁边,从而能够遇到当下的空间,这个空间被不可控制的时间铭刻所表达和损坏。《偶然与想象》的前二章《魔法》与《开着的门》都以一场慢速的长对话引发了不可逆转的失调,最终收束于略带伤感的想象的间隙。滨口龙介在第三章《再来一次》却尝试用一种温馨的“虚拟语态”编织回忆和现实,并调和其间的矛盾。故事的背景假想了一种名为Xeron的电脑病毒,可以通过用户硬体档案,随意传播至所有联络人。病毒从2019年起泄露了小到个人数据大到国家机密,各国惟有自行断网,倒退至数十年前依赖邮寄和电报通信的年代。中年妇女樋口夏子搭乘电车来到东京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在回程车站的电梯上,将另一名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女性小林绫误认为是自己的初恋女友美嘉,同时绫也将夏子误以为是自己的朋友,便把夏子接至家中。二人不断倾诉过去的回忆,却一直没有提起各自的名字。误会解除后,绫开始主动扮演美嘉的形象,试图解开夏子的心结;此后,夏子也反过来扮演了绫的挚友希美,二人在车站拥抱告别。

慢速审美寄予流动的感知模式以期望,认为这种策略有利于当代人直面并回返“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当下”。在数字文化中,有关速度和加速度的图腾业已伫立,电子媒介帮助我们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创造抑或摈弃多重的可能性,从而沉迷于操控的权力,为速度所捕获。滨口龙介所设置的第三个故事背景恰恰是将现代生活进行技术微调,把逐渐嵌入的赛博世界剥离,并保留一个“过去不断完满而未来尚未形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辨认他人的方式不是带有权力色彩的命名行为,不是用若干字符代替完整的人,而是通过外貌、声音与气质,同时也宣告肢体与眼神交流的全面复归。我们或许可以从受限的速度来重新审视现代性,也就是说,依靠控制变量的方式,试图挖掘当下不断侵蚀我们思维宝贵传统的根源。这看似有别于柯普尼克对现代速度偶像崇拜的倒置,但实质上依旧在探讨技术视角的缓速。

在两人相互扮演对方所错认的角色的过程中,误会从尖刻甚至是惨烈的相撞中逃逸,溶解于叠合平面的罅隙中,由此对话具备了在时空层级间穿梭的能力,把紧锁的回忆的门扉再度叩开:当青涩时光闪现的瞬间,二人无一不流露出感怀与释然的神情,在熟悉而陌生的友人面前展示自己心上的缺口,将彼此的存在作为支撑起生活复杂性的手臂。比起前二章,《再来一次》的外景明显增多,在来回车站与绫的家的道路上,滨口龙介保留了二人并排行走的动作,呈现了几近完整的路线。在“漫步”时,人物的对话始终没有终止,亦在结构安排上表征出言语从完全的室内、到“把门打开”、再来到外部世界的步伐。用柯普尼克对“漫步艺术”的剖析来理解滨口龙介的话,他的“有益干预”是体面的、恰当的,“是将身心重新安放再当地一个具体的地方,而非投身全球那抽象的、快速前进的洪流中”。由此“漫步”获得了一种恢复属性的力量,它调整我们的呼吸节奏,亦重启我们对生活一成不变的印象,电影中的夏子和绫都在漫步过后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逃脱出“中年危机”的场所,在不经意构造出的偶然时间和空间里喘息并填补长年累积的情感空洞,实现在当下的“漂流”。

 6 ) 走向“偶然性”的生活流与“小说潜在性”

( 原载公众号“虹膜,7月22日)

日本电影研究者莲实重彦曾盛赞《夜以继日》:“伴随着滨口龙介导演的新作品,日本电影孤独但却实实在在地踏入了第三黄金时代。”如果这个评价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那么,今年滨口龙介的两部新作——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偶然与想象》与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的《驾驶我的车》,也许将再一次印证莲实重彦所言非虚。

相较于之前获得国际声誉的亚洲导演们,滨口龙介的作品无论在题材选择或美学风格上,似乎都显得有些太“轻”了。或者用一个不太严谨的说法,滨口龙介的作品是最不像电影节电影的艺术电影,无论社会批判、人性探索、艺术手法,似乎既不刻意追求深刻,也不够醒目。

但滨口以一种举重若轻的美学创新,在亚洲艺术电影的复杂脉络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特且难以界定的存在。

九十年代,以侯孝贤、阿巴斯、王家卫为代表的亚洲艺术电影,成为世界艺术电影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侯孝贤和阿巴斯对于电影语言与电影本体的探索、王家卫对于电影形式手法的创新,对于当代的艺术电影创作影响深远。

九十年代末至新世纪,几个亚洲导演的作品重新勾勒出亚洲艺术电影的新版图。阿彼察邦对于东方宗教神秘主义与政治性的表达、贾樟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呈现、洪常秀对于人性的洞察与嘲讽、是枝裕和对于日本家庭与伦理观的思考、奉俊昊对于类型叙事与社会议题的融合——某种程度上,这些亚洲艺术电影形塑了西方电影节对于亚洲艺术电影的一套美学标准。而在这套美学标准之外的亚洲艺术电影,却往往被遗漏或忽视了,比如近几年日本青年导演如真利子哲也和三宅唱的作品。

值得欣喜的是,到了2021年,滨口龙介凭借两部差异颇大的作品,同时被两大欧洲艺术电影节所认可。他不拘一格地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多少打破了西方电影节对于亚洲电影的固有标准——虽然这一标准在近几年已经多少被洪常秀几部新作品所动摇。

滨口龙介与其他几个当代的日本青年导演,在不遗余力地实践着一套从自身生命经验中生发的电影表达,摒弃宏大叙事与社会批判、在人性深度的挖掘上也没有过度用力,几乎与西方电影节的标准背道而驰。他以一种全新的美学经验,跳脱出某种日渐枯竭、过劳甚至陈腐的、由西方电影节确立的艺术电影传统,却最终以其独特的风格获得了西方电影节的普遍认可。

滨口龙介跳出了亚洲艺术电影甚至日本艺术电影的传统脉络,通过对电影、戏剧、小说三者美学特性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法国新浪潮侯麦与里维特的美学风格。

《偶然与想象》也许是滨口迄今为止最轻巧灵动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段纠缠的三角恋、一次拙劣的诱惑陷阱、一场基于身份误认的邂逅,通过舒曼的钢琴曲《童年情景》被串连在一起。片名清晰地标示出故事的核心所在,三段故事都充满了巧合、误认与错失,也充满了回忆、想象与欲望。

走向偶然性的生活流

偶然性,是这部作品的核心叙事逻辑,也是滨口龙介对于生活素材的组织方法。借助偶然性,滨口龙介重新开掘了生活流电影的叙事潜能。

生活流电影本来是对于强烈戏剧性与因果关系的摒弃,是一系列松散、随机、无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也是生活原初的面貌,然而,大部分生活流电影容易显得平淡、枯燥、乏味。

滨口龙介通过巧合、意外与盲打误撞,将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主角们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内心冒险。这些极端的偶然性,经常被观者视为“狗血”,其实不然。当偶然性进入一个因果关系的叙事链条中并不断发酵,才成为狗血剧情。而滨口的偶然性,往往摆脱了叙事因果链条,或没有后续的发展,只是日常生活中一闪而过的“magic moment”。

滨口龙介曾在访谈中说过:“电影是将现实如实拍下的艺术,因此在描绘非现实之物时多少有些力有未逮。我认为所谓‘映像表现’,是指在依托现实的同时又能体现出某种力量,但很多时候仅仅去呈现现实,往往什么都不会发生,也很无趣。因此,我在意的是如何在不破坏其既有逻辑下,把现实中绝少出现的事情包含进去。也即在保证现实的完整度下,生成一种对现实似是而非的感觉。”

现实中绝少出现的事情,就是滨口独创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有时仅仅转瞬即逝的巧合(第一个故事中女主发现女朋友的暧昧对象是其前男友),有时是意外惊喜(第三个故事中的偶遇初恋情人),有时却变成灾难(第二个故事中发错的邮件),或者一个阴差阳错的误会(第三个故事中的身份错认)。

这些偶然性的意外降临,打破了日常生活的惯性与轨迹,让人物陷入内心的种种纠结——嫉妒、惊喜或失落,从混沌安稳的日常生活进入一个近乎梦魇的非现实中。正如《夜以继日》中,两个外貌一样的男子这一巧合性带来的女主角朝子现实的崩塌。

《偶然与想象》中,偶然性伪装成无可躲避的命运,欺骗了爱着或不爱了的主角们。第一个故事《魔法(或更不确定的某种东西)》中,女主角虽然在言语中一直闪躲,但她幻想出的情节与对男主角的表白暴露了她的内心——“我意识到你与谷米的相遇,对我们来说也如魔法一般”。但当她从白日梦中醒来,却没有改变现实的轨迹,失落地告别了闺蜜与前男友。

第三个故事《再来一次》中,女主角在回乡参加同学会后,在路上意外邂逅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初恋。在不断深入交谈中,才终于被对方告知两人都认错了人。而这里的喜剧性在于,女主角言之凿凿的一生所爱,竟然自己都无法辨认出对方的样貌。滨口用身份误认这一喜剧常见的设置,不动声色地打破了一种爱情神话,却没有落入洪常秀式的嘲讽,而最终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让人物与自己放不下的过往和解。

滨口表面似乎在用偶然性戏弄人物,但其实,他用偶然性让人物跳出惯性,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看清自己的内心。命中注定的爱情可能只是一种幻觉,或者只存在于人物的想象与记忆中。

与此同时,也许是通过《亲密》(255分钟)与《欢乐时光》(317分钟)这两部超长前作的摸索,滨口掌握了一种无比精准凝练地再现日常生活的高超技巧,能够在特别日常的对话与情境中,不断深入人物内心,触摸到人/生活的本质。《偶然与想象》中的几场对话看似随性,但人物通过言语不断地试探、碰撞,逐渐生活平静的海平面被打破,滨口不动声色地搅动了生活的秩序,这种技巧让人目瞪口呆。

被想象与误认的爱情/欲望

“想象”是片名的第二个关键词,也是滨口龙介电影中欲望的生成机制。滨口在《夜以继日》中,就通过幻想/现实之间的关系探究爱情的本质。

到了《偶然与想象》,他展现了“想象”无穷无尽的变形,通过想象,人物在内心经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冒险。这些主人公很像侯麦电影中的人物,也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在一次次内心的疯狂/执着想象中体验生活,对于真正的现实却不太在乎。

《魔法(或更不确定的某种东西)》中,女主角显然早已忘了前男友。但通过闺蜜详尽细致的讲述以及女主角的追问,她在想象中重现了闺蜜与男友的相处场景,并因此感到嫉妒。同时,前男友一直无法忘记自己,这一点让她重新陷入了对前男友的痴迷。女主角爱他人的原因只是因为欲望被爱。也因此,她回去找男主角时,用不确定的语气说出“我爱你”,却又补充了一句“但我很怀疑”。

这也是拉康所界定的爱的基本属性——爱是属于想象界的。彼恋(爱另一个人)就是自恋,正是对自身的迷恋导向对另一个人的迷恋。

所以,她在咖啡馆幻想的场景中,说出了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发生的表白:“我爱你,嘉和。一心一意的,我想要的只有你,无法想象没有你的人生。你一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唯有在这个一闪而过的白日梦表白中,她才通过反复确认自己的心意,说服自己,我只爱你。同时也渴望对方的回应。但当白日梦醒来,她依然无法确信自己的爱,于是只能沮丧的离开。

《再来一次》中,女主角20年来一直对高中时期的初恋女友念念不忘,但当她把一个擦肩而过的女性小林绫错认为自己的一生所爱时,才终于明白,这段遗憾的爱,正是在20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一次次的回忆、想象,才被爱与记忆打磨的如此美丽。

最美好的时光,可能只存在于记忆与想象中。她只能通过想象来假想自己初恋多年后的模样——“你看起来和我想象中她现在的样子一模一样”。但现实可能远不如想象中美好,也许真正的初恋根本不像她想象般那么美丽,也许即便两人擦肩而过,她也会毫无知觉。

于是,影片进入精彩绝伦的第二次想象——“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为你扮演美嘉”,“不然太可惜了,我们戏剧性的偶遇”。两人开始一本正经地继续上演这出错误的戏码。在倒映出树影的落地玻璃窗后,这次以漫不经心开始的“搬演”忽然变得严肃起来,20年前藏在心里的话一涌而出:“你是我唯一的爱。你可能会爱上别人,但我做不到。”

这段表白,女主角即便面对真实的初恋,也不一定能说出口,但在一场假戏真做的搬演中,所有来不及说出的话都可以一一道出,所有来不及言明的爱都可以展露无遗。

然后,在故事结尾,将要告别的两人,忽然即兴决定再玩一次扮演游戏。这次,女主角搬演小林绫高中时暧昧的同性友人。两个陌生的女性通过这次扮演,给予对方勇气和力量。

这两段动人的搬演,既有王家卫《花样年华》中的搬演的深情和含蓄,也有里维特电影《赛琳和朱莉出航记》中即兴扮演的轻盈与灵动。

在第二个故事《让门开着》中,欲望借助想象的力量,抵达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在这个包含色情意味的故事中,真正的色情只存在于叙述/想象中,发生在女主角朗诵的小说文本和两个人物的内心之中。观众会发现,第二场戏中真实的两次性爱场景被导演省略、跳过。第三场戏中,却用了大量篇幅完整展示女主角朗诵的性爱描写段落。滨口龙介太了解,想象远比真实刺激,这就是欲望的机制,欲望通过想象而膨胀,通过无法满足而延续。

小说、戏剧与电影

于是,滨口龙介人物所有的爱或欲望,在真实/虚构、现实/想象的双重秩序中,变成一出出堂吉诃德式的内心冒险。滨口故事中大部分戏剧性,都发生在人物的想象、记忆或虚构之中。滨口在这里的技巧与侯麦如出一辙:通过言语,塑造了人物自身。通过言语,改造了现实。

滨口的人物正如侯麦的人物一样,是白日梦想家、是幻想者而不是行动者。这种想象大于呈现,幻想大于行动的人物特质,也让滨口的人物有些接近小说人物的特质。

在《偶然与想象》中,几个封闭空间内由人物对话而非动作建构的场景,几场漫长迷人的对话(包括大段朗诵小说段落和人物自白),都让人联想到舞台剧和小说。于是,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回到一个侯麦电影的经典问题来思考滨口龙介的独特性。

“为什么将一个故事拍成电影,如果我们能将它写下来?为什么要将它写下来,如果我们能将它拍成电影?”法国电影导演、影评人博尼策用这段话提出疑问并解释侯麦的独特性。“这段假装坦率的论辩准确地揭露了侯麦电影中看与说之间、讲述与呈现之间的交错与冲突。”

这段分析同样也适用于滨口龙介的美学风格——一种混合了小说、戏剧与电影的美学特质的电影手法,将电影的看/呈现,与小说或舞台剧的说/讲述,轻松地混合在一起的叙事方式。

但是,滨口龙介也通过对空间、声音、戏剧排演的运用,使其作品中的文学性与戏剧性能够以一种电影化的方式呈现。《魔法(或更不确定的某种东西)》中,滨口用固定长镜头呈现车内空间中的讲述,然后,在下一场充满戏剧张力的室内空间对话中,通过场面调度、人物走位和变化的摄影机角度,消解封闭空间内的舞台感。《让门开着》中,摄影机在室内空间/室外空间的不断切换,通过私人空间/公共空间的区隔,来打破舞台感。《再来一次》则通过上下行的扶梯、落地玻璃窗来呈现一种现代性城市空间中人物之间的位置与关系。

滨口龙介通过融合小说、戏剧、电影的美学特质,开拓了一种当代艺术电影新的路径。他的美学手法并不激进,可以说相对中性、透明,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拓展了电影的“小说潜在性”或者说“文学性”,这一点让他更接近侯麦、里维特与洪常秀,但他的整体美学气质又没有照搬或沿袭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全新且灵动的。在长片与短片之间轻松切换,没有任何美学包袱,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美学独特性。他敏锐地呈现出一种现实感与超现实感错综混杂、交织在一起的当代日常,也呈现出当代都市人难以捕捉的内心情感、欲望与幻想。在亚洲艺术电影的版图中,接下来若干年里,滨口的美学独特性,极有可能让他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亚洲艺术电影导演之一。

 短评

与男性始终明白“我是谁”不同,女性在社会这个场域里始终存在“是我”和“非我”的两次确认,她们自我确认的那一次停顿,构成了滨口电影的魅力。三个短篇,节奏感始终是一种逡巡,可以捕捉到三个女主不断地“是我”“非我”的反复游离,所谓的魔术就是在她们确认“我是谁”那一个当口的停顿,可以是一次臆想,可以是一次突然的吻,也可以是抓住偶遇的陌生人。

7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滨口龙介果然比洪尚秀还侯麦,借“巧合”这个命题,对人际情感做出了如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但同时又不失温情

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像在看一本村上的短篇集,第三个故事真不错。好想看《驾驶我的车》!

1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我在谈话中认出了你的魔法,这魔法让你和我相爱。我在文字里读出了你的渴望,这渴望让你和我苟合。我在扶梯间识出了你的缺口,这缺口让你和我重逢。车外明灭的灯火里,闺蜜幻化成我与你相爱。门外吵嚷的杂音里,语言代替肉体彼此交欢。屋外明媚的阳光里,生人扮演旧人弥补遗憾。时光摧毁,靠想象圆满。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8.8分是真的不至于。和洪尚秀快走一个路数了包括每个故事结尾一个zoom in都神似,水平比洪高点但是半斤八两吧。色诱教授那段潜台词:-我这片怕无聊故意中间放一段黄黄的让观众能继续看下去。-那导演你是这样的人吗?-这得看你们观众自己是什么样人了。读德勒兹出来的也就追求到这水平上了。柏林金熊银熊都是这种低成本片,不知道这路现在是有多难走。

17分钟前
  • 还行

熠熠发光的Screwball Comedy,性感美丽的男人女人!在凡俗的景观中等待某个超脱于现实的魔力时刻。EP1是时间的冻结(变焦镜头),EP2是声音的穿透(空间开合),EP3是场所的轮回(回忆排演)。用最省力的分镜,完成最自由的调度,如身未动心已远,令人捧腹的桥段里饱含深情的告白与深刻的哲思。

1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4.5;滨口龙介的确拥有天分(系列前作实已证明),非常迷人的文本(堪称剧作典范),大量对白却能携有丰盈的气质,将小体量内的精妙叙事与精准调度发挥得举重若轻,再次印证电影的无限魅力。人物关系的架构愈发纯熟,话语的层层机锋在日常保护色的掩盖下,涌动着惊心的暗层——潜入生活真相的底部,方能窥见一个涟漪激起的无穷动荡,part1结尾真的很洪常秀;part2的门外视角极为美妙,情欲的隐秘流淌与门外喧扰的走动几乎构建出一个超验的空间,余波的处理耐人寻味;不可避免地最爱part3,完全契合主题「偶然与想象」,记忆篡改了多少现实,我们曾多少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排演”段落是往昔的倒影,在「重复」中消解执念的心结。三段都有时间段延宕的设置,偶然与想象穿透时间的波纹,直抵最惊心的时刻。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对《夜以继日》毫无感觉的我,这回终于 get 到了滨口龙介。全靠对白推动,但是剧本非常非常出色,100%按照剧本拍摄毫无即兴成分,却有完全不露痕迹的轻盈灵动,表演又是那么自然流畅。每个故事都很「小」,就像村上所写的「是人生中稍微繞點路的插曲。即使沒有發生那種事,我的人生想必也和此時此刻沒太大差別」的故事。而在这三个小小故事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情感的描绘异常细腻丰富,洞察力惊人,驾驭节奏行云流水,真是厉害。是那种看起来没费什么力气也没花多少钱好像很容易就能拍出来,但事实上你就是拍不出来的作品。映后看导演访谈,滨口龙介看起来就像个宅男,说话语调平得就像个 AI,简直無法想像他怎么能写出如此女性视角的故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赋异禀吧,真让人生气!!!(其实是嫉妒)

27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1.极有韵味的剧作,围绕着种种偶遇、多重的扮演和身份的误识与轮转。2.一如故事一女主所言,他们通过谈话触到了彼此内心的深处,而身体的接触与交合却从未达成,全片亦缺失了造爱场景,甚或连对象都可以是假扮虚设的,通过朗读与录音亦可达到自慰式的高潮。这恰符合拉康的理论:欲望的游移漂浮正因为其追求的是永远失去的目标,而幻想的功能是维持永不能满足的欲望。换句话说,经由缺席,方能抵达更加迷人的、真正的在场。3.三个故事中,女性都是幻想、选择与行动的主体,男性或无踪或成为猎取与戏弄的对象。4.但唯有故事二的法语教授(涩川清彦)极富人格魅力,让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正直,坦诚,寡欲,有礼有节。5.故事二:在半公共空间朗读情色片段,反引诱;故事一:无缝想象后开启重复叙事;故事三:自动扶梯的上下追赶,将错就错。(9.0/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情深言浅的三个故事,虽然是絮絮叨叨的对话体,但深层的情感就像冰山只露出一角。滨口龙介似乎是在用日剧的方式拍电影,藉着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加上一点点顺水推舟的想象,叩开那些欲言又止的蓝色大门。个人最喜欢第三个故事,认错后的将错就错,是温柔了岁月的拥抱。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其实不如《夜以继日》喜欢。但是滨口还是把女性那种「无法操控的情绪涌动和无法定义的欲望之争」,以及「人与人之间散漫而亲密、随时会消失的关系」拍得好好,最后突出的还是滨口电影里那个「永恒的无常」这个命题。我太能共情第一个故事了!~久说「我们是通过谈话在抚摸着彼此」,古说「太色了」,并且对「没有做」这件事情感到非常惊讶。让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则广播「过度的交流会诱发性欲。因为坦诚所具备的能量是无限巨大的,没有人能够完全承受另一个人的自我剖析, 更别提毫无保留地剖析自我。两个人当中总有一方会率先承受不住这种赤裸所带来的不安,这时候人们下意识地就会开始做爱。以及,在倾听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会让人分不清是心疼还是心动。就是这个瞬间,这就是产生性欲的瞬间」我要去读一下《孤独的性》了。

39分钟前
  • 宇宙人小早👽
  • 推荐

4.5 三段個人排序是2>3>1, 向侯麥和老洪致敬的隨性之作。看完這部完全不擔心濱口拍村上春樹, 尤其是第2段的tragicomedy和eroticism的融合簡直激動人心, 全世界導演最適合搞村上改編就是他了。還有就是體會到濱口對朗讀台詞的要求的重要性, 第二段的戲劇張力正是源自這種反差。不過還是更喜歡夜以繼日, 那是獨自在海邊的夜間魔法, 這部則是陽光下令人眩目的狂想曲 #hkiff2021

41分钟前
  • Nana
  • 推荐

往后将是滨口独步影坛的黄金十年。和洪尚秀之类比较并无必要,因为滨口俨然自成一方风景,他的故事不可能让人失望,因为他不设置悬念,更不试图展示什么以说服观众,他只是通过一座体验之桥,邀请你进到他的世界里来;在这里,故事性的“偶然”不再是主角,因为我们享有的是电影的“偶然”。手册五虎中最难接洽的两级,侯麦的设计和里维特的即兴扮演,在他手上加之黑泽清式日常的仪式化,达成珍贵的和解。本作看似行云流水的几场相遇中,便藏着影史隐秘的交锋:故事二是侯麦式色诱的变体,故事三是里维特演员观的举一反三,而故事一则是《夜以继日》和《这时对那时错》的分台重演;可一切又在滨口的表演调度和剧作层次上被统筹归总。在这个创造力奄奄一息的年代看到滨口是一个奇迹,因为他的身上似乎映照着许多前人的名字,又似乎只是电影本身。

45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第二个故事《门就那样开着》的基础感觉是大学里一项默认的规则:老师的办公室尽量要打开门来以避免职权骚扰、性骚扰等事情的发生。但是,就是在这样的门“大开”的情况下,情色以更为隐秘的方式出场了,与外面不时走动的学生制造出的动静构成鲜明的张力。同时门还可以视作心扉的外显,辩证地刻画出看似寡欲实则能在芥川奖级别的作品安插极其详尽的性爱细节的人物(所以这部分大概是想象?)。这个故事连同其他两个故事都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的成长为线,并以她们的释然收束全篇:以伤人的方法爱人的女生选择离开三人局,暗自寻欢的女人终于在偶然之后大胆做出亲密举动,而无数琐碎和心事郁结心中的主妇则在偶然的错认之下找回了希望(Nozomi)。每一段都有明确的用心调度了的场景:车后座、临窗咖啡座;门;电梯、落地窗,舒适自然。

50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几个故事都很妙,用对话推动剧情,在日常中发现魔幻时刻。最爱的其实是最后一个,尤其是两人第二次假扮重逢的时候,突然被感动了,又是属于电影的魔力时间,偶然的重逢,有趣的想象。以电影实现生活中的不可能。有点意思。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每一段都精彩却又能融为整体,其文本深度和层次与片名紧扣,每段“想象”呈现又都完全不同,看后第二天仍在回味。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配偶是偶然的偶,对象是想象的象。

1小时前
  • 夏目吾冬
  • 推荐

相当高妙的魔性意淫片,滨口龙介的发力点是如何将意淫内涵不断地丰富,这个过程带来了一种魔性神力的弥散。画面越是清新明亮写实,魔性越是强(算是间离式场面调度技巧)。几个女角选得都特别到位。第一段是两位女角之间气质的极大反差。第二段是女角所为所行与气质之间的反差。第三段是女主气质够路人,但却上演了超现实的魔性邂逅演出。年度强片。4.5

1小时前
  • LOOK
  • 推荐

#71st Berlinale# 评审团大奖。9分。滨口龙介真香!剧作实在精妙,《魔法》可能稍弱而且更洪常秀一些,不过《开着的门》真是神了,完全是从不可能的角度展开了神来之笔。《再来一次》虽说不免让人想到[花样年华],不过这一段是全片视听上最出色的(倒影以及电梯的精彩调度)。制片规模控制得当,精致又轻巧,当然舞台感还是有点过强……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4.5 滨口已经不满足于展现magic moment,而是在人物对话的碰撞和错位中创造magic的观感,日式生活流的场景却发展出不可预知的剧情走向和层次,介乎于侯麦的哲思与洪的反讽之间,轻巧又耐人寻味。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