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地1993

动作片法国1993

主演:黎氏侠,汤米·李·琼斯,吴汉润,陈冲,阮春智,Mai Le Ho,邬君梅,Long Nguyen

导演:奥利佛·斯通

播放地址

 剧照

天与地1993 剧照 NO.1天与地1993 剧照 NO.2天与地1993 剧照 NO.3天与地1993 剧照 NO.4天与地1993 剧照 NO.5天与地1993 剧照 NO.6天与地1993 剧照 NO.13天与地1993 剧照 NO.14天与地1993 剧照 NO.15天与地1993 剧照 NO.16天与地1993 剧照 NO.17天与地1993 剧照 NO.18天与地1993 剧照 NO.19天与地199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02:23

详细剧情

  黎里(Hiep Thi Le 饰)是一个越南姑娘,虽然家中贫困,但一家人生活仍然幸福。但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她的灾难也将来临。  越战期间,黎里因支持越共游击队而被政府军抓走,经历了非人的对待。母亲(陈冲 饰)贿赂政府中人她才得以脱身,但此时她也被越共的人员认为她出卖了游击队,而她惨被强奸。她的母亲只好带着她到了一名富人家中打工,她竟爱上了男主人,更怀上了孩子。  她们被女主人赶走了,投靠做妓女的姐姐,但她实在看不惯姐姐的作风而离开了独自生活。儿子出生了,为了继续在街上当小贩。  当时很多女人都成为了妓女以赚得更多的钱。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不能过上堕落的生活。直到黎里遇到了美国军人史提夫(汤米•李•琼斯 饰),史提夫对她一见钟情,黎里最终被史提夫的真情打动。婚后他们又生了两名儿子。一家人回到美国后,由于价值观的不同,黎里与史提夫之间出现了矛盾,史提夫更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而自杀。  多年后,生活美满的黎里带着三个儿子再次回到越南,但已物是人非……

 长篇影评

 1 ) heaven&earth

黎里一袭白衣于天地行于故乡
她已明白佛的话语
万般皆有因,改过迁善 一次足矣...
但若生活在万物间终能听到般若之歌~复仇的锁链斩断
选择,那就先承受
受苦赐我们更接近神
软弱时要坚强
恐惧时要勇敢
迷惑时要明智
抓不住是要放手
永久的胜利......是在心中赢得的,而非在一片土地上

终归于寂。
佛的语,参悟尽了轮回
喜多郎的音乐啊----让永恒源远...让生命长流
天地间,一个人顶起

 2 ) 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

If war produces one thing, it's many cemeteries. And in cemeteries, there are no enemies.
战争作为人类矛盾的最高级表现形式,将人的一生翻来覆去颠来倒去地改变。
而在越南战争中的黎里,在十几年之间,经历了人生的几乎全部元素的洗礼。
这就是天与地之间的全部。
天与地是一个东方的概念。引用诸葛亮的说法,天像一个大盖子,地是一个大棋盘。棋盘上有黑白子,无休止地对弈。
我,目前,作为观棋者,观黎里的前半生,内心的海水被激荡起来了。
“而我将永远活在两者之间,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和平,战争,越南,美国。我命中注定要活在天地之间。”
这是黎里的命。
而黎里最后说,真正的胜利是赢在心里的,而不是这些土地。
如果战争的矛盾双方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又何来战争。
Different Skin, same suffering.
或许只有通过苦难,人的灵魂才能得到最终的交融,理解才开始。
黎里和Steve的姻缘开始得蹊跷,却发展得合理。战争使人畸形,畸形的人如果不能走上生活的正规,懦弱的如Steve般自杀,坚强的如黎里,待all is forgiven,继续生活在天与地里。

汤唯般迷人的黎里,让人痛心的越南美景,和黎里一起成长式的铺叙手法,这不愧是越战大师的作品!

 3 ) 从“越战三部曲”到《天生杀人狂》

奥利弗•斯通从“越战三部曲”到《天生杀人狂》,有着明显的美学风格的转变,导演在越战电影中反思人性,揭露战争的本质,在视听上多偏向长镜头,真实记录越南战场的残酷真相;到了《天生杀人狂》里,导演用后现代主义的拼贴、颠倒的镜头、真实与虚构相交的场景切换,再配以摇滚乐,形成一种迷乱的视听风格,展现了在互联网和媒体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年轻一代的愤怒、聒噪不安和内心精神的空虚,揭示出整个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社会矛盾的异常尖锐,也反映出女权主义、存在主义兴起等社会背景。

《野战排》海报

《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这两部电影的的镜头语言仍以长镜头的运用为主,真实地再现越南战争对百姓的残害,战争对人的异化以及被自己国家和战友抛弃的美国大兵的生存现状。而在越战三部曲之《天与地》中奥利弗•斯通就有了较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端倪,如表现战火燃烧到了越南美丽的村庄,就通过把火柱喷向蓝天来加以表现,导演用同样的手法表现了女主角在美国水深火热的生活,在女主角和他的美国丈夫发生口角时,被战争异化的丈夫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妻子,预示着彼此矛盾的激化,并且通过手持摄影,倾斜的构图和黑白画面表现妻子内心的震惊和恐惧。再到《天生杀人狂》,后现代的拼贴风格一览无余,黑白和彩色画面相交织、现实时空画面与新闻画面交叉剪辑,展现科技和现代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自由的镜头切换、手持摄影和晃动的画面展现人物的焦躁不安和肆无忌惮。

其次,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各有其侧重点。首先从第一部《野战排》说起,导演让观众跟随新兵泰勒的视角进入越南战场,泰勒揭示战争真相的过程就是观众了解残酷战争的过程。导演运用写实的手法,没有过多地展现战争的场面,更多展现的是美国军队内部的矛盾,战友之间相互残杀以及被国家抛弃的美国大兵。这些都使泰勒不断地陷入自我怀疑当中,怀疑这场战争的真实性和意义。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到底是为何,但却有那么多无辜的人为此失去了生命。导演用大量的杀戮镜头展现尸横遍野的越南,再通过正反打镜头展现美国大兵对这番人间惨象的反映,晃动的镜头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不稳定,这使他们的内部由此开始分裂,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促使内部开始自相残杀,展现人性残暴的一面。以巴恩斯为代表,人道主义的丧失在其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巴恩斯烧杀抢掠,残杀同胞;相反,威廉•达福饰演的伊利亚以及泰勒成为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伊利亚阻止巴恩斯残害无辜村民,表现出两人对待战争完全不同的态度,从而让两人逐渐分裂,由此导致了自私的巴恩斯对善良的伊利亚的无情抛弃和杀害。但最后泰勒将巴恩斯乱枪打死来为伊利亚报仇,也能反映出战争对一个自愿来到越南战场的美国大学生的异化,这也让美国人颇为自豪的美国精神化为泡沫,也反映了虚无的爱国主义。这是一个痛苦的反思,导演赋予电影足够的真实感,直升机视角下的伊利亚,被敌人的炮火追赶,但还是成为被国家和战友抛弃的人,这个长镜头极具视觉冲击感,而且反映了战争的痛苦和混乱,影片的中心实际上成为战友之间的自相残杀,而不是美国和越南的矛盾,极具反思意味。

《生于七月四日》

《生于七月四日》是奥利弗•斯通根据海军陆战队老兵朗•科维克的真实经历改编。相比《野战排》,这部电影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相对较少,因为导演重点聚焦于伤残军人的生活以及科维克退伍后对越战反思态度的转变上,仍然要表现的是政府的虚伪和对民众的欺骗。战争带给人们的梦魇,并且使无数军人遗憾终生。导演将人物被政府洗脑的无意识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表现出国家信念的坍塌和个人意识的觉醒,并将其塑造成为一名英雄,以此鞭挞整个社会制度的虚伪。越战对个体的伤害也扩展到了对整个家庭的伤害,退伍归来的科维克并无法在自己的家庭中得到认同,也无法得到整个国家的尊重。正如他电影中说到的:“我只要求被当做人对待”,这都让科维克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对信仰天主教的母亲也变得口不择言,因为上帝也无法拯救这个被国家和民族抛弃的人,而这个人恰恰是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同时反映出政府的谎言让美国精神幻灭,让信仰破碎。科维克一直处于负罪的状态,他无法摆脱战争带给他的噩梦,战场上无数生命被涂炭、误杀战友,墨西哥的“残兵群像”。让他高喊:“在海外打人权战,国内却无人权”。影片围绕科维克展现其情绪外化的过程,人物从崇拜战争到厌恶战争,再到彻底改变对战争的观念,对国家政治环境的怀疑,并最终投入到反战示威队伍中去。由外部肢体残缺而引发的内心活动的刻画甚是感人。《野战排》将镜头对准西贡,展现残酷战争的同时,更多的是人性的拷问;《生于七月四日》则直接将镜头对准美国社会,展现了美国的社会政治和民主民权民生,都是对越战情节的反思和对美国政府的谴责。

《天与地》

最后,在《天与地》中,导演更换视角,从越南姑娘黎里入手,展现了这个受侵略者眼中的越战。影片一开始,导演用诗意的镜头,配以喜多郎大气而冗长的音乐展现了如天堂般的越南村庄,展现了东方式的唯美世界,以此来与战后破败的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前两部一样,导演并没有可以去强调这场战争的胜与败,而是展现在这场战争背后,受苦受难的美国人民和越南人民。导演通过对黎里人生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展现,以此来表现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这位坚韧不屈的女性角色,进而捕捉到其在社会意识以及精神层面的提升。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已很少用长镜头,而是擅长用声画蒙太奇剪辑,展现横尸街头的越南妓女,残酷血腥的刑罚以及越南特权阶级对底层民众的压迫,与此同时,也将越南的战乱与美国的恬静进行对比,刻画越南的影像风格模糊而晦暗,美国田园生活明亮而温馨,将文明与野蛮,博爱与残忍对比到底。导演将人物此起彼伏的境遇和不断成长的心理进行刻画,通过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将我们从感情引向思想。影片中导演多通过全景式的摄影,以一种俯瞰的姿态展现天与地之间的大气磅礴,令人沉醉的绿意,烟雨朦胧的祠堂,远处连绵起伏的小山,唯美恬静的东方家园。导演将黎里的痛苦记忆用黑白画面来处理,通过凌厉快速的剪辑展现黎里承受的双重煎熬与精神挣扎,以此来让观众体会到人物心理状态的扭曲和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影片中史蒂文与黎里发生口角时,导演通过子弹的特写镜头再到詹姆士用枪对着黎里头部的下移-仰视镜头,展现这场婚姻中黎里的受压迫地位。导演给予史蒂文亮度极高的高光,这是史蒂文内心愤怒到极点的外化,再通过枪口、子弹以及黎里的面部特写,配以史蒂文咆哮的音响,表现这一刻两人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相反,黎里的面部光瞬间变暗,配以自白和不断闪回的痛苦记忆,最后只有紧闭双眼等待命运的审判。导演通过彩色与黑白画面的切换,倾斜的构图和快速剪辑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在笔者看来,这个片段是整部电影最接近后现代叙事特征的段落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黎里受刑时,给予人物高光;画面将现在时空和过去时空进行交叉剪辑,黑白画面展示的是其哥哥的遭遇,表现两人的同病相怜。值得思考的是,这两个段落都是以“佛”作为结束,体现了只有信仰才能让这些饱受苦难的人们得以平静。相似手法的运用还有对于黎里梦境的展示,这都体现了奥利弗•斯通在后现代美学上的转变。

关于后现代主义,其仍然是一个处于争议中的概念。首先,后现代指西方进入后工业时代,这严格的说是一个属于历史范畴的时间概念,而后现代主义是指这一阶段诞生的理论范式和思潮。海德格尔说:后现代主义不是什么,意旨其没有具体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便是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一切中心主义,反理性、反主体、反同一性,上帝不但死了,人也不可信,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真理也不存在。这一点在“越战三部曲”中也得到了体现,战争使人们摈弃信仰,如《生于七月四日》中的科维克对天主教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从而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因其母信仰天主教),所以科维克的母亲才会发出:“那场战争将你变成了什么样。”所以这种彻底的反叛,创作的无意义就是后现代美学最大的意义。在后现代美学的电影中,其中的人物往往是社会的最底层,如罪犯、妓女、乞丐等。这些社会边缘人物扩大了审美对象的范畴,事实上,这在更大程度上应该称之为“审丑”。但同时,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审丑必然也会具有媚俗猎奇性,也就是将人物与毒品、犯罪等联系起来,揭露人性的扭曲与黑暗,尽可能多的展现血腥暴力的情节,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

《天生杀人狂》结婚片段

《天生杀人狂》中的一对情侣便是社会边缘人物的代表,他们杀掉双亲,之后亡命天涯、大开杀戒,经过先到媒体的大肆报道,被人们奉为孤胆英雄,并且在最后杀掉了中产阶级的代表--记者,消失在镜头前。首先,这对带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物受到其家庭的影响,探讨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尤其是媒体的大肆报道,不但将“亡命鸳鸯”塑造成为反英雄的英雄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让整个社会的民众都处于一种暴动的状态,人们对这对情侣的崇拜一方面反映了来自底层的心声,另一方面则反映的是人们期待的是下一场暴力行为何时发生,而不是这样的恶行何时停止,媒体的报道只是大肆渲染而不带有任何的反思,这都让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法治社会黯然失色。除此之外,电影将警察、狱警等国家暴力机器设置为反面角色,这种艺术创作手法以反传统的姿态消解了传统的美丑观念,解构了主流文化中的善与恶,嘲讽了理性构建的法治社会的脆弱不堪。颠倒丑恶目的在于反叛,这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影片中,在逃亡的开始两人在路边举行了一场小型的婚礼,女主身穿洁白的婚纱,男主在大海高山之边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二人真情流露纯洁如涉世未深的少年。他们纯洁的行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流露,这是反理性、反法则、反权威的、解构一切的后现代主义所应有的深刻内容,是后现代主义所应有的艺术理念。但后现代主义的弊端就在于对这种暴力行为的过渡渲染。所以在影片中有刻意为这两个反英雄洗白的情节,如杀害无辜之人后的愧疚;以及当女主角在狱中面对警察的猥亵时说出的:“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邪恶的一生”的经典台词,而事实上,主角变成了制造视听刺激的机器。整部影片充斥着光怪陆离的视觉灯光设计、大量的情欲画面、刻意的奇观镜头、没有来由的背景音乐,这些都是后现代色彩浓厚的商业电影追随消费主义潮流、迎合大众视听需求、满足大众的欲望的手段。

《天生杀人狂》

“越战三部曲”运用现代电影叙事手段,通过插叙、长镜头、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表现了战争对人的异化,信仰的无助和虚无的爱国主义;因为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天生杀人狂》受到后现代拼贴风格的影响,视听语言方面更加迷乱,也有更多关于隐喻象征手法、人物意识流的运用。不同之处就在于,“越战三部曲”尚且有关于上帝、佛教的崇拜,但这一点在《天生杀人狂》中得到了彻底的反叛,也就是对“无神论”的尊崇,所以它们都揭示了存在主义中“存在是虚无的”这一观点,而在《天生杀人狂》中,无论是视听语言的角度还是人物的角度,都体现了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4 ) 【拾遗拾忆】《天与地(1993)》:战争的反思

哀嚎不断的越南军营里,士兵们把三个女孩绑在柱子上,并将她们的腿涂满蜂蜜。 女孩们只能任由蚂蚁撕咬,经受这常人无法忍受的钻心疼痛,随后,那些丧心病狂的士兵还把蛇放进女孩们的胸口。 用最丧心病狂的方式折磨着她们,继而从中取乐。 如此惨绝人寰的画面不是影视剧中的夸张描写。 战争爆发前,越南的百姓原本生活在安详与和平之中。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幸福日子。 一家人生活无忧,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这一切美好全都在1953年的夏天戛然而止了。 战争爆发了,法国人的装甲车驶进了这个曾经美好的小村庄,战火纷飞中,村子被毁,百姓流离失所,被迫逃亡。 小黎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幕,她跟随家人。 来到一片没有被战争波及的土地上重建家园,也在这里渐渐长大。 然而安逸的日子让所有人忘却了可怕的战争,直到这一天,北越士兵出现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大义重于一切,激情澎湃的演讲过后。 怀着满腔热血,大哥和三哥背起行囊,跟着军队离开了。 美国人的直升机第一次降落到村子里,让小黎害怕极了。 这些帮助南越作战的美军比北越军的数量还要庞大,武器装备也更加先进精良。 他们将村民们召集在一起开始洗脑,想要他们组建队伍一起抵抗北越。 美国大兵的花言巧语让这些单纯的百姓们感动不已,在那个年代,活下去就是最重要的。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些美国佬不仅没有兑现承诺,还成了真正的恶人,和几百年前的军阀没什么两样。 他们在村子里搜刮百姓财产和食物,奸淫民女无恶不作。 村民们也渐渐看清了这些人的嘴脸。 白天,这片土地是属于政府和美国人的,而当夜晚降临,美国大兵走后,越共军则会闯进村子对着百姓痛斥南越的暴行,甚至还一枪打死了白天教书的老师。 然而随着南北越军队的不断接触,双方的关系更是势如水火,战争也难免一触即发。 北越军被发现后由于实力悬殊只能撤退,而南越和美军也开始大肆进攻村庄, 更加不幸的是,小黎不知为何被污蔑为北越共党,南越军冲进了家中将她强行拖走,并要她说出越共基地的位置。 可小黎怎么能知道呢?她答不上来,所以遭受了南越军非人的虐待。 殴打撕扯,猛踢下身,甚至是电击,一天之内不老实交代的话,就让她再也做不成女人。 小黎被折磨的生不如死,但她仍旧什么都没说。 就因为她被平安放出来将她认定为叛徒。 大雨滂沱中,冰冷的枪口对着小黎的后脑勺让她心里阵阵发寒。 这一刻,她彻底绝望了,只能静静等待死亡的来临,然而此时此刻,死亡也许还算是一种解脱。 她们在西贡的一个有钱人家找了份佣人的活计。 小黎的心沦陷了,她爱上了男主人,即使知道他是有夫之妇,也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交给了他。 然而两人的私情终究还是暴露了,小黎怀了孕,她不知该如何是好, 曾经的天真稚气已经荡然无存,为了多赚些钱,她学会了说脏话骂人,也学会了和街头的士兵们打情骂俏。 妈妈已经回到了村里,二姐早已沦为了妓女,每天都周旋于各种各样的嫖客间。 没有人会嘲笑她,因为在这个特定的年代。 有些美国士兵看上了她特意出高价来引诱过,小黎也不是没有动过心。 嗷嗷待哺的儿子需要钱活着,尊严和生存只能二选一时,她只好违背了初心,向美国兵妥协。 然而灾难还在继续,远在家乡的父亲一生隐忍中正却被人污蔑成叛徒。 在葬礼结束后,带着儿子远走高飞,到韩国艰苦谋生,这里没有战火纷飞,也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 然而三年后,局势再一次发生了变化,越战终将结束,美军也接连退败。 此时的西贡已经改名为胡志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小黎惊讶不已。 因为美国,多少同胞死于非命,妈妈和姐姐又经历了多少苦难,谁又知道呢?小黎震惊了,她确实回家了,可家已经变了。 她所存在的世界永远是两者之间,和平与战争,东方与西方,越南与美国,天与地, 也许只有心中赢得的,才是真正的胜利吧! 大千宇宙中,人类是那么渺小,而战争的毁灭只会带来无尽的灾难和更多无辜的百姓。

 5 ) 命运

 “我回家了,但家已改变,而我会永远界于南与北,西与东,和平与战争,越南与美国之间。界乎天地之间是我的命运,我们反抗命运便会吃苦头,接受命运便会开心。我们有许多时间,有永恒去重复我们的错误,但我们只要有一次纠正错误,到最后听到启迪的歌声,我们可藉此永远打破复仇的桎梏。”
                      ——《天与地》                            
  影片蕴含着浓厚的终极关怀。在如此无常的境遇,在生命如此不堪一击的时候,除了佛陀的悲悯和流泪的基督,还能祈求谁?
  个体的无能为力,生活的残缺,灵魂的不安往往是生活的常态,只是越战将这种人类的渺小和脆弱放到了一个更极端的环境中。
  女主人公坚强而倔强,却遭遇命运的无常——坚守组织的秘密,却被自己的同志猜疑侮辱,被迫背井离乡;真心的爱上男主人,却在怀孕后被抛弃;坚称自己不是妓女,却最后屈从于400美金;以为自己找到了最终的命运归宿,却发现美国繁华取代不了家乡的宁静,丈夫坚强背后是一颗不堪一击的灵魂……
  这种天与地的变化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没有理想中的维美无暇,只有残缺而粗糙的真实。但是,正是这种残缺而粗燥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生活啊!她没法做得更漂亮,但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她并非自觉自愿的通往不平凡,却是被命运一步一步推向了不同的境遇。
  天与地之间,如同宿命的谕告,回响着那句话——反抗命运者必受磨难,接受命运者得享福乐!

 6 ) 一部关于战争的控诉和女性的悲歌----《天与地》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很久以前《天地人》海报上的越南女子给我的惊鸿一瞥之感,以为是个普通故事。看后却发现这是如此一部蜿蜒曲折,荡气回肠的经典电影。
    导演是西方人,影片却无处不在或浓或淡的佛教色彩,后来wiki了一下,原来导演虽在西方社会长大,后来转向佛教。难怪,英语中说,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每个事情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其实,这也是对影片的一种注解。
    影片一开头,一副日光笼罩,烟雾缭绕的田园山水风光就让我心里一惊,太美!太美!画面随之展开,南部越南的一个小乡村出现在眼前,淳朴的居民,祥和的山水。一切都让人倾心,然而战争却让一切都只是一个虚无的表象,甚至连虚无的表象都无法维持。导演并不是去告诉观众美国和越南谁对谁错,他只是告诉你战争带来的创伤。随着影片的进行,政府军和美国勾结在一起,倚仗外国对自己国家的人民进行掠夺,所以村民都对政府军又恨又怕,然而越共就一定是解脱的出路吗?没有人能村民一个答案。也许可以相信如此,也许不得不相信如此。
    lee的少女时代在一个雨夜毁于一个好色的越共分子,随之而逝的还有lee的幼小的单纯和信仰。本来,lee在兄长,父亲母亲的庇护下得以无忧地成长。然后,战争涌来,一切的传统秩序都改变了,哥哥在母亲的鼓动下随着越共北上远征,父亲的道德教诲和佛教信仰在这样的时代下已经起不到教化和抚慰人心的作用,只是蛰伏在心灵深处。lee和母亲来到城里,在一户富有的人家里做了佣人,在那里,lee的残留的少女情怀和现实的苦难深重使她天真地以为主人就是她的爱情。现实却又一次摔碎了她的幻想,她大着肚子和母亲被礼貌地赶出家门,父亲也因她有伤风化而不愿见她。
    她在痛苦中在另一个城市找了一个暂时栖身的地方,每天辛苦地穿梭在大兵和越南人的人流中,卖一些烟酒的同时顺便悄悄卖大麻。此时,她已经完全被生活磨练成了一个世俗的女子,娴熟地对付着敲诈和大兵的色心。她的眼中早已没有那个乡村少女的单纯和清澈,取而代之的是坚硬和厌倦。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一个中年美国大兵,他给了lee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和希望,大兵说自己正是在找善良忠心的东方女子,lee带着新生的希望和他去了美国他的家。
    刚开始,面对物质生活的过分充足,lee款下了心来。此时,导演很有喜感地从巨大的冰箱,俯拍的餐桌,嬉闹的宠物狗和充满物品的超市展现了美国的富有。
    然而,短暂的平静之后有时喧闹。你以为逃离了越南,就逃离了战争吗。战争如影随形,大兵仍然需要为当局执行杀人的任务,并且被自己犯下的罪行而深受良心拷打。另一方面,大兵的津贴所剩不多。大兵对生活充满绝望,采取了破坏性的方式,甚至伤害自己所爱的人。当他破罐子破摔般地用步枪指着lee的头骨时,lee知道自己无力反抗身强力壮的他,于是像接受命运的安排般地闭上了眼睛,导演此时闪过一幅幅画面,当年她所受的所有折磨都浮现在眼前,父亲在她小时候根植于心的对佛教的信仰使她平静下来。
    大兵毕竟还是下不了手,反倒是lee充满理解和宽容地与丈夫抱头痛哭,他们深陷生活的漩涡,想要逃离却没有一条出路。
    这样的生活注定只能越走越窄,lee想到了离开大兵,提出离婚。大兵很痛苦,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然而他更没有力量让自己和妻子都回到正常生活,他已经陷入了战争给他订制的生活轨迹,并将保持惯性,所以他不可能有一个的出路。大兵终于把自己毁灭了,他赤身裸体地自杀在汽车中。也许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接近洗脱自己的罪行,回复丢失的纯洁和继续保持心中的信仰。
    lee再也没有待在美国的理由了,她想念失散的亲人,越战后十三年,她带着自己做小本生意的积蓄回到故乡,母亲在表面的平静下掩饰自己受到的巨大床上,两个哥哥只有一个生还,他见到lee时,却无法原谅跟着敌军逃跑的妹妹。战争的伤痛不仅仅是一个个残缺的肢体的控诉,更是人内心巨大的空洞,足以吞噬一切的善良,甚至宽容。
    lee只是一个瘦弱的乡村姑娘,她也层有着田园生活般的宁静和快乐,也层在父亲的慈爱和教导建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她就像那乡村风景中鲜活的麦浪,绿油油地鲜活和闪光。然而,战争过去,不论是政府军,越共,还是美军,他们都使这个女孩儿迅速枯萎,只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心灵和不再坚定的信仰。离开越南去美国看上去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实际上她永远跑不过战争的阴影,大兵把战争给他的压力和痛苦施加在她身上,她用宽容和坚强,和虽然减弱从未消失的信仰来拯救自己,最终大兵没能撑得住,在枪
声中宣告lee的解脱和随之而来的更深的痛苦。
    片子会时不时地散发出一抹佛教的淡香。总会在lee某个脆弱的时候,父亲以长者的慈善和最家常的话语嘱咐着lee关于道德的准则和神灵的信仰,或者仰拍的庙子里慈眉善目的佛像,再或者在基督教的环境中,lee依然从和尚那里找寻自己心灵的支持。
    片子的光影运用的很到位,开篇的美景就足以惊艳,以后还有很多小镜头让人心动,甚至包括lee受的苦痛,lee的彷徨的小镜头也都被在明暗的交替中带着一种清淡的忧伤之美表达了出来。
    配乐也很优美,开篇如诗,安平祥和。接下来,跌宕起伏,随着情节而展开,律动人心。
    最动人的故事,最深刻的道理往往不需要宏观的视角。宏观的表面是对细节的无视和对人情的冷漠。小人物的故事往往蜿蜒曲折,打动人心,就像这本片一样。一个人用一生谱写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不说明道理吗?我很久没有被电影打动过了,上一次因为电影而哭也许是在四年前了。现在,我甚至在很多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忍不住把它删了。而今天,我意料之外地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故事本身就不是一个一般的故事,导演也是很有才华的导演,他有许多关于战争,关于信仰,关于宽容的想法,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电影时的感触的缤纷和思维的震动。总之,经典好片。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改自真实的故事。


    

 7 ) 天与地

      《天与地》,奥利佛斯通导演的三部越战题材电影的最后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描述了以越南战争为大背景的前提下一个叫黎里的人生沉浮。有人说这是一部失败的关于越战的电影,究竟它失败在哪儿?我们不能空谈战争的利与弊,而是得跟随女主人公的视角来看她在战争中遭遇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诚如黎里所言“我命中注定要活在天地之间,抵抗天命,必将受苦;接受天命,福乐自生。万般皆有因,那么受苦将赐我们更接近神,教导我们,软弱时要坚强,恐惧时要勇敢,迷惑时要明智,抓不住的就要放手,永久的胜利,是在心中赢得。”

 短评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之三。回溯了一位越战难民颠沛流离的悲苦人生,却拍得荡气回肠。尘归尘,土归土。被战争撕裂、寄生、嫁接出的亲情,其背后掺杂了太多无法控诉的血与泪,终究是无法和解的,所以,我们只能抛掉往昔,无奈又独立地面向未来。

6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补標】VCD2022-8-5重新再看HD画质字幕在线加一星⭐女性的觉醒,是20多年后重新再看才明白的。也是关注越南女演员居然才知道她已经17年去世。

7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如果换个语境或国境,天与地同样适用于东亚的任何一个国家。内战,外战,国破,家亡,一个女人在纷繁的乱世中从肉体到灵魂被蹂躏了三番五次。重归故里,依然无法痊愈,就像从娘胎中呱呱坠地,就只能逐渐依靠自己。即使到了丰饶富足的异乡,也还是个过客。根,一直都在那里。斯通三部曲的末尾,柔中带刚

1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是我看过最动人也是我最不喜欢的越战片 先不说零散的片段和切换 节奏也比较破碎 除了片头和片尾突如其来的升华 以及美国军人的描述 整个片活脱就是用越南苦难包装的美国梦 乱世佳人一般煽情实际上却无法真正贴近越南 相比许鞍华的投奔怒海 奥利弗还是更适合以美国视角去表现越战比较好。

15分钟前
  • 还行

多年后,生活美满的黎里带着三个儿子再次回到越南,但已物是人非……

1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场面调度 镜头感 配乐都一流 故事讲得也很好 悲凉的气息贯穿始终 高质量的影片。陈冲很入戏

24分钟前
  • kobie
  • 推荐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之三,拍得最好的一部,不过貌似也是名气最小的一部。通过越南普通女性的视角来讲述战争,太微妙了。

27分钟前
  • Patrick峰峰
  • 推荐

美左导演的心中一定都住着个声音,这声音告诉他们,这些民族在生活习性上或许愚昧无知、异域风情,但追求民主人权的精神确是天生下来就能与美国人比肩的,前者你一定要表现,有那么几个固定元素,后者你一定得充分发挥,因为越过越惹人爱。你虽承诺给它们看越南,但实际上给它们个类似东亚的美国就行了

30分钟前
  • 正在
  • 较差

我将永远活在两者之间,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和平,战争,越南,美国。我命中注定要活在天地之间。

32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黎里太美国化美国人眼里的禅机太小儿科,命运岂是一句轮回可以写照的。山光秀美,人灵地杰。

33分钟前
  • lossni
  • 还行

几千年没有变的村庄,却被越战完全地改变。不义的战争可能会带来创伤,但是所谓的正义的战争却会带来毁灭。反战要反对的不是不义的战争,而是所有战争。

37分钟前
  • 丑嘴唇
  • 力荐

“痛苦是恩典,是让我们和神接近;在软弱时教我们坚强,在害怕时让我们勇敢;在迷惘时让我们有智慧;当我们不能再依靠神,长久的胜利在我们心中,而不是在地上。”。。。电影展现了一个越南女子曲折流离的生活,一个国家的苦痛战事,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两种信仰的殊途同归。。。反战,也可以这么表达!

38分钟前
  • 一片云
  • 力荐

叫这个片名的电影还真多……从越南人的视角看待越战,风格类似于《末代皇帝》,大有小人物被历史挟持的意味。镜头的表现形式很西化,很多剧情带有浓厚的佛教式说教(斯通是佛教徒)。

3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女主某时像凤姐,某时象蔡依琳,某时象林依晨,原来这三人同属一个style,太有喜感了!!!

44分钟前
  • 清忧
  • 推荐

可能很难用简短的话语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黄金新娘》里的越南女子形象挥之不去。一切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其实终究可以被一种发自母性的宽容所抹去。没有哪里是真正的天堂或地域,只是心之所在何方。

46分钟前
  • 穗尔Sybil
  • 推荐

斯通爷爷明显是想两边都讨好,真是……

49分钟前
  • 丁丁|刘
  • 还行

最鄙视仗打到哪里就成天想着搞人家女人的军人← ←

51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2019年度观影十佳第二部,奥利佛·斯通将自己母亲的故事搬上了银幕,从母亲的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越南这个美丽的国家,贫瘠又动荡的故土,独特的视野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世上的幸福大抵相似,苦难却各有不同,当战争让越南姑娘黎里一步步走入军营,供人消遣的时候,个人在撕裂的国与家的夹缝中残喘的压迫感非常真实。奥利佛·斯通的母亲从战乱的越南漂洋过海到美国,在天与地之间显得柔韧又刚强,镜头里的越南呈现出了油画一般的艳丽色彩,我相信这是经过他或者经过他母亲回忆美化之后才形成的画面,没有人愿意沉浸在悲痛之中。画面隽永,情感扎实,一部难得的佳片。

52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抵抗天命,必将受苦;接受天命,福乐自生。我们有的是时间,重蹈覆辙,但改过迁善,一次足矣。而我们终能听到般若之歌,用它来斩断复仇的锁链。此刻你就能在内心听到,自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灵魂就一直咏唱的这首歌。也许僧人说得对,万般皆有因。那么受苦将赐予我们更接近神灵,教导我们,软弱时要坚强,恐惧时要勇敢,迷惑时要明智,抓不住的就要放手。永久的胜利,是在心中赢得的,而非在一片土地上。”

56分钟前
  • 沈遇烟
  • 推荐

天与地是党同伐异般罪恶的永恒对峙,尘世女人颠沛流离,落叶归根获得艰难轮回,再矗立天地间,感受心中永恒的胜利。实在陶醉在完全可以独立成章的旋律中不能自拔,但因老爸喜多郎的音乐伴随我长大天与地带给的也远不止步于陶醉,失望需要很仔细的才能在职员表里找到小小的Kitaro,愧对音乐是本片的灵魂

60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