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

剧情片台湾1993

主演:赵文瑄,归亚蕾,郎雄,金素梅,米切尔·利希藤斯坦,迈克尔·加斯顿,许永德,尼尔·哈夫,李淳,汉娜·沙利文,杨元提,姚培德,李安

导演:李安

 剧照

喜宴 剧照 NO.1喜宴 剧照 NO.2喜宴 剧照 NO.3喜宴 剧照 NO.4喜宴 剧照 NO.5喜宴 剧照 NO.6喜宴 剧照 NO.13喜宴 剧照 NO.14喜宴 剧照 NO.15喜宴 剧照 NO.16喜宴 剧照 NO.17喜宴 剧照 NO.18喜宴 剧照 NO.19喜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3

详细剧情

  伟同(赵文瑄)是事业有成的男同志,与男友赛门(Mitchell Lichtenstein)在美国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烦恼来自要用各种招数应对远在台北的父(郎雄)母(归亚蕾)的一次次逼婚。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没料父母想亲眼见证。无奈,他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金素梅)“假婚”,想逃过一劫。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似乎,伟同在强大的父母(传统)面前,只能选择去做一个 “表面正常”的男人。

 长篇影评

 1 ) 那一场喜宴,那一种委曲求全……

    知道李安还是因为《卧虎藏龙》。虽然里面有我喜欢的发哥,虽然《玉蛟龙》是我小时候就熟悉的故事,虽然这部片子在好莱坞得了奖,但我还是没觉得这是一部好看的武侠片。也许这其中也包涵了对章子怡的不认同吧。终究还是因为《卧虎藏龙》知道了李安。终于也开始了解一些关于他的信息,例如他之前还拍过《饮食男女》、《喜宴》之类的伦理片,例如他因为《推手》而成名,例如他是台湾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关于绿卡的影片,美国拍过,同是台湾人的张艾嘉也拍过。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我一直觉得《少女小渔》就是沿袭了美国影片《绿卡》的套路,没有什么新意。而李安的《喜宴》里面,男女主角之所以在一起,一半的原因也是为了绿卡。对女主角威威来说,婚姻就是为了能得到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即便那只是一张没有实质意义的证书。当然,从威威和伟同相处的一些细节中也可以看出,在威威心里,夹杂着一股对伟同的爱恋,尽管这是她的一厢情愿。然而,《喜宴》终究不是围绕着这张绿卡,而是男主角伟同的同性之恋。

台湾人伟同在纽约生活了十年,有一个同居五年的朋友赛门。伟同的父母想抱孙子,时时催促伟同找女朋友。威威是伟同的房客,喜欢画画,却因为没有绿卡常常失去工作。为了帮助威威,也为了对伟同的父母有个交代,赛门提议二人假结婚。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却因为伟同父母的到来而意外连连。

李安对家庭伦理题材的处理,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在《推手》里面,李安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公公与儿媳妇的相处方式表现出来。气定神闲的太极推手和焦躁不安的英文打字构成了影片中十分明显的文化对立。《喜宴》中,差异仍然存在,只不过,已经开始呈现出中西方文化逐步交融的态势。而且,不仅仅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伦理观念也在影片中得到了交汇。父子关系的发展是表征,两种文化、伦理的交融是实质。

作为东方人形象出现的高伟同,不仅在美国留学、定居,而且习惯了美国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他身边,有一个相处五年的同性恋人。一个在西方生活的东方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交融。五年不是一段短的时间,这个时间概念体现出伟同在情感追求上传统的一面。不止如此,漂亮的女房客威威也多次表现出对伟同的好感,却因为伟同对爱情的坚定与执著不得不望而却步。这种传统的对情感的坚守与现代伦理观念中的同情恋情共同组成了高伟同这个矛盾的统一体。

父母不满意儿子媳妇处理终生大事时候的潦草态度,坚持要有一个传统的仪式。于是,伟同的婚礼也出现了两种文化的折衷,既有西式的公证,又有中式的喜宴。中国餐馆陈老板,昔日伟同父亲的下属,自告奋勇张罗了一切。一场喜宴就这样展开。闹酒、闹洞房,闹到威威心思恍惚,假戏真做也在情理之中。而伟同呢,仅仅只是因为醉酒吗?

应该说,伟同一直试图在两种文化、两种伦理观念中求得一种生存。这是委曲求全,也是为了在对立之中取得平衡。为了平衡,他要应付母亲寄来的交友表格;为了平衡,他和威威演了一出结婚的戏;还是为了平衡,即使到最后,伟同也不忍心告诉父亲实情,担心父亲的病体承受不了打击。

而这样的委曲求全,何尝不存在于父母中间。面对儿子媳妇的公证式婚礼,父母即使满腹的怨气与伤痛,也没有把这种不满化为直接的冲突,他们在观礼的时候仍然强颜欢笑。父亲的沉默,母亲的失态,到陈老板承诺婚宴以后二老的开怀大笑,这人之常情的反应中更蕴涵着一腔心酸。

母亲终于得知了儿子是同性恋者的真相,但她并没有做出过激的反应。她不能理解,却还是选择了宽容。其实,父亲也并不是伟同想象的那样不能沟通。只有赛门知道,那个用英文吵架的早晨,伟同的父亲已经听明白一切。父亲并没有戳穿,任由他们为了尽一点孝心而演戏,我想,并不只是希望能真的抱上孙子。对于父亲来说,回避矛盾其实也就意味着一种变相的接受。

三个年轻人找到了最适合的处理方法,也满足了父母的愿望,结局应该算两全其美。而这个结局,也是伟同父亲无奈之下的期望吧。父亲临别时感谢赛门照顾伟同,而对威威的感谢明显是为了高家的香火。机场安检时,父亲举起双手的背影,似乎隐喻着一种投降,那是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而作的投降,是一种不得已的退让。而这种退让,同样存在于子女之间。传统与现代,其实也用不着决裂。就算是委曲求全,也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更何况,因为理解对方而退让,总是会给人带来温暖的。

那场喜宴,毕竟存在过。在两代人的记忆中,也将一直存在下去。

 2 ) 委曲求全

戎马一生的父亲在最后经过机场安检的时候默默举起了双手,那似乎象征着一种投降,一种对生活的委曲求全,以及传统道德之外对另一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默认。生活本就是这样,永远不可能像墙上静静地挂着的那幅王羲之体白居易诗般,通篇没有一处败笔。就像历经喜宴所缔结的圆满,到底也并不是成就永远的惟一条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必须用漫长的时间,为即将到来的一个瞬间的典礼而准备,为了达成一个愿望而不断压迫自己——只有不断为幸福达成的妥协才是幸福的真谛:这就是李安的体验。

生活也因此时刻令人保持敬畏与无奈。

 3 ) 娶妻当取赛门

<New York is not that good>

黄西在美国拿的博士,后在美国大学教书。课余在各酒吧俱乐部表演单口相声。黄西自嘲因看不懂英语所以让一条“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 的标签留在车上两年之久。黄西尚且如此,那些躲在小餐馆里洗碗的偷渡客呢,为了在这个地方落脚,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做着如何辛苦的打拼?
纽约不止有上东区(富人区),还有布鲁克林区。即便如此,向往美国的人还是前仆后继的,无论用的是怎样的方式,总要看一看这个传说中遍地黄金的地方。威威就是如此。



<当孝悌不再只是美德>

把孩子拉拔到大,中国父母的任务还没完,他们要看着自己的孩子娶妻生子。
伟同不断接到家里的催婚令。无奈下胡乱填写择偶条件。
两个博士学位,一个物理的。身高178.说五国语言。能唱歌剧。
以上条件毫无疑问的,是想告诉婚介所:看你们怎么找!
这婚介所还真不一般,这样的条件都没把他们难倒。看来是只有拿不出的钱,没有找不到的人。
也因为婚介所太厉害了才使赛门想出假结婚这个一劳永逸的馊主意。于是两个人的公寓里住进了从台湾赶来参加婚礼的高家二老,住进了假新娘威威.


<娶妻当取赛门>

越往后演,开场不张扬不吸引的赛门愈是帅。
烧得一手好菜;体贴(这点从他送两老的见面礼可以看出来);安静略带哀怨的参与婚礼全程;对了,还会给情人送贴心小礼物(具体参照开场送给伟同的那块砖头)。
高老爷子品菜的时候,赛门轻声靠过伟同耳边问他喜欢吗。伟同轻回是的。赛门就高兴了。赛门做好了几乎每一件好媳妇应该做的事,说几乎因为赛门毕竟穿不了那锦绣旗袍,戴不了那象征富贵的金镯子珊瑚胸针,还有最重要的,下不了蛋。
威威借书法拍老爷子马屁的时候,赛门肯定觉得没有自己立足之地。当威威换好衣服,高家一家三口围过去。我们可怜的赛门又只能扶着墙远远的黯然神伤了。


<这杯喜酒不好喝啊>

可以的话,伟同真想避免。只是,老陈一句不孝压下来,婚礼宴席是势在必行了。
中国的婚礼很讲究:拜高堂,吃莲子,坐花车,拍结婚照,小孩子跳床,最后还有婚礼的重头戏:摆酒。
这场婚宴。老爷子爽了,高妈爽了,宾客爽了,伟同跟赛门那是相当的不爽了。至于威威,我觉得她心情该是复杂的。不管众人心情如何,——出事了。威威怀孕了。
怪得谁?
是赛门不该提议假结婚?是威威不该勾引伟同?是伟同不该醉倒失去自制?或许,都有。威威怀孕了,于是有了早餐的争吵。而高老爷子不负众望的微度中风进了医院。两老住进公寓,让人总提心吊胆害怕下一秒两老会看到什么不得了的画面。高妈还行,高老爷子面子最大加上心脏不好,万一看到个什么刺激点的画面还不嘎的一抽,保不准就过去了。
藏着掩着不让老爷子知道。老爷子不是瞎子,看,听,了解。可能没人比老爷子看得清。只不过老爷子是真的想抱孙子。


<结局是..>

送别,赛门的耳钉重新戴上了。

高妈妈说——我高兴
老爷子说——我也高兴

 4 ) 你真的看懂《喜宴》了吗?

众所周知,李安做了六年的家庭煮夫,才拍摄了第一部电影长片《推手》,而真正让他扬名世界,正式登上国际舞台,则是这部28年前的先锋作品。

——《喜宴》

这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拿下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在颁奖礼的庆功宴上,一碗鱼翅汤让李安潸然泪下,厚积薄发终于迎来了荣耀时刻,却无法和在美国的妻子一起分享。

和那一碗五味杂陈的鱼翅一样,《喜宴》同样是一部让人百感交集的佳作。

2015年6月26日,是美国乃至全人类历史性的一天,美国最高法院以5票支持,4票反对通过了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的裁决。

早在1993年,李安就在一场传统的东方婚礼框架内探讨了这个在当时还非常敏感的社会话题。

这部电影里的很多演员都是新人,比如走出不凡人生轨迹的金素梅,也是男主角赵文瑄的处女作,他在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听闻《喜宴》招演员,做了8年航空公司空勤人员的他搭乘飞机去美国参加面试,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被李安相中,自此踏入演艺圈。

从此银幕上多了一个丰神俊逸,温文儒雅的美男子。

这同样是赛门的扮演者米切尔·利希滕斯坦的银幕首旅,在现实中他也是一个同性恋,而且早年就非常勇敢地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作为片中的大暖男,赛门听得懂中国话,能照顾伟同的饮食起居,会帮葳葳在厨房做饭,做的一手好中国菜,订机票订健康餐无所不能,被放鸽子也不抱怨,还很贴心的送高家二老礼物。

就算不懂中国的人情世故,赛门也可以说是完美的恋人了。

《喜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某瓣上也有8.9的高分。

如今看来,《喜宴》的故事早已不新鲜,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被父母逼婚之下无奈选择假结婚,却不曾想假戏真做,最后“皆大欢喜”,但这样的故事在当下却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饮食男女》中的开篇让人百看不厌,重看《喜宴》,那个意味悠长的结局是李安埋下的最大伏笔,也是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

这个结尾有两处妙笔。

第一处,是高家二老跟伟同他们告别,相互扶持着走向机场安检,在幽暗的过道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们身后还有一个男人。

这个背影三人组对应的正是伟同、赛门和葳葳的送别三人组。

而那个背影,并不是废笔,而是指代在影片中众人口中出现过多次的“老张”。

如果说伟同父亲懂英语是片尾揭晓的第一个伏笔,老张这个没有明说的暗线体现了李安的玲珑匠心。

老张的身份是跟随高父四十多年的厨师,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却在片中出现了4次,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但却是李安在本片的最大伏笔。

结合剧情,以及李安电影细腻和讲究细节的特质,可以推断,这个老张的出现显然不会只是嘴上提一提这么简单,而是李安有意的留白。

要知道,就连那个婚房的门牌号1069都是意有所指的,1069是台湾一个很流行的同志交友网站,映射了伟同的真实身份。

而伟同和葳葳在婚礼上交换婚戒的时候,可以看到,葳葳的戒指并不是戴在无名指上的。

这样的细节全片中还有不少,因此,出现了4次的老张不可能那么简单。

这个若隐若现的老张,是理解高父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高父初到美国,跟伟同一起参观房子的时候,在阳台看到了庭院里的两把椅子,此处足足有2秒多的特写镜头,显然是有深意的。

从后面高父和伟同在阳台上讲述自己因逃婚参军的往事,就会发现,高父很有可能在那时就已经猜到了伟同和赛门的关系。

高父和伟同讲述自己的感情,其实是在委婉的告诉儿子:你和赛门的感情我理解,但为高家延续香火是你的义务和责任。

影片末尾的塞红包是本片剧情的高潮,高父和赛门在海边谈话时,赛门说不懂高父为什么这么做,高父的回应是连我也不懂。

这是高父对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无奈,他从小到大都是接受中国传统礼教的灌输,只知道必须遵守,不知道为何遵守,哪怕他已是高级知识分子。

而在老张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葳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手掌是刻意指向赛门的,明面上意思是暗示饭菜是赛门做的,但也有李安的深意。

那就是老张和赛门身份的对应。

如果说这个时候还不算明显,那么到了老张第三次出现,也就是高夫人代表老张送葳葳金镯子的时候,可以说老张的身份呼之欲出了

送金镯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继承的重要仪式,说明老张一直视伟同为亲儿子,而在《喜宴》的最后,赛门选择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

这又是另一种对应。

再结合影片结尾的背影三人组,基本可以推断出老高的身份:

——高父的同性恋人

也就是说,这是上一代人的故事在下一代中的重演。

但既然自己就是同性恋,为何高父依然无法接受儿子和赛门呢,个人以为,高父也无法克服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无法对同性恋产生认同;二来他也深知同性恋在那个时代会受到的待遇和歧视,伟同是自己唯一的儿子,高父自然不愿意他走自己的路。

宿命轮回,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得不说,李安以同性恋作为切口去展现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以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婚礼为载体,可谓大胆而别出心裁。

他并未用猎奇的方式,既不堆砌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也不对同性恋大加渲染。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李安设置的第二处妙笔。

在安检口,高父高高地抬起了自己的双手。

这个动作余味悠长,可以有很多解读。

一种是高父彻底放手了,美国之行见证了儿子的婚礼,高家也后继有人,从此不再干涉儿子的私事,安心回台颐养天年。

第二种可以理解为投降,他曾经是万人之上的师长,却在军事上败退台湾,在家事上无法解决两代人的难题,难免挫败,心灰意冷。

高父嘴里说着“我也高兴”,但是我们从郎雄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悦,更像是一声叹息。

表面上看,在《喜宴》里,老一辈实现了香火延续的夙愿,伟同和赛门没有分开,葳葳也拿到了绿卡,但这并不是迪士尼童话里的Happy Ending。

《喜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

这一点,李安在拍摄手记里也曾说过,《喜宴》结局被很多人误会为大团圆让他感到意外和难过。中国的事情往往如此,大家各自退一步,高家父子在传统的狭窄缝隙中艰难地各取所需,最终达成了妥协,但留下的是一个三人的畸形家庭,问题并没有解决。

李安在片中有短短的5秒客串,这是他唯一一次在自己电影里露面,幽幽一句却画龙点睛,捅破了那一层窗户纸。

从《推手》里父亲的拒不退让,到《喜宴》的无奈妥协,再到《饮食男女》的包容,父亲三部曲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成长,也看到了李安的成长。

同样也能看到,李安的编剧才能在那时候一点都不弱于他的导演才能。

28年过去了,这一桌喜宴并没有结束,高家的难题也始终没有解决。

配图/花生编辑/书生 本文首发百度TA说专栏签约账号【侠影映画】原创内容

· 感谢关注·

侠影映画

投稿vx:FMYmovie001

知乎| 二十八画书生豆瓣 | 二十八画书生B站 | @影映画微博| @侠影映画西瓜视频 |侠影映画网易新闻 |侠影映画今日头条|侠影映画迅雷电影 |侠影映画微信公众号|侠影映画

 5 ) 提一条暗线,有人注意到‘父亲’和‘老张’的关系吗?

豆友们,影片中的父亲和老张是什么关系?
影片超多次的提到这么个未出现的管家的角色
凭回忆稍做个梳理,可能不太全:
老部下中不乏有像老陈这样的成功人士,但是只有老张选择陪伴父亲一生;
老张的金镯子(一只金镯子有多少克。。。),对待伟同像亲儿子一样,其态度可以对比Simon对于伟同家人的热情及Simon对待伟同儿子的态度;
父亲对于女性的态度(下飞机的一句“能生能养”等等);
父亲对于Simon的态度(“You are my son too”等等);
父亲对于婚姻的态度更多是一种责任感,而不是男女之情(回忆逃婚当兵、爷爷嘱托延续香火,最后和Simon的对话也用中文说及,Simon没听懂问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我也不懂”~)。

 6 ) 信任,勇敢以及爱

12年前的影评,今天看了真感慨。

这些年,时移世易,有些改变,也有些没变。

影评即使很稚嫩,但遥看12年前那个二了吧唧的小少年,

坐在电脑前认真码字的样子,还真是幸福。

这些年里,在这条影评下方,积累了这么多的评论、观点和故事。

特别想一位一位地邀请回来,听听你们的故事有没有新的续篇。

我先开个头:

12年前,写完这篇影评的1个月后,我认识了一个人,然后一直走到了今天。

2020.3.2

------------------- 05年的一天,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如果他的爸妈再像那样逼他结婚,那么他会把《喜宴》放给他们看。他是gay,有一个在当时已经交往了3年的男朋友。 几个月后,他给我打电话,说完蛋了。我说怎么了。他说因为和男朋友吵架,自己一个人出去喝闷酒喝得烂醉,回家了往沙发上一横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第二天清早醒来,满屋子七大姑八大姨还有一旁眼睛通红的抽泣着的父母。头天晚上,他把自己的事说了出来。父母慌了,满世界打电话,说孩子可能精神有问题,要寻求帮助。于是“热心”的亲戚们来了,你追我赶出谋划策。接下来的一两年里,父母无数次为他约见了无数心理医生,甚至带他去了我市一家精神病院做鉴定和检查。 他是个成功的男人,从小品学兼优,性格温和儒雅,待人友善,尚未满三十岁,已有属于自己的一家颇有规模的公司。 今天我收到他的短信,他说在这个秋天,他要结婚了。 我说XX怎么办,他并没有回应我。 今晚,我把《喜宴》找出来看,仍然是一路的悲哀。这部93年的电影,属于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其中一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当年斩获了包括柏林金熊奖以及金马奖最佳影片等无数奖项。 曾经有个朋友,看过后告诉我说,简直就是一部喜剧片,从头笑到尾,从那时起,我与这个人逐渐减少来往,如果说能把这部片子当作喜剧片看待的人,我猜测自己与他/她必定无法成为知己。而看懂它,其实并不难。 满满的无奈和悲哀。 如同开头我所讲的那个故事,悲哀并不在于我的一位朋友终于屈服,并且欺骗了父母,欺骗了深爱他的人,欺骗了未来的妻子甚至是可能降生的孩子,更重要的,是终究欺骗了自己。真正的悲哀在于,我所知道的,甚至认识的这样的人,在身边存在无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许《喜宴》里的伟同和他们相比,还要值得赞许更多。我所知道的或是认识的很多人。他们无惧于社会的压力,并不在乎身边是否存在那么多嘲讽的眼光,他们在自己的生存圈子里往往努力上进,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但是来自家庭的压力终于打败了一切对于未来美好的希望和憧憬。成家,同一个女人得过且过,生子,朝九晚五的日子,下班回家,同妻子谈笑,同孩子嬉闹,而后以工作为由留守在电脑前,待妻儿睡去,急匆匆打开同志网站,沉浸在意淫的快感里,抽完最后一支烟,叹口气,上床睡觉。 日复一日。 最初,当听到有人自欺欺人决定以结婚来结束一切的时候,我无比慌张,手忙脚乱发短信打电话,甚至是约出来见面谈心,妄图告诉他们,这不是结束,这是另一个痛苦的开始,余下的人生会化作一笔粘在一起的糊涂账。 十有八九,他们说:“你不会了解,你还没有这样的压力。”而后渐渐避免接我的电话。终于有一天,我无奈的发现,自己像个小丑一样担心朋友会义无反顾出卖自己的灵魂,以及所有爱他们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他们不会理会我,甚至不会理会自己,当有任何一个栖身于对立面的念头出现,立马慌乱的转移注意力。告诉自己说,我可以爱女人,我可以有孩子,我可以像所有“正常人”那样过“正常”的生活。 片子里的伟同稍好一点。决定以假结婚的方式来应对极其传统的父母。于是一场闹剧上演。雪白的婚纱,鲜红的旗袍,一派热闹祥和的喜宴。可在深知所有内幕的观众面前,却显得滑稽可笑,也显得无可奈何。李安客串的喜宴来宾,在片子里有一句台词:“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来性压抑的结果。”其实能看明白的人,完全了解,这部片子所代表的人群并不局限在同性恋这个话题之上。我们身边的太多人,如片子里的主人公一样,自欺欺人的妄图以各种方式逃避生活的难题。可是今天我并不想从这个角度评论这部电影,我只是想静静的告诉所有身处于这个人群,或是关心这个人群的人,我所有的一些感触。 动人的电影,其实并不是那些让你痛哭流涕的片子。真正能让人有所感的片子,会让你哽咽着说不出任何话。《喜宴》我大概看过四遍,每一遍自然会有新的发现,但不变的,是一路沉默的憋闷。全片里,唯一让我含着眼泪的部分,是高爸爸和Simon坐在海边,开口讲出了英语,于是我们知道,他其实是懂得英语的,也就是说,他原来是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 当你学业已成,工作稳定,任何一个父母所想的接下来的一步,都是结婚。但无奈的是,就像高妈妈的那句台词:“不跟别人做什么交代,那还结什么婚?”我们自出生一刻,便渐渐清楚,原来自己的生命并不是为了自己而诞生于这个世界的。我们为太多人而活,身心疲惫,却必须打破牙齿混血吞。 于是众多并不爱女人的男人,最终成家生子,过完余下的一生,那些之前的事,只有默默的锁在生锈的饼干盒里,一面舍不得扔掉,一面没胆子开启。 我在这里想说的,其实是《喜宴》所传递的另一种意义:那就是勇敢,坦然以及信任。片尾我们知道,高家父母各自都清楚了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只是一切都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氛围里慢慢隐没在机场的通道里。让人感动的也在于此,他们的接受,来自于保护这个家庭。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我相信最后他们会理解这些生活在各种压力里,而又不断强迫自己压抑某种情感的孩子,那些痛苦的孩子。 世上存在着对你不离不弃,包容你的所有过错以及任性,而后仍然一如既往,甚至更多的爱你的人么?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你的父母。既然一切的出发点源于爱,那么幸福就是终点。孩子如果能够得到幸福,对这些已有白发的老人,将会是最大的慰藉。 我有两个朋友。他们已经交往了近七年。恋情发生在他们的大学,故事的开始是冬天。仍然是一起在教室里自习,在有月亮的晚上握着奶茶散步,一起考研,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恋爱两年后,毅然决然在一个晚上,辗转于两家父母之间。之后一个人的被耳光扇出了鼻血,另一个被茶杯砸破了头。那天凌晨,他们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泪流满面,而后又破涕为笑,在路边亲吻拥抱。后来其中一个人含着眼泪告诉我说,那是一生里最幸福的事情,也是一生里最轻松的时刻。 可是之后的过程确实也不轻松。双方的家长相互约见,决定要齐心合力铰断这出“畸形”的恋爱。又过了两年,除夕夜里,两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包饺子。朋友的父亲笑着告诉他,自己有了两个儿子。 他对我说,其实他知道父母经历的心酸和压力。一些一辈子都想不到的事情居然戏剧性的发生在自己的家里,的确够让人措手不及。 “可他们爱我。”他说。 所以,仍然有这样的例子不是么?对于父母,为什么不能用信任取代愤恨,为什么不能用坦然的诚实取代摔门而去的自暴自弃呢。 只要爱存在。那么一个家,必定也不会因此而破裂。毕竟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爱而来的。 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男女之间尚且不能终老,何况在这个根本不用对彼此负责的圈子里。既然遇见了或者说会遇见一个对你不离不弃的人,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能让一切自欺欺人的行径埋没对于生活和爱的追求。能够快乐并且健康的生活已属不易,何必用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试图去博取那些虚幻的并不可能的幻想呢? 你当然可以一遍一遍告诉自己说,我其实是可以结婚的,我其实是可以对父母对亲戚对那些所有的存在所谓“需要负责”的人有个交代的。那么,你大可找一个“心怡”的女人,同她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而我,只想告诉自己说,勇敢的去爱。如果生命失去了这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由,那么,它也不能称其为生命了。 --------------------------

 7 ) 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本周末是父亲节,本周刚好在课上给学生讲到父亲三部曲,尤其是《喜宴》)

《喜宴》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

父亲三部曲是李安扬名立万、开宗建派、奠定自身影坛地位和未来思考重心的作品,也是他温和思辨的哲学、哀而不伤的美学、举重若轻的文化心理学一次集中而典型的体现。

父亲是这三部曲的题眼,是核心的关键词。

为什么是父亲而不是母亲?

第一,父亲在中国式家庭伦理中更有权威性,第二,父亲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具备母亲那种天然的亲和力,所以,母亲常常让我们无条件依恋,可是对父亲的感情,却很容易趋向复杂:爱恨交织、甚至恨多于爱、至少是畏惧多于爱。

无论李安是否能称作整个华人世界里最出色的导演(从获得荣誉的数量和段位来看,这一点当然不用怀疑,大概连“之一”都不用加上),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化人格的复合性”上,应该无人能出其右。

江西书香门第的家庭背景、在台湾成长的童年记忆、纽约大学电影系的深造经历、好莱坞主流制片公司的工作经验,甚至是最不得志失业在家、一边写剧本一边做煮夫的那段赋闲生活,共同叠加成了他内在的杂沓,或者说,丰盈。

正因如此,他一辈子都在寻找一个交叉点,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西方和东方之间,用各自内蕴的资源和营养,相互解决对方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你不难发现,三部曲讲的其实是同一件事:当一个东方的父亲身陷西方语境,当一个传统的父亲遭遇现代困境。

三个父亲都很中国,一个熟练中国功夫、一个痴迷中国书法、一个精研中国烹饪。

三个父亲都拥有辉煌的过去,一个是太极名家,一个是国军师长,一个是特级大厨。

三个父亲的儿女们其实都还挺孝顺,或是把父亲接到身边居住,或是每周回家与父亲聚餐团圆,或是为了父亲的心结编制关于婚姻的善意谎言。

但是父亲依然很痛苦,围绕着父亲,依然有很多问题在发生。

有意思的是,父亲既是问题的承受者、也是问题的来源本身。

于是,“父亲”这个概念,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喻体符号、一个象征。

你有时候会特别反感父亲,会厌恶他的古板迂腐迟暮,会用一生去摆脱他的影响、去抗拒按照他的规划和指导来生活,但你又总是会沮丧地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像他、自己身上越来越明显地流露出太多属于他基因的东西。

你觉得他身上都是糟粕,但你又很难控制自己的举手投足,都带有他的某种影子。

弗洛伊德认为,儿子就是在与父亲的战斗中建立起了自己。

这不就是当代已经完成了思维方式上的现代性启蒙、已经完成了生活方式上的西方化改造、甚至已经完成了漂洋过海的肉身迁移(三部曲中的子女无一例外属于这个范畴)的中国人,在面对那个其实无法割舍的、又常常构成负担的、作为文化血脉而存在的传统中国时,那种混杂着情感、哀感、罪感、痛感甚至耻感的心理状态吗。

余光中说,每一次出国,都是一次剧烈的连根拔起。

在《推手》中,父亲来到美国的儿子家寄住,儿子上班、孙子上学,每个漫漫长日里,他与美籍儿媳玛莎一起度过,百无聊赖、沟通不畅、问题频出、而又无限孤独,后来甚至一度离家出走。

电影中反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家人看似面对面坐着,但谁也不看谁,吃着完全不同的食物。一段以亲情和血缘为基础组建的关系里,却横亘着一道鸿沟般的宇宙。

这就是上面说到的:中国传统文明在一个现代性环境中的陌生和慌乱,四顾茫然、进退失措。

当然,如果完整地看过三部曲你就会发现,《推手》里的这个家庭,是三部曲里最正常的家庭:这个家庭唯一的特殊性,也只不过是一场跨国婚姻而已,只不过是父亲被迫在地域上发生了位移而已。

在《饮食男女》中,顾名思义,围绕着父亲产生了两组关键词。

第一是饮食:父亲用自己做菜的手艺每周吸引儿女们回家团聚,尽管他们每个人心中都装着远比回家团聚更重要的事情,在这里,父亲的盼望让子女疲倦。

第二是男女:儿女要给父亲说老伴,父亲却早就看上了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女人,在这里,父亲的选择让子女羞耻。

这个父亲,就这样带上了一种双重性。

在前者(饮食)里面,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注重天伦和团聚。

在后者(男女)里面,父亲是一个现代的世界,承认人的欲望和情感,敢于表达和实现自我的需要。

但正因为有后者、正因为遇见了后者、正因为敢于直面和表达后者,前者才显得更易理解和接受,要不然前者就是文物、就是古董、就是博物馆。

这是李安所找到的传统中国和现代世界相通、相重合的部分——那种基于人类的共性,尽管它未必高贵典雅圣洁,但它正常、坚韧、执拗、普遍: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和男女发生碰撞的原因是:人之大欲存焉——两代人在人性本能的层面上进行的交锋。

饮食和男女最终和解的原因也是:人之大欲存焉——两代人在人性本能的层面上进行的让步。

说到让步,就需要说到《喜宴》。

《喜宴》的家庭无疑是三部曲里最危机四伏的家庭,因为儿子是一个同性恋者(偏偏他的名字还叫“伟同”,这个文字游戏让人会心一笑,却也笑得惨然)。

所以,和另外两部不一样,《喜宴》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更加极端的设定。

所以,和另外两部不一样,如果不“让步”,《喜宴》就是一场死局。

同性之爱发生在异国、同性爱侣是异国血统、同性关系因为身处异国才拥有一个足以自保的环境、一个足以自保的距离。

但喜宴却是一个绝对中国化的仪式,是来自中国的双亲强行送达的礼物。

喜宴是父亲的一次自欺欺人的自救,也是儿子的一次欲盖弥彰的补救。

最终,仪式并没有达到仪式的效果,可仪式有了自己的附带效应——一次意外的怀孕。

为了欺瞒父母,伟同找了大陆来的学美术的留学生顾威威假结婚,没想到父母千里迢迢从台湾跑来为他主持婚礼,没想到这场各取所需的假婚礼会被举办得异常盛大,没想到假婚礼之后的闹洞房会如此失控,没想到失控的不只是恶俗的游戏、自high的亲朋,失控的还有两位赤裸相见的主人公,以及他们对欲望的好奇与恐惧。

失控的叠加,想要用一次失控去弥补上一次失控,却总是在一次失控后导出下一次失控。眼看就要万劫不复的时候,柳暗花明,正是失控,反向完成了对所有人的救赎。

所有人都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父母有了孙子,威威有了绿卡,伟同和赛门仍然可以在一起,家族的血脉也阴差阳错地传承了下去。

那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守住了那个表面的平衡。

而这个表面平衡的关键点在哪里?在父亲。

大家都以为父亲是最脆弱最需要呵护的,大家都是基于对父亲的呵护才小心翼翼地完成了互相妥协,但是其实,父亲什么都知道了,而且,父亲是第一个放下、第一个看开、第一个原谅的人。

我知道,但我不让你们知道我知道,我让你们以为我不知道,然后,你们会努力让我永远不知道,正是在你们努力让我永远不知道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这是父亲的智慧,也是父亲所象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你们都以为它是一个拿来迁就和保护的对象,可正是有了它,你们才能走下去。

李安说过这么一句话: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很多人会对结尾不满,很多人会觉得,一句“你愿意做孩子的另一个父亲吗”,就能让两男一女携手并肩站在机场通到前组成新的情感同盟,这个逻辑未免太过稀里糊涂,太过一厢情愿地妥协。

可是,中国人,很多时候,还就是靠着稀里糊涂、靠着妥协,从无数次放在全人类历史上都可称罕见的灾难和离乱中,走过了五千年,走到今天的。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最可悲可叹,却也最可爱可感的东西,都在这里面了。

就像李安镜头里的这些父亲,无论他们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在电影中他们都是垂暮衰朽的,经常显得很无助、很失措、很羸弱——《喜宴》里的父亲甚至差点猝死他乡。

但他们最后依然主导了一整部电影,因为他们能够用他们的智慧去妥协,用他们看起来稀里糊涂的智慧去妥协、而且去促成别人妥协。

为什么会妥协?就因为彼此之间有顾忌。

顺便讲一句,关于《喜宴》,很多朋友做了更加深度的潜台词透析,分析出了许多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的隐藏信息,比如:父亲自己也是同性恋,而他的爱人,就是那个一直在对话中出现的“老张”,高父、高母和老张,在几十年前,就组成了近似伟同、赛门、威威的三角家庭,并且和和睦睦地保持至今。

我无法评价这个推断,它不能说正确,也不能说不正确,反正它有属于它的逻辑链,属于它的蛛丝马迹的旁证。

我只想说,一旦一部文本拥有了被“过度解读”的空间,拥有了被“深扒”隐藏信息的余地,就说明,它自带丰富的层次和多元的维度,说明,它开始趋近于经典。

林黛玉影射朱由检、晁盖死于路线斗争和宋江的阴谋、红孩儿的生父是太上老君…… 看看之前曾被“过度解读”、至今仍在被各路网友“深扒”的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拥有着怎样的地位。

顺便再讲一个细节:

这是李安拍摄《喜宴》时所写导演手记里的一页,交代的是伟同父母到达美国时,飞机降落那个镜头的拍摄细节。

那个镜头没有什么过高的意义和价值,没有隐喻、没有炫技、没有戏剧性、没有人物塑造功能,纯粹是个交代性的、过度性的空镜头。

但即便如此,李安还是为它写了满满一张纸,从设备到机位到景别到运动轨迹到时间光线甚至到“机尾的华航标志要清楚”。

一张图,让你明白,李安为什么能成为李安,《喜宴》为什么能成为《喜宴》。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短评

这片在20年前是多么得前卫出格阿!!

8分钟前
  • ryanking1219
  • 推荐

李安自己在里面演路人甲划重点敲可爱!“让你们见识一下中国人五千年的性压抑”哈哈哈哈哈哈

13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李安总是善于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表现中国文化的细枝末节。被放大致喜剧形式所表现的那场中国婚宴,反讽了中国文化中对于性的压抑…而中国最传统的家庭、家族理念,也在这一场假结婚的风波中进一步深化。隐忍的情感,家庭中的冲突,最终在爱与理解中得到化解。接受了一切向前走,这终是一场喜宴。

15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力荐

赵文瑄处女作这个程度,让人惊叹

18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婚礼上一片狼藉的时候,有个中国人向老外解释:that’s the results of 5000 years of sexual repression,瞬间解释了咱们好多荒谬却无法改变的习俗

21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传统的闹洞房太可怕了

23分钟前
  • Ruby姐姐
  • 还行

昨晚看李安的采访,他说「在变化得太快的社会中,孝道该何去何从。人好像只能去接受和追赶这些变化,其实是很无奈与惆怅的。」家庭三部曲终于看完,这部编剧太妙,如果说「饮食男女」是在调和传统伦理与烟火世俗,那么这部则在调和中西、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PS:李安那惊鸿一瞥的客串。

25分钟前
  • A。
  • 力荐

所以说,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伴郎和新郎的关系。微虐慎入。

29分钟前
  • 玛奇朵
  • 推荐

我对骗婚的死gay一点好感也没,哪怕姑娘是花钱雇来的都觉得恶心。

31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还行

“妈,同性恋的人能够在各方面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跟赛门都很珍惜对方。” 李安总能在边缘和传统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然后双双将我们击溃。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父亲在片尾过安检的时候最终还是举起了双手。

37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爸爸肯定也是gay的嘛,多明显啊~Simon是多么理想化的同性伴侣啊!金素梅太像叶童了~我喜欢李安这个系列的电影,很回味~还有赵文瑄实在是太帅了!噢,薛绍~

38分钟前
  • 小M
  • 推荐

看到房间号1069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42分钟前
  • 小V
  • 力荐

台湾跟大陆假结婚,其实在跟美国搞同性恋

46分钟前
  • 王神爱
  • 力荐

作为导演,李安在《喜宴》中的表现还略嫌稚嫩,电影中粗糙的细节比比皆是,远不及《卧虎藏龙》之后的精雕细琢;但从内容与情节上来说,这部我感觉却是李安最精品的几部电影之一:放了很多心血心思上去啊,对文化差异的刻画准确犀利而生动活泼。这部电影李安作为编剧比作为导演更成功。

4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故事讲圆了,金素梅的台词功太生硬,想打掉孩子的那两段台词写得不好。

4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能把直男变弯,弯男变直的好片子。。。

52分钟前
  • 打蚊子的科学家
  • 力荐

李安那句酱油台词太霸道了,大家都没捅破的窗户纸就这样被他。。。可能是编剧有外国人的缘故,台词有点心灵鸡汤啊,不过一切都很完美,喜欢归亚蕾的表演,赵文瑄也确实巨小受哈哈哈。爸爸才是终极boss,不要小看爸爸!懂外语就是王道啊~~~感人的好片

5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觉得感动的都是男的吧,当男人就是好,一手同性爱人,一手怀孕妻子。家里捧着,妻子宠着,爱人爱着,老父亲也向他“投降”。归根结底,只是想抱孙子,生儿子罢了,到底爱谁无所谓。女性可千万睁大眼,别做了同妻还感动地一塌糊涂。

58分钟前
  • Voyager 1
  • 还行

我现在挺同志,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不成为同妻。

1小时前
  • 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