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驱魔人 剧照 NO.1驱魔人 剧照 NO.2驱魔人 剧照 NO.3驱魔人 剧照 NO.4驱魔人 剧照 NO.5驱魔人 剧照 NO.6驱魔人 剧照 NO.13驱魔人 剧照 NO.14驱魔人 剧照 NO.15驱魔人 剧照 NO.16驱魔人 剧照 NO.17驱魔人 剧照 NO.18驱魔人 剧照 NO.19驱魔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5

详细剧情

  愁云惨淡的华盛顿市,一幢普通公寓内,单身妈妈克莉丝(艾伦·鲍斯汀 Ellen Burstyn 饰)和女儿芮根生活于此。然而近一段时间,克莉丝却被女儿种种怪异的举止折磨得烦躁不堪。芮根的行为举止怪异,迥异常人。克莉丝带她求医问卜,终无所获,甚至精神科医生也束手无策。万般无 奈之下,几近绝望的母亲求助于莫林神父(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一个有着丰富驱魔经验的老者。恐怖的夜晚,神父与藏身少女体内的恶魔展开连番较量。这是一个注定让无数人永生难忘的恶魔之夜……  本片由William Batty根据1949年一起真实的驱魔事件创作的小说改编,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混音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长篇影评

 1 ) 自己的想法。

1.恶魔是被老神父从伊拉克带回来的,他从伊拉克回到美国的时间刚好跟女孩被上身的时间是一致的。2.十字架是脖子被扭断的导演放的,他的举动激怒了恶魔,从而恶魔杀死了他。3.老神父是被告知真相而气死的,老神父身体一直不好,一直在吃药,之前他也说了,恶魔会撒谎,但是谎言里是有真相的,而且他说的话会直接击溃你。在房间里,恶魔告知老神父自己是被他从伊拉克带回来的,加上体力不支,从而死去。4.恶魔为什么上女孩的身,估计跟那个摔断脖子的导演死后,警探从楼梯下面捡到的泥塑有关。那个泥塑就是老神父从伊拉克带回来的。(这个是我的第一种猜想)

1.其实恶魔一直封印在老神父身体里,电影里说过,老神父十几年前曾经驱过魔,而且差点要了他的老命,所以他才要一直吃药,那个时候起恶魔就一直在他身体里,只是元气大伤,从而一直没出现。而唤醒恶魔的时候就是在伊拉克的时候,他挖掘出了一个泥塑,当时他说了句话:以魔养魔。当时有个细节,教会里的时钟停摆了,那个时候就是恶魔苏醒的时候。还有,他回到美国的时间跟女孩被恶魔附身的时间是一致的。在最后,年轻神父给老神父说小女孩的身体里好像不止一种恶魔。而老神父肯定的说只有一种。
2.有个细节,教会里的一个雕塑被人破坏了,估计就是老神父压制不住恶魔的时候去做的。
3.恶魔怎么上的女孩的身,这个嘛。。。我估计是:老神父知道恶魔苏醒了,不知道怎样又将恶魔封印进了泥塑,而小女孩又喜欢那些东西,被扭断脖子的导演不知怎样将那泥塑弄到手送给了小女孩亦或是给女孩的母亲让母亲送给女孩,不管怎样,后来导演得知女孩病了,拿着十字架去看望女孩(这解释了他应该是通过非法手段得到泥塑的,估计是从老神父那偷的),从而激怒了恶魔,然后杀死了他。(这个解释有点牵强,我实在想不起了)
暂时就这些了。。。。

 2 ) 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这是一部烂片。

其实很早以前就看过,但在影院里看的感觉更为震撼~
于是我决定,在看《前传》和原著之前,先把影评写好吧,以免影响了目前的观影感受。

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片子是1973年的,很多情况下不能用现在的特效或者化妆技巧来对比,其次是希望大家稍微想一想那个时代是什么样子的,越战也差不多结束了,人民还是笃信宗教的多(片中出现的宗教是天主教也就是旧教,豆瓣的影评都在硬拗基督教也就是信教,希望大家能分清),女性解放,现代医学等等。

看到了太多打低分,甚至骂这部片子的影评……
说实在的,不怪他们……
作为无宗教信仰的人,或者说无神论者,很难体会这部片子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部片子恐怖吗?不……可以说一点都不……
可怕吗?太可怕了!!
前面已经说了,这部片子上映在1973年,而且人民笃信天主教的很多。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丽根用钉着耶稣的十字架不断地插入自己的下体,喊着“让耶稣来操你!让耶稣来操你这个小母猪!哈哈哈哈!让耶稣操你!”,而另一边丽根用自己的声音大喊着“不!快停下!妈妈快让他停下!”
童女(贞洁少女)在天主教中是纯洁的象征,而魔鬼不断地用耶稣像插弄着童女的下体,流出血液……
恐怖吗?不……对于见惯了血浆和丧尸吃人的你们来说这算什么?
可怕吗?太可怕了!!或许你不是宗教徒,不能理解这种心理冲击,但你稍微转一转脑子,有没有觉得看到这样的画面,全身不舒服?
没错了,这部“恐怖片”的手法就在这里,它不断地用“亵渎”来攻击“贞洁”攻击“神圣”攻击“信仰”和“爱”。
一次次地反复的再强调,你们的“信仰”和你们“神”,在恶魔面前是多么的无力!直到最后梅林的死,把对信仰的无力和无助推上了顶峰!

说起可怕……
倒下楼梯和180度转头,我觉得前者更可怕,飞快的速度很是骇人!
而这也是无神论观众们认为这片子能挤入恐怖片殿堂的经典画面…
可……这不是重点~

可怕和不适,是来自内心的,信仰的崩坍才是这部片子的主题,血浆之类的只不过是低级的恐吓而已……
神父们高喊"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做驱邪的时候,内心是很澎湃的……
然而,当神父反复地喊着"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声音一次比一次大,颤抖的,不坚定的……
因为他们发现上帝没有眷顾他们,他们的信仰已经开始崩坍了……
恶魔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我们笃信的一切都不能撼动于祂!
试问1973的那一天,多少天主教徒看着这一幕,他们的内心是什么样子的?
你和我说一点都恐怖是吗?
如果把力量换成你笃信的dang呢?

然后看到很多人表示,片子纯粹在嘲讽现代医学,把现代医学批判的一无是处……
真的吗?
当然不是~
首先,卡拉斯被教会送去学习心理学,并且导致卡拉斯失去了信仰,这里已经证明,教会也认为现代医学是正确的。
其次,在克丽丝第一次找到卡拉斯神父的时候,神父已经向她申明了,之前有很多以为是中邪的病例,最后都用心理学解释并解决了,也就是说,影片表示在那个年代现代医学是有效的。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其实在193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人们已经发现了癔症,可是在片中没有一个心理医生往癔症方向去解答丽根的问题,这非常奇怪~毕竟她的行为如果用癔症来解释,简直是100%能解释的通。丽根的表现,有三个方向可以走,分别是:人格分裂、被害妄想、癔症。不过医生直接否掉了人跟分裂,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确很奇怪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大夫们表现出无力呢?
反过来想想,医生问过克丽丝是不是有宗教信仰,也就是说,对于医生来说,他们虽然学习了现代医学,但其实对于宗教和信仰的力量还是保留了一定的“支持度”~和前面卡拉斯神父学习了心理学就失去了信仰做出了一个呼应~
有信仰的人渐渐失去了信仰,而没有信仰的人心里却存着一个信仰角落。

/信仰从来都在,只是和平年代你们是否还需要神的力量?/

回想一下,你们每个人在遭遇大灾大难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脱口而出称呼一些神袛的名字,然而,你们并不是信徒,对不对?
正如医生所说的,一些神父(天主教/基督教)和拉比(犹太教)会驱魔。

不少影评表示上帝的力量没有压制恶魔,他们的理由是:
梅林死了,自来水的疼痛是表演的,英语倒过来念伪装外语。这些都表现出恶魔是不怕神力的,只是在演戏……
而我的角度也请各位听一听…
恶魔倒念了“梅林”,但请你们仔细听,梅林这个词之前说了什么?
“啊!这里有一个神父!梅林!压制住!是梅林!梅林!梅林!”
而且这里出现了多个声音,能明显听出来的只有卡拉斯的母亲,也就是说,丽根体内的其他“人”在看到有神父靠近之后,他们正在努力的压制恶魔的力量,而只有梅林才能消除恶魔!因为恶魔是梅林发现的。
恶魔为什么要表现出惧怕自来水和打开抽屉?
他只是在暗示卡拉斯自己真的是恶魔,并且会说丽根不会的语言,由此来促成卡拉斯找来梅林进行驱魔仅此而已。
自来水当然没有伤害恶魔,但后来的圣水的确是割破了丽根的身体对不对?

梅林为何而死?
没有交代,但梅林的身体已经不好一直在吃药物,而恶魔会用恶毒的语言来扰乱心智,虽然梅林是笃信上帝的,然而在驱魔之前,梅林颤抖的手已经表现出他的恐惧,十年前的驱魔是他做的,当时留下深深的阴影和惊骇。
同时他对克丽丝所说的“幸好我的意志不够坚定”,这里是一个暗示,暗示了之后驱魔由于不够坚定被恶魔的语言击垮!卡拉斯还在身边的时候,纵然是个新手,但他可以多一份力量,恶魔会因为觉得卡拉斯更容易蛊惑所以一直攻击卡拉斯从而忽略了梅林,卡拉斯不在,恶魔只要专心对付梅林就行了,所以梅林的死是意料之中……

用恶魔克制恶魔在哪里呼应了?
请注意,卡拉斯是天主教(旧教)徒!他们有十诫和七罪。
犯十诫和七罪如同成为恶魔,而在最后卡拉斯见到了梅林的死,和丽根(恶魔)的笑容,爆发出了作为“运动员”的暴怒!这是七罪之一,同时他丢弃了自己的项链(信仰),并且大骂着“You son of a bitch”,这已经完全不是一位天主教徒应该做的事情。
在这一瞬间,他如同恶魔,最终吸引了恶魔进入了他的身体。
被控制的卡拉斯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杀死丽根,这里又犯了十诫中的“杀”,而卡拉斯作为天主教徒因为遵守十诫而暂时清醒,获得了一瞬间控制自己身体的机会,选择了自杀!
但自杀也是杀人的行为,传统上,教会一直认为自杀者不能得救,自杀者不能再教堂举行葬礼,不能举行追思。
可是既然已经是恶魔,是否自杀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好在最后还是做了告解~

提一下配乐,我记得这片子拿了最佳音响奖,其实按照恐怖片的角度来看,音效配乐都是好的……
有很多地方我们会觉得太吵太杂,让人忍不住要堵上耳朵,但这正是恐怖片想要做到的“听觉恐惧”,再来《Tubular Bells》钢琴的节奏基本和心跳节奏一样,可以说是“扣人心弦”~


最后:

其实看完全片会有很多想不明白的地方,不着急,我们一点点来看~

很多人其实没搞明白附身的到底是谁,是“占卜板”上附的船长吗?
或许是,因为恶魔完全可以附着在任何物体上面。
那恶魔是谁呢?
应该就是最开始我们看到土耳其附近的雕像“Pazuzu”,梅林神父看到的那一个,很多影评提到说是苏美尔文明(看起来更像是尼尼徽?),不过苏美尔文明和亚述文明本来就有联系嘛~
位置是在土耳其北部吗?
不一定,首先土耳其北部是最开始的时候,挖掘现场出现了雕刻着圣母的挂饰(硬币),其次是一个雕刻着“Pazuzu”的塑像,下一幕梅林就在一个类似于教会的博物馆。
这里其实交代了三件事情,
第一,有圣母的挂饰,意味着,这里曾经是十字军东征到过的地方。
第二,梅林和一位教会鉴定师拥抱分别,这证明他已经从土耳其回来了,然后再出发才看到了Pazuzu的塑像,这不能表示Pazuzu是土耳其来的,可能是亚述文明所在地。再深一点也就是说圣母像的硬币和Pazuzu的泥塑已经交到了“教会”手里。
第三,时钟停摆,这或与意味着恶魔的苏醒。其次,梅林离开的时候见到了一排穆斯林在做祷告,这证明梅林还在中东。

综合以上两点,基本已经确认了故事的大方向,恶魔就是Pazuzu或者其他苏美尔文明的邪神,并非天主教定义中的魔鬼(撒旦或路西法);十字军东征留下的遗物证明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宗教冲突,或者恶魔曾经被天主教“镇压”(打败/封印)了。

丽根是怎么接触到Pazuzu的?
影片中没有交代,有一个镜头是警官在丽根(下称:女儿)的窗户外(阶梯底下)发现了一个小的泥塑,有影评认为这是最开始梅林发现的Pazuzu泥塑,其实不是。因为在女儿在最开始和克丽丝(下称:母亲)的镜头里,已经体现出女儿有艺术天赋,做了很多小的泥塑来玩,而之后警长进入房间时候也看到了窗台上的泥塑,由此警官也断定了邓宁(下称:导演)进入过房间。
是船长吗?
或许是的,因为影片的开始,阁楼不断发生异响,而那块占卜板也是女儿擅自找到的,并且在母亲参与游戏的时候,占卜板出现了灵异反应,如果这部片子里的恶魔只有一个,那就只有当时Pazuzu伪装成了船长附在了占卜板上。

教堂里圣母像被亵渎是谁做的?
不得而知,没有交代。

丽根床下的十字架是谁放的?
应该是导演,他发现了丽根体内的恶魔,所以拿出了十字架。

恶魔死了吗?
不知道,既然之前都没有被十字军杀死,这次也不一样的吧╮(╯_╰)╭

 3 ) 关于附身原因的一点小猜想

有一点感慨,尤其是那段争议颇多的驱魔仪式,感觉在那一段中墨林神父的所作所为很无力,以主的名义命令恶魔离开芮根的身体,结果还是做了无用功,相反的,在卡拉斯的son of bitch, take me, take me(应该是son of bitch吧,记不清了)中,扯下了卡拉斯的项链,离开了小女孩的身体,附身在他身上。感觉有点宗教意义上的讽刺。

还有比较主要的一点就是关于芮根为什么会被恶魔附身的猜想。

看弹幕说是因为芮根吃了属于恶魔的小饼干,我有点懵逼,我是没有读过原著,也不太了解背景的,只看过影片,但感觉不太像,影片中只有卡拉斯在做礼拜时出现了小饼干,其他地方都没有感受到小饼干的存在感。

我的猜想是芮根亵渎了恶魔的原型,恶魔很生气就附身在她身上,以此作为惩罚,直到她死才会从她身上离开。

而我说芮根亵渎了恶魔的原型的根据是影片中芮根做了一个雕塑,与恶魔的原型很相似,与影片开头中恶魔的原型相比少了下半身的生殖器。还有一段就是,教堂的雕像遭到破坏,胸口与下半身一共出现了三个凸出物体,让我感觉恶魔是因为芮根少做了下半身的凸出部位而生气,从而附身到她的身上,决定以此惩罚她——在这之后的一些片段——恶魔说,你不知道她做了什么! 我感觉可能是因为少做了下半身,毕竟这玩意还是很重要的。还有在医治过程中说的脏话提及下半身,and 在心理催眠过程中把心理医生给爆了,最关键的是影片中有一段是恶魔拿东西不断的扎芮根的下体,这让我感觉很有惩罚的性质。

这些地方都让我觉得是因为芮根做的与恶魔原型相似的雕像少了重要部位才会让她被附身。。。

 4 ) 没有弗里德金的驱魔人是成不了驱魔人的



电影的高成本和高艺术水准无必然联系。
这是个已被验证了无数遍的基本命题。

大制片厂制度和雄厚资金后备根本就不能保证成本的最终回收。绝大多数时候,大制片厂拍一部影片就好比庄家操作一只股票,大家其实心里都没底,但总得拍点什么。于是就先挑剧本,挑不出好的那就差的里面选一个还过得去的。再请导演,真正有能力驾驱的看不中这个剧本的话,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不挑食的导演。。。一步步赶鸭子上架,得拍且拍。最后弄出来的成品自己看了都心凉。没办法,得回本啊,那就出钱找人吹,砸钱蒙大众,观众是能蒙进影院一个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然而:导演是灵魂,摄影是皮肤,剪辑是骨架。

73年的弗里德金已是一个驾驱能力极强的导演了。我们得庆幸小说驱魔人的首版电影改编剧本被弗里德金接受,而未落入平庸之辈之手。在经历了71年的法国贩毒网的历练之后,弗里德金在影片整体把握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特别适合动作片的表现。其鲜明视觉形式存在于镜头调度和场景切换上。这是种对形式主义的深刻挖掘和创新。
只是我个人惊讶于制片厂会叫弗里德金来拍摄该片,而不是其他的传统恐怖片导演。比如George A. Romero。虽然后者的B级片气质并不能掩盖影片的A级艺术水准,但叫一个从没拍过恐怖片的来拍陌生题材不亚于进行一场赌博。但制片本身既是一场赌博,不是吗?又有哪个制片厂能否认这点?还好,他们赌对了。他们选中了当时最热门也是最志得意满的动作片导演,想给这部传统的宗教降魔影片注入一点新鲜元素。

如果我们注意影片的前半部分,能体会到一种发源于60年代,在越战后期越发成熟的70年代影像风格。那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更注重个体、局部、片段的“左派影像”风格。好吧,我得承认,这个新名词是我杜撰的,自从若干年前的一次触电事故之后本人的杜撰名词癖好得以费解式加强。什么“左派影像”,那只是针对70年代以前迷幻药还没有泛滥的,老派共和式的,不思进取的大好莱坞式的,学院教条主义式的影像来说的。要说那些新冒出来的类型,可以用“新浪潮运动对商业电影的重新包装”来简单概括。

弗里德金以他自己的镜头调度和场景切换来表达出的惊秫感是怎么样的呢?有几个场景是非常令人回味的:马车从巷子里突然窜出;主人公以颤抖的手从铁盒里取出药片;那个独眼的打铁匠在叮叮当当的打了一会儿铁之后抬头看向镜头并一边抹着汗;烈日下,主人公望向对面山丘顶上的魔怪雕像,那座雕像犹如处在海市蜃楼里那样似幻似真,仿佛随时会在眼前消失。这几个镜头在脱离剧情的前提下是意义不大的,但在影片中却给观影者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在这片西亚的陌生土地上,有些事情正在隐伏着,酝酿着,却没有明显的逻辑来提示主人公包括观影者会发生什么。

毫无疑问,弗里德金以该片树立了恐怖片的新样板。我们毫不怀疑该片严谨风格的必要性,这对一个处于创作巅峰阶段的导演来说是必需的。由于弗里德金对西亚原始宗教中邪魔的经典诠释以及一些新类型的心理惊秫表现手法可以这么认为:没有弗里德金的驱魔人是成不了驱魔人的。虽然这个结论略嫌武断。

 5 ) Am I Evil?——剖析美国宗教文化背景下的《驱魔人》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圣经》启示录20:10

《驱魔人》(The Exorcist)是1973年的美国恐怖电影,由威廉·彼得·布拉蒂的同名小说改编,威廉·弗莱德金执导。该片于1973年的12月26日在美国上映,获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获奖两项(最佳音效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它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恐怖电影。

分享Diamond Head的单曲《Am I Evil》://y.music.163.com/m/song/17445872/?userid=46230136(来自@网易云音乐)

因其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该片也被很多影评人称为宗教恐怖片。不论从剧情、灯光、音效还是片中蕴含的美国社会文化价值来看,《驱魔人》都是无可厚非的史诗级别。但或许是相似文化背景的缺失,这部上乘佳作并没有被国内影迷观众买单,豆瓣评分只是中规中矩的7.6分,本文希望带领大家从美国社会宗教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


一、美国宗教文化背景

美国没有国教,实行政教分离的体制,并且提及美国,大家首先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国家,但实际上,正如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新闻文化参赞裴孝贤所称:美国是宗教色彩最浓厚的发达国家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初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的实际上就是一群难民,但他们不是政治难民或战争难民,而是宗教难民——在英国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即基督新教徒。十八世纪末,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洛克的自由社会契约说思想的影响下,美利坚共和国成立,当时美国的国父们深知宗教国家的危害之大,因此以政教分立和宗教自由为立国基础。在今天看来,正是宗教自由的传统才使得美国的宗教文化如此繁荣。美国建国之后又有着数次移民潮,尤其是二战之后,大批天主教徒融入美国社会,使得本土的基督新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影片中的基督教*正是天主教,不是基督新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基督为神之圣子与救世主(弥赛亚)的一神教。其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系,但因历史发展的缘故,国内所称的“基督教”常专指新教。

影片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行,当时的美国处在一个奇妙的阶段:政府深陷越战、民众反战情绪高涨并对国家的权力结构不再深信不疑,性解放、LSD、摇滚乐不断冲击着美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观念,民众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确,并逐步陷入信仰危机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驱魔人》在上映之后能够大卖(全球票房收入超过4.41亿美金)并且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出现呕吐、晕厥、哭泣甚至觉得被魔鬼附体等现象的原因。除了影片完美的视听效果和沉浸式观影带来的深入体验,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的美国人对自身信仰的怀疑,观众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生活带入片中女主一家的生活,中产阶级、追求物质、缺乏精神文化,而魔鬼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降临凡间,选择这样的家庭。片末卡拉斯神父发问:为什么是这个女孩?我相信这个问题在当时很多观众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二、魔鬼现世

两个镜头出现在片名之前的几十秒——第一个是普通的美国城市街道,车辆来来往往,路人行色匆匆;第二个是教堂里的圣母玛丽亚雕塑,静静俯视。两处简约的场景分别彰显了美国民众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接着在一段极具中东风情的吟诵下,画面中出现了一个由灰白转为鲜红的夕阳。

很有诗意的一段画面

场景也从美国大都市转到了萧条破败的伊拉克北部的一个考古现场——奔跑的小男孩给年长的考古人员报信:他们发现了一些小东西。

一枚印着“圣父怜子”图案的硬币和一小樽阴森可怖的魔鬼雕塑。这两个物件是全片的两条暗线,分别象征了神与魔,之后的剧情也会再次出现。雕塑的出现预示魔鬼封印解除,它将重获自由并宠幸人世。由考古人员口中得知,硬币和文物并非产自同一年代,不难猜出硬币其实是用来镇压雕塑的,而两物的出土,意味着神与魔的斗争与抗衡重新拉开帷幕。这是影片前期极为重要的线索,明白此处安排的用意,影片后段中硬币和雕塑的影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之后几个镜头更是佐证魔鬼的现世:办公室里的时钟突然停止、恶狗相斗...以及全片最奇幻的场景:年老的考古人员走在一片废墟之上,突然投射的光线将他吸引,抬头望去是一个背着太阳的巨型魔鬼雕塑,当他走近后,雕塑背后却没有太阳,镜头接而转为“人魔对峙”。魔鬼借助阳光让老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它身上,然后昭告天下:我回来了。

仔细观察雕像的头部,会发现它和之前出土的那个小雕塑是一样的

这个魔鬼就是帕祖祖,美索不达米亚与亚述的病魔,它长着四根鸟的翅膀,脚爪状似老鹰,头与手是狮子,额上长角。它也是全片唯一的“反派”。


三、缺失的信仰

故事转切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社区,聚焦一个正在大学中拍戏的女明星一家的生活,以及另一条支线——生活拮据的青年神父卡拉斯。而后的几十分钟,可能让人不解的是影片平淡如水地叙述女主克莉丝一家的中产生活以及贫困神父内心的困惑。

不少影迷抱怨这一段实在过于琐碎、乏味,但看似冗长的铺垫实则很具重要性,女主的故事线侧映美国人堕落的物欲生活,围绕在女主身边的滑舌导演柏克、借用自己身份在派对上吸引众人的神父戴尔(男主卡拉斯的朋友)、还有缺失宗教信仰的女主,这是很大一部分物质富裕但精神匮乏的民众的写实。而神父的故事线象征为理想放弃一部分现实、仍然抱有信仰却不再像以往那么坚定的群体,神父卡拉斯除了神学还是心理学的高材生,如果不做神父他本可以成为著名的心理医生,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也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因为工作没时间照顾母亲。

魔鬼就在这样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中出现并附上了女主女儿芮根的身,而后逐步显露原形。时任制片人的编剧布雷迪想要拍摄一部严肃探究宗教及存在问题的电影,导演威廉·弗雷德金乐意拍摄能够挑战观众可接受性极限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最后影片满足了这两种期待。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家庭叙事和严肃的宗教信仰问题探讨就在这里开始叠化,这也是让很多美国观众感到可怕的原因:日常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可能随时都会出现一个事件让你背弃上帝,从而被魔鬼上身(基督教教义:不愿顺从上帝的人的私欲是魔鬼)。

芮根性情大变,体检时对医生说脏话、在晚会上当众尿尿、晚上睡觉说自己的床在晃...此时的魔鬼还在试探性的展现自己。而医生还是一本正经的说这只是神经问题,需要医学治疗。


四、困惑的信仰

而另一边,神父卡拉斯因为没时间照顾母亲导致她去世,自此他陷入了更彻底的自责之中(而这份自责在之后也会被魔鬼利用)。卡拉斯悲伤成疾,不得不借酒消愁,在醉后的梦中他看到了影片开头的那枚硬币,不停下坠。

接着画面一转,他的母亲走向一个地下通道,而自己怎么也追不上。梦的结尾,硬币再次出现,下坠,落地。这一段梦境暗示了卡拉斯在经历失去母亲的痛苦之后开始动摇自己的信仰,而在神决定来帮助他重拾信仰。

这枚神秘的硬币从中东穿越到了美国,又从梦中穿越到了现实,在最后的驱魔仪式上我们将再次看到它被卡拉斯佩戴。神在冥冥之中庇佑着人类,对抗魔鬼。


五、魔象显露

不过多久,魔鬼就正式现形,打破人类的底线,把片中的角色和荧幕前的观众都吓了一跳。

这段芮根在床上歇斯底里的表现,是她和魔鬼在争夺同一个身体。

在做了全面检查之后,神经科医生终于承认不是颞叶的问题,建议女主找心理医生。女主回到家后,发现女儿的房间没人,窗户被打开,寒风正呼呼地往室内灌,大怒之下却得知原本被叮嘱照顾女儿的好友柏克坠楼身亡了。而只有她知道,很有可能是女儿体内的魔鬼杀了柏克(警探透露柏克摔死时头是调转180度的,而芮根也能够将头调转180度,好像就是魔鬼愚弄人类的同一操作)。

剧情很快至乎鼎沸,女主走进女儿房间发现女儿正在拿十字架猛扎自己的下体,并且无情辱骂、殴打了她,女主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击溃,不得不找到神父卡拉斯,祈求他能帮助女儿进行驱魔仪式。然而驱魔仪式并不简单,首先需证明被魔附身的真实性,以获教会批准,这也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伏笔。

瑞典著名黑金属乐队Marduk的专辑《Fuck Me Jesus》的名称及封面应该是受了这一幕的影响创作的(见下图)

这张EP于1991年发行,风格是受到黑色金属影响的死亡金属

正如之后墨林神父所提醒的,魔鬼是个大骗子,会说谎来分散人的注意力。卡拉斯神父在与魔鬼首次交锋时就轻信了它的谎言:魔鬼提到了卡拉斯母亲的死却假装自己不知道她的姓;明明能够熟练的说外语却在卡拉斯面前倒着说英语假装是拉丁语;被普通的自来水(非圣水)撒到身上后表现出很难受的样子。

此时芮根的脸已经和腐尸无异,毫无血色,破了很多口子并且附着了绿色粘液

这都是为了让卡拉斯误以为,芮根的种种表现只是某种心理作用,而非真正的被魔鬼上身,以达到让他拿不到芮根被附身的证据来进行驱魔仪式的目的。但让人困惑的是,魔鬼转而又在芮根的身上显现出“help me”的字样,这促使卡拉斯立马向教会求助,请求批准驱魔仪式。

很有可能,其实魔鬼并不是畏惧驱魔仪式,它只是在故意愚弄人类,以证明自身的邪恶及人类的愚蠢。


六、神魔博弈

卡拉斯原本打算独自进行驱魔仪式,但教会请来了更年长更有经验的墨林神父,也就是影片开头出现的那个长者,墨林神父身材更加高大,声音也更加浑厚,给人一种威严感。

他很快就进入状态,带领卡拉斯进行驱魔仪式。影片接下来整整有十分钟都是驱魔仪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神与魔的对抗。墨林和卡拉斯向芮根的身体撒圣水,不停的念着《罗马礼典》中的驱魔经文,以上帝之名让魔鬼离开芮根的身体,而魔鬼不断嘶吼、咆哮,扭动着身体。

面对邪恶又强大的魔鬼,两位神父的不断重复“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显得那么无力

突然整个房间一阵剧烈抖动,魔鬼原形毕露,正是影片开头的帕祖祖。芮根狰狞地扭动身躯,魔鬼的形象在烟雾之中慢慢淡出,光与影的交融极富美感。

短暂休憩后,卡拉斯走进房间,发现自己的母亲端坐在芮根的床上,并追问卡拉斯为什么这么对待自己,狡猾的魔鬼利用了卡拉斯对母亲的愧疚,暂时击溃了他。

墨林教父请卡拉斯出去之后独自与魔鬼对垒,而当卡拉斯再次走进房间时却发现墨林已经死去。要注意这里墨林的面色非常安详,且没有外伤,所以很可能是魔鬼也抓住了他的软肋,不断进行攻击,再加上他本身已年老多病,因而死去。

卡拉斯几乎想要杀掉眼前这个不人不魔的小女孩,而魔鬼也在不断诱导他杀人,因为在邪恶方看来,黑化一个正义使者是他最大的成功(类似情节在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也有体现:反派小丑诱使光明使者哈维犯罪)。最后魔鬼上了卡拉斯的身,而卡拉斯又以殉道者般的姿态跳窗自杀,从而战胜了魔鬼。

这里有一个细节:卡拉斯脖子上佩戴的硬币被扯掉之后立马被魔上身,证明硬币就是象征了神的庇护

此时卡拉斯已被魔鬼上身,芮根已经恢复正常

和之前死去的柏克一样,从台阶滚落


七、宗教与信仰

此处大概就是制片人兼编导布拉蒂留给观众思考的关于宗教存在的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以及宗教是否有必要的问题。首先,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不是能够在我们这个经验世界完成的,即不能像很多自然现象一样被反复验证(同理纯粹的无神论也是超验的)。历史上很多所谓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如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五路证明,最终还是需要诉诸于内心的信仰。那么,宗教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呢?我想是有的,宗教就好比是一个强大的支柱,它能够在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人以精神支撑。

不管上帝是否存在,宗教包括宗教仪式都是人创造出来服务于人的(如果上帝真的不存在,那么甚至可以说上帝也是人“创造”出来的),给人设定一个目标,设定一个意义。那么与上帝对应的魔鬼其实就是人生的无意义,被魔鬼附身的本质就是走向虚无。

《驱魔人》的成功意味着当时美国社会产生的信仰危机,信仰在国内很多人看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其实它还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套公认的向善的价值体系,那么人们将会在追逐物质和金钱的过程中不断败坏自身的道德,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堕落。


导演通过妄诞的艺术手法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挖掘人们内心蠢蠢欲动的魔鬼,并将它具象化于荧幕之上。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文化精神是非常有深度且值得人们探讨的,从这个角度看,《驱魔人》之后的恐怖片都未超越它。

 6 ) 无愧经典

一直感觉美国的恐怖片基本靠感官刺激,这些年黔驴技穷干脆热衷起翻拍日本片,太没创意。

但是没想到这次被驱魔人这样一部三十几年前的老片颠覆了我对美国恐怖片的认识,原来人家1973年就已经拍出这样的片子了,现在看起来真的是一点也不显得过时,剧情、节奏、音效、灯光,甚至不多的几个现在看起来很朴素的特效镜头(朴素,但绝不简陋),都很好的衬托了影片的气氛。

所谓经典,是要能够承受时间考验的,二十年前的票房大片,你还愿意找出来看的有多少?也许能找出一些,但如果是二十年前的恐怖片呢?可能就不多了吧。

影片里有一个镜头,小女孩像蜘蛛一样从楼梯爬下来,据说这个镜头在1973年的版本中是没有的,原因是华纳认为这样的镜头过于吓人,哈,你有被吓到么?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观众对吓人镜头的承受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以现在的眼光,可能并不适合把驱魔人当作“恐怖片”来看,如果你对恐怖片的理解是一定要有几个重量级的“吓人镜头”的话。对我而言,我的确没看到恐怖,但是看到了震撼。

 7 ) 1973《驱魔人》不完全解读之“Evil Against Evil”

未满十八岁者请在父母陪同下阅读本文

让我们真正恐惧的东西是什么呢,当我们看完一部恐怖片后或许都会对其中的危险悬疑时刻和骇人的鬼怪面孔心有余悸,然后我们提醒自己那些只不过是导演通过一些视听技巧来设法引起我们的情绪上的条件反射而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每当我们想起“鬼”等一系列被人们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名词时总会感到一些不适。不明其因的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信念托付给与鬼相对的神,其实不论是鬼还是神都是人自身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如果要问我相不相信世界上有鬼时,我的回答是:我宁愿相信世界上有鬼的存在。因为几乎在所有涉及到鬼的故事中都会有善恶因果的一层关系在,“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句话则似乎体现了“鬼”在人类社会体系中的一种正面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连鬼都不怕时我们不敢想象他能够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来。

而《驱魔人》这部电影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超出了一般恐怖片所展现的单纯意义上的以吓人为目的的这一角度。此片从表面上甚至看不出来是一个惩恶扬善有着因果关系的驱魔故事,我们看不到魔鬼从何而来。电影展现出来的其实是人们在潜意识里一直选择性无视和一直不敢正视的现实。仔细想一下,这可能便是许多人看惯了众多一般恐怖片后再看此片并没有感受到预期的那么恐怖的原因。

魔鬼对于我们来说是恶的象征。和鬼与神一样,相对应的恶与善也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观念。平常人对于善恶问题通常会劝人行善去恶,但是从哲学角度上看究竟什么是善而什么又是恶呢。如果脱离于人类社会体系客观地看待“恶”,它会不会就像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一样只是一个合理性的存在呢。

对于以上细思极恐的思考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驱魔人》里的“魔”与“恶”。电影里一位女明星的女儿芮根被魔鬼所附身,但看完电影后我们会疑惑,魔鬼为什么会选择她作为自己的目标呢。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无疑是所有年龄段中最为危险的人群。随着性的成熟孩子们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渐渐摆脱了成人的掌控,这也预示着他们再也回不去迪斯尼一样的儿童世界了。当青春期的孩子们看到之前近乎乌托邦的美好世界一层层在自己眼前破灭的时候“魔”与“恶”便是趁机而入的最好时期。

芮根已经能够辨别雌马与阉马的区别,这说明了她在性意识上的成熟。一开始她的生活看似温馨但我们仍能从其中感受到芮根的孤独与绝望。电影中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她与同龄人在一块,这说明了母亲特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让她与外界或者与同龄人产生了隔阂。从她与母亲玩的问答游戏中我们便能得知她在心中一直有个虚构的“豪斯队长”存在。非正常环境下的青春期孤独是让她被恶魔附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家庭的破裂更加催化了她被魔鬼所侵蚀的进程。当芮根从别人的风言风语中听到了母亲和一个导演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后她表现了超乎寻常的成熟,她让母亲知道自己并不拒绝母亲与另一个男人结婚。这种感情上的理性和成熟反而让她潜意识里隐藏的排斥与叛逆情绪被异化地扩大。在芮根生日那天亲生父亲连个电话都没有打来,在她听到母亲与生父在电话中吵骂后的晚上她发现她的床开始了异常的震动。而她被魔鬼所附体的时候正是她母亲在家中举办派对的那天,她在楼上几乎生活在炼狱之中,而楼下快乐地弹着钢琴的神父却表达出了自己对天堂的构想。此时芮根感觉自己被所有人背叛和遗弃了。在母亲与众人欢声笑语之际一个12岁的少女来到了大家面前,那也是魔鬼来临的时刻。

糟糕的事情并没有停止,就在芮根的母亲为女儿的病情而近乎崩溃的时候自己的导演朋友死了,死亡现场便是芮根房间外的窗下。对于死因官方给出的结果是醉酒后失足而死。而芮根的母亲知道他的死与女儿有着不可抹除的关系。从剧情中我们可以得知那位导演酒后人品极为恶劣,那么醉酒后的他与已经被恶魔附体的芮根共处一室的时候死亡便是事件发展的最糟糕结果之一。当调查此案件的警察在询问完芮根的母亲并离开她家后魔鬼再次发作,芮根开始了残忍的自残,或许我们可以从自残中看到芮根对自己的自责。把自己的女儿视为残忍的杀人凶手还是与女儿一起共同被魔鬼摆布,很显然这位母亲选择了后者。

电影展现了魔鬼的产生和它肆虐的过程,在绝望深渊中的母亲选择了通过驱魔来解救自己的女儿。她向卡拉斯神父寻求帮助,看到这里许多观众认为这个时候电影才开始进入到主题,但我们可能忽视的是卡拉斯神父这个角色的意义可能比芮根所代表的“魔”还要重要。电影从开始几乎在同步地介绍卡拉斯和芮根,卡拉斯是一位神父,但又不是一般的神父。

卡拉斯的朋友说如果他不当一名神父很可能便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卡拉斯的教育受到教会的资助,而崇尚理性与科学的他又与自己的神父身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其实也代表了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徘徊在科学理性与主观信仰之间不知所措。母亲的过世让逐渐失去信念的卡拉斯神父变得更加迷茫,而这时候便又到了魔鬼闪现的时刻了。卡拉斯虽然有着拳击手一样的身材但在面对魔鬼芮根时却会保持着克制与理性。在芮根隔空让抽屉移动时卡拉斯会让她再做一次以便揭露她的技法,他还会用普通的水来试探芮根是否真的被魔鬼附了身。但人是一种脆弱的动物,从幼年到成人,身体越是强大心理却在世俗的风暴中愈发变得脆弱。魔鬼利用卡拉斯母亲的死去攻击他,失去信念的他逐渐开始沦陷。最终当他看到墨林神父的下场时终于陷入到了魔鬼所设的圈套里。以暴制暴,以恶制恶,难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吗,卡拉斯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他选择与邪恶的魔鬼同归于尽。

“Evil against evil”,这句话出现在电影开始的片段。墨林神父虽然只出现在了电影开头和结尾但本片所指的真正驱魔人便是他。是的,电影真正的主角却在中间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出现,即便是现身后也没有询问芮根被魔鬼附身的事件背景而是直接实施驱魔。之所以这么交代是因为墨林神父知道他所面对的魔鬼到底是什么。墨林在伊拉克考古的时候发现了一尊小的雕塑,此雕塑名为Pazuzu,是古代苏美尔人所信仰的魔神。古人对魔鬼的崇拜让墨林神父陷入困惑,他找到了庙宇的遗址并发现了魔鬼的雕像。当他与魔鬼进行对峙的时候旁边有两条狗在撕咬,此画面对应了电影结尾墨林神父与卡拉斯神父在驱魔间隙的谈话。卡拉斯心力交瘁地说:“为什么是这个女孩,一点道理也没有。”墨林说:“我想他的用意是要我们绝望,要我们视自己为丑陋的禽兽,认为上帝不可能爱我们。”作为神父的墨林就算心里清楚也不可能告诉他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的存在。他的实质任务与其说是驱魔不如说是配合芮根完成一次驱魔的仪式。我们可以看到芮根可以让床震动,隔空移物,让自己悬浮但镜头并没有直接展现她用魔法对人产生什么致命的伤害。而芮根一直被束缚在床上就好像在等待他人对自己进行驱魔一样。所以神父们驱魔的对象终归是人,一个存在着恶念的普通人。

这时候便又回到了善与恶的问题上了。墨林和卡拉斯神父并没有用暴力作为驱魔的形式,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物品或者词汇通过一系列仪式化的行为去驱除芮根身上的魔鬼。换句话说神父们并没有以暴制暴,以恶制恶。而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难题是他们所面对的很可能是实实在在的“恶”。没错,一个12岁的女孩也会变成一个切实的魔鬼。电影几乎用驱魔的整个过程间接告诉了我们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和它的作用。人纵使把自己从其他一切动物之中脱离出来自称为高级动物,但始终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共属同一个祖先。如果真的要找的一种理想化的高度文明的物种的话那恐怕只能是机器人了吧。人如果处身于地狱那便会变成魔鬼,如果生在天堂便会成为天使,斯坦福监狱实验和前苏联睡眠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实验证明了人在客观环境下主观意识上的脆弱性。电影中芮根的处境无疑把自己变成了魔鬼,而驱魔人墨林神父则通过人类建立起来的宗教体系以非暴力的形式设法让芮根的心智回归到正常的人类社会体系中。为什么不选择以暴制暴呢?“Evil against evil”,如果这么做的话这世界还会有“善”的立足之地吗?

电影的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欣慰的,墨林神父因为虚弱的身体没有支撑到驱魔仪式的结束,而对科学和宗教都失去信心的卡拉斯神父在陷入魔鬼的陷阱后选择与“恶”同归于尽。两个人的牺牲让芮根看到了“善”的伟大力量,最后她终于恢复了正常。电影最后芮根看到戴尔身上带有神父标示的服装特征时给予了他崇敬又内疚的一吻。不管怎么样,恶魔终究没有获得胜利。

电影之外的话:网络中几乎随时都在出现充满戾气的视频或事件,儿童被拐卖,幼婴被虐待,女生被强暴,死刑被众多人支持,校园暴力让人痛心疾首......生活中似乎处处能看到恶魔的影子,许多人在被施暴后变成了施暴者。如果善与恶是相对共存的,或许恶念无法完全根除。但既然人类创造出了善恶观那我们就应该有信心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因胆怯而无视恶的存在并受制于它不如勇敢地正视它,化解它。善始终会战胜恶,这或许便是上帝赠与我们的真理。

 8 ) 驱魔人:配乐谈

《驱魔人》中亦选取了彭德雷茨基等人实验色彩颇为浓厚的作品,并因音效上的突出处理而捧得了奥斯卡最佳音效大奖。 不过《驱魔人》并未大量以音乐段落来烘托气氛,其中配乐段落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寂静才是主体,音乐不过是调剂而已;可以认 为它最大的特色在于音乐与影片情节互为补充,延伸了电影的内涵。片中有明确旋律的配乐不多,只有《Tubular Bells》,其 余都是作为场景内的声音出现的:神父Karras在酒馆喝酒时的《Ramblin’ Man》,以及神父Dyer等人在女演员家中聚会上的 钢琴弹奏与合唱。鉴于家庭聚会中音乐与场景本身结合得过于紧密,因此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Tubular Bells》这首曲子是Mike Oldfield的电子乐名作,本是一首基调轻柔、舒缓人心的作品。不过通过与《驱魔人》 的情节相配合,这首曲子在电影中听来则有了极为不同的味道。它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第十五分钟处,女演员在结束 越战学生抗议主题影片的片场工作后走路回家,在途中看到神父Karras与另一位神父谈话,背景音乐因飞机经过而戛然而止, 不久之后恶魔便在电影中正式登场;第二次则是在影片结尾,当Karras献祭了自己而成功驱逐了邪魔后,警长及神父Dyer一同 去吃午餐,在灰暗寂寥的街景下,《Tubular Bells》再度响起。影片的情节可以被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无关“驱魔”的前十五 分钟,其二是“驱魔”——《驱魔人》的“驱魔”故事是第十五分钟女演员从片场下班回家后开始的,即《Tubular Bells》的两次 出现分别位于“驱魔”的开头和结尾。

这样一来,若以好莱坞叙事模式来衡量,影片的前十五分钟就显得非常奇怪了。虽然伊拉克考古的部分是在交待恶魔的来 源,但随后连续十分钟的女演员拍片场景就未免有些离题了,它甚至没有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为什么像《驱魔人》这 样一部卖座巨片中会有整整十分钟看似不涉主题的内容?这只能是因为这个段落中隐藏着揭开主旨的关键。在这个片场场景 中,女演员接下的是一部反对越战题材的影片,饰演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在学生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女教师,振臂高呼,相 貌虽温婉,形象却强势——随后我们可以发现她与女儿一同生活,这个家庭中没有父亲,母女二人过得非常幸福;与之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片中几位男性角色,如诸位神父以及警长,不仅经济上捉襟见肘,形貌也比较萎缩,全部都是单身,唯一不存在 这类问题的导演Dennings,则有比较严重的性格问题,并且出场不久之后便惨死于恶魔之手。

再看“驱魔”部分的故事结构:前 半部分主要围绕着神父Karras展开,表现了他因自觉没能照顾好母亲而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考虑放弃在教会的工作,作为拳击 手的事业也不成功,总之家庭和事业都糟糕透顶;后半部分他因母亲去世而痛苦加剧,于是投入到了为少女Reagan驱魔一事 当中,影片的重心也从Karras的个人危机真正转向了“驱魔”,Karras发挥了他的拳手特长,最终与恶魔同归于尽,在某种意义 上获得了解脱。Karras的经历与《Ramblin’ Man》(《漂泊的人》)一曲的主题十分契合:酒馆一场戏中背景音较为嘈杂,但 可以清楚地听到一句歌词:”Lord, I was born to be a ramblin’ man”(主啊,我生来就是个漂泊的人);而Karras恰好在和神 父Tom商议调动工作事宜,且有提到“许多人的精神疾病都是信仰上的问题,工作问题、生活意义等,我应付不来了…”言辞中 透露出深深的焦虑——Karras本人就是一个Ramblin’ Man,一直在奔忙,却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综上所述,影片其实根植于越战及民权运动、尤其是女权运动的大背景之下——越战令全美陷入泥沼,民众自尊心受挫, 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亦削弱了白人男性的社会地位。再回顾《Tubular Bells》首次出现时两位神父的谈话:“我与律师、医 生、神父都谈过话,我们都没有一天不觉得自己是骗子…”,可以发现这句话与影片之后的台词中反复提及的“信仰缺失”(包括 神父Dyer亦是个信仰缺失之人,他曾说“我心目中的天堂就是个白色的夜总会”)有所对应,意思是时下的民众、尤其是男性均 过得较为苦闷,律师、神父及医生都在感到自己在为他人制造虚假的希望——这正是导演为这段音乐定下的主题。

据此,它在 片尾的运用就多了些许惆怅忧伤乃至令人脊背发凉的味道——当警长询问神父Dyer有无看过某部影片时,Dyer回答已经看过 了,由于与这一幕与之前警长和已经死去的Karras的对谈如出一辙,所以警长苦笑着答“又一个”;当两人一同去吃午餐时, 《Tubular Bells》再度响起。这便意味着,Karras尽管为了驱魔献出了生命,但诸位男性角色,或者说整个男性群体的伤痛并 未结束,还有更多危险隐藏在未来——曾为“魔”而深深苦恼的母女则彻底解脱,特别是Reagan很可能根本记不得这整件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Tubular Bells》全曲长达三十余分钟,但影片中的选段只有十几秒,只是开头几个小节的重复,全部都是固 定音型,这就好似是一座走不出去的迷宫,宣告着伴随民权运动垮塌的男性尊严,仿佛再也不会恢复了,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迷 茫与创伤。

 短评

课上看的,我被从教室最后一排的桌子上吓摔倒了……当时影片分析的时候老师把这片子分析的很牛,可是现在想不起来他都说了些什么了……

8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一点都不吓人!

1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1973年出品。据说本片成为影史经典的原因在于它从故事剧本、氛围营造、音响、配乐、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不过我认为最屌的地方在于这么一行字: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8.4

1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用这种不急不徐的节奏来拍恐怖片还能这么好看也是不容易!被恶魔找上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能怨人品差喽…寻求驱魔师帮助的建议是由医生提出来的,当科学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靠宗教来解决问题了……这配乐已经被国内科普、法制、情感类节目用烂……

18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由于在社会背景主要是信仰上的差异,总是没有办法更喜欢。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点儿都不恐怖的恐怖片.

23分钟前
  • kingfish
  • 还行

【SIFF大光明1厅重温】我的恐怖片十佳之一。影片内核应该还是异教的恶魔与天主教驱魔仪典之间的悬殊斗争。前半段节奏稍慢,后半段足以令基督徒震悚。PS:本片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音响。美国恐怖片执牛耳之作,后世惊悚/恐怖片中许多经典桥段均来源于此。(9.5/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有那么几分钟,能感觉到地狱就在眼前。

28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驱魔人》应该算的上美国恐怖电影的鼻祖或牛耳的地位。就算今天来看也不能算落伍的,它无论从音响、配乐、剧情铺设、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就算把它的海报明眼的摆你面前,也会马上瞳孔缩小,汗毛竖立。

32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9分,确实强,像拍普通都市片那样拍摄恐怖片,惊悚得不动声色,也没有过分渲染,突然来一下,直接吓翻。节奏特别好,慢慢铺陈,耐心推进,时不时都会有重击。没有为什么,生活中的恐怖,用拍摄普通影片的方式拍恐怖片,我果真比较吃这一套。看了导演访谈,在没有数码特效的时代他们的创造力爆棚了。

36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完全不记得以前什么时候看过就记得吐得很恶心看完脖子很痛……电影节复习了一下,色彩和场景转换还是很有七十年代FU的,蛮好,细节也做得很用心,全片最恐怖的地方大概在于全场屏息凝气之时前排突然有个男的大喝一声“你们讲话一个小时了讲完没有?!” 23333333

37分钟前
  • JUNWK1334
  • 推荐

#siff11 很多场景都很经典,可以永垂惊悚片影史,故事很普通,没什么太大惊喜,1973年拍成这样足矣。可能以后回想起这部电影只会想到影城中那句响彻天花板的“不要讲话!”

38分钟前
  • 一步之遥陈泣舞
  • 还行

对于无神论的我来说,不够刺激。比闪灵差远了

41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关键中间电影院有人大吼一声,“不要讲话了”,瞬间我就吓傻了。

43分钟前
  • shu
  • 还行

影史最艺术恐怖片之一,依然那句话:事关宗教最恐怖。中后段超神。

47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前半部分略闷,原来美式恐怖老早就是这个套路了。先看《招魂》系列,再看这部经典,恐怖桥段已不新鲜,然而氛围和拍摄还是值得称赞。

5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部多么艺术的恐怖片啊。真希望伟大的弗里德金能多拍几部片子,或者多讲几次课。分镜头写得超好,跳跃的镜头超有感觉,弗里德金的调度超牛。

56分钟前
  • 小A
  • 力荐

惊悚片的经典,确实不错。比他后来翻拍的什么大法师前传好多了。原来Ellen Burstyn年轻时是演这个的啊,她的样子跟《梦之安魂曲》里面的嗑药老太婆变化似乎不大。

1小时前
  • 思阳
  • 力荐

好莱坞第一恐怖片最恐怖之处是改变自1949年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桩真人真事。

1小时前
  • 袁牧
  • 力荐

驱魔片鼻祖,NB。现在看来也盖过什么招魂系列好多啊。画面也音乐都不用一惊一乍也相当吓人TAT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