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犯罪片中国香港1993

主演:任达华,关之琳,叶玉卿,叶童,尹扬明

导演:钱永强

播放地址

 剧照

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2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3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4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5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6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3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4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5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6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7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8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9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13:30

详细剧情

非常擅长描绘女性心理的钱永强的最佳作品,对黑道女人的复杂矛盾心态刻划到家。在一次大型的舞会上程杰(任达华)宣布,他继承家族生意后要与妹妹程舒(叶玉卿)及妹夫唐俊(尹扬明)共创霸业。唐俊手下的人背叛了他,在他的赌场旁也开了一家赌场,他一气之下杂了那家赌场。郭凯琳(关之琳)是郭氏家族的小女儿,她非常喜欢程杰,声称程氏要想和郭氏合作,就得两先结婚。唐俊表面上和妻铬程舒关系不错,但私下和李思思(叶童)另有私情。一天唐俊去找李思思正巧她哥哥在,唐俊不知情况打了她哥哥,于是她便把唐俊赶了出去,在回家的路上憋了一吐子气的他到处发泻,结果被人打伤。郭氏和程氏终于合作了,程杰和唐俊手上又多了不少场子,通过努力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还建造了一所娱乐城。在去看娱乐城的时候程杰和唐俊遭人暗算。回去后程杰又遭人暗算,幸亏郭凯琳拼死相求,程杰被她这一举动感动了,两人终于化解了矛盾。唐俊派手下把跟他们作对的人都干掉了。两兄弟又和往常一样带着两位贤妻走进了舞厅。

 长篇影评

 1 ) 让人感动的一部电影

今天看了以前买的《Ed Wood》。

因为眼前充斥的缤纷色彩太多,所以在刚看的时候,也觉得挺不习惯的,但是直到看完电影的花絮,我才发现其实拍出一部好的黑白的电影,比彩色的更难呢~黑白的电影,就对对比度有很高的要求。也许彩色的图看着很好,但是一成了黑白的效果很可能就是灰蒙蒙的一片了~所以布景的人员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呢~~~~
嗯,对黑白电影的肃然起敬就先到这里了~

关于电影中的故事,我想是不太会说的,因为我实在不是个会讲故事和写读后感的人,只想重现片中一些让我感动的台词。

喜欢里面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的Ed Wood:一个好莱坞的二流导演,即使被拒绝了100次,仍然热爱着电影,仍要做第101次的努力。
他也曾经动摇过。当他满脸失落,轻声说:“I made the worst movie of all time”时,我心中也一阵酸涩。
他是一个天生的导演:即使看到一段小小的纪录片,眼睛中也带着炽热的光彩:”If I had half the chance,I could make an entire movie using this stock footage.”
为此,他要身兼数职:当编剧,导演,制片和演员。为了导电影的一次机会,他揭露了自己埋藏的最深的秘密,他要拉着所有的朋友接受洗礼;为了投资的机会,他放下自尊,屈膝于一个女明星,他失去了女友;为了完成电影的拍摄,他没有执照躲着警察慌慌张张的赶拍一个个街头场景,他只能深夜跑去偷道具悄悄的拍摄,他要忍受别人对他一次又一次的质疑……

喜欢老去却仍焕发着表演光芒的Bela Lugosi:他那保守严肃的外表下,是一颗对电影充满热爱的心。每一个人,都会有暮暮老矣的时候,而对于这样一个曾经辉煌过的电影明星,几十年后得到的,不过是人们的一句:“Isn’t he dead?”这种孤苦一人,无人问津,只能依靠政府救济金和吗啡的生活,真是一种悲哀。当他在Ed Wood的电影中那爆发的表演热情,激动地喊道:“Home?I have no home.hunted ,despised,living like an animal.The jungle is my home.But I shall show the world that I can be its master!”,当他坐在病床上,看着被赶走的狗仔队记者,落寞的说:“Eddie,why did you chase them?After all these years,the press is finally interested again in Bela Lugosi”,当他颤巍巍的拄着拐杖对Ed说:“Eddie,I want to make another picture.When are we going to make another picture?”当他终于平静的躺在棺材中,继续梦想中吸血鬼角色的辉煌时,我的心被深深的感动了。

最难以忘记的一幕,是拍完了与章鱼搏斗的那场戏后,Eddie和Bela二人在街头的对话:
“Bela,I wanna thank you again for last night.”
“That’s fine,Eddie.All in the line of duty.”
“No,no,I want you to know how much I appreciate all you’ve done for me.A great man like yourself shouldn’t have to be wandering through the muck at 4 a.m..”
“Well,there are not a lot of fellas I’d do it for.”

最后,Ed Wood终于站在了观众的掌声中,他的身边,是每一个与他一起、为了电影而并肩奋斗的同伴,是宽容忍受他怪癖、给他以极大支持的女友;他身后,是荧幕上那个永远经典的Bela Lugosi。Eddie动情的说:“I just wanna say that this film is for Bela.”

心中的梦想,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喜欢这个故事,喜欢里面的人物,喜欢Johnny Depp和Martin Lamdau,也喜欢这部片子的导演——Tim Burton。

 2 ) 《艾德•伍德》:生来要拍电影的人

好莱坞不是只有动辄数亿美元的鸿篇巨制和汤姆•克鲁斯这样身价上亿的大明星,那只是金字塔顶层最耀眼的部分。真正构成好莱坞式美国梦的,是那些成千上万怀着梦想,从各地云集而来,准备“靠电影吃饭的人”。他们或供职于某大制片厂的编剧部门,或长年跑龙套演些小角色,或四处求人筹集资金,为了未来的某一天自己的“大作”得以诞生。他们中许多人不仅热爱电影,而且是理想主义者,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会成为谁谁。当然,他们中的大多数终将默默无闻,成为这个产业“原始积累”的一部分。好莱坞的光荣不仅属于那些明星和天才们,它也属于这些注定要“垫背”的人。也正是依托于这样的电影工业,像艾德•伍德这样毫无艺术天才的人,才得以在这个他热爱的行业奋斗一生,去拍他所喜爱的电影,尽管他拍出的东西被影评家们评为“有史以来最差电影”。

蒂姆•波顿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是由一系列“怪胎”构成的:蝙蝠侠、猫女、企鹅人、一只手上长着剪刀的家伙、用巧克力盖房子的魔术师、僵尸新娘……我猜测,他之所以拍《艾德•伍德》,是因为在他眼中艾德也是属于他的“怪胎”家族的。在他的电影中,强尼•德普演的伍德是奥逊•威尔斯和阿甘的奇妙混合体,是个生来就要拍电影却似乎稍显“弱智”的人。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人们的笑料,波顿的这部电影却并非讽刺剧。波顿的伍德,首先是个对电影有着狂热爱好和梦想的人,他一直把自己和奥逊•威尔斯作对比,他的“奋斗模式”也和威尔斯十分相似:一开始是一位戏剧导演(尽管伍德只导了一部被评论家的口水淹没的烂剧),后来转入电影行业,自己编剧、导演、演角色,自己筹集资金作制片人,除了他拍出来的电影比较“山寨”外,两人在对电影的追求上确有可比性。电影中甚至有一个两人在酒馆碰面的桥段,因拍戏灰心丧气的伍德在酒馆偶然地碰到威尔斯,后者告诉他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电影中,波顿没有嘲笑他这位同行,而是对他抱着十足的敬意,他赋予伍德的奋斗百分之百的严肃性,对伍德所遭受的挫折和沮丧也充满同情。这是一个电影人对另一个电影人充满尊敬的同情,这种同情也体现在波顿对伍德的一个搭档,过气恐怖片明星贝拉•勒古西的处理上。好莱坞自来“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它的电影常常对弱小、善良的人物报以同情,而它的权力和运作过程又完全掌握在少部分权贵手里。这种矛盾的结果之一就是《日落大道》这样的电影,对过气明星持一种又是同情又是充满辛辣讽刺的态度。《艾德•伍德》则全无讽刺的味道。贝拉是一个辉煌时期早已过去,剩下的时间一半沉浸于对过去的回忆,一半被毒品麻痹的可怜老人。伍德第一次看到他时,他正为自己购买棺材。就晚年的薄暮凄凉而言,贝拉和《日落大道》中的玛琳•黛德丽确实十分相似,但波顿影片中的这个人物,在使人同情的同时又不得不对他充满敬意。影片中的贝拉数次“表演”他的台词:“家!我没有家!被追捕,被蔑视,就像动物一样生活,丛林就是我的家!但是我还要向世界展示……我还能成为主人!”豪言壮志加上深情的音乐,台词超越了它的情境,成为贝拉自己心声的展现。

看过《外太空九号计划》或伍德其他电影的影迷,看这部电影自然别有一番趣味。他不仅将看到《九号计划》中那些用线牵着的“飞碟”是怎样由伍德的女朋友在纸盒上涂上颜料做成的,还将看到伍德为了拍这部“史上最差的电影”,在前期准备上有着多少离奇的经历,在筹备资金时又遭遇了多少曲折。许多人感到不解的是,伍德既然对电影如此狂热,为什么他不把电影拍拍好呢?为什么别人一天只能拍一两场戏,而他一天要拍五、六十场?为什么他几乎从来不重拍一场戏?他的电影不是处于普通水平,而是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而他却不管其他人的反响,对自己拍的每部电影,每一幕似乎都非常满意。我对此的解释是,伍德尽管没有天才,但他陶醉于他拍的电影与真正的艺术家陶醉于其艺术品是一样的,他对电影有着真正的迷狂。这种迷狂介于宗教的神圣迷狂与艺术迷狂之间,它超越了人的理智。有理智的人理性地追求哪怕是理想主义的目标,假使他后来发现自己没有才能,多半会像伯格曼的《小丑之夜》里一个人物那样说,“你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做着做着,你就会发现自己做的是一件蠢事了。”伍德却永远不会这样说。或许,上帝本来是准备把他造成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的,所以他赋予了他常人没有的迷狂,但后来不知怎么出了差错,忘了把“天才”注入到他身上,所以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艾德•伍德。

 3 ) 135岁生日快乐,致永远不死的吸血鬼贝拉·卢戈西

白色相间 半透明的黑色披肩
放回衣架上
贝拉·卢戈西已死去
蝙蝠已经离开了钟塔
受害者一直在流血
红丝绒线 黑色盒子
贝拉·卢戈西死去了
死而复生 死而复生 死而复生
处女新娘经过他的坟墓
散落着死亡之花
独自一人 待在幽暗的空间
伯爵
贝拉·卢戈西死去了
——《贝拉·卢戈西之死》

1979年8月,英国的后朋克乐队包豪斯(Bauhaus)在威灵伯勒的Beck工作室里录下了这首单曲《贝拉·卢戈西之死》,节奏阴冷、氛围吊诡,仿佛几百只蝙蝠迎头盘旋。

后来这首曲子开创了一种叫“哥特摇滚”的现代音乐流派,而在它的标题中所提到的这位贝拉·卢戈西,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人物,他的职业是,吸血鬼。

1955年,吸血鬼贝拉·卢戈西已经73岁了,他的容貌仍和年轻时候一样,忧郁、高贵、风度翩翩,一身黑色斗篷,像这世界的黑暗之主。在所有从地狱深处出来的生物里,唯有贝拉这样高傲冷酷,让人痴迷。

但是,多年以来孤独而残酷的生活,以及年少时参加战争的痛苦经历,也让贝拉染上了难解的毒瘾,他吸食吗啡长达二十年,这对贝拉的精神状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甚至多次试图用枪结束自己永恒的生命。

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被戒毒所赶出来,贝拉和他的朋友艾德·伍德走在街上。小贝拉42岁的艾德是个年轻却不受待见的电影导演,他所有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失败了,甚至被人说成是没有才华、只会拍烂片的导演。

并且还是一个女装大佬

但艾德是一个乐观的人,那个下午,艾德握着毒瘾发作后神志不清的贝拉的手对他说:“贝拉,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医生说你全好了,我们现在回家吧。”

听到艾德的话,贝拉缓过来些,也高兴了起来:“我还想演戏,我们什么时候拍下一部电影?”

艾德说:“马上。”

吸血鬼贝拉·卢戈西漫长的一生中拍了许多的电影,许多阴森可怕的镜头,蝙蝠飞舞、古堡幽深、鲜血淋漓…… 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镜头是在自己家的门前,一台陈旧的手摇摄影机,没有舞台、没有剧组,只有他们两个人。

画面里的贝拉用颤抖的手轻轻摘下一朵花,拿到鼻子前闻了闻,就结束了。

这场戏拍完没多久,贝拉·卢戈西便死去了,享年74岁。

妻子和儿子为他穿上德古拉伯爵的黑色斗篷,绑上雪白领结,将头发一丝不苟地往后梳平,最后将贝拉放在了他一生之中躺过无数次的木质棺材里,最后一次亲吻,扣上了盖子。

蝙蝠已经离开了钟塔
受害者一直在流血
红丝绒线 黑色盒子
贝拉·卢戈西死去了

他留下的那部跟艾德·伍德合作的电影便是影史上大名鼎鼎,被称为最烂电影的《外太空计划9》,僵尸、吸血鬼、外星人、士兵、大章鱼,种种莫名其妙的元素混成一锅。拍摄过程也是灾难,有一幕一个胖演员扮演的僵尸要从墓穴里爬出来,但是因为太胖中途被卡住了,于是两个剧组的工作人员跑进了镜头,把他拉了出来。

就算这样,艾德·伍德也没有喊CUT重拍,他说,第一个镜头就是最完美的了!

贝拉死时,影片还没拍完,还有他的戏份,艾德就找了一个替身来演他。

长得,完全,不像。

于是,影片后半段的“贝拉”,一律举着手用斗篷遮住自己的脸,说话、走路都遮着,异常搞笑。

假贝拉

步入演员生涯晚期的贝拉·卢戈西,潦倒落魄到无戏可接,只能跟“最烂导演”一起玩耍。

可谁又能料想就在十几年前,人们还将贝拉和《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的第一任扮演者鲍里斯·卡洛夫并称为恐怖片之王,一时风光无两。

二人同台演出

出生在匈牙利卢戈西市的贝拉最初来到美国的时候,完全不懂英文,也不知该寄身何处,他拎着自己磨旧的手提箱站在纽约的街道上,箱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想要成为演员的心。

近十年的默默无闻,贝拉在各种的剧院里搬砖、跑龙套,直到1930年,他有了一个机会为环球公司出演“吸血鬼”。

导演托德·布朗宁是美国有名的黑色电影、恐怖片导演,他看中了斯托克那部算不上一流的小说《德古拉》,故事里那个见不得阳光,永生不死的吸血鬼伯爵吸引了他。

最初定下的主演是《歌剧魅影》里的男主角朗·钱尼,谁知在电影开拍前,朗·钱尼意外去世,于是他们想到了曾演过两百多场话剧《德古拉》的匈牙利人贝拉·卢戈西。

演出的效果令人惊叹,有人说,贝拉·卢戈西对德古拉的演绎开创了时代。

在他以前,德国表现主义大师茂瑙也曾拍过一版吸血鬼,因版权问题将德古拉伯爵改名为《诺斯费拉图》,那部影片里的吸血鬼便是相当骇人、猥琐、几乎长得像老鼠一样的丑陋形象。

而贝拉演绎的吸血鬼却完全像个东欧贵族,衣着考究,仪态优雅得体,目光忧伤,就连吸血时透着邪恶的笑容也分外迷人。

据说贝拉始终不会说英文,念台词时只能照着单词的发音来记,也正因如此,当他一字一顿地用他低沉的嗓音说出那句“我是德~古~拉,欢迎光临”的时候,人们觉得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异国情调藏在里面。

他让这个角色变得复杂而厚重,几乎真的有着经历过四个世纪冷暖起伏的人才会有的沧桑与缓慢。

吸血鬼不再是单纯的邪恶与兽性,从60年代的《天师捉妖》,到90年代的《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直到今天偶像派《吸血鬼日记》和《暮光之城》,吸血鬼不单变得更美,更富魅力,甚至还学会了爱情——这几乎成了吸血鬼电影的最大主题:在时间面前阴阳两隔,吸血鬼与人那注定毁灭的爱情。

《惊情四百年》

正要登上巅峰的贝拉·卢戈西,只享有了很短暂的荣光便衰落了。

1931年,环球公司拍摄了改编自雪莱夫人小说的《科学怪人》,请贝拉出演,由于不满全片没有一句台词,贝拉拒绝了。

取代他的是鲍里斯·卡洛夫,一战成名。

钢筋穿过脖子的方脸怪人吸引了人们所有的视线,贝拉开始被环球公司冷落,只能演一些配角,造型往往很糟糕,片酬也低得可怜。

迫于生计贝拉重回话剧舞台,然而这时人们也已看腻了他一脸庄重的模样,在台下投以嘘声和唾骂。

“20年前我被我的国家赶了出去,我被定为疯子,胡说八道的人,在其它的科技国家徘徊,而先前我都被认为是天才。现在在这里,这个被遗弃的地狱般的丛林里,我仍能证明我是好样的。家?我没有家。被追捕,被蔑视,活的就像个动物,丛林就是我的家。但是我还是要展示给这个世界,我能成为主人”。多少年后,70岁的老贝拉在一部电影朗诵了这样一段台词。

青年贝拉

让我们把时间跳回到20岁时的贝拉·卢戈西,那时他英俊、自信,像所有热爱表演和艺术的叛逆少年一样,他孤身离家,以家乡卢戈西市作为自己新的名字,登上舞台。

20岁时贝拉已在话剧领域崭露头角,成了匈牙利剧院的头牌。眼见着演员事业前途无量的当口,战争爆发了,贝拉加入了奥匈帝国陆军,担任中尉。战争给了他一身的伤痛和一条坏腿,医生为了止痛给他注射了过量的吗啡。

他再也没能离开这种毒品。

“我是一个废人,我的生活没有意义。”
“艾德,我快完了,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

在蒂姆·伯顿拍的《艾德·伍德》中,毒瘾发作后的贝拉·卢戈西(马丁·兰道扮演)抓着艾德·伍德(约翰尼·德普扮演)的手哭泣,曾经那样高傲、冰冷的德古拉伯爵,终于倒在了时代洪流之中。

10月20日,贝拉·卢戈西的生日。我们距离这位伟大的吸血鬼扮演者,倔强而疯狂的电影演员的诞生已经135年,距他离去已有61年,包豪斯乐队为他写歌,说他死去了,却永远不死(Undead)。

——————————————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拒绝任何形式转载、引用、洗稿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4 ) 我想穿你的安哥拉毛衣——各种剧透

很久没有让我有写影评的冲动的电影了。

我其实是先看过了《外太空九号计划》,真的很烂。劣质道具,傻逼台词,弱智剧情。但是剪辑竟然很流畅。高品质Cult片。

看《Ed Wood》的时候居然很悲剧地只是觉得Ed Wood这个名字很熟,也没想起来什么,看到最后了才幡然醒悟,哦,原来这就是那个“史上最烂导演”。

Johnny Depp常常露出那种陶醉的笑容,呲出一口大白牙,沉吟良久才说,“Cut! It's perfect!”

这是一个追梦的人,他的梦很特别。

往往对着两种人,我会想说,“不要以为全世界都绕着你转好不好?!”一种是盲目自我不顾别人感受的人,很讨厌,《她比烟花寂寞》里Jacqueline一直给我这种印象,我确实很佩服她的才华,但是我真的非常讨厌她,恨不能掐死她的那种;另一种就是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的人,看着又好气又好笑,还很可怜。当然,Wood属于后一种。

也许就是Wood的这种品质触动了Tim Burton,因为Burton也曾经是那样一个活在自己的鬼魅世界里的怪小孩,Vincent简直是他的自白。这是惺惺相惜的一种共鸣。

不过Burton幸运许多,他喜欢的也可以卖钱。

关于Wood的烂水准我真的不想多说,其实他拍的东西还是让我微微笑了一下的,也算有娱乐价值,不过如果我真的花了钱进电影院看了他的片子,八成也是要加入砸西红柿的行列中去的(这点我就很奇怪了,难道那些人都是带着西红柿进的电影院么???)。

但是Wood其人还是很值得细品一番的。他,一个异装癖,居然其实很有女人缘。据说他在遇到Dolores之前是很花花公子的,很擅长乱搞男女关系,却直到Dolores,他才敞开胸怀,承认了他的特殊癖好,被Dolores当成怪胎。然而Dolores却没有因此放弃他,反而继续帮助他拍摄《Glen or Glenda》,一部他引以为傲的讲异装癖变性的低成本电影。后来她终于受不了这些电影的傻气,选择了离开Wood。后来她成了一个成功的编剧。

Bela Lugosi,一个过气的吸血鬼明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给予无上的尊重。在他眼里,扮演吸血鬼是一门艺术,手势,腔调,神态,都要性感而庄重。Ed Wood非常崇拜他,两人因为一次街头偶遇成为了莫逆的忘年交。Lugosi可以欣赏Ed的台词,他觉得Ed很了不起,他说他过去拍个电影导演一天只能拍一到两幕,而Ed一天可以拍25幕。

他吸毒吸了20年,以至于到老了要同时遭受病痛和贫困的煎熬。他自尊心超强,所以很容易情绪崩溃,他不止一次因为半夜摔倒打电话给Ed求救——而Ed也总会及时赶来——他说他是个废人了,他不知道要怎么办,然后像个孩子一样嘤嘤地哭起来。Ed这时拍拍他说,“一切都会好的”。

当然一切都没好。Ed的摄影队半夜从道具间偷出大章鱼的时候把发动机落下了,以至于在拍摄章鱼搏斗一幕,Lugosi需要不停地摆动章鱼的触手。

Ed后来对Lugosi说,“我很感激你为我做的一切……我为你写了新的剧末致辞。”Lugosi深沉地看着他说,“这些台词,我会一直记得。”

“家?我没有家。我被驱逐,被鄙夷,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丛林就是我的家。而我要告诉他们,我可以成为他们的主宰。征服世界!……我还要改善人种,我要让他们都变成——超级原子人!”

由深邃到恶搞,就这样一瞬间。

又是一天半夜,Bela拿着枪指着Ed说他要死了,要Ed一起来,死后就不用担心工作了。Ed说,我是跟你一起的,把枪给我,如果你把枪给我,我就——给你弄杯东西喝。Bela终于醒悟,扔掉了枪,扑到Ed怀里,说对不起,对不起,又哭起来。Ed还是说,“一切都会好的”。

其实“一切都会好的”是一句很没用的话,我每次安慰别人的时候好像都会这样说,一点效果都没有。可是我难过的时候,是真的很希望有个人能抱着我,说,“一切都会好的”。真的,这样就算天塌下来了,我也是不害怕的。可是没有。就因为这样一点,我很喜欢Ed Wood。Lugosi也兢兢业业地回报了他,回报了他一个74岁老头最真挚的友谊。

Lugosi需要进戒毒所。他还很开心报纸拿他做头条,“第一个进戒毒所的名人”。他说,“无论怎样出名都是好的”。后来因为没有治疗费用,Ed被迫要哄Lugosi出院,“医生说你好了,你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很好”,Ed说。“可是我很不舒服……”Lugosi一边呢喃着,一边顺从地出了院。

他说他想拍戏。Ed就单独给他架了一台摄影机,随便给他编了一个大人物赶着出席盛大活动的一幕。而Lugosi说大人物为什么要赶呢?应该悠闲地享受生活啊。于是他缓步踱着,摘下一朵玫瑰,细细地嗅了一嗅,轻轻抛下。就是这让我快哭出来的一幕,后来变成了《外太空九号计划》的开场。

Lugosi死了,死时还穿着他的吸血鬼披风,“他想让世人记得”。

因为Lugosi的死,吸血鬼没有人演了。好在Ed后来遇到了他的新女朋友,Kathy,她的医生的眉眼跟Lugosi有几分相似,就被拉来当替补了,在整出戏中都要拿披风蒙着脸。

Kathy跟Ed是在Lugosi住院期间相识,因为Kathy身穿Ed最爱的安哥拉毛衣,Ed搭讪了。此后他们就慢慢地产生了情愫。第一次约会,Ed就告诉她自己是异装癖,Kathy思索过后还是决定不介意。他们在《外太空九号》首映被砸完了西红柿之后,冒雨前往拉斯维加斯结婚去了。他们就一直在一起,Ed Wood死后,Kathy也没有再嫁。

Ed Wood在他有生之年里都在好莱坞挣扎求生,从未好转。最后他沦为了A片导演,终日酗酒,饥寒交迫地害病死掉了。


我们常说,人应该选择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或者最有可能获利的事情。Ed Wood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恰恰相反,他认为自己非常有才华,可以跟当时“史上最好的导演”Olsen Wells平起平坐,也是与Wells的一番谈话——当时他还穿着安哥拉毛衣和高跟鞋——让他更坚定了拍电影的信念。

其实很容易联想到,梵高在活着的时候也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肯定。但是现在他的画,哪怕手稿,都可以拍卖出天价。

Ed Wood也算是Cult的鼻祖了,他现在拥有了一批持着新观点的影迷,认为他的片子有着另类的价值。

他追梦,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有错吗?他觉得穿女人衣服很舒服,所以他穿了,有错吗?

我觉得很惭愧,其实我们都没有他勇敢,没有他坚强。所以我真的不能带着嘲讽的神情说他是杯具。谁是杯具?

他有趣,他热血,他有我们这些所谓年轻人所最应该具备却恰恰缺失了的东西。

 5 ) 一个光影的游戏者——评电影《艾德•伍德》

一个完美主义者。世界上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认为,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他们努力在不完美中追求和创造完美。另一种相反,他们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而艾德·伍德显然是后一种。每次拍完一个场景,他就会用一只不是喇叭的喇叭喊一声:“Cut! It’s perfect!”我相信,艾德心中的完美不全是出于胶片成本的考虑,更多是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
 
一个乐观主义者。剧组成员在酒吧里看报纸对他们演出的剧评。整篇文章除了提到演员的服装很“真实”之外,没有一句好话。艾德对沮丧的众人说:还从来没有人提到过我们的服装呢。他的制片人看完他的影片之后,在电话里告诉艾德,这是他所看过的最糟糕的电影。而艾德的回答是:下一部一定会拍得更好。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区别,只不过是前者看到的只是乌云,而后者看到了乌云的金边。
 
一个游戏者。他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做制片人,全情投入。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幻想家,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让演员抱着不会动的章鱼道具搏斗;他的天性中有着永不磨灭的童真,他可以把倒吊着的碟子点燃,冒充UFO一头撞向比弗利山;他是一个冒险者,情节、演员可以随时更改,影片开拍却不知道投资方在哪里;他是一个英雄主义者,胜利可以造就一个英雄,屡败屡战同样可以成就一个英雄,或许更加悲壮。以及他的活力,他的真诚。这一切,都是一个游戏者不可或缺的可贵品质。
 
对埃德·伍德的电影恶评如潮,他本人也被评为史上最差导演。而最差导演的资格是什么?拍了多少烂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应该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一个可以为电影付出一切的人。如果一个再差再烂的导演,能在一部充斥外星人、吸血鬼、盗墓者的电影里,拍出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门前摘花那令人动容的一幕,那么,他就可以是一个足以被人铭记的导演。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艾德感动我们的地方,就在于尽管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导演,在他人眼里,也没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梦想,始终活在他的梦想中,并且活出了他的梦想。这是甚至让我们有些妒忌他的地方。
 
谁会在乎成功呢,如果那不是你想要的成功?
 
谁会在乎结果呢,如果你已经享受了过程?
 

 6 ) 失意人

所谓世间的规则,是什么呢。

很多人自缚双手,仍埋怨着“枷锁!枷锁!”。似乎命运天然不公,要为难他这无辜一个。

而在许多其他人的生活里,我们看见梦境中自我渴望的倒影:“那该是我!”睁大了眼,却又渐渐黯淡:“那本该是我!”

于是爱极了艾德在听完奥森威尔斯的那一句“梦想值得奋斗,为什么要浪费你的生命来拍别人的梦想呢?”或许这话实在说教,也确实略有好为人师之嫌疑。可是有三个字,恐怕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刺激,那便是“不甘心”。

如若我们能够轻易放弃,便不可能有今天的自己,在人生路上,不管怎样自认为糟糕透顶,你总不会始终一无是处。世界提供更多的,总是可能性而不是束缚。只要有一个观众,你就有希望在明天听到满堂欢呼。

必须要有一种标杆来丈量人生的长宽高么,我恨透了那些拼命拓宽人生二维三维四维的理论,似乎每个人都应该放进同一个模具,驶入同一条轨道。选择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人只爱呆在自己的宇宙中,收不到他们的信号是我们不够频道而不是他们微不足道。

深深爱德普,其实更多是因为他塑造的那些失意人。是的,他从来不做好莱坞式的个人主义英雄,他永远是角落一卒,却总自得其乐,以独特的角度和这个世界对话游戏,为什么不呢,快乐本身就是一切追求的终极。

像《浪荡子》的结尾一样,《艾德伍德》的剧终让我泪眼滂沱。我们被《2012》恐吓,被《变形金刚》震动,被《哈利波特》迷惑,却也需要向一个“史上最糟糕的烂片导演”致敬。他的作品确实糟糕透顶,他不追求画面的精致,不苛刻表演的羸弱,甚至有钱没钱都可以凑合,却始终追求友谊,苛刻爱情,坚决不凑合梦想。一个人,穷毕生,又能完美几多。而那些丢了良知信仰的普遍成功,就真心值得歌颂?

 短评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

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堂吉诃德。史上最烂导演艾德·伍德就是蒂姆·波顿的堂吉诃德,让人怜悯又嫉妒……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门前摘花那一幕令人无比动容。

7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只有波顿,才会给这样一位“烂"导演树碑立传,电影虽说是纪实题材,但看得出保留了他自己电影中的哥特风格。从某种方面来讲:他和波顿是同样伟大的导演,甚至强于波顿。因为他那种对电影的热情,无人能比,和如今大陆的烂片导演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再也不要拿”艾德伍德“来形容他们了,好吗?

1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德普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生活如何,永远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改变,阳光便会追随于你。

1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无数个像ED一样的小导演,成就了HOLLYWOOD。

16分钟前
  • F.
  • 还行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20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这部片的意义远大于其内容和形式。又是关于理想破灭,而且还这么烂,途中几次想删。而最悲剧的恐怕是这竟然是真人真事!号称“史上最烂导演”,ED兄大概是ENFJ,但其实他的人生不能算是完全失败,最起码他始终坚持了他的理想。拍电影这行恐怕更多的是辛酸,要不是真爱,谁费这劲啊!

21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很好笑但其实更多是心酸,好莱坞何尝不是一个定义失败的地方,好在现在他也重新定义了“成功”。最后他竟然就那样遇见了奥森威尔斯。。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被波顿一拍,史上最烂导演成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多次笑喷,以泪收场。

2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关于史上最烂导演的传记片,而是一部讲述全世界电影人辛酸史的自传电影。结尾处波顿将这位公认最傻叉的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拉平了距离,足见一个导演要实现理想,无论是天才还是蠢蛋都要经受同样的折磨与苦闷。

29分钟前
  • 37°2
  • 力荐

B级片导演--伍迪艾伦。知道这片子是因为第十放映室。

30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纵不能光芒万丈,也要倒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33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艺术的确需要天赋,但是艺术的不确定仍旧能够恳诚努力,“电影值得你为它奋斗”,艾德·伍德坚信这句话并投以执着,他相信的,是自己的才华,尽管被评为"史上最烂的导演",但他的真诚也在他死后为他迎来了赞誉。depp的荒唐和不伦在形式上让本片的意义得以验证。

37分钟前
  • iokanaan
  • 推荐

我们的艾德虽然自此住进了医院一阵子,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之旅:还是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场面热闹而搞笑

3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德普的脸谱化表演之一,腻歪透了

40分钟前
  • 谭不爽
  • 还行

艾德·伍德是个具备妥协和投机力的理想主义者,而托米·韦素是个有钱的理想主义者,先天暴发的后者比白手起家的前者低能了多少,《艾德·伍德》就比《灾难艺术家》优秀了多少。付兰兰应该把这片拉上十遍,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可敬的“向下致敬”。和奥逊·威尔斯的相逢提升全片,天才蠢材,同此凉热。

4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莱坞之王,小人物有喜有泪的奋斗史也能成就cult片之王。打动不了别人,也能被自己感动。在这点上电影烂片之王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没有区别。向艾德·伍德致敬,也向无数电影中的小人物致敬。

44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他是史上最烂导演,却在死后为无数B级粉所拥趸。他有稀奇古怪的异装癖,喜欢穿着女装招摇过市。他是极具天才的演说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能撬动投资人的钱袋。他是奥森·威尔斯的粉丝,蒂姆·波顿的偶像。可笑又固执,热血又有趣,一个一生追求梦想的失败者——他是艾德·伍德,电影史上的堂吉可德

4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何其悲壮,何其苍凉。几乎哭到难以自持,因为在每一个非虚构的角色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快要坚持不下去时,看见发光炽热的梦想,滚烫。

5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电影值得你为之奋斗,为什么不在你一生中拍一个人的梦想呢?”一部具有哥特味的奋斗励志片,其实非常喜欢艾德·伍德那永不放弃的精神,即使全世界都否定他,仍有勇气做喜欢的事;Johnny Depp易装相很美,Bela lugosi虽则老矣,神秘而孤独的形象为影片增添几分蒂姆·伯顿最擅长的黑暗色彩。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