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孤影

剧情片德国2016

主演:艾玛·汤普森  丹尼尔·布鲁赫  布莱丹·格里森  米克尔·佩斯勃兰特  

导演:文森特·佩雷斯

 剧照

柏林孤影 剧照 NO.1柏林孤影 剧照 NO.2柏林孤影 剧照 NO.3柏林孤影 剧照 NO.4柏林孤影 剧照 NO.5柏林孤影 剧照 NO.6柏林孤影 剧照 NO.13柏林孤影 剧照 NO.14柏林孤影 剧照 NO.15柏林孤影 剧照 NO.16柏林孤影 剧照 NO.17柏林孤影 剧照 NO.18柏林孤影 剧照 NO.19柏林孤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14:43

详细剧情

1940年的柏林,纳粹大肆庆祝着对法国的胜利。住在普伦茨贝格的安娜与奥托,他们的儿子死在了前线。这对工人阶级夫妇曾经无比信任希特勒,但是现在,他们意识到了他们的元首的真实嘴脸。他们开始写附有反抗言论的卡片:停止战争,杀死希特勒,希望可以唤醒周围的人,与此同时,党卫军与盖世太保盯上了他们......

 长篇影评

 1 ) 他们和他们的法西斯祖国

又看了一遍,挺感慨的。

故事背景是纳粹德国时期的柏林。

某一天,住在公寓里的中年夫妇收到了邮递员送来的信,其实是20出头的儿子战死在战场的阵亡通知。

从那一天起,夫妻俩的天,就塌了。

老婆崩溃了,丈夫一声不吭,把一块木头拿出来在那雕刻,渐渐雕成了儿子的模样。

丈夫在棺材加工厂工作(这是个隐喻),突然某天,政府来人,宣布德国的伟大复兴计划,几年后赶上英国,几年后赶上美国,然后说,你们需要加班加点生产,才能满足需求。

是的,多生产棺材,也是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结果,站在最后一排的丈夫,铁着脸,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遭到了呵斥。有人说他自私,说他不爱自己的国家。

他淡淡地说,还有什么,能比把自己的儿子都奉献给国家了,更大的牺牲吗?

大家都沉默了。

不久以后,妻子发现,丈夫在写小卡片,全是不让说的话,什么希特勒是骗子,不要相信他,他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

然后在上班路上,他趁人不备,把小卡片放在角落里,被人发现,阅读。

数百张卡片,前前后后,一句句话真戳真相。

他用这种最微小的方式,最沉默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柏林孤影,Alone in Berlin?

很有深意。

因为他们是孤独的。

更多的德国人,沉浸在大国崛起的幻想之中。

片中一个镜头,丈夫走出公寓楼时,附近的小地痞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开心?伟大的德国马上就要复兴了,我们会变得比法国人还有钱,我们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人会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你为什么还不开心?

那天和几个人聊天,他说,For God’s sake,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纳粹啊!

我说,是,并不是所有的,但至少在那个时候,绝大部分都是。不然,没有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纳粹能打遍欧洲十五年吗?

 2 ) 一点沙子不会让机器停转,但持之以恒,就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这是一本反希特勒电影.电影的主旨在56分钟:
齿轮中有一点沙子不会让机器停转,但如果有人不停的往里扔沙子,发动机就开始受影响,变得断断续续流水线就会停下来.
但我们遭受不公平不合理时,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因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因为自己的渺小轻微而什么都不做.如果大家都忍着藏着,不公平不合理就会一直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大家一方面变成了纵容者,一方面又是受害者.任何改变都是积少成多,水滴石穿,量变产生质变.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二战时,德国一工人阶级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了儿子,夫妻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反抗纳粹希特勒.虽然这种行动微不足道,只是分发反抗内容的卡片,他们一共发了285张卡片,大部分都被人交到纳粹政府手上,267张卡片上交,只有18张卡片没上交.纳粹警察通过举报抓了夫妻俩,夫妻俩被杀,而纳粹警察受到反抗卡片的影响,良心不安而自杀.267张卡片散落一地,影响更多的行人.

 3 ) 反派的人性救赎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
不是奥托和安娜夫妇。
而是那位负责调查“淘气鬼案”的纳粹警察——埃舍里希。

从他决定放走那位被冤枉的嫌疑人,女邮递员的前夫开始,
我就感到,这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并未泯灭。
再到后来,
在党卫军上校办公室里的那场戏,
让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我相信,
埃舍里希在面对着比自己无论从地位还是权力而言都高出很多的上司时,
能够说出:尽管您是我的上级,但您并非一位刑事调查方面的专家。
这种话,一定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
在那一刻,人性战胜了恐惧。
或许这也和他的警察身份有关。
在面对很多问题时,警察是需要明是非、辨对错的。
是谁干的,就是谁,不能冤枉谁,也不能放过谁。
这一点埃舍里希非常清楚,
而上校的思维则简单很多,
法律在他眼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电影里那位为犹太老太太提供庇护的老法官的遭遇,
实际上象征了“法律”在当时的纳粹德国是多么的孱弱无力。)

埃舍里希在整部电影中一直是很矛盾,很纠结的。
面对权力和威胁,
他并不总是能够奋起对抗,
恰恰相反,他屡次选择了屈服。
他枪杀了女邮递员的前夫,
他像上校以及其他几名纳粹军官一样,把空酒杯砸向了被捕以后的奥托,
他没有放过奥托的太太安娜,把她也当作“共犯”抓捕入狱。
我相信在做这几件事之前,他的内心是犹豫、痛苦的,
导演用几个特写镜头,
刻画了他当时的神情,
内心的挣扎、灵魂的煎熬。

当他问被押往刑场之前的奥托:我还有什么可以为你做的吗?
得到的回答是:给我一支钢笔,还有卡片。
这一刻,我猜他的心情是豁然开朗的。
眼前这个不起眼的老年男人,
竟然能够如此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我看来,奥托的这句台词丝毫不亚于V那句著名的“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埃舍里希——这个纳粹体制内的小人物,
决定完成奥托的遗愿,用尽全力向纳粹法西斯这个庞大机器里扔进最后一把沙子。

以他的方式。

当办公室里的枪声响起,
同时那厚厚一摞被拾获者主动上交的两百多张卡片飘向楼下的街道时,
埃舍里希,
完成了作为一位反派人物对于自己人性的救赎。

 4 ) 影片最后把焦点锁定在数字上

一对送儿子去前线的老夫妇失去独子。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民众发声困难,这对夫妇写了200多张反战卡片,只有18张没有被朝阳群众上交举报。影片最后把焦点锁定在数字上。影片没有对那些觉悟很高的朝阳群众的战后生存面貌做出交代。差评……………………………………………………………………………………

 5 ) 非专业影评之克制的美学——柏林孤影

电影一两年前看的,有次聊天时候推荐给朋友,顺便百度了一下,发现评价居然很低,不服翻了下豆瓣居然也不高,就很纳闷。因为在我眼里,这是一部少有的佳片。心里略微不忿,于是写下了这篇推荐。
       首先从制作上来看,本片制作精良,无论从道具、服装、布景都不错,很有代入感,即便是那些差评也并不否认这一点,所以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看,可以放心大胆入手,因为它完全值得那两个小时!
      其次,它保守诟病的,恰恰是我认为本篇精彩的原因。有的影评用四平八稳,主角情绪不够高涨,难以找寻剧情的高潮。如果你但预期是战争大片的话,可能会有上述观感,实际上它并不是战争大片,它是在描述人性,而人性不是只有通过迭起都高潮中才能感受到,人性恰恰是在一些琐碎都细节中折射出光辉。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很凸显来克制两个字。通过不断地铺陈最后构造出一个高潮,这是用来歌功颂德的,是用来描述英雄的,不是用来描述普通的小市民的,主人公恰恰只是工厂一个工人,一个善良、严谨、谦让、一丝不苟完成工作的普通工人。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觉得影片很真实,手法朴素,不是因为不懂,是因为克制,宁可略微欠一点也不愿意表述的过了。
      下面是剧透时间,虽说时间有点长了,但我还很记得这几点,关于人性但小细节:1、当周边所有人都在崇拜精神领袖都时候,你对精神领袖产生了怀疑,你会怎么做,在那个时代很多东西明明是错的,但所有人都说它是对的时候,你会怀疑自己吗,这一点拍的很像《1948》;2、当国家政策在压迫屠杀犹太人时候,面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都犹太老人,有的人装作不知道,有的人打着相应政府的幌子贪人钱财,也有人冒险将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人性在此处折射出不同的色彩;3、当一个人决定向这个国家机器挑战时候,无异于以卵击石,男主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的选择是背着妻子独自抗争,那时候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我眼里瞬间高大起来,背影也很是伟岸,不要说那么多做就是了,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如果是和平年代,这一家人一定会很幸福。
      最后还是想多说句,也许好莱坞并不觉得这片子很优秀,因为他们有很多;我们真的太少了,少到随便一部电影都敢称做是良心巨作诚意满满……譬如前一阵子的《芳华》,我只看到了一个老人对七八十年代流水账般的回忆,这中间其实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可导演都放弃了,很可惜。另,《大佛普拉斯》想当另类,算是部十足的讽刺电影了,很丧很不错!

 6 ) 元首为什么会失败

反映二战德国失败的影片很多了。元首从一个奥地利一战老兵成长成为大国元首,客观上来说,能力还是有的。比方说,电影反映的情况:

前期,元首让德国老百姓吃好穿好,有工作。街道一尘不染,秩序井井有条。

按照道理,德国老百姓应该感谢元首才对的。事实上,老百姓确实见面都喊了“害希特勒“。

可是,电影里反映出来,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很多人,都是”口里喊锅锅,手里掏家伙“的两面人啊。

典型的,就是电影的主角昆格尔(Quangel)夫妇二人。

昆格尔夫妇,从影片来看,衣食无忧,住着大house,有体面的工作。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也有人说他们属于底层人民。那要是德国的底层生活都如此,元首的功劳岂不是更了不起了。】

按理说,他们这样的家庭,属于制度的受益者,应该对元首感恩戴德才对嘛。这这夫妇二人的表现,实在是匪夷所思。

1、儿子牺牲了,这是为国捐躯了,这应该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啊,他们的身份也由普通的老百姓上升到了烈属的地位,他们应该高兴才对啊。可是,老两口居然高兴不起来,接着做出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情,非常的不理智。他们把儿子的生命看得比国家还重。他们难道不懂得”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吗?

有人说,这是因为两口子只有一个儿子,丧子之痛让他们丧失了理智。更有甚者,居然把矛头对准了独身子女政策,说,要是两口子身边还有一个孩子,估计就不会走极端了。

拜托,元首可没搞独身子女政策。你两口子生不出两个及以上来,怪自己生育能力不行嘛。。怪元首有屁用。再说,就算没打仗,你一个儿子在生活中万一跳楼啊、跳河啊、车祸啊,丧失了,你也怪元首?

再说,影片里,那位女邮递员的前夫,人家可是两个儿子都为国家上战场了的。

看看人家可爱的儿子:

克鲁格先生虽然是个流浪汉,但国家荣誉感很强啊,把儿子这张杀气腾腾的照片放在皮包里随身带。这是骄傲啊。且他严格遵照国家对犹太人的政策,跑去偷犹太老婆婆。虽然,按照政策,他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走进犹太老婆婆家进行教育的。但因为心里总觉得不好意思,才采取了跟犹太老婆婆背靠背的教育方式。这是照顾犹太老婆婆的面子好不好。

就这样一个坚定的国家政策的支持者,根正苗红的军属,居然被诬陷为发小卡片的,给枪杀了,还定性为畏罪自杀。【啊,元首啊,你的手下多么无能啊。】

2、影片里,这两口子居然对隔壁的犹太老婆子充满了同情。要知道,对犹太人的态度是国策。国家政策知道不?两口子的幸福生活,其实就来源于国家正确的政策。这其中就包括如何正确对待犹太人。但两口子居然跟政策对抗,阳奉阴违。【当然,影片里那个法官的行为更加令人发指,他身为堂堂体制内的国家公务人员,居然也国家政策搞两面手段,最后还逃脱了国家法律的制裁,哎,元首可惜了。】

3、因为独子为国捐躯了,居然意气用事,把矛头对准了国家的精英。

上校夫人,优雅得体、楚楚动人,安娜居然拿着国家政策,要求她出去劳动!人家直接说了:”你看我娇嫩的皮肤,不是干活的人。再说,我老公是上校,正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呢?“,”还有,要讲政策,我完全可以搞个病假之类的,不参加劳动。“,

上校夫人能够放安娜进门,然后直率的表达看法,已经很不错了。安娜居然觉得不公平。安娜这是假公济私啊,甚至于属于”低级黑“了。

难怪后来,跟安娜在一起工作的两个妇女都对安娜表达了不满:你眼瞎啊!快去道歉!

为啥要安娜道歉?安娜不是按照国家政策在严格执行吗?

但这两位也是德国千百万普通妇女的代表,她们都认为安娜对待上校夫人搞错了。那就真的是搞错了。

4、最后是滥发小卡片的问题。

我也不明白,元首的警察系统这么窝囊的吗?墙壁上那么密集的小卡片。还有目击者,居然就就是找不到他。不是昆格尔先生自己暴露,只怕这个案子要成为悬案啊。

当然,乱发小广告,不小卡片,下场也不好,两口子还是上了断头台。感觉处分还是重了点哈。正确的搞法,不是应该让他两口子,当众游街示众,口里还要喊”我们错了,元首伟大“吗?这样不是更有教育意义吗?要知道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容易,从思想上改造一个人,是很难的。

且,这样直接砍头,多少不能让人服气啊。典型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小警长埃舍里希先生。

埃舍里希警长出场在犹太老婆婆畏罪自杀时,那是的他面对老太婆的尸体,完全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明他看得多了。

可是,中间啊,被上级暴捶之后啊,虽然明明知道爱国的军属流浪汉克鲁格先生是无辜的,为了自保,还是亲手枪毙了他。但是,最后,当他得知昆格尔(Quangel)夫妇被砍头之后,怎么就良心发现,自杀了呢?

有人说他是被小卡片感化了。我觉得,理解错误了。

重点在于,昆格尔说他总共写了285张小卡片,而埃舍里希警长收到了267张卡片。表面上看,只有18张小卡片没有找到,应该算是成绩。但后来,埃舍里希警长回去一想,完蛋了。这不是”只有“18张没收回来,而是”还有“18张没有收回来的问题!看看上校如何审讯昆格尔的:

按照这个科学的审讯方法,昆格尔肯定也跟上校交代了卡片的总数。那么上校就会知道还有18张没有收回来。接下来,想想都知道,以上校雷厉风行的态度,肯定是要埃舍里希警长去把这18张找回来啊。这不相当于要自己去死吗?

埃舍里希警长想到了自己枪毙克鲁格时的情景:

警长知道克鲁格是冤枉的,且告诉他是党卫军要抓他,审讯他。克鲁格说,”要那样,我不如去死“。于是警长说,”你说得对。“,然后俩人来到河边,警长枪毙了克鲁格。整个过程,克鲁格都没有反抗,因为他知道反抗没用。

这里,轮到警长自己了。这18张小卡片,是基本上找不回来的。也就基本上相当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还不如自我了断罢了。

这才是警长自杀的原因。否则,整个影片,到最后警长突然自杀,太违和了,太突兀了。

最后,我总结一下:

作为元首,面对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境外势力的围剿,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德国百姓,为了德意志民族,他采取了” 特別軍事行動 “。但是,大家都知道结果了。

堡垒往往是内部攻克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才是关键。

影片给我们好好的分析了元首的失败的全方位原因:

一、党卫军层面:这是元首的铁杆。

但是,做事鲁莽,不动脑筋。典型的就是党卫军上校。每次出来都让人不寒而栗,吓死个人。这样怎么能行呢?应该爱民如子啊,让老百姓感到安全才行,你这让老百姓看到害怕,不是在给元首抹黑吗?

二、政府层面:工作能力不行,两面人。

典型的就是警长和法官。

警长辖区内,长时间出现反动标语似的小卡片,且都在公共场所,还有人证物证,但就是找不到人。这能力是非常的差了。难怪被上校锤成这个样子的。我要是上校,我也生气。后来,居然因为害怕上校让他找那没有回收的18张卡片,放弃理想信念,畏罪自杀。

法官呢,表面上道貌岸然,私下里,居然隐匿犹太老婆婆,这是公然对抗公权力。这样的法官肯定是政法部门的害群之马,但到最后都没有清理出阶级队伍。

三、广大民众:这是大多数

以昆格尔(Quangel)夫妇和克鲁格夫妇为代表。但她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昆格尔夫妇的独子为国捐躯之后,俩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居然把矛头对准了元首,但行动又非常可笑,居然想通过发小卡片来抹黑元首的形象。可惜,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吃这一套,直接举报上缴。夫妻俩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而克鲁格夫妇确是非常的冤枉。克鲁格夫人是邮递员,负责把祖国胜利的战报送达千家万户,这是很光荣的职务。克鲁格先生虽然是流浪汉,但他给祖国贡献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是党卫军。这是很骄傲的事情,但却被党卫军诬陷为发小卡片的,被”畏罪自杀“了。这多少让普通群众胆寒啊!

对待群众,肯定不能这样粗暴的。

比如,对待昆格尔夫妇,他俩其实犯错的是思想出了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挽救,弄个大卡车,把他俩带上高帽子,游街。口里还要不停的喊”我们错了,元首万岁!“,这样的话,不仅仅是挽救了他俩,也教育的广大的群众。如果那时候有电视,当然可以搞一个电视认罪。效果更佳。也可以让他俩继续写小卡片,然后挨家挨户去发送。卡片的内容当然是赞扬元首的。

再比如,对于克鲁格夫妇,前面确实是搞错了,那就应该给克鲁格先生平反。说明他是被昆格尔夫妇的小卡片害死的。现在是英雄,是军属,还要给补偿。这样,老百姓才安心啊。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元首在国内的统治基础,党卫军、政府、群众,都不是很坚固,更不是铁板一块。这才是元首失败的根本原因。

最后,附上犹太老婆婆罗森塔尔夫人(rau Rosenthal)的情节:

【片长103分钟,英语】

 7 ) 如果1个人可以影响18个人

我本来期待,警察小哥问Otto你写了多少卡片的时候,Otto 的回答是1000+。
但是,并没有。

导演用286张卡片显示了小小的一个人,在大的社会局势和历史背景面前的微小。

是微小,而不是渺小。

还有18张照片,去无踪影。我们用10这个概数来计算,如果1个人可以影响10个人,这10个人分别可以影响10个人,按照这个倍数递增的话,只需5阶,就有10万人被影响。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现实情况必定比这惨淡许多倍。但是,无论如何,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走向,也许改变了某个人的命运,也许改变了一个国家。

这就是“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善”的,也是“恶”的,导演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嘴脸,刻画的十分生动。打着正义旗号赶走闯入私宅的抢掠者的小卫兵,转脸和自己的父亲就开始扫荡犹太老妪的家;冷酷无情的法官悄悄地把犹太老妪转移到自己家里保护起来;朝夕相处的邻居,看见老奶奶跳楼身亡,就伸手偷走了她的手链;诸如此类等等......

不过这里想多着一点笔墨的,是电影里一直在和Hampel夫妇演对手角色的Daniel。
且不说Daniel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哈哈哈)
他在电影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完全不输Otto和Emma两位老戏骨。

影片最后的一声枪响是整个电影积压在他身上的情感的一个出口。你可以想象用缝衣针去扎一个紧绷着的气球,这样的画面。如果把他看作是一个气球,那么上交到他手里的276张卡片好似是足量的气体,一直不断地往他的心里加压——这就是最直观的改变。

他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导演让他聪慧(不得不说,办案分析很有道理呢)、骄傲(专业性的骄傲)、凶残(杀了错抓的人)、果决(抓了夫妇两人)。这些品质,不得不说,真是第三帝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正是Hampel夫妇的这286张卡片,让他看到了希特勒政权的独裁性质,也让他看到了绝望之所在,最后以自杀告终。

286张卡片,居然其中的278张都被捡到的人上交了。——这是绝望
286张卡片,有18张没有被上交。——这是希望

绝望和希望,这正是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不断相遇的两个词。
中国人讲绝境逢生。有点儿意思,要坚持。
也许在时空的某条历史线上,Dainel是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利用职权拯救民众或者犹太人的角色。我相信,在二战期间,这样的人也不只一两个。这也许,也算得上是一种希望吧。

Hampel夫妇并不孤单。
德占区大大小小的地下组织数不胜数,有很多人为抵抗法西斯主义牺牲。
谨以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字,像那些曾经为了人类平等自由而牺牲的人们致敬。
也像不断争取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的人们致敬。



ps Daniel Brühl居然是加泰罗尼亚人!!!!~德西混血~巧嘞~

 短评

没有组织,是很难查到的!没有组织,是异常孤单的!

8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平淡的主基调,讲述着上个世纪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相对于磅礴的战争背景这个故事很小很小,但是我依然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勇气和爱。淡淡的力量,却很有力。致敬那对夫妻。

13分钟前
  • 妖妖
  • 力荐

本届最差 #柏林电影节#

17分钟前
  • 陈凭轩
  • 很差

「It's like with a machine. A little sand in the gears will not stop the machine. But if a person throws a little more sand and more. The motor begins to stutter. The assembly line stops. In my mind I see lots of people throwing sand in the gears.」

21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回顾历史,无名英雄总是去做了很多勇敢伟大的事情。用丧子之痛写成的200多张卡片,没准正是那未被收回的10多张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更多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虽然电影给人一种无甚新意的感觉,英语对白也让人出戏,但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To Otto and Elise Hampel.

24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

25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男女主把那种克制的深情演绎得恰到好处,放明信片的时候好紧张,不过主角只有一个是德国演员,还是反派,其他稍微脸熟的德国演员都只打了个酱油,尴尬。。。唉,德国演员太小众没有票房影响力吧。对我来说电影的彩蛋是看到了卖明信片的商店是啥样的~

30分钟前
  • 古始渐中上更全
  • 力荐

要出版自由,要言论自由,要一腔孤勇,要爱如高山。要沉默、要思考、要面对。

35分钟前
  • 夏天11
  • 推荐

要在战争和暴政的机器里掺和一些沙子,要用卑微的信仰含泪的爱,反抗整个时代。

40分钟前
  • chenchen
  • 推荐

唔,我们看完之后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德国人会生气吧,明明所有角色都是德国人,可偏偏所有人又在说英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觉得有点尴尬了...

45分钟前
  • 2505
  • 还行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动人,虽然该片的导演功力尚欠火候。

4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没必要老纠结语言问题。。题材、叙述、节奏、表演,都还可以啊,有艾玛汤普森哦。。

50分钟前
  • 伊壁鸠鲁
  • 推荐

放入一粒沙!

52分钟前
  • Jules2to
  • 力荐

故事真是太平淡了。浪费我的时间不要紧,关键是有点浪费这几位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演技是什么?大概就是沉默的时刻比讲对白的时刻要来得更丰富吧。

54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樊尚·佩雷干得漂亮。

57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小人物的艰难抗争,基调灰暗艰涩,演员们的演技很棒

59分钟前
  • 🐈
  • 推荐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 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1小时前
  • 还行

Emma Thompson也是老了呀 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蛮好看的啊 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 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 就是这样 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1小时前
  • 糯米兔
  • 推荐

人家往墙角塞卡片,其他人只会躲在墙角画圈圈。

1小时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剧本不行,格局太小(预算太少),完全靠演技撑着。央六看的,配音不错,对中国观众最大的意义大概是阅读那些明信片上的话。

1小时前
  • 私享史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