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乡2016

剧情片韩国2016

主演:姜荷娜,崔莉,郑仁基,白秀莲,吴智慧,朴根秀,孙淑子,郑武兴

导演:赵正莱

播放地址

 剧照

鬼乡2016 剧照 NO.1鬼乡2016 剧照 NO.2鬼乡2016 剧照 NO.3鬼乡2016 剧照 NO.4鬼乡2016 剧照 NO.5鬼乡2016 剧照 NO.6鬼乡2016 剧照 NO.13鬼乡2016 剧照 NO.14鬼乡2016 剧照 NO.15鬼乡2016 剧照 NO.16鬼乡2016 剧照 NO.17鬼乡2016 剧照 NO.18鬼乡2016 剧照 NO.19鬼乡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20:1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43年,日军的屡屡侵犯打破了朝鲜国民的宁静生活,一时间硝烟四起,百姓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过着流离失所的悲苦生活。居昌郡的一个小小村落里,生活着名为正敏(姜荷娜 饰)的十四岁少女,正敏出生在一个平凡但恩爱的家庭中,从小到大都沐浴在父母慈祥的关爱之下。   战争的到来结束了正敏无忧无虑的生活,某日,日军占领了村庄,不由分说的将正敏掠走送上了开往日本的火车,和她同行的,都是一些和正敏差不多岁数的少女,每个人心中都惴惴不安,不知会有怎样的命运等待着她们。正敏和其他少女们沦为了日军发泄兽欲的对象,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然而正敏内心里有一个无比坚定的希望,那就是活下来,重返故乡。

 长篇影评

 1 ) 乡野游鬼 魂兮归来

《鬼乡》片尾有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奶奶的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这也是导演赵廷来创作剧本最初的灵感源泉,片尾另附一份长达七万五千人的致谢名单,震撼!旷日持久——昭示着这部电影出产的艰难。从赵廷来02年完成剧本创作到14年两度众筹资金开拍,再到16年在韩国上映,历时14年之久,各主创与工作人员上下齐心,不计个人利益完成这部电影,《鬼乡》的难产本身足以拍成一部电影了,所以这部电影的诚意是毋庸置疑的。像魏德圣“一意孤行”、倾家荡产、椎心泣血拍出台湾史诗级的抗战影片《赛德克·巴莱》一样,你不得不充满敬意。

至于今年《鬼乡》成为韩国影史上的票房黑马,并成功引爆了韩国舆论风潮,进而引发了社会公众极强的历史反思与民族共情,这是电影之外的事情。在潮水般的赞誉里总有人不怀好意地标新立异,以所谓理性的评论与专业的眼光来批评这部电影的声音尤为刺眼。看到不少职业影评人的负面评价:故事架构有问题、影片硬伤明显、情节拖沓、叙事多反思少、水军炒作与营销式的五星……不明所以:一部电影所谓的营销手段,究竟是让我看到这部电影为准,还是一定要左右我的评判标准才算成功?

慰安妇这个题材本身已是强弩之末,新闻、传记、纪录片、回忆录、口述档案、历史教材甚至还被拿去申遗……铺天盖地、数见不鲜的舆论报道也已造成了公众一种常态化的麻木,尤其是在一个盛产抗日神剧的国度里。但《鬼乡》决不是一味地控诉,故事性极强才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闪光点,剧本创作是成就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也救活了这个题材。

电影里两条故事线交互式演进,并最终在结尾实现了汇流,尤其是借助招魂祭——这一略带魔幻色彩,却也广泛流传在乡土社会里的,神圣又神秘又让人敬畏的传统仪式——让受伤的灵魂得到解脱。灵魂得以解脱之后的贞敏回到乡野家中与翘首企盼的父母团聚的结尾设置可谓神来之笔。这两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来回穿梭时空,并最终在招魂祭的高潮中传奇般汇流了,从而实现了亡灵的超脱与情感的归集。这种灵魂的宿命与轮回、救赎与宽慰,是一种艺术的升华,超越了一切控诉与审判式的表达。

如此看来,这个故事很完整,127分钟的电影里,最为担心的便是结尾的15分钟,如果以讲述慰安妇的现状,罗列种种历史数据,进行一系列档案的堆砌,拿日本对慰安妇的态度和言之凿凿的说辞作为电影结尾,让控诉历史成为主旋律……那么,这不是一部艺术性完整的故事片,更不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性电影!

此外,《鬼乡》里的民族元素也十分丰富,通过服装、语言、民歌、民俗对朝鲜族有着极为细致和生动的刻画。尤其是结尾的招魂仪式,让人震撼心灵。在世界口传与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里,类似于萨满的宗教仪式。《阿里郎》更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片中的阿里郎——清新纯美的歌唱,飘扬在清新秀丽的乡村山野、田间小路,与祥和的三口之家心心相映……唯美的画面令人沉醉。越是如此,对电影里原生的自然与生活之美无限向往与感动之时,内心越是为战争的惨烈与疮痍而深深触恸,这是一种心灵的创痛。家园可以重建,民族可以复兴,但灵魂的伤痛,永远无法织补。

所以,对战争的反省,永远不要停止!

让我们回归电影的类型,这部电影是否可以归类为韩式悲剧的新品种呢?——借用历史题材演化出一种夹带着强烈民族主义自尊心与历史责任感的新路数。我不知道,但我想说不是。从《辩护人》、《出租车司机》、《杀人回忆》、《鸣梁海战》、《国际市场》、《暗杀》等这些历史与社会题材的电影来看,韩国对历史与政治题材,似乎有一种本能式的,又十分执着的道义与责任感。我也坚信,此后韩国严肃的历史与政治题材的影片,会是同样的悲情与深重,且不论导演的个人风格,这可能是一种民族情感与态度的集体表达。

其实《鬼乡》让我们重新关注慰安妇这个题材和群体之时,我们才惊觉:她们已经老了,更多的她们已然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70多年,然而幸存于世的她们内心始终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释怀,反而被日本靖国神社里供奉的恶鬼和右翼政客篡改历史而时刻刺痛着无法愈合地伤痕。余生的梦魇,如影随形。

然而,死亡并不可怕,被世人遗忘才是。

为所有遭受历史苦难与不公正待遇的人而是表示真切同情。历史从来不以教会我们记住仇恨为目的,记住历史,反思历史,反思战争,是为了珍爱当下和坚守未来的和平,这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2 ) 被毁掉的少女年华

感觉本片在韩国大热更多的是因为民族情怀,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我看电影时第一感觉是——和“思悼”好像啊。当然故事题材完全不同,但拍摄手法非常像,都是通过各种闪回多线程在讲述故事,都多次出现葬礼(法会)上的音乐,结尾都有幻想若没有这场惨剧会是怎样的幸福生活——这是个爆哭点,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的。这是种高级的讲故事手法,避开了这类题材容易成为以女性肉体为噱头的陷阱,但也让故事变得散碎难懂,尤其像我这样的脸盲症患者,到最好才搞明白那个阴阳眼少女其实就是个“灵媒”,和四几年那段历史中的任何人都没有直接关系。

电影讲的是“慰安妇”,但不是历史大片风格的电影,依旧是韩国电影最擅长的清新催泪风,让人痛心的是那一个个鲜活又被毁掉的少女年华。

 3 ) 《鬼乡》历史不能给的,电影做到了。

电影,真的是最具有直面力量的一门艺术。现实、历史,没有什么是韩国人不敢拍的。让人震撼的是片尾的这份75000人鸣谢名单,声势浩大。众筹、零片酬……不谈艺术,且看这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就令人动容。时空交错,亦鬼亦人,招魂归乡。同样慰安妇题材,不像金陵过于压抑沉重直接贩卖民族苦难,而是反其道,而是用平缓含蓄的方式重新正视历史,控诉暴行,告慰亡灵。有人指责过于小清新以及鬼魂等超现实手法削弱现实力度。而其实电影中的人物都在15岁左右正值花季,她们在遭遇这一切不幸之后,不应该只有如教科书般的痛苦和绝望,还有在逃脱困难后对生活和命运寄予的全部希望,因此乐观的贞敏在临死前也不忘安慰英熙回家就好,这种与以往人设的反差其实更能触动人愤怒敏感的神经,激发同情与惋惜,更重要的是导演想表现尊重,尊重那些"幸运"活下来的人。历史不能给的,电影做到了。

 4 ) 最后的长镜头,很催泪

慰安妇这事,在韩国一直是无法原谅日本的重要原因,但真正涉及慰安妇的好电影,韩国也缺乏。我想最为重要的原因,在《鬼乡》中已经有所阐述,那就是老太太去政府部门打算申报自己就是慰安妇的时候,年轻人不经意间说出来的那句话,那就是整个慰安妇们所面临的真实状态。或许也正是因为慰安妇这事情的过于悲惨,导演在片子中选择用鬼上身和两个时代的切换来淡化慰安妇的苦难,殊不知,正是如此的淡化处理,使得电影的表述上会令很多观众产生困惑,同时情感的酝酿也被彻底破坏。

影片中出现有一个中国姑娘,这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更真实的是,影片中有个慰安妇小姑娘疯了,那是因为她的亲哥哥正好是来此接受慰安的士兵。这一点其实非常尊重历史,在日本的军队体系中,朝鲜籍的士兵也是非常多的,甚至之前看到有学者研究说,南京大屠杀的部队中朝鲜人占比非常高,且不论是否可靠吧,单就这个细节,就足以看出导演的认真。而且,影片中,那些个士兵的军装,甚至是朝鲜游击队的日式军装,都认真刻画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面。最为催泪的镜头是片尾时候,长长的镜头在韩国的领土上扫过,被强征的慰安妇少女终于回归故乡,阿里郎的歌声飘过……

 5 ) 中国很需要这样的片子

         看完《鬼乡》,真的触动了。有这么一个国家,可以为一部电影(《熔炉》)来修改法律;也有这么一些电影人,冒着重重阻力甚至是威胁(当看到“姜荷娜在确认出演该片的消息在日本传开后,网上出现了许多威胁她的留言”,真心觉得日本民族是个畜生),哪怕众筹资金,也要去铭记那段黑色历史。
         
         对于片中的鬼乡祭没有看懂,跳着看的。关于鬼子残暴的部分镜头处理还是很到位的。

         比如,受虐后晕过去的女一被鬼子扛着穿过如同地狱般的慰安所走廊,昏暗的色调,压抑的密闭氛围,少女的充满恐惧的呼喊,鬼子的残暴,慢镜头的处理,第一视角的运用,都给人带来浓郁而压抑的视觉冲击感。

         比如,一些少女被押到尸体坑执行枪决,她们双手抱头,身体颤抖着,腿下面就是死去的同胞,像一座小山。枪决命令下达后,一个同情她们的士兵不肯开枪,直接被枪毙,扔进尸体坑。战争的加害者与受害者同被浇上汽油焚烧,更显得惨无人道。
         
         当影片中出现中国话时,突然觉得有种打脸的感觉。同样是遭受磨难的国家,总觉得我们做得不够。每年有n多部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过审,也有n多部霸占着荧屏的黄金时段。呈现着n多个类似手撕鬼子、自行车侠式抗日偶像,抗日,显得轻松,分分钟能灭一个鬼子小队。又有多少部在认认真真讲那段历史,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反思,或者给我们一些精神!除了《亮剑》,还有多少可以拿得出的!

         总在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史为鉴的目的不是以史为乐,而是铭记战争的残酷,铭记中华民族的流血牺牲。恐怕多少年后,长江的后浪们对历史的认知就是充斥荧屏上的各种抗日娱乐。战争,残酷?别骗我,你看,多逗。

……………………………………分割线……………………………………………………………………
       
       关于一些问题的解释:

       一、本文是看片后立刻写的,一时没想到还有《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否符合慰安妇题材?我是否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后查资料,还有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三十二》。所以将原题目中的“这样题材”改为“这样”,“也”改为“很”,这是是本人的疏忽,望谅解。

       二、本文并没有对中国电影人在二战题材上的贡献加以否定(比如《紫日》就不错),我是说做得不够。特别是在慰安妇题材上,中国与韩国同为二战的受害国,幸存的慰安妇由于年龄都在不断减少。本片能力压欧美大片登顶韩国票房冠军,另有海外侨胞大力支持,形成一种全民的热度。而我们呢,媒体报道的大多是韩国怎么怎么保护,怎么怎么示威,国内的动作鲜有报道,即使有,又能在头条占据几分钟的热度。正是这方面的匮乏,才需要我们电影做得更多,以正视听。

        三、本人对抗日娱乐化深恶痛绝。电视荧屏上几乎每个台都在播的抗日片,认真讲战争的很少。我并不是说一定要严肃讲战争,但是要有底线。否则,都在用娱乐态度看待抗日,那么接受娱乐抗日思想所成长的下一代,邓说的能妥善解决钓岛问题的有智慧的下一代,能否完成重任。现实中,日本的一系列右倾化动作,在东海构筑的严密监视网络,实力雄厚的潜艇部队,性能优良的舰艇,拉拢东南亚国家对南海的骚扰。虽然我国国防不断进步,但能否形成压倒性优势还有待商榷。种种这些,都需要电影人再加一把劲。

……………………分割线………………………………………………

        关于一些问题的再次解释:
        一、本人并不否定中国电影人、电视剧人在二战题材上做出的贡献。本文从未言及抗日神剧是国产剧的代表,本人对于抗日神剧横行荧幕的愤慨是一贯的、明确的。
        二、本人不认为《金陵十三钗》符合慰安妇题材,就被某网友说是捧处女主题电影。符合慰安妇与捧处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吧。
        三、对于网友的批评,本人虚心改正,比如国产相关影视的储备不足。
       四、本人想要明确的主题是,呼吁忧患意识,呼吁电影人做得更多、更好。




 6 ) 今宵离别后 何日能归来°

——评《鬼乡》
文/蓦烟如雪

这部《鬼乡》我从三月等到了四月,终是看完了,那种无法言语的心境就像当初我看《南京大屠杀》时,是相同的。虽电影在拍摄上,确有粗糙之嫌,但不口否认的是这里留着真诚。
这部电影是今年二月的黑马,截止四月,它依旧是韩国票房的冠军,为何这部小制作、低成本的电影为如此卖座?因为这是一幅画延伸而来的电影,群山、绿树、躺堆的少女尸体,还有一辆满载少女的卡车,烈焰之下, 似乎也能遇见另一种诡异的死亡……
姜日出老奶奶的画技虽生涩,但却生动地刻画出了二战期间那些慰安妇惨遭蹂躏的真实画面,而《鬼乡》就是按照姜日出老奶奶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中的正敏就是老奶奶的原型,《鬼乡》前十分钟就展现了一幅温情画面,正敏打赌赢来了小伙伴的辟邪佩饰,但是这个具有附身符的作用,母亲得知后,虽打了孩子,还是默默地在深夜缝制一个,并疼惜的看着女儿,前几分钟印象最深就是父亲的背上,女儿摇动的手臂,欢乐的画面。
而十分钟后,正敏追逐蝴蝶的美好嘎然而止,日军把年幼的正敏带走,父母的哀求和妥协,显示出百姓的懦弱和无奈……
电影分了两条主线,一是二战时期的正敏,另一个是幸存老人英熙。在正敏被抓后,电影突然跳到京恩为正敏招魂,正敏一步步离开故乡的样子。衔接上略微有点生硬,但导演试图用通灵的方式,让故事从现在和过去有了串联,而通灵女京恩在遭遇出狱前科犯强暴后,越发沉默。她母亲看到女儿如此并没有施以安慰,反而觉得羞耻,打了女儿,妥协的送走了她。这一幕也映射了当下的慰安妇现状,不被正视依旧孤苦无依,很多幸存的慰安妇大多被旧疾困扰,很多一生未婚未孕,过着凄惨无补助的生活,现今很多人都习惯去消费慰安妇,采访了、怜悯了,却没有做到实质性的补偿,这些本该受到照顾的妇女,本该备受尊敬的长辈,就这样忍受着悲凉和冷眼,凄惨度日,看着这些渐渐消失的老人,消逝的历史,我不禁是感叹颇多,尤其看到这个女孩被强暴后的境遇。
在一次招魂中,老人发现京恩会通灵,交代了逝者的遗言,这段穿插虽略显拖沓,但是也为京恩给英熙老人通灵做了铺垫。而后又转到了满载少女的火车,交代了正敏和花季少女英熙的相遇过程,两个少女互相问及年龄本是很美好的事情,可是这里却透着感伤,虽吐槽家人的严厉,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趟列车成了这美好对话里最不适宜的存在。
列车停了,停在1943年的中国吉林省牡丹江。韩国人拍摄上,并没有选择逃避,在电影里,也有中国慰安妇的声音,而史料记载二战期间,大约有40万亚洲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里面最多的就是朝鲜人和中国人……
汽车载着她们走了,画面又跳到了英熙老人绣佩饰,招魂老人带着通灵少女京恩来做衣服,京恩看着辟邪佩饰,看到了正敏,晕眩了过去。这种平行式蒙太奇的剪辑方式虽然很常见,但是也让二者有了阴阳对话的可能。
画风转跳慰安所,日军强暴了14岁年幼的正敏,而那些满载的女孩也不得幸免,画面中有一幕一格格小房间,那些女孩变成了慰安妇被一步步蹂躏,也许这样拍在直观上很震慑,但个人觉得不用那么清晰切入,可以借鉴《慰安妇集中营》一样可以达到同期效果。
电影大篇幅是她们在慰安所的惨况,其中也有发指的行径比如女子来月经都不能幸免,逃跑后的鞭打,还有对她们说“你们不是人,是为皇军而活的母狗”……
在慰安所里也会有女子得病抑或者疯癫,这些人并没有被怜悯,而是被残忍的日军枪毙焚烧,而在尾声阶段,正敏和少女期的英熙正要被枪决,救援军出现,双方在火拼中,她们撤离中原以为可以脱离苦海,可剧情还是需要渲染的,正敏替英熙挡了那一枪,死在本可以回来的路上。
英熙即便身体回到了故乡,心却依旧在那边,她的身心不能平复,这也是身为慰安妇的状况,我印象是腾讯做过一期慰安妇的专题,其中就有一个叫杨阿布的老人,她一生都握着一把刀,她一直不敢拿开,她夜夜都梦到日军要抓她,也许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但我想还有很多很多。
这部电影拍得很艰难,它停滞了多年,因为题材不够商业化,也过于敏感,无人投资。它一再耽搁,最后还是7万多网民众筹才有了这部《鬼乡》,这部电影立意很好,它没有渲染太多,用直面的态度去讲述这么沉重的过去,结尾的画面容易让人潸然泪下。
演员演技虽然很青涩,但是真诚度很足,对于这种历史性电影,不该用艺术的角度去评析,叙述方式虽不新颖,但它用写实的情节更为直观的控诉了日军的残暴。
也许每一次的再现,对那些受伤过的女人是二次伤害,但是我更希望观影者能明白电影背后的意义。也许因为评分太高,我的期待值很大,但是看后,还是有些压抑,我给四星的好感度。
一部不会失望的电影。

 7 ) 战争可怕

战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像上次看追风筝的人一样,深深感受到战争的可怕。追风筝的人是对家乡的摧毁,鬼乡描述的是对人的摧毁。借附身的这样一个情节描述了慰安妇的悲惨遭遇,法西斯的做法确实让人费解,很多情况下,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人能够残忍至此,也许是多民族的蔑视,也许是担心自己暴行被公开,所以变得如此残忍。即便是对动情的有同情心的手足一样狠心,毫无理智可言,冷血至极。而慰安妇之间的患难真情让人很是动容,有多少人能够从魔掌中逃生啊。之前看过有报道说死里逃生的慰安妇们非但没有受到人们的保护,反而还被视为不详,肮脏的东西,闻着伤心听着流泪吧。韩国电影题材很大胆,直面社会政治现实,锋利率真,不藏着掖着,即便有隐晦之处也相当突出,体制下的压制却给大众如此沉重而又诚恳的震撼让人敬佩,要追上这样的勇敢,还有许多地方要突破啊。

 短评

主题性无法评价,毕竟是民族历史的共同伤痛(片中也出现了中国慰安妇),确实应该一看。但作为剧情片来说,怪力乱神的故事、演员们青涩的演技和略显刻意的执导,完成度上还是差很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催泪。不过,准备了14年的导演和幕后团队以及慷慨众筹的7万多人,都令人尊敬。更推荐同题材《雪路》

3分钟前
  • 暖晴
  • 还行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这个电影吧,正如评论说的“故事比恐怖片更恐怖” 。慰安妇的题材,用这种手法告诉给我们,已经柔和了很多,但依旧使人不寒而栗。这种题材,真的无法触及啊!

8分钟前
  • 几只羊懒羊羊
  • 推荐

作为一个女孩实在悲痛难忍,有些人实在难以原谅,无法原谅

13分钟前
  • 良姜
  • 推荐

中韩慰安妇的地狱生活上加了一点超现实元素,技巧乏善可陈,却看得人愤怒逆流成河。这样的电影社会性大于艺术性,它提醒了我们可以善待身边的日本人,但对这个民族一定要妥善保管仇恨——因为它还未认错。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发现很多人看完此片后都在咒骂日本人,然而日军的变态残忍以及慰安妇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比较可惜该片没有深刻讨论这一点,因为我们不仅仅要直面这段历史,还要防止如此之罪恶以后永远不要再出现。

18分钟前
  • yangbin
  • 还行

韩国的票房黑马,片子太沉重了,慰安妇题材。由于题材敏感不够商业不够大众性,拉不到投资,只能上网发动众筹,最后7万5千多位网民募集了12亿韩元,历时十四年才得以拍完。抛开题材,电影并不精彩,但背后的震撼却是惊人的。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拉仇恨,而是要发奋图强不要让历史重演。

20分钟前
  • 第27章
  • 推荐

作为一个女儿的母亲看这种片太难受了,但我还比较克制,因为说实在的片子拍的有点拖,就艺术性本身而言有很多缺陷,但我老公在旁边哭的那叫一个惨,还主动给我递纸,我都不好意思不哭,我第一次看他这个“理性”直男看电影哭成这样。

25分钟前
  • simonfaye
  • 还行

也许不甘心讲述一个他认为平淡的故事。也许是众筹来了太多钱,导演在《鬼乡》里炫了太多技,刻在屏幕,印上画面——两条故事主线轮流展开;各种风格的配乐堆积使用;各种角度的镜头变着花样切换。然而,两条主线的切换毫无章法,稍微失神,就会看晕。甚至,导演最想呈现主题的招魂场面有些吓人。

30分钟前
  • 韩影书
  • 还行

太压抑了,快进着看完的

34分钟前
  • 梅岭藏殊梅长苏
  • 推荐

对女性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比死可怕,生不如死。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不是针对某一个日本人,而是对这个民族都要永远怀有一种警惕性。

39分钟前
  • 彼方有荣光
  • 推荐

韩式煽情果然厉害,直直哭到字幕滚玩,归魂是一种美好的念想,否则如何来面对这残酷

40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电视上看到了片段,就已经被触动了。一部2002年开始拍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因为没有资金,直到2015年靠大众众筹才得以上映的片子。可惜不知道国内是否上映了,有些耻辱和伤痛,不应该这样忘记,她们代表了历史的一页,在现在混乱的世界上。

42分钟前
  • PINK将
  • 力荐

拍出来就成功了一半,可惜也就成功了一半。

45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一篇慰安妇招魂曲,没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47分钟前
  • changheluo
  • 推荐

那就是活下来,重返故乡

4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哭了好几次。BGM太受不了。愿世界和平。

51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我们不探讨技巧,不说立意,只想说,结尾七万名众筹网友的名字震撼到我了。

56分钟前
  • 姚瑶
  • 推荐

1.苍白的悲怆、无力的控诉、刻意的煽情,这不是鬼乡,是鬼扯。受不了贞敏这个人物的人性之善,那不是真的;2.承载着别人之生活下去,是一件特别沉重的事;3.韩国影片的老毛病在那,甚至还套着一个沉重历史的壳,那就剩下看看打没打动你了...

5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3.8星。慰安妇题材作品,其实叫《归乡》更贴切~催泪手法在韩国电影中已算克制,故事本身就足以赚取观众眼泪,激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双线叙事手法用的并不算流畅但偶有亮点。比电影本身更动人的是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以及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将近8万人的心意和努力,还有导演14年的等待。

59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推荐

不容忽视的却又敏感的题材,靠着众筹才能拍出来的电影。让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让我们愤怒让我们复仇,只是希望不要再有相同的悲剧发生。悲伤却不压抑,整个故事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对生命的渴望。现代过去穿插的拍摄手法感觉把我们都带回去那个残忍的年代。铭记历史。

1小时前
  • 人间小太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