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他们正年轻

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卫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

导演:宋坤儒

 剧照

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3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4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5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6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3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4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5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6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7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8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9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0:12

详细剧情

2014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得以回家。71年前,那些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最好的铭记是不遗忘,《1950他们正年轻》用镜头记录珍贵的民族记忆,一起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长篇影评

 1 ) 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看完此片,既沉重又感动。 也更让我想起那句:中国人不怕事 也不惹事! 他们说:活着干,死了算。他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战争面前,他们既渺小,又伟大。 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未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影片中,老兵们的口述史无不令人动容。 在轰炸时,救护员扑在伤员身上挡着,心知没用,但希望给伤员内心些许安慰。 救护员在月光中搜寻到受伤的李振唐教导员,他露出了白白的肠子,痛苦得示意对方给枪让他自杀,这种时候却还记得掏出银元拜托救护员转交给妹妹。 军医薛英杰爷爷,讲述被炸伤的同胞没了下巴,露出喉咙眼,艰难地被喂饭,落泪道:他们也有爹有娘啊。 隔壁战壕的中美两军,在唯一的水坑,在这生命之源面前,选择了暂时息战。 五位同志互相给对方抓虱子的时候,黄大菊同志在大家眼前被炸死。 还有一位老兵,一直为自己办的抗美援朝展馆添东西,坚持纪念抗美援朝战士。 最小的兵总是受到大家的照顾,吃得最饱,因为不够饭吃时,大家都会把自己碗里的饭扒点给你。

打胜战的同时,也死了很多人。 他们还说: "当时动员大家参军,去了147个人,只回来3个。"" "你来的正是时候,你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 熊朝瑞奶奶说: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你死我活,但是不要怕战争。 叶士礼爷爷对烈士们说:“你们以前和我们一起理想的,我们国家,已经非常强大”

这些故事,这些历史,你一定要去听他们讲!你会感受到那份赤诚,痛苦,感恩。

《1950他们正年轻》真的好看,是非常有诚意的作品,也非常有意义! 他们的青春无论一开始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是牺牲了自身,保全了国家。现在排片量这么少,真的令人心碎,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 战争与和平的背后都过分沉重,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所有人珍爱和平。 铭记,是对所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好的尊重。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希望大家有时间也能去烈士陵园看看,看看那些碑刻上小小的名字,那里凝练着英雄们伟大的人生轨迹。

 2 ) 抗美援朝 永垂不巧

看了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纪录片《1950我们正年轻》,得亏了现在泪腺坏了,要不然得哭得稀里哗啦的[流泪]听抗美援朝老兵亲口讲述黄继光的故事,讲奇袭白虎团,那时候的中国年轻人[强][强][强]这么好的一部纪录片,竟然有人打一颗星和两颗星,这绝对是跪族——它们的美国爸爸被打了,他们心怀怨恨,恶意打低分——算是另一种侮辱英烈!37549个人打分,有450个人渣打低分[捂脸]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就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抗美援朝英烈永垂不巧!沈阳和丹东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变成了我想去的地方。其实就是单单让活着的抗美援朝老兵讲述“故事”,都比那些文艺工作者搜肠刮肚“创作”出来的作品还令人震撼!当抗战和抗美援朝老兵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对日对美亲善,等他们行将凋零,需要跟美帝硬碰硬的时候,才想起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 ) 这片不是拍给死人,而是拍给活人的

去看这场片子时,全场把我算在里面,一共四个人。电影场看着空荡荡,我那会儿想,这片子大概就是除了有点什么情怀的人自己跑去看,普罗大众无论怎么宣传也很难起心动念去看的那一类片子,至少我是如此。若不是因为近期一些机缘巧合,我怕是很难让自己走进影院去看一部有关于抗战的纪录片。 正如片中老兵被人问起“你跟家人讲过自己的经历吗?”他答“没有,我们说出来的话,自己人总是不相信。” 是的,我们总是不相信,年轻人无法相信老人的疲惫和过时,尽管他们也曾年轻。他们的玩笑陈腐,头脑空空,他们的过去不值一提。 他们不会向我们说起如何被一颗炮弹炸去半生的音乐梦想,如何大着胆子去偷伪军锅里的年糕,如何看到自己的指导员肠子白花花流了一地,没有红色,血流干了,只剩下白色的内脏,头徒劳地撞在木板上,说,给我枪,给我枪,你给我一枪。 不愿说,不想说,不能说,痛苦咀嚼一千遍一万遍也还是痛苦,最后变成祥林嫂式的笑话,全是历史的渣滓。既不能换来钞票,也不能带来欢笑。 所以开口,他们只会说,今天真好,祖国昌盛,民族万岁。 高烈度战争吞噬无法想象的资源和人力,人异化成武器,数字。纪念碑上千行姓名,夏回山上无名野坟,除了亲历者,似乎没人在乎。朝不保夕的战争让人茫然,茫然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一位老兵说,发的新衣下午就要换上,奖的罐头当天就会吃掉,因为没人顾得了明天。战场上只有生死,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太脆弱太虚幻,一戳就破。 老军医说,我救的那孩子,整个下巴都被炸掉了,看得到喉咙眼,没有护士能一个人给他喂饭喂到底的。我常去给他喂饭,他就和我亲。 眼泪涌出来,他哭,为了死在异乡的孤魂,为了那个不曾在阵亡薄上留名的孩子,他说,他也有爹有娘啊。 老军医的眼泪开了个头就抹个没完,和前一秒安安静静的他像两个人。大概经历过生死的人都有两只在不同世界的眼睛,一只留在人间飘荡;另外一只留在阴间流泪,一滴生泪,二钱老泪,三分苦泪,四盏悔泪,那只眼睛被死人的思念吞没,一路寻找着看着他他却无法看见的眼睛。 愿意为他们流泪的,能够为他们流泪的,最有资格为他们流泪的,只有活着的他们,老掉的他们,数着自己生命的倒计时。战争过后是漫长的遗忘,他们的存在对抗着这种遗忘。 他们是活着的记忆罐,储存着鲜活的姓名,面孔,甚至习惯,爱好,他们知道那个抓虱子时被炸死的姑娘叫王大菊,知道那个被炸掉下体的文工兵唱了一路的歌,知道那个被炮弹误伤的运输兵前几个小时还在和朋友吵架。 于是他们活着,我们把他们叫作英雄而他们称呼自己为幸存者。你看到他们流泪的眼睛,就会知道对他们而言,活着好像是一种亏欠。 “我去过沈阳的纪念馆,没有找到战友。又去丹东纪念馆,也没有他,连名字都没有。我答应过要带他回来的啊,我还活着,我在这一天天晃荡着,他还躺在那里没有回来啊。” 老军医拿手捂住眼睛,嗓子眼里一声呜咽。此刻他衰老,软弱,可怜巴巴,他乞求,“能不能,帮我找找他,帮我们老兵,说句话…” 他们已经衰老到只剩乞求。 甚至于,连乞求也微弱了。再过五年,十年,乞求声也将消亡,连同缺了手足的孤魂野鬼,埋葬在尚年轻的1950,来不及留下后代,刚死就被人忘掉,就好像没活过,中了枪,喘着气,最后一口。 这不公平,这不公平。 没人愿意死,没人愿意成为堆砌战争燃料的数字,可摊在他们那一代中国人手上的,就是我们那贫瘠,荒凉,落后的祖国,被肆意地占领和屠杀,都是衰老和不信。要想不被欺负,就得有人牺牲,就得有人时刻焦虑枕戈待旦,就得有人硬着头皮顶上去,用牙啃拿命垫。 此刻的世界就比那时候好吗?阿拉伯战火纷飞,非洲许多国家尚且吃不了饱饭,韩国的经济心脏被财阀捏着,毒品悄悄渗入美国的心脉。印度女孩出门要担心被强奸,而在墨西哥,怀揣警察梦的小伙子要扛起枪来贩毒。和平从来不是这世界的硬通货,但我们还在过着好日子,吃得饱穿的暖,理想有机会实现的好日子,上一代人做梦都想过的那种好日子。 我们的祖国,用一代人的鲜血,砌出下一代人的台阶,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浪费,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勇敢。

我们可以轻易扔掉一个老兵的乞求,可以轻易扔掉这群一只脚踏进了棺材的人,甚至可以扔掉边境线外的一千座坟一万座坟。但扔掉他们并不能使我们变得更坚强。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当我们像他们年轻时一样茫然失措时,当我们问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问我们民族的智慧,创造力,自信心在哪里时,谁来给我们一个答案呢? 所以你看,我们怎么能忘掉,怎么能豪情万丈,视往日如粪土,活得四仰八叉,浑浑噩噩?百年积弱的东亚病夫,烧光了一代青年人的命,才喘过气来,睁开眼睛,往前走。 漫长的流落,逃窜,我们曾在自己的土地上活成了丧家犬,我们太知道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落后,为什么会被人指着鼻子骂,这是沙子堆起来的军队,这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创伤应该刻进胸膛,让死去的精魂住进年轻的心脏。得记住了,别偷懒,别盲从,别混日子,别让自己眼里的光熄灭,别活成下一代人的债。 记住过去我们也就拥有了未来,尊重个体我们也就拥有了整体。曾经年轻的他们老了,我们也会老,但我们希望我们的民族永远年轻。 最后,祖国昌盛,民族万岁。

 4 ) 他们永垂不朽,他们永远年轻

1950年是朝鲜内战爆发的一年,也是我们开始真正站立起来的一年。抗美援朝被称为‘立国之战’,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站立了起来。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尽管天寒地冻,尽管危机四伏,他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的背后就是我们,是刚刚从帝国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我们。我们希望和平,但是美帝国主义者却不顾我们的希望,悍然把战火烧到了我们的边境。为了保住我们的和平,他们挺身而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他们的青春是我们的历史,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能够续写我们的故事,他们的功绩应该被我们世世代代铭记,他们永垂不朽!他们永远年轻!

 5 ) 永远有人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2021他们已老去,甚至已逝去。总有人倒下,也总有人站起。总有人忘记,也总有人铭记。感谢主创团队和这部纪录片。

就剪辑和框架来说,导演水平尚显不足,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仅算及格,所以只给三星。

几处印象深刻的片段:

1、刘素谦奶奶说“你们要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然后在片尾名单看到奶奶已经去世了。

2、军医爷爷说有一个战士下巴被打掉了,只剩舌头和牙齿,喂饭很困难,每顿饭几乎都是两个人以上轮流给他喂饭(没人忍心全程看吧),后来军医爷爷说,“他也是有爹和娘的啊!”然后忍不住掩面哭了出来。

3、任红举侦察兵爷爷在山里遇到受伤的指挥员,他的血已经快流完了,肠子白花花的翻在外面,他求着侦察兵爷爷用枪打死自己,侦察兵爷爷不可能这么做,指挥员就把口袋里的一枚银元递给他,帮忙交给妹妹,并且把自己的名牌信息撕下来留给了侦察兵,然后就睡过去了(死了),侦察兵后来喊人来一起把尸体埋了,还用自己的钢笔在树枝上写上“李振唐”(指挥员的名字),埋在土堆旁,虽然知道没有用,但起码对得起良心。

4、爷爷说一直想把战友的骨骸接回祖国安葬,后来去烈士铭园看,也找不到战友的名字。片尾展示烈士纪念碑,又高又长的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镜头向前推进好几秒还是望不到头,当时我就绷不住了,一个名字就是一条生命啊,甚至还有很多烈士连名字都不在纪念碑上。

5、老兵被问到“回来之后是否有和家里人说过这些故事?”老兵说,“没说过,说了他们也不会相信。”

6、许多老兵爷爷谈起那段往事,有的是沉默,他们很多记不清甚至不记得了。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酷,有时候他们不愿意回想,也不敢回想。

7、“我们讨厌战争,但绝不投降。”

抗美援朝志愿烈士生于战争,死于战争。老兵也一个个逝去,这段历史也渐渐远去。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年轻一代日渐被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不知道未来的脊梁骨还会不会这么坚挺。

总有人会老去,也永远有人正年轻。

如果国家需要,我将投笔从戎。

 6 ) 感恩,珍惜,纪念,我们最可爱的人

今天有幸提前看了《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记录片,非常感动和震撼。 这是一部采访中国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纪录片,他们来自各个兵种,有文艺兵,炮兵,侦查员,军医,护士...他们都是普通的战士,但因为这场战争而成了英雄。不同于以往看到的采访的都是分享了很多遍的老英雄,这次分享的爷爷奶奶们不少都是第一次打开这段历史的话匣子。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提起这段历史,因为太残酷了太痛苦了,“战争太残酷了,根本不是电视剧里放的那样...”。他们不太想总是回忆起当时的壮烈,一想到一提起牺牲的战友,就情不能自已。 但他们为了让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牢记历史,不要忘了“落后就要挨打”,还是坐在了摄像机前,回忆起当年。 他们当时都是十五、六、七岁,最多二十多岁的年纪,大都都还是孩子,就穿上军装跨过鸭绿江,为保卫新中国而战。一个阵地19个人只活着回来了一个,一起出发的战友一百四十多个,最后只有三个人回家,其中两个都落下了残疾,仅有的全乎的一个也是伤痕累累。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可能真的无法完全体会他们内心的哀恸,但我被他们的坚强和勇气,对战友的情谊而打动。这是过命的交情,同一战壕的战友情啊,非同一般的感情。 影片结束后,导演和我们一起交流了他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因缘,前前后后拍了四年多,采集了80多个小时的素材,26位老战士,等到我们今天看到这部影片,已经有3位离开了我们。看着那些被方框框起来的名字,非常难受,真想求求时间你慢点走吧,至少让这些爷爷奶奶们看到影片上映吧。 这部剧很用心,中间还有大量的老照片以及很贵的AI影像修复的老影片,1个半小时很快过去,意犹未尽。 一位文艺兵老爷爷的话很戳心,“我们不想打仗,打仗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但我们不怕打仗,不打仗,难道投降吗?” 打仗就是你死我活,我们绝不能投降。投降了,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的牺牲和生命才换来的和平。。 导演说得好,“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场仗要打”,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来观看这部纪录片,特别是年轻人们,致敬英雄,也打好属于自己的青春“战争”。

 短评

第一个是被炸飞,只剩下两个大辫子在石头上的女孩。“她好漂亮的,是我们的白毛女”第二个是被炸掉半条腿,队友背着她匍匐前进,而她一路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第三个……第四个……无数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少女前仆后继“我个子那么小,我背的动伤员吗?背不动呀!那也要背,那真是……救命啊”“我们去了147个,回来的只有三个。一个胳膊没了,一个腿没了,只有我幸运负伤。”“有时候转移伤员,飞机来了,那我就扑在伤员身上。有用吗?炮弹来了我能挡住吗?没有任何用处,但是这对伤员们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感恩先烈

10分钟前
  • biubiupiu
  • 力荐

一个人坐在放映厅里看完这部并不算完美的纪录片,银幕上闪过的那一张张和我差不多年岁的脸让我禁不住鼻酸。看着电影的时候在想,也是因为这些年轻稚嫩的脸庞,才有如今的家国。通过这部纪录片,认识这群可爱的人,向他们靠近,了解当时,哪怕一点点也好。“等我老了,扯一根白发,装在你的琴弦上,我们一起唱那好听的歌。”ㅠ

15分钟前
  • 薗子的荒蛮之地
  • 力荐

每一代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18分钟前
  • N次放映室
  • 力荐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兵们不断地提“飞机”,我们真的太缺飞机了。

21分钟前
  • 竹傲风
  • 推荐

比任何特效都来的震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致敬

23分钟前
  • 具廷谟(不麦麸
  • 力荐

这片子才是各学校该组织观看的

27分钟前
  • cainhyde
  • 力荐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我以为看这部片子我会哭得很惨,但我没有,而是深深被这群可爱的人的坚强、勇敢、充满信念所感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8分钟前
  • 松鼠掉到花盆里
  • 力荐

主创人员创作出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鼓励敬佩。不足之处在于:故事线不清晰显得故事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给下一代作教育警示的片子其实是很不足的。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完全不值。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32分钟前
  • 查毛
  • 推荐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看到最后这句字幕,有点泪目。

35分钟前
  • 高莫障
  • 力荐

数次梗咽,片中大都是平淡的语调,老兵们陷入回忆时的眼神令人心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场立国之战,那群最可爱的人为我们用青春与鲜血换来了现在

37分钟前
  • 一字千金小可艾
  • 推荐

先说优点,主创团队创作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敬佩鼓励。缺点挺多的,最重要的一个是纪录片故事线不清晰,显得内容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这个题材,给下一代做教育的目的来说其实是很不足的;另一个是对男性的问题是如何打仗,到了女性的问题就成了爱美爱干净,显示出了男性创作者严重的狭隘。总的来说,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是是不值的,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38分钟前
  • 罗曼地瓜
  • 推荐

那个奶奶说你们再不来我可能就没了。奶奶的战友在一旁说,不会的。在结尾采访列表,那个奶奶已经去了。

39分钟前
  • 母线暂态
  • 推荐

“我去了丹东烈士陵园,没有他,我还去了另一个,也没有。我想请你们写个条子,我最大的心愿是让他的骨骸回家”

40分钟前
  • 晏昕
  • 力荐

“等我老了 一根白发 安在你的提琴上 我们还演凑”可是他们不会再变老,他们也把灵魂留在了那一年。电影已老兵的讲述和战争场面想穿插,让人冲击到无法喘息。他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有时可能歌还没唱完就会有轰炸,无法想象他们真实的行军,只是他们有信念坚信他们能打败敌人坚信他们有未来。现在的他们看到了胜利,回到了祖国,更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可是他们却无法忘记那一年,更不敢忘记,更不愿想起那场战争。现在他们的生命或许已进入倒计时,却时刻惦记留在异国的战友,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他们回国。而我们却只能做的是铭记,铭记他们,铭记那段历史。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45分钟前
  • 豆豆粒
  • 力荐

#点映# 他们也怕鬼故事,也有文艺梦,也会和情同手足的战友闹不和;她们也爱美丽,也会组成一起梳妆打扮、拍照的姐妹帮。不同的是,那是1950年——青春只能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绽放,便有了一个个真正热血的故事。而这些青春回忆,有的记忆犹新,载入了衣服上的光荣勋章,有的不愿回想,是心中难以填补的伤痛;讲故事的人,时而幽默,时而自豪,时而热泪盈眶,时而陷入沉思。尽管在历史的加成下,意义远大于表达形式,但老兵们在镜头前的神情动态和话语都足以真实还原那段时光,他们直抵人心的声音值得聆听,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些年的人。

46分钟前
  • 戲味尚宮
  • 推荐

“他也有爹和娘啊…”“我想成为手风琴演奏家……”“到了战场一看全是坦克,这要是让他们开到东北,那全是平原啊……”“丹东烈士陵园是第一站,没有他(战友)的名字是……”“我回来了,他们还在那边啊…”“你来的正是好时候,晚来几天,我就没有了…”

51分钟前
  • 冰纡
  • 力荐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56分钟前
  • 白大漂亮
  • 力荐

让人感动的主题,不合格的纪录片。

59分钟前
  • Yuchen
  • 推荐

最记得是 片中刘素谦奶奶说 你们再迟几天来 可能就找不到我了然后片尾的名字上 标上了框框...

60分钟前
  • 养鱼摸鱼来吃鱼
  • 力荐

老兵们的口述史,在视角方面不逊PJ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二刷,导演见面会之后补充一些:电影特别好听的配乐,是导演宋坤儒的太太写的,导演笑称主要是不花钱。导演本身做故事片出身,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部院线影片居然是纪录片,试过找更专业的纪录片导演,但都不看好这个题材和形式。他们拍摄了大量的老兵采访素材,因为不够专业,是靠反复看素材去进行剪辑的。导演不希望网络上线,如果到下周没有排片,以后可能只会在电影节和资料馆放映,因为他认为这部电影适合在电影院里认真观看,而不适合现在年轻人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对于没有排片的地区,之后只能考虑重新剪辑和院线版不同的网络版,内容可能会更精简。

1小时前
  • 孔府小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