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大逃杀2000 剧照 NO.1大逃杀2000 剧照 NO.2大逃杀2000 剧照 NO.3大逃杀2000 剧照 NO.4大逃杀2000 剧照 NO.5大逃杀2000 剧照 NO.6大逃杀2000 剧照 NO.13大逃杀2000 剧照 NO.14大逃杀2000 剧照 NO.15大逃杀2000 剧照 NO.16大逃杀2000 剧照 NO.17大逃杀2000 剧照 NO.18大逃杀2000 剧照 NO.19大逃杀200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11:13

详细剧情

为了培养出忠实效忠于成人、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的青少年一代,日本政府出台《BR》法案。每年都从全国学校随机抽出一个班级的同学,前往荒岛进行生存极限挑战——老师发给学生地图、粮食和各式武器,令他们自相残杀,直到存活下来的最后一个,才能离开荒岛。接下来,残酷的游戏规则和令人绝望的生存条件,使班级里的年轻人开始了相互杀戮。善良或者凶残,主动出击或者被动防守, 同学们开始了各自的计划,人性的丑恶在血腥的死亡中暴露无遗。   大逃杀的游戏在荒岛上壮烈上演。究竟学生们的宿命如何,谁才是最后的存活者。

 长篇影评

 1 ) 如何对着影子谈身材

  看到评分这么高,评价这么好,我想这是我看到的与豆瓣主流分歧最大的一部电影。
  我觉得这是一部:烂片。
  本片情节上概括起来是这样的:A杀了B,C杀了A,D杀了C,C又被E干掉了,F和G不想看到这一幕自杀了,H想杀死I却被I杀死了,J坐观K杀死L再做掉K无奈又被M干掉,N、O、P、Q前一分钟还团结友爱,后一分钟就内讧火拼全死了。。。最后大反派出场清理掉剩下的X、Y、Z,然后反派没了利用价值立马就被干掉了。。最最后,只剩下团结在主角周围的少数人历经艰辛干掉Boss,却发现原来Boss对他们还怀有仁慈。。。
  就这样的剧情,狗血得不能再狗血,其真正贴切的片名应该叫《人类杀死人类的42种办法》
  影片中不断有人死去,还没弄清楚这人是谁,他就死了——但总归嘛,一共有42个人,总不能每个人都介绍那么详细,总有那么几个炮灰,但是,拜托,除了男女主角和那两个转校生,其它都是炮灰好不好。2个小时要死40几个人,但导演为了突出暴力和血腥,几乎是一个都不能少地刻画每个人死去的场景,是的,影片除了不断死人,还能有什么情节呢。
  你也许会说,一下死这么多的人,还那么血腥和暴力,不是很震撼。可是,导演对每个人物的死去几乎都常用同一种故事模式,同一种表现模式,这么单调重复,我震撼个屁。
  影片在情节的处理上,相当“单纯”。大概是无法处理这42个人所能构建的复杂关系,影片基本上没什么勾心斗角,没什么出人意料,不跌宕起伏、不拐弯抹角。基本上是一个人碰见一个人,然后其中有一个人就要死掉,断然没有逃掉的机会——除了主角。
  影片也没有一个智力型的选手,唯一考虑要用智慧取胜的,只有那个会制作电脑病毒的同学(叫什么来着?),而他的办法,就是制作电脑病毒攻击“主办方”电脑再寻求突破的机会。可惜还没等到计划完全实施,就让反派给秒了。
  其它人,就都只有两种思维,一种是我杀你丫的,另一种是我逃我丫的。
  大概在编剧和导演眼里,人类到了那么一个极端的环境里,要么就只会大喊大叫、歇斯底里、相互怀疑、暴露凶性,要么就会相信真爱、保持善良、坚守信念。然后不管是否善良,一律智商不高。
  我不大相信人类到了这么一个处境会是这种模样。像人类这种生物,遇到危险就会抱成团,所以游戏一开始,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各种联盟,联盟可能会相互争斗,相互消灭,或者联盟间再形成更大的联盟,也只有到了集体中,个人才会迸发更大的战斗力。影片中虽然很多结伴而行的,但整体依旧一盘散沙,从没有有效的联盟。本片游戏里的人来自一个班,大家朝夕相处的,本来就很容易形成一个整体上的联盟,所以我觉得如果真这么做,可能最后的结果是逼着他们集体反抗或者自杀。如果我是“主办方”,才不会找都是同一个班的来玩“游戏”呢。
  还有一点我保证是绝对不会出现的,那就是游戏一开始就有人杀人。这很简单,一来是这件事来的太突然,人们还要花时间去消化理解所发生事情,然后再采取行动,至少要先观察其他人的举动;二来是游戏一开始随便杀人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杀死别人可能只是最后便宜得胜者,而且还很有可能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境地中——智商已经不高了,但要不要这么蠢?
  影片在主题上其实也很“单纯”,说是要“探索人性”,但其实只是把人性脸谱化。里面的角色,基本上要么就残忍恶心,要么就体现“真、善、美”的“三好”学生,当然也有几个“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的”,但——他们是死的最快最直接的超级炮灰,也就是说,比起那些有“个性”的角色,他们并不受编剧和导演的关注。
  再来梳理一下这部片子的脉络:日本国颁布“BR”法律,旨在锻炼年轻人,解决社会问题,具体的办法把人们放到某个地方进行“生存大挑战”,杀死其它人,只能存活一个,这样的法律在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都会认为是一个笑话,这不是灭自己的种么?看到这个怪诞的开头,我就猜想,这一定是恐怖片或者“纯高智商片(参考《欺诈游戏》、《未来日记》或者《美人心计》)”了,哪个想讨论严肃主题的电影会弄这么一个“幽默怪诞”的开头?当然,它也有可能是一部“怪诞主义”的作品,影片本身荒诞不经,但却深含某种寓意。另外,它还有可能是一部喜剧片,但这。。。
  北野武饰演的大Boss,是某个学校的班主任,不知怎的成了这次游戏的指挥官,他因为与女儿闹不合,所以痛恨年轻人,或者说痛恨不尊重长辈的年轻人,然后在班里也不受人欢迎,还被学生用刀割伤过大腿。于是。。。。这个班的学生就被抓来玩游戏啦。教室里boss杀死两个炮灰,然后游戏正式开始。之后便是不断地死人,虽然影片给很多人都安排了人物性格,但有很多都经不起推敲。
  例如那个跑步的女孩,刚开始还并不想杀人,只想见他的情郎,但当对方误伤她的脸时,她立马爆发了,不但将其杀死,而且手段也很残忍,这可不像一时冲动,到像一贯的作风。姑娘,你的报复心让天下人汗颜!
  还有叫光子的女孩,她倒是没什么大的问题,只是蠢了点,自己虽然心里素质高,战斗力强,但毕竟不是什么横扫千军的女侠,一开始就尽高调地杀人越货,你以为你是反派啊?
  那个拥有GPS的男生,特点也是蠢。其实他还是感动我的,但是。。。你面对一个受惊又可能持有武器的女生,你就这么大声嚷嚷地跑过去?她跟你很熟吗?就算很熟,在那种情况下,人们下意识都会轻声细语,以免让对方受惊什么的。你虽然痴情,但死得活该。
  灯塔上的那群女生,也犯了和GPS男一样的错误。一女的拿着枪情绪激动,任何想活下去的人都会立马变得安静,以免再刺激对方,但这群傻蛋一个个歇斯底里,拼命地刺激她,就这么想死吗?没有被反派杀死,却如此这样内讧死了,你会觉得这是个悲剧吗?不,这只是一出滑稽剧。搞笑。
  下毒那女的,照样神经质。因为看见男主杀了人,于是要毒死他。死的那人难道是你情郎?可我看不出你有多悲伤或气氛啊,大概是因为恐惧男主是个“坏人”吧。但不是跟你说是误杀吗?不弄个清楚就要把人毒死你才是坏人好不好。最不济,你进去看看他,看看情况再说,反正他现在受了伤没战斗力,随你怎么逼问。就是这么个蠢女人,害死了其它另外几个蠢女人,然后这蠢女人自己也跳塔自杀了。就是这么狗血。
  一开头就自杀殉情的那几位,也值得生疑。明明还有三天时间,却那么急着想死。也许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也许有谁会来救他们?也许这是大人们跟他们开的玩笑?总之,你们能不能有点侥幸心理啊?
  最悲剧的,其实是到处杀人的反派,其实他倒不是真反派,是我这么叫而已。对他的背景交代,就只有另一个转校生的一句话:因为好玩。。。是的,每个杀人狂魔,都是心里变态。但是跟《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相比,此变态没有台词,没有其它任何背景,除了杀人没有与其他人有任何互动,他甚至可以没有表情。。。什么都没有你叫我如何“欣赏”他?当初看汉尼拔时十分震撼,看本片的就是一个杀人的机器人,他的悲剧就在于此,在里面他是最失败的人物设定了。你不能说人类社会有变态,然后你随便叫个变态来秀几下就说是探讨了人性。
  大Boss班主任,也是个莫名其妙的家伙。怎么当上游戏的指挥官的我就不计较了,但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你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是为了什么学生要砍你呢,而你和女儿闹矛盾的缘由又是什么呀!!这些你都不告诉我,要我帮你脑补?对不起,我可没这想象力。有人说,影片其实也反映了成年人与年轻人的对立,是一部教育片。要我看啊,此片表现的是心里变态的与心理正常人之间的对立,变态在生活中收到敌视和侮辱,变态变得更加变态,便设法报复正常人,这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呐,值得深思!!!
  而那跟主角在一起的转校生,是个中二到死的人,两次参加游戏,三年之隔,不反思为什么会有BR法律,不为死去的人难过(有些还是你杀的呢),却一直在想“她临死前的笑容代表什么”,我告诉你吧,临死前的笑容可能表达的是:“我是你杀的,但我不怪你”或者“我这样死了也挺好,我不后悔”,当然“认识你真是太好了”这样的解释也可以,但你居然想了三年啊。
  影片人设最正常的,是制作病毒的那三个人,也是我最欣赏的——你看,我现在要求己经降到欣赏“正常的”了。这三个人,因为不能抢了主角的戏,所以最后也只能当炮灰。
  男女主角,也还勉强正常。只是男主角的父亲的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告诉我呀,而且谁会给儿子留下这样的遗言:“秋也,你要加油”。自己去死,叫儿子加油,这爹真逗。
  吐了这么多,还有很多没吐完,例如这坑爹游戏的坑爹设定,只能活一人的苛刻条件只会逼着学生们集体造反,1/42的生存几率换一个能宣泄心中仇恨的机会,只要谁轻微一煽动,就有可能成功。禁区的设定形同虚设,不知“主办方”怎么想的,没脑子。
  而当电影中的主配角、“主办方”都没什么脑子时,就只能证明:编剧和导演都没什么脑子。
  还有其它东西可讲,但都说了这么多了,也将累了。总之,这是一部情节上粗线条,单调又无聊,而主题上不完整、不对号的电影,加之这电影里角色的这种不合理、莫名其妙、做作的举动,这其实是一部严重“失真”的影片,电影里有些东西可以虚构,例如背景可虚构,朝代可以虚构,人物可以虚构,情节可以虚构,但若要探讨人性,人们对事物的反应便不能“虚构”,要不探讨的是那种人类的人性呢?只有探讨“真实的人性”,才叫探讨人性,要不“探讨人性”就永远是一种精神游戏,但与现实不搭边——探讨人性可以,但请严谨。
  唉,对着这样的影片探寻人性,就像对着一个人的影子来谈论他的身材,但这有意思么?

 2 ) D

首映第2天,又是3D,还怕踩点去根本会没好位置,但是还有一种冥冥的预感,就是根本会没几个人去看10年前一部片子。果然,整个放映厅加上我和小后辈一共就7个人,我的第一次3D电影体验,献给了[大逃杀],还是没有任何遗憾的。

长期以来日本拍不好枪战片,也拍不好动作片,也拍不好什么商业大片,但是日本能拍无厘头怪怪片,社会问题片,小市井的温情片,一部分好看跃动的青春片,异色妖艳的粉红情色片,多年前恐怖鬼片也拍得不错。这部[大逃杀]是10年前的片子,当年横空出世,四面哗然。我们被片中女初中生漂亮的带蕾丝衬裙的校服裙子吸引,被北野武的强大气场吸引,被青春逼人的少男少女+互相残酷虐杀的噱头吸引,直到10年后靠着某美国大片掀起的3D热潮再走进电影院重温,仍然觉得虽然熟悉但新鲜度丝毫不减。一些镜头的掌握,怎么推过去,怎么旋转着拉高,再怎么拉远,都是那么的让人叫绝。深作欣二拍了这部以后就撒手人寰了,其子后拍的续集也因为主线偏离得离谱而变成了烂片代表,但单只这一部的出世,成就了我们这一批日影饭,这就够了。

关于片中的3D效果,除了近景远景的区别之外,就是喷血溅血了,是那种喷在3D眼镜上的效果,还有就是片头东映的标识,还有片头片尾那个BR的LOGO上上下下前后左右转啊转看出来很3D,土屋安娜的新片尾歌也很好听。


然后翻了一下日语wiki,找到了以下小资料。


1,电影制作初衷:深作欣二少年时代正值战时,初中3年级的时候学生集体被迫到工厂从事军需用品生产活动,同学友人被美国的战舰击中牺牲,亲眼看着同学好友被枪弹打得四分五裂的尸体被找到并一具一具堆到一起的时候,[对*国*家*的*不*信*任]和[对大人的憎恶]初步在深作欣二的人格中扎根形成。90年代末的日本出现了很多少年杀人犯罪事件,深作认为这里面也有身为大人的自己所不能推卸的责任,不能视而不见,于是萌生了一定要拍一部以[初三学生]为主题的电影的想法,当时深作的长子深作健太(也是[大逃杀]的副导演)推荐了一本书给深作欣二,深作欣二看着书的封面的书腰上写着“42名中学生互相残杀”,就说“这个很不错呀,应该能行”,这本书就是高见广春的[大逃杀]。

2,电影最初上映定在2000年,但是因为就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起恶劣的少年犯罪事件,所以在各种压力下,电影的上映受到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各种媒体对电影的追踪报道和当时少年犯罪问题必须直面刻不容缓的气氛渲染下,反而让人们更加关心和注意到了这部电影的上映近况,于是深作欣二召集原班人马,拍摄了一些剧中少年们的回忆镜头和一起打篮球赛的画面,增添了一些温情元素,使得原来版本的R18变成了R15,终于2001年4月7日以[大逃杀特别篇]的题目再次上映(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这个“特别篇”)。

3,最终的42名学生演员是从6000名试镜者中脱颖而出的,包括对原著的理解和各种体力测试,当年小栗旬也曾参加试镜。

4,最初剧中中川典子的演员是岩村爱,但是由于岩村突然受伤才让前田亚季出演,岩村爱转而饰演片头上一届BR的优胜者(片头抱着布娃娃的女孩)。

5,最初设定中,转校生川田章吾的角色本来是由安藤政信饰演的,可是安藤政信读了剧本后主动希望出演桐山和雄。原本剧本中桐山和雄这个角色有一句台词[道ばたの石ころをどかしただけだ…。命は平等に価値は無い…。俺は俺を肯定する](译:这就跟看到路边的小破石头直觉就想把它们踢开一样...。生命都是平等且毫无价值的...。我肯定我自己就足够了)但是后来安藤政信找到导演,希望省略掉这句台词,得到了导演的认可,于是整个剧中残酷的桐山和雄没有一句台词。


6,饰演千草贵子的栗山千明因为此剧而被昆汀塔兰提诺赏识,后有机会出演了昆汀的电影[杀死比尔],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7,关于剧中制服的设计,为了使杀伤效果更加有视觉冲击力,制服的颜色选择了对血迹显色很明显浅茶色,另外,考虑到灯塔战中女学生互相射击时动作的真实性,裙子在设计上采用了大量的蕾丝和衬裙,防止动作不雅带来的尴尬。

8,冢本高史饰演的三村在剧中有黑客袭击BR计算机系统的镜头,其中最后手飞快敲键盘的镜头其实是真的从事过黑客的专业人员的手演绎出来的。

9,BR录像带的解说员姐姐是[EVA]里明日香的声优宫村优子。


另外大家可以去看中文wiki的链接,里面有42名学生的名单及武器统计表



另外,有幸在youtube看到DVD里送的拍摄花絮,据说是电影拍摄过程中赶上深作欣二导演的生日,于是男子3番大木立道的扮演者西春豪起(现在是音乐家)自弹自唱作为礼物献给导演的。有当年他们在片场的嬉戏场面,和电影中的残酷画面形成强烈对比。还有和导演一起玩的珍贵画面,看着老头子的背影,真的是感慨万千。

 3 ) 大逃杀之人格分析

        大逃杀之人格分析——本文剧透严重,建议观影后阅读

    一个班级42名学生被迫参加BR(Battle Royale)法案,要求在3天内互相残杀,直至剩下最后一人——这是日本名导深作新二的《大逃杀》,一部充斥着血腥、暴力、冷酷和绝望的影片。它用超现实的手法将残酷的人生浓缩在了3天,最大程度地折射出了人性的黑与白。
    我想大多数观众会和我一样吧,在观影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如果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是选择反抗、杀人、逃避、合作还是被杀?带着这样的情结《大逃杀》会载着你在2小时内上演最为骨肉丰盈的集体闹剧,不断叩击你人性的底线。当片尾曲响起,三年级B班篮球场上每一个曾经鲜活的笑容闪过,内心从绝望、震撼、沉闷,到沉寂、平静、温情……不经要问:刻划过着你内心的又是什么?
    是的,一部好的影片总能让你沉思回味,而其中最关键的还是领悟到影片带给你的精神意义吧。我想深作新二在古稀之年的大作绝不是想通过血腥暴力来刺激和刷新你的感官,最重要的还是要借此传达出对这个世界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之圣贤庄子说“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简言之——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造就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恰如《大逃杀》中每一种人格决定了个体命运的归宿,当然2小时的影片不可能尽善尽美地刻划每一种人格,仅窥一斑而知全豹吧。本影评尝试着从人格的角度,分析个体的性格和命运轨迹,探讨人格对命运的影响。个中观点浅薄无名,诚恐贻笑大方,请评友们批评指教!
    《大逃杀》正式上演,每个人随机分配了武器,有望远镜、锅盖、斧头、冲锋枪、手枪、弓箭、镰刀、GPS定位器等等。正如每个人赤裸裸地来到人世,家世、背景、样貌、天赋、智慧、才华……没有选择性的赋予每一个成员,紧接着角斗场的大幕拉开,当杀至最后几人时,我们发现这些先天分配的武器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恰恰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塑造的人格决定了生命终止的方式和生命的意义。下面遴选影片中各种人格的典型代表加以阐述吧:
    【革命主义者——三村】大逃杀游戏规则宣读完毕时,三村在残酷的现实下很快回复到了理性,率先提问“为什么会选中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种事?”,一方面试图维护大家的权益,另一方面弄清了规则制定者的目的。游戏开始后,三村培植了自己的信众,并想到了撼动规则的办法,并将生的希望传递给了其他人,有些救世主的味道。可悲可叹的是,三村三人组没有死在规则制定者的枪口下,死在了规则下的强者手里,总算是牺牲在了革命的路上。
    可以看出三村有领导天赋,有明确的政治理想,有服务大众的信仰,体现了革命家的潜质。回顾人类历史,多少革命者凭着对自由平等的向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社会的进步。不论成败,这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是值得敬佩的!
    【现实主义者——光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了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并毫不犹豫地付诸实施,她的决绝令人心生寒意又不得不叹服。面对现实后,光子不同于三村的是她想到的只有自己,而三村想到的是拯救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救大家。就这一点,很多人会鄙视和谩骂光子,在此我想客观的来进行评价:如果游戏规则无法撼动,无论谁胜出,终究是规则制定者杀害了41人,而非胜者。因此,规则下的选择题,无论选择那一项是没有对错的,差别来自于每个人的道德水准,但面对生死游戏,个人扪心自问,从道而弃生的能有几人?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如何正确面对竞争的问题,《大逃杀》展现的是非生即死的极端规则,如果你选择了杀人求生,就应该尊敬任何被你杀死的人;同时如果被杀,也不该怨恨那个杀死你的人。现实的社会不会这般残忍,个人为了获取某种稀缺利益,采取各种手段达到目的是没有是非对错的,差别来自于面对的心态和采取何种手段。我们是该认清现实,顺应社会的潮流,主动的适应规则,积极的参与竞争,还是在规则的鞭笞下消极应对呢?诚如光子的遗言——“我只是不想坐以待毙!”我想光子内心并不是不爱她的同学,从片尾篮球场边光子欲加入欢庆的踌躇步伐能看到她内心的温情,只是年幼的摧残造就了她当下的人格,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呢?
    【实用主义者——川田】象征历经苦难的过来人,参加过一次大逃杀的经验教会了他——战斗、医疗、野外生存、解除爆炸颈环、航海等诸多实用的技能。他坚毅且行为富有效率,愿意保护那些值得保护的人。加入第二次大逃杀的目的很明确,仅是为了弄清自己心仪的女孩儿庆子临终微笑的涵义。最终得偿所愿,明白了那是庆子对他无私而纯洁的爱,同时也帮助典子和秋也逃出了孤岛,安详的死去。
    【理想主义者——秋也】代表了大多数少年纯真的理想状态,内心感觉世界总是美好的,人人都是善良的。当大逃杀的残酷现实摆在面前,秋也最初表现出来的只有懦弱和迷茫,从好友国信被杀,欲救而又没有勇气的彷徨就可见一斑;继而人品大爆发,遇到了保护神川田,开始了依附的生存,在死亡的逼迫下胆战心惊地学习着勇敢和坚强;经历灯塔六人组荒诞互杀后,痛下决心要完成好友的嘱托,保护好典子,最终总算有了点男子汉的担当。
    也许很多人不太喜欢这个主角,因为他太平凡甚至平庸,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他同大多数一样,代表了普通人面对大逃杀的心理历程,作为主角是恰如其分的。
    【美的化身——典子】大逃杀的班级涂鸦画里典子头上的光芒暗喻了她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北野武老师为何如此看中她的原因。恕我直言,典子在影片中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寄托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终极愿望,在残酷的现实中是极难存活的,除非人们把她供上神坛。
    【恶的化身——桐川】唯一一个主动参与大逃杀的人,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最可怕的是他享受杀人的过程,杀人后嘴角的窃喜完美诠释了他的变态和猖狂。明显的,桐川也仅仅是恶的象征罢了,是对典子最好的反衬,现实中恶得如此彻底的毕竟是极少数。
    【浪漫主义者——衫村弘树】典型的浪漫主义者,爱是他生命的全部。本身拥有预测敌人的最佳武器GPS,活下去的唯一意义是为了穿越整小岛救爱人弹琴。极具讽刺的是相见后被弹琴在惊恐中所杀,即便这样,临终仍表达了对弹琴的爱慕,弥留之际也不忘提醒爱人快逃,可谓死而无憾了。让人不禁要问:爱和恨,生和死之间到底有多远的距离?
    【逃避主义者——小川樱】遭遇残酷的现实,总是有人会不堪重负有意无意的选择逃避,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尽管小川樱有不想杀人的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毅然跳崖的一刻有没有想过亲友的感受呢。可能有的人会说:我们生无从选择,死难道不能决定吗?我只能说这是一种逃避的任性。死何其容易,纵身一跃,万事皆休,可在残酷的游戏规则下生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担当,在没有任何尝试的情况下就消极弃世是不可取的,至少应该耐心地等待时机。
    更加可叹的是,这对情侣不是在殉情,而是在为自己的懦弱陪葬。小川樱倒还决绝,其男友竟不情不愿地跟着跳崖,他没有想到救自己心仪的女孩,而选择了陪死,这是最为悲哀之处,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只好在惋惜中感叹了。
    【唯美主义者——千草贵子】有着独立的个人精神世界,身处其中的贵子是优雅而美丽的,即便在危机重重的孤岛,她也能身着亮丽的黄衣,按照自己的步伐欢快的奔跑,绝世独立。千草贵子的精神世界与外界有着明晰的界限,你若不越界,她是平和的,若有侵犯,她会冷若冰霜,毫不犹豫的反抗。她就是这样一种人,兼具善良的本性和自我防卫的本领,永远追求唯美的世界,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总能优雅独立的活着。最后死在爱人弘树的怀里,生,不曾惧怕过,死,倒也幸福安然。
    【怀疑论者——野田聪美】灯塔女子六人组的典型代表,个人认为这一段是影片最出彩的荒诞短剧。六个女孩表面上看似亲密无间的好姐妹,发誓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因为佑子的误杀,貌似最坚不可摧的城堡瞬间分崩离析。聪美的猜疑犹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导致六人集体崩溃,死于彼此的乱枪之下。不禁感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特殊的环境下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令人扼腕!
    【悲观主义者——北野武】影片中最为矛盾复杂的人物,已经对世界彻底的绝望,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其实早就“死”了,善恶之念不过是潜意识的回光返照而已。虽为成年人的代表和游戏的执行者,却是身后残酷生存规则的最大受害者,悲观的人上演了最为悲剧的人生。最为酸楚的一幕发生在影片最后,北野武一个人在空旷的操场上做起了广播体操追忆年少时光,动作机械,目光呆滞,生处无间地狱的他临终任不忘嘱咐典子“加油”!
    《大逃杀》结束了,自己的内心却逃不开波澜的激荡,震惊、愤慨、期望、惋惜、凝重……良久之后剩下的只有温情的感动,此刻我才真正明白大逃杀的死亡盛宴不过是表像,深作欣二真正想吼出来的也许正是那句“加油!孩子”——面对这个既丑恶也美丽的世界,你是选择继续在这条荆棘满布的道路上走下去,还是选择离开这个生存的大游戏?
    人生无常,年少时的我们总感觉自己是命运的主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长大后,才慢慢发现命运的二分之一其实是在上帝手中,它给你设定了规则出了题目,恰如大逃杀的游戏规则,谁也无法改变;面对这人生的题目,该如何作答才是我们能够左右命运的另外二分之一。由此,我们看到了选择接受命运,认真答题的光子和川田;看到了选择抗击命运,以三村为首的科技三人组;看到了选择逃避命运,放弃作答的小川樱;看到了选择无视命运,各自独行的千草和弘树;看到了在命运中痛苦挣扎,最终接受现实勇敢向前的秋也和典子……一样的试卷,不同的人格却决定了不同的答卷,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全力以赴!!!”三天血的洗礼凝结出这一坚定的信仰,引领着每一个人走向了自己的成人礼——这也许就是《大逃杀》最成功之处吧。它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左右命运的安排,但也要鼓起勇气,充分地理解人性,正确地面对竞争,在岁月磨砺中修炼和完善自我的人格,尽可能交上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恰如BR之前,很多人都还带着孩子般的稚嫩和软弱,不懂得什么是真实的人生,在历经残酷的现实后,还能够微笑面对,依然有勇气爱这个世界,相信他人,这样被丑恶洗礼过的善良和勇气,才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大境!

 4 ) 不要假设。

     友人推荐。并在推荐时口述了一边故事梗概,所以看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投入剧情。

     成年人的软弱与不堪重负使得他们不能甚于不想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教育未成年人并且与之沟通,《BR》法案应运而生。设定似乎过于疯狂并且有些牵强,却不影响影片的进程。

     42个生命自相残杀,陆续消亡,不给观者一丝缓解的时间,结尾含蓄而温暖,有人完成了心愿终是温情的死去,有人牵手要一直向前,继续走下去。

     而似乎每个看过的人都要问,如果是我,那我要怎么办?

     那么,我说,不要假设。不要做这种假设。

     影片里无疑透露着这样的讯息,怀疑,虚伪,残忍。而这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啊,如若精细深究,不断扪心自问,继而看看周围日常相处的人,再套入场景规则一一对应,于是胆寒一把。人性的阴暗面说不定在现实中就隐隐显露了。我想这断不是深作的本意。

     无奈,友人推荐时就问了我,她一直因这假设处于迷惘中。我当时的回答是不杀人,亦尽量躲避伤害。这看来未免天真,多半可能躲避不及就被人杀掉。而就算躲到最后又如何呢,我终不愿再想。

     如果,如果,且不说这个可能多么微乎其微,就算你确定了这个假设下你的选择与做法,又是假设成真时你真正的选择与做法么?

     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不是么?

     所以,不要假设,记住电影里那些温柔而美好的人们,对这个世界,多一点希望吧。毕竟我们还要生存下去。


     好吧,让我说说,那些我喜欢的人们。

     女生

     13号千草贵子,第一个想起这个女孩,有着明亮且线条柔和的面庞,在那样变态的规则里依然过着自己有序的生活,只这一点,就足够我五体投地,她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去袭击别人,她不软弱,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她“使出吃奶的力气”反抗并且杀了试图进犯她的新井田,她心中也有对爱的信仰,就算弘树不喜欢他,能安然死在他身旁,也是,幸福的吧。

     4号小川樱,不知道怎么,牢牢记住了这个着墨很少的女孩,她拉着男友山本和彦选择了跳海自杀。她从心里否定这个所谓游戏,那违背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理想,她无力改变,所以选择背叛,或许没有逃出规则,但,毕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跳海前她那么坚强,没有丝毫迟疑,相比下男友山本和彦却显得软弱,她也只是笑着说,没关系,陪我来就够了。

     2号内海幸枝,灯塔六人组的核心女生之一,她始终对同伴给予全部的信任,怀抱希望,并为之努力着,勇敢地向七原表白。只是信任终抵不过怀疑,看似平和的画面只被一个火星就烧光,烧的惨烈,虚假构造的表面如此不堪一击,幸枝是明白的,可是面对拿着枪疯狂射击女生同伴们,她只能在临死前说一声,我们…真蠢啊……

     15号中川典子,本片的小女,温柔,绝对善良,相信同伴,不愿伤害任何人,这样小女的出现,就是要我们怀抱希望,相信善良的人会拥有美好的结局的,就不再多说什么。

     男生

     5号川田章吾,为了解释一个微笑和一句“谢谢你”而再次加入BR,这个选择我就愿意相信他是真正爱着庆子的,他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并且不愿多伤害他人,多次救下小男和小女,死在一切都结束后回家的船上,好在,死前他明白了那个含义,所以,应该没有遗憾了吧。

     11号衫村弘树,他是真正为爱而活的男孩,拿着有利于自保的GPS,却只为了寻找心爱的女孩而四下奔走,即使重伤在她的枪下垂死之际依然在意的是女孩的生命,不禁让人扼腕动容。

     15号七原秋也,本片小男,同小女一样有着温柔善良的心,影片最后,他坚定的和小女一直走下去,不断向前,并不畏惧。


     还有一个是川田章吾的女友庆子,虽然只出现在川田章吾的回忆中。在上一届的BR中,她在最后选择了向川田开枪,或许是不够信任,或许只是长时间紧张状态下身体的本能反应,川田反击射杀了她,她在他的怀里笑,她说谢谢你,川田用了三年,在再一次参加BR并且垂死于回家的船上时他终于明白了那个含义,那……是成全啊,成全他的生命,和,他们的爱情。用她的生命。

     写累了。
     
     世界何其混乱而模糊,人心那么复杂而多变,我们何从假设与推测,那么,始终心怀着希望,善良且坚定地行走下去吧。
     

 5 ) 蛊的无力和可悲——献给无意义的死者与更无意义的生者

评《大逃杀1》:
蛊的无力和可悲——献给无意义的死者与更无意义的生者


题记:
    “人生其实只是一场游戏。”“加油!”终有一天你们会成为你们无视的成年人。

[img]http://img5.pcpop.com/FilmImages/0x0/0/18/000018278.jpg[/img]


【蛊的无力与可悲】

    当B班的所有少年瞬间失去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一起被扔进这个荒谬却强硬的死亡游戏,所有人都不得不直面他们心中最深的恐惧,定要在三天内决出个死活。不禁让我联想到古代的一种蛊术(金蚕蛊),先人会将十二种至毒之虫放入一容器,任其互相残杀吞噬,而最后剩下的那个,便成为最毒的蛊,致命的毒物。

    换到这里,在这美丽的小岛上,当所有人丧失了选择的权利开始杀戮,不管他的立场如何,意愿如何,他都显得愈加渺小无力。要么适应这个游戏努力生存,要么自动成为这游戏的牺牲品。不管他们结局怎样,有怎样的理由或借口用怎样的手段,他们的上方都是操纵的手监视的眼与监听的耳。结局只有一个,纵然在编制完善的游戏规则中取胜,那胜也不过一个讽刺。是的,软弱的死尽了,强的那个留下,成为蛊。但这蛊亦是同样无力的。


    片尾的不算太黑暗的结局或者安抚了大多数的心,但更让人迷茫了。我想到卡夫卡,想到“戈多”。想到让人绝望的厌倦的话题:生存的意义。意义存在于何处?当少年们用身边的一切武器和一切手段来不自觉的诠释人求生的本能,意义对他们又有多重要?当面临绝路,不管选择坐以待毙还是拼死反抗,当掉进了选择的圈套,人就变成无视意义的盲者。

    我们拼命挣扎拼命战斗,可是不知道自己在挣扎什么,为谁战斗,有何意义。

    过多的固执于意义是可笑的。做一个全盲的死尸或蛊是可悲的。





【“他人即地狱?!”】

    《大逃杀》里的所有暴力厮杀你死我活,其实只是夸张后的,社会里人与人间的所有争斗,钩心斗角,或者弱肉强食。非友则必敌,但更要牢记:没有永远的朋友。人心难测,当出现直接的利益冲突,背叛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影片中频繁出现的信任危机一再印证着这一点。“不要相信任何人。”当影片以夸张的手法把这利益放大到事关每个人的生死的时候,这句话也显得再正常不过。你一定还记得这些细节:川田和他深爱的女友在最后关头的对射;游戏开始前一对女生互相拥抱并说“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第二天镜头中却出现她们最终同归于尽的死状;当一女生意图毒杀秋也报仇却误杀了另一女生后,现场所有人的骚乱和彼此猜疑,冲动,终于导致她们悉数横死……

    结局的三人联手杀死北野的情节设计,只是为了安抚观众,使整部影片不过于绝望。其实是和前面的叙述和表现手法相冲突的。因为依旧没有信任,川田的信任在此显得有些许出人意料。





【最出彩的北野武】

    北野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是全片最大的一个亮点。他的孤独,冷漠,残酷,他的孩子气的黑色幽默,给电影平添了许多沉重,也给人带来更多自省。

    影片中他说的“成为有生存价值的成年人”,“加油”等等,平静的绝望着,不露声色。

    更像他在他导演并出演的Hana-bi(《花火》)一片中的感觉。一个外表坚忍强硬而内心孤独的北野或者西佳敬。甚至片末出现的那张画——小岛上布满横死的众少年的尸体,除了那个叫典子的女孩——的风格也颇似Hana-bi中北野武的画(写着“自决”(自杀意)二字的那张),充满着绝望到极致后,仍残留的对温情的一点渴望。

    北野老师最后的BR操,水枪,画,慢慢享用的饼干(贯穿全片的,还是典子做了给国信和秋也吃的),忽然起身接电话然后终于倒下,这些看似轻松可笑的镜头,却是让我读出深深的孤独绝望、让我倍感悲伤沉重的黑色幽默啊……

    因“变成有生存价值的成年人”终于变成一句空话,因北野自身的行动暴露着他的悲伤,孤独,空虚,绝望,和无力。不禁让人发出无力的质问,质问一句“意义”,意义究竟在哪里呢?“加油”变成一个悲伤的无力的蛊,却还是终于“自决”了,这样悲剧的命运,只能把它理解为发生在一个原本无足轻重的游戏中才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吗?





【结语】

    暴力血腥不过是一个形式性外壳罢了,看罢此片,心里最深刻的感觉是:空虚。

    不过仍想说一句:“加油!”
    对那些至今仍和我一样,辛苦的存活着并用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存活下来的无力的蠱的所有人。

     (虽然过多的固执于意义是可笑的,做一个全盲的死尸或蛊是可悲的,做一个半清醒状态下的蛊是……或许有些令人绝望。)




2006-5-5 00:17 停留在1/3



附:

《大逃杀 》影片参数
中文片名 大逃杀
外文片名 Battle Royale
类型 动作
导演 深作欣二 (Kinji Fukasaku)
编剧 深作健太 (Kenta Fukasaku) / Koshun Takami
主演 前田亚季、柴崎幸、岩村爱、藤原龙也、安藤政信、栗山千明、山本太郎、北野武
国家 日本
发行公司
首映日期 2000-01-01
片长 114
MPAA评级 PG(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
官方网站
IMDB评分 7.9
 

 6 ) 这个样的电影很适合我

最近真的是好想看电影,可是竟然发现当地的信息港和数字图书馆都收费了,本来还想down下来《大开眼界》学习一遍,看来是没有什么希望了。收费之后就是不一样,电影片源都不一样了,有什么女的,什么洞的,想想还真的有点委琐。
只好从硬盘里寻找资源,于是又看了《大逃杀》,自己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看了,每看一遍还是觉得激动。
这是一个寓言吧。
谁也不会想到72岁的深作欣二会导演这样一个电影。死亡,暴力,血腥是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导演的影片之中的,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在弥留之际的人选择一个这样残酷的题材,我想这样的故事即便是最残暴的父亲也不会讲给儿子。
也许真的就是用这个强烈有漫画风格的电影告诉孩子:这个就是真实的成人世界,这个就是死亡。
杀人游戏,一个孤岛,把人的善良,纯真,软弱,狡诈,残忍,自私全部都暴露出来。在三天的过程中,导演又花很大的笔墨去追忆他们以前的生活,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心理动机的根源,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复杂,也不至于让电影过于没有人情味。
电影的几个片段自己印象实在是深。
结尾的时候,只有三个学生生存了下来,一个是很有经验的上一届的幸存者,另外两个是七原和中川。这个结尾是很有意思的,中川和七原在游戏的一开始分配给他们的是望远镜和锅盖,就是最没有威胁的装备却让他们生存了下来。
影片最后,当最后的三个学生和北野武正面交谈的时候,一个很滑稽和超现实的场景出现了:北野武明明有真枪,却用水枪诱使三个人杀了他,在中弹之后,还起身接了一个电话才正式死去。也许这个场景是告诉我们,成人世界的空虚,成人在少年世界的退出,于是才有结尾一个比较朝气的结局,七源和中川从各自的家庭里走出来,奔向纯洁独立的道路。
在特别版里有一段梦境,中川和北野武在河边一直说话,但是却不知道说什么,这里是一直不明白的。
PS:《大逃杀2》是垃圾!

 7 ) 生存问题的道德性试探



背景
2003年,亚洲各国经纪空前萧条,经济强国日本同样面临崩溃的局面。失业率持续高达15%,超过千万的国民失业,整个社会陷入动荡状态,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学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八十万学生抵制学校。学生也经常暴力攻击教师,教师殉职者人数高达1200人。
失去自信的成人,因惧怕小孩们严重失控,遂决定通过一条前所未见的残暴新法案“B.R.法(Battle Royale法案)”,即定期强迫学生参与为期三天的“大逃杀”。期间学生要自相残杀并只准一人生还,否则他们将悉数杀戮。成人就是通过该法案消灭未成年人并减少就业压力。


42个国中生参加毕业旅游,在半路上被迷昏。
深夜,他们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在一荒岛的小屋中。班主任北野带领军队鱼贯而进,开始介绍两位插班生——川田和桐山,接着用录象带给他们介绍“B.R.法”。两位同学因为反对参加游戏而被北野当场杀死。现场登时鸦雀无声,大家只能默默带上军队为他们准备的武器陆续离开小屋。
对这群尚未经受生活磨炼的学生来说,生存与死亡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来得这么突然,简直令他们猝不及防。转眼间杀人与被杀这个抉择就呈现在自己面前,逃避是不可能的。任何试图逃走的人都会被军方处死。在这个荒岛上,你有权利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自杀和他杀。如果你想要生存,那么你必须杀死与你朝夕相处的同学,因为别人的死亡就是你生存的希望。你也有权利选择利己或者利他,最聪明的利己方式莫过于杀人,而最利他的方式莫过于自杀,把生的机会留给他人。
当然,学生们也可以一起联合起来想方设法对抗军方并借机逃走。但人不都是利他的,绝望的学生在生存压力面前失去了理智的控制。刚刚走出屋外,白天还在一起嘻笑、温情脉脉的同学就开始自相残杀,另外还有六人因为绝望而投海自杀。
或许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对残存人性的良善抱有一丝的希望,仿佛仰望山谷中闪烁着的阳光一般,毕竟我们都是同学,是朋友,甚至是恋人……我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歌唱……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和相互信任争取逃出这个荒岛!但听到第二天的广播之后,大家再也不敢寄希望于人性的良善了。 因为在清晨《蓝色多瑙河》的音乐声中,班主任宣布了12位死亡同学的名单。人与人的隔膜也随着扩大,在生存造成的恐惧和疑惑中,谁还敢面对同学的笑脸呢?谁都不知道面前的同学会不会就是送自己上黄泉路的凶手,苍茫的大海、空荡的蓝天、阴森的树林和茫然的眼神交织成最为恐怖的画面。



在论及极端环境中生存压力下人性丑恶迸发方面,《大逃杀》和戈尔丁的《蝇王》都堪称经典,甚至不少人认为导演深作欣二在《大逃杀》的构思和主题方面都深受《蝇王》的影响。与《大逃杀》不同的是,《蝇王》中的主角年龄更小罢了。战争期间一群男孩流落在珊瑚岛上。起初他们为脱离大人的管制获得自由而欣喜若狂,但不久他们中间就为争夺领导权而发生激烈的争斗……
无论是《大逃杀》,还是《蝇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事实。这个事实不是绚丽的童话,也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而是一个关于人心最深处幽暗无比的阐释。人性的败坏不会受年龄、性别、种族、信仰而有所区别,一位导演,一位作家,都让他的主角在短时间内直面人性的丑恶和内心的败坏,所有妒忌、争竞、软弱、狡诈、残暴、自私……仿佛火山一般突然爆发出来,以致无人能够抑止。
两个故事讲述的是同一个事实,一个令我们不得不直面的事实。在这个崇尚“厚黑”,崇尚“狼图腾”,崇尚“优胜劣汰”的社会上,我们每一个人岂不是无时无刻在有意无意在伤害身边的人吗?我们岂不是时时见到别人和自己身上闪烁着人性的丑陋、软弱、邪恶、自私的点点滴滴吗?
当然,我们都会为自己寻找安抚自己良心的借口——“我不想伤害他的,但我也需要生存。”“我本来不想这样做的,我也是迫于无奈的。”“其实我不想杀人,只是不愿意坐以待毙。”这些话语和亚当的借口何其相似啊!“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如同电影中光子一样说:“我不能坐以待毙”,然后就开始大开杀戒。疯狂地展示自己的丑恶、卑鄙、无耻、龌龊……但无论我们为自己寻找到多少美丽的谎言,但至高者的声音永远在——“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我们所找的借口不过是在拼命捂住自己的耳朵罢了。



当然,深作欣二构思的血腥《大逃杀》过程中,肯定也受到日本人崇尚暴力的传统文化影响。菊花和刀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简朴素净的菊花,一是凌厉血腥的战刀,前者的传统浇灌在小津安二郎代表的电影流派中,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在以深作欣二为代表的流派中。深作欣二自己就被称为“日本暴力电影宗师”,其《柳生一族之阴谋》、《杀手与太》、《无仁义的战争》、以及《蒲田进行曲》、《火宅之人》等都深深烙有暴力的印记。而在《大逃杀》中扮演班主任北野的北野武,就是继深作欣二后有着深重暴力情结的导演,其导演的《大佬》、《座头市》、《玩偶》和《花火》等诸多作品,莫不是在暴力中透露出的彻底悲观的情愫。
但追究日本传统文化之所以形成菊花和刀这优雅和冷酷的完美结合体,可能要溯及到日本独特的地理因素,自然灾害众多的环境中人们必须服从在集体下方能生存,这形成了日本人对等级的坚决服从,但作为个体的生存危机感却依旧缠绕在心中,因此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宣泄着内心的焦虑。随着近现代工业化电子化的不断推进,日本人的生存压力激增,人性的黑暗面更是不断地在生活中暴露出来,《大逃杀》里面的场面不过是日常生活片断的集中展现罢了。
当然,我们在谈论日本传统文化中暴力的一面时,当然可以把原因溯及到其地理因素。但是我们更要看到人类本性中的败坏,这并非只有日本人特有的,而是全人类共同所有的。无论是日本、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丑陋人性的流露。历史上有太多的罪恶的存在,诚然如旧约圣经所记载的一样,人类的历史就是暴力史。只不过有些人和民族敢于直面自己的罪恶,而另外的人和民族不敢面对自己的罪恶而阉割历史记录而已。像日本还至少有《大逃杀》这样的电影直面人性的败坏,但经过十年文革的中国人却没有一个人忏悔,有的只是控诉,仿佛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写到这里,我很明白为什么耶稣基督教导门徒祷告时,其中有一句是:“不叫我们遇见试探”的原因。因为他深知人类罪恶的本性,易于陷入罪中的倾向,信耶稣的信徒唯有求上帝不叫他们遇见试探,否则使他们没有能力抗拒犯罪的诱惑。正如中国的古话说的:忠臣贞妇不可试,一试就要出人命。只要环境允许,平时脉脉温情的面纱就会被撕下来,让黑暗掌控心灵每个角落。
在这一点上深作欣二表现的入木三分——灯塔中,原先还团结在一起的女生,因为一个女孩的猝死,就让恐怖的猜忌控制了场面,最后忍不住都拿起枪相互扫射……那时那景,谁都没有办法冷静下来思考,谁的第一反应都是自卫,但事实上每个人又都是在残杀无辜……只有在临死前才懊悔说:“我们本来是可以生存下来的。”但这句话已经被冷冰冰的死亡攫取了。
故事中唯有七原秋也和中川惠子两个人幸存下来,因为他们分到的武器是锅盖和望远镜,因为武器缺乏攻击力而没有沾上杀人的血,反而被插班生川田(上次大逃杀的幸存者)带领最终生存下来。但他们违反了大逃杀的游戏规则,因此也成了全国的通缉对象,两人只能随身带着武器结伴流亡。
但深作欣二在这里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七原秋也和中川惠子如何面对慢慢走向成人世界的事实?因为他们正无可奈何地朝着成人成长的路上不断地被驱赶着前进。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会变成成人而进入曾经深深伤害过自己的成人世界。没有人能够跳出这个怪圈,结伴流亡的七原秋也和中川惠子也一样,意味着他们又再次进入一个试探,要么成为成年人压迫未成年人,要么拒绝成为成年人而被逼迫。
记得《大逃杀》的片首是“大逃杀优胜者”——一个小女孩登场,在军队的直升机和探照灯下面对记者的镁光灯,手中抱着血迹斑斑的洋娃娃,稚气却狰狞的脸带着邪恶的笑容……愿我们永远都不至于遇到这样的试探。

2007年9月13日
  

 短评

特么我们的努力都是为小白铺路么!!!杰克苏!!!矫情女!!!还我光子!!!!!!!!!

9分钟前
  • Rebel Scum
  • 还行

安藤政信,再没有他那样的眼睛了

13分钟前
  • nihaoma
  • 还行

1. 既然都决定要杀人就不要废话连篇了;2.请记得把脑子带上;3.为了乡村非主流争风吃醋者死得早啊;4.请问同学你们演技呢,不要以为瞪着眼睛就是愤怒,好多地方简直就是在搞笑啊。

15分钟前
  • 哦基米德。
  • 很差

所以说只有小白脸和矫情女才可以活下来吗?简直岂可修!

17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非要这样血肉横飞的视觉冲击才能促使人们反思成人社会的秩序么?也许我们真的已经麻木至此.

22分钟前
  • 2013
  • 推荐

深作欣二在迟暮之年拍出这样的片也真是惊世骇俗。

24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力荐

为什么这两个是最后存活者

28分钟前
  • makki_8786
  • 还行

勵志青春片

30分钟前
  • 緩慢
  • 还行

帅的人子弹多得用不完,长得丑的一斧头就能砍死……

3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好纯情的电影。。。。。。。。。各种告白和纯爱。。。。。。

3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看的,外面阳光明媚,我一个人在宿舍里因寒冷而发抖。可惜深作欣二挂了,他儿子接拍的续集真的真的是大便,不用看了,他完全不懂他老子那点思想的内核。虎父可不就是犬子吗!

37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互相残杀的规则最后生存下来的却是没动手杀人的,看似明了一切道理的老师连自己的家庭都维持不好。小圈子类比大环境,以点及面,暗讽社会畸形。个人来讲,我自始至终都觉得日本是种看似谦和礼貌,其实暗潮涌动的是重型压力下的变态民族。

42分钟前
  • 软蛋黄
  • 推荐

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人才能毫无例外地去思考生存这个哲学问题。把几十个人推到死亡面前,其实看见的就是自我与他人矛盾存在的极端表现,加缪用一种极冰冷地的态度去异化个人与他人的群体,而深作欣二比加缪次一些的地方在于,电影又加入了社会寓言的视角,有励志嫌疑。不过这一点也是可看性的要求吧。

45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暴力外表下有着极其纯爱的内核,血光四溅中穿插着少男少女互相的告白。。。有几个问题没看明白啊,不过似乎也没有全弄明白的必要了。人物太多导致无法塑造一个完整丰满的。配了那么多古典乐更显悲壮,日本人的变态还真是空前绝后。。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没什么意思,浪得虚名

52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杀人还需要什么逻辑,弄死你就是道理

53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2005年上大学的时候,喜欢的要疯了,随后一周内看了三遍,回家还推荐给我爸妈看【我真是疯了】,这种类型里它永远是顶峰。

54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小日本很牛B的一部片子。

59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喜欢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去探讨人性,日本人在变态这方面简直是天才。影片充满隐喻,但又表达含糊,很多细节也做得让人费解。总觉得导演有一点点浪费了剧本,这绝对是可以拍得更好的。好吧,这算是一部另类神作。

60分钟前
  • 七色潜水艇
  • 还行

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世界面目原本如此,有了爱,你也不必嫌弃。

1小时前
  • mon bab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