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第一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8

主演:内详

导演:陈英杰  刘执戈  金颖  张岳明  赵云泽  李根  

 剧照

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7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8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9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2-14 15:38

详细剧情

《人生一串》是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与以往的烧烤节目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长篇影评

 1 ) 豆瓣9.0,这部片就是你减肥天敌

不散作者 | 判官赵

宵,本身就是夜的含义。

《周礼》有说“禁宵行者,夜游者”,到唐朝却逐渐发展出夜市,而四十年前黄河以北由广州传过来的宵夜,和北方酒肉文化融合,南方则是铺洒张扬的大排挡,天南海北,多种多样,各有风采。

与白天的生产功能不同,夜间更多具备一种消费功能。下班了,约不约得上人无所谓,自己独自整两杯也可以,不需要保持白日里的精致矜持,小酒小肉,都是对工薪阶层最好的抚慰。

我们如今追求的宵夜,大多是对白天食物的补充,也是对中国家常一日三餐以外的追求。吃什么不重要,在那儿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

对群居属性十足的中国人来说,火锅、小龙虾、烤串、下酒菜这些“起火围炉”的食物是夜晚闲坐扯淡的最佳搭配。而这些繁杂丰富的深夜美食里,烧烤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在人们对中国版《深夜食堂》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大为失望时,一部专注烧烤、豆瓣评分高达9.0的纪录片横空出世。

嗯,终于播了,这个穷逼剧组经历一路坎坷,从2017年延迟到到2018年,5月推到6月,可算播了,也可算要火了。

本片由旗帜传媒与B站联合出品,共分六集——“无肉不欢”、“黑暗料理”、“来点解药”、“牙的诱惑”、“骨头骨头”、“朝圣之路”,摄制组历时数月(中途还捡了只狗),奔赴全国几十个城市(目前已出的两集里就包括辽源、尉犁、徐州、西昌、凉山、昭通、百色、广州、湛江),探寻各色烧烤小店(主要是路边摊),拜访靠独门绝招行走江湖的烧烤师傅(都是社会人),召集各路熟知烧烤美味及隐秘小店的美食达人(撸串群众),只为呈现国人的烧烤情结。

目前已经更新两集,点击量很大,看的人很馋,推得人很多,但不散本篇,才是最有深度的。(作者是内部人员我会说?)

众所周知,中国人爱吃,也会吃。

从远古伏羲以火炙肉,中国饮食烹饪经历了火烹、石烹、水烹、油烹四个发展阶段。无论震古烁今的八大菜系,汇聚菜品精华的火锅、令人闻风丧胆的黑暗料理,中国人在“吃”上面,永远有话可说。

不要和我提法意日的料理。中国人的味蕾与身体,早已被中国菜调教的服服帖帖。

而从唐朝出现夜市到宋朝发扬光大的烧烤,是当下百姓街头文化气息最具代表性的呈现。

肉、骨头、素菜、内脏、虫。。。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师傅们烤不了。

尽管近几年中国菜谱里增长最多的是火锅和日式酒馆,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聚在一起撸串喝酒,才是深夜的必备曲目,而绝非泡面和所谓日式中华料理所能代表的,梁静茹都不敢给它们勇气。

重辣重盐无所谓,油腻更是必不可少,有外人常嫌弃中国菜油腻浮夸,然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变迁里,平均每七十年就有一次大灾荒,饥饿是写在骨子里的基因,以至于什么时候都想着吃,吃是人生的一大要事。

中国版《深夜食堂》在国内上线,其照搬日式风俗美食人情的行为不仅受到八方谴责,也引发新一轮的“宵夜正义”,这些属于中国本土的正义扬言要秒杀各路外来货中存在感最强的,就是串儿。

日本“深夜食堂”里,老板和厨师跟客人是公共关系,美食背后是人格魅力,精致背后更多的是无声悲感。《深夜食堂》在对日本文化符号移植中,完全忽略了属于中国人的宵夜特点。不同于日本冷感寂静夜食文化,中国的宵夜讲究热闹喧嚣的烟火气。

不需要各种仪式感,各类不同阶层的人群聚集一块,情绪热烈,吵闹喜感,感染我们的其实并非是吃,而是后半夜出游的人群,放肆大胆,奔着的就是以吃宵夜为名尽情宣泄的劲头。

我们要的,就是躁起来。

《人生一串》里,没有所谓专业性的点评(文案皮得很),没有杂七杂八的背后故事(老板社会的紧),没有权威和说教,只有市井的口口相传,所有的一切只服务于烧烤。

同事同学替老板捎句话,这儿的串不错,行,咱们今天就去吃。所有的一切只服务于烧烤。镜头如同引荐者,带观众去探寻街角巷尾的饕餮盛宴、美食人情。

《圆桌派》陈晓卿一期曾说,深夜食堂不是果腹,更重要的是品尝美食和交往。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后,人们渐渐开辟出办公室、小酒馆、小饭馆到家的“第三空间”。这个短暂自由的空间里,你可以大肆痛快吃着不健康的食物,和不相识的人进行社交活动,仿佛是当代的“风陵渡口”,纾解、蕴藉、共鸣和沟通之外,美食入口分泌多巴胺引发肉体快感的背后,寄托着白日里虚无缥缈的精神需求。

生理的背后是心理,美食的背后是情感。

宵夜最完美的归宿属于城市。《人生一串》去了几十个城市(穷啊,经费困难),大都市,小城镇。

全球有一半人口不到30岁,他们中一半都居住在城市中。而“夜生活”指数是这些年轻人眼中很有吸引力的一个指数。宵夜是属于城市的附加产物和寄居蟹。

然而生活方式在快速发生变化。

中国人从来不是喜静的民族,夜晚的声势和张力被某些细小琐碎的问题压制着,脏街夜市需要整治,碳烤升起的烟火逐渐被电烤取代,夜行者的发泄和快乐牺牲了一部分代价。

例如那些无证执照的小摊,下一次去已经人去摊空,老街某角的老店,烟熏火燎的炭烤,渐渐消失在视野中被遗忘,再也无人知晓。烧烤也逐渐被并入室内,尤其是一线城市。

坐标:长沙,已经没了

纪录的影像弥足珍贵,《人生一串》捕捉着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形形色色的摊位、老板、食客、路人以及他们的故事,既有以烧烤为药引的深夜解药,也有那些即将消逝在都市里的奇谈。

《人生一串》真实捕捉当下国人的面貌,为观众展现夜市里的特色烧烤,芸芸众生。烧烤“串”起每一张脸上的故事。

透过《人生一串》的镜头,仿佛片里的人触手可及,他们可以是你楼下的烧烤师傅,是你昨日醉酒的邻居,或者是在某个摊前向人倾诉衷肠的自己。

正是这样一群人撑起了“深夜食堂”半边天。研究统计,宵夜消费水平多数集中在月收入6000——9000的人群,但无论如何其实都应是平民文化的代表。

常言道高手在民间,最极致的美味潜藏于深山老林中,这些年大家越来越中意上山下乡走街串巷,扫街嘴。其实都市里同样隐匿着饕餮传说,中国的无执照烤摊,里昂日本的下水。这些都是属于平民的英雄主义和江湖传说。

《人生一串》当如此或本就如此,寻找都市里的奇谈和传说,美食为引,述说属于百姓的美食传说。中国人的美食经验,绝非仅来自高堂庙宇和权威。

《人生一串》汇集田间地头,高厦深处、从南至北的烤味,百种烧烤,百味人生。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百般情绪仿佛都藉由烧烤肆意挥发出来,而《人生一串》,只是作为“摆渡人”,牵引出国人心中以烧烤挥发的真情实感。

好评绝非只因为深夜食堂与《舌尖3》的差对比出来,而是戳中大多数国人内心一隅。钢铁丛林,县城一角,城中村里,海边闹市,十四亿的中国人总需要那么几个“第三空间”来诉说五千年的哀愁和喜乐。

在当下,约上几个好友,捎上几瓶老酒,去撸一顿烧烤,烧烤海纳百川,市井喧嚣淹没众多情绪浓烈的杂音。

有道是:生于原始,起于草莽,成于江湖,烧烤如是,《人生一串》亦是如此。它发生在深夜,食堂是烧烤,带着真挚而质朴情怀,为国人量身定制的烧烤节目。

《人生一串》,这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深夜食堂”。

·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663 期 文章,饿死了。

 2 ) 人生一串,重在人味

早半些年,就看到朋友圈有“资深文青”在安利这部人间烟火味十足的记录片,但是它又像我买回来的书,长久地被搁在角落里,封面沾上灰尘才想起翻开——最近又想真实看看世界了,我才打开的这部哔哩哔哩出品的、每集只有短短30分钟的烧烤纪录片。

关于本片宣扬的感情

“烧烤”的纪录片。单单烧烤二字,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惊奇,并有怀念的滋味涌上心间。一直以来,观众习惯了《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通过典雅、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的美食,以前的纪录片重在“文化”。而《人生一串》,重在“人”。

旁白有说道“ 所有的美食吃到最后,如果仅仅是食物,它可能都有点寡淡,余味不足。一定要吃出人味,吃出情意来。 ”这句话,是纪录片拍摄的感情追求。

虽然豆瓣评分一边倒评到9分的高分,但是也不缺乏质疑、否定乃至批评的声音。有观众质疑这种“不说文化纪录片也算纪录片”,有观众直接拿出国家法律条文来否定"露天烧烤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还要宣扬实属不该”,有观众批评第二集的烤蝉蛹、烤猪眼睛、活烤海鲜实在太过重口味,太过残忍,“非常恶心”。纵使一边倒的评分,也掩盖不住质疑批评声音的刺耳。

我认为,导演拍摄的时候肯定衡量过上述的种种问题,但是,为更直接变现不同城市的“人间烟火”“人情味”“人生故事”,导演组还是把这些要素加进了纪录片。《人生一串》不仅仅是记录烧烤的片子,更是记录人味的片子,通过记录每个城市触手可及的烧烤摊,道尽基层老百姓的人生百态,说故事,说精神,说情感,才是本片最极致的感情追求。

家的味道。纪录片集中表现的感情之一就是呈现“家”的味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每个地方都有各种特色的烧烤,但是家乡的味道只有一种。它是在烧烤摊前与亲人朋友觥筹交错中的互诉情长,它是青春岁月中在同学面前吹下的牛逼和诺言,它是吃饱喝足后躺倒在凳子上的幸福时光;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烧烤主菜,调制香料,但是无论怎么百般调配,你怎么也配不出家的味道。

(长沙,扬州,烟台)

工匠精神。如果在餐饮行业也有工匠精神的话,那就是每一位菜肴制造者对菜式的精心打造。《人生一串》里几乎每一位烧烤档主都可以去参与评选,我甚至跟朋友打趣说可以搞一个烧烤大赛了。他们把烧烤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份食材,每一羹调料,每一步烹饪过程,都追求极致,止于至善。怎么把握火候,怎么呈现食材滋味,怎么配制调料等等都是他们生命中的永恒主题。

(吉林土豆,新疆阿不都,茄子)

人生态度。无论从大漠孤烟的新疆,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还是拥有连片城乡结合部的内陆城市,再到生机活泼的广州,通过空气中弥漫的烧烤香味,我们都能感受到烧烤摊主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坦然、旷达。而导演组在给镜头特写烧烤档主,也是安排得相当随性写意:小凳子一摆,烧烤摊边一坐,啤酒一瓶,背景是喧闹的城市和烧烤摊,镜头前是相当真诚的烧烤档主,直抒心中的千万沟壑。

(福建、风筒辉、西昌)

关于文案

文案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在我看来,是最大的点睛之笔,或文艺、或朴实、或粗犷、或俏皮、或沉重、或充满江湖气息,但是就像精准的飞刀,每句话都刺入人心。它不仅把烧烤的过程、味道都惟妙惟肖地展现,而且提炼、升华了人们对烧烤的感情。这只是一部烧烤的纪录片,却能让人的观看的时候数次勾引起记忆,数次湿润了眼眶。

“ 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斤人生。 ”——《无肉不欢》

“ 烧烤重口味,能吃到一起的,都是难得的缘分,敢一起尝试的,都是过命的交情。“——《比夜还黑》

” 也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烧烤摊;也许你所在的城市,也在发生巨变。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份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来点解药》

”华灯初上,夜色渐浓,从传统小吃到糖醋板筋的新发明,正是对牙齿的感觉极为重视的西安人,让十三朝孤独的烧烤夜宵长夜未央”——《牙的抗议》

“ 忙里偷闲,把酒言欢,仿佛夜空中的炊烟永不散去,而一盏灯,也长明于市井。这一摞摞斑驳的点菜单,都是过往食客的笔迹,在那个一去不返的街摊时代,有时,还要食客自己串串儿,自己记账,但永恒不变的,是尹大姐带给他们的深夜治愈。 ”——《骨头骨头》

“也许,辉哥的桀骜不驯,让他总是漂泊不定,但只要食客还惦记着那份味道,一个电话,那些让人动容的市井传奇和百转千回的深夜情绪,就仍要继续书写下去。 ”——《朝圣之地》

通过文案,渲染了烧烤摊前的江湖气息,刻画了烧烤档主的对烧烤感情和人生态度,赋予《人生一串》浓厚的烧烤情怀。

关于告别

“人生一串,要跟大家挥手道别了,这个夏天,烧烤让我们相遇相识,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关于告别的不仅有《人生一串》,还有陪我看纪录片的那个姑娘。今天的她就要踏入归途,下次整装出发的时候,目的地已经是求学路上的异国他乡。戊戌的半年里,谢谢你的陪伴。我记住了你的欢声笑脸,你帮我擦过的餐台,依旧崭新如故;你给我的沐浴露,昨天也已经全部用完;但愿我做过的饭菜还合你的胃口,说过的笑话能使你发自内心的笑来,有缘,我们,来年再见,但愿,那时,我们仍是少年。

 3 ) 事关我的烧烤简史

我的朋友中,比较馋一点的,都看了《人生一串》了。这部聚焦我国烧烤界黑暗能量的纪录片,让我最大程度地怀念起了三十岁之前,每隔一阵就要吃路边烧烤宵夜的日子——对的,不是店堂昏暗、杯酒交错的烧鸟居酒屋,而是真正的路边摊:起码要夜里九点后才会出摊,地点还常常如同游击队般在几个小巷子间变换,通常是面色不怎么白净的叔叔守在黑乎乎的烧烤架子前,沉默寡言,深藏功与名。

后来难得我的火锅兼烧烤好友小牧羊认识了一个特别特别白净的烧烤小老板,她……竟然打起了把他介绍给我当男朋友的主意,不停地向我夸赞小老板的可贵之处:“你看他皮肤多么白皙,在烧烤界中有多少难得!”

但就和所有言情小说写的一样,我觉得那个小老板爱的明明是她。每当她笑嘻嘻地去问小老板加十串鸡胗或者土豆片的时候,小老板都立刻从烧烤架子上抬起头,用长睫毛的眼睛看着她,嘴微微一歪算是应承了下来。然而每次端上桌子,都是比我们点的要多得多的烤串——但他也只简单说一句“烤多了,送你们。”就立刻回到了炭火前。我觉得他的这六个字,比道明寺在《流星花园》里说要给杉菜送游戏币还有什么手机坏了买新的动听多了。就像烧烤炉里的炭火,看着黑乎乎的没有温度,实际上烫得惊人,足以烧焦一颗心。我觉得那一刻我耳边已经响起了莫西子诗的歌声,那是俞心焦的诗:“不是你亲手点燃的,那就不能叫做火焰。不是你亲手摸过的,那就不能叫做宝石。你呀你,终于出现了。我们只是打了个照面,这颗心就稀巴烂。”

但我的朋友小牧羊是一个肤白貌美大胸之人,爱她的人太多了,她至今去陌生小区停车都常常可以不付停车费全身而退,可能要等老了在炽红壁炉前低头沉吟时,她才会想起那曾经火光前的白皮肤和长睫毛,以及火光中她早已经啃不动的鸡胗鸡心。

好了,我是要写烧烤的,怎么气氛突然变得这么伤感。

也是,可能是太久不吃烧烤了,我久病成相思了。大约三十岁之后,我几乎很少吃夜宵了,再也没有力气在街边等到烧烤摊子们摆摊,在几个街道之间来回游走,勘察他们有没有偷偷把架子摆出来。我在魔都吃烧烤那些年,上海似乎有一百家烧烤摊都叫小马烧烤……我最喜欢法华镇路那家,烤出来的东西有汁水,水嫩宛如处女。也有一家叫做光头烧烤的,有店面,老板会烤到差不多好了然后让你自己再烤一下。特色是一种带着可疑的粉红色的猪肉串,据说是老板秘制料。我至今对那种超越大自然的粉红色印象深刻,感觉是烤HelloKitty,但是入嘴绝对不清新,油爆爆的好吃,感觉能吃一百串。但我现在已经几乎不和当时一起吃光头烧烤的朋友们一起玩了。有点可惜。刚刚我怀念的查了一下点评,发现光头还在,搬到了龙华中路。

又想起另一位认识的姑娘。当年是某网站的公关,如今独领风骚自己当了老板开公关公司。当时,她特别震撼我的就是,她邀请记者参加他们公司的年会,是包下了一个她最爱的路边烧烤摊,去他们公司的创意园区里开烧烤派对。我的妈呀,简直太震撼。比那些给我们吃些吃都吃不饱的酒店餐的公司,可爱太多。后来又请我们去郊区玩耍,她还是带着她的烧烤师傅,师傅带着他的烤架炉子和串串,仿佛他们是三位一体,永不分离。

去年我和她重新在某活动上相认了。后来我翻了一下她的朋友圈,除了po一些米其林食物之外,她还和这个烧烤师傅有联系……仍旧时不时包养他一下的样子。真是路遥知马力,情长路更长。

好了,我是要写烧烤的,怎么突然气氛又变得这么诡异……

我,毕竟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就放话说,我人生第一爱是火锅,人生第二爱就是烧烤的,长大以后准备到肠胃科报道的人。然而,长大以后,我看了一篇医学界文章,那里面说,火锅和烧烤是人类早死的两大因素……

那么《人生一串》究竟好看不好看呢?我觉得我多说无益,建议你们自己去看。第一集比较馋人,亮点在第二集。虽然它逃不开“舌尖”那套拍摄法,先拍摄大江南北各地的烧烤摊主,最后结尾时,再集中讲解一下他们的后续。但是它是真的能把我看饿的。

第二集主要讲的是奇葩烧烤食物。东北人民爱的蚕蛹,我倒是吃过。我有个四川南充的朋友,每次给我带的家乡特产就是炸蚕蛹或者炸打屁虫(她更正我说叫九香虫)……但对于烤蛾子我真的接受无能,感觉还有蛾子粉呢!广西人民的爆浆烤猪眼我也很害怕……但是看到烤猪脑又顿时觉得很温馨(去年才去重庆吃了九村烤脑花,但是也没落了)。可见,人能接受什么食物,和自己的生长坏境还是很有关系。要是我从小在东北长大,可能现在真的能对这烤蛾子的画面留口水吧。

第三集是烤素菜。不要看我的体重不轻,也是很爱素菜的。我们有个特别勤劳的朋友莫江南,就勤劳地在家复刻了茄子妹的茄子加鸡蛋。据她说加了鸡蛋特别销魂!(可带莫江南配图和链接)

第四集讲到了我爱的宜宾烧烤(不过我人生吃过最好吃的烧烤都是在云南,故事特别长,简单地说,就是有个很土的云南歌手邀请我和黄老师去他那里吃烧烤,我们都不削一顾心想你唱歌那么难听还会烤烧烤噢。结果因为我们太馋了就还是去了,结果吃到了我们人生最好吃的烤茄子……吃了第一口之后我们就在主位坐下再也不肯走了,全程花痴脸看着歌手……手中的一切!)

宜宾烧烤的特色烤鼻筋我不算特别喜欢,但是镜头一出,纪录片里的人刚叫大家猜猜这是烤什么时,我就在家里大喊烤鼻筋!!!像中奖了一样……宜宾烧烤里我喜欢的是烤包浆豆腐,放很多很多的折耳根!

除了在《人生一串》里记下了全国各地的店铺名和老板的模样之外,我更多的观察起了镜头下的那些食客:“怎么,他们看起来这么老还在吃烧烤,我怎么就不行了呢?”“他们看起来这么老会不会是90后啊,烧烤吃多了才变成了这样?”

两种思想在我心中交缠着。但是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他们带着酒气,邋遢地夸赞着本地烧烤时,都能给我一种真善美就在眼前的感觉。

我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着烧烤(还有火锅)的,以及那些能一起坐在夏日路边的小板凳上吃烧烤的朋友们。虽然上海至今没有一家我最满意的烧烤摊(成都就多了,像是宜宾烧烤以及曾哥烧烤)出现,真的是有点遗憾。但是每想起一些烧烤摊,就顺便想起了那些走失的朋友。朋友们,你们还好吗?你们的胃口还好吗?我隔着时间的轨道,向你们招招手。

 4 ) 我发誓:我要吃遍节目中的每一家烧烤店

一不小心看了这部美食纪录片。 很好看!超好看!特别接地气!

看得那叫一个得劲,看得那叫一个口水直流。

晚上看,简直是一种折磨,能把人给馋死。

听说导演组拍了全国各地500家烧烤店。

我超爱吃烧烤的,发个誓吧:有生之年里,我要吃遍节目中的每一家烧烤店!

拿出小本子,把节目中推荐的烧烤店一个个记下来。回头有机会就去吃吃!

西昌小二自助烧烤店

云南昭通马思烧烤

推荐:烤牛肉

尉犁县阿不都烤全羊

推荐:烤罗布羊

湛江官渡三角村三毛老地方烧烤

推荐:烤生蚝

吉林辽源小军烧烤

推荐:烤蝉蛹、蛾子、青虫

百色萍姐烧烤

推荐:烤猪眼睛

广州活泼WutPut

推荐:鲍鱼、象拔蚌

重庆小脑壳烤脑花店

推荐:烤脑花(好像关门了?!)

徐州一家人烧烤店

推荐:羊球,羊腰

辽宁锦州大彪烧烤

推荐:裹了辣椒、火腿肠和金针菇的干豆卷

长沙神秘的路边摊

(到底在哪?请导演组出来说一下呀,我就是长沙人!)

推荐:烤韭菜、烤韭根

吉林长春钱锋炭缸烧烤

推荐:烤土豆

云南建水西门烧烤

推荐:烤建水豆腐(用井水做的豆腐哦)

宜昌90后茄子妹烧烤店

推荐:加了蒜蓉、溏心蛋的烤茄子(用的是宜昌本地的青紫相间外皮的茄子)

持续更新中。

目前跟到了第三集,还有三集在等着看。真是一边看一边流口水。

 5 ) 看过这部纪录片,连撸三天串

以《舌尖上的中国》领衔的美食纪录片,想必是很多人的佐饭神器,有《小海鲜》这样以食材为主题的,还有《寻味顺德》《新疆味道》《云南味道》《老广的味道》这种以地域特色美食为主题的。最近出了一档纪录片,它是中国的一种家喻户晓的烹调方式,也是大街小巷里最为吃货老饕钟情的夜宵选择,它就是看似简单但操作难度系数高达9.9的烧烤。

在成都,烧烤被称为“鬼饮食”,这种昼伏夜出的美食遍布在各个犄角旮旯,一年四季生意火热,邀上三五好友,就着冰啤汽水,那滋味,再过瘾给劲不过。

在B站新出的《人生一串》中,就将烧烤文化放大,让观众看烧烤、品烧烤、忆烧烤,就着夜幕,用一串烧烤解决人生中的种种难题。

大概因为B站是出品制作方,《人生一串》中有浓浓的B站风,光看每集的名字就能感受:“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牙的抗议”……再加上有点中二鬼畜的解说词,这种搭配,真的很像烧烤与孜然辣椒的搭配——刚刚好。

看这部纪录片,你大概真的需要点一份烧烤外卖,边吃边看方能坦然应对。

第一集就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欲望和喜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无肉不欢”

烧烤的肉类食材是真·讲究。

四川凉山西昌市,说到这个地方,四川人瞬间想到的可能都是火盆烧烤,不管是数九寒天还是三伏夏日,亲朋好友皆围坐在炭火炉盆前,大根的竹签上穿着大块的肉,不管你在生活中是怎样的绅士淑女,在火盆烧烤的大肉前,你都是直接用手的粗犷食客。

小二哥火盆烧烤不知道是不是西昌最好吃的火盆烧烤,但一定是最火热最西昌的火盆烧烤。

他家的肉来自凉山跑山猪,肉质紧实但不柴,肉皮Q弹有嚼劲。

爱吃西昌火盆烧烤,美味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能和兴味相投的亲戚老表、知己好友把酒言欢,在闹哄哄的场子里,“扯”起嗓子聊天,才是这一餐烧烤的精髓。

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是“把把烧”的形式,从过去的老牛肉到现在的小牛肉,口感变了,美味却没变。

“中国当代烧烤的启蒙者”——喀尔曲尕,保留着最原始风格的红柳烤肉,刚削出来的红柳签,大块的罗布羊肉,一把粗盐,这高级的做法保留了羊肉的香气。

喀尔曲尕的羊肉是烤串,那尉犁县城的烤全羊,则是让罗布羊的肉,浑身上下都成为盘中美餐。

烤前

烤后

广东湛江,三面环海,这里卖的可能是全中国最便宜的烤蚝。

蒜蓉去味提鲜,就着汤汁,才不辜负每一颗生蚝的价值。

很多老饕都是无肉不欢,像烧烤这么火辣重口的烹调技术,配以大肉才能让这种原始的美味凝聚其中,烤肉就酒,生活滋味越喝越有。

无论是美国的红鲤鱼、英国泰晤士河的大闸蟹还是丹麦海边的生蚝,但凡一出“泛滥”新闻,中国的吃货就蠢蠢欲动想要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也对,中国食客是能把泛滥物种吃成保护动物的神秘存在,我们吃得多,吃得精,吃得怪。

第二集“比夜还黑”说的就是中国吃货对食物的“容纳度”,让食材瑟瑟发抖,它们的黑夜随着夜晚的到来,随着烧烤摊的炭火,来临了。

吉林辽源的烧烤摊主小军,他是蚕蛹世代的天敌。

蚕蛹、飞蛾、青蚕,都不能逃过宿命的残酷,在小军老板的碳炉前,它们都是顶顶美味、营养价值极高的食材。

广西百色的烧烤界,有位奇女子萍姐,她的拿手好菜是——烤猪眼睛。

被它盯着,你方了吗?

还有“男士的加油站,女士的美容院”——猪鞭,刺不刺激?

“爱吃”福建人的广州人,喜欢吃活物,在烧烤架上,尚在残喘的螃蟹、鲍鱼、大虾、象拔蚌,都是直接火烤。

川渝地区的烧烤界有道名菜,不用穿串,用锡箔纸包裹容器直接上火烤。很多外地人觉得重口味,但它软糯绵密的口感却是很多食客的心头好。

烤脑花

吃哪儿补哪儿的idea不知道是谁最先发起,但很多人最初吃脑花,就是抱着这个想法。

徐州最有型的烧烤老板老王,他店里的招牌叫“老球嫩腰”。

老球即羊球

嫩腰即羊腰

食客们大快朵颐,而公羊却只想捂紧自己的下半身。

看完两集大肉和重口味,再喜欢烧烤可能都会觉得有点腻了,那就需要一点解腻良药,就是顶起烧烤界半边天的素菜。

索性就再“来点解药”

辽宁锦州的铁合金,有着烤干豆腐卷这款让东北老爷们儿竞折腰的美味。

湖南长沙,一家父子开的小店,能让减肥期少女放弃减肥大业,在深夜前来觅食。或许比起大肉,吃点小菜,能让如她一样的女孩享用得更心安理得一些。

吉林长春有家店,招牌是烤土豆,这家店相对于“鬼饮食”的路边摊,规模大了不少,还有电梯传菜,但和其他烧烤店一样,幸福感是满满的。酥脆的裂壳声,一秒让人馋虫大动。

云南建水的特产豆腐也是烧烤界一绝。这个小城的时间很慢,享受美食的时光被拉长了。西门烧烤店里没有西门大官人,而是有位豆腐西施,很多小伙来吃都是为了她能亲自烤一烤豆腐。或许这一刻吃的早就不仅是建水豆腐本身,而是一种氛围。

湖北宜昌有位茄子妹,她的拿手菜是烤茄子,一手烧烤技能不仅让她在街头烧烤男人帮中独树一帜,认识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和老主顾,还让她收获了隔壁的烤生蚝的覃哥。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茄子妹的烤茄子有着常见的蒜泥,还有独创的溏心蛋,一口下去,只想说“老板,再来一根”。

烧烤的故事尚未结束,后面还有什么惊喜,你得自己去发掘。

烧烤是最富有烟火气的美食,它的制作过程是真·烟火缭绕,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市井街边,一个小小的摊子就能撑起一片天,甚至家传几代。

烧烤对食客而言,是三五好友的深夜食堂,每每此时都能边吃边聊交交心,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烧烤对老板而言,最初是谋生的手段,到后来成了人生的一项大事。起早贪黑且不说,每家烧烤摊都有自己独创的秘制调料,足以见他们对烧烤的匠心。

小军老板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老板,可当了老板才发现真的不容易。

老王的店叫“一家人”,因为曾经有位食客大姐说这个店就像家一样。

茄子妹的小摊因为城区改造,生意受到影响,老公覃哥很发愁,茄子妹却淡然处之,她没有汲汲利益的欲望,只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笑容。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门口的烧烤摊,老板是夫妻,国营厂慢慢不景气,他们在楼下摆了摊位,那是素菜五毛,荤菜一块的时代,味道很好,份量很实在。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愿景目标,每天迎来送往的都是街坊四邻,那时的我,觉得烟火中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手中创造的味道是最好吃的东西,辣到我飙泪,也要哭着吃下去。

突然有一天,夫妻俩没出摊,而且再也没出过摊,一打听才知道,女儿毕业工作了,夫妻俩的任务暂告一段落,不卖烧烤,回家养老了。

后来我也吃过很多家烧烤,有露天的,有店面的,物价随着大流上涨,味道却始终不如他家的好吃。我知道这可能是心理作用,但事实就是这样,眼前的再好也未必赶得上记忆里那些五毛一块的小串。

你记忆中的烧烤串儿,还在那个地方吗?

 6 ) 人生一串,真就一串

家不远的地方不知何时新开了处烤串摊,摊主是个操着一口东北话的大哥,身上总穿着熏多了油烟有些发黄的白褂子,流动的小车总满满当当肉隐肉现。一缕炊烟,几张板凳,数不清的啤酒瓶盖儿和竹签子,记忆里几乎所有值得眷恋的特征。

尽管在日益精致的帝都,这些已显得有些不再合时宜,以至于只能隐藏在这都快出北京的地界,但仍就成了我辗转反侧的夜里时常光顾的去处。就像一种本能,往往本只想下楼走走,十来分钟原因不明的意识模糊之后就发现自己已经坐在一盆暖暖的小炭火前,刚送到的肉串正滋滋作响。

烤串和夜真是天生一对。白天是别人的,只有夜晚有可能属于自己,而撸串也早早和果腹划清界限,更和健康养生势不两立。凑在炭火边,为的便只是自己这张嘴的享乐,或咀嚼,或谈天,或狼吞虎咽,或指点江山。有人慷慨激昂,有人潸然泪下,总之这繁华与喧嚣,尽在串间。这时再喝一口冰镇啤酒,不管是否曾与这该死的世界势均力敌,这一瞬间都觉得与它和解了。就像《人生一串》里某位大哥说的:

我总想往高处走,但走不上去啊,就算了。

其实在过往无数个唇齿留香的夜晚,在那些混合了快感与罪恶的感觉里,我都曾认真地想过自己再也不要回到这个消磨意志的地方。毕竟那时分,减肥的人正毅力满满地忍着饥饿入睡,用功的人正不知疲倦地加班加点,养生的人正心安理得地与周公神游天外。撸串这事似乎偏离了这些理所当然的人生大业,是纯粹罪恶的选择,可回首往昔,那些斑驳记忆里闪光的碎片,却往往自然都会带上些烟熏火燎的气息。只是对那烧烤芬芳的不同反应,记下了我们的成长。

儿时的串摊

我的老家在海边,最早有关串摊的记忆是在海边沙滩上,那是一个新疆大哥的烧烤架子,肉就装在塑料带放在脚边。串摊的位置就离我们放学回家的公交车站不远,摊主老远见着我们就会挥舞着手里的签子跟我们打招呼,忍住不吃?不存在的。于是我上中学和小学是同个车站上车,这串摊一吃就是好些年。

那里的肉串是那种小小的竹签子串的,肉量像给那签字裹了层肉色的纱。刚开始一块钱三串,后来和老板熟了一块钱五串,再后来更熟了五块钱一大把,也不点数,几个小伙伴用力吃也能吃上一会儿。鸡翅三块,鸡腿五块,却是不能讲价的,只是老板会看心情再搭上几根肉串。

那些串现在想来似乎只是粗粗腌过,全靠烧烤三宝(盐、孜然、辣椒)提味。我们几个不知为什么老喜欢比谁吃得口重,老板也乐得看我们几个小混蛋胡闹,我们要多少料就下多少料。于是最夸张的时候,一个串上三种料的量加起来比肉还多,厚厚一层,也不知到底是吃料还是吃肉,只记得彼此快要烧起来的喉咙和还非要装出无所谓的脸

不过那时囊中确实是羞涩的,家里管的严我手边几乎没有可用的钱,想吃得尽兴些主要还是靠蹭身边土豪小伙伴的。土豪个不高,浑身爬满艺术细菌,主爱音乐,是我身边第一个买随身听,第一个买MP3,还是第一个买iPod的。少年只要一插上耳机,给人感觉就直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感觉来了走在街上分分钟浑身颤抖地跳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突发羊癫疯,怪吓人的。不过人真的很大方,一年请我们撸串的钱都快够养活俩烧烤师傅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一边看着他深沉地看着远方听歌装13,一边抓紧时间把能吃的都吃掉。偷得浮生虽好可也不能太晚回家,爸妈是要骂的。

上课下课,作业考试,撸串回家,日子简单明了,再远的远方也不过是学校的春秋游,我们都曾想日子就会这样一直下去。

大学的串摊 可转眼就毕业了呀,到北京上大学。那个新疆师父收摊不干了,有说赚够了钱回去娶媳妇了,也有说城管整改取缔了,终归我第一个暑假再回去的时候就已不见了那双总挥着签子跟我打招呼的手。

不过好在我的大学也以门口的烧烤闻名:中关村女子文艺学院家的西门鸡翅,江湖上隐约也是有名的。中学的时候相互打趣问,以后要读什么大学?那些委婉地说想去西门有鸡翅可以吃的地方的同学,有百分五十的人就是想去我们学校。另百分五十的人是想去蓝旗营男子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对门,西门也一样卖鸡翅。两所学校相爱相杀了好些年,鸡翅也定要争个谁家正宗,可惜又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还是没争出个结果。当然结果并没什么重要,相互争着活着也才有动力。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夜半呼朋引伴地去打牙祭。打牙祭的时间几乎每次都很准:12点整。原因很简单,宿舍11点熄灯,绝大部分人电脑的电池都只能支撑不到一个小时。电脑「咻」地一声颓然自挂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转身出门的时候,那里熟悉的大叔们已候我们多时了。

那时的串摊想起来,即便到现在我也觉得是最热闹的,一来大家有很大的概率相互认识,二来彼此的认知层次差不多很容易有共鸣,经常几组分别出来觅食的少年一激动就拼在一起高谈阔论。那时社会的洪流还未有机会去磨每个人的棱角,于是每个稚嫩的灵魂都想装出老气横秋的洒脱。

毕竟未来有太多太多值得畅想的点,挥舞的签子可以代表几乎任何东西:令牌,印章,刀剑,打神鞭,金箍棒……具体食物的味道其实早记不清了,只记得对于烤的到底是不是羊肉,校园里总风言风语很多,有说猪肉硬凑的,有说猫肉的,甚至还有说是老鼠肉的。

但这又有谁真的计较这些呢?有肉有酒,也才有那些有你有我的日子。还记得临毕业撸最后一顿串,座无虚席的烧烤摊,吃到最后一个抱着一个哭,彼此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不知道说什么干脆就带着哭腔彼此拥抱着喊一声牛 B,不知道是送给别人还是祝福自己。有些小恩小怨的那个瞬间都散了,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一起撸过串的就都是兄弟。

兄弟是兄弟,第二天还得各奔东西,有些人此生尚不知能否再聚。串摊还在,人却真不知了。

国外的串摊 于是我开始了我不靠谱的旅程,走了大半个非洲,走了大半个欧洲,美国亚洲也都去了些地方。既以「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当座右铭,那吃肯定也不能含糊。于是鳄鱼河马食人鱼,米粉生蚝鹅肝酱,来者不拒吃了许多。下到非洲当地人路边蹲着吃的一顿不到半美元的木薯糊糊,上到几百欧元要吃三个半小时的米其林三星,能力范围内,我自诩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能「吃点不一样的」的机会。

于是在那么几年里我离开了串摊,我觉得我超过了那个年代,可以追求更高、更好、更特别的食物。毕竟吃的多了,见的也便多了,回忆里海边被包养的往昔一度被我看做人生落魄的污点,而大学门口的串摊也只留下了些「那时候自己真年轻啊,啥都不懂」的慨叹。

人总会有想忘本的那天。觉得自己的翅膀长得结实了,鸡翅也就不能再吃路边烤的了,哪怕一样的做法也得把它放在一个直径超过 80 厘米的大盘子里,开吃前要先用带点点薄荷香的雪帕洗清嘴巴,再小啜几口波尔多小酒庄的专供红酒开胃,然后才能拿起手边从外往里数第三套刀叉,将这只鸡翅的骨肉安排得明明白白,最后蘸一点大厨秘制的香料吃掉。

这是我在巴黎请个不太熟也不很聊得来的朋友吃米其林三星时脑海中浮现出的话。当时我正在吃一道据说很贵的鱼排,完全不曾腌制,肉质据说Q弹异常,于是吃起来像极了——蜡。我一边想自己在吃鸡翅才一边不漏痕迹地把那一块蜡吃下去。

那是那晚七道菜的第五道,我们已经相互假笑了两个半小时。彼此高谈阔论着八字撇捺都没有但据说能赚几百亿的生意,颂扬着对方根本还未取得的成就,每一口酒都要慢慢抿着,每一口菜都得细细品着,再尽力生拉硬扯出一些谁也不知道真假的有关这菜的做法和评论——当然结论只有一个,这家店真的好炸了。

吃完那顿饭已经过去三个半小时,送走了朋友我清晰地感觉到——我饿了。于是我穿着自己唯一还能拿出手的正装和皮鞋走进旁边一家阿拉伯人的肉食店,买了一整只烤鸡,蹲在塞纳河边抱着开始啃,就着刚刚打包出来的红酒,只不过没有杯子,对瓶吹。塞纳河的高端游船不时在我眼前开过,衣冠楚楚的人在上面觥筹交错。我想我那时的样子一定像极了当年在沙滩边看着土豪基友装13的时候,只是游船上的人不会突然放下耳机跟我说:哎你慢点吃,鸡腿给我留一个呐。

酒瓶随手一扔,油手身上一擦,回家,回国,回国,回家。

中年的串摊

所以我现在还总经常去撸串,毕竟俗话说的好: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就要吃烧烤。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有的人在奋勇而行,凡事必争半步先,有的人在风口弄潮,想让世界翻天覆地,而撸串的人,则有种坐在角落里讪笑的情趣:你们好好闹腾,我就看看。毕竟烧烤摊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大富大贵也不会在腰子里吃出钻石,市井小民也不会板筋都吃不出肉味,两杯啤酒下肚,面红耳赤都是一样,开口闭口都不外乎有着光芒和悔恨的过往配上有些不甘但日渐颓唐的中年。其实没有谁就赢了谁,谁就输了,都求着,也都求不得。

我突然想一会儿要不开口顺便问问那位东北大哥的故事,细想了想还是觉得算了。这是个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的地方,路程又有何意义呢?

晚安,我去撸串了。

图源:纪录片《人生一串》

 短评

我天 这片子简直有毒 把烧烤拍的淋漓尽致 第一集全是肉肉 好治愈啊 解说词也不错 强推一波 人间烟火气 最美烧烤味

5分钟前
  • 糯米团
  • 力荐

不健康但是开胃,市井烧烤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解说很B站风格,片子拍的也跟烧烤本身一样烟火气十足。就是什么时候国内美食纪录片能完全摆脱舌尖的影响就好了~

9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烧烤应该是一个美妙的返祖现象。从石器时代开始,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第一次的快乐体验或许就是围成一圈用火烤肉带来的。

11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比《深夜食堂》中国版接地气多了,这才叫“本土化拍摄”。

1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节奏感挺好的,那些“满嘴油腻”的镜头非常自然,作为一个不怎么吃烤串的人认真求“人生一锅”~

16分钟前
  • carina
  • 推荐

第一集棒呆堪称烧烤安利指南,第二集不敢看,中国人没有什么不能拿来烧烤的,我有点接受无能,有一丢丢害怕😨。

19分钟前
  • 小痕呀
  • 推荐

第二集令我非常不适。我不反对吃别人吃猪眼睛、羊睾丸、猪鞭等物,但是我反对食客狞笑地说火上活烤的海鲜在“兴奋地跳舞”,挤眉弄眼地暗示某些食物壮阳,以及特写把蛹、蚕、蛾刺穿在签子上或者活挤内脏的镜头。这很恶心。

24分钟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较差

晚上看的,这把我馋的啊。本身就爱撸串,夏天啤酒和串更配啊。还发现好多特殊的串的品种,感觉有点被吓到了。

25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把这几年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通病——强行升华主题控制到了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更多聚焦于食物与制作食物的人,伴着亮红色的火炭与升腾而起的烟,便是最市井的珍馐;本作的解说者实乃功力十足,熨帖稳健,相得益彰。

2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让舌三的人汗颜吧

31分钟前
  • 五十度灰
  • 力荐

总体来说还是更加网络化的舌尖,家家都是撸串+买菜+准备调料+情感升华的模式,不知道第二季还这么拍会不会有点重复感。不过这里就凸显出第二集的好来了,虽然里面的东西我完完全全不想吃,但加了这么一集就有了一个破局。美食纪录片最重要的一点看来还是别太把食物的意义往上拔,一个馒头要都能上升到文化传承的层面,那我吃着都噎得慌……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在中国,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4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好吃,夏天不撸串好像没过夏天,喜欢这种有烟火气的节目。

45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力荐

低配版《舌尖上的中国》,什么都在模仿,一点自己的内容都没有,牛皮都要吹破了,能不能不要总是强行灌鸡汤?滤镜太碉堡了,这丫是在做快本还是手机视频啊?

47分钟前
  • 我不是
  • 较差

什么是人间的烟火气?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嘈杂的街道,重口的烧烤,醇香的啤酒。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51分钟前
  • 嘿嘿嘿
  • 推荐

“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

55分钟前
  • 迷宝
  • 推荐

一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馋,两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饿,三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闷,一堆人吃串是为了吹牛逼……

56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本来想给五星的,的确是文案满分,看完分分钟想离家出走的节奏,然鹅搜了下大众点评,所到之处皆是没什么人气的小店,当地评价并不高。略失望,感觉被耍了...默默把行李放下机票退了,还是吃楼下烤串吧。

1小时前
  • 似锦。
  • 推荐

B站已经不再满足于动漫了,来看看B站出品的记录片吧

1小时前
  • 酱油c
  • 力荐

致那些食欲色欲交织的夜晚。把酒言欢,肆意江湖,当代风陵渡。对这片感情很深,啥也不说了,撸起!

1小时前
  • 判官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