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3

记录片英国1977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Andrew Brackfield,John Brisby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3 剧照 NO.1人生七年3 剧照 NO.2人生七年3 剧照 NO.3人生七年3 剧照 NO.4人生七年3 剧照 NO.5人生七年3 剧照 NO.6人生七年3 剧照 NO.13人生七年3 剧照 NO.14人生七年3 剧照 NO.15人生七年3 剧照 NO.16人生七年3 剧照 NO.17人生七年3 剧照 NO.18人生七年3 剧照 NO.19人生七年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20:13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三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们,已经长到21岁。当年导演的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阶层的不可改变性,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在时隔数十年之后,这一点初得印证。可生命的无偿又岂会就此止步。   本部系列纪录片,跨越半个世纪,史无前例地记录了真人版的“人生七年”。

 长篇影评

 1 ) 原谅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没想到最大的收获居然是无意间发现的这个,这位小哥说出的话完美的论证了我的某些观点。

继续追更追更,看看还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惊喜。

英音也很舒服听起来,总想起之前在🇬🇧待过的日子,传说中的吸引力法则吗?

还不够一百四十字,虽然只是第三个七年,演员的思维不管是从独立思考还是思辨程度上都远远高于同期的我,respect

 2 ) 这系列头一次感到时光飞逝的一集

个人笔记性质,有每个孩子7-21岁的经历剧透。


发现导演艾普特在两周前去世了,这个系列可能会坚持再拍一集到70up然后终结吧。讽刺的是,中文新闻自媒体们给他的标题是《007导演去世》。

14到21岁的变化比7岁到14岁大得多,几乎认不出孩子们当年的模样了。上流社会家庭好几对父母离婚。儿童之家的保罗,第一部里他在自由玩耍时建房子,现在他真的是一名建筑工人。在一众白人孩子外唯一黑白混血的西蒙一直是个有些优柔寡断的温柔孩子,他和母亲的关系融洽,且想保护母亲,但教育限制了他的梦想与工作选择。

托尼和尼古拉斯的精神状态最好,前者履行了在7岁时当骑师不成就开出租车的志向(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也不好考啊),且是头一个在节目里疯狂暗示F word的孩子。尼古拉斯从青春期不看镜头回避问题小伙变成了自信谦逊的牛津高材生。家底没那么殷实的尼尔是唯一一个明显处于迷茫期的,大学退学一度没有固定的工作与住处。

上流社会的约翰一直是个彻底的保守派,且为富人辩护。安德鲁大概在7岁说股票后就一直注意镜头形象,没什么惊人之语保持优雅。三人里唯一一个没上成牛津剑桥的查尔斯在杜伦大学读书,正在轻微愤世嫉俗中。布鲁斯背离了传教士的理想,且在纪录片里不时需对此作出回应(7岁的人设太显眼),但在牛津大四巧解数学题的他显然过得也不坏。

四名女孩子里,说不想结婚的中产阶级女孩们有两人早早结婚。考虑到年代,杰基和苏珊看似有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放在今天也妥妥算是白领了。中产三人组对采访人试图拿白富美苏西和她们比较明确表示出反感,很敏锐。苏西没结婚,还是有点颓,但对采访远远没有14岁时那样抗拒了,她正在周游世界思考人生,但她有思考人生的家底在。四个女孩子选的有些少了,而且不太有多样性,不论是提问还是现实里,侧重点都在于成家,而非男孩子们的立业。当然有年代背景在,也不必苛责导演。

这一部看的时候不时需要暂停,英式弯弯绕英语+21岁的年轻人们面对镜头不时要组织语言,努力谈一些自己也没想好的话题。他们没有7岁时那么活泼,但也不像青春期的14岁时那样一直抵触镜头,考虑到成年人的社会才刚刚侵蚀他们,说不定这一集还要比以后更充满希望。

看之前没想到的是,这个系列大概每次拍完会公开放映的,而每一次采访这些孩子,也会播放之前的影片。那么受访者们的生活难免会受到影响,也可能有潜在的伦理问题在其中。访问者的提问有一些很个人,有一些带倾向性,但整体上不错,大概好的访谈总会有激发思考的冲突在其中。

 3 ) “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不断前进。要想进步,就要超越自我”

1.财富越多,选择越多?穷人认为不然。 2.富人花多少钱在孩子的教育上,因人而异 3.在谈到如何维护自己的价值观时,一男生回答到基因的延续。虽然我并不认同,但或许在自身寿命有限时,欲望会让人想尽办法长生。

4.“就像我的想法停留在中世纪,我也要做正确的事” 5.婚姻如果要养孩子,那么默认你将和伴侣共同抚养孩子18年,无论你们是否还在一起。 6.我的意思内心一直有对梦想的渴望,我只是在等待行动的借口。只需要一点点火花驱动,我就会去做。 7.“我不想过早走入婚姻,想多看看不同的生活” 8.“我希望生活给我留下一些印记,不仅仅只是过完一生。不是一个到死都在忙着赚钱的人。”——Peter 8.“人的意志可以很坚强,也可以很羸弱。有时候你可以忍受目前的生活,有时候会崩溃。我想什么难题都能熬过去的,就算不能解决,也会慢慢接受”。 9.“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不断前进。要想进步,就要超越自我”——尼古拉斯

维持现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止步不前就可以做到的。

 4 ) 人生21年

全体人类心理问题的根源,有四个存在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由这四个命题所引发的焦虑。 我们为了对这些焦虑进行防御,因而就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产生。 死亡焦虑,是这四个存在命题之中,最重要的一个。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死亡的焦虑,实际上已经涵盖了其他三个终极命题。 死亡会唤起我们最底层的焦虑,其根本性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害怕死亡,这是一切生命体、在生物层面的本能。一切生物,都是基因为了延续和复制自身的载体。所有的生物都会对死亡感到本能的恐惧。 如果没有“死亡恐惧”这种基本的生物本能设置,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也许地球上的生物早就灭绝了。 所以为了令我们这些基因载体们,能够拼命的去竞争,拼命的存活下去,从而保证基因的延续。基因就设置了“遇到危险——感到恐惧”的指令,从而促使我们赶紧做些什么来逃避危险,从而消除恐惧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第二个原因在于:死亡会残酷的摧毁你一切的心理防御,摧毁所有的社会建构。令使用各种防御机制逃避现实的我们,不得不在死亡面前,眼睁睁的去面对三个我们一直不愿面对的真相: 1.人生毫无意义。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死了之后,你在世上所建构的、所留下的一切都会消失。 2.你终究只是孤独一人,没有任何别的人,别的神可以帮你承担或者规避死亡这件事,你只能够独自一人进入死亡。 3.你并不是自由的。在你的一生中有无数你留恋的美好,令你不愿意失去,但是在死亡面前,你无法控制这些,你没办法永远的持有你想要的美好的东西。 人和动物的区别,第一在于我们有很高的自我意识,第二在于我们拥有社会属性。 所以动物只能够体验到本能层面的死亡焦虑,但人类却还能够体验到社会建构层面的死亡焦虑。自我意识,本质上就是你形成了非常清晰的“我”这种感觉。我们通过反省自身的能力,从而感觉到了“自我”。死亡意味着这种“自我感”被摧毁,意味着你的自我主体意识将要消失,将要不存在了。 这种“我会消失”的认知,它带给我们的,首先是一种自我逐渐分散消融的痛苦, 其次才是自我分散消融所导致的随之而来的失控,未知,和一下子什么都抓不住了的恐慌。 因此请各位观众珍惜青春时光,不要胡思乱想,人生命运本无意义,是我们自己如何去定义它,成功失败与否,本身就是人生体验而已,除此之外,看淡生命看淡死亡

 5 ) 原来21岁的我们有一样的迷茫

看完56up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他们21岁的样子。

因为今年,我也和他们差不多,刚毕业,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怎样的,就像Symon说的,我甚至连1年后的事儿都没想过,更何况是5年。

特别想说说三个女孩,Sue, Jackie和Lynn。

从56up来看,Sue无疑是三人里面过的最好的,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状态,幸福指数都很高。

Sue和另外两个女孩不同,她性格更加平和,身材保持的可以,特别是仪态较好,在纪录片倒数大概15分钟的一个镜头里,三个女孩儿面前摆放的果汁,只有Sue的还留着一半,另外两个女孩儿都喝完了,也许是因为Sue比较懂得控制?也可能她当时没那么渴吧:)

过早结婚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且拥有的资本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时候,结婚固然是稳定了下来,但也同时成为了年轻人的一个羁绊,而有了小孩就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抚养他们,在20几岁这个需要拼搏的年纪里,就更难平衡家庭和事业。

很多人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都感慨:阶级还是无法跨越的,但这种从出生就决定好的东西再讨论已经没什么太大意义,我只是在56up的时候看到,只要身体没什么问题,大多数人的晚年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6 )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

21岁,我们都曾在迷雾茫茫的海面等待启航。

这一次印象最深的是Tony,他平静地接受骑师梦想的破灭,然后骑辆摩托满伦敦地跑,为了记住所有的街道与路线,以便拿到出租车司机的许可证。他承认自己的赌徒本性,却毫不担心自己会因此变坏;开警察的玩笑,认为他们是伦敦最不好的事情;把世界看作是一场群鼠赛跑,所谓的胜利或许只是残杀的假象。他说的“I'm not a politician so let them worry about what's coming for the next day.All I understand is dogs,prices,girls,knowledge,roads,streets,squares and mum and dad and love.That's all I understand,that's all I want to understand.”令我非常震动。John继续走在预备从政的路上,除了内在的力量,他外显的优雅仪态与得体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已走在路上。Nicholas很像我在中学时代的一些优秀的理科男孩子,他们是中产阶级努力冲破与上层阶级间固化界限的希望,虽然他们本身可能并不知道也并不在意。

我现在也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也在迷茫中等待出发——我仿佛看到了面对面的自己,一张年轻、热忱、饱满而紧张的脸。

这个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的生活会是一部史诗,我们将开启的是神样的奥德修斯的历险故事——“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不是么?

 7 ) 人生的分界

Nicolas的用词很高级,思维也有深度,显现出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学者的样子,也更加自信。

Charles并没有融入他所在阶级,思维的角度也开始与John、Andrew不同。

John依然秉持着自己的精英观点,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Andrew依然沿着精英的路线走着,不过却不像John那样极端,更加平静。

Jackie结婚了,过上了普通的生活,她能进入银行工作,这是一种幸运。

Sue没有结婚,虽然有独立的思想,但对未来却没有明确的规划。

Lynn也结婚了,做着普通的图书管理员工作。我在想,每天对着孩子,她的思维方式会不会不再成熟。

Suzie感觉是处在叛逆期,生活也不愁,无所谓。其中四个女孩对比部分让我挺费解,感觉Jackie和Lynn强行装着很满足的样子。

Paul更加的外向,然而总觉得他的思维深度不够。

Simon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工人。上一集,当他说想当电子工程师时,我惊呆了,以为他未来的发展会像Nicolas一样,然而他最终没有突破阶层的限制。不过他比以前乐观了。

7岁时的Tony很可拍,调皮捣蛋打架,然而之后却越来越好,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也总是尽可能去做到。这集已经能看出他的江湖智慧,可惜缺少了一定的教育。

Bruce还是原来的那个理想主义者。

Neil做着一份临时工。他想的太多了。

Peter在大学读书,继续着他普通的中产之路。

 短评

愤怒的21岁

6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早上醒来,我感觉这将是有意义的一天,现在我感受不到。

9分钟前
  • bird
  • 推荐

女孩子们始终没有什么大的想法,我多希望看到一个“特别的女性”。

12分钟前
  • ClaireCaTT
  • 力荐

比较喜欢Tony这样的乐观洒脱,没有那么看好前一季很能说也很有主见的几个小孩了。

16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工人阶级的姑娘们结婚上班过安稳日子,多数家境良好的少年上了大学,白富美依旧迷茫,底层青年们也已走向社会,敢闯如Tony,每天都很快活。只是眼高手低的Neil,你最错的决定就是辍学啊。

20分钟前
  • Aria
  • 力荐

Bruce说话慢条斯理又非常深刻,他沉稳又有思辨,长得还这么帅!我喜欢他!这集里的tony也很棒,展示的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少年的梦想在真正实践过程中碰壁、改行,但他努力尝试了,也乐在其中。他是真正的实践者。

25分钟前
  • 鸿音
  • 力荐

这一集大家差距又拉大了。印象最深的是14岁时羞涩内向的乡村少年通过努力考上了牛津学习物理,整个人变得自信从容,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良好的教育不仅让他的性格更加阳光,亦拓宽了他的视野,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他是这么多小孩中唯一一个实现阶层跨越的。又一次印证了那句:教育和婚姻是改变阶层的唯二途径。

27分钟前
  • Marguritte
  • 力荐

如果“七岁看老”还太早的话,那么在这里21岁就知天命好像已经是确定的了。还真的是富贵在天啊!9.2

3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尼尔与约翰的对比,正是教师家庭与政客家庭之间的对比。我常常注意到,不少教师家庭的孩子热爱学习,性格坚韧,忍耐力强,但不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人生。他们具备优秀的品格,尊纪守法,时刻准备着付出一切,但也有诸多反抗,陷入迷茫甚至现实的泥沼。而政客家庭出身的孩子也会具备以上的优秀品格,却从小明白区分手段与目的,他们有自上而下的眼界与思维,能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人生。但这只是21岁。之后的路程也许不同。

33分钟前
  • 宅居哇呜猫
  • 力荐

Charles太帅了,有RiverPhoenix的感觉。处于叛逆阶段倾向自由的文艺型上流公子哥啊 太有魅力了哈哈哈~只可惜也是最后一次出镜。自带圣光的Bruce,一辈子慢条斯理履行内心的大爱呀。说话也很哲思。

35分钟前
  • FTI宝岛
  • 力荐

21岁的Nick从自闭土包子转身变成了Charming科研男……!!如果14岁时John的优雅思辨是精英教育的结果,Nick这7年经历的自我改造让人咋舌LOL (没有改变的人生像是浪费

39分钟前
  • 葱的
  • 推荐

我有点看不下去了,一是因为没耐心了,二是因为长到21岁后基本就定型了,富人家的孩子读名校,游世界。穷人家的已经开始打工,过着小人物的生活。虽然想有梦想,但十分迷惘,执行力很弱。因为眼界太窄,见的世面太少,获得的机会太少。

42分钟前
  • 飘零燕
  • 力荐

谁想到那个农场里的腼腆孩子七年后如此神采飞扬

43分钟前
  • 三日
  • 力荐

不喜欢采访的时候用“是否羡慕”这个问句。在片中就被呛了。我可以觉得我的生活很好,也觉得她的生活很好,两者不冲突的。

47分钟前
  • 默笙依
  • 力荐

第三集,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成年。70年代的英国,社会现状和今天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出身很重要,影片中出身优裕的孩子基本按照父辈设置好的人生路走了过来,而出身一般的孩子大多没有上大学,并已经开始工作。比较例外的是来自农村的乡下孩子,他考上了牛津,从此走上与父辈不同的道路。

49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少年成长为青年。有的即将完成学业,有的早已在社会混迹多年。有的安于现状,有的依旧迷惘,有的早已有了方向。我不能同意很多人说的“21岁了他们人生已经定型了”,虽然有已经结婚的女生。但我依旧看到乐观的Tony,积极的尼古拉斯…他们追随自我改变人生,让我非常触动。我相信他们会更幸福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你可以批判我精英主义但我非常认同John说的话: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生来”拥有更多资源而去指责他,并且忽视他为效益最大化的努力——恰恰相反,最可耻地反而是滥用机遇。所谓的upperclass也许拥有更充分的原始积累做后盾,但又何尝不为自己的起点束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56分钟前
  • Luna
  • 力荐

21岁,他们学会了废话连篇

57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若是苏茜不是大地主家的孩子,也许她会是另一个Neil。

60分钟前
  • 连子glu
  • 力荐

导演的问题导向性太强了。需要很理性的头脑去看才能不偏见。像那个posh的家伙说的:“你让观众光看到了一面,却没有展示我们也努力的那面”。还是想坚持把这片子看完。

1小时前
  • 遗忘以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