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7

记录片英国2005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7 剧照 NO.1人生七年7 剧照 NO.2人生七年7 剧照 NO.3人生七年7 剧照 NO.4人生七年7 剧照 NO.5人生七年7 剧照 NO.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3人生七年7 剧照 NO.14人生七年7 剧照 NO.15人生七年7 剧照 NO.1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7人生七年7 剧照 NO.18人生七年7 剧照 NO.19人生七年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20:13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七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年。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以及四十二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本季《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我想要悟出很多道理,然后过好我的人生

    (随笔式思考)
观察别人的生活很难做到全面,即使这部纪录片记录了那么长时间、试图去分析总结出点什么,但就如片中的人物所说的,大家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人,也没必要把别人研究透了。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别人,自己心里有点痕迹就已经要感谢他们了。


纪录片拍摄至今,片中的人们已经56岁,片名也随之改为《56up》,56岁的他们已经逐步踏入老年阶段,开始有了些尘埃落定、总结人生的趋势了。每个人都有很多实用朴实的感悟,作为年轻人,十分愿意聆听这些老人的“总结陈词”,里面有他们的人生智慧。《后会无期》里苏米说:“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而我想去试一下,试着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悟出点道理,然后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论结局如何。


片中全程跟踪下来的共13人,不论差异论共性,大家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内容:工作、婚姻、子女。根据每个人的处境,这三个方面每个人侧重不同。但大致规律还是相似的:


1、工作——生存还是第一位

即使是崇尚个人自由的西方,gap year的起源地,生存压力也是首位的,随着金融萧条的脚步,工作变得越来越难得时,他们脸上的表情和思考的内容与我们无异。

片中人的工作五花八门,但也能明显区分出优劣(仅以报酬为准),律师、公务员、大学教授、汽车修理员、全职主妇、流浪汉等,他们的层级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从事律师、教授、教师等工作的人,大多上过大学,有专业知识。其中一位从事的律师工作的人在谈到子女教育时,就说想让孩子多学一些,因为“知识是夺不走的”,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家庭成员在“教育投入—经济回报”上的良性循环。

工作不仅在金钱上会给人保障以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也能增加人的自我价值感。片中一位从课程安排工作起步、最终在大学的职能部门担任主管的女性,工作赠与她的荣誉感——“高中学历而竟能在大学工作”——自我价值感,使得她满意度很高,处处透露着热爱与活力。而另一位全职主妇则十分遗憾自己现在空闲了不用照看孩子了,却也因年龄大了工作无望而沮丧。

我觉得,工作就是在处理我与自己的关系。通过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能够培养自信、能够证明自我价值,如果在工作上无法做到以上几点,那就要像片中人那样甘于现状,从别处去找;如果现在的工作能够有所发展,就要积极去学习、提高,去增加自己挣钱技能,去寻找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2、婚姻——归于平淡的幸福

片中的心目中的金句女王苏西说“任何婚姻有起有落,不管是凭运气还是靠毅力,我们都度过了艰难时期”,而度过了艰难时期后,就是平淡却愈久弥香的婚姻。所以顺其自然,在情热时尽情浪漫,在婚姻实际生活中追求“平淡是福”,no zuo no die。

3、子女——幸福大于痛苦的选择

无论夫妻之间的婚姻生活如何,子女是另一回事儿。婚姻不幸福可以离婚,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却是很难彻底切断的。不论从父母处收到了怎样的伤害,在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们有了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幸福。孩子让父母有了一个持续关爱他人的机会,不断地去爱他人,爱只会越来越多,幸福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孩子是上帝的礼物”这一点儿都没错。

总的来说,就是工作努力上进追求更好,生活中踏实爱别人爱自己,然后就是享受甚至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

 2 ) 记得当年草上飞

如果让我选一部印象最深刻的纪录片,我会说《49 Up》。如果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它充分说明了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要更残酷。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系列纪录片。1964年,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开始追拍14个人。这14个人中,有号称自己平时只读《金融时报》的Andrew,有说她根本不想认识任何有色人种的Suzy,有想研究月亮是怎么回事的Nick,有说“女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总是心不在焉”的John……那一年,他们只有7岁。

此后,每隔7年,Apted就重访一次这批人,跟踪他们的少年、青年、中年,到2005年第七次跟拍时,他们都已经49岁。下一次追拍节目将在2012年播出,届时他们将56岁。

Apted最早决定拍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到确证:象Andrew、John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而象Simon、Jacky这样的底层孩子,从来没有、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但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政治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命的荒诞。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时,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有趣的是,这种微渺感在片中并不因阶层而异。精英阶层固然生活更舒适,但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更高,所以他们和梦想的相对距离,和底层与梦想的相对距离其实是一样的。Nick到35岁时沦为无家可归的人,在苏格兰荒凉的高原上游荡,镜头前的他明显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难以自控地晃动身体,低着头说:关键不是我喜欢干什么,而是我可能干什么。而精英出生的John,大约是这批人里最早慧的。早在14岁时就下定决心要从政,“取消工人罢工权,改用司法裁决”,当另一个孩子问他“那岂不是侵犯了工人的集会自由”时,他咄咄逼人地反驳:“你会把一个抢劫犯关进监狱称为侵犯了他的抢劫权吗?”后来他做了律师,但是始终没能如愿以偿地“进入议会”。40多岁时,他表情温和、脑袋半秃,微笑着说:我现在很喜欢园艺,要是以前你告诉我我会变得热衷花草,我肯定会觉得那是个笑话。

无家可归的Nick,和爱上园艺的John,一样让人心酸呢。

以前我写过一个网络小说《烟花》,讲的是一个“反高潮”的故事:从故事一开始女主人公就貌似会和某男配角发生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但是直到故事结束什么都没有发生。《49 Up》则是一个反高潮的纪录片,并以其反高潮的故事走向暴露着生活的本质。从1964年开始,观众就开始等待那些可爱的孩子会演绎精彩人生,等了40多年,终于等到14个天使慢慢变成了14个nobody。 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尝到的是什么滋味。阿甘的妈妈其实也可以说:人生就像一盒口香糖,嚼着嚼着都一样没有了味道。

        这样说又似乎不公平。放弃了政治抱负转而热衷园艺的John,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柔和;无家可归的Nick在42岁之后竟然成功跻身地方政治,变得更积极。 这样的人性成长也可说是收获?事实上到影片最后,这14个人绝大多数都变得比年轻时更可爱,在时光的雕刻下,凿去狂妄,磨出温润。说到底,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其它鱼虾贝壳一同聆听无边寂静,而在这之前,我们能指望的,大约只是心灵成长,祈祷生的优雅可以抚慰它的渺小。

 3 ) Neil

Neil生在利物浦的郊区,梦想去牛津,但后来去了阿伯丁大学,21岁他退了学,成了建筑工人;28岁他无家可归,35岁他住在救济房里,精神不稳定,被问到“你觉得你会疯掉吗?”这样的问题;42岁他开始从政,49岁他搬离了伦敦,成为地区议员,信仰上帝。他是所有人里唯一没有成家生子的,也是人生最波折也算最失败的一个。他说“有时候,尤其是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失去了和人的联系。”

被采访的其他人,都在这个年纪有了家庭,几个孩子,甚至当起了祖父母,工作/经济条件不管怎样,但都觉得很高兴,因为有家,有另一半,养育后代操心也快乐。只有Neil对家庭的想法很悲观:从7岁起,他就一直说他不要孩子,“因为孩子会遗传他们的父母,即便我的妻子是世界上最正常最乐观的人,孩子也很可能会不快乐,因为他会有我的遗传。”这种悲观,是因为太认清自己,不能确保孩子不会重蹈自己的人生,害怕会给后代带来伤害。我也常想,人生如此沉重,为何要制造出更多的个体遭受这一切。

Neil最后的一段话说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生命只有一次,而且非常短暂,你得欣赏生活中好的东西。我告诉你一件事:我在晒太阳,看到身边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红色,身上有白色圆圈。它的生命不长,但它停在我身边,并没受到惊吓,看起来只是很高兴地振动着翅膀,享受阳光里那美妙一刻。也许生活也不外如是。Just being what you are, realising that life goes all around, and millions of other living creatures all have to find their parts as well. (做自己,生命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之道。)

我并不太喜欢这个纪录片,里面的人不管年轻的时候如何迷茫,每个人都自觉自己的人生坎坷艰难,但从结果来看,他们都足够幸福了。只要有家庭,只要健康,似乎一切都不算太坏。

我更喜欢Neil. 尽管觉得自己几乎一无是处,被社会隔绝,被孤独侵蚀,简直无法适应这个世界,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我们还要活着。不管是为了什么理由活着,但就算什么都不为,能够享受那美妙一刻也足够了。

 4 ) 《人生7年》中的人生经验总结

人生7年经验总结:

1、年轻时,喜欢做什么就多去尝试,去享受这过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比如,tony的骑师经历,兼职演员经历等等)

2、尽快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最好是能有积累的工作,持续地投入才能带来未来可观的回报,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有人十几岁就明确了(nicholas\john\andrew\tony),有人二十几岁明确(bruce),有人则三四十岁了还在晃悠(symon\paul))

3、收入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面影响婚姻和谐度,低收入更有可能导致不幸的婚姻;(比如symon)

4、找个合适的人结婚很关键,高收入并不意味着幸福的婚姻,不合适的人是导致失败婚姻的根本原因;(比如Nicholas和Andrew,Andrew明显更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对象;比如paul是被婚姻拯救了;比如suzi找了个很靠谱的老公,过地很幸福)

5、不要轻易离婚,不幸的婚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孩的性格和发展,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小孩自卑内向、未来缺少规划等等。(比如塞蒙和保罗就挺自卑,事业也没什么成果;比如苏西14到20岁的叛逆经历等等;比如Bruce不善于跟别人打交道)

6、要注意运动,保持健康的身体,少点抽烟喝酒,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影响中老年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比如Lynn,35岁时得了重病;比如tony\paul,就挺注意锻炼)

 5 ) 人生轨迹的启示

电影里,那些小孩从7岁到49岁每隔7年的人生片段。他们已经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历程:学习,成家,工作。

1.惊叹于有些孩子从7岁就对人生有个清晰的规划,知道自己将来甚至一生的轨迹,并为这个方向努力。人生竟如此的契合于规划。

7,14,21,28,35,42,49

7岁时童言无忌,天真却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
14岁时中学,思考和警觉性提高。
21岁时大学,为完成学习努力,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石。
28时结婚生子,照顾孩子,家庭生活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35岁很多人离婚,很多人父母去世。很多人这个时候结婚,这时候的婚姻虽然人顾虑更多,但是结局是圆满的。
42岁时,很多人表示也曾有冲突,但两个人关系还是努力的维持下去。孩子逐渐长大,更多担忧孩子的发展。
49岁时,很多人表示其实他们现在活得开心。

给我的启示:
1. 人生不管出身如何,个人对自己人生的清晰的目标至关重要。家庭出身好的人,往往很早就领悟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2.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多数决定过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贫穷的可能性越远。
3.有目标,按部就班,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4.等到自己心智成熟时再结婚,婚姻的稳定性要高很多。
5.一个人要有一个贯穿一生的职业,否则只能换零工做苦力一辈子,这是很不幸的。这不仅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婚姻和下一代。事业需要有恒久性。事业和职业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阶层的关键,因为学业是为了给事业打基础,而事业很大程度上影响婚姻。

 6 ) 仍然在寻找意义

我的人生正好走到一个迷茫和寻找人生意义的阶段,遇见了这个片子,用一个星期看了这部片子。刚开始看时,觉得没有什么新奇,七岁孩子说了自己的梦想,长大就变成这样的人,觉得有点缺乏厚度,所以中间停了几天没看。后来到了28岁开始,人生出现了挣扎和转折,我开始痴迷,也许因为跟我年纪相仿,遇到的问题也与我相似,带着好奇心用了两个晚上把后面的全看完了。就像片子里说的,这个片段描述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一类人,我只是一个缩影。每个人从片子上的人生片段中,都会看到自己的挣扎、矛盾和选择的影子。

看完这个片子,我还是想回归人生意义这个话题。看片子之前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有两点。我认为人生意义有三种类型,一个是利他,一个是利己。利他的一类人,希望影响世界,在世界留下印迹,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即使微不足道。利己的一类人,希望寻找快乐,追寻和实现自己的所好。还有一种,利他与利己的结合,无论是偶然还是有意为之,这一类幸运的人,将利他与利己合二为一,既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也有利于社会,这样也能够在社会赢得好名声,而受到人类社会的欢迎。

影片的人生给重新审视这个意义的机会,对照着每一位人物的人生,我觉得我的三个分类过分分明了。人生的意义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有可能是利己有可能是利他,也有可能合二为一。每个人的人生首先都是从利己开始,积累自己的价值,而后偶然或有意发生利他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价值。我们的前半生都在卯足劲做“利己”的事情,让自己学习经验、知识和技能,获得价值观、人生观,寻找自己所爱。而后半生,有的因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开始做“利他”的事,回馈人类;有的因为前半生的事没有做完,而继续在寻找自我价值和迷茫,并且在承担人类使命(繁育后代)中更容易失去自我,因而更迷茫,最后将人类使命作为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催眠自己说:“家庭和健康就是我所希望的”。记得片中的儿童之家的 Paul 在56岁的时候说:“直到现在我才找到了真实的自己”,而记得当时他的眼神是从未有过的从容和安定。所以,我认为人生大体可以在这里做个分类——找到自己所爱并擅长它(即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的人,会认为这项事业是自己的人生的意义,如片中的物理教授Neil,乡村音乐家,从事法律 的Andrew ;没有找到的人多数会把人类使命作为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类的不同,就在于所喜欢所擅长的事不同,以及找到所喜欢所擅长的时间点的不同。所有,我目前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事并擅长它。

 7 ) (只是一篇字数过长的短评)

看到49UP,Neil是我觉得最不符合大众期待的一个人。从7岁时的天真烂漫到35岁的中年失意,好像他的人生始终在走下坡路,没有一丝起色。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亲密关系,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所。在42岁与政治结缘之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转变,49岁的他在面对镜头时,眼神里少了很多年轻时的迷茫和失落,我无法解释这样的转变,但很愿意去倾听这样一个不得志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看法。他很从容地说:“我认为生命只有一次,人生苦短,你要对那些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激。我要讲一个小故事,我在晒太阳,一只蝴蝶落在我旁边,它有美丽的深红色翅膀和白色花纹。蝴蝶的寿命很短,它离我非常近,它一点也不害怕,它欢快地扇着翅膀,在那一刻展示着自己的美丽,享受着阳光。也许生命不过如此,要做自己,明白生活会一直继续,世上还有无数生命也在寻找自己的路。”我想到了皮克斯新上映的电影《心灵奇旅》,可能人只有在生与死的界限上才能真正明白秋日阳光下从树上飘落了一片叶子的美。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本命运之手乱写的剧本,太在意它的剧情,快乐就会少很多。

 8 )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隐情,无论境遇如何也都会有遗憾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隐情,无论境遇如何也都会有遗憾。展现出来可见的只是冰山一角,沉在水面下的往往是核心。

《人生七年》中最让人牵肠挂肚唏嘘不已的尼尔,直到56岁这集才说出自己其实从16岁起就罹患精神疾病,也因此退学并在其后就业上饱受困扰。年轻时自尊心极强的他显然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精神有问题的事实,却因此而痛苦一生,真心希望他越来越好。幸而年过40后,BRUCE的友谊和基督教信仰帮助了他,看到他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状态越来越稳定,到56岁终于基本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了,真心欣慰,希望通过节目他一直不懈地写作的文字能够受到关注,那是出自一颗饱尝痛苦的敏感心灵。

几位主人公中在仕途上最成功的JOHN,从小就显得高傲,容易让人觉得他因为含着金汤匙长大享有特权,所以人生顺遂。然而在56岁他坦承自己虽然从小都是接受的最好的教育,但其实他父亲早在他9岁时就去世了,靠母亲出去辛苦工作才付得起他的学费。所以他从小就非常勤奋努力,并且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尽管他现在已经在法律界身居高位,然而他也还是有遗憾,坦承他的幼年伙伴两位都已经是部长了,他会担心自己年龄太大无法再参选。我其实蛮欣赏JOHN的,骄傲然而真实坦率,原则极为明确,具有社会责任感,从小就主人翁意识极强。只有他是从小到大时刻对英国社会整体特别关心、虽见解犀利却理性客观。

科学家尼古拉斯人生看起来顺风顺水,顺利地似乎不真实,最励志的代表了。从农村出来,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从小热爱科学,上了牛津,毕业就去美国大学任教,没走过弯路,科研事业一路上升,35岁副教授,42岁正教授,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一腔科技造福人类的理想。然而他的一生一样会遇到挫折,婚姻从开始就暗藏危机,儿子10岁时离婚,对小孩影响很大,几乎同时,倾注全部热情的科研事业遭遇重大挫折,不得不从科研转而教学。在节目中,他自己苦笑道,他更希望自己作为科学家而知名而不是因为这个纪录片而知名。人生似乎总是如此,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短评

活得有意义与否,个体成长的速率快慢太重要了,从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看,甚至超过金钱和阶级。一个人要追求什么,一个跨世纪的连载纪录片要表达什么,导演没有明说,只是渐渐拉开了主人公重聚联欢的大幕,一切趋于明朗。

7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尼尔的话可以给这一系列关于人生的记录片作结,你必须自己选择如何生活:我在晒太阳时看到身边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红色,白色圈圈,它的生命很短暂,但它停在我身边,并没受到惊吓,好像很高兴地振动着翅膀,享受阳光里那美妙的一刻,生活无外乎是做自己,这世界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10分钟前
  • 青山好景
  • 力荐

最后一个哥们最衰,小时候挺好的,长大了反而变得很神经质,即使如此在政府补助下也过得还不错。西方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平淡、空虚,而不是什么狗屁阶级斗争。

13分钟前
  • 笼之吻
  • 推荐

Amazing!我太喜欢了,并且很受启发,强推!

17分钟前
  • 鱼也不明白
  • 力荐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18分钟前
  • kolin
  • 推荐

最真实的最惊人

19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力荐

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在谈到婚姻出现的问题时,Paul一直强调是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自信导致了婚姻的问题,在妻子讲话的时候也一直看着她。妻子回答,我不确定问题是什么,但我一直知道他爱我。这不就是爱情的模样么!

22分钟前
  • 比伯
  • 推荐

跟俄罗斯版相比,俄罗斯版更多的是讲国家民族,而英国版基本上就是讲人生。几天时间,从7岁就到了49岁,我觉得自己比他们还难过。

25分钟前
  • vivi
  • 力荐

不管生活富足还是清苦,至少很多人是依照儿时的想法在进行着。如果有一个中国版,应该能看到更多拍摄对象受外力影响放弃原本的路径和愿望吧。

30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还真的是知天命了,经历了好多事,许是真的看透了,也不较劲了,或者说再较劲再不满也得不到什么了(杰琦),梦想什么的,也都戒了。想想到了这个年纪,太顽强也太无力。9

3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一集的最大惊喜是“三个女孩”中的Sue,她在伦敦大学从事行政工作,中年焕发光彩,并有一位非常贴心的伴侣,略感以为的是Nick,他经历了离婚与再婚,不过,他的第二任妻子真心漂亮,气质亦佳。普通人中的Paul,在澳洲生活得不错,家庭和谐程度可能是所有人中最高的。Tony买了度假别墅,特别会享受。

33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他们都有孙子了,觉得之后也不会有啥大变化了。

38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没看到太多意料之外的感触。人生繁琐,本就已知。意外的是看到爱情在某些人生命中仍扮演的颇为重要的角色。

41分钟前
  • 闻人林
  • 还行

在49歲,很多人又開始逆襲,果然人生比戲劇更精彩。能夠看到這些變化真的太棒了。蘇珊有了二婚而且丈夫超帥,跟她太搭了,在倫敦大學行政部也當上了主管,為文學學士設計課程等,真是一份幸福的工作,沒有上大學卻能留在大學工作,這也就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才可能實現的事了吧。蘇珊一直有這樣的能力,當然,她漂亮又有智慧,是倫敦東區三女子最清醒的。Jacke怒懟編導那段其實講得挺有道理的,不過既然如此,可以像查爾斯那樣選擇不拍攝,而不是一邊享受著成名帶來的好處,一邊又拒絕私生活的暴露。相比之下,蘇西在這個問題上的說明更加令人信服,她同樣公開表達了不滿,但是也說了繼續拍攝的理由「每個人都因為某種原因而繼續」,Bruce是最淡定的,表示對他影響不大,這很符合他的氣質。Neil終於皈依了基督信仰,太感動了,他說,是信仰使他變得更好。

46分钟前
  • 暗夜的星辰
  • 力荐

有意思的是看到片末,受访者在公园玩的游戏与成人后从事的工种没有多大差异。潘光旦的血统论得到80%的验证。

51分钟前
  • 熊猫小肉球
  • 力荐

1.13 49年,不足以懂人生,亦不足以知天命,但,他们都在顽强地做自己,任何时刻都可能改变一生。

56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49继续没啥变化,唯一的波澜可能就是东区小胖姑娘跟导演翻脸了…21岁就翻过,只是那集没放正片里…本来做这种电影就是件rude的事,看来导演比想象中更rude,当然刺激(激发?)被采访者可能是职业需要所以我一直对记者之类的职业有抗拒感…于是角色激动的自我辩护也并不一定是他们平时的人生态度…

57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bruce真的是个天使 从小就自带圣光一直没变过 john有两次都说到自己读到好学校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到56岁才对镜头说出9岁时家道中落的事 他也真的很好诠释出了按照自己人生规划走一步步成功努力的人生是怎样子的

58分钟前
  • Hauu
  • 推荐

这集最有感触的是婚姻。35岁以后结婚或是二婚的,感情都比较稳定温馨,想是非到那个年龄,人才看清自己,心平气和。另外就是,婚姻绝对不是Happy Ending,它是对于情商和智商更大的考验。

1小时前
  • 玥然纸上
  • 力荐

在受访者里,只有出身TOP1的John利用了这个纪录片作为政治宣传。大部分人都认为拍摄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包括来自Upper class的Suzy。看他们年轻的时候被问到某些尖锐的问题,会觉得无足轻重甚至挺搞笑。可是人至中年遇到扎心的提问,身为旁观者都觉得难受,就像他们说的,每过七年就要审视自己的人生,看到自己做过哪些错误的决定,是挺残忍的。

1小时前
  • 枇杷精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