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

剧情片英国2021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莎朗·豪根,Samuel Logan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Justin Martin

 剧照

在一起 剧照 NO.1在一起 剧照 NO.2在一起 剧照 NO.3在一起 剧照 NO.4在一起 剧照 NO.5在一起 剧照 NO.6在一起 剧照 NO.13在一起 剧照 NO.14在一起 剧照 NO.15在一起 剧照 NO.16在一起 剧照 NO.17在一起 剧照 NO.18在一起 剧照 NO.19在一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1 04:45

详细剧情

讲述一对因疫情封城而隔离在家的夫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及两人的关系。

 长篇影评

 1 ) 滕华涛饶了这部剧吧,我们不想看武汉堡垒

看到滕华涛执导5-6集的时候心头咯噔一下,感觉特别怕他拍成《武汉堡垒》,看过之后好像还不如武汉堡垒,除了全程出戏之外(男女主好像都在野游啊),先不说刻意煽情还有剧情漏洞,这部分和上海堡垒观感一样一样的,腾导顺带把赞助商都黑了一遍,建议没有备胎,通过性差,路上救援能力差的长安汽车收回赞助费。

-----

有人说《火神山》比武汉堡垒这集更差,那能比么,《火神山》这集是没有导演的。。。

 2 ) 救护者:只说很好哭,未免有点太浅薄了

《在一起》开播后,几乎长在了观众的泪点上。10月2日晚,曹盾执导、朱亚文主演的第四单元《在一起·救护者》上线,而口碑评分也一路攀到8.7。

源于真实的这部剧为什么能口碑爆棚?比起刻画故事,如何表达出“平凡、真实”是艺术最难的关窍,而这部剧分成10个单元的剧没有选择宏大的视角,以不同行业对抗疫情的细微切入,突然就让人仿若重温半年前的经历,每一幕都能感同身受。

《救护者》从开画后就进入了生死边缘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在一场无声的战争中,平凡的个体的无畏,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悄然的点到了泪点。

只说这部剧好哭未免浅薄,在刻画平凡的过程里,导演和演员们都把技术藏了起来。

Part 1:直面生死的震撼

不同于《在一起》前3个单元《生命的拐点》、《摆渡人》、《同行》带来的“催泪”、“太好哭了”的观剧感受。

《救护者》的故事刚刚开始,就营造出一种争分夺秒的紧张气氛。

在此起彼伏的救护车警报声、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吸声交织中,我们的视线随着上海援鄂医生黎建辉(朱亚文 饰),匆匆逆行穿越过刚刚关闭通行的高速通道,去走进那被按下暂停键的抗疫主战场——武汉。

高速收费站关卡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前方的武汉挤满了出城受阻的车辆,不着一字,但那种焦灼与慌乱已扑面而来。

几乎来不及喘息,匆匆换上最高级别的防护服,黎建辉立刻投入到楚海医院南六区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中,他显然还有点恍神。

看到病房里放着黄色的裹尸袋,黎建辉有些生气地质问楚海医院呼吸科医生方锦(赵魏 饰),毕竟这样的物品容易影响患者的情绪。

万万没想到,方锦没解释,带他走了两步,就在一条过道里,几张临时加的病床上都是被这种袋子包裹着的遗体。

生与死,距离如此之近,就算是临床经验丰富的重症专家黎建辉也惊呆在那里,曹盾用了一个长镜头将长长的走廊刻画出来,朱亚文穿着防护服的微微踉跄也显出了几分惊慌。

疫情的危险与残酷,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台词的长镜头里,真实得让人感到窒息。

这还不是《救护者》里最戳心的一幕。

剧中,患者小朱(尹昉 饰)原本还沉浸在即将做父亲的喜悦之中。

结果第二集刚刚开始,他就因为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来不及接听孩子平安降生的报喜电话。

画面上,这个刚刚升级当爸爸的年轻人沉默无声地躺在病床上,已经失去了生机,而妻子发来的孩子的第一张照片还亮起在手机屏幕上,阴阳两隔。

他赤裸发绀的胸膛、紧闭的双眼,以及画面一角医生微微颤抖的手,都在彰显着人类在死亡面前巨大的无力感。

迅速将大家带入直面生死一线的氛围之后,一场黎建辉一线抢救陈老太太、方锦四处收集借用呼吸机零件的救护接力将这个单元的故事推进到高潮。

虽然不是特别懂这一连串的专业术语,但从黎建辉、周周(徐璐 饰)等医护紧张凝重的神情上不难判断,这又是一次生死关头的角力。

在密不透风的抢救过程中,镜头有时会切换到焦急等待结果的陈老太老伴赵老先生那边,那目光无声地诉说着对老伴平安脱险的期盼。

这种蒙太奇切换的手法该剧用得不多,却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手术室内外心情的同频共振。

镜头一晃,已是一个月后,陈老太终于转危为安从ICU监护室里出来了,温暖的阳光打在她脸上,重生的喜悦也照亮了整个故事——在不畏的搏斗里,我们挺过来了。

松了一口气之后再细想想,非必要不使用台词、更多依靠镜头语言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冷暖色调的前后对比,这一切都让《救护者》显得极富电影质感。

Part 2:戳泪点背后隐藏的技巧

也许是近年来的《九州·海上牧云记》和《长安十二时辰》成绩都颇为耀眼,如果不提,我都快忘记《救护者》的导演曹盾原本是摄影出身的。

记录了陈坤、董洁、刘亦菲颜巅时期,至今仍被视为爱情剧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的《金粉世家》,摄影的名字赫然标注着曹盾。

其实,曹盾不仅是个老摄影,还是个老编剧。2000年,他的名字第一次进入影视剧行业时,就是和汪海林、程樯一起担任电影《我真棒》的编剧。

此后,他和六六都成了滕华涛的联合编剧搭档,《王贵与安娜》以及《蜗居》都是他们这个班底的作品,只是曹盾同时又担任了这几部戏的摄影,因此业内往往把他视为滕华涛的御用摄影师。

曾经凭《失恋33天》摘得诸多奖杯的他对于镜头调度和画面细节呈现已经近乎具有一种本能。

《海上牧云记》就曾以片头的几个航拍大远景镜头,迅速将网络奇幻文学构建的架空世界“九州”展现在观众眼前,完美契合了原著东方魔幻史诗的气质。

在最新出炉的第30届金鹰奖提名名单中,狂揽优秀电视剧、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像、最佳音乐、最佳男演员多项提名的《长安十二时辰》,其画面同样具有极强的曹盾风格。

喜欢运用长镜头快速直怼营造视觉压迫感,同时用光影对比表达生死情境,都让曹盾执导的作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质感。

此次拍摄《在一起·救护者》,曹盾也对镜头语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像《救护者(上篇)》中,黎建辉走到过道中目睹生死仅一步之遥的这个长镜头,就完全出自他的构想。

一镜到底一气呵成,把凝重而让人恐惧的气氛营造得更加真实完整。

剧情中真实重现,由于病毒极为狡猾,症状十分隐蔽,感染者迅速增长,且病情急剧恶化,而物资紧缺、人手紧张,对这种新型病毒的特点和规律,当时的医护人员一无所知。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普通人也许永远无法想象那种惨烈的战况。

只有当满地的血迹、随时都在消逝的生命、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不断传来的紧急呼叫出现在画面中,那种令人窒息的焦灼感才带来一个残酷而真实的认知:这其实也是一部“战争片”。

每天都有生命突然画上休止符,刚刚还拉着护士周周的手恳求换个病房的女患者,转眼就悄无声息地离去了。

没有硝烟的战场,生死瞬息切换的残酷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这次拍摄让朱亚文感叹“至今想起来头皮发麻”。

Part 3:都是普通人家的儿女夫妻

作为一个摩羯座的导演,曹盾的个性低调、冷静、务实,习惯性规避刻意的煽情,这也让不少观众又爱又恨,一面赞爆“大片style”、“高级”,一面又大呼“我喘不过气来”、“太沉重”。

由于镜头聚焦的主体都是重症病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的专业素养要求他们尽量克制情绪的外露和表达。

老阿姨印象特别深的是这样几个画面:刚刚见识过“死亡过道”,黎建辉的脚步有些慌乱,但听到同事们的呼叫,他迅速调整心情投入新一轮的抢救中。

只是在一天紧张忙碌的救治结束后,眼看着几条生命在眼前悄然流逝,瘫坐在一旁开始脱防护服的他忍不住两眼发直、双手微微颤抖,而他扯下的乳胶手套里竟然满是汗水……

压力有多沉重,内心有多憋闷,不需要言语,全在画面的细节里。

相比冷静自持的黎建辉,年轻的护士周周显得尤为感性。刚刚到楚海医院“参战”的她,在穿防护服时,忍不住问同为援鄂医生的魏力“害怕吗”。透过护目镜,她的恐惧肉眼可见。

被草草安慰了一句“应该没事的”,周周就遇上了一个住在走道加床、害怕得只想回家的女患者。

面对她的抱怨和求助,周周也不知如何安抚,只能用“现在是特殊时期”、“放心,有我们在呢”这些苍白的话去灌鸡汤。

残酷的生死战场最考验人也最锻炼人,周周的委屈、恐惧、凌乱、成长也没有运用过多的情节拼凑,去库房抢氧气瓶、帮忙收拾带着病床的床单……几轮奔忙下来,心态已然悄悄改变。

一回头,发现刚刚跟自己求助的患者已一语成谶,她木然坐在病床边帮她涂抹迟来的冻疮膏的动作里,有着对生命骤然消逝的不可置信,也有着不知道怎样才能为患者做得更多更好的伤痛、不忍、遗憾。

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仿佛就凝结在她这一下一下庄严如仪式的涂抹中。

坐在角落里抹泪的周周,突然接到父亲从家乡打来的电话,迅速吸吸鼻子调整心情声称“我在这里特安全”。

却又因为妈妈不顾“不要聚集”的提示出门去跳广场舞突然情绪爆发,一句急得跺脚的“我们在这里拼死拼活地救人”不小心说出了实话。

一个年轻稚嫩的白衣天使,一个报喜不报忧、牵挂心疼父母的小棉袄,周周的脆弱冲动,都那么真实。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赵老先生和陈老太这对夫妇。

老头又倔又固执,却有几十年来给老伴拉小提琴的浪漫;老太太成天念叨数落老伴儿,气急了还忍不住上手拍打,却偷偷叮嘱医护人员“万一有个什么,一定要先救他”。

看多了强行发糖的营业式秀恩爱,这种丝毫不做作的彼此牵系才是真正的细水长流。

对普通人的故事予以关注,以及把所谓“白衣天使”也还原到普通的为人父母、子女、丈夫、妻子的身份上,这样一种“去煽情化”的拍法,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这场疫情带给我们最真实最深刻的体会——

我们都不过是凡人,不需要跌宕的英雄传奇,平凡平静的生活才最值得珍惜。

Ending

曾经的我们对于英雄的想象都如同神话,期盼他们身披金甲战衣脚踩七彩祥云来拯救世界。

可是现实中,哪有什么披坚执锐的铠甲勇士打怪兽?有的只是和我们一样在脆弱恐惧中挣扎着没有放弃本真的善良、没有逃避自己责任的普通人。

就好像距离重现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未知的新型病毒,摸着石头过河,为治疗方案吵得不可开交的背后,点点滴滴都是对生命的高度负责。

为什么是我们能扛过至暗时刻?或许,是因为这些最平凡又最伟大的英雄共同筑起了最坚实的护卫吧!

(《救护者》单元编剧费慧君在《在一起》开播晚会上发言)

 3 ) 《同行》的导演厉害!

《同行》的导演和编剧,以一己之力拉低整部剧的档次,可见功力深厚。

明明是一部高质量的抗疫剧,明明是真人真事,不仅拍得跟假的似的,还硬生生被他拍成不入流的言情剧,导演不一般啊。

太多槽点了,连我妈都说,这两人是要搞对象。

七八十分钟的戏,赵今麦吭哧吭哧蹬自行车就占了10分8分。还有汽车广告,还爆胎,那厂商没把赞助费要回来吗?

那乐医生哭的,我和我妈都以为是老师死了。结果,他师兄的爸爸。what? 到最后才出两个镜头的师兄!导演,你在那儿跟我们玩剧情反转呢!

还有,那个突然跳出来的“小油桃”,让他们给带两个桃儿,有什么意义?之后我就一直合计这两个桃儿。这两个油桃咋办?放哪儿?他们俩吃了?之后再买?去哪儿买?那不然扔了?要不烂了可咋整!(你看看,这两个桃给我担心的,一直惦记到变成桃核儿)

到最后还四个人手拉手。怎么滴?这是要排排坐,吃果果吗?

再来,每个医院的医生可以随便跑的吗?想去哪个医院,就去哪个医院的吗?那容大夫说跑到乐医生的医院工作,就跑过去了?

最后,必须说,杨洋真的天生丽质。赵今麦还脸色蜡黄的,杨洋肤色白白嫩嫩的,肤质真好。

虽然演抗疫的医生,虽然别人脸上都有伤和疲色。但乐医生一直精力充沛,脸上干干净净的、连个红印子都没有。唉,长的好看,真的啥都有优待啊。连护目镜,口罩啥的都不忍心在他的脸上留下伤痕。

就酱!

 4 ) 亲历者|作为医务人员的家属视角

单亲家庭,上发热门诊的,是我退休返聘的母亲。

当时临近新年,我大年二十七回家,那天是很日常的一天,虽然上午我听说了疫情有点紧张特地去买了口罩,下午接到我导师的电话,反复提醒路上一定不要摘口罩。

我看了一眼,坐的那班车过武汉。武汉的情况,当时医疗圈里也有一些传闻了。于是我在六个小时的旅行里没吃没喝,看着换车站口的奶茶店咽了很多遍口水。

但我远远没有想到后来的故事。 大年二十八武汉封城,我母亲说,那正好在家好好过年吧。她是一名消化科医生,前年刚刚退休,目前返聘在专家门诊,过年期间不用值班。我想也好,窝在家里总是安全的。

大年三十我在母亲家被封了小区,我作为途径武汉人员,在家里不许出门。我妈收到了医院的短信,说发热和咳嗽的病人已经挤满了她们医院,呼吸科被抽调去了各级隔离病房。北方的冬天本来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咳嗽发热和传染病人无法分辨,各个科室的在职医生均轮流上岗全天在院分流病人。

我妈说,你好好隔离吧,我得回医院了。

这一去就是二十八天,十四天工作,十四天隔离。

———————————————————————

我是靠社区和邻居养活的。

社区给我送来了米和油,邻居分给我了十斤香菇和二十斤白菜。一位我母亲曾经的老患者通过邻居转手递来了一箱牛奶,一篮零散的各色瓜果。

我妈中间托人捎回来了一大袋口罩,说是紫外线照过的,让我蒸一蒸,在暖气上烘干再送回去。

因为每人每天只有一个口罩和一套防护服,有多余的就可以去二级隔离区摘下来喝口水。

我母亲当时生产的时候有点产伤,不太能憋住尿,那她大概就只能一天不喝水了。

每每想到这个我就会不由自主掉眼泪,然后在贴着新年福字的客厅里酝酿成又一场没有来源纯粹为发泄的号啕大哭。

我所在的城市确诊病人里,有六个是我妈的诊室确诊的。

其中两个还逃跑了被公安堵在了家门口。

一直到六月,我还常常梦到我妈说不回来了住院了,然后突然惊醒。

——————————————————————— 自己的经历讲多了,说说剧。

这部剧第一集努力日常,隐忍而平淡。

但我从第一个抢救的镜头就开始恐惧,那种恐怖片里感觉鬼快来了但鬼还没有来的那种毛骨悚然。

就这一点,我给这部剧打五分。

我潜意识的情绪就投票了它的真实。

甚至,现实更严峻,更混乱,更戏剧。

戏剧到什么程度呢?

医院发短信问我们滞留在家的医护家属愿不愿意去医院当清洁工。

因为真的没人干。

其他的严峻混乱戏剧,和伟大,大家在新闻里应该也都看到了。抗击疫情这件事最伟大的是,它不是某个某个群体的功绩,是千千万万,每一个中国人的功绩。

尽管从第一集我就憋着泪,但我还想看下去,希望这部剧能够记录一段真实而伟大的历史。

 5 ) 火神山你怎么了火神山

我本来看预告,最期待的就是《火神山》,结果,目前七个剧最垮(个人意见,不接受反驳,反驳就是你对)。

导演和编剧想要太多了,想讲武汉情况紧迫,想讲火神山的建设,想讲解放军的担当,想讲小汤山和火神山的传承,想讲家国还想讲私情。

一锅大杂烩,什么都没讲好。

火神山的落点应该在一个“建”字。

十天“建”一所医院,图纸、选址、人员调配、施工中遇到的难题等等,剧里完全没有表现。

很多观众都在吐槽护士长不断重复防护措施,但这个其实是对的。

“建”不仅仅只建起一个医院,还应该包括内部的建设,这几年当然就应该有隔离区怎么建立、团队怎么建立协调配合、还有各种操作规程的建立和执行。

不是说反复提及防护对其他医护人员是不需要的,毕竟一个新型传染病,一开始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够,手段和程序不规范是有可能,这时候一位有多年与传染病斗争的护士长参与传染病医院内部建设是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及时的。

但问题在于全剧只是反反复复地重复这一个点,未免就让人审美疲劳了。

隔离区的建立只是一笔带过,这么划分的重要性只是在一个三个人的“小会议”上简单提及,这个点本来可以展开讲,联系上当年的小汤山,“传承”的点就能有第二次的升华(第一次当然是火神山建立时,调取的小汤山的图纸)。

本也来两山之间关系就千丝万缕,“传承”在细节之中就能体现,实在不必这么刻意地插入这么多“回忆杀”。

事实上我甚至觉得火神山不必过多讲述“救治”,因为整个剧里关于“救治”主题已经太多了,火神山的重点理应落于“建设”。

至于感情线,就……额……高兴就好吧……

(以上一家之言,不接受反驳,反驳就是你对哦。)

 6 ) 同行hang不配有姓名

可能是1、2单元超出了预期的好,昨晚我怀着激动的心和其他同学一起满怀期待地云收看了《同行》,看的确实激动,差点心潮澎湃的没睡着。真的建议每单元分开评分,这水平对不起前面同行(hang)打下的口碑。

剧情、演技等等不讨论,槽点太多吐不过来,毕竟都有主观成分,怎么讲都有洗地的。我只说事实。杨洋同事做的疾病增长模型每天病例数高高低低,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就这还小程序实时更新?预测应该是平滑曲线啊!这是我就摆个样子给你看,反正你知道我做了就行了,我管你观众会不会较真,反正审片的不看这个,我糊完差事了事。

整个剧的细节都充斥着这种态度。袁老师防护服前胸后背都写着袁老师,某主任胸前就写着某主任。群里同事都是x医生,除了主角,配角不配有姓名,名字都懒得编。事实上第一我从未在哪个医院当时的影像里见过这种有姓无名的写法,第二就日常生活来讲,你在微信群里就靠这个称呼,分得清谁是谁?你不得标注XX科XX?小孩叫油桃,包里就带着几个油桃,好我服。怪不得这剧叫《同行》,特别喜欢玩文字游戏,不忘时时从这个词语里拔高点题,升华一下“纵做鬼也幸福”,真是好熟悉的配方,好熟悉的味道。在同行们都在从细节里试图让献礼主旋律不悬浮的努力下,您们成功的把这剧拽成了磁悬浮。您们到底是低级红,还是高级黑?是能力做不到细节准确,还是压根觉得这就是假的,编的演的更假一点无所谓呢?

 短评

比起隔壁逆行娘道好多了很写实这才是好的抗疫剧

3分钟前
  • 墨鱼笙笙
  • 力荐

看到周一围演的医生病重时说:同意遗体做医学解剖就泪目了。在金银潭医院因新冠肺炎离世的患者有320位,其中18个家庭捐献出逝者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2月16日第一例新冠病患经家属同意被解剖,为后面成功反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让一直都在盲打的医生终于找到了方向!感谢这部作品,没有忘记那些遗体捐献者及他们的家属,没有他们防控措施及临床救治都要多走许多弯路!

7分钟前
  • gfjdwsg
  • 力荐

《在一起》不是一部娱乐的电视剧,不是一部时尚的电视剧,而是定位为一部时代报告剧,从简短的预告片中,我就感受到,这部剧展现的是真实的抗疫过程,不仅有护士领着病人们跳舞,也有病人们的恐惧想逃离,剧中不是一个个只会欢呼我们抗疫成功,而是展现了抗疫的艰难与真实。

8分钟前
  • Doris-peach
  • 推荐

终归四个字:避重就轻。虽然豆瓣8.8分,但这个剧集的“参差不齐”程度其实比《祖国》《家乡》还要夸张。某几个单元简直看得令人发懵,不过《摆渡人》和《救护者》这两个的确还不错。前者从“快递员日记”中找到切入口,原型故事本身带有类似公路片的流动性,故事线索、人物细节打磨到位,雷佳音、张静初、蒋欣的表演水准很高。后者是封闭病房里的“螺蛳壳道场”,美术和镜头调度和本剧其他单元比是鹤立鸡群,频繁使用长镜头塑造身处人间炼狱的沉浸体验,群像塑造上笔法碎、散但整体性非常高。这两个单元的导演最近的剧集作品分别是《天盛长歌》和《长安十二时辰》,紧挨着隔壁单元的是《上海堡垒》的导演....没有对比,也有伤害。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不拖沓不魔改尊重事实给三星 对手太差给四星

15分钟前
  • 刘艾米呀
  • 推荐

看到张嘉译(张定宇原型)那步履蹒跚的样子,泪目了。疫情最开始的时候真的是太惨了,医务人员完全暴露在病毒面前,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冲上去,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16分钟前
  • 风沙
  • 力荐

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可以说,绝对是电视剧里的全明星阵容,故事也从小处着手,尤其是细节处处见功夫,张嘉译饰演的患病院长在楼梯口那段,伪装坚强但又小心翼翼那段,绝对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桥段还有很多,相信很能触动不少人内心。但,话说回来,作为一种有选择的创作和宣传,缺点也显而易见,刻意回避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以,综合来说,3.3。

21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快到年底了,但不要忘记我们是如何戴上口罩,又是如何摘下了口罩。感谢有这样那样的剧和纪录片在记录这个时代和时代里的我们。希望一直都在,在我们每个国人身上,如一条顽强的生命之河,不曾分离,也不会干涸。

24分钟前
  • Xiao
  • 力荐

同行单元,垮掉全场

26分钟前
  • Amour et toi
  • 还行

2020年9月29日晚上八点半,东方卫视首播,第一集将近结束,节奏缓慢,慢动作过多,第一集就煽情,重点一直在院长病情,未体验到病毒到来后紧张感,紧张感克制得,点到为止,就好像在看一部普通的生活医疗剧,这一集我很不满意,期待后面几集能表现得好点……

30分钟前
  • 远处的藤原蜀黍
  • 还行

我来自武汉

31分钟前
  • 乌鸡
  • 力荐

刚刚看完第一集还可以,张嘉译的院长演的很好,最后一幕女护士剪头发很让人感触,人山人海挤医疗资源,保安保洁辞职,都让人想起过年时候的紧张混乱。先给个四星,再看后面情况。

35分钟前
  • 一辉
  • 推荐

1月4日已经有了不小的恐慌,卫生员、保安纷纷要辞职。然而后来一切又归于平静了。人们恐慌,是因为李文亮们说出了真相。归于平静,是因为……开会时,谭松林说:“这一次太猛了。”张汉清更直接:“这个歼灭战该怎么打,用嘴打吗?”领导们却不以为然,觉得事情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严重。《摆渡人》中,早在12月就有医生叫辜勇最近不要去医院。虽然医生没有明说,但也侧面证实了。但很反常的是,直到1月中旬这传言也没怎么传开,人们还是该干嘛干嘛。文静也说她一直在看手机,但是没听说这事,说明是假的。其实文静错了,一件事你在网上查不到,恰恰说明它是真的。直到1月20日,电视上才第一次提这件事。这些细节都说明导演想拍得更深刻,但也只能拍到这个份上了。希望未来有一天审查制度能宽松点。希望未来有一天也能拍拍李文亮们的故事。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张(定宇)院长演技炸裂,所有演员都满分,这才是中国电视剧该有的样子,比那些乱码七糟的偶像言情、抗战神剧好太多

40分钟前
  • 贝壳汉堡
  • 力荐

周一围和张嘉益在街边吃面那里刻画的好真实,面上来之前,两个人都戴着口罩说话,有点咳嗽之后又马上转过去,剧本里任何一个场景都不放过,好编剧搭配好演员,1+1大于2了。

41分钟前
  • 只为等你
  • 推荐

最新一个单元怎么回事,剧本不行不说,演员也不行,杨洋今天的角色,一瞬间穿到肖奈,还是那股子端着,看上去和他以前演的帅哥校草没什么区别,尤其是村头相遇那段戏,仿佛下一秒就会说出不巧我在等你。能看出来想转型,感觉等他什么时候不再端着,就差把帅写脸上,变成一种“帅而不自知”的状态,也就成功了。

45分钟前
  • 我就要吃火锅
  • 还行

和那一部各打五十大板吧,那是武汉人刚刚经历过的伤痛,任何的艺术加工,都像是在人家伤口上撒盐。

46分钟前
  • 尼莫幸运鳍
  • 还行

生命的拐点8.0全局高度;摆渡人9.5好故事高技法;同行2分嫌多;救护者6.5可以压抑不能无趣;24小时8.5讲故事的水平;火神山8.5真实的力量;方舱8.0;我叫大连7.0略浮;口罩7.0吃亏在商人视角;武汉人9.5细碎但真实//用小单元结构很明智。说实话还不错,希望多一些真实,少一些刻意煽情

47分钟前
  • x
  • 推荐

十个独立故事的抗疫众生相,从卡司到制作团队都是强强集结。第一个故事就瞬间把我带回了八个月前的春节和曾经生活过多年的城市。看到眼眶湿,是因为它真正牵扯起了民族记忆与共情。印象最深的是谭卓饰演的ICU主任,在她卸下妆容的素颜和口罩眼罩的勒痕之下,我看到的是真真切切战斗在第一线的女性力量,柔软但并不软弱。谭卓这两年好作品不断,在不同的角色容器里都能诠释出不同的魅力。

50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前两集,比最美逆行者好很多。比较贴合事实了。

51分钟前
  • 杰瑞的胸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