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1997

爱情片美国1997

主演:苏菲·玛索  肖恩·宾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米娅·科施娜  詹姆斯·福克斯  费奥纳·肖  

导演:伯纳德·罗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02:06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根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小说。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和安娜(苏菲玛索饰)是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一对夫妻。安娜拥有非凡的美貌,万种风情。后来,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伦斯(西恩•宾饰)邂逅了。渥伦斯的炙热爱情点燃了安娜心中沉睡已久的激情,两人不顾一切的相爱了。卡列宁当然无法容忍安娜的这种行为,但是安娜为了这段爱情,选择了奋不顾身,不惜一切代价。  于是,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走向了另外一个轨迹。

 长篇影评

 1 ) 忠于爱情还是忠于道德

    忠于爱情还是忠于道德,这是个难题。
    选择苏菲玛索作为女主角,我认为很合适,那双迷离的弯弯双眼,绝代佳人,演员选对了,可惜影片的结构、情节过于仓促,衔接得不好,很多地方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那个旁白的角色好像可有可无,旁白的内容与故事对不上号,话有点废。用一部电影是无法表现巨著的魅力的,从电影里我们触摸到皮毛。

 2 ) 只是吻你才低头。

安娜卡列尼娜,是外国文学中我所见过的,最美的女人。(……虽然总共也没看几本。)

原著中没有描写传情达意最重要的眼眉,没有精致刻画五官,却形容她是:“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

列夫托尔斯泰这么写,很高明。

作为俄国上流社会一名标准的贵妇人,王室后裔,享尽尊敬与荣耀,无需再极力刻画她的美貌,优雅的体态,高贵的风姿,这些都能凭人自动想象出来。偏是洋溢着“生命力”这种东西,还是脸上流露出“被压抑的生气”,才能最终让人着迷。

因为想看看,压抑的生命力,人类最原始最强大的力量,是以怎样蓬勃惊人的生姿喷涌而出,会创造出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或许这么想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悲剧。一位在严苛的贵族教养中成长起来的女人,不学其他贵妇偷偷摸摸作他人情妇,丧失人格尊严以获得阶层的默许,却要大胆明白地,向根深蒂固的腐朽旧观念甚至整个上流社会发起冲击,并且抛弃了家庭、以爱情作为武器——怎么看都是失败的结局。所以当她第一次对相敬如宾的丈夫说不,当她频繁出逃和情人私会,当她最终搬离生活了8年的家……一切都在向着无可挽回步步逼近。

何况她还有一个绝对不好惹的,关键时刻将自己的名望看得比女人重要多了的丈夫。这位伟大的卡列宁先生,在发现了妻子的出轨行径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夫妻感情,而是担心安娜“在公开场合做出一些失礼的事情”、“没有顾全丈夫的面子”。他能面对着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女人,拼命囚禁她,即使她已经怀有情人的孩子,还可容忍她在家里生产——只是为了不玷污自己的名声,不被同是上流社会的公爵贵妇嘲笑。——多么可怕的男人,他的灵魂里完全不见爱情甚至亲情,尽是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与彬彬有礼的客套,与这样无情无趣的男人一起生活,难怪感情饱满热烈真挚的安娜爱不上他。

电影里有一幕,是安娜与弗伦斯基的恋情再次惹怒了他,他要求安娜“行使作为妻子的职责”,居然想要以男人天生的体能优势对妻子进行冷漠的强奸,管她情不情愿。——你没看错,虽然他们是夫妻,虽然受到法律保护,但这种行径是真的,看起来非常符合,强奸。即使他能在看到安娜流产时,稍微流露出了人性中善良的有情的一面(虽然还是站在道德卫护者的高度),以神的仁慈宽恕她,可是这一刻,用禽兽来形容卡列宁先生,都嫌太过温柔。

 
如今一个出轨的已婚妇女要与无爱的男人离婚,再正常不过。而我们看到的是,在俄国那个遥远的时代,已然被爱情唤醒自主意识的女性毅然决然走上了离婚之路,她的丈夫却死活不干,不为报复,只是维护自己的颜面,坚决不做戴了绿帽子的、被妻子抛弃的男人。安娜在整个过程中也是受尽心灵上的折磨,从小被礼节道德教育,她还没有先进到与情人追求至真至纯的爱情时,面对丈夫时心中没有一点愧意:“我是一个坏女人,我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可是她也能在面对情人时说道:“这是不幸吗,但对我来说已经是幸福了。”不断地在感情与道德束缚中矛盾挣扎。
 
除了丈夫这一阻碍,孩子也是一个大问题。当安娜终于出走,与爱人弗伦斯基共度岁月时,天生的母性让她对自己八岁的孩子念念不忘,写信与丈夫交涉想见孩子一面,却遭到断然拒绝,安娜夜里独自潜回家,深深亲吻熟睡的孩子,随即被赶来的丈夫骂道“你这个荡妇,孩子以你为耻!”悲愤又羞愧难当地赶了出去。

无法和孩子见面,与情人的孩子又流了产,失去太多的女人,将一切寄托都系在了爱人身上。—— 落到只能全靠一个男人的境地,这是女性的悲哀。

她需要很多很多的关心和爱,但弗伦斯基并不属于她一个人,他亦是上流社会的一员,前途光明,社交繁多,“追求有夫之妇”的花边新闻根本无法把他隔绝在名流之外。弗伦斯基的母亲开始为他筹划,找来贵族女子,安排他们一起看歌剧、约会聊天,分散放在安娜身上的时间与精力。——阻止爱情的道路上,为难女人的,总是同类。

从前有家庭保障、有贵族身份、有社会名望、光彩焕发无比迷人的安娜,敏感地发觉与爱人相处的机会越来越少,她孤独到失眠,常常在夜里听到婴儿的哭声。

对爱人的失望、对孩子的思念、对黑夜的恐惧、对今后的迷茫,安娜开始在夜里起来频繁地喝酒,往冰冷的酒杯里加入越来越多的鸦片,精神恍惚中看着宝贵的安全感、信心和勇气渐渐流逝,就是看不到明天。

她越来越多次地怀疑爱人的忠诚,追问他的行程,质问他的犹豫,优雅与善解人意不见了,代替的是无理取闹与歇斯底里。弗伦斯基多次解释,在安娜的逼近下,他开始对她发怒,叫她闭嘴别再侮辱自己的母亲——即使他不爱自己的母亲。最后的那次争吵,弗伦斯基终于以男性摄人的魄力对她怒吼出难以挽回的一句:“我再也,再也受不了你了!”

安娜瞬间安静。

女人是听觉动物,这句话在她耳中循环播放,反反复复,巨大的失落与绝望让她呈现出诡异的平静。

我受不了了。

爱情,孩子,昔日的朋友,冷酷的丈夫,身份,名望,上流社会……什么都离去,全部都失去。

再也受不了了。



无论多么聪慧坚强的女人,都在潜意识里对爱情有着无可救药的期待。

想被温柔地对待,想待在爱人的身边,想抬头就望见爱情的样子。

一直想能感受得到,填满双眼和内心的男人,他不会为生活皱眉头,只为吻你,才轻轻低头。

安娜会不会想起,当她决定抛弃家庭为爱出逃,坐在马车上看着周围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群的时刻。

看着那些来来往往的夫妻和情侣,越发觉得自己像是做错事的罪人,想将美丽的脸埋在双手里。夜晚在情人怀中,不自觉地将他抱得更紧。

想不想对弗伦斯基说,我抛弃一切只是为了你,我千错万错也千万别放开我。
 
爱情已是我在世间唯一的依靠。

可最后她也只剩冷冷的嘴,什么伤心与委屈也无法说,耗尽生平力气念出一句“你会后悔的”,慢慢离开,这便成了她的遗言。

唯一的牵绊,唯一的留念,唯一的精神支柱,全然崩塌。

回忆是倾盆大雨。

再也受不了了。

 
一个寒冷的傍晚,安娜卡列尼娜,她苍白着脸,笑得迷人,以绝美的姿态跌入了铁轨。

火车无情呼啸而过,留下长长的忙音。



“你说你懂得生之微末,我便做了这壮大与你看;

你说冷暖自知,我便做了冬花夏雪与你观;

你说恋恋旧时好时光,我便做描金绣凤的浮世绘与你玩;

你说应愁高处不胜寒,我便拱手河山讨你欢;

你说再热闹亦终须离散,我便一生一世唯你作伴。”

 
 
你说红尘浮世真爱多难,冷却的心如何再被爱情点燃。
 
——要相信她才存在,要相信她才来。

——要相信,无论悲哀,爱即是爱。

 3 ) 爱情就是件艺术品

    首先定义一下,这里的“爱情”,指的是一日不见寝食难安、见到面会心跳加速、拉小手有电流滋过的影响荷尔蒙分泌量的行为,与孩儿他爹期待他妈回来洗尿布的想念不一样,与老婆哗哗数着老公工资的幸福不一样。Anna和Vronsky的爱情,与金钱、地位、权势、责任无关,那仅仅是“爱情”。

    爱情,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却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对大多数人来讲,爱情是幸福生活必需的一部分,却又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即使在两个人的世界里,爱情使他们走到一起,但也绝对不是他们永远在一起的全部理由。我们的确可以把单纯、热烈、勇敢这些正面的评价送给Anna这样一个美人儿,但我仍然可以认为客观地这样概括她:愚蠢、没有责任感、不知感恩、情欲冲昏了理智……这样的评价,毕竟是从一个世纪以后的一个惯以用经济学和逻辑学原理来做评判的女人嘴里讲出来,实在不能算刻薄吧。
    不幸的降临,并不是她的不幸。上帝给了她美貌的同时,也同时计划了这场必然的邂逅,不一定是Vronsky,也不一定在火车站。美女都会受到诱惑,为什么她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相比于其他虚伪懦弱、视感情为游戏的女人来讲,她是个对真爱单纯执着的美好女人,可是却不如别人懂得偷情的生存之道和婚姻的责任义务。或许这是她情窦初开头一次,哪怕是在婚后,在有了8岁儿子的情况下,她一时控制不了体内奔涌的情欲,发疯了,失眠了,那么我们原谅她在熟睡的丈夫身边书约情郎。可是在她享受欢愉之后,面对丈夫的质问,恐惧是有些,可并无太多愧意,这样的态度可如何让人同情呢?她继续与情夫往来,甚至在儿子面前也不避讳不光彩的第三者。后来私生子流产后,面对其夫仁至义尽之举,她居然还是选择了抛夫弃子,私奔出逃,实在令人唾弃。观电影时呢,苏菲玛索那双摄人心魄惹人怜爱的眼睛,一定会博得我等的怜悯与同情。可是闭幕细想,这可真是个傻女人、笨女人、坏女人啊……不过,当时俄罗斯贵族阶层中,倒真是糜烂成风,偷情、背叛实不鲜见,就像电影中反映的那样,这些事情是可以被丈夫妻子放到桌面上摆上两杯茶好好商量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悲剧的根源归结为旧俄国的社会问题与阶级局限。大环境不好,不义之事可能多之甚之,从这角度来讲,Anna对Vronsky的真挚与专一,那还真值得歌颂。

    再回过头来单谈爱情吧。我们的流行歌曲,几乎都在歌唱爱情;我们的文艺作品,也赞美过初恋、爱恋、暗恋、三角恋、姐弟恋、同性恋……而且,赞美比谴责多得多。那么我粗略以为,大部分人都觉得,爱情,是值得赞美的,哪怕只是纯爱情的那部分,不管合理呀、道德呀、现实啊、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呀等等。究其原因,我以为这取决于爱情的本质——爱情就是件艺术品。单单摆放在展示台上时,她是给人美好的,她让每个人产生独特的感觉,给人无尽的美好回忆,甚至让人产生想要占有,天天观赏的冲动!可是,她就是件艺术品。她不能对付饥饿,不能拿来穿,不能拿来住,有时候甚至都不能卖几个钱(不是每一件艺术品都有伯乐的)。最可怕的是,也许某一天,就不喜欢它了,后悔花那么多钱买回来,还占地儿……爱情是值得赞美的,可是需要放好赞美的角度。我可以赞美艺术品是否美观、是否带来愉悦等等,但我可不能说:艺术品,就是好东西。

    爱情因为悲剧而升华。Anna的爱情因为死亡而升华; Vronsky在Anna死后的伤心欲绝,也升华了他的感情。他们的爱情,让他们历经悲惨,却成为了流动在胶片里的艺术品。

    我们来欣赏她的美好。
    我们来思考她的沉重。

 4 ) 浮世一生情

      題記——
      In a world of power and privilege, one woman dared to obey her heart.
-----------------------------------------------------------------------------------------------------------------
      《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早远前看了片断,仅记得Sophie Marceau的面容。但署名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的文学剧作任谁也不敢轻易舍弃。
      书很厚,而电影往往是接触巨匠的快捷方式。可这条道路迟迟未向我敞开胸怀,直至几日前。电影找到了。观赏了。
      Anna有着艳冠群芳的面容、脱俗不凡的气质,Count Vronsky隔着玻璃就一见倾心于她。那时的Count Vronsky于Anna而言,仅是一同搭乘火车妇人的儿子。男人此时多半是热情的,他们会放大自己爱的投入。爱你十分,流露的无意是百分。Anna沉睡已久的激情被唤醒,与英俊伟岸的Vronsky坠入爱河。
      十九世纪沙俄的上流社会,丑闻足以毁灭几代人的经营。注重社会地位与宗教的Anna之夫Karenin,即便流言四起,还是隐忍。男人有时很可笑,实施一件害人害己的事,还可以挂上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爱情的力量以不可压倒之势占据了Anna的心,她只想与情人厮守。Karenin碍于丑闻死活都不肯成全一对爱人,并以其子威胁Anna。Anna迫于对儿子的疼爱,一度疏远Vronsky。
      命运的轴轮从不会停止前行。怀着Vronsky孩子的Anna不幸流产,并留下后遗症。世俗再也无法战胜两位爱人,他们选择了私奔。在远离繁华的意大利,两人过了一段甜蜜无非你我的日子。男人从来都不甘于平凡。身为军官Vronsky开始怀念世事,廖此一身无异于扼杀了他的生命。Anna出于爱忍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与Vronsky重新回到圣彼得堡。
      电影还有一条隐线。Anna哥哥的友人Levin爱上了美丽的少女Kitty,而Kitty却迷恋潇洒倜傥的Vronsky。Levin平凡无奇,青春少女无异于更易倾心Vronsky。女子多数这般的,迷惑在外。王菲有言,既然男人都花心,不如找个帅的。Levin可不是一般之人,他有才情,更长情。终于感化Kitty娶为人妻。其实只要给与充分的时间、用心的浇灌,谁都会爱上谁的。
      跟这边的美好比起,Anna已开始一步步迈向不幸。抛家弃子惟有Vronsky的Anna已经无法承受任何伤痛,外加服用吗啡医治后遗症产生的种种幻觉,Anna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只要爱还在,魔鬼都消散。温情,本可以压制一切。然而,Vronsky在世俗的诱惑之下,逐渐冷淡Anna。
      悲剧,必定是悲剧。故事到此,观者心已了。
      Anna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无尽忧伤的来到与Vronsky初次见面之地——火车站。隆隆隆……外事喧闹,没有人注意到这位美艳的少妇。她凄楚的神情还能唤醒谁的心潮?火车呼啸而过,带走了Anna,亦捎去了世俗不容的爱。
      古老的女子,多半是被动陷于爱情。男人以为自己爱了,就急进能力的去索取女方的爱。世事从来不是童话。女子也爱了,故事却不是“王子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
      如果不能爱护她一世,何苦来招惹她?!
      庆儿现今,女子也开始追寻自爱。不知会不会谱下调换性别的《Anna Karenina》?轮回,女子总该站一次上风的。
      不置可否,古老的女子,现今不乏。或许,悲剧每天都在上演。

 5 ) Anna Karenina——寻找爱的答案

人物:Anna Karenina & Count Vronsky
Levin & Kitty

四个人物,两段爱情,这部带有托翁自传性质的影片在强烈的戏剧矛盾里寻求爱的答案。Anna--a tragic heroine,向人们阐释了电影主题:In a world of power and privelege,one woman dared to obey her heart.

Anna Karenina & Count Vronsky的爱情急风骤雨,却因为背弃道德和理性,而归于毁灭。Anna Karenina美丽的容颜消逝在铁轨下的时候,矛盾化解了,Anna解脱了——为了她的爱和关于爱的勇气。不知道Anna是否后悔过?

Levin & Kitty本来并不被看好的一对。Kitty甚至说过一辈子都不会嫁给Levin,却因为心境的安逸和彼此共同的关于人生的理解而生活在一起并更深刻地体会生活。他们生活的很幸福美满。

爱情到底是什么?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是背离理性的疯狂?还是沉淀在生命里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合解?还是围困在社会道德下的一种束缚抑或自由?——这就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疑问。

电影似乎给出了答案。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忘记Anna,她的爱情激荡而勇敢,肆意而美丽。她为了爱情,失去了社会地位,失去了孩子,却没有真正拥有爱情。当看破这一切的时候,Anna微笑着走向了死亡,死亡是种解脱,也是她最终对于爱情梦想的忠诚。

整部影片弥漫着Russia两座美丽城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冷艳浪漫。在主人公的塑造上,Anna的忧郁,Kitty的可爱,其实结局早已铺垫。故事就这样悠然的展开了。。。

看这部电影确实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但可能就是因为苏菲玛索,就是因为Anna的命运,所以不得不走到结尾。所以说如果说影片是成功的,那么只有三个理由:
一、托翁,俄国式冷艳的浪漫
二、Anna的悲剧人物命运
三、苏菲玛索。

 6 ) 如果把一生的时光都留给爱情,那剩下的还有什么?

在莫斯科火车站,刚下火车的安娜目睹了一场卧轨自杀事件,死者苍白的脸庞深深触动了未经历几番人生坎坷的她的心。她略带忧伤和惊恐的神态地走在火车边,未留意身边其他事物。然而正是她清澈的双眸与端庄优雅的姿态顿时让同处于一片火车站之下的弗龙斯基一见倾心。

弗龙斯基看见她,白嫩的脸庞上蒙着一层细细的纱,仿佛是烟雾掩盖下一颗红宝石,嘴唇微闭,露出点点扇贝般的牙齿,脖子上粉嫩的肌肤就天生让男人享用的似的。他想要占有她,与以往中意过的女人不同。

他在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他出身于贵族,毕业于军官学校,身上独有的气质与俊朗的容貌让安娜深深着迷。安娜在他身上闻见青春的气息,他抱着她跳舞的那一刻,她的身体突然苏醒了过来。他指尖的触摸与卡列宁的触摸不一样,卡列宁大她20岁,身体逐渐苍老衰退,而他风华正茂,他的拥抱着实有力,强烈的占有欲弥漫在他俩周围。他看着她的眼,她的眼透露给弗龙斯基的是一种“过剩的青春”般的眼神,闪闪的睫毛下隐射出按捺不住的火,似乎只用一个吻就能熊熊点燃。

镜头移开,舞会中有另一位妙龄少女直望着他们出神。在安娜出现之前,天真的基蒂以为弗龙斯基只钟情于她一个人,她甚至做好了他向她求婚的准备。基蒂穿着公主般的礼服,满怀期待地等弗龙斯基来牵起她的手,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他俩是真心相爱的。可是她看见他望安娜的脸,是那么热切,黑色淡雅的裙摆因为穿在安娜的身上而变成全场最美丽的罂粟。

安娜觉察到了基蒂的失落,她一方面不原因看到基蒂的痛苦,另一方面她因为自己已婚的身份,不方便在此地久留,于是踩着夜色的火车,在一片白雪中离开莫斯科。

不料弗龙斯基深深地爱上了安娜,那一晚他也坐上了去彼得堡的火车。外面风雪交加,她责怪他为什么要跟着她回来,能否忘记那一次邂逅。他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向她表白:“Not one word,not one gesture of yours,shall I could never forget。”

到彼得堡,只要有安娜在的所有社交活动,弗龙斯基都参加。当他看到安娜的老公是一位大她几十岁的老头时,心中又是嫉妒又想占有,他对安娜的思念日日夜夜,强烈而又真挚,他甚至不顾母亲反对,辞掉了在莫斯科的工作,只为想与一位有夫之妇在一起。

起先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直到后来每一个夜里,她都回想起白日里弗龙斯基带给她的温暖与温情,而身边躺着是一位半脚踩入棺材的其貌平平的老头,于是她带着思念与欲望在月光下给他写了一封信,美其名曰约他吃饭。然而本身两人都带着欲望而来,吃饭不过是个幌子罢了。安娜捧着酒杯在胸前摇来摇去,毫无吃饭之意,又有动摇之心。弗龙斯基抬头看她,是一脸直勾勾的神情。对他来说,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急促地走到她面前缓缓地解开了她的外套。当熟悉而又陌生的嘴唇一点点吻过她的身体,她的身体有如一股电流穿过全身。终于安娜沉睡已久的欲望被唤醒。

故事中很有意思的是安娜的老公,即大她二十岁的卡列宁,他淡视婚姻,重视功名。他早已听说安娜与弗龙斯基之间的那点苟且之事,但他之前不计较的原因是他不认为这是件大事,而后来生气的原因外面的人都传得纷纷扬扬,让他没有面子,会损坏他的仕途之路。安娜在遇见弗龙斯基之前对卡列宁一直忠贞不渝,这在当时的俄国上层社会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当时的俄国上层妇女婚后只顾自己的社交活动,子女丢给别人去养,没有人会像安娜一样亲手将儿子抚养长大,而且婚后私生活非常清白。这让同阶层的其他妇女嫉妒,所以这就是当她与弗龙斯基有了一点风吹草动之后就立马被传的沸沸扬扬的原因。

卡列宁是一个孤儿,由叔父抚养成人,大学毕业后又追逐于官宦生活之间,把人情看得淡然,说自己热爱教育、笃信宗教不过是他的一个敲门砖,他对安娜只是尽了一种责任,而没有爱。当他知道安娜与弗龙斯基的事后说,即使你不爱我,但我们之间定期的性生活还是要有的,你是我合法的妻子。

安娜内心煎熬着,怀着弗龙斯基女儿的肚子也愈来愈大了,终于她带着弗龙斯基到卡列宁面前摊牌。那么自私、没有人情味的卡列宁竟然鬼使神差的被安娜感动了,原谅了她的行为,并同意日后弗龙斯基来公寓里看她。在卡列宁突如其来的“伟大”面前,弗龙斯基顿时感觉到自己的卑劣,他举起手枪想要自杀,结果天不遂意,手枪里竟然发不出子弹。既然上帝注定要让自己活下来,弗龙斯基就带着安娜去国外旅行了三个月。

但是旧日的俄国就注定要扼杀思想前卫的女性,安娜在旅行完回来受尽旁人冷眼。而弗龙斯基对她也一日不如一日,他回到过去奢华放荡的生活,沉迷于去俱乐部把安娜独自闲置家中。她回想起过去甜蜜时光,似是一场迷梦。弗龙斯基被母亲和周围朋友唆使,和另一位高贵女士好上,借口让安娜离婚,否则不和她结婚。然而再卡列宁那边他不同意离婚,因为在当时的俄国要离婚是得有理由的,一、两人分居已久;二、伴侣出轨。第一条理由在他们身上不成立,第二条也不可以,因为他们是宗教婚姻,教条里规定如果出轨,则不得再婚。于卡列宁的面子、于安娜的婚姻都是不允许离婚发生。

爱情都已经耗尽,安娜孤立无援,她错在把爱情与生活等同,一旦丧失,全盘皆空。她最后带着弗龙斯基的信,等待火车一点一点靠近,她低着头,想起了她的童年时在池塘边玩耍,扑通一下跳了下去。然后她以同样的姿势,决绝地跳进铁轨中间,她看见她第一次听见弗龙斯基表白时的笑容,像是生命里最绚丽的那一刻,她看见天空中的云朵已经变成褐色,她明白这个世界再也不是她的了。

 7 ) 一无所有的女性

苏菲玛索出场时的扮相很像我喜欢的一个人。尤其是那双质疑的眼睛,那天真而无辜的表情。
电影的进度很匆忙,题眼或许是将近片尾安娜那句:“你母亲和索罗金公主,我清楚得很。像她们那种没有感情的女人,不管年纪大还是轻,在我眼里都不能算人。”可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像安娜那样充满生之热望的人逐渐被社会逼向死角,沃伦斯基的母亲那样冷酷而精于计算的人却如鱼得水。安娜的悲剧不在于她的丈夫或情人,或任何一个人的恶劣品性,这些仍怀着同情的人背后总有那么一些“社会公意”,她的悲剧几乎是必然。
这个世界上,女人的生存空间实在狭小。她们的脆弱或刚烈,实在与生存环境的逼仄和压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生存空间,指的是人们对她的期待范围很窄,她如果有越出日常生活的热情,就会立刻感受到无形边界的强大压力。同时,女人又很容易落入被所有人遗忘的阴暗角落,因为人们对女性的认知,总是和她的家庭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单独的女性能获得与单独的男性同等待遇。
但托翁的着眼点显然不止是性别问题,他的关怀是普遍的。电影中有两个与安娜形成某种平行的角色:列文的哥哥,年轻时曾多么英俊潇洒的哥哥,也落到被人遗忘的角落;列文,在电影的开头,列文说,安娜和她同样怀着没有爱过就死去的恐惧。怀着对生活“真正的”或者“过分的”热情的列文,怎样去应对世间生活呢?他有耐心,他参加劳动,他向上帝祈祷,命运眷顾了他,他的等待和耐心以及优雅得到了回报。他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生命的奇迹。可是说到底他与安娜不同,他有田庄,可以在任何挫折前面退守,可以在这里寄托他的感受。
安娜让我想起许多一无所有的女性,她们也许拥有美貌拥有子女拥有财富,可这些不过在占有她们。当她们希望做出任何改变现状的选择时,立刻会发现自己的无力。女性究竟可以拥有什么呢?我想起了德国人。

 8 ) 爱的温度


《爱比恋更冷》,这个译名有着浮世皆空,冷漠孤寂的意味,宛如城市里淡漠疲惫的脸庞,孤独暧昧的呓语者在苍冷暮色中诉说尘封的爱恨纠结。很后现代式的讽刺与无奈,却不可避免地将托翁的传世名著世俗化,也让那个关于反叛与人性的爱情悲剧顿显轻浮虚华。少年时代曾为嘉宝演绎的安娜嘘唏悲叹,嘉宝清冽的妩媚,招牌式的凄凉微笑,乍显空洞却饱含憧憬与叛逆的眼神将爱情至上的安娜刻画得入木三分。苏菲•玛索的美艳照人无与伦比,但她身上却带着太多情欲的影子,安娜的纯真,叛逆与激情略显单薄。所幸97版安娜再现了托翁原著中另一段平淡温馨的爱情故事,与Anna反叛的悲剧相对应的是 Kitty和Levin对幸福理解的淡定与回归,没有激昂恢弘的情节,只是最平常的结婚生子。青涩的开始,幸福的终结,在携手相伴的一生里是细数不尽的彼此关怀,包容与怜爱。春暖花开的心境感触到的是实实在在生的幸福。在台风呼啸的深夜回味这一段难得的情有所衷,顿觉心下暖暖。忽忆及近日所温《浮生六记》中芸曰“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料想这长夜如星灯光下亦有多少浓情真意,又何畏“爱比恋更冷”?
影片的整体结构安排甚当,一段激情的悲剧与另一段完满爱情的展开紧密对应。Anna的爱情骤然如冰山爆发,以不可抵挡之势冲向极乐天堂,却又在短暂的幸福之后坠入永无再生的地狱之境。而Kitty和Levin缓慢坎坷的开始延及的是从容真实的携手共渡。两种节奏和旋律的对比演绎无法不令人感慨爱的真正意义。Levin所用托翁原著的大段独白,诠释着一颗敏感思索的心灵在生与死的自然轮回,爱与悲伤的日日浸染中逐渐超越狭隘的自我意识,以温暖感恩的心境呵护真实情感的过程。影片以Levin的梦境开始,人的脆弱与孤独常常在梦中真实闪现。我们害怕某日被世界抛弃,天地不应,害怕没有真爱的温暖会孤决如千年冰冻,心若死灰。都是这样善感而脆弱的个体。在清晨或午后独自醒来,眼前空寂无人,风移影动,恍若隔世,恐惧与思念有如蚀骨,令人心寒胆颤。Levin有着善感温柔的眼睛,会对善良美好的事物更加敏感,这样的人是我所偏爱。Kitty与他相视嫣然,极美的雪景,精致的贵族装潢,唯美奢华的视觉画面颇能与另一部古典文艺片The Age of Innocence相媲美。Levin向甜美的Kitty求爱,不得,悻然离去。
影片中颇值得注意的意象之一是火车,莫斯科的冰天雪地里一列火车轰鸣前行,在漫漫高空之下显得孤寂而执著。火车的行驶牵动着情节的自然发展,也隐示这如梦人生,戏剧般的颠沛流离,来来往往不过一场旅行。Anna和Vronsky的种种情景在此不必再提。Kitty和Levin相继经历了感情上的痛苦与羞辱,她去乡间养病,而他则回农场养心。Levin在田地里长长的一段心境独白是我极为喜爱的片段。我常常为自己性情的弱点羞愧感慨却无力安慰。我们时而被满满的欲望和自我所俘虏,在自以为是的伤痛里沉溺纠缠。得不到的、失去的、幻灭的种种愿望如瘾一般侵扰心绪。漫无边际的田地里他如老农一般挥动着镰刀,在日升日落之间回到没有思想的人之初,没有欲望、痛苦、理性、无奈。在原始的自然与土地上,人的心性变得干净简单,于瞬间感悟生存的古老与神圣。我极爱这一种漫长的意识流式的描写。《荆棘鸟》中Meggie在承受不了窒息的思念与伤痛时,选择放开一切躲进Matlock岛,在空空的沙滩上她纵容一切感官与思想,如孩子般放声悲鸣。感情的出口在瞬间打开,她不要再权衡理性与感性,只想让思念与痛苦放纵到极至,然后清醒地告诉自己 he is the past,这是自我遗忘与超越的一种方式。《大卫•科波菲尔》中David在妻子死后漫长茫然的行走,他要遗忘所有刻骨的伤痛,在无涯的自然中放开自我,超越生死,然后,才能用鲜活的心去爱生命中存留的真实。在悄然出离或默默遗忘中我们不再追究是非对错,恩怨情仇,回归时才可以清醒识别那激烈的思念与愿望是一时心火还是真正的一生至爱。Kitty和Levin从遗忘中回归,他们的心境已超越了肤浅的情欲,这样的牵手才能走向一生的相守。
结婚的场景在旁人看来都是幸福。飘然而至的圣乐中他们彼此相携向上帝证明对爱的信仰与忠诚。缓慢的镜头,圣洁的音乐,温暖的眼神,每一个细节都弥漫着美好与神圣。他们望着彼此,跟随神父完成所有仪式,而他们的心早已超越了种种形式所蕴涵的意义,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如此相爱。想起鲁豫在一篇文章中笑谈自己结婚的情景,西式的教堂,三五朋友见证,最简单的形式下满满都是真实的爱与温情。一个眼神,一句甚至未出口的承诺便足以为心安一个温暖的家。爱,是要用一辈子日复一日的细节见证给彼此。“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一直相信在漫长相守的岁月里,有真爱的两个人彼此生命的融合与默契是任何外在的诱惑都难以割裂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常常从细微的琐事一览无余,如严复与芸,年愈久而情愈密,“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如此自然贴心,生活中竟有多少不为人注意的小感动。Kitty与 Levin的爱情一直是我理想的婚姻模式,她的甜美温顺往往依赖于他的宠爱与牵引,她愿意娇憨藏拙,用温柔的孩子气呵护他的男子气概。而在他失意伤心时可以用女性的柔韧与细腻给他无尽的关爱与鼓励。
如周国平所言,女性更接近自然与生命,可以给她的爱人无穷的内在力量。敏感的Levin在经历了丧亲之痛后陷入对生命和自我的思考,“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有何意义?”他坐在她旁边低声哭诉,而她,只是温柔地望着他,静静聆听。善感之人常常陷入自我纠结的思考,我们追问生命的价值,爱的真实,我们忽略了一日一日生存的实在,却悬浮在虚无的悲伤里感叹自我的不完美。依然记得在FD哲学系五十周年讲座上年过半百的教授哽咽着说:我不是被哲学选中之人,在漫长的过程中我深陷于自身的局限却无法领悟到哲学真正的内涵。我用几十年的时间思考生命的意义,却在某日突然发现,我竟从未全心爱过身边最亲近的妻儿,空洞的思考脱离了生活,那并非人类的哲学。我无法忘怀这一真情流露对我内心的震撼,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习惯性的逃避、寻找、想象、伤感,却从未真正投入现世的欢情快乐。我在爱的门槛外翘首等待,在内心无尽的挣扎里痛不堪言,却忘了用最简单的微笑唤回想要的温暖。哲人说:忘记自我,才有真爱。如非所爱之人的存在,自我又有何意义。Kitty温柔地告诉她的爱人,他们有了爱的结晶。这个暖暖小生命的出现终结了Levin自我的空泛思考和伤感。我从来不会怀疑孩子对于男性的真正意义,在懵懂之间一个属于他的生命第一次叫他爸爸,那样的惊喜与迷惑震撼着他的身心,生命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就是为了这样奇妙的轮回运转。
影片在Levin与家人的温馨相伴中结束,从此他将怀着感恩的心向上帝默默祈祷,在恬静生命中珍视拥有的每一份浓浓爱意。岁月静好,温情如梦。爱不是虚无,不是幻影,是彼此转身可及的笑靥与关怀。拥有爱的信念与心境,我们何惧何求?

 短评

你能伤害我,因为我爱你

5分钟前
  • 左左☮
  • 还行

恋爱中的女人十分不可理喻,红杏出墙追究会罪恶缠身,苏菲玛索绮丽的刘海再美也只能增加我们对故事结局的怜悯!而无法弥补的是原作凝重而纠结的气势,和安娜黛玉一样的弱女子常常被命运捉弄,好在当爱情成为毒药,死亡可以用来代替解脱!

6分钟前
  • 但愿人长囧
  • 推荐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妈妈15年前让我看这个!!不明白!!!!!!!

11分钟前
  • Veronic
  • 推荐

cctv6国配,有删节导致节奏有些赶。而这大概是迄今诸多翻拍版本里最美的一部吧?只因有“法兰西玫瑰’的深情出演,苏菲·玛索的美在这部世界名著改编电影里显现的淋漓尽致惹人心碎,当然电影取景也是美轮美奂,俄国广袤的瑰丽土地让这个悲情故事更具可信度。电影的视角也是很独特的,从原著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视角回看这个故事,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与安娜的人生交错重合,并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思考开去直至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欣赏之余脑海就冒出一个问题——一个理想主义者配不配拥有真正的爱情?或者说在一个无比现实残酷的世界里,理想主义的爱情观究竟该如何自处?在安娜卧轨那一霎那,我恍然大悟,原来理想主义者的爱情就如同一次卧轨自杀。炙热如火又无法回头,义无反顾又荡气回肠。

15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那么长一本书用两个小时果然还是有点交代不清啊= =但是苏菲玛索太美了我简直觉得她就是安娜了。激情使他们相爱,但也导致其最终沉浸于自身的痛苦中忽略旁人。所以说,这种悲剧也是必然的吧。

18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曾经深爱过。时间长久,轻易便忘了珍重。

22分钟前
  • 鸳鸯
  • 推荐

始乱终弃。

23分钟前
  • 汪拾叁
  • 还行

喜欢开头,不得不说Kitty舞会迟到那场戏很灵动啊,剧情谈不上空洞但太突兀太跳跃,导演完全以男性视角来阐述的所以卡列宁和沃伦斯基明显一个比一个痴情(后者根本不像是始乱终弃啊,虽然我也不知道安娜是什么时候爱上他的),安娜则既喜怒无常又瘾君子,配乐很好,导演还是拍不朽真情这种男性题材去吧

25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安娜. 卡列尼娜>我如影片男主角一样沉迷于苏菲玛索美好的容颜...虽然她选择了爱情,但她却因为背弃了婚姻而走到了悲剧的结尾....看到最后我不愿再为她感时伤悲,自己选择的生活就要自己去承受...她为了自己的心情放弃了一切、甚至放弃了她的儿子,这是我所厌烦的...

27分钟前
  • 小瓦
  • 推荐

本片就像是一连串从书中抽取的对话和情景录,表演还是很到位的,但铺垫和过渡因电影时长的限制而严重不足,忠于原著的同时只剩下皮包骨头

30分钟前
  • Lotte Mars
  • 推荐

"没有爱过的人生比死亡更可怕。"苏菲的英文台词语调不行,倒是几段吵架的戏很有带入感。这朵美丽的法兰西玫瑰和嘉宝、费雯丽一比,是多么地逊色啊。在我看来,演安娜最合适的还是48年版的费雯丽。这版的沃伦斯基最弱,完全看不出两人如何擦出电光火石的爱的。

31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看過薩莫伊洛娃的安娜再看蘇菲版,就像看過基尼斯的賊博士再看湯姆漢克斯版,看過62年的洛麗塔再看97版,看過冰海沉船再看泰坦尼克,各種不給力,雖然我很喜歡蘇菲,但這個渥沃倫斯基完全沒氣場

35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苏菲玛索是一个很奇特的演员。尽管有人会不同意 但我还是觉得她的表演和章子怡在某些程度上有着共通性 都是灵气很足 表达的东西很多 但是强烈的主观意识的制动感让人不太舒服 换言之 她们都是善于做加法的演员 但这部却是个例外 安娜卡列丽娜有着名著改编惯有的中规中矩 让人惊奇的确是苏菲玛索节制简

36分钟前
  • pink elephant
  • 推荐

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39分钟前
  • Vivian Yan
  • 推荐

love is colder than dead.没有阳光,没有欢乐,没有颂歌。心痛若能轻易表达,也就不是真的痛吧。

41分钟前
  • 草木无愁
  • 力荐

还是很感人 虽然作为一部电影来说算不上巨作 但偏偏是这部影片的魅力就在于离不开文本的投影 正如列文第二次在桌上写下了他的求婚 越到后面越精彩 安娜和沃伦斯基两段对手戏相当精彩

43分钟前
  • Autodidact
  • 推荐

跟我妈专门去电影院看的 我妈这个文艺中年呦

4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人说人人都有个围城的故事,人说红玫瑰和白玫瑰总会在你生命中出现

47分钟前
  • 十年
  • 推荐

与原著相比,过于单薄,仅仅算是拍了个故事梗概,但是,以文学的尺度来衡量电影,多少都有些偏颇,电影有电影的法则;列文的部分在原书中体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理想,但在电影中则显得多余,没有充分展开还不如删去,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安娜的部分更为丰满。

5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In a world of power and privelege,one woman dared to obey her heart.Anna was played by Sophie Marceau, who became a star when she was 14

51分钟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