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1

主演:贾宏声,王彤,贾凤森

导演:张杨

播放地址

 剧照

昨天 剧照 NO.1昨天 剧照 NO.2昨天 剧照 NO.3昨天 剧照 NO.4昨天 剧照 NO.5昨天 剧照 NO.6昨天 剧照 NO.13昨天 剧照 NO.14昨天 剧照 NO.15昨天 剧照 NO.16昨天 剧照 NO.17昨天 剧照 NO.18昨天 剧照 NO.19昨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9 21:18

详细剧情

本片是对演员贾宏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整十年不堪回首岁月的真实再现,并由贾宏声本人及其家人回归各自相应身份参与回首。   贾宏声本是年轻有为的优秀演员,从1987年到1993年,他主演了《夏日的期待》、《银蛇谋杀案》、《北京你早》和《周末情人》等将近十部电影,渐渐小有名气。这期间,他接触并疯狂爱上了摇滚乐,视BEATLES乐队的约翰?列侬为精神之父,然而同时,他也接触了并非摇滚精神内核的大麻和软性毒品。自此,他不再接戏,性格变得极端、偏执和歇斯底里,无法再与其他人相处。其远在东北四平的父母为了不让儿子继续沉沦,提前退休把整个家搬到北京,随后的一切,都像一场似乎没有尽头的战争。   贾宏声于2010年7月5日下午坠楼身亡,时年43岁。

 长篇影评

 1 ) 只要有幻想,就能瞒天过海

    RYAN在愚人节的凌晨发消息过来:电影频道在放昨天。我飞速开电视摇到电影频道,看到老贾和他的二八式在人群中飞驰。然后我就笑了,呵呵,RYAN,傻子快乐。
    我想到那些看昨天的日子,那些我们一次又一次打招呼说着“哟,你还作饭呐”的日子,那些流去的日子。

    我看见本世纪最蓝的一片天
    轻轻一下就让我彻底崩溃了

    一说起这个电影就让我没完没了,我又开始唠唠叨叨了,真不象话。

    “他用无言的漠视甚至歇斯底里的狂躁来消解父母给予他的爱的压力; 他用眼睛进死死盯着曾经无话不谈,现已无言以对的朋友,似乎要从这种长久的对视中获得某种力量。旷日持久的较劲折磨着贾宏声因为吸毒变得脆弱而敏感的神经,毒品又成了他暂时飞离痛苦的避难所。他终日沉浸在列侬的音乐里,感觉那些歌已流入血液,刻入骨髓,他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天才艺术家的儿子。在医院里,贾宏声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能力竟是那么弱小。不论他多么偏执,跟真正的精神病人为伍,他仍是个孤独的清醒者,一个摆不脱世俗生活的普通人——喜欢吃面条,喜欢穿时髦的衣服,向往自由和温暖。”

    可是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看着这个孩子,然后象婴儿一样哭泣的脸,那些冷漠和绝望,当你处于烦恼之中,又会是谁,会是谁来到你的身边呢。

    其实,这个电影有个挺傻的结尾在我看来,或许他真的是从昨天的经历中抽离而去了,可是清醒?

    “疯狂是一种艺术状态,人疯狂起来会更聪明,但清醒更多的指生活状态,在人群中把握自己的能力。现代人特别需要这种把控力,否则就会伤害你周围的人,对自己不负责。”

    我又一次开始搜索:“他在严肃地做着一件荒诞的事情——像一个较劲的哈姆雷特,思考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并且,需要借助大麻和摇滚乐,他才能飞。现在,贾宏声只要一间屋子和一扇打开的窗。他说:“活着最大的快乐就是寻找新鲜的东西,哪怕是呼吸一次新鲜的空气。”因为寻找,所以要拒绝着等待希望,用他的话说——拒绝邪恶,拒绝世故。”
    于是生活回复到本来的面貌,干净,什么都没有的一种状态。

    其实,你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不能改变事,但事能改变人。

    我喜欢他走路的姿势,一种什么都不顾的姿态,还有苏州河里狠命吸烟的表情,和谁都不同。

    2000年末,结束电影《昨天》的拍摄,贾宏声一人搬入城郊的一所大屋子,安安静静住了下来。屋里没有电脑,手机,BP机,备用电话也仅限父母和几位朋友知晓。不去酒吧,不喝酒,起居规律。也没有接拍新戏。贾宏声觉得他是为电影而生的,但还没有一部满意的作品,所以等待,等一部好的电影。每月,贾宏声就靠中央实验话剧院给他发的几百元工资过生活。付了房租,剩下的钱抽2元一包的烟,吃面条和烙饼。当问及现实考虑时,贾宏声反问我:“你觉得生活跟钱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在贾宏声的标准里,有地儿住,有饭吃,就能生活。为了赚钱去拍戏是件特不给劲儿的事,所以他拒绝。

    那个在电影的最后努力完美的伸出双臂飞翔着的老贾,迅速回到一种松弛的状态,一个年轻人痛苦与欢乐交织的人生。

    阴云密布的夜空依旧会有光明,他照耀我直到明天顺其自然。我又一次梦见了那条龙,他盘在屋顶上,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给影迷签名,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我问他我为什么在这呢,他说这是对你的惩罚,因为你身上恶的东西太多了,必须把这些恶的东西清理出去,你才能彻底干净。我问他我干净了吗,他没有回答,两只眼睛还是死死的盯着我,然后就飞走了,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
    
    只要有幻想,就能瞒天过海。

 2 ) 不要死 也不要孤独的生活

打开新闻首页,密密麻麻的标题,独唱团大卖了,北京公交自燃了,贾宏声跳楼了。

贾宏声是谁?这名字似乎听过,然而完全没印象了。点开新闻,说是周迅前男友,一博客说他从楼下跳下,砸坏了一辆车,口气好象很心痛那车。另一博客开始呼吁社会关心明星心理健康……

还是不知道贾宏声是谁,也不想知道。每天死的人太多了,我关心不过来。

又在网上乱逛,打开另一个门户,又看到这新闻,看来他终于红了。点开,突然看到了一张照片和一段话。


我又一次梦见了那条龙,他盘在屋顶上,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我问他我为什么在这呢?他说这是对你的惩罚,因为你身上恶的东西太多了,必须把这些恶的东西清理出去,你才能彻底干净。我问他我干净了吗?他没有回答,两只眼睛还是死死的盯着我,然后就飞走了,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

 

看到这双死死瞪着的眼睛,我突然想起这个人是谁了。

 

很早的时候,听过这段话,是中央六台放的电影《昨天》。那是一个关于……我不知道应该怎么介绍这主题……关于一个精神病人的故事?我只知道那里面贾宏声就叫贾宏声,他电影中的父母也是他真正的父母,他演得是他的昨天,是他自己,是真实的故事。

 

那是一部让人看完心里很难平静的电影,因为这电影和其他电影不一样,完全不娱乐,而且看着很窝心。你看到了某种真实,在荒诞下的真实,一个不正常的人,做着不正常的事,有着完全不正常的心理。他活的与世界格格不入,他想追求一些东西,但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结果自己和自己较劲,自己痛苦,而且搞得周围的人都痛苦,越爱他的人越痛苦。

这种人当然不是主流,他们就是典型的极少数一小撮。这种人中有极少数一小撮在死后会被称为伟大的艺术家,作品被无数富商追捧,卖到上千万上亿,被奉为经典。而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会被送进精神病院,一部分被改造好后和常人无异,另一部分没有被改造好死在某个角落里。

 

他们走到哪里都是病人。中国容不了他们,世界也容不了。也许他们唯一的价值就是去死,然后让人想起原来还有这么一个人,拍过这么一部电影。

当然,贾宏声还拍过很多正常的片子,比如《银蛇谋杀案》之类,在他还正常的时候,在一部正常的娱乐片中演了一个正常的变态杀手。这是网上能找到的仅有剧照。导演居然是李少红。

 

 

如果后来他没病,也许现在他会很有名,像当年他们那一代影视圈里的人,很多都成名成家了。他会继续演很多正常的片子,然后他再跳楼时,会比现在更惊哗——当然,他也不会再跳楼了。

 

《昨天》是我唯一看过的贾宏声的作品。他还拍过《苏州河》,我也看过,但我不认为那是他的作品。

《昨天》其实是张杨导演的,但我还是坚持认为,那是一部贾宏声的电影。

对张杨来说,那只是部电影,可以冠个《中国病人》的名字拿去参加国际电影节得奖,但对于贾宏声来说,那不是电影,他就是那个病人。有人能给他拍记录片去拿奖,却没有人能治好他。

 

张杨从来不下地狱,他拐个弯就上天堂了,他对我说,你下地狱就够了。

——贾宏声

 

 

贾宏声死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当天的新闻热点不是它,是韩寒的杂志,被无数人寄与“文学复兴”厚望而畅销的独唱团。看着贾宏声的照片,突然觉得他们其实有点像,同样带着和一切死磕的反社会姿态、同样被不齿者斥为装逼犯,但不同的是一个跳下去了,一个正走向声名与事业的顶峰。

 

韩寒很幸运,早生二十年,以他的叛逆,很可能也被父母强制改造,或因为考不上大学,而沦落在某个角落,到他四十岁的时候,大概也会长成这个样子,无人问津,被当成另类,瞪着双眼,要和这个社会死磕。



但他生活在一个商业的时代,他成为了一群人的代言人,并且这群人愿意为了他的代言而买他的书,让他致富。

 

同一时刻,觉得表演都是骗人的,耻于谈钱,不愿拍商业电影,于是被人遗忘的上一代愤青贾宏声孤独死去,在死后媒体介绍的也不是他的电影,而是和某些女星的绯闻。在网上搜索《昨天》,搜不到这部电影。如果不是他死去,人们也不会再想起这部电影。

 

四十三岁时的韩寒会是什么样,希望他那时不会孤独。

 

《独唱团》上市了,贾宏声死了。将来不会再有人迷恋列农,也很少再有人知道他和列宁的区别。那些迷着摇滚、写着诗歌,喝着啤酒,谈论着后现代主义,活在八十年代的人,有的上了天堂,有的下了地狱,他们的时代,已经消亡。

 3 ) 文艺青年不是这样当的

对贾宏声的印象,来源于电影《苏州河》和《极度寒冷》。但其实这已经是他很后期的作品了,《昨天》里说的那些个《银蛇谋杀案》、《周末情人》我都没看过。
说实话,我不觉得丫有多酷,多帅,多值得成为后来的文艺青年们的精神前辈,用北京话来说,我觉得丫太装逼了。
《昨天》的一个多小时里,我没有大伙儿说的那种“心疼这孩子”的感觉,反而是怒火一重又一重。
谁没有年轻过,难道年轻就是放肆的所有借口吗?喜欢The Beatles就一定要是John Lennon的儿子而不能是农民的儿子吗?文艺青年就一定不能用肥皂,就一定要老爸也勒紧肚子陪你一穿牛仔裤吗?你的精神图腾难道就只是给你抽老爸两耳光的勇气吗?生活的苦闷青春里谁没有过,与世界的无从对话感谁不曾经历,难道就你有悲伤,痛苦,难道就你清醒,别人都是行尸走肉吗?连世界都没有勇气面对的人,他没有资格谈论任何热爱。
电影里的贾宏声咆哮着对父亲说:“你们这代人真正活过吗?你们快乐吗?”
但上一代的人不似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视界越来越宽广,精神也越来越不甘于平淡和朴素。而父辈们的爱是单向的付出,保持着农民们最淳朴的对于土地一般的热爱,一种默默耕耘的底色,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数码时代,读图时代,WEB2。0的时代,渐渐褪掉最本真的原色,觉得它们土,不够新潮,不够酷,而拼命往自己身上堆叠色彩,活的火树银花。但我们这样也还不是天天怨尤,也还不是没有得到快乐,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对给予我们爱和生命的他们指手画脚呢?他们的快乐建立在我们之上,面对贾宏声那样的状态:一个整天关在屋子里听音乐,穿着黑袍,毫无生气,吸毒,伸手就要钱,动不动骂人的儿子,父母活的战战兢兢,他们能快乐吗?
虽然有毒品作为强大的理由,但是我想说:文艺青年其实不是那么当的。
别用代沟作为漠视亲情的借口,别用毒品来装饰自己的文艺,别活的那么不食人间烟火,说到底,每个人都踩在地上。文学艺术的价值不是提供一个任性的逃遁,它应该是让人更懂得和更珍惜。放下你们的装酷吧,先学习怎样成为一个人再谈文人、艺人或者文艺人吧。
张扬把《昨天》拍成了一个吸毒青年的忏悔录。仿佛有了个温和的底子撑在那里,让人们可以略过贾宏声之前的一切过错,而将毒品认定为人性偏离的罪魁祸首。所以电影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尾:吸毒青年戒酒戒毒,买了面条和肉馅儿回家跟家人一起吃顿炸酱面,送给了家人一个久违的温暖平和的夜晚。
但我偷偷在想,贾宏声精神里的那些黑洞真的完全被填上了吗?真的不再往外汩汩留着汁液了吗?还是他在精神病院的夜晚跟上帝做了一项隐秘的交易,他以一个平和的躯壳换得更深远的精神流放。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4 ) 贾宏声的孤独与死亡

2010年,演员贾宏声跳楼自杀。在一栋小楼中沉寂了将近十年之后,这位“约翰列侬的儿子”终于演完了十年前的那部电影。
吸毒、酗酒、打自己的父亲,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似乎构成了这部电影的言说类型。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影片,比如《发条橙》、《飞越疯人院》、《猜火车》,抑或是张扬有意在这部影片中向其致敬的《出租车司机》。和这些电影类似,《昨天》直接地,抑或在某些人眼中隐晦地向社会抛出了自己的脏话。当贾宏声在草地上看到来往的自行车人流时,他不能掩盖自己的愤怒。这些平凡的只为了活着的生物让这个世界显得过分乏味。他们僵硬地迎合着社会的规则和训斥,偷偷隐藏起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这是“顺其自然”,活在想象和激情的洪流中的贾宏声所无法忍受的。“傻boy”,只是一种无奈的抗击。贾宏声无法追随自己的心目中的英雄,去实现《出租车司机》中的谋杀,或者成为列侬。并不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国度,而是因为贾宏声只是他自己。
《昨天》中的贾宏声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怀疑。在他看来,这个平庸的社会充满了虚假,充满了无意义的自动行为。导演有意使影片中出现《出租车司机》的海报,并且设置出贾宏声模仿电影中德尼罗的经典镜头,似乎有意在与马丁•斯科塞斯的这部成名作并置中呼应影片的悲观基调。《出租车司机》中的德尼罗也是一个希望用谋杀打破社会平庸的冒险者。但结果是社会的平庸反过来同化了德尼罗的行为。他反而被社会评为英雄,并且享受着冒险带来的声名与金钱。《昨天》中的贾宏声也最终在精神病院的规训中回归到“正常”当中。他要享受着自己父亲通过演戏带来的物质生活,而在住进医院之前,贾宏声坚决斥演戏为骗人。
当然,这仅仅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意图而已,甚至是经过张扬弱化后的表达。实际上,电影中饰演着自己的贾宏声身上潜藏着令人畏惧的恶魔性。这种恶魔性不断地驱使着这个被社会宠坏了的明星离家出走。从吸毒的那一刻开始,贾宏声已经向这种恶魔性就范,并且成为了它的囚徒。没有多少人会觉得他打自己的父亲也是对社会的单纯反抗。这位列侬的儿子被激情贯穿,并且在激情耗尽之后便陷入颓废。他说自己喜欢“死磕”,正是在表明自己的不屈服。在恶魔性的激情中,他要和任何企图征服他的人或者物对抗到底。社会的规训也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向贾宏声显示出了它的不堪忍受:它企图要求贾宏声涤除自己身上的恶魔,隐藏自己的激情,从而臣服于每一个向他问候的个人。所以,贾宏声对社会的想法很简单。但他的力量也太微不足道了。恶魔只会让患病者自我燃烧,却不会给予他摧毁世界的能力。
然而,很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并不仅仅因为这些电影背后的社会语言而受到触动。打动你和我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明确的纪录片性质,虽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虚构成分。从贾宏声坐在镜头前的那一刻起,他那怀疑的眼神,黑暗的底色已经告诉我们他将试图还原那段生活。张扬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来保持影片的距离。他加入对人物的采访,告诉我们里面的故事都是人物的回忆;甚至在结尾的时候,导演将舞台还原出来,俯拍的镜头似乎有意提醒我们自己观众的身份。但是,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即使是在表演当中的贾宏声,常常会自然的陷入到他自己的世界当中。电影的虚构无法阻挡演员的真实,这恐怕是观看者被打动的最大原因。因此,当贾宏声说自己看到了那条龙,或者说自己是约翰列侬的儿子,我们会感动地认同他,并且情不自禁地羡慕他的想象力。
 
贾宏声的真实在透露出他的恶魔性的同时也挥发出他的高贵气质:这是一个毫不媚俗的可怜的人。一百多年前,作家福楼拜就曾经在面对世界的庸俗时无力但却决绝地写出了一部《庸见词典》,他在里面将“媚俗”定义为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通病。他说,媚俗指不惜一切代价想讨好,而且要讨好最大多数人的一种态度。贾宏声的高贵处就在于他以完全的不妥协姿态弃绝了任何程度的媚俗。当然,他身上的恶魔性将这种弃绝发展到极端后,也就消除了几乎任何示好的可能。所以,即使是面对自己的父亲,他也不愿意暂时回避自己的恶劣情绪以及自己的颓废而向他们示好。
另外,贾宏声也代表着一种时代的颓废倾向。他从自己熟悉的演艺圈中出走之后,一下子便迷失了自己。90年代是一个经历了分界线的年代。如果中国的80年代意味着新一轮的文艺启蒙,那么,90年代就催生了迷惘的一代。就像影片中播放的窦唯的《高级动物》一样,九十年代的商业浪潮将理想主义挤进了垃圾场。从熟悉的领地逃出来的贾宏声没有新的理想场地供自己释放激情。
当贾宏声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时候,深夜里,他说出来了这样一段话。
我又一次梦见了那条龙,他盘在屋顶上,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 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我问他我为什么在这呢?他说这是对你的惩罚,因为你身上恶的东西太多了,必须把这些恶的东西清理出去,你才能彻底干净。我问他我干净了吗?他没有回答,两只眼睛还是死死的盯着我,然后就飞走了,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
一个月后,贾宏声逝世四周年。7月5号,希望大家向天堂里列侬的儿子问好。

 5 ) 宏声的死

宏声的死

1

     宏声走了,听到几种声音。
   你去搜一下。最多的是,淫媒的无聊八卦。标题醒目,吸引眼球,足以激发善良人的好奇心。心里痒痒的,要不点进去看看,感觉吃了亏。“周迅前男友”“著名演员吸毒自杀”“破解明星自杀谜团”……媒体最势利,观众最无情。谁会记得宏声出名的时候,迅儿不过是个黄毛丫头,朴树写了歌没处卖。类似的事,在窦唯身上更明显——窦唯不是窦唯,是王菲前夫。唉,怨不了谁,在这个无聊年代,一切可以娱乐,可以娱乐一切。看吧,人家尸骨未寒,无聊的秃鹫一拥而上,给天葬了。这世道,什么都可以当快餐啃掉。腐食动物,嗅到死亡的气息,就俯冲而下。
   有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拍马屁。群众,从来都是盲目的,不明真相的。出了事,人们并不关心到底怎么回事。听一听,乐一乐,就过去了。大伙整天这么累,那有功夫管你的死活。思考,深究?那是有病,在群众看来。宏声和我们,就身处这样的人间。无聊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本身就不严肃,在开玩笑呢,在闹着玩呢。你去争,证明你更无聊,反惹得一身腥臭。
   不无聊了。我想说的是,另外几种声音。

2

     赞叹声。
   说宏声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孤愤一生,决不妥协,怒而一死,以告天下。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还有人为理想赴死,听着就叫人感动。死的那么惨烈,砰一声,可称悲壮了。张国荣南方人,脚着地,还算优雅;宏声是北方汉子,头着地,死了个血肉模糊。“用生命唱了一曲理想主义的挽歌。”是啊,我们活得太物质,爱钱爱得没尊严,有时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总盼望有个什么人,站出来,振臂一呼。他闪耀理想的光芒,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勇气,然后自己可以继续物质下去。
   可能吧,我们身上都有理想主义的种子,好像天生容易被这个感动。可宏声是孤独的,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真正理解他。如今他死了,最好不要急着歌颂死亡。宏声有什么理想?不得而知。有,也只属于他自己。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都不错。我们更希望,有人为理想而活,对吧?
   无论如何,自杀所能达到的境界,肯定是有限的。真能超脱或解脱?
   难

3

     惋惜声。
   女孩子居多,尤其是文艺女。宏声长得就是两个字:害人。迷死人不偿命那种。这么帅,这么酷,这么有才华,怎么会想不开呢?可惜啊,真可惜。当年的国荣,如今的宏声,难道茫茫世间没人配得上你?宏声啊,是什么让你感到了绝望?是什么让你无法忍受?是什么让你没了一丝留恋?
   我们知道,宏声做事很认真,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感触,死前还在准备演话剧。他一直试图证明自己,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个有梦的人。人没了,梦断了,怎叫人不痛惜?
   上回,看完《昨天》,观众起立鼓掌,许久。我老婆在一旁老问,为什么自杀啊?为什么?我说,不知道不知道。失望了吧,偌大世界容不下一个人的失望。去另一个世界,就会有希望么?

4

   劝告声。我猜都是上了岁数的街道大爷大妈,呼吁给明星做心理治疗!孩子,千万别吸毒,要有抗击打能力,别受了冷落就自杀。好心人有个特点,善恶标准单一,喜欢把事情简单化。仿佛“听话懂事”可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我不敢冒充理解宏声,但是,宏声和一般明星还真不太一样。港台韩国那帮俗人,想红,想挣钱,想要鲜花和掌声,有人尖叫就觉得自己成功了。说的不好听,他们满脑子主流价值观,没有内心,没有力量,没有真正的艺术追求。一张嘴,全是“依依呀呀”的感叹词。流行明星嘛,花里胡哨的,不都是那个傻样么?
   宏声早就红过,有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如果没头没脑,不那么较真,胡乱演下去,成个角儿没任何问题。坏就坏在,他还拥有一颗丰富敏感的心。这就不好办了。他会反思自己,总想做到纯粹,做到最好。凡是能实现的梦想,都不叫梦想。梦想是无止境的。到最后,总是向孤独开战,向虚无开战,一个人死扛。其实,不光是宏声,北京那帮文青都是如此。崔健、张楚、窦唯、何勇,唐朝等等,听到别人喝彩,他反倒慌了,觉得那不是自己,不是我想要的。你去问窦唯,还在乎名利吗。爱谁谁,听不听是你们的事,做不做才我的事。宏声说过,你觉得生活真的跟钱有那么大关系吗?他们都是听从自己的内心的人。
   索性放开了说吧。港台庸俗明星和咱们的艺术家,区别大大的有。那些明星是在装,摆个样子给你看。你只能往上看,千万别往下,下面全露着呢。他们一边表演,一边盯着你的钱袋,想尽办法感动你,以便拿钱。和商人没什么两样。这些人,一面装神,一面弄鬼,最怕别人知道他是人。刘德华就不敢承认已婚,成龙整天眼泪汪汪爱国,周杰伦除了秃头几乎没缺点,要把阳光的一面给你看。最近,那些奶油偶像更是轻声细语,像是刚生出来的,阳光灿烂,生怕露馅。他们不容易,装得挺累。或者说,他们是妓女,不提供真情实感,只提供奔放感,拿钱办事。
   我们的艺术家呢,渴望表达真实,渴望真实的表达。像宏声,总是太当真,太把观众当人。他指责父母,骗了一辈子人都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宏声不想骗人,觉得电视节目太虚伪,希望拿出真实有力的东西。就是说,他要先感动了自己,再去感动别人。而不是简单的追名逐利,或混口饭吃。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在日益浮躁的今天,已是稀缺。可谁要看你的真相和真实?注定了孤独和痛苦。
   他孤单,却被人崇拜,于是转身离开,寻求出路。其实,他所要抗争的,是整个世俗世界。世俗最可怕,最强大,杀人无形。

5
     宏声超脱了吗?恐怕没有。
   有两种人,也许可以超脱。一种是伟大的哲人或仁波切,看透了,看穿了,拥有强悍的思维体系,用来对付整个世界;另一种不识字,压根不用思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服从自然规律,顺从天命。
绝大多数是我们这样的,读了点书,又没读透,不上不下,想不通,还要想,不甘心,苦了自己。宏声,是我们当中最突出的一个。我们太软弱,会妥协,不断调笑自己,以求适应。可宏声就是不妥协,玩命死磕。坚持啊,坚持到最后,是一个死。
   有时真不知道,谁更勇敢?活着,还是死去?

6

     漫骂声。
   不是骂宏声,而是骂害了宏声的人。她们说,是第六代害了宏声。给他吸毒,让他演颓废。他深陷角色,出不了戏,无法自拔,最终致死。
   “你们满意了吧?”好像人家是存心的。
   国人有个奇怪的逻辑:孩子学坏了,不怪孩子,怪孩子的朋友带坏了。我们推卸责任,是从小养成的,从父母那儿学的。多省事啊,找个人承担责任,省得花心思理解孩子的想法。我问你,崔健第一个玩摇滚,他吸毒了么;贾樟柯是第六代的旗帜,他吸了么?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吧。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环境无法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宏声吸毒,有他自身的原因,比如虚荣、赶时髦。并且,吸毒和自杀没有必然联系。冒昧再问一句,难道吸毒就是害人?
   另外,谁跟你说第六代颓废。电影的第六代和文学的新生代,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不再宏大叙述,开始转向个人,说出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是巨大的进步。可喜可贺。拍导弹上天,不如拍鸡蛋下锅。重视个人感受,回归日常生活,无比正确。个人天地,大有作为。咱活得琐琐碎碎,活得那么残忍,那个要你的千秋大业!说了那么多年的“大话空话假话套话”,也该说几句真话了。如果你从第六代看到了颓废,那是因为还原了本来面目,被自己吓着了吧?
   宏声是第六代爱将。前些天,一帮女的在讨论:王小帅娄烨张扬等人,串通好了,陷害我们宏声。尤其是那个张扬,安的什么心!愣是把阳光少男,害成了中年颓男。排练《蜘蛛女之吻》给他吸毒,拍《昨天》又让他无法自拔。死了也不放过,还用来炒作《无人驾驶》。大声疾呼:抵制毒品,抵制张扬!
   应当承认,这些女孩很有慈母心,很有想象力。看多了言情剧吧,把张扬想成狠角色,花十几年陷害一个大帅哥。太能编了。他真有这个耐心,可以去写《本草纲目》。

7

   一部《昨天》,我们看到两个不同的人:沉思的张扬,沉默的宏声。拍摄的时候,宏声说,我不这样啊!张扬就劝,怎么不明白,这是电影,是作品啊!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北京最好的玩的时候。摇滚乐横空出世,校园里飘着诗句,有人为艺术痴狂,有人为真理奔走,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诗意,总觉得可以改变世界。大家一起动手,世界就会美好起来。相信美好,并为之努力。年轻就是一切,谁也无法阻挡!你听宏声喜欢的The Beatles,静下心来听听吧,立马回到理想主义的年代,左派,世界大同,个性解放,要做爱不要战争……那种情怀,现在越来越淡薄,几乎陌生了。
   张扬和宏声,一同经历了那个年代。突然开放,革命理想轰然倒塌,西方思潮汹涌而来。从无到有,刚刚接触西方,自我意识慢慢觉醒,人们茫然失措又满怀希望,不顾一切地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原以为自己一无所有,就这么穷苦一生吧,忽然感觉可以拥有一切。太刺激了,太新鲜了,各拿各的,各走各的。容易把西方想成天堂,容易把事情做到极端。海子抱着诗歌卧轨自杀,余纯顺一步步走向荒野,年轻人咬着方便面玩起了摇滚,大学生追姑娘要写情诗。生活在别处,梦想在前方——有人辞掉工作抛妻弃子当球迷。多热闹啊,你方登罢,我方登场,目不暇接的文化狂喜。
   但是,再灿烂的高潮,也毕竟是高潮,不过是个瞬间。很快,几乎一夜之间,主流价值观席卷一切,人们变得务实,苦心钻营达到发财梦。从要求世界大同演,变成要求更高的工资,更好的住房。曾经以为永恒不变的青春状态,已经不可避免地飘走,或者说被网络和金钱所代替。可我们不会忘记,愤世嫉俗的小伙,纯情浪漫的姑娘,波浪发,大音箱,昂首嘶吼的歌声。
   疲倦的面孔,迷惘的神情,心底燃烧的熊熊烈火。集体喷发之后,时代归于平静和平庸,他们所做作为也许毫无意义,甚至有点可笑,但你不得不承认,那便是青春难得的愤怒和放纵,永远闪烁动人的光芒!
   《昨天》说的就是那个年代的青春。英文叫Quitting,放弃,离开。张扬是想告别青春,走向成熟。黄粱一梦终要醒。从始至终,他都是以反思的态度来拍摄。电影里,宏声不单是戒毒,更重要的是戒除“愤世嫉俗”的人生态度。就是那种,别觉得自己不一样,看不起这个,看不惯那个,连自己的父母都觉得太土太平庸。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父母是伟大的,他们心中有爱,相互温暖,隐忍而坚毅,默默关爱子女,默默承受命运。终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自己也不过是个人,是个人,是个平凡的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
   于是,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转变轨迹:行为古怪,不愿接戏,骂人傻剥衣,扇父亲耳光——听疯子影迷唱小草,受不了求人,深夜觉醒,捡起地上的垃圾,融入家庭生活,最后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意味新生。我们看到,虚荣做作装酷的宏声,终于洗干净了,变成了戒毒戒酒理解父母的宏声。不变的,是他的敏感和脆弱,以及内心的无限诗意。
   张扬在反思,他也想帮助宏声反思。他把宏声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发现没有,张扬骨子里是个传统的人,不可能像宏声那么决裂,一头撞死。《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张扬都在强调传统,歌颂相互理解,从父辈身上看到了点点滴滴的光辉。如果青春是场战争,你可以说,张扬在撤退,宏声还在坚守。一部《昨天》,我们看到了张扬的知识分子情怀。宏声呢,看不清,也听不到他的内心。

8

     我觉得,宏声不是个俗人。
   何谓俗?普通的,一般的,大家都有的。人不能太俗,也不能太脱俗。太俗了,别人怎样,你也怎样,一辈子鹦鹉学舌,一辈子人云亦云,活得没了自己,白活了——到最后连模样都变了,一张嘴,一抬头,便是市侩和势利的嘴脸。
   宏声不俗,他在追求诗意和浪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可以说,宏声这辈子都在与世俗抗争,向庸俗开战。从衣着打扮做起,很潮,敢穿,好像无视俗人的目光。与他上街,不怕跟丢了,随着众人惊讶的目光,准能找到他。他让你过目不忘,看了又看,不敢靠近。他想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是不在乎,而是太在乎,内心是紧张的。
   人,尤其在年轻时代,特别厌恶平庸。宁愿轰轰烈烈一下炸开,也不愿唯唯诺诺一辈子。越老越怕死。年轻人不怕。说白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想在异性前面表现自己。染发、打眼、纹身、蛤蟆镜、挖破牛仔裤……别的不管,先从外表上区别他人。故意叼烟,骂骂咧咧,用流氓相来掩盖内心的虚弱。
   当然,我不是说宏声一直处在叛逆期。他有那种愤怒的状态。多少人一事无成却失去了童真,多少人接受一切失去了愤怒。宏声与一般地铁里看到的“型男”不一样。他一方面敏感脆弱,另一方面苦苦坚持。
   矛盾啊,不可思议,不可调和。脆的地方极脆,轻轻一下,将他敲碎;硬的地方极硬,宁死不屈,一遍遍地死磕。朋友说,“他这个人有点极端,拿喝酒来说,三瓶正好,非要喝到五瓶才成。”做什么都比别人过,不愿向世俗低头。
   本来这样的性格可成大事。好的艺术家,无一不偏执。可叹,宏声太严肃,几乎不主动开玩笑。面对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最好的办法是幽默。黑色幽默是润滑剂,保证你不被现实绞杀。还有,《昨天》里还故意回避了爱情,爱情不能保佑你,但可以带你走入世俗世界。宏声就是这么拧,不缺女人,也不稀罕女人。
   说到底。宏声之所以这么痛苦,在于他有才,才分还不够。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什么是牛B,想做到牛B,却无法达到牛B,造成梦断人间。性格又倔,无法承受梦想之破灭。
   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如果自信,有独特之处,去做就好了,终有一天会征服世界。即使谁也没征服,也能获得创造的乐趣,不虚此生。崔健、左小诅咒、窦唯、刘震云、王朔、朱文等等,那个不偏执?可他们有才,遭到世人的承认。宏声呢?
   别以为我在嘲笑宏声。错了,我一鼠辈,无名无姓,哪有那资格。我想说,在宏声身上,恰恰可以看到我们的影子。都在冒充文青,我且问你,别躲,你有才吗?你自信吗?你够偏执吗?你有真正的货真价实的独立见解和人生感悟吗?你苦苦追求的是什么?你咬牙切齿的又是什么?如果你也感到钻心的失望,该怎么办?死个壮烈,不连累他人,还是苟且偷生,平庸一生?从爱上摇滚爱上艺术那刻起,就不知道怎么会开始,也不知道会怎么去结束。
   亲爱的,别去打听丧钟为谁鸣。丧钟为你鸣!
   

 6 ) 你就是个人——献给世界上所有的贾宏声

如果是两个月之前看这部电影,我可能会异常迷恋贾宏声,且把他当做精神领袖,但现在是两个月之后,跳脱了情绪的怪圈的我,来审视还在怪圈内的自己,啧,真是太残忍了。 两个月以前,我和他一样,听摇滚乐,迷恋后摇,爱beatles,爱惘闻,反叛,不羁,愤世嫉俗,怼天怼地怼一切,我觉得自己牛逼得很,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顾忌,我觉得自己和别人都不一样,别人都是闭着眼睛在活,我是睁着眼睛,但今天看完贾宏声的电影,我发现,两个月前的我和他才是那个闭着眼睛的人。 贾宏声和之前的我真的太像太像,极端自我,极端自私,为了实现所谓自我的价值不顾一切。沉溺,幻想,下坠。其实这样的自我实现,是对周围所有人的不公平,对自己,是一种放弃沉沦和自甘堕落,确实获得了快感,但对别人,是一种近乎刽子手的残酷,特别是父母。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就明白了我父母在我那无序、放纵的一个月里的感受,我真的太自私,我可以文艺,可以反叛,可以终日沉溺酒精,但我不可以不顾他们的感受。以前我总觉得,我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无关他人,其实这是最幼稚的想法,贾宏声也这么觉得,但他意识不到这是对其他人的一种伤害,过度的追寻自我,对旁人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不看这部电影,可能我还意识不到我曾经像他一样的行为是有多么伤人,中途看到关于贾宏声父母的段落,我几次看不下去,我心里在想,我们这样做,确实是获得短暂的快乐了,然后呢?痛苦就留给他们?他们心里想的可能是:我养一个孩子这么大,最后就是这个结果?那你问问自己,你痛,还是他们更痛? 其实这世界上所有和我,和贾宏声一样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对的,但我们就是不自觉去做,就是因为心里没有那道愧疚的防线,我现在要你想的,就是那道愧疚的防线,当你想缩进摇滚乐里,想一死了之,想想你的父母,想想爱你的人,活着才能没有意思,死了连没意思都没了。 也许贾宏声的眼睛纯粹善良,让你一瞬间原谅了他所有的过错,但我要说,纯粹没错,跳下就是错了,没有什么可辩解的。献给世界上所有的贾宏声:坚持住!世界上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等你去做,你就是个人,你就给我好好做个人。不在乎别人感受的做法,是幼稚、是没有担当,能做到妥善地照顾他人情绪并且坚持自我的人,才是真的牛逼!坚持住!!!

 7 ) 昨天的孩子你是谁

刚刚到家,听到消息,现在心里很难受,2001年看完《昨天》,曾经写的文章。前几天整理电影稿子的时候,还重看了一遍,其实前两个月,我还在网上查过他的消息,没查到,百度贴吧也去过,很冷清。后来想,没消息也许就是过得很好的意思。也许是自己淡出了,做了胖胖的火锅店老板什么的,其实查到了又能怎样呢,我们这些圈外的人,如果我真是他身边的朋友,我会恨不得像琼瑶电影里男主角抖女主角那样抓起来死命抖几下,冲他喊两嗓子:放过自己!放过自己吧!
  
  从电脑里的众多文章里翻出这篇来,不知道说什么,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他。我一直记得,是从小小的时候第一次看他的出现在电视里开始,四平人,我的老乡,在家乡是个出色的年青人,后来到了北京。这个地方是天堂,也是地狱,很多人到这里之后就沦陷了。那部电影,最后他改邪归正,我却只看到更巨大的悲哀,他没有解脱,没有快乐起来,他只是,在别人眼中看上去“正常”了而已。所以每次想到那个电影,其实心里都不好受。现在想想,这电影只是榨干了他,却没有让他起死回生。所以,不忍回头去看了。
  
  虽然现在很难过,但是如果这是你的命运,那就顺其自然吧。一个人如果始终不肯放过自己,那也许只有这一种方法可以解脱了。


————————————正文——————————————


多年来我一直记得很久以前在电视上看过的一个叫“社会形象”的话剧。讲一个努力保持社会形象却又为自己的欲望所困扰的女子在报纸上发道貌岸然的征友广告的故事。结果前来应征的只有一个男人。他实际上的目的是以破坏掉女人的道德防线为乐趣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这个话剧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处。女人门廊里在阳光下怒放的那些花。和那个无赖却灿烂异常的男人。这是我所知道的一个被我们叫做演员的男人的故事的开头,他的名字叫贾宏生,他很光彩夺目的出现在门外。女人立刻就目眩了。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来抵御这一场诱惑。

我知道很多人看这个叫做贾宏生的故事的开头不是从这个话剧开始的。而是他后来的另一些东西。那些东西真的不好。空洞和苍白到惨不忍睹的程度,于是大家都反感了起来。但至少里面还有些念旧得如我一样的人。稍微能体谅他的一些自以为是和不知所措。

这就是一个人的昨天吧。其实我们这样的观众并不曾真正知道过什么,直到一个叫张扬的人真的把一切都撕开来给我们看。当然一起撕扯出真相的还有贾宏生自己。他站了出来告诉很多人他很长一段日子不见是吸毒了。

于是我们看到他如鬼魅般的黑色的影子从他的房间里飘了出来,看他躺在草地上望着蓝天里的风筝。看他第一次听到列侬的歌声靠在立交桥柱子上哭泣的丑陋的脸。看他幻想自己是列侬的儿子。看他放下酒瓶给父亲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他问他的父亲,你为什么活着?他被送进精神病院,我们看他被绑在精神病院的床上痛苦的哀求。看他在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下给一个女病人签名,那女人说“我知道你,你是演员。你给我签个名,我给你只烟抽”,

他说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个人。我看到他在舞台最后的灯光熄灭之前对着母亲温和而谦卑的笑着,他终于是众望所归的戒了毒了。然而他的罪恶和他的光彩也一起消失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突然感到有一丝丝的悲哀。也许我们终究要学会自己动手把自己的灵魂拉扯下来,再踩上两脚,使它卑微如蝼蚁方能生存吧。什么也不能帮助你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之外高贵起来。什么也不能。我们是早早就学会这一点的人。而他就是那个始终也学不会的家伙。

于是我跑去和一个朋友说,朋友对此却是很是不以为然:吸毒还要找借口。明明是自己堕落的。我顿时哑然。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关于吸毒的故事,是关于人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个故事里有我们每个人的昨天,有我们曾经爱过的东西,有我们每个人曾经追问过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如果我不是我,那么我是谁。我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从这个故事里看到我们曾经的彷徨,看到曾经怎样渴望过的飞翔。看到另一种生存的可能。如果当初我们不停的追问而不是及早的学会妥协。如果我们让我们的虚荣涨满心房,如果我们坚信了另一种存在,那么我们的生活有怎么样的一种可能。

他的确是走得太远了。这个叫贾宏生的人,还是很多人不能因了他的坦白和忏悔就宽容他。若我只是从这个故事开始认识他,若我没有看过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他曾怎么微笑着走进一个女人的房间。我想我会以为他是一个天生的边缘人。然而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天生的边缘人的吧。他们终究是从什么人身边走开的什么人而已。可能是一个同学,一个邻居,一个小时候的玩伴,或者,一个你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的演员而已。于世界的背叛。已经早早的变成我们公事包里对昨天的记忆,我们时不时的拿出来把玩。想着昨天我们舍弃的一条路,我们此生永远不知道那条路的尽头是什么。

所以我想说这个叫张扬的家伙实际上是很会残忍的,不流一滴血的那种。他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让我们都惊出一身冷汗的存在的可能而已。就把好人们对生活理直气壮的愤怒硬生生的给堵了回去了。有时候目睹一场罪恶的生活,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让好人们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对的,至少不会更不对了。妥协是对的,投降是对的,卑微是对的。不对也不行啊。看到了嘛?那就是不对的结果。

这不是一种残忍是什么?把什么都撕开来看了。背景还要点缀上美丽的夕阳。把一条条你想到的路都堵死了,天空中却飞着自在的风筝。一个人,需要多少隐忍才能感觉到平静?需要放弃多少欲望才能得到心灵的自由?一个人,需要追问自己多少次才能知道,“我是谁。”

也许,我们真的不过只是一个,人。

当我发现自己处于烦恼之中
他来到我的身边
为我指引方向
顺其自然

当我站在黑暗的时空
他站在我的面前
为我指引方向
顺其自然

所有伤心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将会有一个答案
顺其自然

即使他们分离
他们仍有机会看到一个答案
顺其自然

阴云密布的夜空
将会有光明
他照耀我直到明天
顺其自然

———— 约翰 列侬

 短评

1、他没装B也没装酷,他就是个人2、顺其自然3、最后他听到婴儿哭声的笑声有种过来人面对新生生命的悲悯

2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虽然贾宏声确实让人感觉很装,但可能他本人就那样。这电影还是挺让人心酸的。

4分钟前
  • 被迫改名
  • 推荐

电影式话剧,或者话剧式电影,虽然有些矫情,形式还是挺特别的。

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贾宏声于2010年7月5日下午坠楼身亡,时年43岁。这才是结尾。

9分钟前
  • lo-fi.akai
  • 力荐

依窝看就是中国式父母和中国式低情商儿子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理想情节,但是能整的寸步不让又不会隐藏和回避的人太少了。其实比贾宏声理性化的人多了,但是人家都懂得保护自己以及对别人保有尊重。

12分钟前
  • 球宝宝
  • 力荐

賈宏聲很做作~是他自己說的~現在發福成那樣~哎~不靈了~人生要把握好自己呀~再看看她的同學鞏俐`再看看她以前的女朋友周迅吧~

14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不做文艺青年。不嫁文艺青年。不生文艺青年。

19分钟前
  • 筷喜旺
  • 推荐

确实是张杨最牛逼的片子,伪纪录片、话剧与电影的形式交织,让人物原型触碰不堪回首的曾经,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表演。永远忘不了那场戏:贾宏声叩问生活的意义,然后打了父亲两个耳光——镜头拉远,灯光亮起,舞台出现,人生如戏。这是一个不可思议、剧力万钧的场面调度,成为我私影史的重要时刻。

22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名叫贾宏声的青年想追求一种纯粹的文艺,却在无意义的人生中抑郁低迷了。而我也早已明白生活的快乐是虚伪而短暂的,只是不知如何是好。迷茫也是颓唐而无意义的,真理可能根本不存在,目前还不知何为终极解脱,除去死亡,但若死后仍是虚无又如何。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片中父母亲无力的哀恸令人落泪。

25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贾宏声的死是必然的。绝对的人格独立造成个性的孤独,从而表现的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有点像黑塞的《荒原狼》。但是导演却没着重描写主角的精神世界。这挺失败的。还有结局也不够好。主角不应该对世界妥协的,他应该死在精神病院里。

27分钟前
  • xiaoV
  • 还行

当耳机里响起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我看见了世界上最蓝的一片天,很纯洁很残忍,清净的一下子让我崩溃了。那一刻起我感觉我是列侬的儿子。这一段反复看了十多遍

28分钟前
  • Cross
  • 力荐

一个有理想没方向,与现实死磕却显得盲目的孩子,他不是装逼耍酷,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孩子,精神病院不能磨去他的棱角,不能消磨他的理想,不能解决父子间的冲突和矛盾。电影结尾并不是结局,一出彻底没有出路的悲剧,所以十年后才有了结局,贾宏声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理想主义者。

33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我又一次梦见了那条龙,他盘在屋顶上,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

34分钟前
  • 傑尼同學
  • 力荐

多年前跟大屏幕看了一次 然后就直接去买了碟子看了50多遍 你试试 能行 这不是行了吗

38分钟前
  • 白大官人
  • 力荐

不要做文艺青年的父母

43分钟前
  • 張不吃
  • 推荐

【SAME展映】胶片版。由贾宏声与父母朋友亲自扮演自己,以电影和话剧的形式重现真实的生活,非常先锋。电影布景与话剧舞台的切换,带领观众由影院座椅抽离到剧场坐席。精神病院一段让我想到《囚》。再次思考医生对精神病人的决定权。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是传记音乐片,是先锋实验片,是摆拍纪录片……就绝对不是什么禁毒教育片

4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人言钱难挣屎难吃,可钱再难挣,也是相对最容易得到的,而贾宏声想要的,偏是这世上最难强求的东西:自由、信任、被理解。『昨天』成全了一大批人的审美和思考需求,却毁了贾宏声,这电影撕开的伤口,看电影的人可以躲,贾宏声躲不掉

50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力荐

这电影一开始看得我很慌,因为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偏执、极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包括和父母的相处也是这样的,虽然当时我很痛苦,但这也不是我如此对待他们的理由。精神病院里的那一段也是戳到我,当初在安定住院的时候也是和这很像,不过条件有好很多,但是远没有这自由。出院后的部分我一直在哭,我也曾无数次充满希望,我的家人也充满希望,重新开始好好生活,但每次都失败了,好在我有在慢慢变好,而贾宏声却永远的离开了。

51分钟前
  • hana
  • 力荐

“昨天才知道。海子的妈妈,还会每天坚持读海子的诗,试着一点点的去理解他。”

5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人一定不能有困惑 不该有困惑 就该浑浑噩噩的 什么都不想的活着 摒除一切困惑 你就能做个正常人。这部片不该有这样给人以希望的结局。我恨这结局

60分钟前
  • 蓝麦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