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拍电影

记录片中国香港2020

主演:许鞍华 / 徐克 / 侯孝贤 / 刘德华 / 萧芳芳

导演:文念中

 剧照

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2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3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4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5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6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3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4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5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6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7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8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9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00:45

详细剧情

 她生于辽宁,长于澳门,受教于香港,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成长与求索。取得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后,她远赴伦敦进修。在那裡,她找到了电影,从此再没停下脚步。   师承胡金铨,处女作开辟香港电影新浪潮;于商业与艺术、 类型与文艺之间游走,不断探索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漂泊状态;六夺金像 三斩金马,仍要为投资犯难发愁;从早年获奖无数到跌入谷底,从不放弃忠于创作的机会。   美术指导文念中首执导筒,回顾许鞍华四十余载光影生涯,零距离捕捉她亲和地道、 急躁论尽的真性情,亦看到她与母亲的感情牵绊。   对电影和香港始终一片赤诚, 电影伴她活出了人生的圆满。

 长篇影评

 1 ) 從北角到天水圍

許鞍華所以是許鞍華,是她從尋常巷陌出發,把不起眼的小人物搬上銀幕。叫觀眾稍停匆忙腳步,看著劇中人感動共鳴。

這是香港影評人家明在《視聽之餘》裡寫的《桃姐》開場。

家明又說:「當然,電影有權選擇要經營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現在《天水圍的日與夜》雖以天水圍為骨幹,但更像是許鞍華以人文關懷,去編製她的社區「理想國」,放諸不同的社區皆準。」

多虧了家明的《視聽之餘》,讓我在《好好拍電影》觀影前,ㄧ是更加了解許鞍華的作品,二是更羨慕了筆者看過了《瘋劫》修復重映。

我對許鞍華導演的電影有著很複雜的情感,那種情感跟王家衛、關錦鵬的很不一樣。主要是因為許導多半的早年作品,都是在很小的時候看的,例如《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後來沒怎麼有機會重看或趕上修復重映。

比較近期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以及《桃姐》卻是很喜歡。喜歡的原因有很多面向,從街坊、小人物的尋常生活到人文關懷,每每觀影時都遺忘了那裏是香港,不是我們的生活。

縱然文化仍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但語言與飲食文化,甚至人心的不謀而合,從我打小就對香港以及港片產生出一分微妙的情愫;更何況當時哥哥還在世。

看了《好好拍電影》才知道許鞍華抵達香港住的頭一區就是北角;2007年我初次訪港住的便是北角,雞蛋仔沒少吃過。一路從北角搭丁丁到銅鑼灣、灣仔,那些短暫待在香港的日與夜,至今回味起來仍非常有滋味。只是不知何時能夠再去。

家明說:「香港新浪潮」作品不流通。我雖沒看過《瘋劫》,但從《好好拍電影》看許鞍華導演的身世,也頗能明白為何不流通。當香港電影越來越少關注自己,卻高打著回歸本土的旗幟,許鞍華認為這是非常矛盾的。而驗明正身的問題,不僅台灣有,香港尤更甚。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許多看來都像是自傳體;也很可能她極大程度地描寫香港地景,市井小民的生活活脫像是某部電影剛剛瞥過的風景。這一點和王家衛或其他我鍾愛的香港導演是全然不同的。

許鞍華的電影,除了人文關懷,影像中總保持的某種低限,刻意地迴避煽情,或許正來自於導演直率的性情。演員演的好,可是我沒有拍好,許導常常叨在嘴邊的一句話。她真可愛,73歲仍像個少壯導演;每一次受邀來參加金馬獎,我都期待著她的妙語如珠。

許導說拍電影很廢體能與精力,也許老了就乾脆不拍;她在獲頒威尼斯終身成就獎時說要回國多提拔新人,我相信她真心會做到。如今拍合製電影,大江南北跑宣傳,對年過70的導演來說,實在是一種折損。(我也常懷疑伍迪艾倫還能拍多久)

《好好拍電影》提供了一個平常不易見的導演日常,家貓掛名演出,順便把那對電影明星般的雙親搬上了大銀幕。魔鬼藏在細節裡,如果你想了解港片的前世今生,或者你誤會了港片都是那麼通俗諂媚,不妨聽許鞍華如何《好好拍電影》。

文末,期待許鞍華導演的下一部電影;也希望有機會能看一看《瘋劫》。

 2 ) 因专注而美

如果仅仅通过作品来了解一位导演,即便作品暗藏有多少创作者本人的影子,感觉也是隔了一层的。就像欣赏一幅油画,再逼真也是在画框里,有失自然与亲切。而一部真实记录创作者的电影,得以让人走进其真实生活,好像把画框揭开,直接面对一幅画,甚至进入一幅画。有一种抽象变成现实的亲和感。看完关于许鞍华的纪录片,感觉尤其如此。

我被其中第一个细节打动,是他们拍摄一场雨中的戏。跟助理走在一条泥泞小路的时候,助理提醒她小心。她爽快地说,没关系,专注走路不会有事的,要是脑子里在想别的问题就不行。然后到了拍摄现场。男女演员出于情节需要,要在身上特别沾满很多的泥。她一边在背后帮他们整理,一边在小心翼翼说对不起。并且说出演员的名字。我无从得知其他导演在他们的拍摄现场会是怎样一种个人风格,但是在这个纪录片中的许鞍华,此时此刻的这个细节,让人感觉到一种她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感受的关注。

一种很明显的魅力,对我来说,是她身上的中性气质。她的优势是在做事的时候,可以像男性一样雷厉风行,快人快语。可是在一些细节的把控,及对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事物的敏锐和感性上,又呈现出属于女性的优势。但如她所说,自己并非多愁善感,而只是感性。不过我想,感性在很多实际工作场合,有可能会是一种障碍。尤其作为一个需要跟很多人沟通的导演职业来说,可能更是不易。但她从小生长的环境如此,在一个浓郁的有人情味且有艺术浪漫的氛围中成长。那是她生命的底色。人一辈子无论走出多远,刻在骨子里的底色终究很难改变。所以她的作品总是离不开对人,对人流离辗转的命运的关注。

人们说她是全香港每天走路最多的导演。光是看到这样一位走在路上会留心很多细节,会噔噔噔跑上阁楼,眼睛放出光芒,去实地感受下一部影片可能用到的场地,就给人很亲和的感觉,没有距离感。相信任何一个有过专注于创作的人,都不难理解那种激情与执着。对自己喜爱的事情的关注,甚至超越于对自己本身的关注,是一种真正令人佩服的忘我状态。

影片中同行评论,许鞍华本身属于一个知识分子型导演,有很深厚的人文积累。可是不知道为何,她的那些优势在影片中总是很难体现出来。其实我想,她的优势一直都在,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耐心,有资历,有足够的积淀去欣赏。影片中,许鞍华说,如果电影是我的老婆,或者老公,那文学就是我的情人。她的影片纵然题材广泛,可最后看来,归总回到一种文学性的对人的悲悯。

她似乎一直在尝试用一种文学的语言和视觉去拍电影,几乎成为一种不易察觉且难以更改的习性。但这并非易事。因为文学与电影即便有相似内核,但形式终究不同。这样一种方式,它对观众的审美、理解能力与耐心,都是有要求的。它会考验并挑选观众。否则很有可能就是在影厅如坐针毡,是无法带来感官刺激的冗长与乏味。最后浮皮潦草一带而过,得出粗率且不负责任的印象与评论。而显然,这对一个真正专注于创作的实干型导演并不公平,并且付出与收获也很难对等。所以我看到了她的孤独,孤独的坚持。像是义无反顾孤注一掷。

喧嚣浮躁一切追求效率的时代,坐下来细细琢磨一部电影的内涵与深意,已经是一种奢侈。习惯性快速以浮于表皮的感官反应,来判断一部电影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成为趋势。并且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习惯性用非黑即白,夸张且二元对立的评判方式来博眼球,带节奏,充流量,更会直接混淆一部经典给人的印象。不过终究是一些无聊的游戏。岁月漫长,经典作品仍自端然存在。所以不妨可以将她的作品置于一个更为深远的时间维度去看。

许鞍华说,认为自己一直在尝试用电影去呈现人在绝境中的超脱。至于大家若只在其中看到很悲剧很丧的一面,那可以不必去看。确实如此。并没有一部电影会有泾渭分明的悲喜。正如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因为一部真正的经典,说的是人生。人是复杂的,复杂的人组成了复杂的人生与社会。这其中,多的是难以刻画难以描摹的灰色地带。悲与喜是杂糅在一起的,生命是悲欣交集。所以,越是能用平淡的方式去讲述复杂的人生,越是文学或电影艺术的美学所在。贾樟柯说的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他说许鞍华那样的才华不应该屈就于市场,她的才华应该被用来去做一些真正体现她个人风格的东西。

张爱玲的作品她拍过不少,可见她对张的情结之深。于是连带她自己,看完这部纪录片,感觉有时也会给我一种苍凉的韵味。尤其是在七十岁的时候,一个人仍在极力奔走,仍想为她毕生热爱的电影事业做一些什么,为生她养她的香港去做一些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也仍然要坚持,绝不肯屈服低头。一生坚持纯粹委实不易。人在老的时候会越发意识到时间的紧迫。尤其作为一个具有知名导演身份的公众人物,大概会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我偏爱影片后面的一部分。让我感觉特别真实。一个人一览无余自然展现工作中的疲倦,忙中偷闲的片刻愉悦,一个女儿与母亲日常平凡的相处,对母亲的责任,把用不着的包送给妹妹。种种。这个时候的许鞍华跟导演无关,跟作品无关,跟名头无关。她也只是芸芸众生其中之一,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并感受着一切人间悲喜。

无关其他。一个人若能用心专注,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总是值得敬佩,更是美的。就像一尊散发威严光芒的雕像。尤其如此坚持了一辈子,付出百分之百的热诚,用精魂去铸造她毕生热爱之事。

公众号同步:拾粒

 3 ) 涉及影片及受访影人

【涉及影片】

1978《狮子山下:桥》

1978《狮子山下:来客》

1979《疯劫》

1980《撞到正》

1981《胡越的故事》

1982《投奔怒海》

1987《书剑恩仇录》

1987《香香公主》

1988《今夜星光灿烂》

1990《客途秋恨》

1991《极道追踪》

1995《女人四十》

1997《去日苦多》

1999《千言万语》

2001《幽灵人间》

2002《男人四十》

200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08《天水围的日与夜》

2009《天水围的夜与雾》

2011《桃姐》

2014《黄金时代》

2017《明月几时有》

【受访影人】

陈荣照 吴念真 李樯 严浩 施南生 舒琪 徐克 杨凡 尔冬升 陈果 萧芳芳 关锦鹏 汤湘竹 杜笃之 王昱 关本良 梁华生 田壮壮 侯孝贤 刘德华 贾樟柯 李屏宾 林嘉欣 刘天兰 张艾嘉

 4 ) 好好看电影——我的年度最佳纪录片预定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1000waystolive)

《好好拍电影》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人物纪录片了。

这是一部极其有份量的片子,许鞍华的创作历程、性格作风、个人生活都一一展现在镜头下,没有任何“煽情”之处,我却好几次看到鼻子发酸、强忍眼泪,被她彻彻底底、毫不遮掩的赤子之心震撼了。

如果无人介绍的话,穿着一件印花宽松上衣走在街头的许鞍华,就是一个最普通的香港师奶,甚至连伏桌工作的样子都像个退休的国企老会计,跟“文艺”“导演”一点都不沾边。

她一直对外貌非常自卑,上学的时候觉得恋爱与自己无缘,就埋头读书,后面甚至连“特别想整容,医生让我整哪里就整哪里”都说了出来。看到她父母的老照片,我明白了她为什么对自己的外貌耿耿于怀,她的母亲年轻时可真是一个美人。

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她经常在片场跟人争执吵闹、发脾气。但合作伙伴和工作人员说,她事后都会道歉,给大家买奶茶和菠萝油。

然后下一次不满意的时候还是继续吵。

这里的“吵”其实就是争取自己的权益。我想,女性尤其要警惕“人缘好”“好相处”这样的评价,不要怕争执与冲突,首先要把事做对、做好。 她对钱毫无概念与规划,生活俭朴,没有结婚生子,带着九十多岁的母亲住在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用一生成全了“拍电影”这件事,是一个纯粹的电影人。

这部片子让我知道,一个坦诚到如此地步,交付了自己全部的热情与力量的人,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即使没有成功,也有足够的自我认可;并不算快乐,但值得。

那些能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到杰出的人,也许并不是天赋如何,而是日复一日地努力投入,以及彻底袒露的赤子之心。

个人的成功,跟开明的社会环境肯定是分不开的。当年已经颇有名气的胡金铨,就让刚刚毕业的许鞍华担任副导演。施南生说,那时候整个hk的环境都不拘一格,不分男女,让许多女性都可以从事影视行业。

这样一个文明开放、包容自由的hk,让人如何不爱呢?

女性只要被给予一点该有的鼓励与肯定,将如何大放异彩啊。与她合作多年的女演员们,张艾嘉、张曼玉、萧芳芳……都是个顶个的优秀演员和导演,敬业、出品质量高且稳定。片中的萧芳芳接受采访的时候,思路与表达都清晰有力,真是才貌双全。 人生是极其有限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寥寥无几,大多数人眼中的“幸福标配”是结婚生子、工作体面、收入稳定……但其实,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都不一样,俗世的幸福温暖却也平淡,燃烧的一生灿烂却也刺目——那样精彩而辛苦的人生,未必承受得了啊。

所以,不害怕成为一个异类,但也不担心成为一个普通人,就努力去追寻让自己幸福最大化的事物吧。

最后,肯定有人想找资源吧,在微信里搜“片名+资源”,基本都能找到。

 5 ) 后悔这么迟才遇见许鞍华

这部片是在CUHK读文化研究时,老师在纪录片课上推荐给我们的,当时没想着认真来看,几个月后的线上毕业典礼的今天,回想起在香港的那段日子,突然就有了看这部片的mood,看完就后悔了,后悔这么迟才遇见许鞍华导演,在此写一点感想。

好好拍电影这部纪录片带观众走进了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或许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吧。记住了一个爱抽烟的,对电影特别热爱投入的,坦率承认自己害怕票房不好,想证明自己的、对容貌不自信的,跑宣传体力不支的…有着种种“小缺点”的许导,如此可爱。片中许鞍华走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坐地铁、吃菠萝包的镜头,让人感觉她就是一个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但是她又有这么不普通的对电影的坚持和热爱。

片头描述妈妈的故事,片尾讲述年龄的老去、做宣传的时候体力不支。身世与变老,人的来历、人的归途,生与死这两大人之必经路,在这部片子里能看出导演的结构安排,也是许鞍华电影里的常驻命题。

在片尾许鞍华导演在的士司机上提出的本土的矛盾,此本土非彼本土「到底香港的local culture 是什么?」或许香港的全球化之于本土性,就如同许鞍华妈妈日本人身份之于许鞍华,没有纯粹的本土,混杂即是香港的本色面貌,非要抽出这层关系,香港便不再是香港。许:「如果不讲这些(外国输入),就更加定义不了自己」。

片尾中秋的片段,不禁马上联想起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中秋场景,很温暖。

关于女性主义。戴锦华教授曾说过她最为敬佩的女性主义的导演,或者最能称之为女性主义导演的,就是许鞍华。纪录片中未曾过度渲染凸显女性主义的一面向,但是犹记得有一幕是许导在车上说了一句(大概)「都拍到六七十岁了,还有人觉得你是个女的不会拍电影」结合片中有被采访到的朋友说,许鞍华导演是孤军奋战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能见到的女导演真是太少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创作、女性的话语体系、具有女性的真实生命经验的荧幕形象,更需要的是女性榜样,如同许鞍华导演一样。

 6 ) 又一次热泪盈眶

自己真的会被这些伟大的导演们感动到。戈达尔说一个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作品。许鞍华不全算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但在作品中亦体现着厚重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

她在商业片盛行的90年代及之后,既没有放弃带有她标志的创作色彩,也没有被资本俘获,从反叛非主流到温柔隽永,再到对身份问题的关怀、对历史的顿悟…如此一位风格多样而又亲切可爱的导演是全世界影坛的财富。

我有时候经常会问自己学电影到底有什么用,本来就是个二流学生,又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学电影有什么出路?能拍出好作品?还是能做出前沿的学术研究?根本不敢想啊,但是唯一让我聊以慰藉的二点,一个是能够在欣赏任何一种艺术时都会让我联想到有关电影的一切;另一个就是这些电影大师们对电影无限的热爱。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没有电影的自己是什么样,考研落榜生狠狠的伤了一下,但是会到头来,目前的我还依旧带着坚定的热枕和有限的追求保持对电影那温和的向往。

 7 ) 从杨德昌到许鞍华,好好拍电影

最近看完杨德昌早期的两部电影,又开始莫名疯狂的刷《十年,再见杨德昌》,看到那些昔日的合作伙伴各种吐槽杨导当年如何暴君式的拍片,有笑有泪甚至带点气,曾经的争执与误会,最终都化为了理解和感谢。

他的超高要求和严苛的变态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接受或消化,被飙到怀疑人生成了常态,甚至频临决裂,但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因此营造出一种超强的凝聚力,一种未雨绸缪的预判能力和理工科系的风格,严谨到一丝不苟,极致的完美追求,和库神有得一拼。

或许就像张震和陈湘琪说的那样,杨德昌的表达能力远不及他的绘画能力,所以达不到他的要求,情绪往往会先行,不行就走,不行就换,态度决定一切。而他这种过分严厉的要求,看似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和压力,但事后大家都会发觉从中获益良多。

从他们的采访中就能知道,想要拍好一部电影,一部能够载入史册的电影有多难,投入的人力、精力、时间和金钱,以及需要克服的难关非常人所能想象。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

杨德昌的漫画水平,曾让杜笃之赞不绝口

吴念真说过:“杨德昌以‘外来者’的身份观察,比起从小生活在台湾的他们来说,更具有清醒和客观的意识。“他电影的视角与核心思想其实都非常的犀利、尖锐,在新旧交替或是时代洪流中有着一种超前的预见性。

唐从圣也曾惊叹于杨德昌的未卜先知,开始他并不太认同杨导在《麻将》里貌似有些离谱的设定,没想到多年后竟在现实中神奇上演。

电影《青梅竹马》中侯导的那番话让人记忆犹新,很多人沉溺于短暂并带有些许希望的转变中,自欺欺人,以为会越来越好,而随着“真相”慢慢的浮出水面,越发的迷茫、困顿、颓丧……始终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电影《青梅竹马》剧照,年轻的侯导,演得很好

又会想起小明说的:“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包括震撼到哑口无言的《恐怖分子》。杨德昌真的就是一个能透过富有艺术性的镜头语言来充分证明自己是个相当牛逼的社会学家的高手。

怀旧的无用,过往的逝去,迎新的虚无,渺茫的希望,无奈的蜕变,人其实处于一种十分尴尬和彷徨的状态中,而杨德昌很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点,片中角色在特殊时代和背景格局变化的影响下,起到一种放大式的呈现和反思,现在再看依旧相当厉害。

写了太多的杨德昌,主要是最近沉迷于他的作品。讲到拍片,关于许鞍华导演的一部纪录片《好好拍电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是近期我个人觉得很值得一看的新片,诚挚而感动。

太喜欢这张海报了,可爱的导演,难以想象许鞍华已经七十四岁了

许导可以说也是一位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电影的导演,谈及曾经对于感情有没有过遗憾或者悔意,对于分手,她反倒乐呵呵地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感叹可以专心拍电影了,从许鞍华的言谈间就能发现她是一个特别真切而有趣的人。

杨德昌对于台湾不像起初的侯孝贤和吴念真那样,有不少情怀或者感念的成分在里面,但香港对于许鞍华来说,不单单是一座城市那么简单,黄金年代的消逝,换来的是不得不北上寻求资金与合作的必然结果,但许鞍华电影的核心背景可以说一直没有离开过香港。

纪录片《好好拍电影》海报,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猫猫已经去世了(字幕)

杨德昌和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不轻易妥协,例如《麻将》中一镜到底的执着,而许鞍华的执着便是对于投射进电影里对于香港的认识与察觉。就像片中提到她一天要走很多的路来深入市井记录周遭,很多地方不拍就没得拍了。

记得曾经听一位大佬说过,好的导演在作品里都会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许鞍华曾拍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就如刘德华说的那样,她不过是想假借商业片的壳来表达其中偏于艺术的深刻思考。”在看似变化的探寻过程中,“灵魂”实际从未动摇过。

电影《女人四十》剧照

去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许鞍华

在香港这么现实(被侯导的精彩描述逗乐了)和商业化的大环境中,许鞍华始终没有被名利所裹挟。从胡金铨的“徒弟”,到电视台的吵与泪,再到后来“新浪潮”时期的一鸣惊人,源于生活的灵感,比男人更有掌控力的女人,从很高的起点开始拍出自己独到的影像风格。

有过成就,有过低潮,至今依旧过着十分简单甚至有点清贫的生活,拍着有上部没下部且不怎么赚钱的电影,但她还是那个留着波波头戴着眼镜随性自在有着爽朗笑声爱谈笑风生的许鞍华,还是那个懂得变通妙语连珠烟不离手常出现在颁奖礼上的香港导演。

除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实际与年龄差,时间在她身上没有留下太多刻意的痕迹。东北、澳门与香港;电影(老婆老公)与文学(情妇);和母亲的生活;聊电影可以,“祝福”免谈;出发点的不同;不注重物质需求;拍片,获得价值的唯一途径。

人生起起落落,时过境迁,却没有带走她对于电影和香港的那份挚爱。即便脚力跟不上,眼神不好使,会有心无力,在只喜欢拍片和不再适合拍片中纠结与徘徊,但我依然坚信未来还能看到不少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作为一个影迷,希望能拥有这份幸运并期盼着。

欢迎关注 | 首发公众号:yuchishangjiu

 8 ) 想要许导同款帆布鞋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记录片,许鞍华导演人格魅力很强大,她的真诚让我觉得非常可爱。电影是了解一个城市的窗口,大部份人对香港的印象或许停留在90年代,红极一时的香港流行文化,《赌神》《古惑仔》《英雄本色》,这些商业电影。香港是一个极度资本主义的社会,拍电影的速度也很快,投入了马上就要看到票房。做为文艺电影,很难找到投资。香港的导演也都有派系。唯独许导不是任何一派。她一直坚持自己的道路。在任何行业,女性想要立足都比男性要困难许多。许导在60岁的时候,感叹自己都60了,还是有很多人质疑,她一个女人不懂拍电影。可想而知,她一路孤勇作战。

许导拍了这么多电影,视乎没有赚到很多钱,他不像徐克那样有自己的公司,会操控资本。她把每部电影都当成最后一部电影拍,不知道下一部有没有人投资。有一个镜头是她走在路上,很有斗志的对自己说,我就不信我赚不到钱。其实生活中的她,对物质没有很高的要求。

当看到许导在车上说,要找教练练手臂,练的有曲线,要穿吊带。之后她还说,想去整容,医生说怎么整就整全套。哈哈,真的非常可爱可敬。镜头下的她很鲜活。她总是烟不离手,吴念真在金马奖上模仿她在上海,腿被撞骨折了,坐在轮椅上,一边抽烟一边指挥。这一段真的超有趣。

许导70多岁了,为了宣传电影,跟着剧组到处去宣传,非常辛苦,她借着抽烟,出去休息下,累的摊在沙发上,说,他们问的问题太重复了,烦死了。出去宣传都是一个人拿着行李,也没有个助手什么的,大晚上回到香港,自己打车回家。

她和90多岁的母亲住在一起,她内心很不想送母亲去养老院,觉得这么做好像抛弃了母亲,但是70多岁的她,还在忙碌的工作,要照顾90多岁的母亲也力不从心,在和妹妹的商量下,最终还是做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带着母亲去体检,结果弄错时间,然后就哄着母亲去楼下喝咖啡,明天在来。

我喜欢许鞍华和西西,通过她们两位认识香港。最喜欢她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一部没有大明星的电影,一部拍香港人的电影。她在威尼斯的颁奖上说,她会帮助新人,希望他们以后也能拿奖。做为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人,他们身上有着社会责任。这么多年她一直坚持拍电影,在她的电影里有种人文关怀。

最后我好想买许导同款帆布鞋,还有大花衣服,感觉穿上了,会让我自信些。哈哈

 短评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6分钟前
  • Landy
  • 推荐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10分钟前
  • bitterlemon
  • 力荐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14分钟前
  • 单鱼Apple
  • 力荐

这个级别的导演,可敬可畏的不稀奇,可爱才是最难的。

1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long live cinema

23分钟前
  • 兒子
  • 推荐

許鞍華教人敬佩之處,在深陷商業法則的電影創作找出懶活之道,她電影裡引人共鳴,正是失敗者視點直根人物骨子內,是不停追尋與大環境的抗衡失敗後的失落引起的理解和共情,所謂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失落感,沒有英雄,只有你我一樣的尋常。我常常懷疑,假約香港敵視藝術,以商業/藝術作二分法的創作環境略為鬆綁(藝術導演曾經標誌著代表失敗,自我中心的代名詞),少了商業包袱,她會否拍出更好的作品,對環境和自身沒有停止過的自省,一次又一次問她是否香港和女性看來是多餘的,與香港的連結是責任和不滿多於愛,正是她「包拗頸」的個性,一方面令人常常感到自相矛盾,對既有電影模式一次又一次突破觀眾底線與期望,擴闊了香港電影的邊界。文念中以局中人的溫柔回看好友半生,也為這位走過大半生電影路的導演,記下母女晚年平淡的日常與和解。

28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30分钟前
  • 才华有限
  • 力荐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

34分钟前
  • Simon。
  • 力荐

比起王家卫、杜琪峰等人,许鞍华不是一个风格鲜明的作者导演,她的水准忽高忽低,入行四十余年,相对比较高产,涉猎题材也很杂,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拍时代、拍人物有其独到之处,看了这个片子知道这一切的原因,这是一个烟瘾大、动作潇洒、生命力旺盛、内在有趣、生活简单的人。最喜欢的导演作品《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许多人未必同意,许鞍华是香港最好的导演,或者最有影响力的香港导演。正如她自嘲的,害怕下部戏没人投资,票房失败不成功。她的不安,她依赖别人写的剧本,或多或少,都反映在她四十年,起伏不定的创作中。但几乎可以说,许鞍华是香港导演中的导演。电影同仁确信,影迷观众也应该知晓。许鞍华人生由电影所组成,许多人借助电影了解香港。当人无可奈何地老去,历史重演烦嚣城中。不同时候,念及“好好拍电影”几个字,Keep Rolling,不要喊停。这需要信念,也需要奇迹。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再次证实了“跟随,跟随,再跟随”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技法,更何况subject是许鞍华,那么天真、干净和赤诚的创作者,片子自然是特别好看。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43分钟前
  • HALHYUN
  • 力荐

中国最常见的知识分子(被歪曲成)有两种,一种精致利己(严格不算),一种追求出仕想当国师(古往今来)。他们喜欢“为民请命”获取崇高感,或者常指责抱怨所谓“人民”愚、蠢、支;他们沉溺于视听和技巧的花哨,或者从来没真正尊重和重视自己的观众。李樯说许鞍华是知识分子,但许不是这两种,许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对时代中的个体有体恤,有理解,有尊敬,而这些构建自她对周遭的观察,对他人的观照,尤其是对自身的省悟。可惜,中国有许多许多技巧上比许鞍华好且好很多的导演,但许鞍华的良心,仅此一颗。

47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52分钟前
  • 劉咳暝
  • 力荐

看的过程一直傻笑,片尾的颁奖典礼一出来,直接泪目。不仅是好的纪录片,更是好的影像论文,既有同行们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导演自己大段的剖析,通过自己的作品脉络梳理,串联起导演的成长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结构非常吸引人。在镜头前,她是如此真诚温柔,但是在片场又是一个完全投入其中毫无二心甚至充满执念的艺术家。最后,出于对这座城市的责任和情感,她深知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即便完全是自发的,这种感情藏在她的哽咽里,也藏在她的每一次行走中。讲真,这种干货满满的纪录片真的可以一直看下去,哪怕大导演们众演员们只是坐在一起吹吹牛话话家常就已经足够有料了。Long Live Cinema,Long Live HK!

5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57分钟前
  • 还行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丰富的拍华人导演的纪录片,水平接近当年阿萨亚斯拍侯孝贤。正、反、侧都拍到,不回避不仰视不煽情不狗血,立体生动真实,叙事手法也不呆板,以时间的来回拉扯代替线性铺排。

1小时前
  • LOOK
  • 推荐

今天的早晨,我关上窗户,关掉空调,万籁俱寂,世界上只有你的声音。十五岁起知道你,好好看电影,已有二十年,天上地下,人间海底,我永远都要和你在一起。

1小时前
  • Morning
  • 力荐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1小时前
  • Q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