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

记录片大陆1990

主演:张慈 / 牟森 / 高波 / 张夏平 / 牟森

导演:吴文光

播放地址

 剧照

流浪北京 剧照 NO.1流浪北京 剧照 NO.2流浪北京 剧照 NO.3流浪北京 剧照 NO.4流浪北京 剧照 NO.5流浪北京 剧照 NO.6流浪北京 剧照 NO.13流浪北京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24 03:41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如果这不是你要的摇滚,那你要的是什么

其实越来越不愿意说摇滚这个词,自己觉得装,也怕一旦说了就像是自己给自己贴了标签,本来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没有谁想的那么复杂。
但对于中国的孩子们,反正我是这样,从初中或者高中开始接触摇滚开始,接触外国摇滚开始,都是抱着一种新奇的,叛逆的,想要显示与众不同的心理,毕竟我们国家缺少这个,或者说根本没有这个的历史与传统,在当时我们年轻的心里面,这就代表了牛逼,代表了青春,代表了我们不想与这个世界为伍的心态。
但慢慢地,成熟的热爱摇滚的人开始长大,这成熟来自年龄,也来自心理,我相信如果你是真的喜欢摇滚,或者说如果你是真的想要保持自我的一种发展方式,你会慢慢在摇滚这条路上长大,发生一些改变,但心理还是一样的。
所以我看北京浪花,其实是很实在的,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样糟,我不知道豆瓣上的有些人是用什么样的视角和心理在看,因为对于所谓的批评导演拍的差,执着于某些著名运动,放大中国乐队的文化水平差等等,我都是不能接受的。这只是一个纪录片,我认为他都不能算一个电影,他只不过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北京乐队,真真实实地展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音乐态度。
不管是边远他们住的肮脏的小房子,刘东虹北京特色的英语,还有挂在盒子上的某些言论,我都觉得无所谓,玩摇滚的人本来就是有些装逼的,在中国,在北京,他们本来就与众不同,与世隔绝,唱着很多人听不懂的东西。摇滚是一种很宽容的精神,你得接受他们不同的想法,你得接受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你想出的某个样子。
反过来说,像片子里的很多东西,包括那几个乐队,里面的几个乐手,他们住的房子,唱的歌,和家里人的关系,还有他们说的支离破碎缺乏完整性的话,我都深深觉得,是的,就是这个样子,摇滚就是有这样的一面,现在的中国地下摇滚,也一如既住的保持着这个状态。
看完我也还是感动的,不管你是不是觉得他们傻逼,还是有人会坚持这种东西。虽然他们还是一样贫穷,却很执着。

 2 ) 为国内摇滚爱好者加油

本片最大的作用是,帮着更多的人了解国内玩摇滚的人群的想法、遭遇、处境等等等等……如果不是通过纪录片的方法,多数人无法与摇滚爱好者们直接交流,毕竟观念差异大(如片里某人说:很多人觉得结婚生子是必需的但我不这么认为)、生活圈子差异大。

由这些国内摇滚爱好者,我最先想到的是周围人的不理解,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不理解,关于父母对子女兴趣爱好的不理解甚至强加阻挠,我深有同感:前几天休春节黄金周,高高兴兴坐飞机回老家陪家人,顺便带上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车,想着在老家骑一下,虽然只有短短一周时间,但完全不同的城市对骑车爱好者来说诱惑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把自行车托运回来,但就是这样一个又健康又省钱(相对于买汽车)的爱好,家人还是满腹牢骚指手画脚,摊上这种既管天管地又管拉屎放屁的死板家长,真麻烦……

从头到尾听了N多Chinglish。

 3 ) 歌单《北京浪花中国摇滚纪录片》

无关水平好坏高低,主题是否洞察清晰,真实地去记录本身就是纪录的意义,在拿起摄像机开始就有意义。不然现在也没有机会看到那那副时代光景下的地下乐队日常。

歌单按顺序把片中歌曲都集齐,包含他们提及的部分自己的作品。

歌单《「北京浪花」中国摇滚纪录片》//y.music.163.com/m/playlist?app_version=8.7.65&id=7507986475&userid=15578639&dlt=0846&creatorId=15578639

刘冬虹和沙子乐队妈妈哼唱的那首是《把它送给你》,加上《点上你的蜡烛》《明月在上》这三首云音乐没有版权,可以去隔壁听下。(PS.发现云音乐里老刘的歌曲,趴词的都是陈北及,乐评人耕耘在补词一线既视感)

T9乐队是杭盖乐队的前身,后来杭盖乐队的那首«杭盖»也出现在在片中。同时,T9和杭盖的主唱伊力奇还是挂在盒子上乐队曾经的贝斯手伊力娜的弟弟,可以说姐弟两人所在乐队早早走出了世界。挂盒乐队的歌不太全,可以移步扣扣听下。

 4 ) 令人遗憾的“北京浪花”

北京浪花的令人遗憾,不在于摇滚及摇滚艺人在中国的生存之多艰,而在于我们的摇滚和摇滚艺人的坐井观天。

摇滚区别于别的音乐形式,总是似有若无的就会聊及时政。一群精神生活在80年代北京城,却肉体生活在21世纪的摇滚愤青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滚石杂志,每隔两三年,都在翘首期盼摇滚的回归?伦敦也不早再是Beatles的伦敦,或者福尔摩斯的伦敦,站在泰晤士河旁发呆,这条河甚至没有上海的黄浦江宽阔,只是听说巴黎的塞纳河更狭窄就是了。海德公园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会,戴安娜纪念广场(在海德公园里),寂静喷泉,蜿蜒无声,完全与任何噪音绝缘。这是一个没有摇滚精神,依然可以生存的很好的都市,一如我们的北京。

吃,具有中国特色的吃,各式各样的吃食,不分昼夜白天的吃。Joyside主唱边远叨叨着,肮脏狭小的房间,昂贵的北京地价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他把金钱都尽在吃上了?即使一个道貌岸然出入公司阁子间的白领人士,又敢花工资的百分之多少下馆子,还一身轻松在北京购房置业?难免让人想起纸醉金迷的莫扎特,贫困交加只是一个笑话,身为一个堂堂的宫廷乐师,入不敷出也只能怪他自己理财不善吧。可以肯定的是Joyside应该不会拥有莫扎特的成就,也不知道他们的乐队名是否收到了Joy Division的启发?要知道主唱Ian在从事专职摇滚艺人前,也是个正经的公务员。(尽管公务员在国外没什么了不起。)两难兼顾后,才不得不放弃铁饭碗,投身摇滚浪潮。所以,不要愤慨摇滚在中国之备受冷落,一如众多青年怀揣文学梦,难道也该休学辞职,愣头愣脑的回家写作吗?

因此,不由得更加喜欢上了新裤子。敢于迎面现实,而寻找呼吸空间的乐队,和闭上眼睛,任性生存在黑暗潦倒中的乐队,究竟谁更有勇气?不是可见一斑吗?

不喜欢刘冬虹,他把摄影师带去广场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说些我不爱听的。青年不会永远是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如今很多在美国当了大学教授,有些还正巧是我的教授。我看着他们的眼睛,问起你们那年,到底想讨个什么样的说法?你们幻想变革的中国,难道比现在更好吗?很多人竟一时语塞。回望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美国政府开枪了,韩国政府开枪了,对象也都是手无寸铁的学生,怎么从来没人去质问一下他们的当局呢?老刘,你叫我说你什么好?只能说你被人拿来当枪使,还茫然不知吧。

挂在盒子上,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女子朋克乐队。鼓手沈静扎着小辫儿,模样象个高中女生。英文夹杂着浓重的口音,却非常流利。她们的音乐一听之下,我竟非常喜欢。沉浸在音乐里的女孩儿,无论多少岁,总是很漂亮。国际之路不好走,英文口音训练,任重而道远。

这个世界没有乌托邦,也没有理想国。流行乐泛滥中国这片土地时,大洋彼岸有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制造了更多垃圾,企图同化所有人的认知。这一片遥远的土地上,所有人都穿着体恤牛仔裤,所有人都吃着汉堡匹萨饼,难道这就所谓的个人主义和个性?

很久以来,我以为中国和国外摇滚乐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国外的青年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轻,而我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轻重原来只在一线之间,当我们失去了战争,贫困等等借口,剩下的愤怒多少有点无中生有。

生活在中国之艰辛,没错!但生活在哪儿都不容易。当你们嚷嚷着中国如何如何之不如人意时,有没有想过,只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才可以这样大言不惭地抱怨。倘若你在美国抱怨,这个国度所有的民主自由都是狗屁,还会有美国人认同你吗?意料之中的结局不外乎,对你群起而攻之,并奉送“滚蛋”两字。

最后让我莞尔一笑的,是边远那个去非洲养狮子的梦想。且不说狮子不是熊猫,不需要人类为他们的生存繁衍操心。即使我们都达到了远方,又怎么样呢?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人要达到的永远只是同一城市,如果你在原来的地方不开心,不要幻想在远方,就会有一个好心情。

 5 ) 是摇滚还是笑话

曾经因为一次特别偶然,当然我后来回忆起来的时候又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必然的机会,和这部片的导演George Lindt有过接触。那个是个外表温吞,内里激烈的男人。当我和他谈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说:“这些个人都蛮好玩的。”我用了德语中“komisch"这个词,多多少少有些开玩笑的意味,他问我:“社会边缘人吗”我说:“也许。”他笑着没说话,后来我再想这一瞬间的时候,突然觉得饱含意味。我没有怀疑这个德国人拍片的热情,可是我对他这部片到底想要反映什么充满了疑惑。仅仅是因为缺乏了解而去了解,还是出于些别的什么,我不敢猜测,或者因为我根本不敢面对那个可能的猜测结果,这多多少少会有点挫伤我一向骄傲的自尊心与国家认同感。也许摇滚仅仅只是一个角度,而这个角度又恰好切合了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认知与评论需要,于是借助我们愤怒的摇滚青年们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何乐而不为呢。大家都特别容易愤怒,特别容易摇滚,当摇滚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得随时提防着它变成笑话。

 6 ) 莫评。。

哥们儿看我在看《北京浪花》,问我这是几几年的北京,我说04年。他很不解,说都要奥运了,怎么还这样。。
对于像这位哥们儿的想法好多人都应该有吧,他们看惯了电视新闻、青春偶像剧里的现代化大都市,以为就没有了穷人,没了郊区的落后。。纽约不是也有贫民窟么。。北京怎么了?我们生活的周遭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看见有人评论说是外国人总是揭露中国的疮疤,什么以高高在上的角度审视中国。我并不这么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国外也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感觉人们被媒体都洗脑了,竟忘了自己身边是一个什么样子。。生活不是招贴画,不是城市招商广告,我们的生活就是柴米油盐,我们的生活就是要攒着旧塑料瓶等着城郊的收废品的大娘来卖个好价钱。。

看了几篇影评,看来都很专业,思考貌似很深。。作为一直以来一颗红心向北京的孩子,我只是来写我的观后感的。。
对于受访音乐人英语接受采访,我不感觉有什么别扭,用英文表达他们一些简单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妥。当表明他们复杂的想法时,他们不还是转回汉语来解释嘛。。当我看到他们的父母都会简单的对话,发现原来他们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不得自叹没人熏我,还好有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空间。。)看到庞宽老爸问导演“Do you speak Chinese”时,笑坏我。。庞大爷还挺可爱。。老刘妈妈更可爱。。

对于Tiananmen,这一直以来是北京人喜欢给外地人讲的话题,那年那点事,现在人人都能很冷静地看待,干嘛非要掖着藏着的。。初中毕业那年暑假,旅行团里就我和老妈、算导游仨人,导游在广场上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讲着他那“儿时的记忆”。。

Shopping Mall 啊,城郊啊,酒吧啊,朝阳公园的老年人啊,这正是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

话说中国摇滚贫穷的现状,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敢肯定20岁出头就没有家里的经济支持,而且没有固定的收入的年轻人过得很拮据,何况还要有乐器损耗的开资,等等娱乐的消费,谁也阔绰不起来啊。。但真正热爱音乐、热爱摇滚的人谁在乎这万恶的钱呢?

不过我很理解,干嘛出专辑以后,卖的怎么就那么贵啊?成本有那么高么。。搞音乐不就是为了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情绪与思想么。。对于地下专辑十几块钱一张,我肯定买,不下载。。(那种主流专辑我可劲儿下载。。)

对于中国摇滚,请大家还是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吧。。她还年轻,她所处的环境很恶劣。。而且,对音乐的喜好,完全是很个人的事,自己不喜欢,而且视角达不到专业的角度,就不要妄加批判某些音乐或者与谁谁谁的比较,中国摇滚还需要我们的支持。。谁不是从幼稚过来的。。

 7 ) 這裡有預告與製作特輯

預告
http://hk.youtube.com/watch?v=HgbKS8O6zVM&feature=channel_page

製作特輯
http://hk.youtube.com/watch?v=jCF2SlK9IAk&feature=channel_page

 8 ) 丢脸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看清楚我说的话:我认为(注意用词,是认为,而不是觉得),你们丫这帮自以为是的“臭老鼠”话说的真有点儿过了!别tm拿摇滚乐当成你们丫可以批判世界的紫衣袈裟,别tm随便批判你的同胞、你的国家。没人是木头、没人是没有思想,劳动人民活的比你们丫腰板硬朗的多。我为我有你们丫这帮阿Q同胞,真感到强烈的耻辱。

 短评

像回了趟北京

3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8分钟前
  • y
  • 较差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13分钟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17分钟前
  • 大傅
  • 很差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20分钟前
  • RD
  • 推荐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25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27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29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33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37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39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40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看的我很郁闷

41分钟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43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48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很真实。

53分钟前
  • fatso
  • 推荐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57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58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中国

60分钟前
  • Sad Lucy
  • 力荐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1小时前
  • 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