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2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3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4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5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6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3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4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5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6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7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8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9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16:45

详细剧情

  西恩(希亚·拉博夫 Shia LaBeouf 饰)和玛莎(凡妮莎·柯比 Vanessa Kirby 饰)正在充满期待的等待着两人爱情结晶的诞生,根据玛莎的要求,他们决定将助产士请到家里来,在家中分娩。然而,当玛莎开始了分娩过程后,她原先选中的助产士却因事无法前来,换成了另一个名叫艾娃(莫莉·帕克 Molly Parker 饰)助产士来接生。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玛莎的孩子在出世短短几分钟后便因为窒息而死亡了。   当命运的重锤砸下时,人们只能选择咬紧牙关默默承受,为了替自己死去的孩子讨回一个公道,玛莎的母亲找来了律师苏姗妮(莎拉·斯努克 Sarah Snook 饰),将艾娃告上法庭。在面对自己支离破碎的内心的同时,玛莎还必须处理她和西恩之间濒临崩溃的夫妻关系,而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的步步紧逼,更是夺走了玛莎得以呼吸的最后一丝空气。

 长篇影评

 1 ) 把碎片重新拼成一颗苹果树,但没有的话也可以

在看完《碎片》之后看的电影,讲述的是选择在家助产士生产的女性,经历痛苦的生育过程婴儿出生后死去,女性如何面对失女的痛苦、丈夫离开的痛苦、身边无人理解的痛苦,又如何在法庭上与助产士和解的故事。

看之前听说了前三十分钟的痛苦生育戏,可能是因为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觉得很震惊,现实中的痛苦只能更痛苦一万倍吧。

有几个点挺戳我的:

Marsha回去工作时大家都在看她,而她只是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告诉那个占领她办公室的男性,这是我的办公室,请你出去;

被漏奶浸湿的衣服、女孩的注视和Marsha的仓皇,既是耻感也是身体的变化时刻提醒她失去了一个孩子;

最痛苦时堆叠着脏盘子的洗手池和生活重建时洗手池内装水的杯子,痛苦时和生活重建时都靠她自己;

女性是在用一生学会和母亲相处,母亲告诉Marsha要直面痛苦时说她自己出生时“lift her head”,于是在法庭上Marsha自己和Eva和解时是对着母亲流泪微笑,于是是在餐厅吃饭时Marsha和母亲紧握着的手,于是是最后苹果树下Marsha和Lucy的对话,Marsha还是有了一个smells like an apple的女儿。

相反,丈夫的角色却是典型的男性角色:

会和大家说Marsha is always fine,但总是迟到、缺席、逃避;

自尊心过于强于是接受了Marsha母亲的车,又和Marsha抱怨她看不起自己;

想要逼迫Marsha唯一的方法就是强迫她发生sex,在Marsha拒绝后摔门而去(然后找了Marsha的表姐?)。

男性在通常观念里是强壮、负责、面对生活的重击迎头之上。于是这种气质被塑造为男性气质。于是电影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女性形象,面对痛苦她用自己去感受,生活成为了一些日子里的碎片、但生活一直在继续,于是在最后她终于把碎片拼好了,是和母亲、姐妹的日常聊天,是自己的跑步独处,也是一颗苹果树。

但我相信,就算没有拼成那颗苹果树,也很好。

 2 ) View 视角 | 看完它,我恐婚了。

2021年刚刚到来,网飞就为观众送上了凯内尔·穆德卢佐初入好莱坞后的第一部力作《女人的碎片》(Pieces of Woman)。这位早已在各大电影节小有名气的匈牙利导演一向以技术流著称,他的上一部作品《木星之卫》(Jupiter Holdja)还获得了第7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提名,在这部《木星之卫》中,凯内尔·穆德卢佐将科幻类型元素与充满神迹的宗教隐喻融合在一起,并全程贯之以导演一向擅长的移动长镜头,使得整部电影具备了一种神幻气质。

图 | 《木星之卫》(2017)海报

图 | 《女人的碎片》(2020)海报

而在1月7日于网飞上映的《女人的碎片》中,凯内尔·穆德卢佐则初次尝试了与前作《木星之卫》、《白色上帝》风格都全然不同的女性题材,用相对私人化的、沉稳的镜头视角探讨了关于婚姻、丧子、女性伤痛的问题。

除此之外,这部影片大咖云集,马丁·斯科塞斯监制,“白寡妇”凡妮莎·柯比细腻出演,更有被丑闻八卦常年缠身的演技派希亚·拉博夫加盟本片出演丈夫一角。总之,《女人的碎片》戏里戏外的看点都足以令观众怀揣着极大的好奇和期望去观看这部电影。

图 | 凡妮莎·柯比(Vanessa Kirby)

图 | 希亚·拉博夫(Shia LaBeouf )


薄雾

被伤痛弥漫的阴影

影片刚开始,阴郁灰暗的色调便弥漫在充斥着薄雾的波士顿城市中的河流之上,负责建桥的肖恩期盼着即将降生的女儿可以第一个走上这座即将建成的塔桥。

图 | 影片初始便呈现出阴郁灰暗的基调,为玛莎产女之痛做着铺垫。

另一边,妻子玛莎则疲于应付着人们对即将产子的自己亲切的“慰问”,显然玛莎并非已然为产子做好了“健康”的身心准备,而是深陷在母亲的控制和周围社会的眼色之下。这种与他人深深的距离感令玛莎倾向于内化地生活,即将降生的女儿便成为她潜意识里最深爱且期盼的内心依靠。

因此,属于玛莎的伤痛和自我执着从一开始便是如同无法消散的阴影般与她共同存在着的,这也使得女儿的死亡成为偶然中的某种必然性。

图 | 疲于社交的玛莎独自一人

摒除这些伤痛阴影,我们无法忘怀整部影片最美妙的时间,那便是玛莎在家中的产女之夜。尽管外在压力始终存在,但是孩子成为了玛莎和丈夫肖恩最大的憧憬,他们相爱的同时怀揣着这份憧憬,但是他们的心情又是极其复杂的,他们对彼此以及孩子愈是向往和深爱,便愈是恐惧,恐惧着新生降临的一切可能性的意外。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巧妙地运用了长镜头来呈现玛莎产女的全过程,细腻的镜头运动捕捉着每一个瞬间,长镜头之下有着肖恩担忧的眼神和玛莎癫狂般的期待和恐惧,有着玛莎和肖恩彼此身体的缠绕和抚慰。

图 | 玛莎和肖恩共同为迎接新生命而努力着

而这一切随着孩子的死亡,戛然而止。我们看到了是因为玛莎坚持拒绝去医院产子而令孩子最终死亡,更看到了这对夫妇残忍地将无辜的助产士告上法庭,一时间助产士成为了这对夫妇乃至整个社会为了摆脱伤痛推卸责任的替罪羔羊,任何伤口的存在总是需要有需要怪罪的对象,人们最不愿意怪罪的就是自己。

图 | 被状告法庭的助产士

我们深深地明白玛莎拒绝去医院的潜在原因是她将孩子彻底内化成自己的产物,她将母亲、朋友以及外在社会的一切拒之门外,是玛莎的这种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执着导致了女儿的死亡。而女儿的死亡又彻底地将玛莎隐藏内心的无形伤疤撕裂开,伤痛从她的身体开始。

孩子已经死去,乳汁却还在分泌,从她的衣服中渗透出来。飒气的职场装扮之下是庇护着撕裂阴道的尿不湿。身体的伤痛时刻地提醒着玛莎女儿曾经降生过却又死亡的事实。

图 | 职场装扮下隐藏的身体伤痛


碎冰

暗流之下的摧毁

凛冬将至,肖恩负责的那座桥已然建成些许,河流上漂浮着无数的碎冰,随着时间的流逝,碎冰演变成更大更密集的冰块聚集在河流表面,表层的河水已然无法流动,路边则积聚着厚重而僵硬的积雪。导演用形态不停演变的自然事物来展现时间的流动,同时又象征着玛莎内心不仅无法消解反而更加坚固的伤痛之感。

图 | 河流的碎冰演变成更密集的冰块聚集在河流表面

丧女之痛令玛莎选择了彻底封闭内心,她精神紧张地对抗着母亲和其他人,她选择捐献孩子的器官供给医院做医学研究,一切的摧毁都是为了逃避伤痛。

就连曾经深爱的丈夫也被她拒之门外,其实,整部影片最脆弱的、令人伤感的莫过于她和丈夫肖恩的关系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摧毁的。家中空间早已不如初始般温馨,堆积在洗碗池的碗盘和花盆中死去的花草都作为一些细节来暗示着这个家庭的走向。

图 | 影片中玛莎和肖恩的恩爱照片

图 | 玛莎和肖恩如今荒败的家,暗示着二人感情走向尽头

二人在车内空间的戏份也惹人寻味,窗玻璃内是玛莎和肖恩相处的窒息感,窗玻璃外映照着城市的轮廓和人群,这样的镜头设置暗示着处于夫妻二人之间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图 | 车窗外的城市倒影

在肖恩这一角色身上可以看出导演和编剧试图将一些显著的男性社会问题考虑其中。肖恩因为学历和出身一直被玛莎的富裕母亲看不起,他并不具备男性“本该拥有”的优越的社会地位,在这一层面上不仅涉及到阶层矛盾更有男性面对的社会偏见。

只不过,影片并没有将这一矛盾详细刻画,而纵观整部影片,其实涉及到玛莎这一角色身上的女性社会问题也并没有被过于重视,因此说它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影片。影片呈现更多关注的是个人伤痛如何遗忘和化解的问题。

图 |伤心的肖恩独自一人

个人的伤痛又牵连至各式各样的关系之中,呈现出某种伤痛的侵犯和传递。如果说玛莎的伤痛是潜伏已久的内心崩裂,那么丈夫肖恩的伤痛更多源于玛莎的传递。肖恩的泪水和挽回都无法令玛莎回到重新的关系之中,无奈的他一步一步地被带入深渊。

他重新捡起了酗酒抽烟的恶习,变卖车辆,脾气暴躁。在肖恩试图和玛莎通过性爱来找回往日情谊之时,移动镜头下的二人的身体接触更像是两个不相容的个体的相互冒犯。肖恩最后的挽回,失败了。二人的关系随着最终肖恩流着泪水去往机场而彻底结束。

图 | 一场失败的性爱

图 | 玛莎目送肖恩离开


细雪

重新面对记忆中的伤痛

在影片的第三阶段,叙事悄然地从玛莎和丈夫之间的关系中转移至玛莎与母亲的关系之中。母女关系这里便不再赘叙,在最后母亲令玛莎回到审判法庭面对那段记忆。在法庭之中,玛莎依旧欺骗着自己和大家,说着谎言,将孩子死亡的责任推究至助产士身上。但是,这一阶段,玛莎的心境已然发生了些许改变。

图 | 玛莎在法庭上回忆着产女之夜的痛苦

丈夫离开后,细雪取代了坚硬的冰,降临至玛莎身边,她的内心逐渐柔软,直至她将丈夫拍摄自己刚生下女儿之时的照片拿去冲洗后,她才第一次地去面对那个曾经活过一分钟的女儿,照片留下了她和女儿的永恒瞬间。冰封的记忆终于得以逐渐融化,最终,她将女儿的骨灰洒向了河流之中,她与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

图 | 玛莎冲洗照片后看到自己和女儿的永恒瞬间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细节安排,以及抽象概念的隐喻,比如那座逐渐建成的桥梁,以及玛莎将对女儿的思念转化到对苹果树的生根发芽的呵护之上。这些细节的安排都在有意地衬托着玛莎的伤痛记忆。

图 | 结局中玛莎的苹果树上爬着一个小女孩

但是,稍显刻意的细节却使得玛莎的伤痛附带上了些故意的矫情之感,因此,在电影意象的选择和设置上,凯内尔·穆德卢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情节上,似乎所有情节都在玛莎的伤痛而服务着,虽然,从贯穿影片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关系上来看,能看出导演有意地在通过一些情节来隐射出一些隐藏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困境关系,但是却都只是浮在表面的浅尝辄止,这也令玛莎的伤痛过于单薄和私人化。

图 | 玛莎的痛苦表情贯穿在整部电影之中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 ) 和解是出路

前半小时几乎都在快进,作为一个经历过分娩的又早知道半小时以后结果是什么的女性观众来说,过程的痛苦和结果的残忍,绝对不是你半个小时可以拍出来的,所以,如果想讲后面的故事不必在此之前大费周章。

有人把政治隐喻和女性独立跟这部电影捆绑消费,我到没看出来…每个人都经历一些不能承受之痛,每个人都会用不一样的方式去面对,并没有没有好坏之分,而凡妮莎真的就是在伤痛中无法自拔表现出来的偏执和自我封锁,跟独立扯不上关系。有些伤痛不仅仅是子宫的,其实也是跟这个子宫这条生命关联的整个家庭的,如果是痛苦和愤怒,每一个人都有。

不少关于脖子的镜头我总是等着演员咽口水…也不知道导演想等什么…

习惯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去豆瓣看别人的短评,盛赞之下我只给3分,一分给艾伦伯斯丁的精彩演出,一分给拉博夫的全裸下身并且是非勃起状态,还有一分给…凡妮莎永远的睫毛液以及作为跟她演绎的跟我一样的某一种类似河蚌的性格——痛苦就要“把自己一个人关起来”。

 4 ) 走出被厄运点名的困境

看之前对电影完全没有了解,直到被前三十分钟的分娩戏给拿下。还从来没有看过有人可以把分娩戏拍的像动作大片一样扣人心弦,非常厉害!

导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手,开头的一些细节,草蛇灰线,伏笔埋的很棒。比如在分娩的时候,我在想,怎么不去医院生呢?孩子爸在拍照的时候,我在想,这咋这么不讲究对着小Baby狂用闪光灯呢?

后来导演都给了我们答案。

演技很赞

除去分娩大戏,还有两场戏让人印象深刻。其一是女主母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寥寥几句,故事的背景,人物的状态,时隔多年的情感呼之欲出, 艾伦·鲍丝汀 的表现实在是太棒了,最佳女配我看行。其二是女主看过丈夫之前拍的照片,在第二次开庭上所做的发言,眼睛红的像只兔子。

其实故事在某些事件和去年的《婚姻故事》有那么点类似,但是讲故事的手法和节奏趣味性要好很多。更多的叙述空间给到女主,使得女主的心理情绪和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也更能体现故事的主题,女人的碎片,我个人更喜欢理解为女人的一部分。

整个大桥的建造过程配合季节的变幻,代表着时间的逝去,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我在不借助时间字幕的提示就能让人感觉到时光的荏苒。男女主人公在时间推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就变得有说服力。更何况,大桥的建造本身就是一种孕育的过程。

除了女主本身的孕育过程,大桥的建造过程,还有苹果籽发芽的过程,这些孕育过程是由时间累积给展示给观众的。还有蒲公英的意象,女主姥姥孕育女主妈妈,女主妈妈孕育她和姐姐,苹果树成长,小女孩长大等等没有用时间累积的手法去展示的孕育意象。

以随风旅行孕育新生命知名的蒲公英

当然,不可以忽略的是,时间孕育的意象——时间抚平一切伤痛。

有的时候生活中并没有完全的事故责任方,就像曾经是全美排名第三的大桥坍塌了是因为共振。孩子的离去责任并不完全在助产士,因为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哭了,可以说在那时是一个健康的宝宝。而宝宝没有活下来的原因,或许是一次“生命的共振”,也可以理解为被厄运点名。

就是那种,茫茫人海,偏偏发生在你头上的倒霉事件,我们需要花掉很多事件来抚平内心的伤痛,像女主的妈妈那样忘掉一些事情,才能让生活继续。

毕竟,只有活着,才能继续孕育生命。

也只有时间,可以让我们走出被厄运点名的困境。

 5 ) 女人的碎片,女人的斗争

很多人说此片是关于伤痛,关于原谅,关于孕育。也许没错。但我觉得一个贯穿全片的更重要主题是女人的struggle。所谓struggle,既是一个遭遇灾祸的人为了活下去而进行的挣扎(就如落水的人在水里扑腾),更是一种主动的抗争——玛莎时时刻刻都在争夺权力。

她和丈夫争执孩子名字的拼法,丈夫说那只是一个“微小细节”。玛莎非常愤怒,因为对她来说,那不是微小的细节,那是权力:话语权,决定权,控制自己身体的权力,解读自己生活的权力。那些东西,对她而言,或者说对女人而言,是极端重要的(但不幸是需要争取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基于同样的原因,她和母亲争执孩子的尸体怎么处理(捐赠还是土葬),争执打不打官司,争执她是否出庭作证,争执她该怎么生孩子(在家生还是去医院生)。

奇怪的是(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她明明只想想控制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微小细节”,那些权利好像毫无疑义地应该属于她,但获得它们居然那么困难,需要那么多的争斗。人们总是说“我们完全理解你有权这么做,但是……”。人们承认她的权力,但继续毫不顾忌地对她指手画脚,告诉她“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对你最好”。母亲说:“要是你按我提出的方式做,你现在就会抱着活着的孩子”“你要做的就是把头抬起来,像我当年那样”。做爱时她告诉丈夫裤子拉链在后面,但丈夫居然一定要撕扯她的裤子,她说给我几秒钟让我自己脱,丈夫居然勃然大怒并表示她的行为已使他兴致全无。真的,简直令人无法相信,一个女人的生活需要这么多的挣扎/争斗,连自己脱裤子的权力也需要争取和打斗。八竿子打不着的路人(母亲的朋友)也敢突然在超市里跳出来定义她的生活。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是:她生完孩子回去上班,发现一个男人坐在她的办公室里用她的电脑。她说这是我的办公室,对方一副“哦哦哦,好好好, 你别激动”的样子。她不得不问:“请问我看上去很吓人吗?”这真的非常典型:没有人否认那是她的办公室(权利),可是这完全不妨碍别人大大方方、理所当然地侵占那间办公室(权利)。

一切都需要去斗争,所以她的生活才如此艰难,这不全是因为孩子的死,孩子的死只是一个触发冲突的事件。于是一切都成了斗争。连要不要斗争本身也是一种权力斗争(母亲坚持认为玛莎必须去斗争,去打官司;而玛莎却抗拒和反对这种斗争,她的抗拒是她的斗争)。甚至我们可以猜想,她选择这个又穷又没文化的配偶,大概也是为了与母亲斗争,争夺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权。从母亲出钱买车,到母亲开支票劝男人滚蛋,这场权力战争一直在继续。

玛莎算很有斗争精神,她被塑造成一个叛逆的中高产阶级女人。但她也有她的软弱,那些软弱隐隐约约地被描绘成一种女人特有的软弱:比如她明明没有兴致,在丈夫扑向她的时候还是半推半就地进入了同意状态。比如她看到街上的孩子时的那种痛苦和无助——她丈夫也为失去孩子痛苦,但他的痛苦表现为对医生大喊大叫,表现为威胁卖车的人,等等;那是理所当然拥有权力和力量的痛苦,和玛莎的不同。她的软弱,似乎是因为拥有女人的身体(或身份)而存在。她的斗争,并非总能成功,有很多“半推半就”,和性爱同理,是“我并不想,但依然进入了同意状态”,那好像是一种很“女人”的退让。比如她一开始很反对打官司和出庭,后来却还是出庭作了证。但她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法庭上做了原谅助产士的发言。她的这些抗争也仿佛是很“女人”的:她诉诸感情、诉诸爱,说我的女儿存在不是为了争斗和复仇。

女人的存在不是为了争斗和复仇,而是为了爱。玛莎自己似乎也相信这种说法。

可是:以人们认为很“女人”的方式抗争成功,到底是抗争成功还是抗争失败?

影片的结尾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第一个是母亲似乎表现出老年痴呆的倾向,她不记得自己点了什么菜。母亲说:我没点那个。玛莎说:你点了,你喜欢lemon poppy。母亲说:我不喜欢。这时候母亲表现出了显然的犹豫和恐惧,而玛莎从未如此成熟和坚定。她们的权力关系终于倒转。从前是玛莎说“我喜欢这个/我要这样做”,而母亲说“不对,你喜欢哪个/你要那样做”。如今调了个儿。但这变化并不是因为玛莎取得了某种本质上的成功,而仅仅是因为母亲老了、病了,而玛莎到了成熟的年龄。权力关系本身并未改变,还是那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第二个细节是玛莎叫女儿从树上下来吃饭。玛莎说:“我做了你最爱吃的东西。”女儿说:“是冰棍吗?”“不是。”“是爆米花吗?”“不是。”如此等等。女儿最爱吃什么依然不由女儿决定,而由母亲说了算。权力关系一点也没变,不同的只是玛莎现在是母亲,而不是女儿了。

旧的桥断了(因为共振和本质的缺陷),但新的桥修通了 。桌子上苹果核变成了陈旧的棕色,但冰箱里的苹果种子发芽了 ,长成了苹果树。只是,如果仔细想想,新的桥也许一样可以因为共振断掉,新的苹果切开也许还是会变棕色。

这结尾让我困惑。仿佛一切都变好了,又仿佛一切都没有变化,只是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而已。

不过也许我们应该相信,我们会进步,我们最终会造出抗震的桥和抗氧化的苹果。至少从微观的角度看,在玛莎个人的故事里,她在斗争里产生了连接,治愈了伤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她通过法庭上的宣言完成了对母亲的抗争。承认自己的选择并不合理/并非最优,本身也是争回了一种权力。

这不是老套的“时间治愈一切”,因为玛莎并不是靠安静的等待挺过了痛苦。 她始终在斗争和挣扎。那些斗争的碎片,拼成了一个也许并不完整的她 。

 6 ) Fragile,Resonance,Dust to Dust

说实话,这部电影看了三天,节奏真是太慢了。片头一个30分钟的分娩镜头,导演厉害了。看完整部电影脑海里出现三个词:第一个是“fragile”真的是破碎了,爱情、亲情、事业、自己,全部一团乱麻;第二个是“resonance”共振,男主真是厉害了,应该是变形金刚的男主,为了这部电影也是拼了,大尺度啊,他在讲英国第三坚实的桥断了的时候用了共振这个词来解释,确实,有的时候改变就在一瞬间,就是每个人的爆发点到达了一个频率,波峰对波峰,关系就断了,透透的;第三个应该是句话“dust to dust”尘归尘、土归土,当女主在桥上撒孩子的骨灰时,她可能从这个事故中恢复了,世界的善与恶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候人就爱钻牛角尖,想出出不来,是因为不想出来。Looking forward!Always shinning!

 7 ) 爱拼且靠自己才会赢

《Pieces of a Woman》

人破碎后怎样才能找到那块自我

生活中的不幸并不一直都有那么大的威力,日常中的崩溃也不全是充满那么多的怨气,伤痕累累的躯体不也得遵守免疫系统的指挥,靠时间缓缓痊愈,更何况刚经历失子之痛的母亲,就算时间不能抹平一切伤痛,它也能给够我喘息的机会,给够我时间从气息奄奄的啜泣中擦干眼泪。可是身边的所有人,都在我才刚刚破碎的时刻,急急忙忙捡起那四散的碎片,恨不得立刻将我还原恢复。丈夫、母亲、姐妹就连母亲的朋友,都以爱我之名,以亲近之义,送上精心准备的安慰,蓄谋已久的索要。他们如此廉价,如此可恨,连一点时间都不愿给我去化解伤痛,却敦促我按照他们的方式寻求解脱。就连把那个勾起难过回忆的相框取下,都要争执一番;就连靠自己拾起名为自我的碎片,都要不停斗争。

女人的碎片,也是亲密关系的碎片,更是把控自己人生的碎片,不要在乌合之众中随波逐流,也不要在他人评价中裹挟自我,否则让自己分崩离析的永远不是苦难,而是周遭贱货一人一句的清算。

 短评

令人紧张到窒息的20多分钟分娩戏让人察觉不到这是一个长镜头,导演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语言能力可见一斑。相比于导演之前空洞炫技的作品,在这部电影里导演终于将那些技巧真正融入到电影内容里。渐渐连接的大桥,默默萌发的种子,冰冷的雪天,家中被人遗弃的盘子,每个物品每个镜头都有了 叙事和表达用途。再加上两位主角的实力演绎,整部影片将一个悲伤的故事呈现得非常抓人,富有张力。只不过影片将女人的痛苦和挣扎隐藏的过于隐晦和琐碎,说它是女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还差一点藏在平静中的爆发力。

5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第一部分,差不多半小时的剧情,就已经把人抓得死死的。那种临场感与真实感,真是怵目惊心,看到人快要窒息了。而接下来则是一点点告别与和解。影片讲得还是挺直白的,尤其苹果的寓意。主要还是导演调度与演员表演吧,确实都非常厉害,也增加了影片情绪感染力。另外,意外看到萨弗迪,也算是小惊喜了。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你看了一眼这世界,觉得不满意又回去了。却让我变成泄气的瑜伽球,打碎的玻璃渣。你的离去像坍塌的塔科马大桥,不怪地基悬索,只因为凑巧的共振。命中我注定要与亲密的人共振,即便没有你也会有其他将我们拆分。冰雪消融,指甲褪色,种子发芽,当被命运扼住时我要昂起头,这是你在我怀里教给我的道理。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2020多伦多Day4 | 我总觉得Vanessa Kirby的长相和气场一点都不适合演母亲,典型的RBF。所以全程缺乏共情。除了最后一场法庭的戏,她的确演的非常出色:颤抖的嘴唇、竭力控制自己不让情绪奔溃、I di... I do. I did…… 期待她未来驾驭更多powerful的女性角色。话说回来,男主的角色到底是在干嘛!哭了两次,求欢被拒,然后出轨,最后滚蛋。两人之间从争吵到冷漠再到心死,如果再多些笔墨多些细节就更好。想起了劳模姐和一美的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再看这部就觉得没多少新意。最后一小段可以省略。等Netflix上线之后再看着字幕看一遍吧。

18分钟前
  • 北北
  • 还行

这种描写中产阶级白人因为自己的错误失去孩子之后如何从痛苦自责到释怀的电影已经要成为一种类型了吗,以后可以就叫曼彻斯特片…

20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7.1/10品质平平。拖沓且寡淡,分娩戏份导致头重脚轻,作为支点的庭审也站不住脚。夫妻感情和母女感情没有厘清,胡乱交织在一起,分不清重点。丈夫的形象不立体,他选择肉体出轨、重拾烟酒,究竟是因为懦弱还是悲痛?他究竟是一个挣扎的父亲、丈夫,还是一个懦弱的窝囊废?镜头语言值得赞赏,长镜头非常不错,算是锦上添花。女主表现很亮眼,我觉得值一个表演奖。其实不烂,就是平庸。它血淋淋地呈现了一个本就有裂痕,遭遇意外,最终分崩离析的家庭。以及一个执拗、善良、坚强与脆弱共存的母亲。但完成度并不高,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没有迸发出戏剧张力,也很难感染观众。远远不及《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是我预期太高。她把关与孩子的一切抹去,却执着苹果核的生长,疼痛终究难以放下。

22分钟前
  • Neptune
  • 还行

到美国发展的匈牙利导演新作,该片得到老导演马丁斯克西斯监制。女主气质上并不讨人喜欢,戏份多,幸运地获得了威尼斯最佳女主。开场半小时的生孩子场面的调度,掌控精彩,苹果籽育种等细节也还不错。其它一般了。

2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孩子死后成为碎片的不止女人,全程压抑结尾挽回。看了下评论,夸分娩戏份的基本都是男性,但我觉得女主表现得并不好,很明显她没有生产过。

25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77Venise主竞赛第五场#截至目前最精彩的一部,开篇半小时的分娩场面触目惊心,全场观众目瞪口呆的看着屏幕中的女子呻吟喘息嘶吼咆哮,之后女主的演技依然碾压众人,把女人的痛苦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希亚拉博夫在女主面前顿时沦为花瓶男,全程只有不停大哭

28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女主微笑的那一瞬间电影就垮了,可以原谅,没必要笑。男主和片中雪天的流浪狗一样,删去对全片也毫无影响。

30分钟前
  • 柳三行
  • 还行

在生育这件事儿上不存在什么矮化男性,因为被撕裂的永远是女性,男性请别高估了自己的悲伤。

34分钟前
  • Mumu
  • 推荐

3.5 其实,蓝领凤凰男和中产阶级女即使没撞上悲剧,也会be的呀

39分钟前
  • maud
  • 还行

后劲十足的一部电影。女主演得特别好,足够让人感同身受到女主人公的挣扎,以及她身上最终散发的那种温柔却强大无比的独立精神。当一个女人把自己内心的全部碎片坚强的拼凑起来,那座久也无法接洽的心桥终于愈合。

40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利用视听语言(煽情手段)放大《女人的碎片》无益于这部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电影。因为在共情的语境下,观众是有可能继续保持理性的。显而易见,这是一场在技术安全和权力监管双双缺席下进行的私人项目。作为连接两性并使二者维持和谐的桥梁,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处于孕育和待分娩的过程中。遗憾的是,在「造桥计划」失败之后,世界只剩下了一位被冷漠包围的母亲和一位被愤怒占据的父亲。事实上,两个生活在一起的独立个体在信仰坍塌之前就已是敌对的状态,显然,影片没向我们提供证据,它让我们以为夫妻矛盾是因为新生儿的死。殊不知,这个分裂已久的世界和刚刚断裂的桥梁一点关系也没有。故而,因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导致的「内战」也无法指望一个总统就能迎刃而解。需要警惕的是,女性的苦难不应成为艺术家表达政治诉求的手段,哪怕它是多么具有合法性。

42分钟前
  • Muto
  • 还行

失去女儿之后,她爱上苹果的味道,因为那是她与女儿短暂共处时光里的唯一回忆。男人在一个女人被撕成碎片后做了什么?他依旧在索取,哭喊着要求他渴望的一切,在未果后转身上了别的女人,他哭的是自己理想生活的灭亡,这种悲伤是一种近乎自恋的男性凝视。体面和尊严是什么?是我们光鲜亮丽地活在他人各色的目光下,然后来到厕所,脱下成人纸尿裤。

44分钟前
  • uncannyblue
  • 力荐

很有力度,道德力量和理性战胜了极度悲伤带来的报复欲,这才是女性力量的一种展示。她的妈妈说,你应该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男人远走高飞,只有她重新开始。没有把仇恨种下,发芽的是爱,爱还结了果。

4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终于看到了男神导演去好莱坞拍的第一部电影,每次镜头还是横移,就觉得会一直跟角色奔跑,最后飞起来。看到角色痛苦或歇斯底里,就觉得氛围化的混音效果要来了。生孩子那部分的长镜头满足了我对这位技术流导演的期待,跟着角色走的大女主故事,也基本上满足了飙演技的预期。夫妻关系的处理有点使不上力,情感力度顶不上来,倒是男主角临走的那场戏,虽然看不到脸,但背影和小动作演的很够劲儿。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3.5 早说了他适合去好莱坞发展,这不挺好。开场那个分娩的长镜头段落很不错,两个主演都太有魅力(拉博夫已经升至我可以榜单TOP1,成功挤下了高司令)

5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当长镜头花哨的幻想感被一场内敛又时刻处于生理反射临界点的高压共情共能取代时,穆德卢佐宛如神秘软体动物般的“浮游影像视听”也由过往外星生命似的奇特作品转世为人。寓言体系却依然是庞大的,如羊水的逐渐丰足,城市运河亦由寒潮化作暖流,而横跨其上的桥梁的合拢竣工,又是母体与胎儿间脐带的再一次连接,倒撒骨灰的一刻,抚平了共振的伤痕,种子发芽的新生到来,许下这承诺的男人被抹灭,破碎的女人终将重新站起。一场令人钦佩的关于母性同这个世界间关系的绝妙比喻,最后的宽恕蜕变于之前男性和家庭作用力的溃败,母性的强大坚毅从何而来,人类一切行为乃至整个自然界的运作法则,皆在其中又尤其引导。大概唯一的不足,是片尾女孩爬树摘苹果这一直白的人文主义抒情关怀,电影完整的系统氛围在这最后一刻被遗憾破壁。柯比与拉博夫的表演都很精彩。

5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女主这种人物性格设定真的是太高阶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不歇斯底里的

60分钟前
  • Lee_刁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