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大陆剧大陆2018

主演:程贺南,裴宜理,马勇,吴宝璋,余斌,杨苡,刘缘子,张道一,潘际銮,李红英,闻黎明,杨振宁,闻立雕,郑晏,伯乐波斯,艾伦·麦克法兰,吴庆宝,吴大猷,唐绍明,王汉斌,余丹,巫宁坤,郑哲敏,王希季,李忠,关英,罗振诜,郑敏,彭珮云,孙亮,方堃,查平,戴景贤,龙绳德,和丽琨,李少龙,谢本书

导演:徐蓓

播放地址

 剧照

西南联大 剧照 NO.1西南联大 剧照 NO.2西南联大 剧照 NO.3西南联大 剧照 NO.4西南联大 剧照 NO.5西南联大 剧照 NO.6西南联大 剧照 NO.13西南联大 剧照 NO.14西南联大 剧照 NO.15西南联大 剧照 NO.16西南联大 剧照 NO.17西南联大 剧照 NO.18西南联大 剧照 NO.19西南联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03:17

详细剧情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长篇影评

 1 ) 《西南联大》整理

校训:『刚毅坚卓』

0.预告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八载

弦歌壮古今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有一种老师叫做『先生』

有一种教育叫做『通识』

有一种研究叫做『无畏』

有一种故乡叫做『云南』

有一种情怀叫做『天下』

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有一种精神叫做『刚毅坚卓』

千秋耻 终当雪

中华兴 须人杰

《五集纪录片 西南联大》

1.《八音合奏》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西南联大》

我的童年教育,可以说主要是记忆工作。

——蒋梦麟《西潮》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 严修 《南开中学堂》镜子箴言 不慌不忙不喜不忧。

人称之为“寡言君子”

——《徐若陶自述》梅先生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自述》

严式家馆——南开中学堂——天津南开学校——天津南开中学

南开大学

北京大学

游美学务处临时办公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代际之间的转化:

第一代办大学:进士,状元(旧知识分子)

第二代领导者:到过西方留学过的

北大首任校长——严复

蔡元培

第三代领导者:领导者的代际转化,充分的世界化,充分的现代化

T——清华——梅贻琦(年纪最小)

P——北大——蒋梦麟(大3岁)——让

N——南开——张伯苓(大13岁)——退

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三常委

(感谢豆友@Makk_指出错误,已更正)

百度百科:

抗战前在三校肄业的学生,入联大继续就读者,保留原校学籍与学号,在原学号前分别冠以英文字母“P”(北大)、 “T”(清华)、“N”(南开)”, 毕业时分别由原校发给毕业证书。在联大入学者,学号前冠以“A”。(记录片中是L)

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

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我的表你戴着(天津话)= 你就代表我了

——张伯苓

先生答道:“再炸 再修”

——张伯苓

唐梅 宋柏 元杉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2.《刚毅坚卓》

观晚霞,至美。

——吴宓

从长沙到昆明长途跋涉的第一步,使他走向了殉道之路。

——历史学者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闻一多

快一个月了,没有吃茶,只吃白开水 。....回来在饭后泡了一碗,总算开了荤。

——闻一多致妻子高孝真信

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

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

——华罗庚自述

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校训

3.《大学之大》

中国各处的宁静,都终结于1937年的炮火。

——旁白

L——联

P字好,T字香,N字没人要。

——杨苡 翻译家

就这样,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旁白

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汪曾祺《人间草木》

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汪曾祺

一条大路通云南,去时容易转时难。去时阳鹊未下蛋,转时阳鹊叫满山。

——闻一多录下的贵州安顺民歌

前士兵,北大旁听生,破产报馆主编沈从文,经人推荐,受聘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旁白

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汪曾祺《人间草木》

抗战要胜利,国家要富强,要民主。

——彭珮云 西南联大社会系学生

中华兴 须人杰

——西南联大校歌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未央歌》歌名来源

Make the most everyday.

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4.《火的洗礼》

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的毛病,其所以明知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感情,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西南联大教授 金岳霖《论道》

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西南联大教授 钱穆《国史新论》

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西南联大教授 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轰炸是火的洗礼,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般,已经从火里再生了。

——西南联大教授 朱自清《论轰炸》

5.《嘉荫长留》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苟能国难平息,生活安定。在此亦可乐不思蜀也矣。

——吴宓日记

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但不践踏天才。

——黄钰生自述

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独自办学——昆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万物并遇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伟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老照片:

百年树人

——End

 2 )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大半夜的,耳机里传出未央歌的旋律,想到最近潘际銮先生逝世,心中又只有无限惘然惆怅。 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让我这样回味悠长 ,看了还想看,错过的每一幕都要反反复复多看几遍。看完之后,心里各种情感交错复杂。 首先肯定是敬佩,动乱不安的年代,只是为了寻找一张平静的书桌的一群人,不远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创立联大。联大是自由的,无数新的思想无数看似遥远的梦想,都能在这里得到实现;联大是崇高的,艰苦环境下,每个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只要梦想还存在着,就永远位置而奋斗的坚持令人动容。联大让我触动的,还有优秀得出类拔萃的学生们,他们不是因为优秀所以报国,是因为一颗报国的心所以不断变得优秀,不断寻找自由,不被混沌的现实所围困。 其次,则是惘然,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真的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可是联大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有的留在了内地,有的去了香港台湾,有的远走他乡,曾经在同一片自由天空下生活的他们,都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更远的远方。而到如今,大多数联大师长学子已经长眠,在世的联大学子们,似乎成了联大在现实世界中唯一的一点印迹,不是书籍里的联大,不是讲述里的联大,是真真实实的联大。所以,每当最后仅剩的那点光变得更暗淡时,我总是感到无限的悲伤。

最后,应该是遗憾吧,再也不会有联大那般的大学,再也不会有联大老师学生们那样的人们存在了。那样纯粹,那样自由,那样有梦想,那样远大的人们与精神,从一团火慢慢慢慢变成几缕烟,消散在人海里,不会再回来。

我们能干什么呢?哀之叹之。

 3 ) 纪录片《西南联大》引用整理

注:如有一份资料多次引用,仅记录一次。

EP01 八音合奏

蒋梦麟《西潮》

张伯苓自述

徐若陶自述

韩咏华自述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

南开大学教授黄钰生自述

西南联大教务长查良钊自述

历史学者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师友杂忆》

蒋梦麟致信胡适

梅贻琦日记

西南联大教授郑天挺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毛子水自述

EP02 刚毅坚卓

吴宓日记

北京大学教授吴大猷《回忆》

清华大学教授任之恭《一个华裔科学家的回忆录》

北京大学秘书长郑天挺《滇行记》

北京大学教授罗常培《七七事变后的北大残局》

陈流求 陈美延《先父陈寅恪失明的过程》

闻一多致妻子高孝真信

西南联大教授华罗庚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白英(英)《闻一多印象记》

EP03 大学之大

沈从文《边城》

汪曾祺《受戒》

鹿桥《未央歌》

汪曾祺《老味道》

汪曾祺《人间草木》

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

汪曾祺《泡茶馆》

杨振宁《邓稼先》

EP04 火的洗礼

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论道》

西南联大教授陈岱孙《回忆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疏散》

穆旦(查良铮)《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西南联大学生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

穆旦(查良铮)《从空虚到充实》

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谈谈我的书》

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国史新论》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云南三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山水人物》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西南联大学生姜广正《在大普吉的日子》

穆旦(查良铮)《阻滞的路》

穆旦(查良铮)《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学生田曰灵《回忆西南联大化学系》

西南联大学生王宪钊《我在西南联大学气象》

西南联大学生钱能欣《西南三千五百里》

西南联大教授柳无忌《烽火中讲学双城记》

许渊冲日记

梅贻琦自述

穆旦(查良铮)《慰劳信集》

《罗友伦先生访问记录》

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书信

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国史大纲》

西南联大学生何兆武《上学记》

西南联大学生姚渠芳《怀念在台湾的钱穆老师》

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论轰炸》

西南联大学生李循棠自述

西南联大学生卢少忱自述

西南联大学生王伯惠自述

穆旦(查良铮)《森林之魅》

EP05 嘉荫长留

龙绳武自述

胡淑贞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冯至《昆明往事》

汪曾祺《米线和饵块》

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自述

西南联大学生孙愚自述

西南联大学生刘缘子自述

汪曾祺自述

楚图南评述

陶云逵自述

边疆人文研究室(南开大学)邢公畹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冯文潜自述

边疆人文研究室高华年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曾昭抡评述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献给永远的西南联大。

 4 ) 浅析《西南联大》的独特叙述方式

《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人文系列纪录片,讲述了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联大的永恒魅力和那个特殊战争时代中人们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以第三集《大学之大》为例

第三集《大学之大》的讲述方式是板块式的,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分成了许多不同内容的板块。从各地学生颠沛流离地到来到学校生活到对许多的教师的回忆到那些出色的学生们的贡献与精神再到最后的回忆,每个板块的讲述都十分生动有趣。本纪录片的许多手法都十分生动,比如黑白的绘画、老场景的现代还原、实物资料(照片、视频)、采访等,还原了历史,也拉近了观众与那个时代那些人的距离。在第一个板块,从外文系学生杨苡的求学经历为开头,再讲述其他学生各自的颠沛流离的故事里都运用到了许多手法,因一些实物资料的缺少,许多场景无法用照片等来展现,于是本片很好地运用到了黑白绘画,黑白的颜色更加接近照片的质感,通过绘画来还原,很好地填补了实物的缺少,配合上解说,极大地增强了真实性,在杨苡阐述自己去往西南联大的路线时,每当讲到某一城市,画面都会有照片资料,还有在地图上重现学生的路线,这些手法都有很强的真实性效果。本片的采访片段十分丰富,采访的大量运用可以使影片增强权威性与真实性,且采访对象都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更加利于叙事。本片讲述的另一大方法就是运用到了大量的真人采访,再根据他们的陈述来进行剪辑使讲述更加真实生动。比如他们谈到教室的样子谈到曾经被臭虫咬以及谈到曾经的老师们,对于一件事物或一个人,都通过了不同人的阐述然后加以剪辑来展现,使曾经的联大生活更加完整展现,也使闻一多、吴宓等教授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本片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解说词。一般的纪录片解说词几乎都是制作方编写的,而本片很好地利用到了实物资料,也就是文字记录,是来自于那些联大学生的文字回忆。有的来自回忆录有的来自散文集。如当描写到联大文学系时,解说词里便运用到了汪曾祺先生出自《人间草木》的文章《西南联大文学系》,因为我本人看过所以十分熟悉,解说词,配合上画面的寻用,如闻一多先生的照片、闻一多先生的黑白色绘画,也如沈从文先生的笔记等,通过这样的画面加解说的叙述方式,将一个画面、一个人物可以刻画地相当淋漓尽致,闻一多先生的知识面之广,教书的认真,沈从文先生的幽默风趣。更加重要的是真实可信,因为是他们的亲身经历。

本片的叙述手法还有现代的实拍等,叙事手法十分丰富是本片最精彩也最吸引人的一点,在《大学之大》这一集里,完整又令人可信地完成了叙述。本集名叫“大学之大”,也许并没有十分明显、明确地告诉观众本集就是在讲西南联大这所大学有多大,而是十分隐晦的地表达。当你看完时,你会清楚地感受到西南联大的人物之多,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本集没有偏心地记录了西南联大物理系、机械系、外语系、文学系、政治系的学生教授们,隐晦地展现出主题。除此之外在本集的后半段,讲述的是来自联大的学生们的未来。从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开始,再到结尾结束,这一段里的内容有邓稼先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核心、来自西南联大两弹一星元勋的介绍,到后面还有文学系外语系学生的著作等,体现了联大学生的创造力之强,贡献之大,也进一步展现了“大学之大”,很好地展现了本集的主题,同时也表达着一整部《西南联大》的共同主题:对于联大的永恒的魅力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赞扬与追忆。

 5 ) 西南联大,大抵“风骨”二字。

上世纪30年代,昆明。

有一个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乞丐,拄着木棍,混在难民中进了城...

他头发已经结块,风尘仆仆,就像一个刚挖出的芋头…更奇怪的,是他紧紧抱着一个咸菜坛子...

在一所大学门口,他遇上了刚出门的校长梅贻琦。

乞丐拉着梅贻琦的手,说:梅先生,我终于到了…

梅贻琦看了半天,才看出,这个人竟然是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赵忠尧。

而他怀里的咸菜坛子,放着一个铅管,是中国当时唯一的50毫克镭…

原来,北平沦陷,赵忠尧趁着夜色潜入日本人占领的清华大学,偷走了镭…为了躲避追捕,装成乞丐,千里走单骑,把中国核物理的重要家当,带到昆明...

此时,放射性极强的镭,已经灼伤了他的胸膛…

1937年11月,华北沦陷。

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清华、北大、南开,决定南迁,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存在不过8年的“最穷大学”,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3000多名学生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欧美教育人士称: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

最近,有一部国产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了这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

壹丨闻一多的茶

1937年,武汉。

因为抗战局势,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决定搬往昆明。

出发前,闻一多抽空回了一趟武汉老家。

老友邀请他留在武汉,到教育部任职,他婉辞了。

老婆炸了:为什么不留下来?兵荒马乱!我们好不容易才能团聚…

当时家里4个孩子,最大的10岁,老婆责怪得不是没有道理。闻一多只能喃喃的说:学校太困难了,太困难了…

临走前,他叫醒两个儿子,说:我走了,将来,云南见吧。

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掉了下来。

从小在城市生活,出国留学的“假洋鬼子”,在国难之际,走过湘西村庄,走过长江河滩,走过贵州大山…

一路上,他唱着那首《桑塔露西亚》:看晚星多明亮,闪耀着金光。海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

3000多里路走下来,鞋底薄了,胡须长了,皮肤黑了,心眼也敞亮了…

有人说:这是闻一多走出殉道之旅的第一步。

到了昆明,房租贵,置办家具花了一大笔钱,闻一多很快用完了手头的存款。加上通货膨胀,堂堂的大教授,月薪不过等于战前的九块八毛...

他给妻子写信说:快一个月了,我没吃过茶,每天喝白开水。今天到了陈梦家那去,他把不要的茶叶给我,哈,我总算是开荤了…

贰丨华罗庚的房子

西南联大刚建校时,没宿舍,没教学楼,没办公室…除了人,什么都没有。

如何安置老师呢?

学校出钱租一个院子,上下楼各住几户人家。

那一年,华罗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家六口没个落脚地。

仗义的闻一多说:不如来跟我挤挤?

住了进去,华罗庚愁了:闻家人也不少,两家十几口人,挤在10多平米的小厢房,靠个布帘隔开,晚上打个喷嚏都能把隔壁吵醒...

后来,他在昆明城外20里,找了个便宜住处。

说是两间小厢楼,实际上就是猪圈牛圈顶上有个堆草料的棚子。全家人吃饭睡觉都在里头。

晚上,一个香烟罐子上放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就算是灯。

有时候,楼下的牛挨着墙擦痒痒,那就惨了,整个棚子地动山摇、危楼愈倒,猪叫牛叫乱成一团…人在楼上,跟喝了酒一样,站都站不直。

华罗庚自嘲道:别人说我是清高教授,唉…都不见哪里清高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叁丨费孝通的书稿

云南,昆明。

五华山上,明晃晃挂起了三个红球。意思为:紧急警报。

广播里又一次响起了尖锐的长鸣,刺着每个人的耳膜。老百姓们一边收拾着家里的金银细软,一边啐了一句:小日本,又要搞空袭了,烦人!

《生活》杂志拍摄的重庆空袭警报

据统计,战争期间,日军战机先后281次空袭云南,最多的一天,出动27架飞机轰炸昆明。

西南联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家,习惯了每天要跑警报。有时候他会带上一本书,在躲在防空洞里看...

1940年10月13日,西南联大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空袭,整个师范学院被夷为平地。而费孝通的家被炸毁。

四小时前,好好的一个院子,成了一片废墟。

前后房子都倒了,满院颓垣断壁,破烂的书报、玻璃…埋在一寸厚的灰尘下。

费太太哭了,费孝通却笑了,因为他在废墟里,找到了正在翻译的《人文类型》手稿。

他顾不上掸去上面的灰尘,紧紧揽进怀里…

肆丨李政道的求学生活

1941年,上海沦陷。

15岁的富家少爷李政道,沦落成身无分文的小难童,靠打扫茶馆吃剩饭,艰难求学度日。

幸好,四年后,他进入西南联大学习物理。

当时,西南联大的条件,并不比逃难的生活好。

宿舍,是建在坟地里的茅草屋,小,挤,乱,脏…一间宿舍40个人,上下铺,两个床紧靠在一起,翻个身,旁边的人都会被摇醒...

食堂的饭,被戏称“八宝饭”。

是哪八宝呢?除了红米、稗子、谷子、麸皮,还有石头子、老鼠屎…

最可怕的是,臭虫还特多,咬到人夜不能寝、浑身都痒。最后连女生都习惯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人与臭虫和平共处…

西南联大宿舍内部

但是,此时的西南联大,堪称当时世界最好的学校之一。

中文有闻一多、朱自清…哲学有冯友兰、金岳霖…社会学有费孝通,历史有吴晗,数学有华罗庚,物理化学的有吴大猷、赵忠尧…

有一门课叫《欧洲名著选读》,9个教授轮番上课:钱钟书、吴宓、莫泮芹、吴可读、叶公超…

据说,因为老师太牛了,很多学生穿越整个昆明城,去其他学院蹭课。

1946年,李政道这个物理天才少年,通过教授推荐,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1957年,他和同是西南联大出身的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部《西南联大》首播于2018年11月,共5集,每集50分钟。目前豆瓣评分9.3,还在上涨。

有网友评论说: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管是任教大师,还是跋山涉水的学生,都是在艰难时局下大放异彩的璀璨群星!

纪录片里最珍贵的,是摄制组横跨海峡两岸,远赴英美,采访了不少西南联大的亲历者。

他们中有学生,如杨振宁、许渊冲,还有联大教授的后人。

这些当事人,年纪最小的,都已80高龄…

当时的西南联大,哪有什么像样的教室,坟地里盖的平房,铁皮做的顶,泥巴垒的墙,窗户是拿纸糊的…

遇到下雨,雨水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当叮当,嗓门不够大的老师,上不了课。有一次,教授陈岱孙实在没办法,在黑板上写下来:下课赏雨。

满屋子的青年才俊,坐在木椅子上,静静的听着窗外的风雨声…

课本也是稀缺货,几乎没有一本新的…常常是学生之间,传抄“复制”课本。

有时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拿到的手抄课本,是从几年前的毕业生那里,一级级继承下来的…

纪录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气象学的学生要上课,可是连最基本的温度表和量雨筒都没有…

怎么办?上课的老师李宪之就教大家土办法:用手指蘸水,来感应风向。

他对学生说:手指哪面比较凉,风向就是哪边。

大名鼎鼎的教授,过着特别贫穷的生活。据说,当时昆明的乞丐都不找他们要钱,大家都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战前,校长梅贻琦的工资,一个月能买一辆小汽车。

来了昆明,入不敷出,不仅卖光了所有值钱家当,梅夫人还得上街摆摊,卖米糕补贴家用…

有一天,梅校长迟到了,原来是今天出摊晚了。他对学生感慨道: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冯友兰的夫人,在家门口支锅卖麻花;法律研究所的费青,变卖了家中所有藏书;闻一多干脆靠给人刻印赚钱…

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每天化妆成乞丐,到菜市场捡没人要的剩骨头、烂菜叶,回去给妻子熬汤…

这些人,本可以在沦陷区里,混一个高薪闲职,却偏要来这里受苦受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了我们中国文人身上的“风骨”二字...

在这样的条件下,吴大猷写成了《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陈寅恪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冯友兰写好了《贞元六书》、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吴宓用英文写就了《世界文学史大纲》、费孝通试图构建社会学版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还有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周培源的《湍流论》…

他们治学严谨、要求极严,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中,只有3882人能顺利毕业。

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文学家,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汪曾祺、许渊冲…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高尚,乐观,苦难,聪明,自由,坚韧…

当我们回望历史,深情地注视着这个乱世里矗立于红土高原上的学校,我们可以知道,它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出产了多少的著作、多少的院士、多少的奖项。

而是:在炮声和空袭的侵扰下,在臭虫和蛀虫腐蚀的政权下,在时局的动荡中,在生活的贫寒中,它竟然奇迹般的,保留下几千年的文化种子。

它让一批学术泰斗没有变成流亡海外的亡国奴,让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这种倔强的皮实劲儿,在火的洗礼中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的校歌里,有这样一句: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

如同网友所说那样: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总有人想要站起来,他们只能靠知识改变中国,一国的担子压在身上又怎能不努力?

评价我们中国文人,离不开“风骨”这个词,将“风骨”一词分开,就是“风度”和“骨气”。风度,源于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培植;骨气,则来自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天下为公的坚守。(引用自: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炮火中的西南联大,颠沛流离的文人大师们,他们的身体力行,让亿万中国人看到了“风骨”二字的真意...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西南联大渐渐远去,但它的传奇故事,将以图文、影像、口口相传的方式,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

 6 ) 西南联大

著名教师 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 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7 )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转载自://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713890827339.html

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短评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真正的乱世佳人。

3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了一起。第三集,当《未央歌》的开头在纪录片中被朗诵出来时,当黄舒骏的歌被当做背景,而影像中闪现的是一位位联大的学生时。联大精神,永远未央。

5分钟前
  • 凝湮
  • 力荐

已哭瞎。作品一般,真正的伟大是生活本身

8分钟前
  • Orchid
  • 力荐

1948年冬的南京机场,胡适面对三架从北平飞回来却空空如也的飞机时,嚎啕大哭。

12分钟前
  • 九個9
  • 力荐

第三集黄舒骏《未央歌》!!!《未央歌》影视化会不会是有生之年?!

15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4.5;前三集看得心潮澎湃回肠荡气,当值五星。群星闪耀,大师云集,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荣光年代,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从三校合并渊源始,及至抗战白日化,最终返平津,穿插西南联大师生的诸多出镜回忆或文字记录,调用多方影像,资料较详实,配乐动人,但囿于篇幅有限,某些名字的未提殊为遗憾。下午读到巫宁坤文革时收到沈从文的勉励信,在本片中他忆起老师的精神感召,唱起《松花江上》,真是令人泪目,与闻一多遇害前问及窗前竹子、金岳霖重写《论道》、穆旦诗风的转变,都让人无限怀缅昔日文人的铮铮风骨。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承包全年淚點……

18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力荐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风骨不再,斯文难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西南联大,不能忘记。

21分钟前
  • 阿春
  • 力荐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25分钟前
  • aaron
  • 力荐

时代剧变,风急雨骤;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西南联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表征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29分钟前
  • Seagull
  • 力荐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34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西南联大的历史,可说是中国学人“抗战”史的缩影。旧中国之学者精英,在艰难险阻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出镜的联大校友都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说到兴起时,仍激动不已,可见对当年岁月记忆之深,对一生影响之大。

38分钟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力荐

牛,太牛了!此等学者,死去不需一秒钟,再生产一位,却要几十年!!泪目……

41分钟前
  • 力荐

这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42分钟前
  • 终有剑心在
  • 力荐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45分钟前
  • 黛玉倒拔垂杨柳
  • 推荐

我虽依然可以自诩为知识分子,可我这一辈人,已经没有了赤诚之心。

48分钟前
  • Row Kingto
  • 力荐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如今之所闻失望透顶的讯息,叹息一声

51分钟前
  • 拓扑
  • 力荐

终于理解晓松说的名校,国之重器的意思了。也明白他为啥对找工作之类的问题那么生气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内最聪明的人,最顶级的学者,教着,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未来,看着那些九十多岁一百岁的国宝们,真的是,热泪盈眶……人终其一生,如果能如此,才不算白活一场吧?……

52分钟前
  • fish
  • 力荐

看完了以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53分钟前
  • KINGKO
  • 推荐

“办大学就是要民主,自由”。我在想,促成西南联大的因素里,除了优秀的教师之外,是否也有政府的未干预(无暇顾及)。很难想象有这么多影像资料,而且清晰度很高

58分钟前
  • Cynosur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