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大盗

记录片美国2019

主演:布列塔尼·凯撒,戴维·卡罗尔,朱利安·惠特兰,卡罗尔·卡德沃拉迪尔,保罗·希尔德,罗杰·麦克纳米,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奈杰尔·法拉奇,查克·格拉斯利,唐纳德·特朗普,马克·扎克伯格,格雷琴·卡尔森,莱斯特·赫特,塞斯·梅耶斯,巴拉克·奥巴马

导演:卡里姆·阿米尔,耶菡·妮珍儿

 剧照

隐私大盗 剧照 NO.1隐私大盗 剧照 NO.2隐私大盗 剧照 NO.3隐私大盗 剧照 NO.4隐私大盗 剧照 NO.5隐私大盗 剧照 NO.6隐私大盗 剧照 NO.13隐私大盗 剧照 NO.14隐私大盗 剧照 NO.15隐私大盗 剧照 NO.16隐私大盗 剧照 NO.17隐私大盗 剧照 NO.18隐私大盗 剧照 NO.19隐私大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20:13

详细剧情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人们正在利用数据作为“武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斗争。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争相致力于保护我们最私密的个人隐私。《隐私大盗》由获奖电影制作人卡里姆·阿米尔和耶菡·妮珍儿倾情打造,通过剑桥分析/Facebook 爆炸性数据丑闻中关键涉事人员不可思议的个人历程,从不同方面揭露了数据利用背后的黑暗世界。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阿米尔和妮珍儿(《埃及广场》、《控制室》、《天才网路梦》)通过这部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电影,延续了他们探索社交媒体震荡的传统。《隐私大盗》让我们不禁去质疑我们每天利用的信息的来源,去思考我们在数字时代轻敲手机或键盘、分享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放弃了什么。  《隐私大盗》于 2019 年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阿米尔和妮珍儿担任导演,卡里姆·阿米尔、格雷琳恩·德赖弗斯、朱迪·科林和佩德罗·科斯担任制片人。

 长篇影评

 1 ) YOU ARE FREE to do WHAT WE TELL YOU

You are being watched.

这是美剧《疑犯追踪》里面的一句名台词,讲的是政府利用一套秘密系统,每时每刻监视着国民的一举一动。

《疑犯追踪》

这种隐秘的监视,无论背后是以国家、政府、还是个人的形式,都是令每个人引起不适和抵触的,因为它们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

比如2013年掀起轩然大波的美国“棱镜门”(PRISM事件,它是一项由美国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联合发起的秘密监听计划。被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顿曝光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谴责。

棱镜门事件

然而,当这个监视系统摇身一变,打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连接,为你个性化定制」的幌子,一天天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我们便欣然让它光明正大地“盗走”了一切隐私,全然不知背后有人正利用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个人信息,创造出了比石油价值更高的产业——

「大数据」这部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电影,揭露了在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连国家、政权都能被数据所玩弄的可怕现实

《隐私大盗》

2016年,发生了两件“有违常理”的意外大事件。

一是美国大选,特朗普在最后的投票中逆袭赢下摇摆州选票,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二是英国“Brexit”脱欧公投,在双方选票持续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最终脱欧选票以52%的占比险胜。

特朗普意外当选

直到2018年3月,英国《卫报》曝出惊天大料,矛头直指世界最大社交平台Facebook,称其任由英国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科技公司非法获取了5000万名FB用户的个人信息。

剑桥分析

而利用了这些用户资料的剑桥分析,正是一手操控了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的幕后黑手

《卫报》对剑桥分析的报道

时间倒回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当晚。

在一家隐秘安静的酒吧里,亚力山大·尼克斯正和身边的同事们举杯饮酒,庆祝这个“美好的夜晚”。

尼克斯正是剑桥分析的CEO,他利用公司自2013年起在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收集的用户信息,和特朗普团队签订了选举协议。

剑桥分析CEO亚历山大·尼克斯

尼克斯与特朗普团队的邮件

而他们获取数据的方式,无比简单。

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性格测试」、「职业测试」,只需要几分钟,随意做几道选择,就可以生成一份说得头头是道的分析。

轻松无害,何乐而不为?

FB上的性格测试

这是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在FB上推出的一款宣称是“心理学家使用的研究APP”,向用户免费提供性格及心理测验

这种测试我们都并不陌生,或多或少都在网上做过几次。

一不付费,二不涉及任何个人身份财产信息,怕什么? 权当图个乐子。

△ 百度上超千万条性格测试

但当科根教授将这些用户数据提供给了剑桥分析公司,剑桥分析有意地把这些用户信息整理汇总,将不同的用户当作是不同的「性格」来定位。

他们仅仅需要接触几十万网民,就为全美的选民建立了心理档案。

在每一个成年人身上,都有5000个被采集的数据点

剑桥分析发现,看似全民参与的选举,真正定胜负的决定权只在“摇摆州”的寥寥数万位选民的手中

于是运用精密的算法运算,找出选民中立场摇摆的「可说服者(The Persuadables)」,有针对性地向这些目标人群轰炸式地投放“洗脑包”。

利用各种图片视频、策划ads引导他们的思想,让这些用户眼中看到的只有一个被“精心策划”过的世界。

要帮助特朗普上位,自然要抖出对手希拉里的黑料。

剑桥分析的创意团队制定了一系列名为「打败骗子希拉里(Defeat Crooked Hillary)」的营销计划。

腐败案、邮件门、身体衰弱、外强中干政治金丝雀……

大量关于民主党和希拉里的阴谋论被做成表情包、宣传slogan、小视频等等,铺天盖地地投放在了这些人的时间线上

而任何当事人的澄清和回应,在算法的精密过滤下,都被彻底隔绝。

直到他们在选举那天,走到选举箱前投下“代表自己”的选票。

剑桥分析的工作成果,全世界都看到了。

美国人民可能打破脑袋也没想到,恰恰是这些原本对选举摇摆不定、不甚上心的人,铸就了最终的结果

在剑桥分析这次人为的“民意选举”运营策略中,团队里有一位起了大作用的「关键人物」。 她是一名曾任职奥巴马FB团队的运营实习生,也是后来「数据门」的重量级爆料人——

布瑞特妮·凯瑟

Brittany Kaiser

在凯瑟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她作为剑桥分析核心成员时,和特朗普团队会面的工作日程、以及在公司宣称已删除非法数据之后仍然发送到她邮箱的3000万FB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

这无疑是一记能把所有诡辩直接“锤死”的「惊天实锤」

凯瑟更爆料称,他们当时也掺和推动了英国脱离欧盟公投的政治运动。

如法炮制,剑桥分析用非法收集到的用户资料,定位出那些能被影响说服的小部分人。对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极具煽动性的“狂轰滥炸”,在潜移默化之中隐秘地操纵用户的思想。

所有我们能想象到的平台,都在他们的精心布置之中。

脱欧公投的结果,代表的仍然是「民心所向」

被人为修改的民意,被数据玩弄的国家。

△ 电影《民主:沉醉在数据中》

虽然英美事件让数据盗用浮出水面,但在此之前,剑桥分析早已在其他国家进行了数量庞大的数据试验和演练。

以用户资料为基础的「心理变数营销」:

行为心理学+大数据+精准投放=改变行为

也就是俗话说的,看人下菜

从2013年起,在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等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遍布着剑桥分析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在局势相对混乱的国家,剑桥分析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简单粗暴。

「恐惧」和「愤怒」

被看作是最可靠的两大方法。

在巴西,他们用Whats App(FB子程序)散播假新闻,帮助极端右翼分子选举上台。 在缅甸,他们用FB来煽动种族仇恨、导致种族屠杀。 俄罗斯政府用FB传播假的带梗表情包、引导美国群众参与实则由政府组织的游行抗议活动,激起恐惧仇恨,挑起国家内斗

在技术趋于成熟后,2016 年,他们将同样的做法运用到了英美。

原本是为了链接人们而开发的网络平台,现在已经变成了足以改变国家政治面貌的「武器级通讯工具」。

你可能只是照常在网络上和朋友分享美食、发发家人照片,浑然不觉,自己是如何被卷入了这场非战争中的通讯作战。

而问题的本因,远不在于某家“数据分析”公司这么简单。

就像剑桥分析前分析CEO所说的一样,他们只不过是因为“倒霉”,被发现了……

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隐私大盗”,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背后。

这只是冰山一角。

前阵子,有个研究调查上了热搜:

「中国网民人均装56款APP」 更不用提APP里成千上万五花八门的小程序和外链链接了。

在使用这些程序之前,第一步都是约定俗成的「授权登录」

一键授权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既然都是原本就公开的资料,授权访问似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还省去了重新注册登录的麻烦。

国内网民常用APP授权三连

当人们享受着各种APP给自己带来的生活和交流的便利时,几乎没有人能意识到,数据公司正在仗着你的「图省事」「怕麻烦」,以一种用户不明白的方式来获取利用你的个人信息。

如果每次注册时有人告诉你说:hello,我正在阅读你的所有短息和资料哦

你可能会有所警惕,但当它们化名为一句简单的「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藏身于长篇累赘的数页条条款款里,你就毫不在意地立刻勾上了同意。

你的每一次点击互动、每一次支付和下载、每个转赞评、分享日常的帖子的背后,你的个人资料都被服务器收集后标签归类。再变成“量身定制”的内容,像回旋镖一样出现在你的特定视野。

来改变你的行为。

你可能会说,我从来不凑热闹登录这些来历不明的小程序。

可怕的一点就在于,即便你的安全意识很高,但只要你的好友中有一个人登录授权,在好友列表里的你真·躺着也中枪

数据公司立马就可以顺藤摸瓜,攫取你的一切公开资料:头像、姓名、地址电话、发布过的状态、定位等等。

就像剑桥分析仅仅利用一款共30万人参与测试的APP,轻松获取了FB上5千万人的用户资料。

在这个人们对自己的信息权益重视严重滞后、相关法规的健全速度跟不上科技技术发展的信息时代。

人的自尊和权益在大数据的洪流中早已岌岌可危。

当人不再被当做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被当做一个个数据样本对待。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抽离这个“定制”的网络世界、做出行动之前能够保持一分清醒。多问自己一句:

——我,可以被操纵吗?


(首发公众号:不止鱼)

 2 ) 更安全地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利用!

信息闭塞时渴望信息,禁网时爬梯子也要获取信息,但当全网信息真的呈现在面前,我们不必再抱怨信息少了,却开始抱怨信息多的看不完了。 于是精力有限的我们,只看被个性化智能分发给自己的信息,于是我们又被自己的偏见所禁锢。 不仅如此,我们的喜好和行为习惯,在化作行为参与进互联网后,还可能被技术黑帮所利用,所控制。当他们有所图谋时,甚至还会编造虚假信息给我们看。于是,我们不仅被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所蒙蔽,还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摆布。 都说吃什么,就长成什么样。整日泅在远离真相的信息洪流里的我们,又怎么能指望自己,在消化了这么多不真实的信息后,还能长成什么好样?有什么正确的思想?做出什么正确的行为? 我们改变不了技术与科技巨头,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批判性思维,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积累足够多的通识,以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多么无知,尽可能地去补足它们,以使自己少跳坑;经常“清洗”自己的头脑,把错误的信念一点点清除掉;学习更多门的语言,以拓宽自己的生活的世界,了解更多元的文化和可能性;学习、了解和使用技术,以保卫自己的隐私数据,更安全地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利用!

做到这些很难,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仍会受到各种伤害,但随着你逐渐变得强大,你会更少地受到恶意的侵扰和控制。自由是有代价的,只给愿意付出代价以换取清醒的人。或许活在母体可能更好,毕竟无知即是极乐,你同意吗?

 3 ) 被网络囚禁的人类

几年前网络开始成为社交生活的时候,都有一种预感!未来人们会不会都生活在网络中,看似我们能够支配我们自由,谁又知道我们会不会一直在被支配中生活!这一切貌似来的太快,人类历程20多万年,一切发展都看似缓慢且朝着平等,和平,理性的方向发展。但网络的发展貌似超出了人类进化的步伐!越来越难以控制,终究有一天,人类将活的越来越虚机,真正主宰地球的可能真的是电脑或者叫AI。一个数据分析就可以改变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现在想想,当年中国请离谷歌是个明智之举。但中国就不一样了吗,同样,一个腾讯一个阿里!也做着谷歌同样的事,我们也许习以为常,习惯了他们为你做的各种推荐,你以为的隐私,也只限为你以为而已!也许这些还没发展但政治国家成面,但也是为每一个人埋下了一个安全隐患的种子!貌似写太多,就这样吧

 4 ) 何为隐私?

首先第一个想讨论什么叫隐私。第二想讨论何为非法获取。最后想聊关于法律的完善与执法。关于隐私,我觉得我的购买倾向和购买意愿是我个人的隐私,因为他有“我”这个个人标签。但我并不建议商家匿名信息,比如多少人给这个商品、活动或者服务打了好评,为什么大好评。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之一。所以我很反对厂商收集待我个人性格的名片,并侧写我的性格。这种行为除了是对我隐私的侵犯外,还阻止我看到外面的世界。严格上讲,如果技术足够发达,我和我身边的人可能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因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完全被掌控。就像方形鱼缸和圆形鱼缸里的鱼一样,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两只鱼却有一只看到的是扭曲的世界。其次是信息获取方式,也许隐私条款可以作为运营商辩护的理由之一,我们确实在部分app上点了同意收集隐私,但就同霸王条款一样,如果协议双方地位不对等,其中的一方可以随意利用地位上的一方剥削另一方,那我认为,这样的条款、合约或合同不应得到法律的保障。因为法律的基本出发点是捍卫人作为人的尊严。最后是关于法律与执法,先设定一个理想条件,这个社会没有任何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那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判这些巨头们违法?如果,非常教条的讲,还真不行,因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但,请不要忘记法律的出发点。

 5 ) 「不语051」恐惧自省——《隐私大盗》影评

看记录当下的纪录片,如同一场自我反省,恐惧如雨点般渗入本就没有遮蔽且不完整的内心。其实中文的翻译不太恰当,当然这涉及到中国的政治正确问题。Hack是题眼,但其实不只关乎技术的这场“入侵”,为未来的魔幻打开了一道观看的门。

以火人节的“开放”开场,联通了时间轴上的一种传承。一个学者的维权诉求和一个参与者的洗白斗争,还有媒体的揭露和当权者的喊冤,这一切都像极了yny剧情中的暗潮涌动。Facebook的信息泄露、特朗普的意外当选、还有扯不清的脱欧公投与全球各地线索不足的政治事件,这些事实以时间顺序穿插其中,提供着探索真相的视觉语言。不过个人觉得多一些人物的视角可能更丰富影片的客观性,而且过往参与者的戏份明显后半段增多从而没有能使维权这件事的深度持续下去。

片子本身没有刻意制造恐惧的意图,特效的部分依然显示着科技进步的魔幻现实。可能应和了开头学生的那句话: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就不觉得有什么困扰。数据在当事人的口述中一遍遍被强调着价值,而我们无所谓地享受着网络的便利,也无所谓地接受着被记录、被使用,无法逃离的新宇宙。

其实片中发生的事实早已通过社交媒体被许多人知晓,而告知并不是本片的内核,引用学者开头的用意在我看来是需要更深一层的思考,而片子留白较多的节奏也适合更多的反省。被逐渐数据化的未来,是否已然形成了一种新的、未知的、虚拟的人类?数据形成的我们,是否比我们本身更真实?这些问题,才是细思极恐的。

时下新兴流媒体的磅礴气势,堪比摄影出现时对绘画冲击,而在Netflix播放的这部片子,提供了新的矛盾性趣味,仿佛去年年末的《黑镜:潘达斯奈基》。

最后的最后,7分,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值得反思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6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学毕业之后研究生学的就是数据分析,每天作业都是用不同的model去预测人未来可能做出的行为。我记得有一节课,教授跟我们说,因为现在的数据采集界限太模糊,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去规范很多事情,所以你们以后如果从事相关工作,希望你们记得,你们要做的事情对人们和这个社会的影响。如果你不想别人对你采取这样的行为,那你也不要对别人做出这样的行为。

这部电影里面很多他们做的事情完全就类似我们每一次作业或者大一点算一个final project, 人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投其所好,所看到的东西越来越狭隘,我当时也觉得这样是不对的,YouTube上你看的美妆博主越多给你推荐的美妆博主越多,到最后你的主页只会剩下化妆品。你觉得这样的主页舒适吗,每个YouTube页面都是一个成功的Machine Learning的产品,你觉得这样很人性化很享受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你想看到的样子,这样真的好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有两面,没有事件有定论,每个人因为站的立场不同所以看法不同,可是你看到的全部都是你立场的新闻真的不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偏执觉得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吗。

我觉得这样的现象让我感到畸形又舒适。谁不希望全世界都站在你这边呢。

总觉得作为一个学习数据分析的研究生应该要思考你做的所有项目真的是在帮助这个社会进步吗?还是只是帮助一个又一个品牌更加了解自己的客户从而从客户身上压榨更多的利润呢。

我一直不知道这个领域的道德感应该如何定位。但是在python课上最后一个final project是写“猜你喜欢”的algothrium, 我们一个个不同的方法写得一个比一个准确,恨不得自己的code会读心术。好神奇哦,人们真的会去看你推荐的电影呢,好像我们只要拥有这个人足够多的数据,我们真的可以预测关于这个人所有的决定呢。

人真的很容易被影响,也很容易被猜测。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数据分析师就是最好的预言家。如果你做的预测不够准确,只是因为你拥有的数据不够多。

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数据处理工作者都有良心这样的要求毕竟还是太高了。

 短评

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的本意是链接,但是现在却是利用数据去分化人群,操控人群。人到了18岁,会有7万个数据点,我们处于这个数字时代,能有权利去拒绝被操控吗?#20190807

5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值得深思的几个点:Facebook做垄断,拥有Instagram,WhatsApp,人脸识别等无数技术/软件,并在持续买断/抄袭所有新兴科技,而在他们革新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对号做广告)的早期阶段,就直接非法非道德的导致英国脱欧, 川普上任,那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个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会到什么地步?以及有多少人意识到Facebook这个曾经把人链接起来的正面形象,现在本质是一个隐藏的全民公敌

9分钟前
  • zy_
  • 推荐

剑桥数据到底泄漏了多少数据没人知道,却因为支持Trump而破产,Facebook道歉之后活得好好的,Trump选了总统之后也好好的。这个公司曾经也做过奥巴马的竞选数据分析,而当时却没事。说白了,这是一个政治站队的问题,而无关于泄露数据或者侵犯隐私。互联网将社会分裂,不是大数据的错,而是全体人类的平均文明水平,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而已。

13分钟前
  • 竹取的实时通讯
  • 还行

When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Kaiser接到Alexander的短信 她说 “actually, I’m really sad.” 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 这种情感往往无处安放

17分钟前
  • Pronoia
  • 推荐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现在数据可比石油值钱多了,所以科技公司是最富有的。

19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大多剧情都在新闻里读到了,最震惊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在Trinidad and Tobago的campaign操作上的例子。

23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安利一个个体层面可执行的防范措施:https://tosdr.org/ 提供主要网站的用户协议重点概要,有浏览器插件。

25分钟前
  • 低端XC亲自
  • 力荐

真正躲在问题背后的大佬和重点触及到了吗?凯萨到底不像斯诺登。“数据权利”的争议远比呈现的要复杂。

28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在论文截止只剩70几小时还没想到选题的我,靠这部纪录片拯救了,就写这个题目了。。p.s.纪录片本身只值两星,视角浪费选题+奇怪洗白感。多一星感恩星吧。。

3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拍的挺棒的 最令人害怕的是 很多广告针对的就是容易被说服的低教育低收入区域 当泡沫里的人还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

35分钟前
  • amiko
  • 力荐

那女的看着总有种走了狗屎运的劣等人的感觉

38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大数据滥用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分裂国家,从来没有在意过。直到有一天大数据被滥用于英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中国禁脸书,防隐私开矿防的太好了,半世纪以后全世界都要那中国作为课题学习。愿中国人智慧,多读书,有辨别力,不被蒙骗滥用,不被大数据说服。

39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个人数据也是人权!!!为勇敢站出来的人点赞!!!!2019闹起来的港独苍蝇也是被外国社交媒体操控的吧????

42分钟前
  • Raphael C
  • 力荐

看过之后想去学信息分析技术!既然不能避免数据被滥用,那就多了解下。。

47分钟前
  • 小贼
  • 推荐

离得太远,我们这儿即没有挑战体制的人,也没有保护隐私的法律环境。简单来说,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有些不受控制的东西,无形的大手,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肆意狂奔,他们野蛮,傲慢,无礼,并且毫不遮掩。

49分钟前
  • 寡狗
  • 还行

几年前就有说电商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的信息跟我们精准投放广告,这不,这边刚浏览完某网页,那边首页推荐就来了类似的了。只是没有想到选择也能左右。那国内的流量大头,BAT,还有新浪等等,又是怎样使用我们的数据呢。还真想知道我的完整数据是怎样的。只是可惜啊,data right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要好几代人才重视。有点疑问的是后面Brittany Kaiser为什么要逃离英国?那个跟阿桑奇讨论美国大选的消息一出有什么后果?

50分钟前
  • Jafe
  • 推荐

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照样可以反向输出,问题是你那套要能说服人,自己都不信的搬不上台面的东西就别扯什么禁facebook太好了这种无脑言论了。facebook的问题恰恰在于垄断,无论是政治还是科技公司一家独大的弊病就在于此,好在西方还有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监督,百度这么做恶有人管一下吗?回到片子本身,片子其实拍得一般,比起谴责这些平台,制定法律以顺应时代局势,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控制数据流出的意识,和鉴别假新闻的能力。

53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要记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要做墙头草,稍微有风吹草动就改变立场。大数据改变人是恐怖的,每天给你坚持喂屎,让你最后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58分钟前
  • viking
  • 力荐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数据是被监控、被利用的,在每一次判断、选择前尽量经过冷静思考再行动。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警惕被洗脑、意识操纵、群体冲动,尽管人类是否存在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也被质疑。

1小时前
  • 樱子🪵
  • 力荐

既然网飞放首页了那我就看吧,虽然拍得比较散,但是主题确实好我怎么都能看完。我依旧更喜欢卫报Peter Bradshaw的report。之前一直好奇Cambridge Analytica他们的针对性ads轰炸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明白他们完全是用数据分析找到关键选区的摇摆选民轰炸,用明确的非事实信息轰炸,成功铸造2016两个意外,即brixet和美国大选。之前上data mining的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行为预测,准确率90%+,结合性格分析找到容易洗脑的人群,done。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看各种用户协议都觉得像是魔鬼协议。

1小时前
  • Kar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