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看老

综艺英国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七岁看老 剧照 NO.1七岁看老 剧照 NO.2七岁看老 剧照 NO.3七岁看老 剧照 NO.4七岁看老 剧照 NO.5七岁看老 剧照 NO.6七岁看老 剧照 NO.13七岁看老 剧照 NO.14七岁看老 剧照 NO.15七岁看老 剧照 NO.16七岁看老 剧照 NO.17七岁看老 剧照 NO.18七岁看老 剧照 NO.19七岁看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03:16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记不住谁是谁,标注下。

<图片4>伦敦市公租房区
<图片13><图片14><图片12>约克郡,上的是一个只有一个房间的乡村学校,距离家有4英里。
Neil
利物浦郊区,认为打架太可怕了。
Tony
Charles+ Andrew+ John
<图片9>
Bruce
萨里的私立寄宿学校,想做一个传教士。
<图片7><图片11>

 2 ) 7岁孩子的世界

给我一个孩子到七岁的一段 ,我将还你一个成人, 这会是英国未来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中一个让我惊讶的事,1964年英国7岁的男孩女孩就有男女朋友了!纵使在2014年的天朝也是匪夷所思。还有就是孩子们对于婚姻的看法如此成熟。

 
他们对未来孩子的想法很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看法。

比如有一个女孩子希望未来生一个男孩
“我的妈妈有五个女儿 而倒霉七年,而她七年倒霉的原因是她有五个女儿”

还有一个孩子希望她未来有两个孩子,希望由保姆照顾而不是自己照顾


还有一个贫富阶级导致孩子们的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对未来规划的差距

一个富人的孩子在看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回家练钢琴,睡觉前阅读,他们知道的更多

而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乡下玩闹,没有玩伴与动物为伴

对于未来

富人的孩子:离开学校 会去宫廷学院 之后想去剑桥和圣三一堂 圣彼得法院 查尔斯之家 牛津

穷人的孩子:15岁会离开学校去工作 还不知道大学是什么 但可贵的的事他们更向往自由,更希望帮助别人,更希望奉献社会。

这些想法和所处环境无疑会影响他们的未来。虽然我知道未来他们也许会贫富分化,富者愈富,穷者俞穷,社会阶层固化。但我希望未来的结果不会太残酷!

 3 ) 献给脸盲症的你

总结一下每个小盆友是谁、什么背景以及采访的时候都说了什么。剧组问了小朋友关于打架、异性、金钱、对其他小朋友的看法、理想、有色人种、放学回家的安排相关的问题,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有采访到每个问题,还有一些我没听清不能确定就去掉了。

严重剧透预警!!!

严重剧透预警!!!

严重剧透预警!!!

贫民(没有家庭或者在乡间生活)

Simon - 有色人种、在政府资助的福利院中生活和学习。当被问到对事情(比如打架、女生、未来)的看法的时候,大多数答案都是没有想法,或者回答得不是很清晰。认为富人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以及奴役别人。对将来的想法是四处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和他生活在同一个福利院中的朋友Paul,不知道什么是大学。

Neil - 在英格兰西北部的利物浦郊区生活。想要住在城里。因为冬天乡间太湿冷了,并且没有躲避的地方。在学校里很少打架,因为觉得这很糟糕,而且会受伤。打架就是在学校里假扮骑士互相挑战。放学回家以后妈妈给一杯茶喝,然后出去玩,天黑以后回家看电视。在学校里经常玩catch a boy, kiss a boy and catch a girl, kiss a girl的游戏,女生的反应是尖叫。讨厌坏脾气的女生。长大以后结婚不想要小孩,因为小孩太淘气了还会把家里弄的乱糟糟。没见过有色人种,以为有色人种是怪物(注:不是可怕的怪物,这里是这个小孩的想象)。觉得自己不需要上大学,因为将来不会当老师。长大以后想当宇航员,如果当不上宇航员就当一个大巴司机,载着人们去海边,去乡间,在车里放一个大喇叭告诉大家下一站要去哪。

Peter - Neil的朋友。不喜欢有色人种。如果不能当一个宇航员,就像爸爸一样做个巡警。以为自己想当宇航员的话就不需要上大学。

Nicholas - 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一所距离家4英里远的只有一间教室的乡村小学上学。喜欢住在乡间,虽然有时候会有点孤独。当问到喜欢乡间还是喜欢城里的时候,回答得不是很清晰。不想回答有没有女朋友的问题。只在电视上看过有色人种。长大以后想探索宇宙。

中产(住在城里的普通家庭)

Jackie - 在伦敦的居民区上学。妈妈7年生了5个女孩,家里一直都想要一个男孩。熟知小朋友间的八卦。长大以后要结婚,不太清楚是什么样的男生,但是这个男生要有一点钱,但不是很多钱。觉得有色人种是好人,只是和他们肤色不同,很多非洲人来英国。接下来没啥打算,准备给自己买一个xx(没听清)。

Susan - Jackie的朋友。 “有时我们和男生相处的不好,有的时候我们会和男生争论。“

Lindsey - Jackie的朋友。觉得打架很蠢,因为如果在教室里打架,被老师抓到会被骂。长大以后要生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如果有2英镑,会把钱给穷人。接下来准备去两元店工作。

Tony - 在东伦敦的一所老学校上学。非常有活力,一开场跑着跑着摔倒了,立马爬起来继续跑,他女朋友说他是个猴子。觉得打架很重要。晚上10点到11点睡觉。有时周六早上会去看电影。觉得富人很蠢,因为富人不让穷人碰他们。长大以后想当一个赛马师。

Michelle - 在东伦敦的一所老学校上学,是tony的女朋友。喜欢和Tony打着玩,tony在厕所里往她身上扔肥皂,她就追着tony跑。周六早上会去看电影,有时候跟朋友去,有时候跟tony去。不喜欢男孩子,喜欢女孩,觉得男孩子对什么都品头论足,还爱打人。将来想当女明星。

富裕(伦敦城里的有钱人)

Charles - 在伦敦肯辛顿的一流幼儿园上学。和Andrew、John是同学。幼儿园里会教拉丁文歌曲。觉得女生很无聊,因为没办法和女生玩摔跤游戏,女生总是喜欢玩洋娃娃,还爱哭。接下来要读预科学校,记不住学校的名字,妈妈知道要去什么学校,大学想去牛津。

Andrew - 在伦敦肯辛顿的一流幼儿园上学。在纪录片一开始在游乐园里带着其他小孩向熊扔吃的,在John制止以后说,我知道不让扔吃的,但我觉得这个不是很重要,是个很自信、很活泼、很健谈的小朋友,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觉得beatles的音乐太吵而且发型很糟糕。觉得小组长的制度很好,因为可以管理那些淘气的学生。想把表现差的学生移出自己的小组。放学回家先喝茶,然后练钢琴,玩录音机,然后看电视,晚上6点洗澡,7点上床,阅读到7点半,然后睡觉。有一个女朋友,但是不常想起她。觉得女生一般都不做男生们想让她们做的事情,在男生们想跟她们玩摔跤的时候玩洋娃娃,并且不让你玩你喜欢玩的游戏(7岁就看穿一切了hhh)。觉得学校收钱是个好主意,因为不收钱校长没办法付老师的学费,校长就会很生气。喜欢读金融时报,因为在里面有股价的变化,周一不看报因为周一股价不变(可能因为是美股?)。觉得有钱人经常取笑穷人,欺负穷人。觉得party的时候自己和其他小孩相处的很好,也觉得其他小孩人很好。

John - 在伦敦肯辛顿的一流幼儿园上学。纪录片一开始制止其他小孩向熊扔吃的。不喜欢beatles的发型。觉得学校收钱是个好主意,因为如果不收钱学校就会人满为患,而且校长会破产,然后进监狱。读《观察者》和《时报》,一般先看标题,然后再读内容。不喜欢穷人,觉得有些其他小孩有点脏。毕业以后打算去预科学校,如果能通过考试就接着去一所私立学校,然后去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

Susie - 在一所教古典芭蕾的时尚女子学校上学。有一次被一个淘气的小男生打到过肚子,不喜欢这样的男生。放学回家以后,先去见妈妈,然后喝茶,然后看电视,然后写作业,然后见爸爸,7点睡觉。长大以后结婚想要两个小孩,要一个保姆帮忙看小孩。不认识任何有色人种,也不想认识任何有色人种。接下来要去女子寄宿学校,可能会上大学,但不知道上哪个大学。

Bruce - 在一所寄宿学校上学,不和父母住在一起。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所有人都应该知道上帝。女朋友在非洲,可能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还有两个在瑞士的女朋友也很喜欢。长大以后打算去非洲教没被教化的人,让他们变好。

 4 ) 《人生七年》浅析

Neil:小时候萌到爆,性格开朗,爱幻想,爱自由(不是去当宇航员就是当大巴司机),非常可爱的一个男孩子,那双大眼睛亮晶晶的,整个人看起来天真无邪。不知道十四岁和二十出头经历了什么,可能过于追求完美,没读上理想中的牛津大学,又不甘于在一所普通大学就读,干脆就辍学了。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喜欢离群索居,在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带寻找乌托邦。 Peter:他是我觉得性格最平淡的一个人,小时候也中规中矩,长大后读了普通大学,当了老师。被采访时,他说:爸爸妈妈说过,世界上没有让人喜欢的工作。人生中最高兴的时刻是某支球队进球了。而当时他已经结婚,可和老婆之间似乎谈不上爱情。等56岁再度被采访时,他说自己中途去做了公务员,业余时间和第二任老婆组建了乐队,平时三个人一起排练,创作了曲子,出了专辑,还得了英国乡村音乐大奖。可谓人生到后来才开枝散叶。他在大学里组建过乐团,反响不错。或许是因为家庭背景一般,并且爸妈说“人找不到自己家喜欢的工作”,所以选择做了大家都做的。可是最后给他带来人生奖状的还是曾经喜欢做的事情。 Nicoles:尼克是农夫之子,可是头脑很聪明,从小就说长大后想去潜心研究月球,如果可以他想把地球变成一颗钻石。他热爱自然,喜欢观察自然,并且思考天上的云地上的石头是怎么回事。这种过人的脑力把他送进了牛津大学。原本内向拘谨的农村少年,在二十一岁读大学时变得侃侃而谈,相信这是很多农村学霸都经历过的一种转变。后来他当了大学助教,去美国当了大学老师、教授,还出了一本科研方面的书。这期间,他经历了离婚,有一个儿子。四十岁再婚时,娶的老婆非常有气质,笑起来亲切自然,和他很相配(看起来比第一任老婆更匹配)。在异国漂泊时,他对祖国是非常怀念的。他说感谢自己的故乡孕育了他,小时候的他很爱看着天上的云和地上的石头思考,这都归功于故乡。 Tony:托尼生活在伦敦东区,小时候就是个爱东奔西跑的孩子,像个猴子,还直言不讳。原本以为他长大后是否会成为坏人,但后来知道他家庭很和谐,他爱爸爸妈妈。他小时候就摇头晃脑说自己想当驯马师,十四岁就进入马行当学徒,得以有机会骑马。21岁和英国有名的驯马师一起比赛,出现在照片上。这是他很自豪的一件事,和大咖一起比赛,既紧张又兴奋。虽然最后没有成为驯马师,但我觉得他已经实现梦想了。后来他很快改行去做了出租车司机(14岁时说过,如果做不了驯马师就去开出租),他事先开着摩托跑遍伦敦的大街小巷,考到驾照,直接给那些说他做不到的人“一记重拳”。看得出来,托尼敢想敢做,是个行动派。21岁的他觉得自己过得很好,读书没有用,读出来只能摆弄瓶瓶罐罐,他只要懂伦敦路况、懂女孩、爱爸爸妈妈就够了。不过这个说法被35岁的他推翻了,他接触到的世界更广了,觉得能受更多教育是有必要的。托尼还喜欢表演,业余会兼职去做龙套演员,还和斯皮尔伯格导演有过合作,虽然镜头特别短暂。后来有导演想把他的经历翻拍成电影,我觉得托尼的人生简直再精彩不过了!56岁时,竟然有人向他这个司机要签名,而不是坐在后座的登月第二人!这个托尼真的太可爱了。敢想敢做敢折腾,托尼把自己的梦想都一一实现了,虽然并没有成为什么大人物,但比那些有梦却终身未去行动实现的人好太多了。托尼是成功的。 Paul:保罗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长大,被大孩子欺负,看起来可怜兮兮的。语言表达不流畅,长大后想当警察,随即又说这个梦想太难去实现了。看得出来他没得到什么关爱,自信心不足。他父母离异,十四岁移民去了澳洲。后来人生出现转机,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好的人生伴侣,一个性格开朗阳光的女孩。他们变卖了家产,开着一辆房车横穿澳大利亚到处旅行,后来安顿下来结婚生子。他做砖瓦匠,一直都说自己最需要克服的是自信心不足。56岁还会去跑跑马拉松。生活过得算是美满。如果问有什么遗憾,或许是因为自信心不足导致工作中有些东西不敢去抓住吧。 Simon:西蒙是个黑人小孩,对他并没有特别喜欢的感觉。他也是离异家庭,又是有色人种,同样住在儿童福利院。七岁时做的梦比较消极。14岁时他也有梦(当演员做明星)却没有像托尼那样去实现,21岁时说自己不会一直待在那家工厂工作,不然脑子会僵掉,但到了35岁还在那工作,并且认为工厂不会倒闭。工厂倒闭后他在另一家工厂开叉车。第一次婚姻他生了五个孩子。离婚后四十岁左右遇到了年轻时喜欢过的姑娘,两个人两情相悦,在妻子眼里他是聪明的,只是有点懒。他也承认自己懒,很多事情都没去行动。五十岁时感叹人老了,后悔当初没找份轻松工作来做。 Charles:查尔斯我也很喜欢,眼镜大大的,声音也萌。21岁时披着一头长发,像个文艺青年。他说自己以后应该在地下室里辛苦爬格子(即写文章)。他没有上七岁时说的牛津大学,去了杜伦大学,并且很庆幸自己没进牛津,“因为进去了见到的还是同一批人”(由此看出他想接触不同的群体,多获得些什么吧)。后来他进了英国BBC工作,成了一名编辑。 Andrew:安德鲁家境优渥,小时候就说喜欢读金融报看看自己家股票涨了没。14岁说想当律师,21岁在牛津读律师专业。28岁成了律师。他觉得教育很重要,钱财可以被偷走,唯有所受的教育别人拿不走(可以看出他今后也会重视给孩子好的教育)。35岁娶了一个农村姑娘,但这个村姑看起来面善,聪明。他们一直过着家庭和谐的生活,在乡村买了栋老房子,两夫妻勤勤恳恳打理。男主外女主内,育有两个孩子,平淡又温馨。他们还会带孩子去坐热气球,去美国看自由女神像。四十多岁和别人成立了律师事务所,帮别人解决麻烦问题,业务还扩展到其他国家。家庭事业双丰收,稳得不行。56岁时两口子看起来越发得慈祥了。 John:约翰小时候看起来就挺精明强悍的,对自己以后要上什么学校如数家珍,从小就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了(当然和家长教育有关)。长大后也一一按自己的计划实现了。14岁时野心很大,说自己想拥有权利和金钱,没有钱就没法买喜欢的油画了。他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出来工作养家。但约翰的祖先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或者皇帝身边的重臣,可想而知即使父亲不在了,还是有把比一般人都大的保护伞,能想得到他母亲的工作一定不辛苦并且能轻松赚钱。约翰确实挺厉害,在牛津还获得奖学金。后来成了皇家法官,娶了保加利亚大使女儿。三十多岁以后都在从事保加利亚的慈善工作(或许和他家承的传统有关)。 Bruce:布鲁斯是我最喜欢的小男孩。小时候脑袋圆圆的,一双蓝眼睛,鼻子上长满雀斑。他说自己长大后想去教育那些未开化的人,让他们多多少少变得好一点。有钱了会把钱捐给穷人。他天生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14随上了圣保罗学校,他说里面不会让你去学上层人的礼仪,不会让你瞧不起穷人。21岁上了牛津大学。28岁在伦敦东区教学,他觉得基础教育很重要,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打破阶层的壁垒。他本可以凭着名校学历进入高层单位工作,却选择了不高的收入和普通的教师宿舍。35岁去印度支教。看到他一个白人在一群黑人中间,真的特别感动。后来又回到伦敦工作,结了婚,妻子也是一名老师。布鲁斯说自己不是特别想升为教育主任,因为这样会让他离开一线工作。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利益惠及大众。后来他有了两个儿子。他肚子变得很大,在玩板球扔球时,像个特别可爱的老人家。 Suzy:苏西是个富家女,小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冷冷的,14岁到21岁都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淡感,可能因为她父母离异,缺乏关心吧。但画面转到28岁,镜头中出现了她笑得很幸福的脸,她结婚了,遇到一个好老公,家庭生活滋润了她。她亲自照顾两个孩子,做起了贤妻良母。往后的片子里,越看她越觉得慈祥亲切,完全没有以前那种冷淡感了。不过她脸越来越干瘦,左脸的斑点每隔七年越变越大。她的体质属于不是特别好的那种吧,说话声音不大,气不是很足的感觉。回想过往,她说比较遗憾的是14到21岁时因为父母离异的影响没有好好读书,当时应该不受影响专心学业。 Jacky:杰基性格开朗直爽,家里有五个女孩,小时候希望长大后能有个大房子,住起来很舒服。她十九岁结了婚,一直没有生孩子,她说是因为自己太自私了(可能目睹母亲带五个孩子太辛苦了)。她做着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后来离婚了。谈过一段短暂甜蜜的恋情,有了第一个儿子。后来又遇到一个男人,生了对双胞胎儿子。但不久后也离婚了。幸运的是有个婆婆帮忙提供金钱帮助,不然她一个人带三个孩子真的挺困难。业余时间她做一些临时工,收入低,领政府救济金。手腕等处有风湿性关节炎,不能长时间站或坐,又遇上政府福利削减,生活上比较困难。但面对镜头,她不会说出自己哪里错了或失败了。 lyne:琳恩在三个孩子中相对内向安静。19岁结了婚,婚姻生活比较稳定。在流动图书馆工作。她虽然外表看起来不苟言笑,很冷淡,但她喜欢小孩子,喜欢看小孩子认真看书的样子,属于外冷内热。她一直在图书馆工作,偶尔还接待残疾小孩,和他们互动,挺有耐心和爱心的。她脑中有根血管跑到视神经里去了,特别危险。五十多岁时看起来老得蛮快的。 Sue:苏是四个女人中我比较喜欢的,因为她总是笑得很开心,一笑嘴巴咧得特别大。她身体健康,父母关系和谐,还是独生女,心理也比较阳光。她十四岁时说自己应该不会太早结婚,结婚前需要有段时间去独自探索世界,多走多看。后来她加入了旅游公司各地跑,收入应该也不错。24岁时因为想结婚生孩子了,就辞了工作结婚了。但三十五岁时离婚了,生了一儿一女。但幸好她爸爸妈妈给了很多帮助,使得她的压力负担小了很多。她进入伦敦市中心大学做行政工作,一个人坐车坐船,一个人带孩子。她说自己喜欢唱歌,喜欢演话剧。但有了孩子,这些爱好只能先搁置。空余时间她会约上几个单亲妈妈一起泡吧喝茶,聚会聊天,不会让生活陷入很无聊的境地。四十多岁遇到了一个喜欢的男人。此后一直都在一起,两个人恋爱谈得很甜蜜。而她的工作也由助理变成了一个小管理者,并且在大学里加入了话剧社,演演剧唱唱歌。五十岁她和男朋友订婚了,黄昏恋谈得和少男少女一样。她说自己很幸运,父母健在,并且在大学工作(她并没读过大学),儿女已长大,压力小了很多,并且到现在还拥有爱情。她的精神状态是四个女孩里面最好的,特别爱哈哈大笑,中气十足,也显得最健康最年轻,同时我觉得也是最幸运的。她说虽然她没有足够的钱去环游世界,但她已经满足了。 这些人的人生,精英阶层的七岁就规划好了自己的路,底层孩子却什么都不知道,中层的梦想比较普通,没什么野心。他们大多二十多岁结这些人的人生,精英阶层的七岁就规划好了自己的路,底层孩子却什么都不知道,中层的梦想比较普通,没什么野心。他们大多二十多岁结婚,婚姻在三十五到四十多岁出现危机,出轨或离婚,有的离婚后四十多岁还能遇到真爱。男人的事业一般都在三十五或四十岁达到顶峰。而做着没技术含量工作的男女大多在老年时面临被裁员的结局。七岁看老很有道理,你的未来就藏在你说过的话里面。今日种下的种子日后都会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有梦就去实现,不然等老了后就没多少体力和时间去翻盘了。还有,缺点一定要在发现的时候尽量去改正,不然就会一直存在并影响以后的生活,就像苏西脸上的斑点,只会随着时间越变越大,而不会自动消失。好好审视自己,用理性指引生活,不断去接近阳光和美好。

 5 ) 阅读人生,总让人唏嘘不已

在微信上看到朋友转发的《56Up》评论文章,从搜狐视频找了看了看。

这部纪录片是从英国各阶层选取14个7岁的小孩,每隔7年拍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想法,包括7,14, 21, 28, 35, 42, 49, 56 这些节点年龄。
不用说,如果作为严格可信的统计或者分析归纳。从人群的样本数到拍摄的方法以及间隔时间之长,这种拍摄方法有各种缺点和不准确,甚至对被观察者造成了无心的伤害。
但无论如何,看到一个人从7岁的纯真童年到56岁垂暮的过程,能听到他和她思想历程的只言片语,能感受到命运的种种变化对人的影响和痕迹。 仅仅是展示人生这一点,这部片子天生就具备了无比动人的力量。

阅读人生,总让人唏嘘不已。

到底什么是幸福
据说拍摄者的起因是比较不同阶层的孩子的成长命运是否完全由阶层左右。如果真的,我觉得至少在过去的56年,答案是非常肯定的。用中国的糙话说就是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尽管英国作为发达的高福利国家,某种程度上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都不算太差,为这个结论找了不错的遮羞布。但现实依然残酷。这还真不仅仅是社会不公的问题。
某处程度上,富有和贫穷都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教育的力量
受到良好教育,或者说有机会接受教育,或者说没有浪费机会接受了教育。貌似结果都比少受教育好。
- 在学生时代,尽量力争接受好的教育,是父母的力量或者努力。也是孩子的个人意志提现

家庭
- 英国人对家庭和孩子的重视和珍视程度,某种程度不亚于东方。

没有人会真正承认失败和后悔
- 即使是在电视节目中,真正的loser也很难真正承认自己的失败,完全否定自我。

被观察被比较的小白鼠的苦恼
- 有意思的是,富有和幸运者的拍摄似乎往往比较收敛和低调,少谈和展示他们的物质。
- 好几个人都提到,拍摄出的不是真正的自我,至少不是完整和深刻的自我。节目的局限性
- 每隔7年被放到失焦放大镜下让全国观众品头论足,这滋味真的很难受。现代人焦虑很大程度来源于和同类的比较,当这种比较如此显性和放大,确实很残酷。

如果有,互联网时代的Up系列会是什么样,自我量化 + 大数据 会凸显什么?
影片开拍的1964年还没有网络,人类刚进入电视时代。我不禁想,如果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孩子,由于互联网和SNS的普及,完全可以炮制互联网时代的Up系列,那真是实时,全方位,多角度,量化的。
也更加残酷。


IMDB 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147134/

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Up_Series

From Seven to 56 Up: the story so far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culturepicturegalleries/9259901/From-Seven-to-56-Up-the-story-so-far.html?frame=2216805

Channel 4's "50 Greatest Documentaries"
http://www.imdb.com/list/Pixb1R4U0t4/?start=1&view=detail&sort=release_date_us:desc&defaults=1&scb=0.38776980759575963

 6 ) 我想,没有人永远是七岁

  应当在开头指出,我之所以力荐这部纪录片并不是因为在纪录片的范畴中它的拍摄技巧与叙事上的处理有多么出类拔萃(至少作为非专业人士并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我还是愿意给出一个非常高的分数,愿意把它乃至整个系列推荐给我的亲友与每一个陌生人。

  对于很多电影,我想观众之所以喜爱它并不是因为它从电影艺术上分析是怎样的杰出。或许是观影过程触发了观众别的联想与回忆;或许是影片中的某个角色讨人喜欢使之爱屋及乌;又或许只是这个电影的题材内容上本身就对一部分观众的胃口。这部纪录片于我,我想就属于最后一种类型。把一帮7岁左右的儿童聚到一起,并每隔7年作跟踪调查,这种做法至少在影视业应该是空前的。就当年那些制作者的目标而言,这个系列无疑比设想中做了更久。事实上,现如今它已经超出了预期目标20余年之久。

  我个人对制片组狂妄的目的是不太看好的——仅通过对十几个儿童的纪录观察便想去了解千禧年英国的状况。而且客观上去评价,制片组似乎在有意去歪曲引导一些事情,或者说他们在制作这部影片时本身就是带着浓厚的阶层分明的物化眼光去看的。

  在这种角度的宏观叙事下,个人的特性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他们只是各自阶层的代表、扮演着机械式的角色、被引导着说一些凸显阶级分化的话语,然后命定般地走向他们既定的人生道路。整个纪录片似乎变成有心人拿来控诉阶级分化的一个工具,然而他们毕竟是留下了值得后人去借鉴、去思考的一套前无古人的影像。

  那么就让我作为一个新的记录者,来记录下我个人对这第一部影片内容的一些看法。

  非常遗憾当时看完第一部没能去写下感想,而是紧接着看了下一部又下一部,在写到这里时我已经目睹过纪录的主人公们28岁的模样。不过我想在这里我还是要尽量避免后面内容对第一部的观感影响。

  看到有热评说本片为该系列主人公们的颜值巅峰,我想某种程度上这说法并不为过。孩子们总是充满朝气的,他们热切、诚恳而且总是面对着镜头。他们浑身都充满着活力、在黑白影像中也依然透露出童年梦幻的灿色。尽管孩子们被制片组凸显了各个阶层的差异,但依旧可以看出来,在本性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某些特质很难面对一群并不算熟悉的大人们与摄像头展露出来)他们一样地享有孩子们特有的快乐,在游乐场中,他们也一样自得其乐地去玩耍。

  不过要是去极端地强调他们间的一致性,我想是不公正的。客观上讲,不同家庭的孩子间确实表现出一种不同,家庭优裕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影片中的确要强过“穷苦”代表的孩子们。当一些孩子说着令人咂舌的“我看**报,因为我持有它的股份”时,另一些孩子却问“大学是什么?”;当一些人学着优雅的芭蕾舞,在私校学习外语时,另一些人在公立课堂上嬉闹、在农场的土路上玩耍。即便主创团队什么也不说,摄像镜头也无声的给每个人分发了标签。出生优渥的富家女,那以后一定琴瑟和鸣,生活美满。村庄农场的内向小子,那一定是被困在村子里,接过父亲的锄头(事实上,作为农场主生活绝对称不上艰苦)。

  其实,我在观影过程中并没能很顺当地把每个人都记清楚,有些信息是在后续观影时才后之后觉地想起。这里我本想说令我有印象深刻的人有这么几位,却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使我留有记忆。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年代久远的黑白纪录片,但在屏幕那端,的的确确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站在人生的月台,等待着走上未知的旅程,憧憬着依然会保持亮色的人生。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现实版《楚门的世界》,在另一种意义上,这也的确是《true man的世界》。

  既然我不能拎出来说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我依然可以就我喜欢的几个角色谈谈。我想他们应该是:表现出过人的共情能力的说想去非洲援教的布鲁斯,活泼可爱的尼尔,以及略显孤僻憨气的说想以后研究月球的尼克。或许是因为我也依旧保留着一些稚气,我欣赏布鲁斯身上的同情心,尼尔身上活泼的生气以及尼克身上质朴的好奇心。一定程度上,这些角色,不,应该说这些人也成了我喜爱这部影片的“房屋”。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7,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也好,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好,

  究竟有多少分道理,我们也并不知道。

  我想就本片来说:

  所谓的“未来”并非不可改变,年轻人还是应当努力去开创自己憧憬的未来。

  没有人会永远是七岁那样

  而对于作为即将或有意愿成为父母的人们,应当慎重考虑孩子的教育与成长问题。

  毕竟永远都有人是七岁。

 7 ) 《人生七年》7岁--28岁

1.阶级:

阶级(财富分级)无疑决定了许多,然而下一代能跨越阶级藩篱的却寥寥无几。大小姐浑噩二十年依旧能找到高材生丈夫,生活美满,可工薪阶级的三位女孩哪有资格挑挑拣拣?从小读私立学校的三男生一路冲向牛津,这对他们不过是长远计划的短暂一环,对地方城市的尼尔却是一生梦想。孤儿院的孩子似乎注定在底层沉浮,那个贫民学校的顽皮鬼最后成了你出门遇见的出租车司机。唯一漂亮翻身的是脑力过人的乡下孩子尼古拉斯,他飞到美国去做助理教授,用光彩照人的成绩证明努力并非无用。

再谈一下观察到的现象。第一,本阶级的人都非常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几乎所有人都声称不羡慕富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正确无疑。然而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出卖了他们,因为他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胜过自己,能够过上更优渥的生活。

第二,正如我之前陈述过的,相当多的人在二十多岁就有思维固化和阶级固化的苗头,前者又是最为致命的。当然你可以说因为我没看完,但我觉得后面基本不用看了。成为律师的人可能成为大法官,但你跟我说工厂工人或者保险推销员会梦想成为律师我是万分不信。

他们已经开始自我放弃了,转而准备让下一代实现自己的希望。

第三,家庭使人倾向保守,更难跨越阶级。我不是指摘家庭在拖累人,但家庭确实给人一种“安定”感。人们开始短视,注重享受,由于责任更不愿意冒险。所以任何有志向的人都不应该过早生一堆孩子,因为你们正在把自己的生活逼向地狱模式。

总而言之,知识帮助你跨越阶级,但除此之外,阶级上升依旧困难至极。这在阶级日渐固化的中国更是明显。

2.性格

性格也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先天因素,后天经历,阶级氛围都在影响。先天的比如工薪阶级三女生,真的是七岁看老,二十多年还是没变。后天的有郊区孩子尼尔,小时候非常活泼,结果从14岁左右开始陷入自我封闭状态。阶级氛围也扮演重要角色,富家千金一副阅尽千帆的厌世情绪,中产阶级三男生的自信和从容,以及孤儿院孩子浓重的自卑与内向。

生活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也影响着生活的走向。要想摆脱这沉重的负荷,你必须用史无前例的努力与奋进,才能喜笑颜开,就像那位曾经极其内向、后来生活光明的农家少年尼古拉斯。

3.英国与中国

毫无疑问,英国的工薪阶级和中国的根本不是一码事。在中国这片魔幻的土地上,你根本不可能听到“他们当工人也很赚钱呀”这种话。所以你要自降一个阶级才能理解《七年人生》,比如中国的中产就是英国的工薪或者地方城市市民,中国的富人才是英国的中上中产。那么,占绝大多数的工薪和农民在英国该怎么分类呢?“孤儿院”。好在大家都是孤儿院里的孩子,所以最开始也没什么不同。但是当你继续往上走的时候,差距就出来了,在那里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产和富人阶级,因而你也会渐渐理解自己早该领悟的自卑。说实话,现在我就在这个阶段中,半梦半醒。

好在英国人把路都走过一遍,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学习经验。毕竟,没有什么比“我还要机会”这句话更振奋人心的了。

 短评

youtube上各种全啊 -- - - 非常值得再看几遍。

4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修了法西斯主義以後,看這部紀錄片感覺毛骨悚然。。。天壤之別,似乎早已註定。導演像是用孩子進行養成實驗似的。儘管確實可以做出一個巨製的人種志實驗,不過一個人生活的前因後果被完全公佈,這種感覺就像裸體示眾。問的問題倒是太深刻,從對打架的看法,從而激發對制度及紀律的思考;從對班長的態度,拷問他們對民主與專製的意見;從課外活動窺探性別觀念,從家庭時間表反推家教模式,成員地位。他們談種族觀念,貧富觀念,但奇妙的是,對於弱者的看法,沒有顯示出太大階級差異。他們享有的資源會限制他們的想象力,當私立學校的孩子對於未來學業規劃頭頭是道時,農村放牛的男孩在問什麼是大學,他們覺得職業道路不需要學術。女孩想要回歸家庭,也沒有想太多讀書。貌似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很早就有了雛形。

8分钟前
  • primejoyce
  • 力荐

拍了7部,也就是近50年。片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为了献礼千禧年。之后绝对是要虐惨的。创意太牛逼太有意义有意思,和少年时代撞上。大家看之前一定要看这个系列纪录片。关于梦想还有对事物看法小孩们都挺可爱的感觉看到了自己。太喜欢这个感觉。/6.9/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其实是个恐怖片。想到我小时候总有大段难以消化的空白时间,没有书看,也没有兴趣班去上,被扔在随便的亲戚家自娱自乐。多讽刺,成长之后已经落后了别人那么多,除了学习好一无所成。

16分钟前
  • 鲸落
  • 推荐

这个纪录片创意太好了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7年一部拍了8部纪录片啊 看了这第一部之后立刻想看后边想知道小盆友们最终的情况啊 人数太多 就对几个小盆友印象比较深 就记得那个未来要当传教士的小盆友说我们应该把all。。some。。most of the money给上帝的时候笑尿了 这可比夏洛克牛逼多了 人家7年才出一集

17分钟前
  • lexie
  • 力荐

1—8 P4 一旦运转起来,我会做的很好,但是动因很难获得。P8 人生必须积极实践,最重要的是一种,总体而言,没有做出太多妥协的感觉。7岁到14岁,从天真灵动,到困惑羞涩。从21岁之后,大多数人,无论贫穷富有,平凡出色;无论是被别人安排还是随遇而安,似乎都过上了一种向前望去缺少惊喜的生活。Neil是最特别的一个。

22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每代人滴人生变迁都有属于自己滴阵痛,都会有第一次放弃,取舍……但人生就是个学会做减法滴过程,你孤独滴来到这个世界,也将孤独滴离去……不过是中途你会有这样那样滴可能,但到头来发现一切都只是令你更有存在感……做个纯粹滴随心所欲滴比做个懂得取舍滴要简单滴多……

26分钟前
  • robin & cabin
  • 推荐

英国纪录片。组织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二十个7岁孩子,每隔7年拍一部记录他们现状的片子,从1964年拍到2012年。记录下其成长历程乃至英国社会的缩影。这是第一部,由对孩子们的访谈和生活场景构成。孩子们童言无忌,畅谈男女,工作,金钱…让人迫不及待想看到他们14,21乃至56岁时的情况

2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CCTV9看的,很棒的一部纪录片

30分钟前
  • 巴斯特德
  • 力荐

我们老是自欺欺人地说:人人生而平等。但其实出身和家庭环境决定我们掌握的资源,进而影响所受的教育和眼界。7岁就看financial times并对自己的未来清晰规划到剑桥三一学院的孩子,跟一个连university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大概已经可以预见

35分钟前
  • headradio
  • 力荐

A comment on Youtube: What happened to kids like this? a 6 year old reading the Financial Times...all you get out of a 6 year old now is BLAAAAARWWAAA

36分钟前
  • Ying
  • 推荐

“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充满了美好人生的各种憧憬。且看N年以后。8.6

4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七岁的英国小孩想的是打架、恋爱、结婚、女孩、理想,七岁的我们想的也是这些,不过只敢在外面谈改良版的最后一个

42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十四个孩子,代表不了整体。富家子弟最大特点,家长传授的事物和底层家庭不一样

46分钟前
  • 绿萝热
  • 力荐

我靠,这不是最早的儿童行为观察电影嘛。牛逼。这创意,太屌了。必须好好研究。孩子们远比大人以为的聪明多了。偏见、暴力、观念、未来人生方向,7岁已基本见分晓。五星。

50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力荐

七岁的白人小孩周六带上异性朋友去电影院。导演与他们探讨如何看待打架、异性、生育、大学、金钱、纪律以及有色人种等等话题。

53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所有人的颜值巅峰

54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这个节目的重点当然在于比较,对参与者来说有一点残忍,一生都被展示给所有人看。7岁时能看到一条基准线,有人排在前面有人落后些,但若跑起来或退着走,这条线就会淡一点。

59分钟前
  • Aria
  • 力荐

英国那时候的校服真是气哭中国学生了!!

1小时前
  • 力荐

从一开始等级就已被注定。不同的生长环境,让小小的孩子已经在自信、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相同的只是7岁时的他们都还有笑容。

1小时前
  • 雨宫萤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