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尼凯克

剧情片台湾2017

主演:柯宇纶,瑞玛席丹,黄远,黄韵玲,唐治平,张国柱,高捷,鲍正芳,段钧豪,陈元豪,刘永芳,刘政铨,陈昭慧,郭尚洁,陈彦翰,阎韦伶,黄佑轩

导演:黄熙

 剧照

强尼凯克 剧照 NO.1强尼凯克 剧照 NO.2强尼凯克 剧照 NO.3强尼凯克 剧照 NO.4强尼凯克 剧照 NO.5强尼凯克 剧照 NO.6强尼凯克 剧照 NO.13强尼凯克 剧照 NO.14强尼凯克 剧照 NO.15强尼凯克 剧照 NO.16强尼凯克 剧照 NO.17强尼凯克 剧照 NO.18强尼凯克 剧照 NO.19强尼凯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0

详细剧情

  独自在台北生活的徐子淇摸索着未来生存的方向,追逐平静生活的同时,持续陷在与男友的困惑关系里。她经常接到打来要找“强尼”的电话,这些打错的电话和她的小鹦鹉们是生活里的调剂和陪伴。住在徐子淇楼下的大男孩李立是房东太太的儿子。李立每天读报并反复聆听自己的录音来训练专注,可是自 从某天发现楼下女房客徐子淇偷带小鸟上捷运之后,他惯常的生活节奏因此乱了序,老是不由自主分神,并骑着单车在城市里漫无目的的晃荡着,直到母亲追问,才道破了母子两人的共同想念。漂泊的工头张以风刚承揽了李立家附近一楼工地的装修工程,勘看工地的那天,他视如珍宝的老爷车在路上抛锚了,张以风觉顿失所依。

 长篇影评

 1 ) 金马采访✕导演黄熙:城市人的生活就是不断移动的过程——台北生活群像。

采访丨北岛淳子

整理丨北岛淳子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Q:我们了解到《强尼·凯克》这部电影由郭采洁参与出品,可以聊一下是什么契机会让她想要投资这部电影吗?

A:郭采洁其实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参与到的。因为之前我完全不认识她,当初我们前制的时候有一个小的导演组,郭采洁是当时的副导引荐来的。那时候这部电影还在企划案的阶段,我们要去创投,要去募资,就在我们讨论企划案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女孩子坐在那边,一看是郭采洁,她说她来看一下电影的制作,当时我也很意外。那场会议结束之后,工作人员才告诉我郭采洁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可能会想要投资,后来她也有参与更进一步的探讨,并说明自己会投资《强尼·凯克》。

Q:那郭采洁对剧本有参与吗?

A:完全没有。她只是与工作人员讨论,会用什么方式来投资这部电影。我知道的时候她已经正式成为投资方。

Q: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并没有看过您的其他作品,包括短片、纪录片,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都是在电影节,例如之前的上海电影节、台北电影节,还有这次金马影展,所以您算是空降在台湾影坛。那么请问导演,您是如何构想出《强尼·凯克》这个故事,又是怎么完成它的呢?

A:《强尼·凯克》的剧本之前是另外一个比较类型的片,但由于一些执行的问题,拍摄会涉及到台北的捷运站,在实际操作方面拍摄起来会比较困难,但电影还是想拍,所以我就把那个故事中的人物拉出来,重新写了一个剧本,把那个故事中可以用到的部分引入到《强尼·凯克》,还有感觉的部分也重新抓出来,放到新的故事里。我的故事设定还是放在台北,写剧本的时候就会坐在咖啡厅,看看周围发生的,和自己身边的事,像散文杂记一样写成一段故事。写着写着就有了片中三个人物,三个人物其实也是很复杂的,而瑞玛席丹演的角色就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原型。其实故事里很多角色都是这样被组装出来的,可能有原型,可能没有,可能完全虚构。有了人物之后再去想他们会在台北发生什么事。《强尼·凯克》没有三幕剧式的戏剧冲突,就是很日常的城市人的生活状态。

Q:《强尼·凯克》中三个主要人物确定之后,是怎么找到瑞玛席丹、黄远还有柯宇纶来出演这三个角色的呢?

A:柯宇纶的部分在写的时候其实投射的就是他,首先他符合那个年龄层,其次那个角色的生活感要很够,需要帅又能太帅,然后看起来要跟大家没有太大的距离感,太偶像就真的没办法,所以很快就决定是柯宇纶了。黄远也是蛮快就决定的,很快就约他喝咖啡聊一聊,看着这个男孩子就决定是他了。瑞玛是最难确定的。

Q:那黄熙导演是不是有看过黄远之前的作品,《强尼·凯克》中的角色与他之前演的角色其实差别很大。

A:有看过,其实每一个演员我都会去看他们之前演的作品。但是瑞玛席丹就没有影视作品可以看,只能看她主持节目和她自己在脸书上讲话的样子。黄远我就有看他的戏,比如王小棣的《酷马》,他演一个鬼魂,还有《不能说的夏天》,都有看。

Q:瑞玛席丹没有之前的作品可以参考,那导演是怎么想到她可以来演徐子淇这个角色?

A:我就看她讲话,后来就约她喝咖啡,我们不聊戏也不聊剧本,就像朋友一样聊天,她可能会聊到一些比较私人的话题,还有个人的经历。慢慢地再跟她聊这个角色,看她对角色有没有什么想法。就是从聊天过程中觉得她适合徐子淇这个角色。

Q:片中演员的表演都很自然,想知道导演在现场是如何指导演员,或给他们做了哪些功课?

A:每个演员他们都会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一些了解,比如黄远就需要了解亚斯伯格症。台湾有一个小可乐剧团,他们的孩子会有这样的疾病,所以我们就会陪他们一起排练,黄远也会和这些孩子相处。然后瑞玛就是做比较多日常的东西,主要是和那只鸟培养感情。本来她不喜欢鸟,但是后来她与鸟就相处得非常自然。

Q:那只鸟和瑞玛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那电影拍完之后她有带回去养吗?

A:她其实很想养,但是那是摄影师养的鸟,所以后来就没有带回去养。

Q:我们知道这部电影是侯孝贤导演监制的,当时你也有两个剧本给他挑选,那侯导是为什么会选择《强尼·凯克》这个剧本?

A:这个我不知道,也没有问。他选完我拿了本子就走,因为我很怕他改变主意或是又想到其他什么,所以也一直没有问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剧本。

Q: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非常多关于交通工具的部分,比如捷运,还有结尾的塞车,可以谈一下你为什么你会在电影中设置这些交通工具吗?

A:因为我觉得人每天都是从A点到B点,从B点到C点,每天都是这样移动来移动去,要么就是走路,要么是公车捷运,或者是自己开车,所以我觉得移动就是一个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城市人每天都太忙,只有在移动的片刻,在走路、搭捷运或是在车子上的时候才有可能发呆一下,那一刻人就可以稍微感性一点。移动在我的构思里就是一个很有趣的部分,最主要的也是绑回《强尼·凯克》最哲学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到凯克那只鸟要不要飞的那个情节。

Q:我们了解到导演曾经在国外待了很久,在美国生活了很久,现在又回到台北,那么对于导演你来说,在纽约的移动和在台北的移动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两个城市又了你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A:我自己本身的移动方式是不一样的,在纽约我很常走路,但是在台北我很少走路,我会骑车或开车。台北就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当你在这里的时候你就会很讨厌它,觉得它很挤很臭,可是一出去之后又会觉得好想回家。就像一个在一起很久的情人,没有它的时候会想念它,可是在一起的时候又会觉得腻,台北对我来讲就像是这样。

Q:听说导演在拍摄之前没有画分镜,那到现场拍摄的时候会不会有比较茫然,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镜头的状况吗?

A:一开始剧组因为这个问题有些摩擦,但到后来就会磨出一个方法。我和姚哥的沟通也比较顺利,他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导演和摄影师,他又是拍纪录片出身的,所以跟他说分镜头是一个蛮可笑的事情,我相信他会捕捉到一个演员最自然的状态。就像黄远下雨骑车那场戏,其实就是临时加出来的,当时正好下雨,剧组处于停滞状态下,姚哥就说:“快想一下他在干嘛”,后来就有了那场戏。

Q:《强尼·凯克》哪一场戏拍最多次,最难拍呢?

A:瑞玛坐在那边发呆的那场戏,其实只有几秒的镜头,就是她拿着一个水杯坐在那里。那时候拍摄室内温度有40多度,瑞玛又是一个非常躁的人,她静不下来就会很急,加上又很热,所以那场戏就拍了很久。

Q:结尾塞车那场戏有拍很久吗?

A:我记得是两三个take,但是他们说没有那么少,大概是五六个take。

Q:所以那场戏车坏掉,瑞玛席丹和柯宇纶在车上的对话是即兴的吗?

A:其实有给他们一个基本的台词,但是他们有自己加一些东西进去,因为制片组吓他们说这场戏只有一次机会,不然警察就会过来,那我们就没有机会拍了,这一天就完蛋了,所以后来瑞玛就很慌张,呈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她吓到台词都讲错,把高架桥讲成高速公路。其实那一个take就已经可以了,但是警察没来,我们就继续拍了。

Q:那场戏是一开始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好的还是后来才想到的?

A:一开始写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想法了,就是想表现出一种台北很繁忙的样子。后来在勘景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状况发生,刚开始制片组的评估是不可行,但我和姚哥沟通以后还是觉得可以硬拍。

Q:导演实际拍摄的素材有多少?

A:有人告诉我好像是5000多分钟。

Q:那剪辑的时候不会很困难吗?因为很多都是即兴的东西,在剪辑的时候会不会很为难?

A:有,剪辑是一个很痛苦很痛苦的过程。我和另一个剪辑师一起剪,我剪得很毛躁的时候就给他剪,他也是这样。最后我们再把剪完的东西给侯导看。其实我们有剪两个版本,一个是短版一个是长版,短的是90多分钟,现在的是一个长版。短版比较年轻一点,节奏再快一点,很多的选择性再煽情一点。长版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

Q:《强尼·凯克》中的角色都刻意地省略了他们过去的部分,是导演本来就没有想要拍还是篇幅的关系?

A:本来就没有想要拍,如果放进去就会显得太啰嗦。

Q:这部电影从监制到音乐都是侯孝贤的班底,也有人会觉得和侯孝贤的电影有相似之处,你自己有这种感觉吗?

A:目前为止还没有,其实我也蛮讶异有人这么认为。我年轻的时候不是特别看得了侯导的电影,当然现在慢慢可以接受了。《强尼·凯克》在创作中也完全没有参考任何华语电影,当别人问起我这部电影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作品的时候,我也完全不知道。所以当听到别人说像新浪潮,像侯孝贤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奇妙,因为我并不是一个粉丝,也完全不是那一挂的。有人提到《一一》的时候,我就赶快把《一一》拿出来看一看,因为有人觉得像,那我就会看一看到底像在哪里,但是内心还是蛮虚的。所以,到底哪里像?(笑)

Q:导演是如何与林强沟通这部电影的音乐的呢?

A:最早打算用爵士乐,但是当角色状态出来的时候发现爵士乐放在片子里很怪,不适合,后来我才想到应该是电音。电音的话强哥应该是不二人选了,所以也是后来才找到强哥,并不是一开始,但是强哥也很帮忙做了音乐的部分。

Q:侯导对《强尼·凯克》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A:我觉得是他对演员的方法,他会让演员去熟悉必须熟悉的地方,会建立起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是参考侯导的方式。

 2 ) 过往写给孤独的旋律

深夜的出租屋,电脑荧幕前的自己,仿佛变成了多年前那个夜晚餐座上和父亲对抗的少年。

暴雨的夏天,表弟留在我家避雨,在等雨停的时候,他骑着新买的单车一遍遍的围着堂屋的楼梯转圈。

以后每年我回家,在午后烦闷的时候都会骑车出门, 我开始理解表弟。

在午后的山间,摩托车成了我唯一的依靠,它知道我摔过的伤,保守着物品的秘密。也帮我载过那个过早成为人母的年轻女孩!

 3 ) 生活里无力的距离感

距离我抵达桃园机场已经过去了一年之久,那时台北突然闯入了我的生活,为我展示了大中华区另一幅生活图景,几乎完全打破了我以往的思维方式,所以当时隔一年后再打开同样已下载一年之久《强尼凯克》时,文山区的街道、松山新店线的地下铁、信义区的立交桥再次真实的展现在我眼前时,所有关于台湾的人和物的记忆,一股脑儿的涌上了我心头。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尼凯克》在景观的再现上,是真实的。

影片的开头,女主角接到了一通“寻找Johnny”的电话,这揭开了电影的序幕,也成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线索,成为生活的细节而存在。然而Johnny到底是谁?nobody knows and nobody cares.纵使女主人公怎样想去向对话那头解释,纵使几次反复,也得不到任何反馈——寻找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抓住一个线索拼命追寻,困在怪圈里一无所获,沟通了无所获言语无所作为。影片所期望展现的生活图景,在一开头就讲了大概,正如当下年轻人的生活。

一瞬间也是动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缩短,动的幅度也变小而已。

脆弱且易碎。在台北租房居住打点民宿的女主角过着看似平静的生活,与男友之间关系因为一点点摩擦被极具的放大、整个搅碎。驾驶着老爷车的男工头行驶在景兴街上抛锚,仿佛一段记忆就此沉睡而怅然若失。房东家的儿子按照母亲纸条的指示过着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却因一直麻雀而唤醒了压抑的情感和记忆。

不定且无力。当发生争吵,女主角和男友之间的对话熟练地在英语国语粤语之间来回切换着,无论是聊天还是吵架,他们到底属于谁?他们的语言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当工头带女主角到家中做客,意外的惊喜让饭桌活络起来,然而酒后的对话又点燃了积压在心胸里的情感。一如房东母子之间平静生活内情感的爆发。

但在爆发之后,又是新生,虽然这份新生可能是超脱也可能是原地打转。房东母子重新接纳了过去的记忆,重新回到了原本的生活。女主角割断了和过去的联系,在奔跑完之后开启了“新”的生活,当工头和她一起开车上到城市的立交桥上时,“老爷车”再次抛锚,又回到了起点,每人能从这种生活里逃离,所有新生都是周而复始。

再次审视,一种距离感驱动着故事发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变量。最开始房东儿子对鹦鹉和女主人公产生兴致,也因此收到了房东的警告,让他和女主角保持距离。而工头也许久未回家,反而是“北漂”和以前认识的老师相处甚欢,当做了第二家庭,而这个第二家庭里也充满着内部矛盾,而作为第三者的工头和家庭里的阿公更处的来。女主角和男友之间似乎保持着一定的空间距离,但这种物理的距离最终转换成了心灵的距离,对距离感的不同体验一个是渴望自由一个是渴望占有,最终导致了两个人关系的分崩离析。对于都市里的个体而言,和周围人到底要保持一种怎样的距离,一种怎样的联系?甚至于最终和所有人都保持距离感,导致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我想,这里可以再去看一下本季的动画《皿三味さらざんまい》里关于欲望和联系的讨论,或许对当下的个体有更好的认识。

距离感太近会让人们不知道如何去爱,太远也一样

这些人、物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这些基本的元素组成了每一个事件,这些事件和它所引发的触动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记忆。如今,这些不同层级的概念被摆在我们面前仿佛再现了我们生活的图景,在看完《无主之作》之后,我有了一点新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并不是有目的的被创作出来的,它没什么(超越的内容)想要讲述的,它只是再现了某一时期的情感和生活场景,它是真实事物的再现,当你看到它感受到了深切的共鸣——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4 ) ——强尼凯克

电影给我一种村上村树小说的感觉。流畅、自然,带着一点孤独,带着一点寂寥,带着一点未知和迷茫。

像一个迷了路的孩子。

-

刚刚和妈妈打完电话,妈妈告诉我,前两天去的美容院里,帮她做美容的一个女孩子,和我一样二十岁,原本在哈尔滨读大学,这个学期没有去上学,到了美容院里工作。

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去上学。

女孩说觉得没有意思,感觉每天都在混日子,还不如出来工作。

妈妈说,以后有的是时间工作,混日子的时间就这么几年,还不好好珍惜一下。

妈妈感叹着说着这些话,她说如果我是这孩子的妈妈,一定会觉得崩溃的。

我想要赞同女孩子的话语就堵在了喉咙里。

-

高中的时候,班里一个男生,突然有一天回了家,只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大考来一趟学校,在家里自己看书,没有老师,没有辅导班,却从中游到了年段第一。

这样大半年后,到了高三下学期,男生离家出走了,毕业考试没有参加,也失去了那一年高考的机会。

后来听到那个男孩的消息,是在高考后几天。据说是在一个餐馆里端盘子,觉得学习太容易,太没有意思,于是跑去了工作。

当时妈妈听到这件事情也是这句话:以后有的是时间端盘子,何必呢。

-

原本以为的青春,是荷尔蒙旺盛的小说式生活,有着一个暗恋的男孩,纯粹的喜欢,却像是偷情似的刺激美妙。那个人或许也喜欢我,或许不是,但我会为了他而每天辗转反侧,被他表情中每一个细微的弧度牵动自己的全部心神,为了他茶饭不思,或者是为了他奋发图强。

原本以为的大学,是没有了禁锢之后的自由解放。想干嘛干嘛,既可以几天几天宅在寝室里和一帮子网上的哥们热火朝天地打着游戏,也可以约一帮子帅哥靓女挫男丑女一起没日没夜地喝酒、唱歌、疯玩,然后在考试前一周悬梁刺股,打了鸡血似的一起举着手电筒学习。

现实却是全然差强人意的走向。

所有的兴奋、忐忑,所有的热血、刺激都没有如同意料之中地发生。

从开始到现在,贯穿全程的,只有平淡到了极点的苍白。

青春是大堆大堆做不完的习题,大学,是大把大把奉献给手机和电脑的时间。偶尔一抬头,是长时间低头后颈椎的咯咯作响,是长时间注视着屏幕的视线发白。

班队课上,团支书一个人在台上像是一个独角戏演员一般卖力而尴尬地表演着,在检查人员的注视下硬着头皮和台下互动,收获的,却是一大片一大片对着自己的头顶心,响应的声音寥寥无几,衬得教室里更加安静。

曾经小学、中学老师无数次期待过、无数次镇压想要得到的安静,终于在大学达到了。却附带着一份让人不知所措的悲哀。

很多次下课时一抬头,会有一种分不清身处何时何地的茫然感,在寂静中环视一圈,讲台上的老师也好,座位上一排排散落的同学也好,都是同样一副疲惫而冷漠的神情,专注却又有些烦躁地盯着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屏幕,偶尔耳中会传进后排男生的话语,是一连串让人厌恶的脏话和低咒骂声。

有些时候,我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我们都是一样的,有着同样苍白无比的面容,同样贫瘠荒芜的内心。梦想或许有,目标或许也有,但很多时候,像是悬在天空里的那一轮太阳,远远地,看一眼,人就会低下头去;还有一些时候,像是火堆中最后一点火星子,闪了一下,然后就熄灭了。

很多人开始承认自己的平常,开始反驳对普通的苛责,歌颂平庸的伟大。

但我却时常觉得,这与庸碌是不同的。

大多数的我们,受制于天赋,终其一生,或许都只能在一个地方,在一个领域,在一个圈子里,做着那个固定不变的人。有一天,掉入了人海,就再也照不出来

但这似乎不是借口,惫懒而徒劳地停留在原地、无所事事消磨着每一寸光阴的借口。活着的每一刻,似乎都和死去没有什么区别。

-

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束缚和桎梏。

不止一次地在长时间地节食后,自暴自弃一般暴饮暴食,然后看着体重秤上飞涨的数字,自怨自艾或者索性麻木。

不止一次地在夜晚奔跑或者骑行,带着一点负气似的用力和冲动,仿佛是在和谁较劲又仿佛是在发泄着什么。

影片的最后看到高架桥,听着耳机里一句接着一句的对白,看着高架桥上的车水马龙,眼睛在不自觉地寻找着车流之中的主角,心里浮上不自觉地焦躁。

车辆熄火的时候,女主突然爆发的情绪,一开始觉得格外突兀,回想起来,却仿佛是融入那一刻的自己的情感。

蓦地感受到那种累积的情绪,从一开始高架桥的出现就开始的不耐和焦躁,那种不安,那种熟悉的束缚感。

其实从一开始主角抱着那只装着鸟儿的纸盒上捷运,从那只鹦鹉飞走、然后彻底离开就应该感觉到的。

那种出于对既有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可奈何,那种对一些憧憬的求而不得甚至是到最后连幻想都不复存在。

是对庸碌的人生的不满和无可奈何。一天又一天的日子过去,一天又一天的浑浑噩噩,想要挣脱,却又不得其法,像每一个被困在现实中的我们,像一只被禁锢在笼子里的鸟。

想要愤怒地、用力地去冲撞笼子的铁丝,想要彻底逃离这一切,却又因为在乎自己华丽的羽毛而始终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永远不去付诸实际。

是对现实的愤怒和不甘,又何尝不是对屈从于这个现实的、怂包的自己。

 5 ) 《强尼凯克》观影随感

观影过程中一直觉得闷,总想着高潮到底什么时候来,但在张以风和徐子淇乘坐的老爷车在高速公路上再度抛锚后,影片就这样戛然而止了。观影结束后回想,这样没有戏剧冲突的恬淡调子,是从监制侯孝贤那里借来的技艺,是生活的本身。父子冲突、两性困惑、母子陪伴,三组人物互相交织,这些平缓推进的日常就是困扰着芸芸众生的问题。迷茫是当下永恒的主题,情绪的抒发也都需要出口。张以风和徐子淇开车在隧道中疾驰,以及两人在路上狂奔时,林强的配乐随着情感的推进恰到好处,让观影的我很想在影院狂吼。另外,本片展现的与建筑空间的亲密无间也令人动容,包括被检查的房顶、极具纵深感的奔跑之路(令人想起《千禧曼波》)、交错的捷运高架等,这些建筑重塑了新世纪的台北印象,它们不全是商业社会的物欲横流,也不全是“在地”时代的温暖动人,而被赋予了情绪,成为有温度的城市骨架。真的蛮不错的。

 6 ) 强尼凯克营造给我的氛围

我喜欢这部电影 强尼凯克 是 我知道大家好像觉得一般 对于导演对叙事 对故事的节奏都有疑问 但就像我也很喜欢千禧曼波一样 我也很喜欢这部强尼凯克

我并不觉得 没有很强或者一条故事线 这样会有问题 我觉得只要氛围营造起来了 那 观者就能够进入这个氛围 我很喜欢强尼凯克营造的氛围 所以我觉得 有没有一个故事的梗概或者这个故事的梗概清不清晰就不太重要

其实 确实电影没什么主线 但也可以说有 通过几个相对联系又没什么关系的故事 来共同描述城市中人的寂寞 每个人孤独背后的故事 所以氛围营造起来了 并不一定需要很强的故事去讲述 而是让观者进入这个氛围

导演很会描述生活 平常人的生活 这是有得到侯导的真传吧 我会觉得一些生活中的状况对话 出现在电影里 像外婆吃香蕉 我就真真切切的有体会 我奶奶也爱吃香蕉 晚年也因为血糖的关系 很多东西都不能吃 然后 有时候偷偷吃也总是害怕被人说 看得我感觉看到了奶奶 以及便利店门口吃东西喝酒 感觉 那就是年轻的时候会做的事情 大家一起在简陋的地方在深夜话仙 几杯酒下肚 聊着人生 过往与感悟

当然 那一段奔跑的戏我也很喜欢 大家说很像千禧曼波里舒淇那段 是吧 很喜欢这段戏的氛围 那种情绪 男与女 他们互有好感 但可能还是保守 导演放弃了床戏 用这样一段奔跑的戏来描述两人的情愫 以及林强的音乐也很好的烘托两人的内心 以及跑完后两人坐着大笑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比一场床戏好太多了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段跑步的戏不是一个长镜头 感觉一个长镜头 情绪会不会更饱满些?或者说导演还是想跟侯导做的不太一样

片中的一些场景也让我想起现实中的场景 像奔跑的天桥 让我想起那年去香港 深夜漫步香港街头 穿过很多很多的天桥 那种夜晚香港的感觉到现在都在脑海里 以及夜晚灯光中支撑高架桥的大柱子 看到的时候就让我想起大学的时候 厦门大桥下的支撑柱 那么整齐 巨大 看到的时候觉得好威武 突然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当然是对这个整齐与巨大

 7 ) 不孤独的人才是可耻的

虫子爸无剧透影评之强尼凯克 十分给8分 推荐人群 非单身人士 张楚曾经有首歌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看完强尼凯克,我想唱这首歌,不过歌词要改成不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可耻的,我不寻找,我不依靠,我就是非常的骄傲。 脑洞影评 看完电影我恶意的想去寻找无限手套,响指一打,单身狗都好好的,不单身的灭掉一半,社会重组,留下的人才是可耻的。

 8 ) 杨德昌死了..

写在最前面:
First志愿者是蠢吗? 跟我们说迟15分钟放映 等我们回来却已经开场了 错过不知几分钟的片头 心底一百万句的草泥马奔腾..


感触不是没有..
经过前面漫长的铺垫 当导演真正开始阐述自己想讲的东西之后 我承认确实受到冲击..
那种感觉 可能涉及到每个人 多少都会反思自身吧..
而且隧道等等许多镜头确实很令人触动..
再加上林强的配乐真的恰到好处 才得以构成如此质量上乘的作品..

但却又觉得是不是台湾片儿的未来就局限于此了..
我鸦说还是有很多台湾新导演导出不一样儿风格儿的电影 也都很棒的.. 可惜我都没看过..

其实 侯孝贤一监制 是不是任sei导也都是 台湾猴学院派(我自创的名字)风格儿了..
可惜杨德昌真的死的太早..
就像几乎每次看侯孝贤的电影我都会想到的那样儿 如果是杨德昌活着 侯孝贤挂掉 一切都会不一样儿..
相信如果是杨德昌带出来的台湾羊学院派(也是我自创的)肯定会有更丰富的视角和故事出现..

说这些 其实是因为看的时候太难受..
首先..
本片中导演所展现的风格 千篇一律了..
而且又特别的侯孝贤..
换句话说 你没有什么新东西 非常失望..
而且侯孝贤的剧情一直那么烂 你学的真好 学到了精髓..
其次..
你一个班底强大成这样儿的片儿也好意思投First 你要脸吗?
你们一群说好要支持和鼓励那些无路可走的导演的评委你们选这样儿的片儿入围 你们要脸吗?
再次..
观众蠢..
一入场我就被震撼到了.. 座满成这样儿凭什么啊..
一个个看的时候打哈欠换姿势玩儿手机抖腿讲话踢凳子成那样儿..
看完又开始夸真有《一一 《最好的时光 的风格儿了..
你们有病吧? 贴个屁啊?像你妹啊? 翔吃多撑坏了脑子吧?
问的都是什么鬼问题? 没技术含量你可以闭嘴啊..
唯一一个有点儿技术含量的 也就是问“立交桥的戏怎么拍的 吧?
你们丢不丢人啊 还问柯宇纶什么的? 没人问张国柱高捷黄韵玲吗?
还有你们一脸痴汉相儿的跪舔侯孝贤的样子真让人发指..
最后..
侯孝贤除了《悲情城市 我真的都看不上.. 欢迎猴粉儿来骂..


导演功力挺好 希望你拍出不一样儿的东西来..
侯孝贤就一个 跟邓丽君火是差不多的道理 请做你自己的包美圣..

 短评

不愛小確幸與文藝腔(如亞斯李立、王定國),只可遠觀、無法細審的虛浮感,大量延宕、省略、淡寫,有必要這麼多?演員整體表現與影片在克制與悸動間的拿捏堪稱成熟,不愧是侯導入室門生。張國柱跟高捷這條同性戀老爸支線,跟主線關聯很低,又搶注意力(看得出來剪接有削弱,不過已經來不及啦)。

8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很喜欢,很久没在华语题材里看过这样若即若离的城市小品了,虽然不是完成度特别高,但气质和主题很好,去戏剧化就执行得非常有勇气,而且扫起兴来还有点杨德昌的感觉,只不过整体算还挺A24中游片的质感

11分钟前
  • KREJERK
  • 力荐

迷失和绝望,不偏不倚,会降临到每一代人头上。寻找和希望,不离不弃,会伴随着每一个时代。只不过,很多人偏爱物化的支撑,很少人单恋内化的归属。而每一代人的每一个时代,每个时代的每一代人,终究都会忘却物化,留下那残余的精神。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D+/最喜欢的是台北这座城市里各式景观的捕捉,视觉意象时而穿插的节奏配合沉稳的运镜形成理想的呼吸感;其次是非常能注入情绪若有若无的配乐,像是深夜走出捷运站时听到远处的耳语。但在虚感的视听渲染下,剧作生活捕捉却没做到实处,压抑、冲突或宣泄相对依靠表面直给。部分台词和部分表演一样造作。

1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这确实是一部“台独”电影,讲的是”台北式的孤独“

2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中新网3月28日电 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今日表示,不会允许持“台独”立场和具有“台独”言行的台湾艺人参与的影片在大陆上映。台湾电影《强尼•凯克》在大陆的上映问题已经被搁置。

24分钟前
  • yolo
  • 还行

其实很平庸,电影感很差。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每个人都被一段隐秘的亲密关系羁绊,你可以飞,但你似乎飞不远了。作为处女作导演控制力很强,电影整体有惊人的柔顺感,却平平无奇。像是侯孝贤或者杨德昌被人拿着枪强迫拍没有认同感的剧本。

3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所以摄影好、表演佳、剧本不错……到底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空洞。

31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台北未变。「距离近了,就不知道怎么去爱;距离远了,会忘记怎么去爱」游离于钢筋水泥之间的情感血脉在努力抓住最后的稻草,却永远呈现出波澜不惊的假象;如果把身体做成拥抱的姿势,追赶彼此的步伐或许会超过情感瓦解的速度,但逆光的飞鸟还是以静止定格。圈圈泛起涟漪宛如自创漩涡,仿佛要吸干生活。

34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黄熙用无法言说的孤独,忧伤和隐秘,包裹了三个主线人物的过去,只露出零星半点。她轻轻掠过这座河边的城市,像鸟儿落在了小庙的檐头,由着浮草在水面漂泊流落。它并不以晦暗麻木来填充电影,却大有“人生如寄,多忧何为”的感叹。晴雨相间,昼夜晨暮,日复一日,生活一直在这里,它仍然有无限之美。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3.5 输最优秀的“生活流”电影(如《欢乐时光》/《一一》)一截,尤其主题常因台词的明确表述而显山露水。几位主演的表演、林强的音乐和对台北都市的环境捕捉不错。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刻影像陷进一种“文艺漫生活”向的调调里,虚假也就生出。此外则是片长稍短,中段投入后迅速就结束了。

3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子淇打给女儿只能问学校好吗 李立妈每天都叫他记得看便签条不要晚回家 张爸跟儿孙都处不好 以风车子每天都烂 家长里短全是无聊疲惫的事 心酸却又无奈 “可能跟家人距离太近 所以就不知道怎么爱了” 大家都被困在爱中 有点迷茫地活着 侯导团队的摄影和配乐温柔又平静 真喜欢车轮踩水和黄灯隧道两段

42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11th First# 7分,三三出品工艺真是没得挑,尤其摄影简直洗眼啊。不叙事的散文电影捕捉日常生活,细腻温婉,学侯导藏叙事靠脑补有一手(藏得也有点太深了…),但最终还得靠主题句和对白来交代。房东儿子这条线又太飘,打酱油可惜,做独立线却又写得潦草,跟主题也没啥特别大的关系。女主真的好棒。

4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有台湾最强班底背书,讲飞鸟不动的故事。城市空间底色展现人物状态,有惊喜也有不尽人意。

47分钟前
  • 茶壶
  • 较差

3.5。感覺比國產那些first系的新導演電影要好多了,有起碼的表演指導能力。

49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金马亚洲电影观察团】讲述当代台北都市疏离的人际关系,有点低配版杨德昌的意思。野心大,但也故弄玄虚,刻意留白模糊叙事。结尾的推车更是意图明显,不如《万箭穿心》同样的推车结尾自然。长镜头摄影和林强的配乐比电影本身厉害很多,显得格格不入。部分台词有说教感。只有瑞玛席丹的角色立住了

54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后面坐了个蜈蚣精.一直踢我椅.....

57分钟前
  • 猫变成鸦鸦
  • 还行

長鏡頭的長度源於對聲音的容納,聽覺的「戲劇性」在寺廟找鳥一幕也有很不錯的體現,但整體上還是太小腳放大了。

58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Life is shit...拉不出屎就是拉不出屎,拉得出屎還是偶爾便秘。城市若水人如浮萍,而Rima的疤輕輕地,卻讓徐子淇變得厚重。但還是搞不懂黃遠手上那些刺青,與李立格格不入。

60分钟前
  • 雨果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