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之间

科幻片其它2021

主演:Christian Ballesteros,Nury Márquez,Sebastian Pii,Sandra Roses,Mario de Jesús Viana

导演:奥古斯托·桑迪诺

播放地址

 剧照

云雾之间 剧照 NO.1云雾之间 剧照 NO.2云雾之间 剧照 NO.3云雾之间 剧照 NO.4云雾之间 剧照 NO.5云雾之间 剧照 NO.6云雾之间 剧照 NO.13云雾之间 剧照 NO.14云雾之间 剧照 NO.15云雾之间 剧照 NO.16云雾之间 剧照 NO.17云雾之间 剧照 NO.18云雾之间 剧照 NO.19云雾之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03:11

详细剧情

  哥伦比亚的古老圣地——苏马帕斯帕拉莫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苔原生态系统,也是首都 1100 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在保护这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圣地时,居民们还得忍受其严酷的气候。由于人迹罕至,苏马帕斯已变成法外之地和罪犯的藏身之所,于是守卫F与父亲和其他当地人承担起了守护山脉的任务。

 长篇影评

 1 ) 其实我只看到了爱情

在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智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供奉的爱情——东野圭午


致海巴夏

你的双眸比星辰闪亮,似阳光炽热永恒
我以全部的谦卑跪在你的亚麻长裙前
感受射穿心灵的尊贵和温柔

我不懂地球与太阳谁是谁的主宰
不在乎神有几个
我唯一的信仰,是你

海巴夏
我的主人,亲人,老师,爱人
我的女神

你宽恕了我,给我自由
于人群中擦肩而过
我手染鲜血已不会宽恕他人

我不屑基督徒对上帝的狂热
不怜悯犹太人的浩劫
我拼命奔跑,只为找到你

海巴夏
亚利山大最后的火花
请在我的泪水中缓缓灭去

那个繁星满空的夜晚
我们在一起了

 2 ) 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

《约翰福音》云:我出生就是给真理做见证的。

这种口吻今天再也见不到了。当然,其实当年的哲学家们也不遑多让,他们也决不缺少也从来这种为真理做见证的勇气。亚里士多德直接了当地宣布他心中理想的人应该是:“他又必须是爱憎分明的,因为隐藏起来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关怀真理不如关怀别人的想法如何——乃是懦夫的一部分。”他的另一句名言更为我们所熟知:他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不过,或许很多人更愿意赞同彼拉多的说法。圣经里面耶稣说:“凡出于真理的人,就听我的声音。”彼拉多反问一句:“真理是什么呢?”怀疑主义作为一种严谨的学派已经不复存在,可是倾向它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可是还有什么比这句反问更有力:真理是什么呢?

是啊,真理是什么呢?圣经里面说,谁自认自己是无罪的,谁就举起石头。可是电影里面的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举起了他们石头,砸向他们心目中的罪人。当他们都以圣经为至高无上的时候,他们还可以以此为权威来做,所能做的仅仅是对此做不同的阐释。可是,倘若对手举起的是《可兰经》呢,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更加赤裸裸地相撞时,那又什么是真理呢?

我们往往害怕那些自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那些人有着太多的狂热和不宽容,这个时代不需要狂热,某些东西必然是错的:暴力、屠杀、迫害……

真理必然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英语里面说 a lie,但是却说 the Truth.

比如,Hypatia 的真理是知识,是真,而基督徒们的真理是天国,是十字架。当两种都不容退让的至高无上的真理相撞时,那么则只能是弱者在肉体上被屈服。在思想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种学说是会屈服而认输,总是支持他们的人死光了之后,然后才渐渐被人们所淡忘。说服对手几乎从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比如,作为反偶像崇拜的基督徒们,面对偶像崇拜的埃及诸神,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去嘲笑,容忍是一种罪恶;而作为埃及异教崇拜者,他们的侮辱当然更不可接受。那么,我们的神要求我们去杀死你们,那是不是十足的正当呢?

再再比如,基督徒们自己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为三位一体问题而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电影里的这位迫害 Hypatia 的亚历山大城主教 Cyril,在历史上跟另一位君士坦丁堡主教 Nestorius 就闹翻了,后者被宣布为异端。到后来他们争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也许近乎无聊。例如,圣子和圣父是同质还是类质的?耶稣身边的光是受造的还是非受造的?圣灵也来自圣子吗?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兴味索然,可是这些在当年可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

不过,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曾经那么锐气的年代啊,相比今天,倒是政治正确成了不能碰的最高真理。

确实,在真理问题上不容任何退步……尤其是拯救这样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倘若真神存在,也许他也不见得会赞同今天的宽容。因为,宗教宽容也许只是一个政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神学的问题。至少,宽容对于真理并不是一个终极的回答,而只是一个妥协的答案。

可是,每个人都真的不曾屈服么?Davus 在扼死 Hypatia 的时候,也许他是在为自己的过错而弥补自己的良心吧?可是,他是清楚知道 Hypatia 是无罪的,那么此时他的良心又在何处呢?为什么不愿意听从良心的召唤宣布 Hypatia 是无罪的呢?他害怕的是什么?是基督徒兄弟们的责骂么?当面临帝国的迫害和屠刀的时候,殉道者们有着十足的勇气,因为他们失去的是生命,赢得的是褒奖乃至于封圣。可是,当面对自己人的认同的时候,他们依然还能有着十足的勇气么?

倘若每个人真的倾听他们的真理的话,真的以至于血流成河么?

 3 ) 《城市广场》:“亲历”知识启蒙时代的终结

(芷宁写于2010年3月1日)
   通常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的影片都不会令人失望,《城市广场Agora》亦然,特别是影片后半部分完全可以将用心观看的观众彻底征服。
   这次阿曼巴将公元4、5世纪的埃及女学者希帕提娅(Hypatia,也译为海巴夏、海帕西娅)的遭遇搬上银幕,并以此为依托,展开了苍凉悲哀的历史画卷。如果仅仅着眼于爱情纠葛的观众,那就显得过于偏狭了,这部影片充溢着恢弘磅礴、庄严悲鸣的史诗气质,仿佛回溯到历史长河中黑暗而血腥那一页,将宗教狂热分子以及个人权利主义者对于历史和文明的践踏、阻隔和毁灭,以极其宏大又精细有致的方式留在胶片上,更留在人们心底,仿佛一种警醒与反思。
   彼时的亚历山大城学术气息浓厚,藏书颇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那个时代科学与知识的象征,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新柏拉图学派的代表希帕提娅,这位馆长之女,天赋出众,智慧与美丽并重,毕生致力于对古代科学文明的收集和修正,又不断钻研出新发现,并将知识传播给自己的学生。
   处在知识启蒙时代的亚历山大城同时也处于宗教狂热蒙昧的气氛中,注定难逃一劫。这座繁华而瑰丽的城市处处涌动着骚动和不安,居民混杂,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犹太人等虽共享着这座城市,但各种宗教信仰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常常争个你死我活。想反击猖獗基督教徒的多神教,不幸被基督教和犹太教合伙给收拾了,两派教徒们摧毁焚烧了多神教的神像和建筑,打死打伤多神教信徒,几乎毁掉了图书馆。之后,基督教又和犹太教发生争斗,在前一次暴动中壮大的基督教,对犹太人发动了血腥屠杀,最后以幸存的犹太人离开亚历山大而告终。
   身在多事之秋,无信仰,或者说只信仰哲学真知的希帕提娅极力保护馆中所藏图书,保护文明的传承,也保护人的性命。在多神教对付基督徒时,她保护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在基督教暴民屠杀犹太人时,又敢于质问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主教西里尔的罪责。在犹太人离开后,充满政治野心的主教西里尔开始将标靶对准了科学和权力,希帕提娅钻研的天文学,显然是对基督教的对立面。
   宗教之所以有其残酷的一面,源于它的不自信,源于它的难以自圆其说,于是只有用暴力和血腥封住真知的眼耳口。当人们被宗教热情煽动到失去理智时,一位史上不可多得的女学者便成为死得很惨的女子。虽然,片中的死亡处理算是减轻了罹难者的痛苦,但现实中的希帕提娅没有那么幸运,她被基督教暴徒拖到教堂里,他们剥光她的衣服,拔光她的全部头发,然后用锋利的牡蛎壳把她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地刮下来。最后,把她还在颤动着的肢体投入熊熊的烈火之中……她死后,她的大量藏书被焚烧,用来给公共浴室的水加热。
   文明已死,希帕提娅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文明的悲剧,宗教蛮横的车轮狠狠地碾过了她柔弱的身体,她的死已被定义为“文明消失”的象征,在她死后,亚利山大城也逐渐流失了一流的科学家。美国著名的无神论者莫斯利曾说过,希帕提亚的死意味着“古典世界的消亡”。
   片中所设置的两个爱慕希帕提娅的男人,一个是她的学生、后来的提督俄瑞斯忒斯(奥斯卡·伊萨克饰演),西里尔想控制整个亚历山大城,便要除去或者利用地方长官,俄瑞斯忒斯便是砧板上的肉。俄瑞斯忒斯算是希帕提娅忠实的追随者,但这位贵族子弟在最后时刻依旧选择了抓住存活的稻草。当希帕提娅面对俄瑞斯忒斯的规劝时,她冷静地说出:“西里尔已经赢了。”这表明,她已明了她现在是孤立无援的,她走出大殿,表示不需要护卫时,表明她已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准备。
   奴隶达乌斯(麦克思·明格拉饰演,已故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之子)是另一个恋慕希帕提娅的男子,曾经作为希帕提娅的奴隶,他无法去示爱,选择基督教让他摆脱了奴隶的身份,然而却无法再面对昔日的女主人……麦克思·明格拉将达乌斯的爱慕又矛盾的心理表现到位,相较之下,蕾切尔·薇姿的希帕提娅就显得性格单一,她演出了女学者的知性美丽、对真知的渴求以及捍卫真理的魄力,却没有表露出她作为一个女人的特质,就如人们所知的那样,希帕提娅醉心于研究,终身不嫁,薇姿的希帕提娅的确是个一心扑在科学上的人。
   该片算是近来西班牙影片中的大制作,耗资不少,场景大气,有许多宗教徒械斗的大场面,此番,阿曼巴展现出了他对宏大题材复杂场景的掌控调度能力。影片的呈现也颇有亲历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历那个疯狂的盲动时代。而影片的部分场景又给人跳出来冷静旁观之感,如,每当文明被毁灭,当亚历山大城惨遭荼毒时,当希帕提娅惨死后,影片均采用了俯视角度——随着悲怆沧桑的音乐,镜头一点点拉远,跳出城市建筑,浮在上空,进而是整个亚历山大的鸟瞰,甚至有的视角似乎来自于宇宙苍穹,仿佛在质询——希帕提娅的死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对亚利山大城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又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城市广场,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兴衰荣辱,而人类一直在重复着很多类似的惨剧和悲剧,并且一再犯着愚蠢的错误,从严格意义上讲,从来没间断过。

{关于历史中的希帕提娅}
   在公元4世纪亚历山大港的大图书馆时代中,美丽而聪颖的希帕提娅(公元370—415年)是彼时世界顶尖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之一,在她30岁时,就成为了新柏拉图哲学学派的学术领袖,并名动天下。随后,她便在亚利山大港教授哲学和数学,直到被基督教迫害致死。
   希帕提娅家学渊博,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赛昂(Theon),希帕提娅曾帮助父亲修订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在他们的修订和勘误下,《几何学原本》就成了定本,她还独自补注了代数之父丢番图的《代数》和阿波罗尼斯的《圆锥曲线》。
   412年,西里尔就任基督教大主教,他与亚利山大港的长官俄瑞斯忒斯之间的政治斗争也随之白热化。当时,由于基督教兴起,加之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南端的要塞重地,教会和罗马贵族都想领导此地的思想权并掌握统治权,所以,基督教和罗马帝国的斗争在亚利山大港异常激烈。
   笃信理性是真知的唯一源泉的希帕提娅,用科学的理性主义揭穿基督教教义的虚伪性,这遭到了基督教会的仇恨,加之她又与罗马贵族交往甚密,基督教会一直视其为眼中钉。415年3月的一天,她在去教书的途中,没能逃脱基督教会的迫害,成为一桩耸人听闻的宗教迫害科学的被害者。
   后世为了纪念为这位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女数学家,把月亮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希帕提娅山”或译为“海帕西娅山”。

 4 )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

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病场,问题在于怎么应对它。……本文偶有虚写,不缚实情。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

——《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

文=空语因明

唯有哲学,带来自由的正义,

却总有人被奴役,甚至被,虚浮的哲学奴役。

——《哲学悲剧集》页七

在哲学所遇到的悲剧遭遇中,希帕蒂亚之死要比苏格拉底之死可悲得多。如果说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哲学寓言,那么希帕蒂亚之死则铭刻了文明的顽疾。他们都是由于不信世俗秩序中的神灵,并且被认为蛊惑人们的想法,而被谋害的。苏格拉底被审判,因为被认为不信城邦的神,而被判死刑。至少,苏格拉底可以申辩,审判是按照文明的方式,按照当时的程序正义来进行的。而且那些污蔑苏格拉底的人,后来遭到了报复。然而,希帕蒂亚之死,却是被残忍的基督徒们,以野蛮的方式杀害的——据说她的头发被硬生生地拔掉,皮肉被刮去,残骸被侮辱。而且那些进行残忍谋杀的基督徒们并没有被报复。相反,那些信徒更可能觉得自己在进行一场圣战。现在,基督徒们漫布世界,甚至占领了历史纪年。恰似抗争之人面对着命运的诡计,哲学理智沉浮在历史的雾霾中。

《城市广场》讲述了希帕蒂亚被谋害的过程。虽然这个电影故事不能被当做历史纪录片来看,部分情节作了简化和浪漫化处理,但是它展现的精神还是可靠的。它展现着,希帕蒂亚的哲学精神;它展现着文明与野蛮交织的历史精神,在希帕蒂亚之死事件中,由偏执的宗教信仰驱动的群民(基督徒们)的疯狂,对理智文明的破坏。除了世俗情感的线索外,该影片主要由两条情节线索构成,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哲学中获得的慰藉,她对哲学-科学的热情,在哲学-科学研究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历史尘暴中的脆弱,她在与偏执的基督教信仰对抗中的惨败,以至于惨死。其实,世俗情感的线索也已经渗透在这两方面线索里了。

【哲学的慰藉】

影片《城市广场》从宏阔而静谧的太空开始,希帕蒂亚在课堂上讲述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虽然影片开始的希帕蒂亚讲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但她实际上是个著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她进行天文观测和数学研究。亚里士多德更加重视地球-经验秩序,柏拉图主义更加重视天文-数学秩序,恰似拉斐尔在《雅典学院》里绘画的那样,柏拉图以手指天,亚里士多德用手覆地。它们之间看似冲突,实际上是互补融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天体按照完美的圆周运动运转,而地球上的事物则被各自的自然位置所“牵引”。柏拉图主义认为人间事物是不完美的,应该用数学或理型去认识太空和现实。

与静谧的太空相比,人世则显得纷乱而吵杂。哲学-科学的起源就在对太空-人世的沉思,太空的有序运转是自然的理智的体现,自然的理智为人世的纷争提供了参照。人世总归是缺陷的,而哲学在沉思中发现了理智的完美。甚至可以说,对应沉思中的完美精神而言,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患有精神缺陷症,世界就是巨大的精神病场。哲学是一种理智疗法,为在人世纷杂中苦恼的人提供疗愈或慰藉。

在某种意义上,基督教和其它某些超越民族的宗教,其中蕴含的精神里也有类似的看法,将尘世看作精神缺陷场,为信徒提供慰藉。然而,哲学的慰藉与宗教的慰藉有很大的区别,哲学的理智有更优越的生命力,哲学不会给某些人编撰出来的神怪故事提供专断的权威,哲学也不会纠结应该怎么处理某个先知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关联。在《城市广场》故事的历史背景中,关于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关联的争论是引发纷乱的原因,而这并非只是信仰上理解差异的冲突,更是为获得世俗权力而进行的争端。

与宗教相比,哲学更具包容,但不会包容蒙昧。这大概也是宗教能获得更大权力的缘故之一,让人盲从,奉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在哲学的开端,哲学理智就已经批评人神同形同性论的看法,但是宗教神话和世俗的融洽并不是哲学所反对的。哲学中往往也会陈述神,但那往往是自然理智的象征。在影片《城市广场》中可以看到,希帕蒂亚的学生中既有基督徒也有异教徒,他们通过分享柏拉图主义的理智而融洽相处。《城市广场》给出一种感觉,似乎希帕蒂亚只是个教师,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偶尔通过自己和执政官的友谊去发表看法。不过实际上,希帕蒂亚是个公共知识分子。根据当时的编史作家的叙述,希帕蒂亚也会在亚历山大城的城市广场上向任何有兴趣的听众宣讲哲学。当时的亚历山大城是一个混杂许多种信仰的城市,如果没有共同理解的思想基础,难免会有冲突。而哲学就可以在基督徒和异教徒之间提供可理解的思想基础。向公众宣讲哲学可以被看作是维系民众秩序的一种努力。然而,这种努力与权力欲或权谋相比是非常脆弱的。

既然一个哲学家在给社会带来和谐的努力中遭到了阻碍,那么就在哲学中获得慰藉。这类似“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但不同的是,“独善其身”缺乏哲学精神。在哲学中沉思,学习和创作为希帕蒂亚带来了难以被剥夺的哲学慰藉。唯有哲学让这个思想者体会到了自由,让她成为自己。希帕蒂亚为此舍弃了世俗的情爱,终生单身,因为与哲学理智相比,处在尘世中身体是不完美的。

希帕蒂亚不仅自己用哲学的慰藉舍弃情爱的慰藉,也教育她的学生,去意识到哲学慰藉超越情爱慰藉的地方。这表现在《城市广场》中,希帕蒂亚拒绝学生求爱的过程。求爱是情爱慰藉所引发的冲动。对此,希帕蒂亚先是比较含蓄地拒绝了他,让这个学生转向对音乐的爱。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中,音乐是自然的数学式和谐的体现。这个学生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个建议的含义,于是改用演奏音乐向希帕蒂亚求爱。对此,希帕蒂亚则采取了直接的方式,去拒绝求爱者。希帕蒂亚给了这位求爱者一块血布,它象征身体的不和谐或不完美或不洁净,以此提醒那个学生要追求和谐而完美的理智,而不是不和谐而不洁的身体。《城市广场》可能是意识到去表达身体的不洁,带有类似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并且和现代的意识形态不照应,可能会引起误解,故而对这段话表现得比较含蓄。只是让他追寻真正的和谐。

希帕蒂亚所处的五世纪,正是古典文明终结,基督教文明开始主导地中海文明的时代。希帕蒂亚试图用哲学传播思想的和谐,试图照亮哲学灯塔,但在时间的迷雾中,只能是失败的。那些身体的欲望都难以得到满足,更没接受过多少教育的基督徒,根本难以领会哲学式的和谐,他们已经沉迷于一神教信仰里幻想式的应许。于是,他们推倒毁坏异教徒的神像,烧毁撕毁异教徒的典籍,有《圣经》就够了。然而,对于古希腊哲人而言,《圣经》是野蛮人的记载。《圣经》并不是什么神的启示,而是不同的记录者和幻想家们写成的故事汇编和伦理准则。其中充斥了虚构和矛盾,因此后来人可以从《圣经》里摘取几段话,进行符合当时情境的解释,就会看起来合理了。即便如此,尤其《新约圣经》更多地是文学或伦理内容,它不会告诉信徒们地球是圆的,也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数学实在,不会告诉他们圆锥曲线论。不过明确的是,中世纪知识分子所领会的《圣经》,和文盲所领会的《圣经》是显著不同的。

没有写进基督教教义中的内容,是不能胡乱说的。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在《城市广场》中,当一个不了解古典文明的基督教信徒宣称“地球是平的”之类的看法时,曾经跟随希帕蒂亚的男奴虽然知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但也不会告诉这些信徒,如何用目的论来解释地球可以是圆的。几百年后,基督教会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和天体运转的解释,并且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不再属于理智,而属于信仰了。

与独裁的宗教不同,宽容的哲学会按照理智去修正理论。《城市广场》虚构了希帕蒂亚反思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理论,发现行星运转的椭圆轨道理论的过程。影片中的希帕蒂亚,在领悟到太阳中心论的可行性和行星的椭圆轨道后,满眼泪光地目视太阳的升起,满怀欣慰。她走出了束缚着灵魂的洞穴,哲学理智像太阳那样明朗,又神秘;似乎永远难以企及,又在不经意间显现。实际上,希帕蒂亚没有什么思想成果流传于世,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轨道的过程也没有那么简单。然而,这个情节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希帕蒂亚自己了。它以虚构而合理的科学成就,让对极端宗教之野蛮的谴责变得直达星空。如果没有极端宗教对文明的破坏,很可能科学发现会提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个情节也让哲学的慰藉,可以在太空中俯视尘世的疯狂。然而,就算她并非貌美,也没有思想成就,希帕蒂亚也更具精神意义。希帕蒂亚的悲剧之感动,不应该是由于她的美丽或她的科学成就,而是她在哲学的慰藉中所获得那种和谐。

【历史的雾霾】

抛开哲学的慰藉,唯有历史的雾霾。

希帕蒂亚之死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她自己了,甚至已经遮蔽了她自己。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古典文明秩序的衰亡;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宗教的邪恶,或极端宗教的邪恶;也有看法不看重她的死,而看重由她的死所导致的她的名气,可以从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中看到女性主义的主张或知识分子的价值。影片《城市广场》比较偏重的历史意义是展现极端宗教的邪恶。影片里的基督徒的衣服更像当代的极端主义恐怖分子,而不是古代的信徒。不过对于很多无神论者而言,这丝毫不会减少对古代基督教之疯狂和极端的厌恶。从现代早期开始,希帕蒂亚之死就被无神论者用来谴责和批评基督教体制了。可是基督教已经渗透进了历史,甚至在信徒的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并仍然掌握着某种现实。然而,疯狂并不限于基督教,或其中的极端思想,而在于人们建立秩序的时候所附带的那种野蛮。希帕蒂亚并没有要求现实必须纯粹,我们也不应该要求历史能够纯粹。

 5 )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觉得别人写的这个标题很美,借来用用

先说信仰
再一次想到那句话:信仰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的去做同一件事,而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是绝不能做的!!!
有信仰是让人有自己的精神依托,而不是让人把自己的信仰凌驾于其他的信仰之上。自由和尊重是多么平凡的词,但是在任何一个时期里却都那么珍贵的遥不可及。
什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自由和尊重更深刻的根植到每个人的思想中去。无关乎政治无关乎政府。

再说说愛情
Orestes在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奔放的对她表达愛意,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他的愛是愛上了她的躯体和外在,并没有愛上她的内心和思想。当Orestes在课堂上漫不经心的质疑地心说的时候,她的眼睛亮了第一次被他短暂的吸引了。因为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思想了。
当屠杀异教徒的暴行威胁到她的课堂图书馆和学生的时候,Oreste守护在她和他的基督徒同学的前面说“谁敢伤害我的兄弟,我的剑就将刺穿他的胸膛”。这种捍卫平等的行为第二次吸引了Hypatia。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信仰了。
后来他以自己提督的身份守护和保护着她和她的研究。可他的心驻足在她的精神边缘不再深入了,所以她的曾有的短暂的愛意也驻足了。终究他的政治抱负和追求战胜了他的愛,虽然他痛苦他绝望,但看吧,这终究是男人对待愛情的态度。

Davus最初应该只是对待女主人的忠诚和敬仰,当Hypatia在课堂上说“我们是兄弟要团结,这里没有异教徒之分,没有奴隶”的时候,Davus的心给出去了。他觉得这个女人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尊重。当他把食物分给穷人的时候他是真诚的被基督教打动了,因为他感觉到了分享和平等的快乐,这正是Hypatia所表现的,他深深的愛上了她。
而她在看到他制作的地心模型的时候,她的心被牵动了一下。可在图书馆被毁灭他只想着保护她的时候,她却因为他不保护书而愤怒气急之下咒骂他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奴隶。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他对刚刚萌芽的自由平等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看到基督徒丢弃了最初的分享和平等的初衷,越来越迷失在暴虐中他迷茫了回去找她,希望她能再次给他指引。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她的钦慕,可伤害最深的却是自己。他继续放逐和迷失自己。直到他自己明晰了追求和信仰他再一次去找她的时候,是想保护她和她的追求。可是他能为她做的却只能是让她安静的死去。

愛情是个什么东西?!!!
年少时以为就是对方嘴角那一抹温柔的笑意,就可以把完整的心融化在那笑意里…………
现在觉得
当你的思想能被另外一个思想窥视进来
当你发现另外一个个体和你在同一个荒原,用同样的方式放逐
那时你的心灵能和另外一颗心灵用同样的频率跳动的欣喜的感觉吧???!

 6 ) 哲人必死

       Agora一词意指古希腊的“广场”,那时候的Agora肯定不会像我所在城市的广场,白天标语口号铺天盖地,黑夜老太太们问乐起舞。那时的广场是人民的聚集地,他们在那个地方谈论政治,也许还会召开“公民大会”。周围的廊下应该穿插了些许聪明人,他们谈话、学习、交流思想。不过,用Agora来命名一部女哲人生命历程的电影,却注定了希帕提娅的悲剧命运,别忘了,希帕提娅的前辈苏格拉底正是死于公民大会的审判。如果剥离掉《城市广场》这部电影中的宗教因素,那么偌大的广场上就会只剩下一个必死的哲人和一帮必然要她死的民众。

    哲人必死,是因为哲人的智识。毫无疑问,希帕提娅正是位哲人,因为古典时代并没有现在乱七八糟的学术分科,你就别把希帕提娅当做一位少有的才貌皆备的理科美女了。所谓哲人,古代的含义是爱智慧的人,就是指运用智识探究万物的人。不过,就像薇姿把希帕提娅一不小心扮演成了僵化的女武神,哲人的傲慢也容易被智力平平的人一不小心理解成傲慢。正如影片一开始,甚至还是在画外音中,希帕提娅就高姿态的说,有多少傻瓜会问自己,为什么星星不从天穹上坠落呢?被她当做傻瓜的人们当然不会这样问自己,黑夜天空中的星宿,除去被哲人们探究外,在古代人眼中更多的是象征神灵与命运,天空就是神性的世界,是人力无法达到也无法了解的范围,从帕修斯到赫拉克勒斯的形体,从英雄到凡人的命运,天空、星象都是神意给平凡人们的指引。
  
    希帕提娅对星象的解释只有科学的精确度,却没有世俗化的美感,前者只能在教室中发生,学生老师传道授业,如此而已。而后者却要在广场上兴盛,对传统、神意的相信,都是穷苦民众赖以生存的理由。浩瀚无垠的天空对应着希帕提娅的学堂,单纯到不染一丝尘埃,他们争论的是万物本源,但是万物本源却和万物要生存及如何生存无关。喧嚣的广场肮脏杂乱,熙来攘往均是人间烟火。黑衣传教徒凭借信仰走过火坑,呼声四起,这才是民众最想要的东西。在苦难和贫穷的双重夹击下,人们要么选择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劳苦一生,祖辈先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别无他法;要么把希翼寄托于超自然的神恩,祈求外在力量的救赎和改变。传统和神恩,是广场上的民众所能想到的办法。所以,广场上从来无法生长万物本源的理论,只有讲明如何生存的戏法才能吸引群众的围观,广场上的人们什么都需要,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哲学。

    哲人必死,还因为哲人拥有怀疑。影片的背景是基督教和异教徒之间的冲突,更深层次上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统治。从早期的罗马统治者屠杀基督教徒到君斯坦丁大帝成为第一个基督教徒的罗马皇帝,说到底都是为了统治。开始是为了维护罗马宗教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将基督教视为异端,后来因为基督教壮大,又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然后加以笼络。基督教徒成为主流后,反过来用异教徒的鲜血为自己的势力铺路。当时希帕提娅所在的亚历山大港,基督教徒已经占据了上风,一神教的主旨容不得有信仰其他神的人存在。政治的场域本身就是各种力量的角力,当基督教徒一尊独大,名义上的总督也要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寻求宗教上的支撑。

    希帕提娅能够在前一天发现地球运转轨道的真理,第二天在议事厅中却无法洞悉政治领域的奥义。她对成为主教的学生说,她必须怀疑。没错,怀疑是哲人的动力,没有怀疑,哲人永远无跨出研究万事万物真相的第一步。但她的学生回答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教导我们的那些愚蠢的真理,比如太阳运转的规律之类的,但是接下来是什么呢?

    哲人永远怀疑,却永远不知道他们犯下了人世间的大忌。探求真理是永恒的第一步,但关键在于第二步是什么?因为哲人的哲学是危险的,他们探究万物的秘密,告诉人们星星不坠落不是因为诸神存在,而是因为他们一直依照自己的轨道在旋转。当哲人把神灵逼退后,又不能给出比传统和神恩更好的解释来保障平凡人生活中所要求的平安和希望!哲人第二步当然是继续追求真理,但是人们却不能靠此而继续生存。就算我们熟知星辰运转的秘密,难道凭这个就能慰藉下层人民穷困的心灵?在哲人的真理中,我们的传统实际上是历史神话,我们的神话又成了对自然的多情幻想。哲人才不会告诉我们接下来怎么办,他们不闻不问,或许要为世俗的苦难皱一下眉头,但接着就去穷究数理了,我们却要面对传统的丧失和信仰的危机

    哲人必死,更因为哲与普通人相比就是异端。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理解角度:爱情。如果哲人连普通人的爱情都理解不了,我们还能希望他们带给我们什么?俄瑞斯特斯大胆表达对她的爱情,希帕提娅的反馈不同常人,或是叫他去追寻缪斯女神,或是丢给他带经血的手帕,看吧,这就是哲人表达我对你没兴趣的方式。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地方总督,却仍然在她周围。夜凉如水的晚上,深情的握住她的手,缓缓表达爱意。他想,此刻世界只剩你和我在传情达意。她说,此刻世界只有你和我注意到地球正在转动。希帕提娅无意间泼的不是冷水,是强酸,永远销毁了普通人理解哲人的途径。虽然她自己也在感叹,这些年来,我一直研究,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她的感叹更像是一种誓言,一种发誓放弃世俗生活,把一切奉献给研究的承诺。

    所以,当广场上热闹非凡的时候,她要求学生们忘记争吵,静心思考,因为“我们不是奴隶或者暴民”,她居然会忽略身边那个得到表扬的人就是奴隶。当俄瑞斯特斯提醒她,完美的理念为什么不能分给我们一点时,她立刻联想到地球公转的轨道如果不是圆形又会怎样,全然不懂俄瑞斯特斯说的是理念世界不能带给世界一点点的公平和正义。当基督教的势力如同“兵临城下”般危急,她还是回答地方主教,她信仰的是哲学。她的确不同于常人,也就必须承担起她不同于常人的命运。

     也许,希帕提娅的藏书中没有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写的《云》,不然,她会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她的生活和理想。在喜剧《云》中阿里斯多芬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出对“哲人”的劝解。《云》里面的苏格拉底开办了一个“思想所”,前来学习的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只学会了打自己的父亲,因为他懂得了万物平等,传统和宗教的观念再也不能束缚他了。阿里斯多芬用此来告诫哲人,哲人的工作不能不分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如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导一样,哲人要对民众讲述“高贵的谎言”。作为新柏拉图学派的希帕提娅,全然不应该忘记这番事关生死的叮嘱。

    即使希帕提娅的死亡被导演阿曼巴刻意杜撰成一个扭曲的爱情回应,她的坚持与消陨仍给我们以震撼。是的,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才成为我们不能否决哲人的理由,他们的所犯的忌讳正是推动整个世界发展的力量。正是因为哲人必死,后世哲人才能够借此学会如何更好的在民众中言说和生活。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杀害他们的庸众才更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对未知的恐惧是否真的是凭借杀戮就可以消弭。


 短评

信仰本身没错,但任何有组织的信仰到最后都毫无意外变成政治,以信为名行恶,且邪恶的方式古今大同。电影效果大气磅礴,细节丰富,多个视角并行。理性和美好之光的魅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8/10)其实我不喜欢给本片贴一个“女权”标签,这太狭隘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杀害并非只因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不膜拜基督”,早期的基督教就像现在的伊斯兰教、以及今年50周年的某个“十年运动”一样,经常强迫别人信教,否则就打为反动,而希帕提亚是哲(科)学家。

12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17分钟前
  • pussycat77
  • 力荐

片子的美工确实不错。google earth式的视角真是有点好玩了。问题在于叙事支离破碎,吐槽基督教又着实有点狠。用性别叙事来消解其他的叙事路径,很狡猾也很有效。精英主义大尾巴暴露无遗。可贵的是略略有些反思西方文明的味道。不过女人终归是祭品。

1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愚昧消灭了文化,但文化总是不会消亡。伯林说,“哲学涉及的对象往往是以许多寻常信仰的基础作为假设。但是人们不希望对他们假定的东西刨根问题。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是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我们知道地球不是方的。在这里,让人看到数学家的追问,和人们对于打破这种假定的恐惧。

2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王小波: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28分钟前
  • Finikz
  • 推荐

她依然这么漂亮~不过这导演老是拉超大的宇宙镜头让我很无语

30分钟前
  • 会说话的枕头
  • 还行

史诗片,故事却讲得细腻,大场面作为背景也让我这个对基督教历史稀里糊涂的人看得很明白,两个男人和Hypatia的感情戏很动人。知识和智慧在狂热的宗教和无知的暴力前不堪一击,更何况是志在追寻日月星辰,昂首说自己只信仰哲学的女人。人类曲折前进的文明史就是部一桩桩毁灭美与真理的杯具史。

31分钟前
  • 朝东风凉
  • 推荐

一个女人的史诗,两个男人的杯具,一群疯子的传奇

36分钟前
  • 推荐

新柏拉图主义女哲学家Hypatia所代表的真理与理性之光,宛如暗夜里最后一支火力微弱的白烛,摇曳在宗教清洗与杀戮的腥风血雨之中,渐渐消匿。她的被害,预示着希腊科学文化的自此衰落。人类的文明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蹒跚前行。可人性却自始至终在自私蒙昧、愚蠢残暴的三寸之地匍匐不前。基督在架上不止流血还将流泪。那“要相爱”的呼喊,莫非人类永难明白?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希帕提娅(Hypatia)的死和基督徒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烧 不只是让人类文明的进程推迟了1200年。。。她用一生求得的答案 那比圆更为完美的椭圆轨迹 并不能像明灯照亮整个城邦 或后面的世代。。。人类追求信仰 总是变成对屠杀的呼唤 如今的世界一点也没有比过去进步多少 一点也没有

41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还行

哪有什么宗教,全是男人的政治。

45分钟前
  • 笑矣乎.沉静
  • 推荐

让人深思

50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有多少贪欲与阴毒假借圣神之名?宗教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令人丧失最基本的常识,犯下残忍暴行后还陶醉在虚幻的荣光之中。我们只知道信仰的最高境界是“天国”,却不知道它的底线叫做“同情”。当你逾越了同情的底线,你也就跨入了地狱的边界。

5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希帕提娅在死前那一眼,看着图书馆空心圆形的屋顶,从明转至暗的阴影,再到她从明转向暗的眼神,那一刻,她的眼神在告诉世人她对她所追逐的坚定不移。所谓基督教徒利用信仰,使他们举起了无知与愚昧的石头,是整个历史的悲哀。

53分钟前
  • A-sun*
  • 推荐

也许历史就像海帕西娅的椭圆的轨迹,你以为已经渐行渐远,转了一圈却又回到了最近点。

54分钟前
  • mj
  • 力荐

那些牛逼的俯拍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

1小时前
  • ╯^╰
  • 推荐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不是上帝,是追求正义、真理,怀疑一切!

1小时前
  • 万万
  • 推荐

好恢宏的悲剧,看得我心都流泪了

1小时前
  • bayer04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