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2016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李家福,夏锦菊,陈小凤,曾宪春

导演:陈为军

播放地址

 剧照

生门2016 剧照 NO.1生门2016 剧照 NO.2生门2016 剧照 NO.3生门2016 剧照 NO.4生门2016 剧照 NO.5生门2016 剧照 NO.6生门2016 剧照 NO.13生门2016 剧照 NO.14生门2016 剧照 NO.15生门2016 剧照 NO.16生门2016 剧照 NO.17生门2016 剧照 NO.18生门2016 剧照 NO.19生门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03:11

详细剧情

  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

 长篇影评

 1 ) 最卑贱的母亲们

我是在艺术电影联盟排的片目里看的,在徐汇,场子不大,然而人也很少。看完以后我在商场里愤怒得暴走了一圈,才找到地铁。

这部本该以怀孕的女人为主体的群像式纪录片,四位主角,可是我觉得她们说的话统共加起来没有超过50句。大多数时候,她们露出一张张蜡黄,寡淡,麻木到近乎失智失能的脸,挺着疤痕累累的肚皮,像一尊被供上祭坛的活牲,被人翻检,评论,剖开,缝合。

最美最活泼的夏锦菊,在手术台上命悬一线,心跳停跳两次,就是为了要保住子宫?!即便她已经是6孕2产,肚皮上伤痕累累。我不禁想起某部国产电影里一句台词:“她得了宫颈癌但她不想治,因为她想做完整的女人!” 在手术台上身上的血都流干了四次的夏锦菊,如果她第三次心脏停跳,害死她的是高危的孕情?是贫苦?是医疗的不完善?是体制不健全?还根本就是“死也要做完整的女人”的一念无明?

可是他妈的什么是“完整的女人”?(那为了降低乳腺癌风险就割去乳腺的安吉丽娜茱莉算什么?)说穿了,子宫至上主义。

这个看起来很温柔的年轻女人,事后抹着眼泪说,没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她就像一个原始部落里依靠本能和运气侥幸生产的母亲一样,仗着自己的无知来企图蒙混过关。而从头到尾,她远在广州的丈夫都没有出现过,只有她焦心的父亲,一遍遍在手术室外面徘徊。孩子生出来,双胞胎,焦虑的外公甚至没有兴趣去多看一眼。如果一个新生命是以另外一个生命为代价得到的,我们难道不该吼一句,不要生!

陈小凤是当中家境最不好的一个,整部片她没有对着摄像机作出一个多余的表情,说过一句完整的话,只有呻吟和微弱的回答医生的“嗯,啊”。我们无从得知她麻木的表情下面隐藏着什么样的想法,为了保胎,她在床上横躺几个月,担心大出血,侧身都不可能。他的丈夫从头到尾都被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巨额的生养费所困扰,那个长得像张艺谋的大哥回乡奔走,要靠抵押房产和借高利贷才能凑够活命钱,面对乡民一厢情愿对国家政策的天真解读,走投无路。饶是如此,丈夫依然面对镜头一脸平静地说着,养下来再说吧。

于是就养啊,养下来一对双胞胎早产女儿,新生儿养护费很快就用尽了。至于后面的生活,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敢想,没有人敢提一句话,叫,不要生!

曾宪春是这当中比较幸运的一个了,她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为了要生儿子不得不又被推上了手术台。她那国字脸颇为男子气概的丈夫对着镜头说,我觉得我媳妇她太苦了。(妈的那你倒是戴套啊!)又是一例剖腹产,说真的,当第三次第四次浑身血污发青的小婴儿被从血淋淋的腹腔里拽出来的镜头又一次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知觉已经近麻木。这一对夫妻,男的心疼老婆,女的也觉得不该要三胎,可是千言万语,最后还是归结成用手抹抹眼角的泪,说着,没办法!这真的是没办法吗?有一个办法啊,不要生!

李双双,因为优生检查小孩有发育迟缓的担忧,希望做引产。话事人是她的丈夫,是她身边不知道是婆婆还是妈妈的人,是医生是护士,唯独不是她自己。她只是横在床上流眼泪,被焦躁的丈夫喝止,不要哭。她只是脸色阴郁地坐在床上,徘徊在手术室外看手术台上的女人。她没有话,她是一个沉默的子宫。她的丈夫在权衡一个不健全的孩子对未来生活带来的影响,更在计算自己道德上的利弊清白,还在锱铢必较救活一个不值得救的早产儿的钱财付出。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和她商量过。丈夫既没有要这个孩子,也没有不要这个孩子的勇气和决断,因为不想在这个道德困境下落人口舌,于是内心庸常的恶暴露无疑,不如就拖延吧,不如就不要了吧,不如眼睁睁看着早产儿夭折吧。至少不会落得一个结果,叫做“人财两空”。

这些怀孕的女人们,做了母亲或即将做母亲的女人们,怀孕把她们从人的位置拉到了牲畜,变成了一个个行走的育儿袋,并被愚昧和偏见推上鬼门关。而最可怕的却是,影片强行用母爱伟大这块膏药去糊血淋淋的人间惨剧这块伤疤。

如果不能从纯粹的受苦里抽身反思今日之所果过去之所因,那女人就永远不能逃脱动物一样被赶上产台的命运,任何道德上的神圣化和高韬,都是对女性生养之责,之苦,之难的另一重迫害。片尾花絮里出现的母亲群像,是片子为数不多直接对母亲们的采访,音乐起,每一个人都表达了牺牲自己,为孩子好就行的动情之辞(此处应有观众流泪)。可是她们流尽的血,眼角的泪,停跳的心脏,谁纪念,谁祭奠?

什么时候,她们才能坦然对镜头说出,我的生命和我孩子的生命,一样宝贵!请不要把牺牲我去成全孩子当作伟大的事情去歌颂,请不要觉得生育迫害理所应当,请不要打着母爱的旗号,漠视我的生命权。

又及:医护工作者了不起。

 2 ) 它本可以是更锋利的剑

孕6产2的产妇夏锦菊,体重仅有50公斤,为了要一个儿子受尽了磨难,嘴上说着“管他是儿子是女儿”。她在手术台上出血2000cc,眼看生命垂危,仍然不愿意切掉自己的子宫。她说:“我只有33岁啊。”虽然年龄与是否保留子宫并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她心脏停跳两次,总共出血13000cc,相当于全身的血换掉了四次。自始至终,她的爱人都没有出现,这位消失的爱人“在广州有重要的生意”,似乎比自己的妻子还要重要一点。

云南来的产妇陈小凤,孕30周,胎盘前置,医保办不下来。她满脸麻木地躺在床上,一言不发。丈夫不停地抱怨借不来钱,哥哥东奔西跑,送来了手术费。大夫问:“你情况这样艰难,双胞胎生下来怎么办?”丈夫笑笑:“慢慢来吧,养大了不就好了。”好像孩子是见风就长的神童。为人父母的责任,做一家之主应当准备的条件,在他这里仅仅是一句轻飘飘的“养大就好了”。很难想象他的双胞胎女儿日后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怎么样的窘迫与困境。

孕5产2的曾宪春,胎盘前置,疤痕子宫,子宫内壁像纸一样薄。生了两个女儿,非要一个儿子不可。“我们农村习惯必须要个男孩。”曾宪春的丈夫说:“想当初我后悔不应该要这个第三胎,我觉得我媳妇好苦。女人太辛苦太可怜了。”丈夫眼泪汪汪。曾宪春非常幸运,手术顺利,母子平安。看见曾宪春的儿子,曾宪春的小姑子泪如雨下:“我哥之前只有两个闺女,一直以来想生个男孩。家里面就我们姐妹(兄妹)两个,为了保这个小孩,我们一家都好辛苦你知道不。”曾宪春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孩子多了就穷,可是没办法。还是两个女孩一个男孩最好。”至于为什么“没办法”,为什么“最好”,曾宪春没有解释。

李双双来医院,最初的目的是打胎引产。28周的胎儿,地方医院的优生科曾经下过不是很理想的判断。李双双的丈夫与婆婆坚决要求引产,放弃孩子,认为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不健康。李双双沉默着流泪,丈夫十分不屑:“别哭了,哭什么!”孩子被剖腹产拿出,医生咨询家属救治意见。李双双的丈夫满脸的不情愿。李双双的公公说:“我怕人财两空。”丈夫说:“按常规性的抢救吧,就看他自己的命了。”大概孩子的命真的不怎么样吧,李双双的儿子不幸夭折。

看尽人间冷暖,如此残酷又血淋淋的纪录片,最后话锋一转,落脚点竟然是“母爱”。讴歌伟大的母亲,赞颂女性对孩子无私的爱。可以说是十分讽刺了。

明明有那么多需要表达的。然而,在现实地反映了一切之后,把调子定在了“母爱伟大”上,不得不说这是《生门》最大的败笔。原本这部纪录片可以更坦诚、更锋利、更掷地有声。然而,它软绵绵地兜了一个圈子,走上了煽情的俗套。温情的音乐和每一个家庭洋溢的笑容,仿佛预示着他们经过了这次生育,会就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事实上,这些家庭大多是已经生育了几个女儿的,如果这样具有性别偏好的母亲对儿子怀有的是无私的爱,那么之前她们对于自己的女儿是否怀有这种情感?是谁给了这些可怜可悲母亲们和她们的家人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如果说因为性别歧视而遍体鳞伤的母亲们是观念的受害者,那么她们未曾出现的女儿难道幸免于难?

可惜的是,关于性别歧视的反思并没有出现在产妇及其家属的对话范围内,拍摄者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对“没有儿子要受歧视所以必须要生儿子”这一观点十分认可的交谈。除了在陈小凤的哥哥去贷款时借村里人的口说出的“制度应该宽松一点”之外,全片关于医疗保障问题的相关也涉及甚少。讴歌伟大母爱这一盒万金油被用在了电影结尾,仿佛春晚小品结局响起的“啊这个人就是娘”。母亲,这个在制度、习俗、生理上处处碰壁的受害者,被冠上了“伟大”之名后,就被迫将其收到的一切苦楚与迫害捧上神坛,也使其受害变得理所当然起来——这是源于神圣的母爱啊!并没有人把她们从性别歧视的死循环中拉出,或者试图将生育看作一种给女性带来负收益的牺牲,所有人,甚至包括产妇们自己,都惯于说:女人,都是这样的。这样的受害者伟大论,就如图受害者有罪论一样可怕。

难以理解为什么如此优秀而现实的纪录片却有一个如此拙劣的落脚点。即便仅仅是述而不评,也比这样的论点高明。“母爱”的立论,在将这些孕产妇的苦楚展示完毕后,又毫无顾忌地将下一批受苦的母亲推向一种生育迫害的悬崖,甚至没有多说一句话来警醒或劝阻。

《生门》很现实、很残酷。它展现了我国大多数人可能会面临的生育困境,把血肉模糊的真相展现在观众眼前:产妇肚子上巨大的血洞,带着满身鲜血、连着脐带的婴儿,一个个产妇的痛苦与挣扎,一个个家庭的矛盾与贫穷。这很好,非常好。但是我想说的是,它其实可以更不平庸,可以更好。

 3 ) 生而为人的幸运

虽然我不常去电影院,但是我还是要说这部片子是我近年来在电影院看过的最好的一部。

看到这部电影是缘分,我今天本来打算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偶然看到了这部电影,临时起意,买了《生门》。电影院大厅里没有它的海报,美团上没有它的评分,整场电影只有我一个观众。有孤独,有庆幸。

既然是影评就先说说它的制作。

视觉的刺激是最为直接的。这部影片因为是手持摄像所以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部纪录片使用最多的景深是特写,每个人的情绪不用语言解说,不用音乐渲染,就那么无声又强烈地呈现在你眼前。片中多次出现陈小凤丈夫的哥哥数钱时的手部特写,表现出陈小凤生孩子这件事情中,钱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还有在夏锦菊被下病危通知书后,夏锦菊的父亲抽着烟,熄掉烟,捂着头坐在手术室外面的长镜头特写,让荧幕外的我也为之揪心。

影片的叙事节奏和剪辑节奏把握地很好。其中有一段是夏锦菊躺在手术台上做手术,其中不断穿插新生儿在育儿室的镜头和夏锦菊的父亲在手术室外踱步的镜头,每个镜头停留时间三秒左右,不断快速切换,让观影的我心也一起提了起来。在很多紧张情绪刚刚结束的时候,镜头会切一个医院的远景或全景来转场,同时也给观众一个稍稍喘息的机会。所以,这是四个关于名悬一线的故事,可看完却不会有疲惫的感觉。

这部影片的一大缺憾就是临近结尾是时对母爱的强烈歌颂。我这么说并非是轻视母爱,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在片中我的确为母爱感动,但它强势又略显生硬的歌颂实在让我吃不消。就好比你后背有点痒,可让人拿九齿钢钯给了一下,虽然不痒了,但也挺疼的。(不过可以理解,不这么拍的话可能上不了)

以上是简短的影评,接下来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有人从中看到了制度的漏洞,有人看到母爱的伟大,我看到的却是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生而为人的幸运。有一句歌词这样唱到:“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可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一个生命的诞生是那样的来之不易,是那样被精心呵护。当小孩的脐带被剪断的一刹那,我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

高中的我可能去电影院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但很幸运看到了这部好片子。

 4 ) 片子里的问题很好解决

片子很真实,每次生产都徘徊在死亡线上。

展现的都是没有钱,交不起手术费,没办法大人小孩两个都保,或者要不要切子宫,要不要剖腹产,孩子有各种问题可能存活不了之类的问题。

女性躺在病床上,什么都决定不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然后就是一个男的蹲在楼梯间发愁,然后到处借钱,去贷款。

其实吧,哪有那么麻烦。为什么越是没钱的人,越要生,生一个不够还要保留子宫生第二个,生孩子时候借钱生出来,以后又养不起,还是走父辈贫穷的老路。

那个保留子宫的女的,两次心跳停止,就是为了保住区区一个器官。人要是死了,子宫留下来有什么用?

没有钱,又要保命。

不生,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有钱,就生,平时营养好,看护好,生的时候找最好的医院,根本没有什么纠结的。

没钱,老老实实过完这辈子,不要生出来贫穷的后代。

 5 ) 母爱与生命的礼赞 现实与制度的批判

我心目中这世上最伟大的三个职业:医生、母亲、科学家

北京青年报组织观影与主创见面会

而这部纪录片《生门》就涉及了前两个

说是纪录片也更是一部大尺度的现实主义电影

耗时700多天,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产科跟踪拍摄了40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中的疼痛、喜悦、悲伤、纠结。从40个故事中,精选4个故事形成了这部生命与母爱的礼赞。

在生命的疼痛面前一切都褪下外衣无比真实

而真实总是让人揪心

惊人的社会分层,不均衡的医疗资源,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制度,乡村的贫穷,人伦道德与道德胁迫的思考

制片人今天说他都很惊讶他们这部片竟然能过审

广电真的还是在进步的

建议母亲携带孩子,孩子携带母亲前去观看

更建议组织所有男性同胞以及以林丹为首的在妻子怀孕期间出轨的男同胞们组团观看

这部片的排片量低到让人心碎

这不仅是对中国观众质量的不信任

更重要的是没有资本的运作排片真的太难了

制片人在现场说了院线的黄金场次呢都提前被大片向院线交钱锁定了

还有要求生门和28岁未成年捆绑销售的

长城的排片占据了整个市场一半的场次

对 我不是针对谁

我就是说张导的长城和张导女儿的28岁未成年都是垃圾片

所以 你们如果能去看看这部优秀的电影就真的太好了

 6 ) 李医生,别来无恙

第一次在豆瓣上评论,为此特地注册账号。 老婆说是她看过的流过眼泪最多的电影,没有之一。原因无它,老婆怀孕时患中央型前置胎盘,大出血入院三次,儿子31周早产,第二次入院就是在中南医院李家福医生手下,对剧中很多病例感同身受。 我是在武昌群星城银兴影城vip厅看的电影,居然全场坐满(当然全场也没几个座位),不知道其他看电影的人是抱着何种心态,反正我是被重新带入到六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中,看完已经是泪流满面,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再次被医护工作者的伟大所感动!

 短评

生养不过是本能,神圣伟大个屁!心跳停跳两次都要保住子宫,都他妈6孕2产了还要生,父亲从头到尾都没见人,要生!没钱凑钱,要生!没有儿子,要生!所有女人都失能失智一样躺在病床上麻木或抹眼泪,没有一个女人能为自己说一句话,做一个决定,坚强镇定的说:对我自己生命有危险的事,我不干!

10分钟前
  • feifeiRun
  • 还行

在中国没有钱真是活的太艰难了。

13分钟前
  • 壁鹿
  • 力荐

我是含着泪看完的影片,每时每刻无不在惊叹于导演捕捉到了这些无比真实、生动、动人、震撼的影像,从中能感受到了医生的、家人的、宝宝的、陌生人的、以及创作者的温度,这些一同构成了影片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

17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力荐

相信本片能够培养出一批恐婚族,中国式传宗接代实在是太可怕了,口头上说母爱是多么伟大多么充满光辉,然而为奴隶的母亲们却以如此毫无尊严毫不体面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让人不胜唏嘘。诚然社会在呼唤男女平等,但从性别决定的那一刻起,人生就充满了不平等,没有子宫的男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女人之殇

20分钟前
  • Tina
  • 力荐

期待了一年终于看到了,没有想到小小产房里外如此多的故事,生之伟大,也有命悬一线。母亲确实不容易,生一次孩子犹如重生,全片克制隐忍,但仍然有不少紧张刺激甚至泪点,也有不少极具现实意味的内容,农村的生育观,产房外的人性时刻,人情冷暖战胜金钱

25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有人看出母亲伟大,有人看出制度落后。但作为女性更多的是恐惧。陈为军是拍过《请为我投票》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导演,我真诚地不相信他的三观有那么“正”。明显反映出你国两性观和生育观很大问题,片尾一转“母爱光辉”,没有人试图哪怕说一句“这样不对”。受害者有罪论和受害者伟大论一样可怕。

28分钟前
  • AsuraHu
  • 还行

我如果是在生孩子之前看这个影片,我是绝对不会生的...这一扇血淋淋的门,可能通往新生,也可能是通往死亡,回想起来以“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女人们都能生,我也能生”给自己打气的我,真是年少无畏啊,后怕。

31分钟前
  • 开开!
  • 力荐

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除了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时代的阶层固化。对女性而言更多的是要承担育儿之苦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尤其是二胎。那种不管几个非要男孩不可的都是TM的神经病。最后,致敬片子里的母亲和医生,以及制作。8.8

3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整个片子看得非常揪心,因为你知道这些都是真的。生活二字,生与活都很难。同时,又透过生,去看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大家立场不同,经验不同,每个人也会得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若说不满足,就是音乐太刻意煽情了。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迟到四十分钟。生而为人之前就已经很痛苦。

44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挑的例子够典型,可见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取原始素材。剪辑的手法也好,把孕产医护拍出了故事性。全程不置入观点(片尾什么情况?)不进行评述,冷静而克制。李主任小天使。PS:前几天才听了一个女方拒生二胎而离婚的故事。同事言“何苦在垃圾堆里找老公”。我问“你指给我周遭哪里不是垃圾堆?”

45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做丈夫的都不够格,第一个开始有生意走不开,老婆心跳停止了才赶过来?第二个没钱,先斩后奏…第三个怕人才两空,还真应验了…第四个家里就是想要个男孩,生了第三次了, 太多荒唐的事情,表面人性的善面,母爱的光辉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女性是伟大的,丈夫请呵护自己的另一半,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48分钟前
  • 拂晓/ty
  • 推荐

若要论院线大银幕电影的尺度,《生门》无疑是近几年现实主义电影里走得最远的。这个庞杂国度惊人的社会分层、医保体系的滑稽、乡间村落的凋敝、人伦道德的反思,甚至延伸出银幕前观看与被观看的伦理探讨。他同样也是一记对现实版“罗尔事件”的响亮耳光,煽醒整天沉醉于朋友圈自我谄媚的伪中产情怀。

52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看着看着看哭了,哭完之后想了想,还是多挣点钱好

55分钟前
  • michaelchao_cc
  • 推荐

这种片子越多走上最大众化的荧幕 那种短视近利戴着金戒指要引产的傻逼就越少

57分钟前
  • S
  • 推荐

说到底是没钱…但为什么没钱,太复杂了,电影打开了一个疑问的缺口,照进了这个国家最底层的部分 @2017-06-28 21:33:06

1小时前
  • 薯片只要原味的
  • 力荐

通篇看完,感受到的不是母亲之苦,而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之苦,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之苦,制度的不完善之苦,普世价值愚昧之苦。在钱与命之间的苦苦权衡,是是时代之苦社会之苦,是如此社会中的穷人之苦。

1小时前
  • 大豆
  • 推荐

生育是一扇门:有人拼命想推开,从此我一辈子忘不了你,你一辈子忘不了我;有人死活也推不开,能在肚子里多呆一天,总比在温箱便宜一点;有人想尽办法破门,农村素质低,没有男孩人家就欺负你;有人进了门又想出去,你们拿人性劝我,好像我的道德低人一等。看到新生刹那眼泪奔涌,但太像电视民生纪实。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较差

完美的谨慎婚育教育片,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没有血腥的镜头,可我中途被吓哭很多次。贫穷和繁殖本能交织在一起,我没有看到任何伟大勇敢,我看见的只有不幸和悲哀。片子里,产妇不切除子宫就可能保不住性命的时候,她居然还让医生保住子宫。简直太基霸吓人了!关于生孩子,你生我支持,让生我不生。

1小时前
  • 暴脾气的唐抓抓
  • 力荐

人这一生啊,总要做点什么困难的事。

1小时前
  • 连辰晓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