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日

剧情片大陆2001

主演:富大龙,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王学伟,李鸣,孟承光,张巍,谢加起,富俊峰,张雁鸣,曹立柱,刘玉津,王文华,陆广义,陈名,聂清富,沈尚军,朱玉涛,王建民,奥列克,刘同友,鲍恺,姚岗,陈丰,长尾麻油

导演:冯小宁

 剧照

紫日 剧照 NO.1紫日 剧照 NO.2紫日 剧照 NO.3紫日 剧照 NO.4紫日 剧照 NO.5紫日 剧照 NO.6紫日 剧照 NO.13紫日 剧照 NO.14紫日 剧照 NO.15紫日 剧照 NO.16紫日 剧照 NO.17紫日 剧照 NO.18紫日 剧照 NO.19紫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0:12

详细剧情

  二战即将结束时,忠厚老实的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富大龙)被苏联红军从日本人的屠刀下救出。向后方转移的路上,苏军误入日军军营,一场激战过后,杨玉福和女军医娜佳(安娜•捷尼拉洛娃)逃进林区,碰上与日军失散的少女秋叶子(前田知惠)。由于一直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秋叶子一心要置杨玉福和娜佳于死地。几次险境过后,娜佳无法忍受秋叶子的作为,让杨玉福杀了她,但后者不忍下手。  茫茫林区里,语言不通的三人经过一系列磨难,渐渐产生情谊,秋叶子意识到自己之前行为的荒谬,展露出纯真一面。然而,欢笑只是暂时,战争并没将他们遗忘,悲剧在不久后发生。

 长篇影评

 1 ) 战争,不可承受之重

记得第一次看这片子时还是上学,学校组织集体观看,一直到现在印象中还留存着那个音乐娃娃的印迹。只记得刚开始日本女孩不是善意的目光,富大龙扮演的中国农民那夹杂着仇恨痛苦及矛盾的眼神。昨天在电影频道竟然又重温了这个故事,记忆中大片的黄色山林在汽车的奔驰中迅速跑开,向前却仍是一眼望不到的黄,诗歌一般的优美,或者一会闪现出的战争的虐杀,这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的画面让人深深扼腕并为之叹息,不禁让人痛斥侵略者的无耻残暴,尤其向往美好的和平时代。

 2 ) 观《紫日》有感:中国电影需要一点精神

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后来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
       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 《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应该想到“耻辱”这个词?是不是应该想到“敬佩”这个词?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

      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一定愤恨难平。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面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他们一直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

  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对比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一定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起,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可以开启民智。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

 3 ) 疑似观后感的紫日

   鬼子,在大部分影片中,尤其让人啼笑皆非,即使不行状猥琐,也要智商低下,当然,很多时候他们是既龌龊也白痴的。前些年有部相当长国人志气的片子叫《举起手来》,令人慨叹,1940年的国民党百万大军就被那么群呆傻至极的残障人士打的屁滚尿流,实在费解的很。
这事儿倘若发生在拍摄《地雷战》《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的峥嵘岁月,那我绝不会大惊小怪,毕竟全国人民都有那么种大炼钢铁的热乎劲,而且同“超英赶美”相比,追究这种精神胜利有小题大做之嫌。不过我宁愿相信,在面对历史时,我们得的是远视眼而非白内障,六十余个光年的距离,已足以让老少爷儿们们看清这群鬼子的全貌,至少不仅仅是一张嘴巴或一片脸皮。
  讨论谁是那场荒唐战争的受害者不容易。甚至,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出确切的受害者群体。从逻辑学上来讲,如果假定这战争是荒谬的,那么围绕它所展开的一切也必然是荒谬的。当然,我们可以讲“希特勒是疯子,墨索里尼是疯子,东条英机是疯子,全世界人民则完全是正常的,所以联合国日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口素质,搞好优生优育,防止再生出这样的疯子来”。果然如此,那我想世界和平也不是啥难事,它的困难大不了就是需要更多的马寅初,需要把“宁养三头猪 不生一个娃”的口号刷在目力所及的每面墙上。
  若一定要说出紫日这部电影在哪个层面上开了我的眼界,那么首先,她使我突然意识到日本鬼子也是人,被踩了会叫,踹了要疼,最该打的是他们居然有善良的苗头——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青年是绝不能容忍这些的,善良的品质被鬼子利用,就只能帮他们博得世界无知群众的同情,趁机反攻倒算。善良和林彪所宣传的“精神原子弹”有不少交集,好人用了叫造福人类,落到坏人手中则必然祸国殃民,布什总统处理伊朗核问题时恰好延用了以上思路,不得不佩服,林副主席有做达人的神秘潜质。
  从某个角度上看,《紫日》终究是部大快人心的片子。所谓悲剧就是把原本美好的东西当着你的面,撕成碎片,还要逼人家目不转睛。片尾,成批成批的日本军人与平民在荒野上自相残杀,不亦乐乎。他们边鬼哭狼嚎“大日本帝国没了!打日本帝国没了!”边用手雷把自己炸成一堆齑粉。我目不转睛的瞪着,却不知是不是应该称之为悲剧。他们是被撕成碎片,碎的不能再碎了,而他们到底是不是美的东西,我下不了定论,也不具备下定论的权利,只好暂且认为所谓的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悲剧。
  八音盒,是秋叶子的象征,美的象征,导演欲语还休的象征,一个调皮也严肃的符号,一段欢快有人伤感的密码。伴随她的是,是二战结束后人们欣喜若狂的欢呼,他们有理由相信,战争已经被阉割,再生不出后代。广播声在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北平上空回响“从此世界人民将迎来新的纪元,我们将重享和平,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生存的权利…”自然,我们知道,这新纪元的名单中没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名字。而现在,我们也有资格把美国,法国,英国,韩国的名字划去,这使我惶恐也雀跃起来,仿佛有朝一日我们会成为这上头唯一的名字,那是多么孤独而风光的事呵。

 4 ) 和平——人类永恒的追求

和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回想历史上硝烟弥漫的日子,那血水汇成的河流中,裹挟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恩恩怨怨,冲刷着历史的河岸。那些红色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然而遥望那轮紫日,一切都将会过去,成为历史与回忆!
   《紫日》是一部经典的反战题材影片,无论从其精心的景别运用,还是镜头的运用,无论是从色彩的搭配还是音乐的伴奏,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精彩的表现。
    影片开始,一个近两分钟的长镜头,是被日军关押的中国人的脚部特写,他们带着脚镣,拖着沉重的步伐,赤裸裸的脚上挂满累累伤痕,哐啷哐啷的声音敲打着观众的心。有力地表现出日军对中国百姓身体的巨大摧残,映射出对心理上的折磨,那画面令人压抑愤满不已。随后,是中国百姓被带到刑场执行枪决的全景镜头,接着是连续急促的枪声,画面中的中国人应声倒地,那无辜的孩子、身怀六甲的妇人、壮年的男子,瞬间逝去了,那珍贵无比的生命。正是这样的开篇,连续的镜头配上震撼人心的音响,表现出了敌军轻视他人的生命和对人巨大的摧残,令人心痛,又发人深省,日本人丑恶嘴脸侧面烘显的淋漓尽至。
    同样,在“杨”的回忆中,他母亲被日本兵当作练习“刺刀”的活靶子,导演冯小宁通过顽抗的杨大娘,心如刀绞,生不如死的“杨”,还有那步步沦为杀人禽兽的小日本三人间不断摇移切换,以近景、特写表现人物对比鲜明的性格,给予观众的心理和视觉强烈冲击,使观众既痛恨小日本队的没有人性,又哀痛“杨”的手无缚鸡之力,更为杨大娘的不屈折服。
    不仅仅这样典型的镜头表现了战争给予了人民的苦难及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的观点,更在许多细节的捕捉中显现出来。敌机坠落,降在一群俄国孩子们乐园之中,最后定格的那个画面令人心痛——在飞机附毁的废墟中,夹着一个染满鲜血的“木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被吞没了,留下的只有长长的叹息,影片导演虽没有直接拍下孩子们血肉模糊的尸体,却从带血木马的特写镜头中,使人们深刻了解战争的罪恶。木马原本是隐喻孩子的幸福快乐的童年,现在却成了孩子们坟墓的标志。导演所运用的这个隐喻蒙太奇意味深远.
    人们是向往和平的,这是人的天性,也应是一种本能,当“杨”、“娜佳”、日本女孩“秋叶子”在饥饿的森林中遇到那只鹿时,导演用特写镜头拍下鹿的“表情”,它是那样安然与无辜,它有权拥有生命,而举枪瞄准的娜佳也终于承受不住心理的煎熬,放下了枪,这一抒情蒙太奇的运用,揭示了人心底的向善性,同时也在呼吁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甚至是崇尚。
    “音乐盒”在片中是重要的一个表现元素,也是一个导演着力刻画的细节。在它响起美妙的音乐时,一切杂音都被祛除了,唯有那宁静之音,安乐之音,和平之音回荡着,回荡在人们心中,回荡在人们的灵魂中。几次特定镜头——满面笑容的小娃娃转动着,音乐声随之响起,那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极不相配的物件,但正是运用了对比蒙太奇,凸现了和平的难能可贵,也表明人的心声——渴望和平、安宁。
    《紫日》一名,初读不知所云,但当观看完电影之后却颇能被它感动。全片多次对即将落山的太阳给予全景和特写等镜头,回应着人们,告知着天下——战争像是快要落山的太阳即将远去,这是一个隐喻效果极强的蒙太奇手法。这也正回扣了影片想要表现给人们的主题,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它吞噬着人的生命与人性,然而它终究又要被历史吞噬,因为那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呼唤!
    纵观影片,曾多次出现拉镜头,拍摄三人——“杨”、“娜佳”、“秋叶子”在绿黄相间的森林与草原上向山坡上奔走,这里不仅刻画出他们要逃离森林,寻找逃生的出口,更影射出他们要逃离战争,追求安宁的生活,追逐和平.尽管与森林相比,他们如此渺小,但是在逐渐拉大的镜头中,他们是坚持的不停向上攀爬——那个大大的斜坡——他们不停攀爬,这就给予观众一种向上的力量,这也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有所隐喻。因此这些看似没有作用的镜头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也是在对我们的鼓励,同时也很自然的升华了主题,深化了主旨。
     整部影片运用多种技巧,利用不同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景别和谐错落的连接,又运用多种镜头的运动方式,使整个影片内部连接顺畅有序加这逼真的音响,动人的音乐,无一不向人们透露它的主题——反对战争,向往和平!
                 

 5 ) 《紫日》与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性问题的思考

《紫日》与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性问题的思考
《紫日》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无论其导演是否确实有意于此。
   “国民性”一词(或译为民族性或国民的品格等)最早来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是英语national character或national characteristic的日译,它是一个中性词,不带有感情色彩。中国的国民性概念最初由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用来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使中国必出于天下争衡,将必脱其宗法之故而后可”。后来鲁迅于《摩罗诗力说》中说“裴伦大愤,极诋国民性之陋劣”,其意义是指国民性思想中的拙劣与鄙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他称之为“民族的脊梁”的革命志士,是为绝望之中的一点光亮。
鲁迅描述巾国人的生存状态有两个著名的象征性比喻:一个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里熟睡的人们”,一个是“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众”。鲁迅是怀疑的,“从来如此就对么?”然而他又是绝望的,明知铁屋子绝无打破的可能,却又不甘于沉睡,要呐喊,企图以此唤醒沉睡的人们。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历史的反思,构成了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实现在看来,国民劣根性的论调是很有些问题的。西方人在对非西方世界进行殖民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对所有殖民地的文化和居民都进行了否定性的描述和评价,国民劣根性即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
    但民族自省精神和历史反思意识是必要的的。一个不知道自省、不知道反思的民族,是不可能创造现代的人的文化而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自省精神和历史反思意识精神内核,是启蒙主义的人的意识和现代理性精神。这是启蒙运动先驱者的战斗姿态,也就是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说的“评判的态度”。
《紫日》中,在人物日本女孩秋叶子身上,可以说反映了导演对国民性的思考。秋叶子是共性与个性的综合体,既有人性的共通之处,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特性,更有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一个少女所独有的特点。年少的她,有着这个年龄所应有的青春与梦想,也曾有过一段青涩美好的恋情,因为战争,他与恋人被迫分离。那个八音盒,娃娃的笑脸,凄美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也许正是对于这段感情的祭奠。然而她又是无知的,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浸染,将杨玉福一行人引入雷区,一心要置他们于死地。她也是麻木的,对于苏联军官的死,她毫无怜惜,也许这只能说是出于人性求生的本能罢了。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日本整个民族的一些东西。《菊与刀》一书中,将日本人的形象归结于菊与刀这两个意象,自是有其根源的。和善、爱美、文雅的同时,日本人身上也具有好斗、尚武、蛮横的特质。这一切看似矛盾,却在他们身上得到空前统一。
经历患难之后,幼稚的秋叶子仍然坚信日本人不会伤害自己的朋友,将他们引入日本军营,最后也是因为这份对于自己民族的信任,丧命于日本法西斯之手。与影片中的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不同,他们在战争失败后选择自杀殉国,这种近乎殉道的行为,其实正合于武士道所追求的。一本名叫《叶隐》的关于武士道的书说道,“武士道,视死亡为等闲之道也。”不怕死,轰轰烈烈的死成了武士的信仰和追求。然而残忍地以此要求所有人,在我们看来确乎是不人道的。秋叶子内心是厌恶战争的,她始终渴望着“海的那一边”,渴望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面对屠杀,她不知抵抗,甚至不愿相信这一切竟是她的族人所为。这几乎是与影片中的所有日本民众共通的。
“日本人的国民性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地方.严重的集团主义倾向,“任生任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道精神,以恬淡、古雅为美的审美观、多愁善感、感怀留恋哀凄之美的心理等等都带有浓厚的日本特色。” 集团主义,一定程度上,在本片中表现为这种日本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而“任生任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道精神,也使得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以及背后的日本民众,坦然的面对死亡,成全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也成全这份属于自己的荣光,尽管在我们看来,这种忠诚几近愚忠。
一个人是无法脱离时代、脱离群体而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产物。国民性的问题,是不拘于某一个国家的,它属于所有人。国民劣根性论调的产生也许是出于西方殖民者对东方妖魔化的目的,但是与其一味谴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哭诉本民族的苦难以求同情,自我批判,勇于承担责任,知耻而后勇,方才为真英雄!

 6 ) 其实这个是从比较侧面的角度来说

  本来日本人也是人,政府的领导错误.错误的是帝国主义思想.和人民没有关系.营盘里 杨就是明白所以才没有迁怒于秋叶子.这个是中国人的善良,同时也讲了日本的女孩和俄罗斯的少尉娜佳的善良.其实世界的人民都是善良的.
  关键是政府的领导,人民是无罪的.

 短评

三个典型,性情迥异。俄罗斯日本的两个有点脸谱化了,但剧情就得这样啊。电影的设定算是个辩证的处理,讽刺和寓意才是目的。感动到我的不是电影,而是那个日本女演员在电影发布会上情绪失控,泣不成声。

7分钟前
  • 塘坑一姐小渡边
  • 推荐

那日本小姑娘挺可爱的.

9分钟前
  • 猫猫eko
  • 推荐

没有以往抗战电影的强烈主观性,从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视角讲述故事,自然也会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同。真的很不错~~

14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对人性和战争的思考。战争年代,牺牲了亲人、牺牲了朋友、牺牲了爱人。一曲友爱之歌,一曲和平之歌,一曲悲伤的歌。尽忠报国的战士啊,你们到底为谁而战?是侵略还是保卫家园?“你们为什么到别人的地方杀人”配乐非常好听。三人表演很到位,妹子纯洁善良却被战争荼毒思想,玉福憨厚老实却看尽人间沧桑

17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国产片里最好的——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反思人性的片子。富大龙演得真好——电影前半段他几乎没有怎么说话,全靠演的。能让我看懂片子,说明演技不错。2014.5.25又看了一遍,特技真假,但是缺乏美感并不影响反映影片的主题,战争与和平在此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19分钟前
  • djj
  • 力荐

我就纳了闷了,拍出这片的导演为啥又拍了两部《举起手来》!!!

2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冯小宁抗日,拿得起,放得下,红河紫日子午线,举起手来打嘴巴

2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我唯独对这部主旋律影片印象极好!是部经典之作!

34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战争就是那些高高在上虚伪的政客忽悠底层的屁民去做炮灰!

37分钟前
  • 一根胖白萝卜
  • 力荐

败光冯小宁人品的一部电影

40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推荐

这部电影真的太经典了,我印象中我是看了三遍的,每次都一样震撼。中国农民、日本女学生、苏联女军官,二战中涉及的三方人马就这样联系在一起,他们一起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中跋涉,怀着各自的警惕和戒备,却在长久的相处中磨灭了仇恨,产生了感情。这与俗世的爱情不同,是一种跨越了男女之情的大爱~

42分钟前
  • 爱智慧
  • 力荐

小时候看过非常感动的战争片。一部讲抗战的电影,尤其不能主观臆断,哪怕思想是主观的,形式也要客观的来处理。由小见大以理服人。

45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富大龙,看哭了

48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很少看到这样的冷静的叙述

53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必须满星!突破国内意淫式抗战的题材,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代价与和平自由渴望!美丽的大兴安岭,让人陶醉的八音盒。本片一直是我目前国产战争电影的NO.1~~~可惜现在冯小宁越老越脑抽,好汉不提当年勇啊!

54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力荐

电视机前童年回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反思电影,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58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貌似小学时看的电影,后面快结尾那几个镜头印象尤为深刻,大火烧过来时日本小女孩儿教他们自救,小女孩儿最后终于看到日本军队时兴高采烈,没想到却被准备自杀的日本兵打死。。。。印象就是挺惨的,看完心里挺难受的

60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这部片子有一种《末代皇帝》式的审美情怀。然而国产片一贯的生硬是没有的,主旋律的政治偏向也是没有的。是“和平主义”、“人本主义”普世价值,这才叫大格局。赞美过《红十字》那部日剧,贬斥抗日题材的泛种族主义,原来只是冯小宁的默默无闻而已。还想到了《红河谷》。

1小时前
  • 茂树
  • 推荐

学校组织看的。电影播到苏联女战士裸泳的镜头,我同桌抓住了我的手。当时幸福死了

1小时前
  • 霐隐
  • 力荐

秋叶子在花丛中欢快地奔跑时,让人差点忘了这是战争背景下的故事,结局的一枪仿佛如一盆冰水把观众浇醒。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姜文之后,大陆导演还能拍出如此有深度的二战片,大赞!

1小时前
  • 风行宇内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