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记录片英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BBC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2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4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5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6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4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5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6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7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8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9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3 11:13

详细剧情

  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  中国式教学的特点是严厉,时间长。中国学生在一些知名的国际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国的教学方法来教育英国的中学生可行吗?参加试验的老师和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有什么体会?  首先,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的班。  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的仪式。  而课堂上主要以记笔记为主。同时,还要参加集体练习。学生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等。

 长篇影评

 1 ) 因地制宜,取长补短

四周学习,三集录制,掐头去尾,不过一部电影的长度,想要这样了解12+4的中式教育,远远不够,态度还算客观,但内容和形式有待商榷。

首先,考核方式对英式教育不公平。中式教育本来就善于考试,校长明显也不服气,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应试,这也是中国教育老生常谈的问题,谁都希望一个理想国,不再一纸定终生,但人太多,如何筛选,只能通过各种证书证明生存能力,小班化显然利大于弊,要不然为何只有名校或高昂收费的学校才能实现小班化,否则师资如何分配。

此外,英国学生的态度让我很意外。这应该不是大多数英国学生的态度,但占多少,我不知道,姑且定义为欺生吧,前两周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这般的不尊重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了。

最后,就像这些学生不能代替全部,这几位老师也不能代替全部的中式教育。他们选择的方式是所有中国课堂惯用的方式,但他们的态度并不代表所有的老师。如何教育方式下,我都无法欢欣鼓舞地迎接一个刻薄的老师,刺耳的声音。

所以,从来都是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为佳,可以适合一个人的无法适合一个班,适合一个班的无法适合一个学校,适合一个学校的无法适合一个地区,更不要说不同背景的国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吧,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每一天过得轻松而快乐。父母,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都可以成为老师,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挖掘我们的潜能,引导我们走上更适合,更快乐的道路。他们中的有些人热爱这项工作,乐此不疲,而校园则最大程度地将他们聚集,以相似的形式展开他们的工作,教师,是个有意思的职业。

 2 ) 大部分的评论都忘了我们的教育有一群无私的好老师!!(有结果透出!)

      我很开心中国教师赢了,虽然看中国的评论,大部分人对于这件事并不开心,大骂中国教育!其实我觉得心寒的是,居然大部分评论都忽略这几个老师在这四周做出的种种努力,却把学生最后的成绩高于另一个班的原因归结于中国式教育,应试考试!
      最后的校长酸酸的说,中国式教育之所以能赢,是因为学生学习的时间更长,但他却真的忽略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这几位老师的付出!
     是谁愿意花自己的业余时间给学生开小灶,留堂,是谁愿意花更多精力去教育一群根本就无心学习的学生?很明显,是中国教师!英国的教育说的很好听,因材施教,可是听不懂的,不愿意听的怎么办?当然就是直接不管!没人会为你专门开小灶,生活是自己的,自己愿意到未来当loser那是自己的选择!
     个人在国外其实最大的感受就是欧洲人都比较自我,自己做自己的事,不管自己的事,不会管!老师也一样,下课了就下课了,我语言班放假的时候,老师专门嘱咐我们学生,放暑假别打电话,因为不是她的上班时间,她不会接电话!我下课期间曾经问老师,是否可以帮我修改一下我的日记,因为我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老师说,no,no,no,no,因为那是她的课余时间!
       而这种情况其实在国外非常常见,一旦过了上班时间,就不管老师的事了,也许批完作业,但是多余的事,比如在关心一点差生的学习,在国外几乎不可能,于是就有了可笑因材施教这句话!
       中国的教育,你可以说,是的,应试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学生要尊重课题纪律,可是没有什么事是坏的彻底,完全没有好处,相反过来,就是称职的老师,至少老师会为了这个平均分真的会特别关心一下那些所谓的差生!至少这么多年来,知识改变命运在很多人身上实现了!否则这几年哪来凤凰男这样一个词呢?这几年我一直觉得对中国的基础教育骂声有点莫名其妙,可是这些喷子,喷来喷去,好吧,给一个可行的改革政策吧?至少一个现阶段国内能实施的符合情理的改革吧?能给一个比应试教育更公平的体制吗?
        这只是一个秀,但这个被人喷死的中国教育在这四周里让两个差生开始对学习感兴趣!那些被人捧到天上的素质教育为什么之前没有让这两个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呢?
        中国大学教育差,社会素质教育差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别把家里人应该教孩子的礼貌家教素质问题怪罪到中国9年义务教育上,也别把大学生在大学里面没有了教师的束缚,就放开的玩了4年魔兽世界,最后出来成了一个废材,也怪在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里!另外,评论里面听得最恶心的一句话就是某些海龟,在国外,就因为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其他外国人差了点,然后得出了全中国的学生动手能力都差!也tmd也怪中国9年义务教育!
        摸着良心的说,那几个中国教师那么努力要克服文化差异,要克服来自学生的歧视(前两集明明就是赤裸裸的歧视,不是纪律问题!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某课老师换成其他外乡的教师,然后说话有口音,直接引起了全班所有学生的不认真和反抗,而且完全不尊重教师,所以前两集课堂纪律问题,根本就不是反弹!就是直接的不愿意接受中国教师的教育,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记得没错的话,美国小班教育失败,就是因为老师无法克服当有气场强大的学生带领全班同学搞乱的情况,所以小班教育计划流产!说白了,就是没有中国老师不依不饶就是要下着狠心教好学生的态度)要克服语言问题!最后在这种其他英国老师根本就没有的困难的情况下,平均分全胜!你在喷的时候,不得不反思,真的仅仅是我们教育体制,和老师努力有一毛钱没关系?还是你应该好好感谢,在你9年义务教育的时候,有那么一个老师花着自己的心血去关心一个跟自己没有任何联系的人的成绩和未来?
 

 3 ) 教育的背后是尊重


我同样是接受我朝填鸭式教育长大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人就国外的文化教育洗过我的脑,但莫名其妙的就是从小开始就一路在内心琢磨一些问题,从小学就开始纠结为什么考试排序题正确答案就一定是先刷牙后洗脸,我先洗脸后刷牙又有什么问题呢?到后来奇怪这个公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学这个公式又有什么用呢?再到人与人的尊重难道不应该是相互的么,凭什么谁就应该天然地被尊重呢?为什么大家都要按同样的方式去生活呢?

就这么一路纠结着高中毕了业,考上了我朝所谓的985、211,调剂到了自己完全没选过也没想选过的专业。现在很感谢这个给了我很多积淀的专业,感谢学院踏实有风骨的教授们。这些是我意外的收获,但实际来说,任谁都还是希望学的是自己喜欢那个专业吧。可我们没有时间去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因为那些都是不务正业。小时候是我爸在耳边跟我念叨那些是不务正业,随着慢慢的长大已不需他来念叨了,因为这句话会适时的自己跑出来阻挡,当你有一天你觉察到的时候只有一种好可怕的感觉。

回想高考生活,在我记忆里最鲜活的居然是跟同学一起翘自习课打乒乓球,数学课上跟人学着下围棋,当然还有深夜面对习题时的那种焦虑的感觉,那种你不知道自己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却不得不做的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时时刻刻伴随着我直到现在,甩不脱。

毕了业做了一份与专业与兴趣都没什么太大关系的工作。奇怪的是学习的兴趣却越来越浓,麻省理工高数公开课,让我搞明白了很多一直学不明白的数学问题。现在都还记得自己跟老公现学现卖矩阵在生活中有什么什么样的用途时的那个兴奋劲儿,那是人生中第一次发现数学的乐趣和意义所在。迷茫焦虑时爱看的星座运势跟一直在探索的适合自己英语学习方法念头碰撞出了星座运势翻译的爱好。

我花了六年时间去确定这份能养活我自己的工作以及与之相生的生活方式真的不适合我,付出的代价是长痘两年快毁容的脸和抑郁的倾向。有人说结婚是人生的一次重生,这句话对我来说是适用的。老公的包容和鼓励,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我可以从绷紧的橡皮筋状态停下来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纠结,凭什么我去过我想要的那种生活,他就要顶着压力去负担我俩的生活呢?只因为我这根橡皮筋马上要断了,而他的弹力系数比我大吗?我无解。

我一路看着这个纪录片一路吐着槽,老公每每听到吐槽都半开玩笑地跟复读机似的回应我:“因为天朝人太多了!”

对于这个大环境我无力改变什么,我对这个国家能做的贡献能做的抗争,也许就是不带来生命到这个世界上了吧。也许当有一天人没有那么多的时候,我们能学会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彼此,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4 ) 那时我还在腐国

前几天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完整版,今天在中文网站上找到了,看了一下,还是很喜欢的。还有两周就要结束我在英国一年的研究生生活了,基于这一年在英国的生活经验,看完这个纪录片,有一些想法想表达。

1.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对比中国,英国的孩子们兴许初中高中都不如我们学生成绩优异,但是相比较在英国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的英国人,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远不如英国学生。

中国孩子在大学之前接受了很多强制性教育,很多人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是为什么到了大学之后,我们的学生懒散,逃课,不上进?以至于很多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依旧没有竞争力?

我觉得,正是因为中国学生在大学之前被束缚久了,在我们进入大学后,开始补我们以前没有的美好时光。相反的,西方的孩子在大学之前压力相对于我们是小的,进入大学大部分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所选择的科目。同时,在大学中他们也可以发展更多方面的能力,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所以他们大部分更认真,会努力去学习他们喜欢的科目,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2. 英国的孩子并不是把上大学作为一个必须的事情。
就我现在所在的英国学校来说,英国本地的研究生学生的人数远少于中国,德国等其他国家。我承认中国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的学生在很多课程上面成绩很好,但是成绩好就代表了一切么?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相比西式教育,中国在’理解’方面下的功夫并不足。以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经验而言,高中的那些数学知识当时我也学得很好,但是高考之后,很多东西真的就还给老师了。

3. 中国老师所树立的权威在英国学生,甚至成年人里并不算什么。
我们从小被告知要听老师的话,按照学校老师教的去做。上课安静,做笔记,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复习。而英国孩子呢,课堂环境更轻松,授课进度相对较慢,学生们可以讨论。而影片中中国老师常说的就是’听我说’,’抄下来’,’记住’。可能我们都习惯了,但是请回顾我们所接受的义务教育,你觉得你对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课上批评学生,罚站,留堂,请家长```我不是全盘否定中国老师,我也承认我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课程成绩普遍比英国孩子好,但我们真的在步入社会后更有竞争优势么?

4. 有一片段是讲中国数学老师在教授三角函数,下面一小姑娘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呢,以后我们要用这些三角形做什么呢’,旁边的女生也附和说’我们应该学怎样缴税’。其实以前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一些我们以后生活并不会用到的东西。我来我想明白了,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变成数学家,但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培养了很多能力,并不只是学到了数学知识,而是产生一个思维模型,引导你去如何解决问题。说白了,很多课程的内容或许我们会忘,但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的逻辑思维,思考事情的方法,或者是处理事情的态度,都在慢慢变化。

5. 文化差异。
中英差异不止在教育方面,社会背景,国家制度等等因素混杂在一起,使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特性。我不认为完整的中式教育在西方有推行的可能性,或许有些方面可以被借鉴,但大部分是要因材施教,审时度势的。相反,我们国家在前些年一直推行西方教育,也不是全部都适合的。

BBC这种纪录片还是很不错的,让大家都可以互相了解。以客观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不夹杂任何主观因素。影片的观赏度还是很高的,继续期待。

 5 ) 关键是相互融合,而非孰优孰劣

纪念假日的最后一天,我花了整三个小时一口气把这部在中英引起热议的纪录片看完,作为一个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中国学生,直至如今步入职场,感慨良多。
首先,不得不赞叹现代化的影响和魅力。试想,如果研究机构只是闷头做了这个为期四周的试验,不对外公开试验的全过程,最终也仅仅将结果公之于众的话,那么定没有如今这番大众对于教育体制的深思。
无论各界对BBC的这次纪录持何种态度(或断章取义、或英国公立学校的代表性等),单从这一点而言,它应当是成功的:它第一次将两国的教育体制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哪怕还只是阶段性的比较)。当看到英国教师们从最初的心存偏见、胜券在握的得意,到最后心有不甘、甘拜下风的无奈,当我看到中国教师从最初的温柔谦和、手足无措,到后来几近崩溃,却终尝胜利的喜悦,我突然感到,教育本身所孕育的复杂性,原来在不同的土壤之中,它的发展是如此不同,它与两国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竞争环境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教育体制并非如意料中的那般水火不容。或许第一、二集有意识地集中呈现出中式教育“水土不服”的症状,但教学主任依然对学生集体做操这件事充满好感,并想象着全校学生共同做操的壮观场景;或许英式(公立)教育更倾向于诱导式,兴趣式教学,可一旦考试迫在眉睫,同样需要加紧复习,争取通过;又或许英国的学生们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服从”不屑一顾,但看到他们在临考前投入复习、在体育场上认真测试,在考场认真做题的模样……我相信,中英教育的差别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不是二元对立那样不可调和,毕竟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教书育人。
如果以“教书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我看来,中式教育的特点是“教大于育,以教带育”,而英式(公立)教育则恰恰相反,即“育大于教,以育带教”。两者的侧重点和立足点截然不同。我想,这很大程度上的确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正如纪录片反复强调的那样:英国学生的家庭可能有着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中国学生却往往面临着百里挑一的竞争压力。对此,有人提倡素质教育,有的则直言由于竞争环境的存在,应试教育更符合现实的需要。但在我看来,如果执意以对立地眼光去看待这两种方式,那么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我想,英国教育人士之所以会做这个试验,绝非出于炫耀英式教育体制的考虑,而是的确发现了自身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在英国学生整体学习生活看起来很美的外表下,学生成绩与他国学生的差距正在日益明显。而中式教育自不必说,应试教学从考试制度诞生以来就被活生生地“批判”至今,但有谁能否人,它依然是广大师生家长们内心的主流。双方都不是绝对的赢家。
若以“目的论”的视角比较两者的教育方式,可以形象地概括,中式教育是谋“生存”的,而英式(公立)教育更像是谋“生活”的,前者为的是在今后未知的人生道路上拥有战胜他人的一技之长,后者为的是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有谁错了吗?我觉得没有,两者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前进着。因此,对于这次比较,分出胜负只是一个结果而已,比结果更有价值的在于能从中去审视各自教育方式的得与失(我更倾向于“失”)。当第三集最终以中式教育全胜的结果谢幕之时,庆幸之余,我不禁有些忧虑:害怕我们自己会被这个胜利的试验结果蒙蔽而沾沾自喜,全以为获得了教育领域的话语权。然而,真理是在反复实践中的检验的,而不是一次,更别提这个结果并不权威,也不长久,科学性和综合性有待商榷。
我之所以小小泼一下中式教育的冷水,绝非对它嗤之以鼻,毕竟我从中获益良多,若没有从小“填鸭式”的教学推力,我真不知道自己在如今的职场上还有没有如今的抗压能力和竞争实力。我只是觉得,考试的胜利对于中式教育而言已经习以为常,我们的着眼点绝不能停留在胜负之上,而应将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他国教育的优点之上,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融合。如邹老师鼓励和引导差生卢卡复习数学的方式用的正是“我相信你有潜力”这样的鼓励教学法,这绝不是应试教育的主流。
如果非要给这场比较定个胜负,我想说,在成绩公布的那一刻,中式教育赢了,而在这之后,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英式教育倾斜,因为从近日的网络舆论和报道中,我似乎看不到我们对于中式教育认识的忐忑不安,而是旁征博引地讲述着中式教育对于英国精英教育(非公立教育)同样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如此下去,英式教育输掉的只是一场试验,赢得的却是长久的反思,进而获得的是融他人之长的实际行动。而我们中更多的人却可能还停留在那个都在60分以下的胜利成绩上。长此以往,失败的可能还会是我们。
我认可我们的教育方式,它扎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浸染在现实的中国社会之中,尤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因为我们没有英国学生优厚的生活条件,如今没有,今后也不可能人人都有(试想,中国如果人人实现了无忧无虑的生活,那地球的资源早就枯竭了)。但我更希望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可发展的,可兼容的,极具海绵一样的吸收力,充满弹性而富有生命力。毕竟人的一生是由“生存”与“生活”两方面组成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半都将是不完整的。我想,英国教育部门也正是在现实中闻到了“生存”压力的味道,方才做此研究的吧。总之,当今后我们再次探讨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时,千万别再纠结于那个孰优孰劣的胜负之争了,而是让其成为两国沟通教育哲学,相互融合互补的最佳注脚!

 6 ) 理想教育何处寻

1.几位中国老师都来自南外、杭外等国内顶尖中学,而Bohunt School是一所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英国中学分为私立、公立,公立又进一步分为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和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最精英的中学几乎都是私立;文法学校需要考试入学,学生普遍以考大学为目标;综合学校无法筛选生源,不少学生毕业后直接工作。Bohunt可以类比中国小城市的非重点中学,无怪乎学生和老师相互不适应,文化差异不是全部原因。

2.一所学校实行“快乐教育”还是“压力教育”,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学校本身是否精英,全世界的精英学校压力都大,无关哪个国家,只是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区别。二是资源与人口的比例及社会保障系统。本来想写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然后想起日韩都是前者,升学依然恐怖。所以,资源与人口的比例更准确些。资源多、人口少、社会保障好,普通人也能活得滋润,自然可以享受“快乐教育”而无后顾之忧。资源少、人口多、社会保障差,普通人必须削尖脑袋,才能过上稍微有尊严的生活。这也是片中一位老师提过的。

大量中国人评论英国孩子娇气,片名也直截了当地问: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然而我想文明的进步、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无非是让普通人有资本“娇气”一些。问题在于,被福利资源“宠坏”的英国孩子不能永远生活在泡泡里。即使他们的泡泡不破灭,他们的孩子、他们孩子的孩子,总有一天也会发现保护壳分崩离析。在未来的某天,他们能否是“坚强”的中国孩子的对手?纪录片结束了,没有展示Bohunt的更多思考以至改革。和《美国工厂》并列观看,会是更有趣的体验:吃苦耐劳、机器般的的中国工人效率完胜美国工人,直至最终取代他们。

3.“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孰优孰劣?大量中国人为应试教育辩护,主要论点在其公平与效率。公平——几乎只看成绩,寒门学子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以极其低廉的金钱成本完成阶层跃升。效率——流水线教育,国家能够也以低廉的金钱成本,在短时间内培育大量可用的技术人才。是一种苏联式的、重理工轻文史、以发展国家科技与工业为首要目的的教育。如上所述,应试教育很适合希望成为中产的寒门学子。然而对于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他们不那么迫切地需要跨越阶层,也有余力进行更多的创新,日复一日枯燥重复的学习未必是最佳选项。从当今的中产阶级留学潮可见一斑。

注意: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应试教育≠压力教育,把两者相提并论是严重误读。西方精英学校的素质教育压力不小于中国,中国普通学校的应试教育也是快乐放羊。理想的教育既锤炼人的韧性、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又不至于残酷到使人身心俱疲;既留出探索、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又要通过反复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理想的教育何处可寻?我只知道既不在于心智的摧残,也不在于心智的荒废。

 7 ) 掩埋的细节

一、

几乎不用被仔细体察,这部纪录片的用意就显得过于露骨——这就像是在让那些中国老师面对着镜头,扮演着预定的角色,去迎合英国人对中国教育的刻板印象。这样刻意的对比并不令人感到那么舒服。

但这并不是我想说的。

因为,令人不安的是,即使这是场表演,它对于我来说也太真实了:片子里那些看起来格格不入的说教与看似刻意的揭露,都曾真真切切地在我人生的前十八年中发生过。

二、

纪录片里的一个男生,让我想起来小学、初中里那几个总是「调皮捣蛋」的同学。他们得到的永远是老师的冷眼相对。

片子里一个男生担心自己没法通过体育测试,在操场上抹眼泪,旁边的同学来安慰他。初一的时候,我已经开始为体育中考做训练,而我几乎总是跑倒数。有一次千米测验结束,我哭着一步一步走回教室,广播里放着的歌是《夏天的风》。

在实验课里,有一个英国老师说了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我在中学时从未听到有老师如此跟我说过。直到接触了科研许久之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哦,的确是那样的。

他们在课堂中活跃得就像一匹小马一样。我大概也是有过那样的阶段的,不过是在……小学?

片子里,中国老师希望能通过停止讲课让学生们安静下来,但并不奏效。我还记得,高一的第一天,大家在班里喧闹而欢乐地互相聊着天,一个老师走进教室坐下来,一言不发地看着我们。几分钟之后教室慢慢变成死一样的寂静,他一掌把桌子拍得震天响,然后开始训斥。

英国学生学了眼保健操。在过去,我常把这当做一个冥想的机会。

那个叫 Sophie 令我印象深刻。我回想起大二的时候,我有时会在一些通选课里看到一位热情而活跃的女留学生,笑起来就如 Sophie 那样灿烂。

换上校服之后,他们看起来就像和我们过去那样——松松垮垮、单调。但我仍能记得校服带来的微妙的效果:因为大家都穿着一致的衣服,露出的那部分肌肤就显得尤为独特、珍贵而炽热。

那个九年级的英国女生说:"I just don't think comparing yourself to others is a good, healthy lifestyle." 中国老师总是说,你要成为 the best。进了大学之后,在心理咨询室里,我说,不要事事完美。

……

三、

进入大学之后,这些细节似乎都可以被迅速地埋藏好,放在记忆的坚硬角落里,然后迅速被一种更成熟的姿态所替代,用以迎接大学生活。

但事实并不如此。

……

四、

希望在毕业的时候,回望大学四年,我会自信地说,这很难,但我的确完成了转变,我不后悔。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的的确确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我正见证着自己人生的黄金时代,但愿每隔一段日子,我都能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短评

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老师话术被译成英语说,真是好笑啊哈哈哈

3分钟前
  • 葱的
  • 推荐

这个视角很有趣,很好玩当然也有很尴尬的一面。三集下来,不是开心中国教育获得胜利,也不是幸灾乐祸西式教育输了。更多的是其他有趣的小细节:ep3妹子因为Zayn退团大哭,还有Rosie,Sophie这些人的成长。真的好喜欢这几位中国老师,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为了他们的努力哭了。

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我还是推崇英式教育,也许是我不够坚强或是过于敏感,对我而言,中式教育实在是太痛苦了。虽然高考表现还算不错,但中学阶段所经历的压力、焦虑和恐惧现在想想还如噩梦一般。觉得中国学校并非不愿以学生为本,实是不能。英国学历不高的工人也能活的体面,中国穷人家的孩子不学习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12分钟前
  • beta
  • 推荐

老大帝国的姿态确实不同,去参考世界其他教育方式的魄力,本身就是不同寻常的务实和谦逊。然而这片更像安慰那些公立学校的英国家长的。那位男外附的老师去eton, fettes,恐怕又要感慨比中国学生更甚的纪律性了。同样哈罗的老师去个“建民中学”,一样无计可施。这是对象的差距而几乎无关教育体制。

15分钟前
  • Clement_ZG
  • 推荐

近来忙于校对父亲日记的书稿,看片不多。倒是看了几部纪录片,比如表现一战的《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人生平的纪录片《奥黛丽》、《阿涅斯论瓦尔达》等,有的分几次看,有的实在提不起兴趣看完它。倒是这部BBC的三集纪录片我很快看完了。 四位中国高中教师,操着英语在英国学校用中式教学方法教学一个月,与同时用英式教学的同级学生做考试对比;虽然分数上小胜,但也给观众留下了许多可思考的问题。中式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比对方多至少三分之一,主要方法是讲、记、背,它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一些机会;虽然增加了一些体育、手工等集体教学的形式,优劣也难以说清。 总之,纪录片作者技艺熟练,纪录的几位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形象也生动、丰富,值得观看。

1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我妈说:这只是纪录片,中国老师在中国课堂上比这凶多了= =

18分钟前
  • 默认死亡
  • 推荐

据说中国的老师和摄制组说我们现在不这么教学了,但是摄制组非要让他们表现“中国特色”,也是醉了,而且英国人看到的是“这帮熊孩子真丢大英的脸”中国人看到的是“傻逼中国式教育”哈哈

21分钟前
  • 文心十
  • 还行

在国内就使用英语上数学课科学课的老师,怎么可能代表中式教育,根本是大部分国人都无法触及的精英教育吧……

25分钟前
  • 还行

被选中的50个孩子内心OS:真是日了狗

29分钟前
  • 青山惠都
  • 推荐

要我说,这片子美其名曰是在进行社会实验,其实就是在耍猴。通过展示中国式教育呆板,严肃的一面让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意淫而已。中式教育从来剧不仅仅在课堂上而已。这么一群毫无尊重的孩子表现在屏幕上,让全世界都看了看英国式的未来会怎么样~~~

31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让你们英伦风,穿上我们的校服看你还英伦的起来么

36分钟前
  • 姬长安
  • 推荐

全片流淌着喜剧气息 尤其校长天生的逗逼气质让人笑了一阵又一阵 还有俩胖妞特别出彩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7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叫个人主义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突然来接受集体主义式的教学?这不是在搞笑是什么!真想叫“Skins”那帮熊孩子来上这课,把老师全部气死~~~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在我看来,制度完全就是一场谋杀,它试图巧妙的隐藏阶级差异,消灭个性和想象力,用一种暗黑的未来异化青少年,只能强化群体意识,孤立个体,排斥创造,教师都是意识形态的合谋者。

45分钟前
  • 力荐

真tm日了狗扑了街咯,没想到开场的十分钟就把我那像被人点了一万年的笑穴Duang的一下给解开了 这群熊孩子跟校长有种一开口就neng得人家笑出眼泪笑断气(最招大天朝学生讨厌的广播体操居然是腐国娃最欢乐的时光~校长你也太勇猛了想推广到全校)就冲腐国娃哈哈也要追其余两集

50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推荐

其实东西方孩子的心智和天性本来没多大差别,就是环境的影响使其产生天壤之别。中国式教育好似web 1.0的成熟期,整体高效,微观却很单一;西方教育就像web 2.0的初级版,自由交互,但是面窄流量慢。所以现在国内一些外国语学校的多融合性教学方法更受青睐。喜欢伦敦腔,还不错的纪录片。

51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一群老师一个二个看起来好像都言之凿凿,但都说的是英国的中学怎么样怎么样,中国的中学怎么样怎么样。别人一环套一环联系紧密,形成体系,我们一环套不上一环,相互扯皮。拿中国中学和英国中学比是一件闲得无聊的事情,拿我们在畸形体系下畸形的最强部分和别人正常体系下正常的部分比,有意义吗?

53分钟前
  • 还行

其实,只要是学习,想要学得到知识,就要求静心、专注,认真。这点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而中式教育过分放大了这一点。它却要求每个人对每个科目都要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全精的目标,让学生疲惫,适得其反。相反,英式教育则是,自己选择。有的放矢,这是健康的生活

57分钟前
  • mol
  • 力荐

逗!我看英国的风评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这帮孩子很丢人一幅未来药丸的哀嚎,国内看客非要说这是在黑中国教育是未免太自我中心,拍这个不便宜的好吧,人家只是为了反映自己社会现状引起自己民众的思考,谁没事儿砸钱花时间是为了围着你转啊

58分钟前
  • Sailor Meow
  • 力荐

孩子们挺聪明,之所以顽劣吵闹,除欺生之外,还是在调动全部气力、直觉和理性排斥一个荒谬的东西。中式教育是流水线,大批量产出零件和羔羊,应试教育只教学生套公式,搞疲劳轰炸,理念也是基于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无条件泯灭个体差异顺从权威那一套,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皆被扼杀。

1小时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