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记录片日本2018

主演:远藤宪一

导演:NHK

播放地址

 剧照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1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2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3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4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5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6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13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14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15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16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17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18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19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02 00:12

详细剧情

中国深圳郊外的龙华新区,有一处大型职业介绍所“三和人才市场”。  周围小巷内,残破建筑物林立,廉价网吧、旅馆、杂货店等百余家店铺鳞次栉比。众多年轻人或在网吧内瞌睡,或露宿街头。  本片在绚丽奢华的中国硅谷-深圳,倾听从社会底层支撑着制造业大国的人们的心声,关注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挣扎的年轻打工者们的现实。(kamonka)

 长篇影评

 1 ) 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同样或者不同的人生

年轻人求职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纪录片题材,比起其他残酷的经历,这里的共鸣总更多些,热衷于观察中国现状的NHK还拍过些,结合时代变化,很有趣。

推荐2部我看过的感兴趣的各位可以补补

蚁族之歌:上海求职旅馆里的年轻人//movie.douban.com/subject/5332616/

北京鼠族 “ネズミ族”と呼ばれて~北京・地下住人の日々~//movie.douban.com/subject/25727495/

上面2部是10、11年的上海,我大学毕业那阵,下面2部是讲日本贫困的年轻人和现状

日本的穷忙族(这个系列一共3部,对穷忙族的解决方案在第三部) //movie.douban.com/subject/4219764/

纪实72小时:年轻人的求职青春//movie.douban.com/subject/25922035/

回到这部讲三和大神的纪录片,虽然镜头里的少年和我们这些观众所处的社会阶层很少重叠,但苹果手机、王者荣耀、微信支付、这些镜头里不断出现的新鲜东西,大家消遣的东西也没太大差别,看片子的时候我有个很大的感触是,互联网很好的一面就是消除了信息壁垒,早20年,这些少年们父辈的消遣可能就和同龄的城市青年截然不同了。

三和大神被NHK总结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成因,其实挺通俗好理解的,打工到处被坑,又累又挣不到钱,找份稳定长期的工作挣的钱也不可能够改变生活甚至留在大都市,无非就是吃好点穿好点,吃什么都是吃穿什么都是穿住哪里都是住,山珍海味是一顿,挂逼面大水也是一顿,与其每天痛苦不如打一天工可以耍三天,结婚生孩子的事情么就不想了,老了么就去死…

其实摆脱家庭背景,这种思想不要说他们,我们这些在大城市漂泊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不也就是这样,刚毕业时候很有冲劲,觉得一年比一年好,但过了几年发现哪里打工也差不多就是这么一万多块钱,再要上去太难了,家庭条件好点的回二三线城市或者大都市买房,父母帮衬下攒个首付结个婚生个孩子稳定的工作耗着,也就遵循父辈的生活轨迹下来的,想的多的就觉得凭什么呢,买房干吊结婚干吊,一个人就这样过着呗,做的不顺心就跳槽,辞了再找钱少点也不想受气,有了房贷老婆孩子岂不是被负担压死了。

只是相对来说我们的工作环境没有三和少年们这么恶劣,选择也从容一些,家底厚实一些,社会环境下的思想转变其实都差不多。玩个switch,刷个知乎,跑跑健身房,光鲜有趣的背后,焦虑和迷茫其实都是一样的。

也不仅仅是中国,看NHK的纪录片觉得日本也一样,大部分文科毕业的大学生求职也很迷茫,房子买不起婚结不起,不知道干什么好,也有很多人一直做临时工就从此陷入困境,甚至有流落到街头睡觉的,但相对社会保障还是好些,比如单亲妈妈的社会补助,青年的职业培训,媒体和镜头还是在关注着的,但到本朝就只有靠NHK来关注了。

最近上日语课,老师介绍了日本会社员以前的菠菜主义(ホウレンソウ),ホウ(報告)レン(連絡)ソウ(相談),现在已经变成了ほうき(放棄)れんきゅう(連休)そうたい(早退),大家都一样。

低生育率、不婚、没有欲望没有冲劲的年轻人,两个国家的很多问题都脉络可寻,但总觉得本朝的悲剧会来的更快一些,不仅是不拼命工作的年轻人没有归属感没有希望,拼命的也一样,美国梦之所以牛逼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实现,三和大神的这个纪录片里,那个开早餐店的老板,来深圳打拼了18年,断了只手依然对生活不屈不挠,按剧本这种设定总该在他奋斗的地方安稳生活下来了吧,然并卵,没有房子没有户口,女儿都没小学上,你说拼了命吃苦也是一辈子,浑浑噩噩也是一辈子,看不到目标和希望,当然就很容易丧失斗志,成为三和大神了。

更让我担心的一点是中国社会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在房价的高压和阶层固化下,底层人越来越没有希望了,就好像片子里那个讲宝马男故事的人,有钱人过的才叫生活,我们就算奴隶,面对一辈子也无法触及的生活,以后社会矛盾肯定会越来越尖锐的,代代相传,NHK用的那个词我蛮喜欢的,格差社会。

至于很多人说片子里表现出的已经是三和很温柔的一面了,诶。

之前和朋友在看完NHK穷忙族那个纪录片之后,有个感触就是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容错率太低,很多事情到了有点困难的时候就已经很难逆转了,比如片子里的三和大神们也是出来了才知道没有学历和技术就只能干苦力活,但现在吃饭都快没钱的信息也不够不知道学什么好,真的说有毅力干苦力活攒出几万块再去学门手艺再寻求上升的行动力和意志力终究是少数,所以片子里那个叫东东的少年,在三和浪迹了几个月后决定去学美发也算是很好的机缘了。

一边是华为腾讯大疆看起来意气风发的白领们,一边是三和人才市场吃这顿没下顿过一天是一天睡马路的三和大神们,一边是富人们精打细算的生活,一边是工资都寄给农村老婆孩子的爷们工作还没下落,一座城市的光与暗交错而过,但他们内心的困惑又并非完全平行。

三和大神们的生活诚然困苦,但片子看完之后再想想自己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怎样过完这一生又算的上过的好呢,能改变什么呢,真是终极问题。

2018.05.17 上海

 2 ) 5月19日早9点47

“你老了以后怎么办?”“老了,那就死了呗” 改变阶级确实很难,过了一生也许还碌碌无为,但我不想变成只会吃喝睡的蠢蛋,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果然,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对于底层阶级的人来说,只有教育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珍惜当下,珍惜梦想。 希望能有更多的导演能关注更多这样现实的题材,而不是天天拍玛丽苏神剧蛊惑人心。

 3 ) 三和大神的世界,城里人不懂

“三和大神”是生活在深圳龙华新区三和人才市场附近的一些青年农民工,这个名称2015年左右开始在网络论坛上流传,2017年由于好几家新媒体的报道而进入人们视野,最近日本NHK电视台根据这些报道拍了一个纪录片,使这个群体再度成为热点话题。讽刺的是,最早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报道的是电子游戏类的媒体。

据报道,三和大神的特点是“身背债务、与家人绝少往来、终日在网吧里流连忘返甚至卖掉了身份证,只在逼不得已时应聘会展临时工、临时保安等日结的工作”,他们自己的口号是“日结一天玩三天”。由于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既枯燥无聊又工资低廉,他们宁愿以隔三差五地打零工为生,并把自己的消费水平压到最低程度,比如住每晚15元的群租房床位,吃5元一碗的面,喝2元两升的瓶装水,上1元每小时的网吧,偶尔找30元一次的最便宜的妓女。

对于多数采取这种生活方式的年轻农民工来说,这只是暂时的过渡阶段,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身体上、精神上都是很难持续的,长期这样生活的结果只能是回乡、犯罪、疾病或死亡。一两百年前的白莲教、太平天国、义和团等等大规模群众暴动,基本成员就是这类被社会压榨到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等级制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出自己的掘墓人。

“三和大神”之所以成为热点话题,是因为这类人和这类生活方式的存在,似乎点到了当下年轻人普遍的痛处:工作的压榨,工资的窘迫,未来的迷茫。每个年轻人似乎都能从三和大神身上看到自己过去或未来的影子。

然而,不同阶层的年轻人,他们的个人命运实际上是有本质不同的。同为从农村进城的年轻人,还在上学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也有不少人对未来感到迷茫,但他们至少可以找到一份有升职加薪前景的白领工作,或者是国企正式员工、政府公务员之类可以安安稳稳地“混吃等死”的铁饭碗,而农民工在制造业工厂或服务行业的工作既朝不保夕,又没有上升空间。同为自甘沦落、沉迷电子游戏的年轻人,城市土著青年也有不少这样的“蹲族”,八十年代城市待业青年的“葛优瘫”形象是他们的标准姿势,但他们至少还有自己的房子可以住,有的还可以啃老,而对于沦落到底层的青年农民工来说,不仅不能啃老,家中老人反而要依靠他们的收入。所以同样是打零工,三和大神把打零工得来的钱上网吧、租床位、买清汤面,而城市土著青年则把这些钱用来买装备、买点卡、上餐馆。同样是没有存款甚至还负债累累,他们和房奴、卡奴不同,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相差太多。

“三和大神”可以说是农民工阶层里的最底层。他们的人生不但没有出路,身后还是悬崖。三和大神的世界里充斥得最多的东西是绝望,而不是迷茫。他们已经度过了迷茫的阶段,放弃跳出火坑的希望了。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这个社会在压榨完他们的劳动力之后,还要剥夺掉他们心中残留的一点点希望。就像整天闭门不出的抑郁症患者,或者一百多年前聚集在烟馆抽大烟的穷人,在等级制社会的父权、资本、官僚、地主等重重压迫之下,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中总会有一些不幸的个人,他们耗尽了本来就不充沛的精力,不再能应对这些压迫,从而进入了类似于动物冬眠的行为模式:减少活动,减少欲望,等待春天的来临。实际上,很多人熬不过寒冬的漫漫长夜。古人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 ) 三和大神

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外来打工者寄居在它周围,过着你完全想不到的生活。

这些人大多曾是留守儿童,长大后出来打工,因厌倦工厂高压高危低薪的工作,也看不到未来,于是选择打零工,挣散钱,一天能挣100元左右,然后逍遥快活两三天,再去挣一笔。

他们从不考虑太长远的事情,也没有梦想,而所谓的逍遥快活,也只是泡网吧,打游戏,沉迷虚拟的世界。

有钱时候,他们睡15元小旅馆,吃清汤挂面,喝2L纯净水,抽散烟;没钱时候,就露宿街头,几天不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在网络媒体的报道下,这似乎成了一种“低配版佛系生活方式”,不执着,不争,济公再世一般。更有人说:瞧人家活得多自在,多时尚,三和大神的快乐,你们体会不到。

影片中,记者采访了几位三和大神,起初,他们面对镜头是满不在乎的,对于现状可以轻松地自圆其说。

再往后,聊的深入了,你就会发现,他们这样生活,只是出于无奈。因为他们看不到任何的上升空间,每个月挣多挣少,同样买不起房,娶不上老婆,也根本无法在深圳立足,既然如此,还不如目光短浅、及时行乐。

所谓的生活方式,也只是对绝望的一种自嘲式解构,现实彻底灰败,还不允许精神胜利一下?

我们总说,岁月静好,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盲目自信,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社会结构性动荡的过程里,总会有被牺牲和湮灭的个体,他们没做错什么,就是命不好,运也不好。

记者问,你这样下去,老了以后怎么办啊?

三和大神说,老了……(犹豫了一下)就死了呗。

 5 ) “三和大神”不只在三和

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不禁会想,拍这种影片,肯定是资本主义帝国故意来腐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的意志了!”三和大神“们之所以成为那样消极厌世,得过且过,纯粹是自作自受。这绝不能代表我国大部分努力奋斗的青年才俊们。 但造成这样的“大神”,真的只是个人的过错吗?“三和大神”们又真的只存在于三和人才市场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1.是什么造成了“三和大神”? 在影片中,NHK首先说是因为学历低下,所以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做月结工作,不但工作时间又长又累,完全把人当机器。而且还会不断被黑心老板和中介骗,出现承诺与实际工作不符合,做了一个月后,发现到手工资已经被克扣的所剩无几。所以这些把他们逼向了选择日结工作,影片中的东东解释道,这可能是出于一种对自己的保护吧,把主动权留在自己手中,想走就走。这看似是有一点自私的行为,但催生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欺骗后,唯一能获得安全感选择。 为什么他们会学历低下?影片中讲到,“三和大神”们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辈们疏忽了对他们的管教。而他们的祖辈们,文化水平大多都很低下,甚至是文盲,所以就算想管也力不从心,更何况大多数情况他们根本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对一个孩子来讲,让他克服家庭教育缺失的困难,克服环境与经济压力,自律自强的努力学习,不可否认是有人可以做到,但这对大部分孩子来讲是很困难的,甚至对成人来讲都是困难的。所以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差生”出现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为什么他们又会成为留守儿童呢?影片中有对第一代打工者的展现,他们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可以说是他们的任劳任怨铸就了新中国的经济腾飞。但是他们却不能回到家乡去陪伴父母孩子,为什么?因为钱!家乡没有这样多的工作机会,没有这样高的工作报酬,为了养育家庭,外出务工也是他们唯一能做的选择。影片中还讲述了一位独臂早餐店主,他不可谓不努力,他的意志力是很多人学习的榜样,但是又如何呢?在孩子面临升学时,要么让她变成留守儿童,要么想办法支付高昂的私立学校学费。对他来讲,辛辛苦苦打拼十几年的深圳,只能是别人的城市。正如父辈们的努力没法改变他们的身份那样,他们的奋斗同样也无法改变子女的身份!曾经我们所批判的资本主义那一套,同样发生在了社会主义的中国。资本家不仅要让这一代人成为他们的奴隶,成为他们赚钱的机器。还要让他们的子女,世世代代的做他们的奴隶。 “三和大神”就是被这样一双双无形的手塑造而成。他们的“超脱”的背后,是一种挣扎过后无奈而绝望的选择。影片中他们自己也认识到,这样下去就“废”了,但他们为什么还是屈服于了生活?这是他们懦弱吗?我想,可能是无休无止、世代延续的挫折击碎了他们心中的梦想,让他们再也无力抗争。呵,这或许也是懦弱吧…… 2.三和人才市场的外的“大神” 除却“三和大神”的形成原因是因为找不到好工作外,我们还可以说他们是因为学识有限,不懂得开源节流,没有长远规划,才导致他们那样超脱生活。但坐在写字楼,具有高学历的工薪族们难道就不存在“三和大神”了吗? 他们虽然外表光鲜亮丽,消费层级更高,但却同样是奉行“及时行乐”,赚多少花多少,甚至是今天花明天的钱,至于未来怎么样,大家不在乎。他们可能不称为“三和大神”,而被称为“佛系青年”或“隐形穷人”。大家为什么要变成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让“佛系”思想如此风靡?是因为勤劳的父辈们,为青年人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以至于他们可以这样随心所欲吗?还是有什么样的原因,倒逼着青年人不得不选择这样“随缘”的生活方式? 克里斯多夫·拉什在他的《自恋主义文化》中说道:“未来既然已经变得充满威胁、不可捉摸,那只有傻瓜才不会及时行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成本也在不断的攀升。高昂的房价让他们望而却步,抚育子女的代价也让他们对婚姻避而远之。同时,整个社会又在不遗余力地渲染高品质生活,不断提醒年轻人,要过更精致的生活。“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变的不再重要。通过消费让当下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就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心理补偿机制。那至于老了怎么办?可能就如同“三和大神”讲的那样,死了呗! 诚然,幸福的生活是需要努力追求的,没有错。但是努力过后,让人只感到绝望,那我想,这个社会一定是有问题的! 马克思当年提出了共产主义,想让所有人生活在一个没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所有人可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提出之后,一度受到了当年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拥泵与追捧。这也是当年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为人民描绘了一幅无比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图景。所以,现在我们又能怎么样呢?只有继续选择相信,见面说上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6 ) 回忆一下当年的自已和现在被称为三和大神的他们

因为事隔多年,记忆并不是很清晰,对当时的事物,深圳龙华对我来说只是个过站,体验过当大神,却没有成为过真正的大神。

初到龙华时候,是混迹在龙华汽车站这一带的旅馆,50,60块一晚的旅馆(深圳小旅馆要比东莞贵),找工作的地点一般也是龙华汽车站这边的人才市场(忘了叫什么了),曾经被骗办过年卡,说什么一年内免费给你工作,也差点进了一个有名的三班倒黑厂,跟着中介过去,他的面包车至少搭了14个人,严重超载。在厂门口下车休息时候,中介开始吹水,说自已有两个老婆,一个在河南农村看家做家务,一个是女大学生帮他看工厂管理。一群小鸡路过的时候,这个河南人中介随手就捉了一只扔进他的面包车,说今晚上又可以煲鸡烫了(这里没有地域黑的意思,我绝对是陈述此人而已)。我还跟同伴说,此人家境这么可以还去偷人家的鸡吃。面试过了,还要通知过三四天才能上班,当时几乎粮绝,所以并决定不去这里打工了。于是,人生中第一次来到了龙华三和人才市场中心,当时的龙华三和,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找工作人员的天堂,感觉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那里都挤满了人。顺便说一下,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三和大神的说法,这个词汇是后来才出现的。

在三和的时候,住的是25元的单间房,其简陋与狭小并不用我多说,唯一的好处可能是有独立卫生间。因为那几天是龙华富士康大招工的时期,所以并没有在三和呆上多久,可能就是一天半,就跟着大部队进了龙华富士康,传说中十几万人的大工厂,规模也确实庞大,一个门口就占了人家整条街,厂里面直行两个门口也要半个小时以上,更别说在工厂外面绕上一圈要花多少时间了。刚住进富士康第一个晚上,就听说自已这栋宿舍旁边前两天就有个男的跳楼死了。因为富士康的宿舍阳台窗户都是铁丝网围着的,但是那个人是把铁丝网剪了个大洞钻出去的,这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呀。果不其然,才第二天下班出大门口,就看到其亲属之类的拉白横幅要问富士康讨赔偿,我刚想拿出手机拍,就被同伴说不要惹事,就避着走开了。第三天我和同伴也离职了,他去了东莞,而我在其它地方旅店呆了几天后又重新回到了三和。

这次回到三和,才彻底开始了我的大神之旅,被路边拉客的旅馆大妈拉进了十块钱一个晚上的床铺,去到时候那个房间已经住了十一个人左右,有的人大约一个多月了,也有的是这两天才住进的,低廉的住宿费,是求职者找工作最好的港湾,可以对下一步更精打细算。三和这带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人,以前零几年的时候这里还没这么混乱的时候,住的基本上是年轻打工仔打工妹,后来已经不会有妹子会来这里住宿了,这里正式成为了男人的地盘。一到晚上,龙华公园,三和市场那些楼梯都是睡满了地铺的人,远远比那些视频拍的壮观和震憾,那个时期真是龙华三和最鼎盛时期。随便说一下,那个龙华公园的那些卖花小女孩,她们一看到你就会缠上你,拉着你不让你走,逼你买花,遇上她们完全不用客气,能吓就吓,说要报警,不行就稍微打一下吧,那些小女孩基本上是被团体控制的或者是她们父母让她们这样做的,能脱身是最好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上什么。

三和的生活很安逸,而且低消费和没人管,所以很多人沉溺在此,但是大多数人只是当这里是个临时靠板,来一两天就会做临时工日结,这里说的日结很多并不是说只做一天,而是按日算工资,做一个十五天至一个月的长临时工,当然你想做下去也可以一直做。像后面他们说的,做一天玩三天的那种日结,其实是不多的,太多数是搬运工,装货下货,还有酒店传菜之类的(这个他们说很累的)。我在三和的时候,也去过旁边要上楼的那个人才市场找过工作,门票要十块钱,那个时候华为招聘很热门,招工人都是要学历的,好多岗位还要对专业,只要到那个时候就会发现在中国找工作的人是那么那么的多。一块钱一小时网费,五块钱通宵,当时全行网吧也都是这个价,我会在下午的时候去玩玩实况足球,看看电影,旁边全都是一直睡觉的人,不知道是睡晚上的觉还是白天的觉。人才市场那边有很多残疾人摆残棋局,骗路过的人,只要一直在旁边看就会发现真的有很多托,他们会故意表演赢钱,而当地的城管保安警察真的是不会管理这一带的,只是偶尔会例行公事叫几个人回去调查,而我人生中第一次进派出所还就是因为在街上闲逛就被带回去了,查了身份证才放我出去。

最后说说我住宿的那些人才,用周某的话来说,就是个个说话又好听,个个都厉害。有的说自已曾经几十万身家,败完了输光了,有的则是真正的三和大神在这段已经混迹两年,但更多的只是过客。胖A在来三和之前是个小区保安,那也不知道是他第几份工作了,他也进去过龙华富士康干过门检不久也出来了。他吹嘘他的床史,说广东女孩都是叫他干屁眼的,事后就叫他滚,从而得出结论广东女孩喜欢男的干屁眼,但是我一直想反反驳,你怎么知道人家是广东本地人。胖B则是广西人,一个曾经的厨师,现在都是做日结工,做一天玩一天,不接受长期临时工。有一天,他用20块钱就买了一张身份证,他说有人卖的,他就买了,20块钱买了又不吃亏。他还说在海新信那一带, 有人招聘去打架的,招100人200人这样子,就是说做个样子那种不是真打,每个人50块,然后会发铁管给他们,说是去吓吓人而已。他对我们说,这种千万不能去。高C也是这两天住进来的,他刚从一个厂里出来,他和我一起去找了两天工作,他说他有孩子老婆等着他的钱,所以他是有什么能干就会去干,第三天他就跟着中介进厂了。其它的很多人有混混有大学生,大家同处一屋下,都特别友好。随着旧人走新人进,我要呆到第七天后就离开了,又回到了东莞,然后在第二年彻底结束了漂泊打工的生涯。

红灯区不怎么关心,也不知道红姐,因为三和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求职者暂时定居的地方。但是在各大旅店网吧之间是真的站街女,而且年纪不大,不过我这一辈子也不会进去的。总结一句,那个时候的龙华三和对于低层求职者来说,是天堂也是地狱。

PS:想加点内容,一旦打开便无法关掉回忆。纪录片里的三和其实已经是很冷清了,看看里面的青年都在打王者荣耀就知道应该是这两年的三和,上网搜了下三和近两年整治整顿很严了,所以看到的人其实廖寥无几了,包括就算是网吧也没有通宵达旦玩的热火朝天那种场景了,必竟现在的手机是万能的,手机游戏就可以让你玩上一天。

在三和的时候见过一次抢劫和一次偷盗,都是在三和市场附近。在十字路口旁边的小店吃快餐的时候,旁边一位四十岁的大叔突然惊呼自已的包不见闻了,里面有自已的毕业证学位证之类的,然后店老板和其它食客也纷纷目视,叫他去报警,他说东西就放在餐桌上,只是转眼十几秒时间就不见了,可见惯贼的威力。抢劫那次,我和高C从龙华图书馆看书回来,在路上见一男的向我们方向跑过来,等他跑过我们这边了,我们才发现后面跟着一位保安衣服的人在追他,就是低着头追没有吭声,在最后面是一位女子,她在喊捉贼呀,我们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那个时候那贼已经跑远了,而那个微胖的保安根本跑不动,是不可能追上的。这时候高C跟我说,要是他们早点喊就好了,在经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拖住这个贼不让他走。宿舍里也大概有三四个人是有案底的,这其实也很正常,一般井水不犯河水,一眼看上去不好讲话的人,就少理为妙。毛巾不见过一次,牙膏也被别人挤过,在外多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瘦D因为付不起十块钱过宿费,就被房东赶走了,虽然他一直打赖,但是经验的房东不会吃这一餐。相比较之后网上出现三和大神这种称呼的那些名人,我更佩服的是一位神人,一天吃一个五毛钱的绿豆饼和一瓶水,然后就在龙华公园过一天了,在三和这种地方这种人简直就是大家崇拜的偶象。

 短评

日结一天,阔以玩三天

5分钟前
  • 皮波波不老米兰兰无敌
  • 推荐

每个三和大神在成为大神前,都曾努力过

9分钟前
  • 羊羊羊羊咩
  • 力荐

人在广东已经漂泊十年

11分钟前
  • 沛公
  • 还行

最让人难过的可能是因为工伤而失去了右手的农民工努力在深圳开小店养活自己一家人,女儿却无法就近去小学读书那段吧……

14分钟前
  • JUNWK1334
  • 推荐

三和大神代表着一种“新工人”的趋势,区别于传统工人“吃苦耐劳”的形象,展示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新生存哲学。年轻工人不受关于婚姻、储蓄等传统观点的束缚,当认识到阶级上升机会微茫后,谁还想努力工作,当然是放弃奋斗,彻底拥抱享乐主义。相反是里面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还在相信那一套,可悲。

18分钟前
  • 一般翼赞员
  • 推荐

我要是没读大学分分钟就三和大神了,就算读了大学,困境还是和他们一样的: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实现所谓的成功,家乡回不去,大城市又留不下来。面对越来越多此生注定得不到的东西,只能降低物欲说一声不想要。根本就看不见未来,所以更不想努力,传统价值观里的勤劳致富对我们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

2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兄弟别去 那是黑厂 我们去上网

26分钟前
  • idioteque
  • 推荐

越努力越幸运?那是因为你幸运。

30分钟前
  • 三番
  • 推荐

就冲着禁播也要打五星。广电现在号召拍现实题材的片子,真有这种赤裸裸反应现实的来了,结果全网禁播,真是讽刺。

35分钟前
  • 風來
  • 力荐

第一代留守儿童进入城市的生活,有的人还在坚持有的人已经放弃,其实虽然生活的背景差别很大,他们的迷茫和忧愁都觉得很有共鸣,之前说日本进入了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不想工作不思进取但好歹人家有社会保障有技能培训的渠道,我们有什么呢,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背后是什么?

39分钟前
  • 小药水
  • 力荐

这片子提醒我一件事: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长大了

44分钟前
  • 子曰
  • 力荐

看见宋春江三人觉得格外亲切熟悉,那时毕业说是机械工程师助理什么几把玩意儿,直接被拉到深圳富士康做流水工,还好老子头上有实习光环可以放肆,做了一两个月闪人,深圳周边厂区真不是人待的地方,生活环境也是,尤其对男的,意志消磨超强,烦躁又平静无力,365的记忆基本可以压缩成一天没什么区别

46分钟前
  • 奥刚
  • 力荐

nhk从这群人的父辈就开始拍摄相关主题的纪录片了,可说是一个大型中国人口红利直播现场

49分钟前
  • 老伐开心
  • 力荐

跟国内很多写三和大神个体的稿子不一样,日本人的视角更综合,讲了很多结构性问题:留守儿童出身、读书成本高、中介欺骗、身份证骗局、勤劳的第一代农民工孩子也上不了学……这些中国观众熟知的内容重新结构后,是对大神群体的同情式理解。这种同情在国内的语境下已经很少见了。

52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想起前几年在横店拍戏时遇到的一些横漂,他们的状态和这些三和大神有点像,人到了某种环境里,心态就会随着周围的环境改变,做出一些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倒是蛮佩服被采访的几位年轻人的真诚,他们在镜头竟然可以如此真实,纪录片最后把问题的根源放在了留守儿童上,但我们已经明白了背后的根源。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三和是大神,在写字楼就是佛系,《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的对面是《新闻联播 人类史上幸福感空前的民族 》《知乎成功者 机遇与勇气垂青的时代骄子们》

5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三和大神笑着说出“绝望”两个字,但他们是真的绝望了

55分钟前
  • 真实的谎言
  • 力荐

一直对三和大神就特别感兴趣,自己也是三不五时陷入有今没明的低沉生活状态,痛饮肥宅水,大嚼高热量,晚上熬夜不睡觉因为不想今天过去,早晨赖床不愿意睁开眼面对明天,如果自己也处在三和大神的环境,很难讲自己不会和他们一样,片子很真实,祝愿这些被采访的人们,能有一个好一点的未来。

60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1.“说白了,我们这些人根本就是奴隶。”“——你不跟父母联系他们不伤心吗?——联系了更伤心。”“我跟你说,我名下有1500万。”(一个卖掉身份证的大神说。)2.感觉没有之前那篇报道震撼,可能是采访对象还不够典型。3.日本人一直在努力理解中国,中国人还在努力想象日本。

1小时前
  • 远子
  • 推荐

对那些没文化没技术的人来说,努力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你懂的,每个三和大神都可能努力过。

1小时前
  • 生生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