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

犯罪片大陆2016

主演:秦昊,辛芷蕾,邬立朋,江化霖,谭凯

导演:杨超

播放地址

 剧照

长江图 剧照 NO.1长江图 剧照 NO.2长江图 剧照 NO.3长江图 剧照 NO.4长江图 剧照 NO.5长江图 剧照 NO.6长江图 剧照 NO.13长江图 剧照 NO.14长江图 剧照 NO.15长江图 剧照 NO.16长江图 剧照 NO.17长江图 剧照 NO.18长江图 剧照 NO.19长江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15:17

详细剧情

当代,中国长江沿岸。\n船长高淳(秦昊饰)在驾驶货船沿长江送货的途中,不断上岸寻找艳遇。但他逐渐发现,这些在不同的码头遇到的女人,好像是同一个人——安陆(辛芷蕾饰)。只是随着航程的上溯,安陆时而温柔,时而疯狂,但是变得越来越年轻。高淳迷上了安陆,不断停船与她相会,也渐渐发现安陆出现的地点,都与一本未知作者的手写诗集有关。\n但是船过三峡之后,安陆不再出现了。\n高淳疯狂地寻找安陆,在诗集和航线图中,发现了安陆出现的规律。船上发生变故,但他不顾一切地独自一人驾驶货船,继续上溯长江,直到源头的雪山,终于发现了安陆的起源,和长江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与知识分子的生殖隔离

片子是在多伦多大学放的,当地的一个华语电影节。

片子放完,我肚子有点饿,坐在LOBBY的沙发上,寻思着去哪儿弄点吃的。

一知识分子模样的白人老太太突然凑上来和我聊。

她:小伙子这片子what do you think

我:。。。啊。。。怎么讲。。。江很宽,雾很重,船很真实,佛塔啊庙啊什么的挺古旧。。。因为我老家就有一条河,,,河上每天都开过和这片子里一模一样的船。所以我觉得这片子看的挺亲切的。

她:恩。。。但是我想问的是,你情节可以帮我梳理一下吗,我是教film study的,我很想参透这片的symbolism... 因为我看不懂中文,我觉得可能在情节上有些遗漏。

我(流汗):情节?我觉得,,,这个,,,,江很宽,雾很重,船很真实,佛塔啊庙啊什么的。。。。。。

她(打断我):我不明白那个女子是谁,那个女子代表着什么。那个姑娘是男主的恋人吗?开篇那鱼代表他的父亲,那后来船货是一条鱼又是什么意思。

我(极度尴尬的搓手):难不成,,,这女的,,,是男主他妈?

她(极度尴尬的微笑):看起来,,,你也没看出个所以然。

我:是的。我当风景片看的。

她(起身告辞):恩,you have a good night

我: Yoo too.

后来晚上去吃了烧腊,烧腊挺好吃。我琢磨这片中的黑鱼要是片了做酸菜黑鱼应该滋味也不错,毕竟是江水里的猛角色。

 2 ) 我们的长河

柏林电影节上和朋友看完对视了一下,都不好意思先承认其实还蛮喜欢这个电影的,一方面怕显得自己太装逼了,以及确实有很多硬伤。中途不止一次走神,觉得长江好长,跟电影一样长~怎么又来了一站啊~这什么诗啊看不懂啊~三峡大坝开闸这么帅!...等等。旁边的外国妹子外国大叔也确实睡着了好几个。但是毕竟我们不是外国人,中国风啊情怀啊这些词儿非常不想用,随便说几个意象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或者说不定还听说过浮士德:
Alles Vergängliche
Ist nur ein Gleichnis;
Das Unzulängliche,
Hier wird's Ereignis;
Das Unbeschreibliche,
Hier ist's getan;
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一切无常世界,无非是个比方;
人生欠缺遗憾,由此得到补偿;
无可名状境界,在此成为现实;
跟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

抛却背诵并默写全文的一些怨念,能凭着留存一点印象在脑袋中展开一幅图景的话,那可能你会觉得这个影片还不错~如果没有,可能会睡着。虽然激情戏的时候中屡屡想起沈从文先生描写的水手文化,但终究影片要表达的是更禅思更宏大的立意...故而有一种值得原谅的冗长,碎片和莫名。

其实我不怎么愿意看需要调用脑细胞思考的影片,但还是很开心祖国能出这样一个片子,也很骄傲看到里面有西方人甚至港澳台同胞所不太能一目了然的优美层次。我意思是毕竟那些睡着的同学,并不熟悉第五套人民币十元背面是什么...当然如果他们感兴趣,很愿意以此来聊聊中国。不过既然很多德国人自己也没看过浮士德,也不必勉强。

望向尼罗河沿岸之前和现在的样子,望向亚马逊河一直以来的样子,再望向我们的这条长河,不辍时空,浩浩汤汤,“望向东海”,导演霸气。

最后,要是看的话,一定要去有好屏幕好音效的地方,自己电脑上估计两分钟不到就关了

 3 ) 长江,图什么?

在这安静的一百多分钟里,我脑子不断回响一个词 ”urbanization“–城市化。 我并不确定杨超导演所想表达的是否如我所想,但我眼睛看到的,传递到大脑的,折射传导之后出来的却是这么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话题。可能我的口味已经很僵硬了,但我还是想就此讨论几点。

长江两岸,生生不息。时间如河流一般,洗刷的不仅仅是岩石,而是世界的维度。人类从古,慢慢进化,科技发展至九十年代年,长江母亲(安缀)已经死了。而女儿(安陆)代替她或者,也在变迁中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大城市的兴起,那个村子只剩几个种萝卜的老人和留守的孙子;三峡大坝的建起,江面的激情不在,徒留那些石上题字和浸没的旧城,就如一会在山崖上丛林间忽隐忽现的安陆,悬在崖上笼下的一点,高淳试图去寻找她,寻找他熟悉深爱的长江,可是却无能为力。船,始终要随着河流荡,高淳最后能做的也只是撕碎诗集,让过去的成为过去。

片中祥叔放走货物,其实就是那条惊鸿一瞥的乳白色巨鱼,虽然它有着独角兽般的尖刺,可我心里默默的还是把它当作白鳍豚的化生。人类的发展,其他物种的消亡,罗老板做到了对人类的经济担当,而我们呢,高淳呢,做到了什么担当?沉默与文艺的缅怀,一样是罪。

杨超在影片放映结束时,解释他想达到的也是亦真亦幻的效果。他希望安陆可以被看作长江,更也是一个有血肉的女人。而那些不被理解的逻辑,自杀的男人又出去给师太送棉被;船工突然的死;高淳夜间折返透过缺口偷窥播放着昆曲的屋内等等,整个故事情节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他用无数个长镜头,变焦,展现了他心目中故事该有的暗示和延续,以及长江该有的模样。冷色调的,杂着些许忧愁,静谧的,应该是不愉快的。在提问回答过程中,他提到当高淳站在三峡大坝的白色钢筋巨门下,情不自禁的开始流泪场景时,说这便是他第一次作客船经过三峡时的心境。两股极端矛盾的情绪从他心底生出,那种对历史消亡兴衰的感慨,还有对人类伟大建造的崇敬。这种矛盾,也是我在观看整部片子时候的反思,我们这些文艺的祭奠是否有意义?还是,自欺欺人,烧钱娱乐自己情怀罢了。
想想那我和杨导还颇有共同点,只不过他花了两千万去拍了心目中长江该有的样子;而我花了二十五港币,去看了已经烂熟于心的重庆森林,你问我们为的什么,我告诉你,这就是文青的怀旧情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时间漫长的河流中,我们所经历的经历也只不过是一小段。夏商周,一段情;南北朝,几个人;唐宋元明清,多少忆,我们该保留什么,祭奠什么。城市化就该被用冷色调批判吗?不,这是时间的选择罢了。观音阁说,不,我绝不上岸;可是上岸的一切就该被降罪吗?不,也只是不同的选择罢了。所有的维度里,长江图,应该是杨超对于记忆梦想的祭奠,文青的怀念。文艺的展现中国城市化,就这样淡淡的,流逝的历史。我们真正该去解读的,高淳所深爱的长江图,不一定要被保留,不需要去惋惜逝去,安陆便是一个结点,她停留在高淳那一刹两人相遇。而我们就是看客一般,笑着送走他们的背影,去创造自己的新的历史。

城市化的今天,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文青都在表达他们的怀旧之情,我也是。只不过,保留自己的记忆就好了,去批判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有它自己的选择,无论在你心中是好是坏。胡乱云了一通,也是纪念自己所想纪念的时刻和人。总之,就算你单看片子的摄影,就很圆满了。

2016.4.2 香港

 4 ) 如果没有遇到你,我的生命会不会轻松一点?

就算在柏林擒熊,《长江图》的排片在故事的开头-上海也是少得可怜,加上胶片格式,我苦苦寻找半天才找到一个4K影院,方能得偿所愿。

魔幻现实主义片,时光穿插的玄幻,让人想起《能找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而悠长留白的拍摄手法,又有些蔡明亮的味道(当然这两者都很闷,我不怎么喜欢,《长江图》倒是能看得下去)。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看出对三峡工程破坏长江的不甘,看出诗与思想的碰撞,我则觉得这是个有关长江的爱情故事,想从小格局谈一下。

高淳沿长江驾船逆流而上,从上海到楚玛尔河,他的九十八天,却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我们不妨顺序捋一下安陆的人生。

安陆父亲抛弃妻女去修行,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的安陆顺长江而下,一九八九年的冬天,遇到高淳。彼时,她只是个年轻活泼的女孩子,会和闺蜜去寺庙为心上人许愿,他也还是个父亲眼中“不成器”的小儿子。然而并非每个相爱的人都能在一起,两人最终分手,安陆消失。

她独自行走于江边的山林,她在佛像前登高拓印,她潜入水中打捞诗集,她修行于寺庙归隐,她遇到了丈夫。若是一般女子,可能会和丈夫过平凡的乡村生活,就此终老一生。然而大抵是她不爱那个木讷的丈夫,亦或是她依旧爱着高淳,她最终出轨,代价是丈夫的自杀。

看电影时我一直觉得安陆很像一个人,看完后想起来,是郝蕾,或者说郝蕾的明明,余虹。虚无,缥缈,歇斯底里,为爱不顾一切,不惜头破血流也追寻一个常人不理解的东西,安陆亦然。若是一般女子,可能会和丈夫过平凡的乡村生活,就此终老一生。然而大抵是她终究不爱那个木讷的丈夫,亦或是她依旧爱着高淳,她最终出轨,代价是丈夫的自杀。

她忏悔,她自杀,她最终漂泊到上海,在长江边的渔船上,做了一名妓女。

她用尽全力奔跑追赶离去的货轮,疯狂的喊着“高淳,长江是我的,你能躲哪去!”然而他不仅没有出现,对她一切的遭遇也毫不知情。

最后在长江构成的时空之门中,高淳看到了年轻时的他和安陆正幸福的在一起,也最终知晓安陆一生的苦难和不幸,他撕碎诗集,小心的触碰安陆的手,希冀能改变安陆的命运,“我不希望你经历我经历的这些事”(这幕我旁边的男生泪目)。

人的一生像蝴蝶效应,遇到的人都会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若安陆没有遇到高淳,是不是不会爱的那么刻骨铭心萦绕一生?是不是会平凡的嫁人,生子,做世间碌碌众生中的一员?如果没有遇到你,我的生命会不会轻松一点?

正如蓝宇没有遇到悍东,那个陌生女子没有遇到R,也许我们一生中没有遇到那个人,尽管会平凡一生,但会过的比较轻松。

 5 ) 我愿逆流而上,寻找诗的踪迹

《长江图》剧照(秦昊)

2005年,已在戛纳展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杨超偷闲游历长江,赶在三峡工程完全淹没沿岸大部分古镇风貌前,看一看这让中国人魂牵梦绕几千年的母亲河。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萌生了拍摄《长江图》的念头,而为了实现这个念头,是十年的苦功。 刚刚结束的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上,华语世界泰斗级摄影师李屏宾凭此片拿下一座银熊。当年,那个手里只有一长一短两部作品的“小”导演请他出山,宾哥一口答应。一方面是为剧本内容所动,另一方面,为长江书写一首浩瀚的影像诗,作为一个华人艺术家,他感到“义不容辞”。 【魔幻的逆流】 前文青高淳(秦昊饰)在父亲去世后继承家业,成为长江货轮广德号的船长。在船工武胜(邬立朋饰)的帮助下,从罗老板(谭凯饰)手中接下一批神秘的货物,要从上海吴淞逆流而上,到宜宾交货。航行伊始,高淳在船上发现一本手抄诗集,封面上赫然写着“长江图”,每一首诗都以沿岸的一个港口城市为落款。 随着货轮不断前进,高淳发现,在吴淞港引起他注意的一位美丽女子,会在诗集中提到的港口出现。于是在这些有诗的地方,发生了一系列艳遇和擦肩而过。船过三峡,这位名唤安陆(辛芷蕾饰)的女子变得行踪不定,而疯狂追寻她的高淳也与船员发生一系列致命的矛盾。 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超现实的元素,又有长江之上缭绕的水雾,暗沉色调、宗教典故和民间传说更加深了灵异的氛围。然而,用以营造这一氛围的图像却是现实主义的,不管景物人物,哪怕片尾灵异的白鳍豚和离奇的支线剧情,山水血肉都力图呈现真实的效果。这并不是架空的虚幻,而是把幻想拍成了现实,抑或是现实进入了幻境。所以欣赏《长江图》,需要一些想象力,或者流行语中所说的“开脑洞”。中国的山水画、抒情诗,都强调留白,除了对文化和民俗的影射,还要靠欣赏者“脑补”。从这一点来说,影片延续并更新华夏文化中长江母题的目的是达到了。

《长江图》剧照

需要澄清的是,艺术作品中的世界不是凭空捏造的,但一一对应的引用亦是拙劣的把戏。关于长江的一切文学、美术、宗教、音乐、民俗传统,以及《巴山夜雨》、《巫山云雨》等与长江有关的影片,都是创作的根基和养料。作者一方面受其陶冶、滋养,一方面对之进行反思、诘问。优秀的作品不是不断地引用、掉书袋,而是在理解消化前人著述的基础上,让自己进入母题的大传统,并为这一传统书写新的篇章。这一点,《长江图》做到了。 柏林首映后有国人指责该片缺乏人文关怀,说其中的传说、民俗、诗歌在现实中都不存在。这些人走进影院,想看的是“中国文化集锦”,或是旅行社大热“长江文化旅”的银幕版。艺术创作有自身的规律,不是你采个风、收点民间故事然后一股脑儿塞进去,就是个有文化的东西。实际上,片中离奇的故事,从孝子黑鱼、佛塔迷音到男女换体,即便我们知道有些是为影片而杜撰,也是真假莫辨。俗一点说叫编得很像真的,学究一点就是尼古拉·布瓦洛在《诗艺》中所说的拟真性。这个概念原生于戏剧研究,后逐渐应用于一切文艺作品,拟真不但被认为比真实更难,还是艺术创作的命脉之一。 《长江图》的野心很大,想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可贵的一点,恰恰在于作者描摹的不是长江沿岸的特定时空,而是一个综合时空。这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它真假皆可,而其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眼中的长江,裹挟着几千年的文人墨迹和江边民俗,从一个主题,成为一个主体,从一个本体论的实在,成为一个认识论的探讨对象。 【有诗的地方】 人物固然很重要,但长江无疑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实际上每个人物的名字都是长江沿岸的一个地名。诗的介入肯定是叙事的需要,但诗的意象随时影响着观众对影像的判断,也唤醒我们对长江的文学记忆。由于这些华夏文化符号在片中的出现,《长江图》里的诗本身好不好,就成了柏林电影节上中国人的最大谈资。因为外国人看不懂嘛,身在异国的我们好像忽然有了种莫名的优越感,觉得要体现一下自己的鉴赏水准,狠批一下这些“打油诗”。二刷《长江图》的时候我记了几行诗下来,散场后问一个中国记者哪首是他最不喜欢的,他选了“为她起一念,十年终不改”。只可惜,片中诗歌虽多为导演所作,这首却偏偏是胡适的手笔。故作聪明,贻笑大方。 诗歌鉴赏见仁见智,但没必要毫无根据地毁诗,更没必要以此为荣。《长江图》中的诗,一方面符合剧情中作者船工的身份,一方面是诗歌现代性的一种探索。这种现代性不是说取消格律的形式现代性,而是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和社会对诗歌创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影响。落款江阴的诗中有一句“发动机不停咳嗽”,这是船工诗人从日常获得的灵感,也是将工业社会的大机器写入诗歌的新意。机器这种不够文雅甚至有些“俗”的意象进入诗,是对这种文体传统的颠覆和创新,打开雅与俗的边界,推翻精神与物质的二分法。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创作很有意义。如果在诗中看到咳嗽的发动机让你很不舒服,那么你不是一个人——路易·卢维写出《蒸汽机》的时候,十九世纪的读者反应跟你一样。艺术的革新和任何领域一样,都会让习惯了旧有形式和内容的人感到不适。其实作两首规整的格律诗,把老祖宗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拿到西方去显,就像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富二代开着家里的豪车到处炫耀。每一代文化人、艺术家都应该问自己:我为丰富的中国文化贡献了什么新的东西?而不是今天我又抄袭了多少名著、剽窃了多少民俗,怎样跑到西方去做了一个成功的异域风情展示。

《长江图》剧照(辛芷蕾)

诗性的另一面是片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地位是近几年西方影坛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本届柏林仅次于难民的关注点。安陆作为片中唯一女性角色,也是最神秘的人物。有人说她来自于聊斋狐精的传统,有人说她修佛问道是精神性的象征,还有人(特别是外国影评人)说她是个妓女。 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一回事。古希腊的妓女是在《会饮篇》中与男人谈论哲学的智者;新约中的妓女抹大拉的马利亚以泪水为耶稣清洗双足,是耶教中仅次于圣母的显赫女性。中国古代的青楼名妓,更是要精通琴棋书画。整个欧亚大陆的传统社会中,“正派”女人多是丈夫的“财物”,要深锁在庭院里以保证血脉的纯正。父权与财产权的双重作用,禁锢了女性的灵与肉。“正派”女子是世俗的,她们完成性爱的实用性(生育),而风尘女子是超俗的,她们象征性爱的感官性(快感)。身贞而聪慧的女人只存在于未成年人的童话中,现实中的女哲人是灵与肉的双重解放,她所象征的快感与神性一步之遥。 《长江图》中涪陵点易洞的那首诗中说:“要么丑陋,要么邪恶,要么虚伪/没有神灵让人信服/所以期待一个女性……”所以有安陆佛塔问道与僧人辩佛的故事,导演说她要修行却又不轻信任何制度化的组织和教条。教条是宗教施展社会权力的工具,与灵性无关,灵性是个人的,是与佛直接对话。长江畔的路上苦行是对她的历练,与高淳的相遇也是她的修行。于是还有人说,安陆就是长江的化身,是江水女神。这解决了她在途中越来越年轻的问题,因为广德号逆流而上,越靠近源头,长江当然就越“年轻”。但还有其他很多问题不能在这样简单的一一对应上找到答案。 说《长江图》中有多么强烈的女性主义是言过其实,但是把女性的复杂性还给女性是对她最根本的尊重,很多艺术作品没有做到,《长江图》做到了。安陆的灵性不是空虚的纯洁,长江的浩瀚不是空洞的波涛,而是尘世中灵性与肉欲并存的净土、地面上机器与诗歌相融的天堂。对这部影片作单义解读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如果你拥抱艺术作品那源于生活的复杂性,《长江图》就是一部值得细读的电影。 【十年的旅程】 在柏林第一次看《长江图》的时候,笔者断定这是一部“非叙事”的影像诗,但二刷后又发现,它的叙事性并没有乍看之下那么弱。影片开始高淳驾船的时候,有翔叔(江化霖饰)手把手帮他,为众叛亲离后独自行船的孤立无缘和不顾一切埋下伏笔。但也有些地方说不过去,比如初次跑船的文青高淳跟心狠手毒、不择手段的罗老板谈价,后者竟然很轻易就答应了。这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缺憾。 跟主创聊过才知道,现在116分钟的影片是从140分钟剪下来的,其中罗定这个角色的戏份几乎全部剪掉,只剩极短的两场,还就能看到个背影。而在这剪掉的部分中,就有消解上面这个矛盾的关键剧情。所以电影节上不细心的人都在问谭凯到底演了哪个角色,会不会是来打酱油的。现在想来,被剪得只剩下两个背影也不置气,还大过年的跑出国捧场,器量过人。 《长江图》的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从剧本开始,因为杨超一直在戏曲学院任教,进展就很缓慢。到了制作阶段,资金匮乏、人手紧缺。片头字幕制片人下面,除了从一开始就倾尽全力的杨竞和让影片最终圆满成为可能的王彧,还有一长串名字。拍摄中更是苦不堪言,长江天险、两岸峭壁,都是实打实地去拍,有时一天只能完成一两个镜头。 创作面临的困境,有一部分也是整个产业问题的缩影。制片人王彧多次谈到国内电影产业专业化不够的问题。《长江图》的剪辑师前后换了三个,最后启用才华横溢的新锐导演杨明明,只是并非专业技术人员,技艺高超没话说,速度却太慢。找不到罗汉就用佛来顶是国人的特色,但是大才小用并非长久之计,这是整个电影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况且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技术部门也并非什么“小用”,李屏宾的名字一出现在片头字幕里,满场记者齐声惊叹。也许就像女主角辛芷蕾所说,到柏林这样的地方来看一看,会觉得演员、幕后都是一辈子的事业,只要做得出色,一样可以成为大师、赢得尊重。

《长江图》导演杨超

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不管其他部门怎么换人,导演和编剧始终只有一个名字。跟剧组的人聊,不管是出钱的还是出力的,都是被剧本的魅力震慑而加入这个项目。所以我也在前文中不时用“作者”一词指代杨超,因为《长江图》是我们时代作者电影的最好代表。将作者与资方对立起来的时代已经过去,从好莱坞到老欧洲,电影的创作模式已经不再是片厂严格控制、直接插手,而是资方选人选剧本之后就完全信任艺术家,给他们充分的创作自由。在中国,一面是数量越来越多的的商业大制作,一面是“逼格”越来越高的地下电影和独立电影,社会的失望似乎在麻痹和狂怒两极游走。这时候,杨超带着一部这样的作者电影来到我们面前,除了真诚,他什么也没有。 好在也不需要什么了。就像影片的英文译名所强调的那样,《长江图》是一个逆流而上的故事,这样的行船可能有很多,这样的创作对于很多艺术家而言,只有一生一次。过去了,就成为长江所浓缩的无数时空中的一沙一叶,顺着这条时间之河流传下去,让后人重复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至于那些剪掉的戏份,应该还是深刻地改变了影片的轨迹,将作者对一代文艺青年成长、蜕变的思考压缩到几乎不见。但我们也不能说哪个版本就一定更好,观众也没有义务一定要知道背后的一切。当叙事诗读也好,作抒情诗读也罢,如片中旁白所言,人生可以是一场文字游戏。尽兴就好。 (本文删节版刊于《北青艺评》2016年02月26日)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6 ) 一部非典型的穿越电影 | 《长江图》

第二遍看《长江图》,是一个下雨的晚上。

偌大的影院里,只坐了5个人,默契地分散在角落,维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

看这部电影是需要空间的。不只是外部,更是心里。

最好不要被打扰,坐在一个视野刚好被画面装满的位置,任江水在眼中荡开,在心里翻涌。

导演杨超在采访中曾经说过,他不想拍“游客的长江”。

他说到,也做到了。



《长江图》中的长江,不见奔流,不见壮阔,唯有静谧。它被镜头赋予了一种“时间感”,神秘,隽永,无声无息,不停流逝。

就像是没有人注视时,长江露出了本来面目。

影片中有大量横摇的镜头,缓慢地扫过一整片江面,那零星的船只仿似静止,又始终在走,像极了人与时间永恒的拉扯。

抑或是拍航行的船头,犹如一柄生锈的斧,钝钝地劈开江面,于是有了两岸,有了人间烟火。



这样的电影是不好去评论的,它所包含的意向太过丰富,以至于“逻辑”在它面前都变得无力。

不过,这恰恰也是艺术电影的魅力。

一部好的艺术电影,不是给出了一个惊为天人的答案,而是提供了无数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那些问题,或许并不新鲜。但艺术电影的价值,在于贡献了一种新颖的提问方式,给了观众新的启发,从而逼出了观众自己的回答。

精彩的回答,总是从一个“好问题”开始的。

那么《长江图》到底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是三个自人类诞生后就一直在追问的题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里的主语“我”,是抽象的“中国”,更是具象的“中国人”。



杨超曾说,“我想做的是真正的史诗。”

我看到了他的努力,也由衷地敬佩他的胆识。但说实话,从他的电影中,我还是看到了一个爱写诗的文艺青年的通病,那便是“过分地夸张了自己的情绪和认知”。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我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它在自己要完成的命题上,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还是结结实实地触动了我。

那么,杨超是如何来探讨这三个问题的呢,我们逐个来看。




【一】高淳:从哪里来?

船上的男人,名叫高淳。他是一个落魄的文艺中年,父亲去世后,他成了“广德号”的船长。

这艘古旧的“广德号”,俨然就是当代中国的写照。

父亲和祥叔代表的是老一辈,要么已经死去,要么不再过问世事,沦为了沉默的一代;船工武胜代表的是青年人,他们是被物质豢养的一代,整日忙于谈生意、泡妹子,过着不安分的生活;而高淳代表的则是中年人,是曾经骄傲、如今失落的一代,写诗的冲动早已被现实击碎,而年龄却让他们成了社会的中坚,苦苦地撑着这艘破旧的“广德号”。

这让我想起了周云蓬在《空水杯》中唱的:孩子们出门玩儿还没回来,老人们睡觉都没醒来。只有中年人坐在门前发呆。

这个发呆的中年人,正在想:“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其实“高淳”,就是杨超自己。

现实中的杨超也是曾经个诗人,片中那本名为“长江图”的诗集,其中记录的10首短诗,便是杨超在80年代的作品。

影片中给出诗歌写作的时间,是1989年。

这是个敏感的时间,是个极为扎眼的符号,很难让人不去猜测,这背后是否有什么隐情。

经历过如此伤痛的一代人,都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于是,这个痛苦的疑问,就成了往回追溯的理由。

表面上,高淳此后的航行,是为了帮卖鱼人送货。他和卖鱼人讨价还价,为了世俗之利,摆出一副贪婪阴沉的脸。

然而在诗中,他却这样写道:

卖鱼人和买鱼人彼此怨恨
彼此拥抱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他被困在这样的现实里,不得不低头;但在诗歌面前,他又是诚实的,他承认自己的无力。

在字里行间我只是无能
在文字之外我参加了日常的邪恶
增添了新的痛苦

就这样,高淳驾驶着“广德号”,带上父亲的灵魂,从上海出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

他试图去找到这一切的缘起:究竟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32天,从上海航行到宜宾。这是一次寻根的旅程。

在航行途中,高淳在不同的码头不断遇见一个叫“安陆”的女子。他们交谈,做爱,寻找,错过……

初次看时,你会感到非常困惑,根本不明白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又因何总是相遇。

导演杨超在剧情上做了大量的留白,只留下一些细微的线索,需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原来,“高淳在江上航行的时间”和“安陆在岸上行走的时间”是不同的。

高淳这30多天的逆流航行,实际上是以倒序的方式,重历了安陆20多年的人生历程。

他们在两条“密度不同且截然相反”的时间线上,进行着各自的追逐。



杨超说:“这种穿越只有长江可以做到。”

因为长江所包裹的历史感、时间感,甚至是江上氤氲的雾气,都让这种物理上的不可能,在情感上变得合理,从而在观众那里获得认同。

当感受升起的时候,逻辑就凋零了。这是只有电影的“视听语言”才能达到的效果。

就这样,在一个个码头,高淳寻找着安陆,并沿着她的人生坐标,一步步向着长江的源头靠近。

渐渐地,你会明白,这个叫安陆的神秘女子,和长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回溯她的人生历程,就像是回顾整个中华文明的坎坷历程。

于是,高淳寻根的夙愿,在这名女子的身上,获得了一种抽象的实现。



张爱玲曾经说过:“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长江图》有一张海报,正是把长江画作一个女人的身体,画面中,“广德号”在从女人的脚部向头部航行。

这种“女性-母亲-长江-孕育文明”的隐喻链条已经非常明显。

然而,这条寻根之路,却注定要被阻断。断点便是“三峡大坝”。

当不遗余力的“建设”成了文明之路的“裂痕”,那种失落的亢奋,裹挟着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奔涌而至。

我们看到,在幽蓝的夜幕下,广德号来到了三峡大坝的面前,那是影片最为震撼的一幕。

<图片9>

只见那高耸入云的闸门缓缓打开,像是一个机械巨兽张开了冰冷的嘴。

我甚至觉得,镜头在这个庞然大物的面前,都变得温顺了。

这个“人造物”在镜头温柔的注视下,瞬间具有了某种天然的属性。它虽然来自于愚昧的人群,但更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灵物,如树木,如山峰。

这或许是在诉说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它一定会被创造出来。

而这里,也刚好是安陆消失的地方,高淳寻她不到,意味着文明在这里断裂。

<图片10>

而广德号,这艘现实之船,也迎来了注定的结局。

祥叔,莫名的消失了,将永远沉默下去;武胜,失足跌落水中,被发动机绞死,象征着被世俗绞杀的年轻人。

高淳,因弄丢了负责运送的货物,被卖鱼人雇凶杀死。

凶手问他,“你说好的担当呢?”

这个没有担当的中年人,这个被现实所困又寻根不成的男人,终究要付出代价。

这时他距离长江源头,还有一段路。

而这最后的一段路,也只有让“灵魂”去行走了。


<图片11>

【二】安陆:到哪里去?

在岸边行走的女人,名叫“安陆”。

与关心自己“从哪来”的高淳不同,安陆更关心的是自己“将要到哪里去”。

正如“安陆”两个字所表达的那样,“去路安在?”

杨超说,“男人写诗,女人像诗一样生活。”

在母亲去世后,安陆踏上了自己的修行之路。她从长江的源头——楚玛尔河出发,徒步走向长江的终点——上海。

这一走,便是二十几年的光景。

想要梳理安陆的修行之路,并不容易。

因为本片是以高淳的视角来拍摄的,等于在观影顺序上,安陆的时间线是倒序的。她像是经历了一次逆生长,越发年轻,也越发迷茫。

所以在观看本片时,那种时空的错位感,是很令人着迷的。

看现实与虚幻暧昧地纠缠在一起,恍若隔世,一眼万年。

<图片12>

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这是安陆在立志修行后写下的诗句。

这一句“背信弃义”说出了她的本心。

如果说高淳代表了被现实湮灭的一代,那么安陆则代表了仍不愿向现实妥协的理想。

她拒绝加入末世的狂欢,而选择了遗世独立的生活。

她是文明残留下来的火种,等待着某一天重新点燃污浊的世间。

<图片13>

在这个信仰崩溃的年代,我们需要重建新的信仰。

这个新的信仰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应该就来自我们自己文明的源头。

而安陆就是这个信仰的化身,她正从长江之源,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那么,她是什么呢?

在与高淳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安陆的父亲也是个修行之人。

可是,为了修行,他却抛弃了妻子和女儿,独自远走。

这让安陆很是不解:“为什么一个修行之人,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首先抛弃的却是爱呢?”

她不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修行人。



当行走至荻港,来到万佛塔,她与塔中的僧人辩难。

她问:“什么是罪?”

她问:“一个有罪的人,是否可以拥有纯粹的信仰?”

僧人无法招架。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安陆的心思。

“罪”是基督教的概念,而她却用这个概念来叩问佛教,以至于问得僧人哑口无言。

这背后,其实在传递一种信息,即:不同的宗教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无论你相信哪一种,都只是一种偏信。

这便是安陆的宗教观。

她相信信仰,但怀疑人群。

所以,她不会投靠任何一种宗教,而是选择凭借自己的行走,来实践一种纯粹的信仰。

所谓终极真理,是应该绕过宗教,由个体直接去领悟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安陆也曾迷失自己。

世俗之爱,要求她“只爱一个人”;而信仰之爱,却需要她“爱很多人”。

她和别的男人交媾,被丈夫发现,丈夫自杀身亡。

此后的安陆,怀着赎罪之心,化身为一个肉身菩萨,以身度人。

她不是妓女,她只是希望给世人平等的爱,不偏不倚。

所以她不挑男人,也不沉溺于鱼水之欢,她用一种世俗之人都能感受到的欢愉,来践行自己的慈悲心。



这是高淳无法理解的。

他爱这个女人,这一路上,她见证了安陆这20年所遭受的苦难。

所以到了宜宾,到了时间的起点,他对年轻时的安陆说:“你不必去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

之后,他撕掉了“长江图”,撕掉了记录着安陆一生轨迹的图纸。

可是,他却忘了,早在江阴时,20年后的安陆对他说的话。

高淳问安陆:“你这么美,一定有很多人爱你吧。”

而安陆回答:“我也爱很多人。”

终究,这个男人对安陆的爱,与安陆对男人的爱,早已不是一种爱。

所以在上海的码头,高淳第一次看见安陆时,我们看到安陆回眸一望的眼神,是一种清澈的对望。

那里面,没有男人,只有众生。

要么丑陋 要么软弱 要么虚伪
没有神灵让人信服
那么期待一个女性




【三】长江:我是谁?

最终,高淳的灵魂,来到了长江的源头——楚玛尔河。

然而,这里早已不见江水,成了一片干涸的土地。

高淳在这里见到了安陆的父亲,这个男人守在妻子的墓旁,满面沧桑,看着远方。

只见墓碑上写着:“安裰之墓”。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安陆永远在你身边。”



如果说逝去的母亲,是原生的长江;那么安陆,则是从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重生的长江。

在断裂的文明之后,该如何延续生存,是安陆和高淳都在思考的问题。

虽然他们的方向不同,但目的地却是相同的。

父亲死后,高淳上路了。

母亲死后,安陆也上路了。

最终,他们的灵魂,在长江的源头再次相聚。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根,虽然已经一片狼藉,但却不能轻易丢弃。



佛家有个概念,叫“因果”。

它讲万事万物皆是因果的产物,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从这个角度看,长江就像是一条“跨越千里,穿越万年”的因果链。

而且,它并不是完全线性的。上游的鲜活,会生出下游灿烂的文明;而下游的腐朽,也可能导致上游的枯萎。

这就是文明的真相,它是一个“自生自灭,自繁自荣,自作自受”的共同体。

我们都在其中,我们都在一天天的塑造它,所有人都在享受它的善果,也都在承受它的恶果。



佛家还有一个概念,叫:“不昧因果”。

有人问:“成佛之人,是否就能跳出因果,不再受因果规律的束缚?”

答曰:“错,他们还是要承受因果报应,但区别在于,他们不昧于因果。”

什么是“不昧因果”?

就是拥有“参透因果的智慧”,清楚地知道今天种下的“因”会收获什么样的“果”,于是也就不会再愚昧地犯错。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安陆站在群佛之间,俯瞰着芸芸众生。

在她的眼前,是宛转曲折的长江,只见人们在那奔涌的江水中沉浮,生生不息,世世代代。

那在江水里挣扎的,全都是“因果”。

而此刻的安陆,在经历了一世的修行与轮回后,再次站在长江的源头。

她终于明白了: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而将要发生的一切,也是必然。

最重要的是:

我们要清楚自己是谁,
我们要敬畏此刻的选择,
我们要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

 短评

寒江烟渡,惊起一滩欧鹭,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摄影美得心颤,光束照进暗夜潜流如神迹显现;他带着漂泊的灵魂(长江的旧精魂)渡过漫漫冥河,她在每个港口守候,却依然无法修得同船渡;幽灵船驶过三峡,灵魂出窍,如是我闻。

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简介很写意很有看的欲望。上影节终于看到了。景很美,新旧长江时空交错,感觉故事主要在讲景和物,并不是人。缺点是旁白太多了点。

6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遮遮掩掩、不伦不类,不是所谓“疯狂的叙事”而是“分裂的姿态”,在并不恰当处削弱正常叙事性,摆出了拒绝观众的姿态后,又用拙劣文字热切倾销阐释自以为高深的隐喻,企图最大理解。十年真的是残酷卓绝的创作历程,然而与其淹没在自己的洪流里,丢掉了尚好的立意与宏大的视野,不如及早上岸。

8分钟前
  • 朱马查
  • 较差

三峡控、长江控真的受不了那些从未见过的视角和影像,无边的江面、开闸的大门、两岸的叠山……又长又大又宽。过闸时缓缓升起的水面,如晨勃的丁丁沉重挺起。消失的荒洲,遗弃的孤岛,是欢愉后最迷幻的空虚。“他爱她,所有痛苦、低贱和荣耀的时刻” 相遇,恢弘如同命运。

1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宾哥现在真是不挑活儿,不过这片的摄影他只负责了大部分,并不是全片……导演的话,我只能说,野心可以有,但是也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够撑得住多大啊omg……隔壁野餐说实话强多了

14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电影不太够,摄影来凑。。其实就是空虚迷茫想靠把妹解决嘛,放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敏感年份下(顺便:其实不必这样吧,电影一不当心被封咋办呢...),再放一个忧郁的秦昊,于是弄出一点娄烨那部禁片的味道... 不过李屏宾的摄影的确不是盖的,非常美

1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拍长江的男孩运气总不会太坏。

23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故事性支离破碎,简直就是灾难。但好在胶片拍摄的质感简直好到哭,水面上的雾气氤氲,层层叠叠的山峰,船舱的锈迹斑斑,冷暖色调的交融显得非常迷人。。。镜头非常好,但有几处好像有点瑕疵,像是“卡带”一样的感觉。

24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近来大陆文艺片的三要素:佛经、诗歌和旅行。

29分钟前
  • 九個9
  • 较差

提前鉴定了《长江图》,语言好剧本好,一组诗,旧长江和新长江两个时空交叠,“她”是个姑娘,寓意却是这条沧桑女人河…所以主角不是人,是景和事,涉及信仰。有一个缺点是旁白太诗意也太多,情感都被讲了出来,角色的表演空间也就小了。柏林基本演技奖无望,摄影奖极有实力拿。私人很喜欢。

32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也有些许生硬与讨好,但杨超胸襟气魄明显更为开阔,远山如黛,清冷孤绝,独行寒江,海潮至此回头,余路只能逆流而上,本身已然具有粗粝的浪漫诗意,凭借无意中拾得的诗集,打通了人生、历史与地理隔阂,实现三重穷源溯流,过三峡大坝科幻惊悚感神来之笔,白鳍豚声呐悲鸣,红尘凡俗之苦如影随形

3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3.5星,路边野餐有钱了以后……

38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山河水域才是真正的主角,流动着的行歌溯回,关于诗关于旅程关于消散的记忆关于长江的逻辑。导演将每一个游魂妥帖安置于江流,也将每一处韵脚轻藏在影像。没有神灵让人信服,所以需要一个女性。没有流逝可以逆转,所以需要一部电影。

41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路边野餐太好看了

45分钟前
  • 洛的来
  • 还行

渺小与宏大两种叙事并行与长江之中,她从头走向尾,他从尾找到头。用一条江的时间怀念一个人,而人像承诺一样、像水流一样、像历史一样,终是寻不回了。

4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看完也说不上来的感觉。但就是喜欢沉沦在这样的摄影、画面与诗句中,昏昏沉沉,就算睡去也不觉得可惜,似乎梦和影像有了重合。诗与航线,女人与执念,结束也可以是起源。

49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八零末一代颓丧低落症候群知识分子的沿江还魂游。诗歌、性、情爱、吊丧包裹着的内心悲沧,在最后一刻依然无以释怀。旧世界素材群像延伸出这个国家民族的时代苍凉,而三峡区域的整体失魂与缺席,即是游魂流离失所的现状,亦是世纪罪证的另一个犯罪现场。罕见的华语独立电影工业代表作。

51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长江图》与《路边野餐》展示了两条不同路线:未能完成的空间-影像/诗-影像如何被迫转换为观看影像与阅读影像。

54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感觉能拿摄影奖

55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万寿佛塔里,佛不能让塔内落雪,却能让信仰本身成为神迹;巫山新城内,人可以把每处物品复原,却无法回溯江水漫过的土地;白鱼引来杀身之祸,黑鱼却能祭奠魂灵。安陆是一场逆流时间的艳遇,长江是一段沧桑变迁的征程。一本意味深长的诗集映刻着一代人的迷惘,一处功过难辨的大坝截断了一个民族的心率。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