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新管家

犯罪片大陆2016

主演:买政尧,陈梦希,李亚堃,李梦蝶,张论

导演:葛大伟

播放地址

 剧照

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1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2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3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4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5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6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13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14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15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16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17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18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19少女新管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13:31

详细剧情

称霸一方的商业帝国掌舵人离奇身亡,留下孤儿寡母面对残酷的家产之争。16岁的少女接班人陈梦希在捍卫自己权利的过程中被迫与母亲安排的贴身管家张大米合作。他们彼此看不惯,却又不得不并肩作战。如此矛盾的二人组能否成功击败谋夺家产的阴谋家?在共同对抗敌人的过程中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长篇影评

 1 ) 野马无缰

电影的最后,最小的两个女孩儿在伊斯坦布尔找到了自己的老师,逃离了注定被婚姻束缚的命运。伊斯坦布尔的清晨静谧而美丽,为女孩儿们的新生活洒上了金黄色的希望。我喜欢这样的结局,野马终将获得自由,生活终会慢慢变好。

五个花季少女,被锁在半山的家里,也被所谓的宗教礼义无形地束缚着。大姐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二姐只能被迫接受长辈的安排。两人的婚礼在同一天举行,喜悦与落寞交织。大姐的反抗来自在规矩的范围内芳心暗许,“我和全世界做爱”,二姐的反抗则止于无声的呐喊和坚挺的处女膜。专制残暴的叔叔对三姐的侵犯显而易见,三姐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向命运抗争。四姐面无表情,仿佛已经无奈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可谁知心底反抗的火苗是不是还在燃烧。最聪明的小妹啊,偷偷学开车,勘察路线,在四姐的婚礼当天,终于将家人关在了门外。多么嘲讽,象征着牢笼的家此时却成了姐妹二人暂时逃离束缚的港湾,获得自由的方法是将自己锁在里面。如果影片在叔叔破门而入时戛然而止,那将无意于一记重锤砸在心底,可以预见的悲剧想必会令我一整天都吃不好睡不好。幸好,最终在卡车司机小哥儿的帮助下,两人成功地逃了出来。我喜欢这个结局,虽然有失力度,但带给人童话般的希冀与光明。

世间悲剧莫过愚氓灭美。影片极美,明快的色调下,青春少女如花绽放,飞扬的长发,恰如野马在风中畅快奔驰。姐妹偷跑出来去看足球赛,又是极其畅快,好像美式青春片。相对于个性分明的五姐妹,片中与她们相亲的男性都面目模糊,想来二十年以后难免又都是独断专横,像叔叔一样的中年男人。开卡车的司机小哥儿,无疑是影片中最帅的男人,从载姐妹追赶公车,教小妹开车,到最后送姐妹上去伊斯坦布尔的大巴,风吹起你的头发,拂过你的笑容,仿佛天使坠入人间,仿佛骑着白马的王子来拯救公主。

土耳其女导演蒂尼斯•艾葛温的处女作令人惊艳,电影细碎之处很多,镜头画面富有情感,细腻动人。土耳其相对开放的外表之下,仍然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这与我们何其相似。看见这样的新闻,我们常常感叹人性的愚昧。可人变聪明的过程大概是极其缓慢的吧,现在的我们比一百年的人们应该是聪明不了多少的,改变的是社会、是教育、是制度的革新。所以我们才需要女性平权运动,需要同性恋平权运动,需要一切让社会更平等、让制度更先进的呐喊与行动。

愿终有一日,野马无缰。

 2 ) 野马,其实只有一匹

电影用大量的镜头表现少女美好的容颜、身体和蓬勃的青春,画面唯美动人,任谁都会被她们吸引,大概单身的叔叔也不例外吧。五个少女各有不同,老大幸运的嫁给了心爱的恋人,老二只能违心的与安排的男子结合,而在新婚夜又闹出了乌龙的XX膜事件,老三无力的与命运做最后的抗争,选择了死亡,老五最为倔强而又独立,在她的带领下,老四和她一起大闹婚宴,成功的逃离到伊斯坦布尔,虽然接下来的生活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但是终归会比在乡村奉命成婚要好很多。大概,老五就是穆斯林社会现在和未来独立女性的模子吧。但是电影对引发后面几个女孩悲剧的女孩们与男孩的玩耍,对我来说,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冲突的爆发的引子还不够饱满。在勉强算得上是世俗政权的相对开放的穆斯林国家土耳其,女孩的命运仍然牢牢的系在家长的手中,造成这一出又一出的悲剧,其他更封闭的穆斯林社会,我无法想像那些女孩是如何的艰难生存。

 3 ) 自由之外,一切都不那么重要

又重看了一遍,太喜欢这部电影。这大约与我对伊斯坦布尔的迷恋、两个月的土耳其之行、七个月的中东之行、以及在拘留所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等经历有关系吧。 当拉蕾得知最后一个姐姐要出嫁时,她不断侦查家中的高墙,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而在拘留所,我也是手抓着铁栏杆,和那些女孩一样,被高墙束缚,但我只被束缚10天,她们却可能要在“牢笼”里度过一生。 每当拉蕾说“去伊斯坦布尔”,我就想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夕阳和海边喝酒的人们。 当时的我觉得,艺术作品就是力量,它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艺术作品也同样是一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去反抗、去斗争、去争取自由。 整件事缘起于五个女孩放学回家路上,和几个男孩子去海边玩耍。好多穆斯林女性喜欢穿着全套衣服就进入大海,我甚至在伊朗见过身穿黑袍的中年女性就这么走入大海,尽情地笑着。她们虽被束缚,却也按耐不住对海的向往,而海,象征着未知和自由。当女孩们被关在家中,她们穿着泳衣,把床想象成水域,跳上去“畅游”,借此怀念那个下午,以及看似不再能重来的自由时光。 告发她们的派特夫人,穿着传统的长袍,戴着头巾,象征着最保守传统的穆斯林女性,她们自身就是畸形社会的受害者,却也是维护者。派特夫人对她人的道德指指点点,美其名誉“为了她们好”。而当几个女孩冲向正在回家路上的派特夫人时,年轻的拉蕾是唯一一个冲上去骂派特夫人的,“你以为你穿了这身衣服你就是圣母了吗?!”这句话说的真让人过瘾。拉蕾从这时起,就慢慢展现出了野马那不羁的性格。她最小,却也最有希望。 奶奶和叔叔得知海边的事之后,女孩们被带去医院检查贞洁,一层膜仿佛就是她们最珍贵的财富,或者说,那层膜才构成了一种交换的资本。直至今日,穆斯林国家的女性依然把贞操看得很重,甚至有不少国家,强奸犯还可以通过娶被其强暴的女性来免遭法律惩罚。这些在我们看来可笑的“老生常谈”,其实都切实地侵害着那些女孩子的利益,毁灭她们的一生。 奶奶那句“若是无法保证你们的贞洁,你们以后将永远无法结婚”,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女性那仅有的婚育价值。于是,她没收了一切“能使她们堕落的东西”,把她们关在家中。由于父母早亡,五个女孩被隔代、保守的奶奶和大男子主义的叔叔抚养,这或许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隔代人之间、异性之间的观念差异太大了。 拉蕾的洞察总是那么透彻,“家变成了一所我们始终都无法逃离的老婆加工厂”。女孩们学习着做家务,以完成她们的长辈对她们成为“流水线老婆”的期待。她们不被教授别的技能和知识,不被教授在社会谋生的手艺,以至于几位姐姐在面对拉蕾的“去伊斯坦布尔”的建议时,都表现出了恐惧。男权社会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女性去追求自由的机会,让她们即使心向往之,却也只能被恐惧吞噬。 看着她们学习做饭,我忽然想到在中东,我跟所有女孩子说我不会做饭不喜欢做饭,她们惊讶地跟我说:“那你在我们这是嫁不出去的呢”。可是,难道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嫁出去? 穿上“得体”的连衣裙、整日地学习做饭、做家务,女孩们眼神迷离、空洞,她们只有在擦窗、看着户外那鲜嫩的绿色植物和耀眼的阳光时,眼睛才焕发出如少女的光芒,其他时候,她们如同行尸走肉。她们被有计划地一步步培育成家务机器人,然后失去自我、变得麻木,向命运低头。 而只有做口香糖、穿姐姐的内衣走秀这些“刺激”的小事,才能在这平庸而了无生趣的生活里,点亮拉蕾那灵动的心。 当看到电视上几个女孩去看球赛的画面,奶奶一下子腿软,晕了。你无法想象“去看球赛”这样正常的行为,在她们那个社会里是怎样的不堪而饱受非议。艾敏阿姨为此切断了家里和村里的电,只为不让大家看到。既然村子距离特拉布宗比较近,那应该是一个远离土耳其热烈西部的东部保守村庄,那里的中老年女性大多都戴头巾,而我想,若不是凯末尔出身军队,强势改革,如今的土耳其全境,依然会呈现东部那保守的面貌。 这件事之后,奶奶找来了工人,加高了门和墙,家,变得更像监狱了。 奶奶想为索纳伊提亲,但索纳伊反抗了,于是倒霉的塞尔玛就被送上了婚姻的“断头台”。长辈们一些简单的言辞,就草率地决定了一桩婚姻。两个年轻人面露难色,但谁也不敢反抗。这一切都以“真主的旨意”为借口,突兀地降临在女孩的生活中。而这一切,小小的拉蕾都看在眼里。她开始她学习开车,做各种准备,为逃离做准备。 一家人五个姐妹,最终做出逃离决定的,是最小的拉蕾。这或许象征着年轻的无限张力,以及所蕴含的希望。 塞尔玛的新婚初夜,无论是丈夫还是丈夫的家人,都对床单格外执迷,不见血迹不罢休。随后就把女孩带去医院,检查处女膜。在医院的检查床上,塞尔玛对医生说“我和全世界都做过”,这或许是她的一种报复,她没有其他方式,只能通过脑中那自由地世界,想象出另外一种不受束缚的人生。做爱在那个社会里,被赋予了太多外在的诠释。 当一群人又其乐融融地来向埃杰提亲时,拉蕾再也忍不住了,她打翻礼物,朝着咖啡吐口水,看着令人解气。她不愿看着姐姐们一个个在婚礼上眼神空洞,因为她从那些画面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她代替她们去反抗,也是在为自己反抗。 客厅里的女人们,用“同谋”的身份,讨论着每个女孩贤惠能干。而每个女孩都要通过端茶送水表现出温柔贤淑,就像一个被雕琢精良的保姆一样,把自我的价值寄托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寄托于服饰男性和生儿育女中。 拉蕾想,“当同样的命运降临到埃杰身上的时候,她已经不做任何反抗。”但埃杰却在暗暗准备着另一场无声的反抗。我想起了帕慕克的《雪》中讨论了女性自杀率的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土耳其偏远乡村。女孩们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因为她们从小便不被教授任何生存技能,她们害怕独自去面对社会的浪潮和艰险,她们从一开始便被剥夺了反抗的能力,只能任由命运主宰,忍气吞声地过完一生,如果不想妥协,那死亡显得更为容易。 而只有年幼的拉蕾,不如姐姐们成熟,也自然地更无所畏惧。生存的困难、对未知的恐惧,都没有成为她屈服于命运的借口,她告诉开卡车的小伙子,她要去伊斯坦布尔。她不顾及遥远、不顾及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顾及自己或许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她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冲向那迷人的未知,拥抱希望。 在那些绝望而空洞的姐妹中,只有拉蕾的眼神坚定、透彻、无所畏惧,让人仿佛能看到希望的光。而此时,伊斯坦布尔已经不是一个伟大的奥斯曼都城,而是自由的象征。 最后一个姐姐努尔出嫁前,同样的流程:量裁衣服、披上头纱。拉蕾暗中观察着这一切,还好她没有麻木。 面对这被决定的命运,五个姐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面对,索娜伊拒绝,塞尔玛服从,埃杰自杀,当轮到努尔时,终于在拉蕾的反抗精神下,暗流涌动。这大约代表了土耳其边远地区女性面对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 而在最后关头帮助他们逃离的卡车司机亚伦,是个同性恋,同性恋是穆斯林社会里的边缘群体,虽然人数不少,却因教义而被赋予不堪和肮脏的名义。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其善良的心,三番五次帮助拉蕾,而不像那衣冠楚楚的叔叔那般,道貌岸然。 拉蕾和努尔坐大巴前往伊斯坦布尔,看着窗外的那些空镜头,我眼前仿佛也重现了从阿玛斯拉沿着黑海坐大巴抵达伊斯坦布尔的那一天的情景。一路上,身边的土耳其女孩都在和我用翻译软件聊天,直到日落时分,我们停止“交谈”,眼巴巴地望着窗外的一轮红日,等待着两个小时后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伊斯坦布尔。堵车已经开始,车流浩荡,却阻挡不了我们那一刻对前方的无限向往。红日渐渐沉入海平面,天空由朱红过渡到黑夜。我没有在炫目的夕阳抵达伊斯坦布尔,但我永远记得那轮红日、那片海、那个可爱的女孩。 而当我在拘留所,看到两个女孩终于乘坐大巴来到伊斯坦布尔,夕阳的光把她们美丽的发丝染成了金黄,迎风飘扬。那个镜头,对我来说,就是自由。这虽然是属于人类的自由,但更多的,是属于女孩的自由,是属于不甘于服从命运、想要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坚强女孩们的宝贵自由。自由之外,一切都不那么重要,哪怕漂泊、哪怕艰险、哪怕恐惧。 我遇到过很多“不那么自由”的中东女孩,她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不然也不会学习英语,然后与我相遇。但她们却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时她们会羡慕地看着我电脑里的照片,听我说讲不完的故事。我深深知道,无论在我们社会,还是中东社会,女性的道路都非常非常不易。但没有人能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拉蕾就是我们的光,是希望,是自由。

 4 ) 法国化的《野马》

作为一部讲述土耳其故事的电影,我个人觉得,《野马》其实是更加法国的。

这不仅是因为,首先,影片由法国投资,代表法国选送奥斯卡,本身就有一种文化划地域的成分在里面。其次,导演蒂尼斯·艾葛温虽是土耳其人,同时也毕业于法国高等电影学院La Fémis,影片整体的影调、配色、摄影、音乐,都相当考究精致,透出浓厚的标准学院派气息。

觉得《野马》法国,主要还是因为,影片以一种高度戏剧化甚至是带有黑色幽默的戏谑性所安排的重大转折和理想化结尾,都彰显出一种以法兰西和欧洲文化来解决问题的优越感,这并不是一部以苦难题材为主题的影片应当有的现实主义态度,说人话的话就是不够惨,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让《野马》变得好看起来。

生在在土耳其小镇的五姐妹父母早逝,因为流言而被叔叔们囚禁起来,并在依次婚嫁的途中走向了不同的命运。这样的故事原本并没有什么新鲜,关键词很容易想到,简直可以写出一箩筐——反抗父权制,批判封建礼教,追求自由,逃离禁锢,女性意识的觉醒。
 
但《野马》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写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更没有像《索尔之子》那样去用力刻画悲惨,这些女孩从一开始就是现代女性,或者说是穿着土耳其长袍的法国女性,她们在影片开头就在海水中和男孩嬉戏,在房间里裸露肉体,翻窗和小男友实践欲望,偷走叔叔的车,在被医生检查处女膜的时候说“我和全世界睡过”。

这简直就是法国新浪潮时期那些走在路上的女性们的土耳其式复刻,所以我会说《野马》很法国。

这也正是电影的核心,《野马》刻画了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生理伦理,这种以性自由、婚姻自由为外在表现的生理伦理背后是这些女孩们没有来源、也不用觉醒的个人意志。这种个人意志是与生俱来的,影片没有刻画女孩子们的价值观如何建立,如何转变,也没有表达她们的知识来源,只把把伊斯坦布尔和女老师作为一个遥远的目的地放置在影片的最后。这让影片最后的出走,具有了与另外两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布鲁克林》和《房间》不同的意义。

在《布鲁克林》里,女主角的出走是新移民去建立新式中产阶级家庭,她在出走后才逐渐完成个人身份的自我完善与确立。在《房间》里,妈妈和儿子被禁锢后逃离,禁锢所同时也是庇护所,最后她们需要回到房间,才能找到禁锢与现实世界间的自我平衡。但在《野马》里,女孩们则在出走之前,就已经具有了完整的自我,出走的动作,只是戏剧意义上的高潮,并非是人物心理的成长巅峰。

作为现代化已经走得比较向前的穆斯林国度,土耳其的女性状态依旧非常严峻。总的来说,《野马》依旧是一部描述苦难的电影,虽然苦难得比较含蓄。

 5 ) FIFF16丨DAY5《野马》:我们不是困于囚室的驯马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野马》,下面请看前线囿于世俗的少女们渴求自由的评价了!

莫扎特仑苏:

尽管一切都像是被粉饰过的美好,但谁会愿意捅破这层糖纸呢?

心是孤独的猎手:

女权的话题,搭配上比较诙谐的故事,配乐也十分俏皮可爱,其实还是一部蛮有意思的电影。

盆满钵满赵+:

越压抑色彩越灿烂,想到佛罗里达乐园。真开心当自由意志驱使他们逃离的时候,他们是有可以依靠的地方的。

苍山古井空对月:

有反映现实的价值,但是有些主题先行,故事桥段、人物都是为主题服务,故事走向的设定感很强,五姐妹只有小女儿的形象比较鲜明,最先出嫁的两个女儿我都没分清谁是谁。

Prometheus:

影片摄影和姑娘的美与残酷的现实剧情间的反差呈现出一种讽刺感,伊斯坦布尔未必是天堂,但是逆来顺受肯定是地狱,奶奶那个人物还是挺具有复杂性的,是不是像杂糅版的处女之死和傲慢与偏见?

果树:

镜头语言的设计很纪实风,但打光却极尽浪漫与少女情怀,与片中被现实击碎的少女们相得益彰。青春愈美好,这个世界就愈显残酷,片尾城市终于在晨光中出现时,真的有看见希望的感觉。很棒的一次观影体验。

Pincent:

最大优点是,本是传统压迫人的沉重主题,却拍得有青春气息:关不住年轻的生命力,成长中的肉体与欲望,发生在“小”地域的矛盾冲突与解放,对自我命运和自由的掌握。家庭筑起的牢笼,反过来又起到抵御的作用。

我略知她一二:

盛大的婚礼成全了少女的逃亡,这不是青春的终结而是生活的起点,脱缰的野马永远不可能被禁锢在牢笼里,她们的感情是彼此分离也不能磨灭的回忆。理想结局的背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种祭奠——祭奠若有似无的过去,祭奠美好生活的遗失。

Xavier-耐观影:

近年难得的佳作,通过五个姐妹对婚姻,爱情和自由的探讨:因爱情缔结婚姻的大姐,没有爱情只有婚姻的二姐,为逃避婚姻而放弃生命的三姐,拒绝婚姻奋起反抗的四姐以及丢弃婚姻选择自由的五妹,感觉她们所折射出的其实是整个女性世界的一种演变过程。

给艾德林的诗:

典型的中心有核心诉求野心表达而引发的故事,小妹的回溯画外音一开始,悬念也就没了,中途又数次打破这一叙事者的封闭,来追求“客观性”,风格化叙事还是更适合喊话而与故事基调格格不入,甚至比索菲亚·科波拉大小姐都还差点,五位少女选得好,青春灵动又可人,有些说服力。

RyanRyqn:

作为令人惊艳的处女作,野马如同它的名字,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基于发生在土耳其的女性主义故事,导演受到了大量法国电影的影响,特别是戈达尔新浪潮一派,让整个电影囿于女性自我突破前的桎梏,但在最后伊斯坦布尔的黄昏里,整部电影在绝美的画面下像解下马栓的野马冲破了所有。

子夜无人:

流言蜚语的杀伤力并非最可怕,而是她们先被“丑闻”攻陷、然后再一一安排出嫁,这种一气呵成的仪式感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罐头,冰冷无情又既成秩序。当其中真的有残次品诞生,就像这婚礼的尽头,有人通往的却是葬礼。和《海街日记》有个同样的问题是拍得太讨巧,青春少女们姣好的面庞和酮体在柔光中反复被摩挲,有种难以言喻的谄媚在其中。结尾的逃亡戏也不够有力,温柔有余但缺乏柔中带刚的坚韧气场。

Polaris.J:

触动!!很爱这个剧本!肯定是本届最喜欢的。 “我跟全世界都做过” “因为我和别人说自己是处女,他们都不相信” 新婚之夜必须要把带血的床单给家人检查。 五个美丽烂漫的女孩子 ,只是因为和男孩子玩闹,连学都不能去上,被逼迫被安排被囚禁…从最小的拉蕾的视角出发,引出四个姐姐的不同命运,并展现土耳其女性枷锁的现状,在这样落后的国度的女性真的生不如死… 老三的死突然却平静。 青春、活力、自由和传统、宗教、父权的碰撞。很开心两个女孩能逃出去。 拍的没有特别残酷,所以还是很舒服。什么都没有太过,一部平淡的好片。确实是只有女性导演能拍出来 因为看性教育的书烧着了一锅东西,一场婚礼有人欢喜有人忧,“那是我们五个姐妹最后一次聚在一起” 就做一批拒绝被驯服的脱缰的野马,奔向自由和文明吧!

Hethang:

看着看着眼泪突然掉下来,原本没了解内容以为会是少女的青春实录片,结果居然是充满了无声反抗的女性成长片。作为导演处女作却几乎不可见青涩的痕迹,用一个家庭中女孩们各自的经历与遭遇深入反应了某种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女性生存困境,皮开肉绽毫不留情地对土耳其女性“生来就是男人的赘物而不可反抗自己命运”的落后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仿佛是往那些守旧的迂腐之人脸上打响的清脆耳光,让观众忽然惊醒,赞叹不已。

虽然影片在具体情节上似乎也有一些过于理想化或者极端化的处理,但这在那些传递了千百年的错误文化面前,又算得上什么呢?女人不是你们豢养在家中任你骑任你摆布的驯马,而是应该驰骋在广阔平原上的野马。这野马不是你狭隘眼里那个脱了缰到处惹是生非的野马,而是那些用自己一对马蹄走遍天下的汗血宝马。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感谢我们礼崩乐坏

                                     
制度的可怕在于,没人可以轻易打破,没人可以置之度外。中国刚刚走出封建几十年光景,国人就开始感慨世风日下,信仰缺失,这部将要代替法国冲奥的电影把矛头对准土耳其乡村女性的命运,试图用五个鲜活的少女唤起人们对传统礼教的拷问。首先电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女孩们的境遇让人扼腕,自由何其珍贵,与其生活在教条森严的熟人社会,还不如身处冷酷无情的丛林世界。片中小女孩的选择正是这样,她宁愿逃出家门,去一无所知的伊斯坦布尔。


导演蒂尼斯·艾葛温是个彻头彻尾的新手,这部处女完成度很高,在保证剧作的同时用作者化的影像讲述故事,大量手持摄影和自然光源让电影看起来像是纪录片,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临场感变得更强。镜头贴着女孩们的身体游走,在有些小清新的色调中呈现出一种健康的肉欲。女孩们的身体太美了,导演拍的也美,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会发现,镜头越干净,人物的命运就显得越黑暗。

开场的海边狂欢,看起来像是一部青春片,暑假第一天,海滩美景,少男少女们尽情嬉戏。女孩们尽兴而归,等待她们的却是代表着道德与礼教的奶奶的责罚教育。奶奶警告她们和男孩子授受不亲会导致嫁不出去,一辈子就毁了,然后将她们关起来,甚至让叔叔带她们去检验贞洁。然而青春是关不住的猛兽,当奶奶在电视上看到偷跑出去看球赛的女孩们,吓昏过去,直接切断电源防止别人看到。可见当地传统女性对“声名”的恐惧。也正是这一次导火索,家长动了把这些女孩嫁出去的心思,短短一个暑假,五姐妹相继嫁出去三个,过程简略如同购买生活用品。这些美丽的女孩拥有最好的年华,却无法做主去挥洒。她们的一生都处于禁锢之下,于是,精灵古怪的小女孩开始计划逃跑。


导演毫不讳言想要借助影片改变土耳其社会的初衷,看前半部分是成功的,纪录片质感的影像展现出了惊人的日常,虽然没有明显冲突,但是暗流涌动,女孩们的遭遇让人心悸。这部分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那样生活派的电影,揉碎每一个戏剧冲突,才能拍出真正属于生活的冲突。然而到了后半部,电影开始朝着戏剧化发展,变成了好莱坞式的剧情走向,小女孩为了出逃计划着手准备,在最危机关头逃离魔窟,到达梦想之地,这样的剧情和结局在提升观影体验的同时牺牲了影片本该有的力量,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

导演迫切地想要呈现土耳其女性所遇到的问题,囚禁少女、包办婚姻、家庭内性侵犯、处女情结引发的社会悲剧,这些现实中问题在影片里悉数出现,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承载的太多,导演不想点到为止,却又缺少铺垫,让有些情节显得突兀。当然,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只是她小时候被责罚可不敢跑出去,而是低下头默默接受。在电影里,她终于可以让小女孩凭借自己勇敢出逃,也许这只能是一个梦,但影片揭示的问题却每天都在发生。

 7 ) 我,只不过是想自由自在生长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社会。 男生们不要笑,就像你们无法从女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无法从这个小镇看到你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影子一样。这是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世界。 而这,并非是刻意拔高电影高度,牵强附会。 先说说五姐妹的结局(我们不谈未来,只说在电影中) 老大:嫁了自己爱的人,幸福 老二:长辈安排的婚姻,毫无感情基础,不幸——妥协 老三:极端抗争的方式——自杀 老四:意欲妥协(出嫁),被妹妹点醒,脱下婚纱,一同逃走 小妹妹:自始至终的抗争,烧椅子,喜欢理论上带有男性色彩的足球,被高墙束缚后的抗争感最强。想过无数的办法试图逃离这个“家”,剪下头发,学会开车,临危不惧。出逃成功,投入老师的怀抱。——自由 整个电影的结构简单明了,首尾呼应。从老师的告别开始,到重新投入老师的怀抱结束,分别讲了一二三四姐妹的故事,以小妹妹的视角旁白贯穿,并且延续妹妹的故事到最终。 五个姑娘的故事分别是老大与拉金相爱,老二被随便嫁人,老三有自己爱的人、被男权专制象征的叔父猥亵以自杀结束,老四被叔父猥亵、强制嫁人、逃脱,老五遇到一个外表强硬内心温暖的大叔亚辛,最终也借着亚辛的帮助逃脱。 除了五姐妹 其他人的社会角色: 第一:首先出场的是打电话给奶奶告状的某夫人:觉得自己有监督姑娘们的义务,穿着保守,典型的卫道士。社会的Watchdog~TA们无处不在。 影片三分之一处,小女孩翻墙出去学开车,回来爬水管的时候又被这位夫人看到,之后家里把所有的窗户都旱住。(显然又告状去了) 第二:奶奶,奶奶狠狠的教训了五个姑娘,却又在叔父面前替姑娘们说好话。通过对白得知,奶奶最初对姑娘们的教育是希望她们能自由成长。但是,后来发现女孩逃走看球赛后,自作主张在家里加固了墙壁、铁门,防止女孩出去。给老大定亲的时候,老大抗争,说我爱拉金,奶奶就说那你让拉金来提亲,就放过老大,让老二出场。劝老四结婚时候,回忆起自己的过往:年纪轻轻的时候被家里安排无感情基础的婚姻,但是后来像世界妥协逐渐爱上了自己的老公(必须说女生真的是太太太感性的生物)——非常矛盾的受过虐的传统长辈个体,即是传统的受害者,又是帮凶。 第三:拉姆阿姨:这个阿姨给我印象特别深,看到女孩出去看球赛后,砸掉自家的电线口,甚至跑到村头的电线总闸处打掉电闸让全村停电(防止村里有人看到女孩在电视上然后口口相传吧,或者防治家中男性到别人家看电视看到女孩们?)电影里并没有交代拉姆阿姨,但猜想应该是叔父的老婆,想来也是当年被家长随便嫁过来,受着传统束缚,不满,但并未做出过激的抗争的老实人角色。同时又奋力保护着女孩们。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也很多,比如我C-Party抗战时期保护解放军战士的好老百姓们。 第四:叔父(这是社会中最大的一个群体) 1、关于束缚猥亵女童的事情(方式应该是大姐和二姐聊天时候透露的后入式),电影明显给了镜头的是老三和老四。至于老二,做Virginal membrane检查时候说的应该是气话(她说她是Virgin,但是没人相信,所以才和医生说“和全世界做过”,或者也被猥亵过?这一点不太确定,但这并不重要,导演只是想表达一下叔父的这个行为) 2、卫道士:“囚禁”女孩的始作俑者(不是奶奶),女孩们退学这个决定应该就是他做的,带着女孩们去Hymen检验。语言里处处申明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但是实际上,确实晚上潜入女孩房间,伤害女孩的主体。不可否认,这是权力的一种象征——社会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暗地里又做着破坏自己制定的秩序的勾当。道貌岸然,这样的“优良”品质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数不胜数。实际上和性别无关。 3、叔父应该是在小镇上的高知阶层,小女孩去问能不能看球赛那一端猜测,叔父好像是个律师。——所以说受社会道德观控制的伪君子人性和受过多少教育并不相关。 4、和叔父进行对比的角色有两个:第一个是亚辛,一个普通的开卡车的超市送货司机,没受过很高的教育,却是一次次帮助小女孩们的角色设定。第二个是最后小女孩们打算逃走开车的时候,试图拦住叔父的大叔,他和叔父说“让她们去吧,让她们逃走吧” 其他几个细节: 1、关于女权:电影角色设定是五个女孩,有人跳出来说这是女权的一种表现。可是,大家静心想一想,男生就不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吗?和二姐订婚的男生,难道不是很悲哀吗?脸上长着两个大大的黑点,眼周黑黑的精神不济的模样,说话唯唯诺诺。这张脸在青春期也没有什么阳光的青春吧,估计也被其他男同学欺负和排挤过。 2、足球赛:足球赛主要性格设定属性为男,但是电影里以运动场发生暴乱为借口,从政府从面举办了一场只有女球迷的足球赛。只有女球迷!所有的男性被排除在外!男女性别隔阂虽然依旧存在,但是电影台词非常明显表达了女性观众可以同样承担起男性观众在一个足球赛中所有的职能作用。 3、三姐自杀的铺垫:前面说了有自己爱的男孩子、被束缚猥亵、被指婚。三姐自杀前的那一顿饭,导演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从叔父的目光出发,镜头走过三姐的脖劲、发育丰满的胸口。而三姐意识到了这一目光,装作若无其事的和姐妹比划手势(手势我没看懂,一根手指 三根手指 什么意思?) 4、枪声:枪声出现在了两个时刻:大姐二姐婚礼迎宾和、庆典vs三姐自杀,强烈的对比。 4、小女孩第一次打算徒步走出去的时候,长长的镜头给了无边无际的公路。抗争的这条路是孤独的、困难重重的、没有尽头的。 5、年轻的男子:一个个都是青春荷尔蒙萌发期,热爱自己热爱的姑娘,在姑娘窗前的路上写下表明心意的话。但是,你们这些年轻的男子啊,最后会不会都长成了道貌岸然的叔父。 6、这些事情发生在土耳其亚洲大陆部分的一个小村庄,隔着海峡的伊斯坦布尔成了自由的象征——这是电影表达的一种象征,海峡对岸啊,那是自由的彼岸。不要以为真的就是为了逃到伊斯坦布尔就可以自由了。 7、补一个“囚禁”的过程:先是被叔父勒令禁止出门锁在家里学做女红等,后来女孩们翻墙出去看球赛,奶奶就叫来工人,加了铁门和铁栅栏和墙。最后小女孩翻墙出去学车回来被“告状夫人”告发后,家里把所有的窗户全部用铁栏杆封死了。整个家成了一个铜墙铁壁般的牢狱。这就为后面小女孩们锁门、收拾东西,大人无法破门而入创造了条件。(铜墙铁壁反而被铜墙铁壁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整个剧本环境设置的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内部的运行状况,和一个家庭面对外部人的观点、意见的反应。五个被“囚禁”的女孩,各有各的不幸。奶奶、拉姆姨妈、道貌岸然的打电话告状夫人同样也各有各的不幸。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也有幸福的瞬间,比如大姐和拉金,比如小妹妹奔跑着被亚辛抱起的时刻。前面说过,小五身上的抗争之气,根据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强。 在我们与企图“囚禁”我们的Society抗争,我们就踏上了一条漫长而充满荆棘的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会帮助你(比如老师、亚辛),也会有很多人伤害你(比如叔父、漫长的道路),我们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对自由、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冲出牢狱般的束缚,自由呼吸。 那些说野马是叔父父权象征的看法——bullshit 那些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的——bullshit 那些说情欲禁欲的——bullshit 我要的是自由自在生长,做出选择是我自己的事情,和你们有关系嘛! 就是不要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此致! 敬礼! Hallo,World!

 8 ) 如果,情欲化的影像可以治愈禁欲的土壤

横跨巴尔干半岛和安纳托利亚半岛的土耳其,自古即是地理上的中间地带,环绕着马尔马拉海的西部国土把黑海与地中海一分为二,而罗马帝国的古老都城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则连接着欧亚大陆。这块在地理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预示了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纷争。在这个98%的国民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里,奉行的却是政教分离的世俗主义,并自二战结束起就向多党制、议会代议制的民主政治框架过渡。然而,宪法层面的民主和世俗,并无法掩盖土耳其现实政治、文化的复杂性。而《野马》则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以西方式普世道德为切入口,并以一种浪漫化、唯美化的类型片结构为基础,最终以颠覆东方式的“封闭”宗教和道德体系而在西方社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样一部百分百讲土耳其语且故事发生在土耳其的电影处女作,却击败了包括金棕榈在内其他优秀电影而代表艺术电影第一大国(法国)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野马》在口碑和票房上双重胜利,足以从各个方面映射今天欧洲艺术电影从产业到意识形态再到美学全方位现状。

正如最后那个表面上荒诞的结果所暗示的那样,在经济、文化都加速迈入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以国别来组织电影竞赛,显然已经过时。但如果不得不为之,《野马》在各方面都的确更应被视作是一部法国而不是土耳其电影。

本片导演艾葛温虽是土耳其人,但却长期生活在西欧,说着流利法语,并毕业于法国电影工业的主要缔造者——国立高等图像与音响职业学校(LA FEMIS)——法国最精英电影学院。因此,像大多数西欧艺术电影一样,本片从融资制片起,就在法国制片人操作下轻车熟路申请了各国电影扶持资金,并最终在以法国公司主制片,德国、土耳其、卡塔尔多家公司联合制片的背景下进入电影节和市场。在《野马》长长的制片名单里,我们能轻而易举发现除了土耳其文化部以外,诸如Eurimages(欧盟)、CNC(法国)、FFA(德国)这样欧洲最知名的官方电影基金,也有Canal+, ZDF Arte这样如雷贯耳法国和德国传媒界巨头。

回归电影本身,《野马》首先是一部饱含人文关怀的作者电影。像绝大多数浸渍在法国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电影作者一样,蒂尼斯·艾葛温的处女作是从反思社会现实开始的(FEMIS入学考试第一关就是长达两个月的社会调查);也像绝大多数女性导演一样,最先进入她们视野并几乎萦绕着她们全部职业生涯的是这个社会中“女性”的命运。

影片乍一开篇,就直截了当交代了引发所有戏剧冲突的“丑闻”:在学期结束的那一天,青春靓丽但父母早亡的五姐妹因与男生在黑海边暧昧地嬉戏,而引发了村落中保守村民的风言风语。这一突如其来事件,剥夺了她们选择未来的自由,叔父所掌权的专制家庭很快演变为囚禁这五姐妹的“监狱”,她们将依次以最传统的方式“被”拆离、“被”挑选并“被”嫁入到另一个陌生家庭。当新的学期再次开始时,五姐妹将再也不可能团聚,而她们各自不同的结局也拼贴出了一幅当代土耳其女性的命运群像。

早自十八世纪,东方情调便已在法国泛滥成灾。《一千零一夜》第一个欧洲译本由法国人完成,孟德斯鸠写就了“波斯人”信札;而德洛克洛瓦、安格尔更是用油画向大众图示化了另一个世界。很多人把《野马》的成功,归咎于这样一种异国情调的政治性延续,表面上彰显了法兰西民族对外的包容心与好奇心,但在本质上却继承了西方与东方、文明与野蛮的过时区分,并巩固乃至迎合了西方社会对东方世界落后、愚昧的刻板想象。诚然,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却不足以消弭《野马》所聚焦的土耳其女性议题的严峻性:如若深入了解土耳其国情,对本片刻意投西方观众所好的质疑或许是失之妥当的。事实上,片中所涉及的囚禁少女、买办婚姻、家庭内性侵犯、处女情结所引发的女性悲剧,不仅真实存在,且每天都有土耳其女性因同样事件被谋害甚或选择自杀。就在今年二月份,土耳其女大学生阿斯兰被奸杀的案件,引发土耳其全国性的游行和抗议,进一步凸显了这个曾经在凯末尔治下大踏步世俗化而完成现代国家建构奇迹的穆斯林国家,在现实层面上,是如何依然挣扎在世俗和宗教的紧张关系之中,伊斯兰文化所孕育的男权社会结构及心理是如何根深蒂固支配着土耳其普通百姓的生活。

正因如此,电影中的伊斯坦布尔——这座与西方世界接壤的世俗化大都会,再次扮演了渴求西方普世价值的土耳其乡下人心中的乌托邦。那里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平等为加拉塔萨雷队的欧冠之旅呐喊(片中导演甚至相当夸张安排了一场只有女性球迷观战的足球赛),那里可以不带头巾、穿高跟鞋和最入时的服装,那里也是最小妹妹拉蕾唯一的出路,它是影片中唯一一位独立的成年女性——拉蕾的老师居住的世界。导演显然把这个人小鬼大的妹妹俗套地设置为了希望的象征,她是五位姐妹里唯一对自身命运怀有自觉的女性,且颇有计划性地筹备着自己的“抵抗运动”。因此,影片表面上是按部就班讲述那一个个被迫出嫁的姐姐们,但真正叙事线索则紧扣着片尾的那一场伊斯坦布尔大逃亡。

这番极富戏剧冲突的剧作构架也含蓄道出了新一代“法国”创作者暧昧的电影观。显然,好莱坞的侵蚀是无处不在的,正如今年戛纳金棕榈得主欧迪亚常年来致力于在类型片中灌注人文性。如果批评家把“作者电影”的惯性目光从《野马》上移开,无论是从剧作结构还是从影像风格上,本片导演都已不再满足于把胶片桎梏在一种传统的自然主义式的社会写实风格中(如达内兄弟,今年戛纳最佳男主角影片《市场法则》)。换言之,《野马》不仅是肩负着社会批判功能的,它也同样紧张、好看,并予人以希望。

导演对视听“美感”的追求最早地暴露了她对电影本体的期待是超越现实自身的。毫无疑问,如果以自然主义美学来要求,影片的摄影和配乐都“过于”考究了。《野马》这个电影的标题,不仅仅暗示着试图挣脱命运枷锁追求自由的少女们,也是因为导演期待本片的影像能呈现出一种独特美学氛围,就像野马在大草原上迎风奔驰时飞舞的鬃毛。尽管影片刻画的主体是五个深锁闺中的妙龄少女,但她们青春期的身体在流动光影铺落的涓流之中熠熠生辉,而那一头头秀发果真像是风中自由纷扬鬃毛,美好而又纯真。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本片最悖谬地方,它始于一个紧贴社会现实的禁欲化主题,却在“情欲”纷飞的镜头下奔向了一个浪漫主义式的结尾;它一方面旨在关注男权阴影下的女性处境,另一方面却逃脱不了消费青春期少女身体的质疑。或许,我们可以辩护说,导演就是要以最健康、最美丽的胴体,用最纯粹的凝视来对抗那保守、封闭的“吃人”道德和宗教律法。但这种在两种极端不相容的电影观之间的摇摆,仍旧可以让我们列出本片一系列不自然的地方。

正如一个剧情线索不断起伏的故事片所能容纳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也必然是有所扭曲的。在100分钟的《野马》里,导演试图填塞的包袱实在是太多了。即使不去追究影片开场的冲突是否足以引发这样一场少女们的人道主义灾难,也暂且搁置少女们有些极端家庭环境有多少现实性和典型性;仅是试图在五个姐妹的故事里贯穿土耳其女性最常遭受的各种不幸经验,就已经显得有些局促和牵强,尤其是片中对家庭内部不伦性关系的刻画以及少女自杀的设计,都显得铺陈不足过于单薄。至于姐妹们在家庭监狱周围的游弋与冒险以及酷似《稻草狗》式的最后一战,就请观众们像享受好莱坞式happy ending那样,带着无忧无虑心情走出电影院吧!


「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成立在巴黎,但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 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无论您是见解独特的批评家,还是精通外语的翻译家,亦或是推广维护平台的公关好手:「深焦」(Deep Focus)都欢 迎您的加入,一起雕铸最好的光影文字。我们也会竭诚把您的劳动成果推荐给华语媒体!进一步交流,请在此微信公众号(deep_focus)直接留言。


 短评

自由主义的花朵,柔弱但坚强。耀眼夺目的蓝

7分钟前
  • Deepsea Baby
  • 推荐

科隆事件发生后看这个简直是讽刺,无法评分

10分钟前
  • 雨二厶
  • 还行

最后两个勇敢逃家的女孩,就像拒绝被驯服的野马。——女性导演拍的女性电影,讲述土耳其世俗对女性的桎梏。有亮点但没新意,好几个地方看得味同嚼蜡(导演是把演员当提线木偶吧)...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好牛逼的片子!黑海之滨的土耳其北部小镇,五位怒放的美丽少女对抗着愚昧,青春洋溢无限美好 #伊斯坦布尔夜色中的博斯普鲁斯大桥和少女们都美得难以言喻# 想到我大天朝报送的《肿瘤君》会在最佳外语片奖项交锋《野马》那酸爽真是#露多大脸现多大眼#

15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被禁锢的欲望终冲出了牢笼,手持摄影看得我心旌荡漾;强大如凯末尔也难以改变某些宗教长时间以来的累积,大城市和小村庄之间的理念差距犹如天堑,仔细想想土耳其和中国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两国现任首脑上台后就更有意思了。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导演不愧是是La Fémis毕业的,好好的土耳其少女故事硬生生拍成了法国电影,镜头节奏剧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除了被绑架的土耳其女性道德观以外,没有什么原创的东西。还有这大概是我近期看得最吵的电影了。

21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少女逃婚记。伊斯坦布尔的晨光太美了。我一直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有些鸟儿的羽毛太光鲜,笼子关不住它们。」拉蕾就是这样的一个小鸟,一匹野马。

26分钟前
  • 国王KING
  • 推荐

与这个荒谬而寒冷的世界开战,用荒谬却炽热的方式。手持摄影,自然光线,一种粗砺的美感。

3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我和全世界都做过,但我的处女膜没有破。

34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安纳托利亚的《处女自杀》。尽管没啥新意,且最后一段为了增添戏剧冲突而安排的犯罪元素过于刻意突兀,但手持成功捕捉到最细腻动人的时刻,作为处女作来说很不错,同为La Fémis毕业导演作品,比去年的《派对女孩》好多了。

3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青春满园关不住,二朵萝莉出墙来。

38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导演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但从叙事的层面上还是蛮燃的,高潮的处理很好莱坞化,小女生被保守的宗教压迫失去自由,煽动性和感染力都很强,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喜欢的那种重叙事、带有地域性、主题还很尖锐的类型,女导演拍的很细腻,可惜没什么辨识度,如果导演风格更强点这片子就了不得了。★★★☆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着奶奶的所作所为,觉得很有感触,她一方面在爱着并且保护着这些孩子,另一方面却是更强硬地禁锢着她们。这就是关系的复杂性。现实中也是如此。

45分钟前
  • Ad_infinitum
  • 力荐

平淡无奇的剧情,却出乎意料的好看,属于那种不文艺的好看。没有太多的深度,没有太多的道理和批判,也没有导演在影片里面刻意展示痕迹,就是这么一个好看的故事平白不加修饰地讲个你听,演给你看,顺畅而优。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这些美好的女孩,究竟要毁灭给谁看?(ps,豆瓣标记1000~)

51分钟前
  • 蓝格子
  • 力荐

叔叔是变态啊,这么多人没看出来,侵犯老三、老四很明显了,在此之前他一直侵犯老二,强有力证据:电影18分处,叔叔去刷地上男孩子向索娜伊求爱的涂鸦。大全景,画外音是:索娜伊你只属于我。更细致的论证可以去看石板裁花的影评。

52分钟前
  • 苏沫
  • 推荐

黑海日记。如果联想到同是无父无母,镰仓的海街日记四姐妹,在相似的柔光自然美和大腿白花花背后,她们的命运抛物线居然是如此不同。这样一部电影,发生在世俗化的土耳其,且是一个中产家庭面目但又受落后宗教观念胁迫,引发了不少猜想。葡萄架子的场景很不错,牢笼反过来抵御叔叔的捕获,也有亮点。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心疼的电影,我们看到小女孩们一次次翻过高墙,去追寻外面的世界。我们看到刻板的、泯灭人性的传统压榨着年轻美好的生命,显得那样可笑和愚蠢。这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影片,充满让人心疼的生命力

1小时前
  • 心生
  • 推荐

颤抖的欲望,鲜活的肉体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动人、细腻,出乎意料地好。La Femis出身技法上难免和法国电影比较亲近,但用来表现这个主题,却恰好增添了一份自由的气息。

1小时前
  • 鸡头井。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