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湖之底

剧情片美国2018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  狄波拉·盖夫娜  丽莉·吉欧  瑞琪·琳德赫姆  克里斯·加恩  考莉·埃尔南德斯  杰西卡·马金森  丽兹·科菲  斯凯·埃洛巴  杰克逊·江恩  瑞克斯·林恩  托弗·戈瑞斯  佐莎·马梅特  安娜贝尔·德克斯特-琼斯  卢克·拜恩斯  艾莉·麦克唐纳  维多利亚·布鲁诺  格蕾丝·范帕滕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播放地址

 剧照

银湖之底 剧照 NO.1银湖之底 剧照 NO.2银湖之底 剧照 NO.3银湖之底 剧照 NO.4银湖之底 剧照 NO.5银湖之底 剧照 NO.6银湖之底 剧照 NO.13银湖之底 剧照 NO.14银湖之底 剧照 NO.15银湖之底 剧照 NO.16银湖之底 剧照 NO.17银湖之底 剧照 NO.18银湖之底 剧照 NO.19银湖之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15:12

详细剧情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新作《银湖之底》,讲述一个发生在现代洛杉矶的犯罪惊悚黑色故事,33岁的Sam(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住在洛杉矶,虽然没有正职,却依然渴望出人头地。当年轻且神秘的女邻居Sarah(丽莉·克亚芙 Riley Keough 饰)突然失踪之后,Sam决定寻找这个女人,并在城里展开了一段调查。这段调查使他不得不直面天使之城最为黑面的一面,理清与丑闻和阴谋有关的失踪及神秘谋杀。

 长篇影评

 1 ) 那天晚上,我看了一部五颜六色的黑片儿

虽然色彩鲜亮,画面明快,却仍不能掩盖[银湖之底]是部黑色电影。

付不起房租的宅男侦探,一夜邂逅了无踪迹的神秘女郎,游荡在街道不明下落的连环杀狗狂,以及银湖水面下的罪恶秘密。

©[银湖之底]

想要把侦探犯罪题材拍得耐人寻味,黑色电影显然是最合适的选择,同时也最考验导演班底的功力。

所以,这个领域总是不缺大师。

早年的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德,亦或是后来的大卫·林奇、斯科塞斯以及科恩兄弟。

©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便是经典黑色电影,[银湖之底]里山姆驾车跟踪的桥段,便是戏仿前辈

不客气的说,黑色电影是名导的试金石,它叙事复杂又精巧,气质阴郁也迷人。

而在那盛极一时的好莱坞黄金年代,必然有它一席位置。

不同于科幻、恐怖或是歌舞片那般有着鲜明的特征区分,黑色电影更像是一种气质和风格。

很难有人能准确定义黑色电影到底是什么,它可以是任何类型片,却也能自成一派。

而单从名字上看,最直观的感受还是来源于视觉。

也难怪好莱坞著名编剧保罗·施拉德在《黑色电影札记》里概括其主要特性时,大部分还是落到了画面。

就像黑色电影喜欢采用夜景布光,演员时常处在阴影里,看起来“黑色”十足。

譬如1955年的[大爵士乐队],教科书级别的打光让场景冷峻又疏离,藏于黑暗的罪恶扑面而来,光线赋予镜头太多意义。

©[大爵士乐队],没有台词,画面已说明一切

[银湖之底]里也有相同运用,阴影中的神秘人士让悬疑陡生吊诡。

©[银湖之底],跟踪山姆的神秘人

而在画面和构图上,黑色电影颇不稳定,不仅喜欢容易调度的斜光和垂直光,还好借助物件将光线切割成不规则光区和线条,以此反衬角色内心活动。

较为经典的例子是比利·怀德的[双重赔偿],风扇将内夫身后的光影切割,闪烁且焦灼,而此刻他杀人的黑暗秘密被同时猜了个八九,心情可见一斑。

©[双重赔偿],风扇切割光影表焦虑

百叶窗也是经典道具之一,分割光线效率又极富美感,十部里九部都会用,且不同场景里,含义也不尽相同。

©[银湖之底]的百叶窗,山姆住处被“猫头鹰之吻”杀手侵入,百叶窗切割的光表达他内心的惶恐

当然,除了改变光线,光源本身也有讲究,一般采用低角度照明,其能强化照射对象的表面特征,从而让画面获得较高对比度与景深,制造浓郁的压抑感。

黑色电影阴冷硬朗的画面质感便是出于此因。

©1981年的[体热],低角度照明下的角色

其实光线就算玩出花来,落脚点无非还是在“看起来黑”上,而画面为故事服务,之所以如此,关键还是在于黑色电影那看不到光的剧情。

观众很难在黑色电影里看到皆大欢喜的结局,悲观,愤世嫉俗和人性本恶才是它的常态。

就像黑色电影擅长的侦探犯罪题材,主人公通常是侦探,但绝非英雄,他们游刃于警察和罪恶之间,是亦正亦邪的反英雄。

黑色电影鼻祖[马耳他之鹰]的主角萨姆即是,搭档遇害异常淡定,情人杀人告诸警察,精于算计,总能保证自己不沾浑水,全身而退。

如此一个利己主义至上的侦探,绝不能算是好人,但这种人性本就复杂的真实感,反倒让角色充满魅力。

也是由于萨姆扮演者亨弗莱·鲍嘉的出色演绎,他成了新一代好莱坞的大众情人,更是顺利拿下三年后另一黑色佳片[卡萨布兰卡]的男主角。

©1941年的[马耳他之鹰],萨姆最后获悉了蛇蝎情人杀人的秘密,毅然摊牌

萨姆如此,近代[七宗罪]里的米尔斯更甚,该片探讨的本便是沉重的人性之恶,最后其因私愤射杀凶手的举动更是将压抑灰冷推到极点。

©作为执法者的米尔斯没能沉住气,成了第七宗罪的完成者,让整部电影落入了讽刺,冰冷也绝望的黑色电影窠臼

画面和故事整体的“黑”,或许是黑色电影得名的原因,不过,故事显然分量要更重。

毕竟,黑色电影正是脱胎于那些不太伟光正的小说。

黑色电影还未出现的30年代,美国人喜欢看一种硬汉派侦探推理小说,由《福尔摩斯》这类英国侦探小说变种而来。

这类小说以美国各大都会为背景,同样聚焦犯罪,角色基本来自社会低下阶层。

侦探总是烟不离手,生活邋遢,他们良知未泯,却因案件的深入被人性冲击,有着看透世情的犬儒与世故,同时又对建制充满了悲观和消极。

无不是后来黑色电影的主人公。

©个中最出名的小说家当属戴许·汉密特(左)和雷蒙·钱德勒(右),他俩的书几乎霸占了当时美国人的阅读时间

此外,同时期的好莱坞已然形成“八大片厂”主导的工业体系,他们几乎垄断了电影的发行和制作,大片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

然而,并非总有大制作,而片厂又必须靠不断制作电影来维持营收。

于是,他们开始拍一些情节紧凑,篇幅短小的电影来弥补大片的空档,这类被称为二线电影,多配合大片放映,相当于买一送一。

©二线电影和大片一起宣传的海报

为吸引观众,后来,二线电影开始将题材瞄准时下流行通俗的硬汉派侦探小说。

流行小说和产能过剩双管齐下,黑色电影应运而生。

©1941年,戴许·汉密特的小说《马耳他之鹰》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开启了黑色电影序幕

由于观影重点在大片,并没有人在意赠品质量,二线电影导演享有极大发挥空间,叙事尽显个人风格,摄影也极为大胆。

而当时,这些导演无不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30年代中期流亡到好莱坞的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同时也将表现主义浪潮带到了美国。

©黑色电影中的独特构图和光影运用,都能在早期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里找到影子,图为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市场调研做得好,拍摄方式耳目一新,四十年代后期,黑色电影在好莱坞风头渐盛,甚至某些还盖过了大片,实现地位反转。

1946年的[夜长梦多]便是大制作,不仅请来黑色电影侦探专业户亨弗莱·鲍嘉和著名女星劳伦·白考尔,编剧更是美国文坛巨匠福克纳。

©[夜长梦多],黑色电影本身成本并不高,花钱的地方无非在明星选择上

但是,这股势头并未持续多长,50年代后,电视开始普及,观众被大量分流,更何况那些愿意看二线电影的。

也因本身灰暗逼仄的场景并不适合小荧幕观影,两头不讨好,黑色电影终于在50年代末彻底淡出舞台。

©1958年奥逊·威尔森的[历劫佳人]宣告了早期黑色电影的终结

不过,优秀的艺术不会消亡殆尽,而会以另一种形式重生。

黑色电影亦然,短暂沉寂,马上,又在影史迎来另一个转身。

黑色电影之前,美国流行的是黑帮电影。

1920年的禁酒令间接养活了私酒贩子,滋生出一大堆美国黑帮,那会大都市每个角落弥漫罪恶,黑帮贿赂警察,美国社会黑白勾结,黑暗又腐败。

©1932年[疤面人],美国黑帮电影,讲的是黑帮的发家史

倘若说,黑帮电影早年之所以流行,只因民众对19世纪西进运动后残存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抱有幻想。

那么后来抨击建制和社会阴暗的黑色电影崛起,则与黑帮带来的社会问题不无关系。

同样,也是政治黑暗再度被搬上台面,消弭的黑色电影才得以死而复生。

60年代开始,各种民权和文化运动频发、加上越战和“水门事件”影响,政府在美国民众眼里的形象俨然幻灭。

怀疑论与无政府主义抬头,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黑色电影似乎又迎来了时候。

这会黑色电影不再拘泥于黑白,而是在彩色画面中化用早期黑色电影的光影运用,刻意营造一种黯淡的色调。

叙事多为隐喻,以小见大,令人深省,主题也更加绝望,几乎看不到任何人性闪光,对体制更是全盘否定。

这类电影又被叫做新黑色电影,1974年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是早期代表。

唐人街是个法律约束不到的腐败之地,那里生活的人自私又冷漠,恶人善终,受害者殒命的结局,可谓黑暗绝望。

©杰克以为离开唐人街便能走出黑暗腐败,然而哪里都是唐人街

还有1984年科恩兄弟的[血迷宫],错综复杂的婚外情通过娴熟的黑色电影技法荒诞戏谑,饱含人性的唏嘘。

©[血迷宫],借用婚外情讲人性,科恩兄弟处女作

到后来,从业者不断模糊边界,但凡和黑色电影元素沾边的,都被视作新黑色电影。

譬如黑色科幻片[银翼杀手],全因其阴冷的色调。

©[银翼杀手]

另有[谋杀绿脚趾]这种荒诞闹剧,由于黑色幽默的缘故,唤作新派黑色喜剧。

©[谋杀绿脚趾]

还有不抨击体制,也不讽刺人性,反而批判流行文化的[银湖之底]。

©[银湖之底]的流行文化批判桥段

它们并非当年纯粹的黑色电影,但看上去总有那么点似曾相识。

或许那是黑色电影给影史留下的烙印,它不再会消亡,而是成了一种永恒的电影风格。

1950年的经典黑色电影[日落大道]里,过气默片演员诺玛曾气急败坏说道:“我现在仍是大明星!只是银幕变小了!

那该是默片时代对有声电影的声诉,时代变迁,承载新旧物的落寞与崛起,导演比利·怀德感慨之余,似乎也预见到了黑色电影重蹈覆辙的未来。

不过快70年过去,这个未来还未到来。

眼下,电影如斯,黑色电影仍甚嚣尘上。

-

作者/夭夭酒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参考资料:

[1] 黑色电影概念详解及其根源追述, 1905电影网,2014.04.04

[2] 干货 | 肢解“黑色电影”(Film Noir),场库,2016.12.19

[3] Where to begin with neo-noir,Paul O’Callaghan,2016.02.02

[4] Noir fiction,Wikipedia,2018.10.17

[5] Hardboiled,Wikipedia,2018.12.01

[6] 洛杉矶、黑色小说和60年代,洛之秋,2015.04.21

[7] What Is Noir?,George Tuttle

[8] Film noir,Wikipedia,2018.11.14

[9] 一部教科书级的黑色电影,阿之,2017.05.09

 2 ) 太平犬的自我修养

吸引我的是密码元素,看完后感觉被骗了。

魔谷力和任天堂里隐藏着世界的真相,可以说是对流行文化深度嘲讽。

男主所追求与信仰的流行文化,在大师看来不过是堆卫生纸。

男主的理想破灭,信念消失。

只剩下找到莎拉的渴望,

一通折腾下也发现了富翁死亡的真相。

一群脑抽富豪在地下建地宫,堵死出路,带上三个漂亮女人,想着飞升。

三个女人明显为了财富放弃了自由。

loser男主也在被房东赶走之前敲响了女邻居的门。

总之电影很丧,某些理念并不认同。

吐槽:

美元上的猫头鹰、眼神方向变化、唱片倒放、零食里的秘密地图、流浪者之王,能别搞笑吗?

银湖之底的漫画太俗套了

很多东西没搞明白:

杀狗的人是谁?

面具女是真的吗?

当然,再看一遍我是没这个耐心了。

 3 ) 《银湖之底》6.5

听说是年度恐怖片,找来看到10分钟就晓得自己上当,遂暂停,掏出手机,取关公众号,想象自己往无良作者脸上啐了口唾沫,然后继续播放。

像是取了希区柯克大卫林奇以及卡朋特的边边角角,再把这百年好莱坞银幕里外的电影史野史当成佐料,竟然端上来一盘艺术片。

有些地方联系以往的阅片经历,看出点门道就略略觉得自得,更多地方一头雾水,到底是导演的追求失了控,还是单纯自己图森破,讷讷地也只好一言不发。

倒是有个地方挺好懂,卢瑟男主显然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杀狗贼,在他的幻想里冶艳扮相的女人们狺狺狂吠,所以他想杀的,又何止是狗。

20190323

 4 ) 当臭鼬变成了狗狗。

4星,影片风格复古,套用了各种经典老电影桥段组成大杂烩故事,拍摄出了好莱坞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生活乱象。更有邪教、家族等等无情出场演绎。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家境还算不错的小伙寻梦好莱坞,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失恋后,走入了邻居老太太的家,过起了寄居生活,无奈的选择了很多狗狗(好莱坞女孩)那样的被包养人生。完成了从臭鼬变成狗狗的过程。

 5 ) 向流行文化开炮

该片是当前看过极度离谱但所有的离谱都符合当前叙事这种极度奇怪的影片。影片具体地点放在洛杉矶好莱坞、流行文化生产地,影片拍摄选址就已经充满讽刺意味。导演刻意的用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来构建剧本制造不合理的感觉,在加菲第一次读完银湖之底漫画后一系列我们似乎认定这一切都只是加菲的想象片段导演在这里特别鸡贼的反馈观众”是,也不是”每一场戏塞满了现代文化的产物,找彩蛋、揭谜语每一个单独的元素搭配起来都极度不搭调但这种不搭调也恰恰体现流行文化最好的方式。而对找彩蛋、揭谜语这种大众觉得在流行文化中获得参与感、满足感的东西则被导演最终解释为不就是资本为了挣钱和控制阶级的把戏嘛,这个点我太喜欢!第一次看到这么有力的开炮整个现代文化。

本片的视听语言奇怪的恰恰好,大部分以宽银幕镜头人物居中构图。留大部分空间塞满符合和细节元素,让观众自身也投入猜谜的参与感中但最终会发现啥不是只是一种玩笑罢了。也是对漫威为主这种娱乐电影塞满了现代符合彩蛋的一种有力讽刺

 6 ) 繁花之下,尽是枯骨

很长时间不敢写影评了,因为越写发现错的越多,看人家影评写的各个精彩绝伦,对导演顺手拈来,对各种电影的专业术语简直是熟悉到不行。自己一个外行,除了写一点自己对剧情的分析实在是不敢说的太多。

回到对电影中的讨论来,首先看剧情有几个疑问:

猫头鹰面具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用来杀害那些疑义者,阻挠者?那作为男主角的另外一个引路人--阴谋论作家,他是一个男人? 猫头鹰面具一个裸女又是有什么能力杀害呢?那赤身出现在监控录像里面的面具是真实的么?

男主角在阴谋论作家死后 偷偷从窗户进去的时候,那个窗户已经是被掰开的状态?那这个时候是不是杀手掰开的然后潜入呢?

整个寻宝之旅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第一次进入地下墓地只是其中一个富人的临时场所,男主角逃出来的时候为什么从超市冷藏柜里面出现呢?是不是真的存在着一个通过不断的线索找到好莱坞的密码的过程呢?

sevens的女儿是真的在湖中游泳的时候被子弹射杀了么?是男主角的幻想还是真实如此呢?

导演企图表达的,和电影呈现的,已经是亦真亦幻的状态,因为很多在剧情上无法衔接的地方。是否这样的状态会降低观感的体验呢?是刻意的么? 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首先从男主角的整个的“颓”的状态来说,也许就说明了整个好莱坞就是颓废不堪的。同时通过操纵无人机的偷窥者的口里面,也说出了导演的话:每一个都是妄想者,偏执狂。

假如我们真的认为男主角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那么就是最核心的故事就是:

一群活腻了的富翁,追求所谓的“自我升华”的过程。但是导演表达的不是富翁,而是那些枯骨。

刻意的通过男主角的眼,看到太多的青春少女,被洗脑之后,痴迷于物质,习惯于出卖肉体。最后已经到了可以赴死的地步。

拍一个独立电影,就认为自己是演员。自己5,6个月的婴儿的时候,在电影里面出境了,长大了来到好莱坞,觉得自己是演员。一方面做应招女郎,她们习惯于挥霍自己的青春和肉体,而且还沉醉其中。

阴谋论作者在开始的一段海报的快速插入,还是表达了在社会宣传中,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地位,通过不断的性暗示的图片,来告诉女性:你们应该取悦男人,也告诉男人:女人是为你们服务的。

最可怕的是在于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最可怕的场景来自于男主角和女主角对话的内容,在已经知道自己毫无生还的机会,为了享乐已经默认接受这样的结果。女主角还算是无奈接受。在男主角这边,面对面的“国王”的妃子,还在幻想这所谓的“天国美景”。

是否真的是所有你看的,你只能看到的,只是为了某些,某批 更高层人为了某种目的让你看到。因为要你臣服,所以要不断的暗示你,你就是你,你只能是你,你只能如此。这些阴谋论的出现是导演的心思还是导演赋给男主角的心思?

为了让你迷茫,用不断的愉悦迷醉你,用不断的语言,美食等迷醉你。

当初迷茫的时候,当你迷醉的时候,当你沉浸其中的时候,是不是就是某群人的获利之时呢?

导演也许自己就是矛盾的,他想表达的太多,而没有专一,一股子混乱的感觉。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联想了三个电影:记忆碎片,洛城机密和黑色大丽花。这个电影在风格上和要表达的意图上,和上面的三个都占了一点点边。但是混乱之下,各种线路不统一。我本来还想说一个 逃离拉斯维加斯,但是 逃离拉斯维加斯的结果是好的,而且结局是真的升华了。但是在这里结局好像还是继续沉溺与其中。

最佳的片段在于:男主角偷偷翻墙找到了所谓的“作曲家”,然后拎起吉他,将“作曲家”的脑袋杂碎的情节。--那男主角的不断打击是不是真实的呢?

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很多:

1 老电影的情节的植入 2 “作曲家”的隐喻 3 “杀狗人”和“猫头鹰面具” 4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墓碑上面的名字,有更多收获。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

男主角的经济问题:

首先,我们对男主角的身份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一:他不是那么穷,首先他到了外面酒吧和欢愉场所其实他是自己付钱的。另外他还有一辆野马,还有就是从他和家人的电话来说,他家里应该还不算是穷。同时他还有钱打电话找应招女郎-shooting star..但是他距离流浪汉只有四天的距离,四天之后就被清理出局了。

男主角的心理问题:

另外:他对好莱坞是迷幻的,一方面沉醉之中,一方面对其对其又是恐惧的。有几个表现其妄想的场景:

1 幻想女主角游泳之后不停的狗叫--这里不仅狗叫是假的,连女主角都是不存在的

2 在女厕所被攻击时候将斥责的声音变成了狗叫声音

3 归家途中妄想被人跟踪

还有每一次的冲突之后,男主角总是在睡梦醒来的样子。。。这里引入了另外一个点就是看起来男主角幻想这女主角有一席变成了狗,然后在厕所里面包群女想成了狗。这里面的狗是否代表了别人的宠物e意思,还是说男主角内心把恐惧之物认定为狗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不是真的是男主角杀了那些狗?

也许好莱坞真的像电影里面出现过多次的墓地,那无数的墓碑之下,埋葬了数不清的青春无知的枯骨吧。而无数的青春年少就像繁花一般,无知的开放,无人知的凋谢。。

 短评

极有野心。如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以失语者寻找失踪者的母题开启生存力与毁灭力的博弈,失语者渴望倾诉却难觅知音,失踪者去向成谜却无人问津。这简直是我最迷恋的题材,一种以流行文化为武器对旧秩序的控诉和以旧时信仰为证词对新潮流的预警。嬉皮士的欲望被挤干了,留下硬不起来的阳具和喊不出口的呼号。但影片看下来还是失望,根源在于主角仅有行动力没有参与感,他从始至终保持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一切周遭无法与他自身产生任何联结,这导致他只能被困在以真相为地基构筑的迷宫之中,而无法真正走出迷宫。所以观众只能看到当下,而过去和未来,仅成为一种道听途说式的神话。

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不管是希区柯克、卡朋特还是林奇,这么一锅大乱炖竟然还能保持一定的怪咖整体性实属不易。

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电影始终让人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故事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悬念,男主角试图去解开谜团,最终也只是解开了一部分,关键就是导演还是有意去解释悬念了,而且借助这个悬念把批判的主题讲的似是而非,换作是大导演,可能就不按照类型电影的套路去讲这些悬念了。导演在片中杂糅了各种好莱坞的元素,简直就是视听风格方面的迷影盛宴,这部电影的风格也类似于希区柯克、大卫· 林奇、罗伯特·奥特曼或者库布里克之类的大导,不过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只是保持了强烈的影像风格,在批判好莱坞阴暗面和最后那群“神人”的精准状态上,并没有能够很深刻,也让这部黑色电影更像是一部WTF神棍片。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神秘主义意识流符号电影,符号之间呼应很棒。之所以碎片化的桥段符号没有显得一盘散沙,是因为编导构建了密码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悬念,轮番牵引故事进展。音乐强行渲染情绪,强对比度摄影,引用老电影片段…本片堪称希区柯克电影和B级片的混血儿,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致敬。

12分钟前
  • 小A
  • 推荐

银湖比喻好莱坞。银湖之底就是好莱坞的阴暗面。像个暗黑版的成人童话,将一些现实截面和幻境般的想象绑缚在一起,混杂大量向好莱坞黄金时期致敬的东西。不过,它的娱乐性并不突出,后半段创作乏力,还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诉求倾向,这让前后有些拧巴。私人很喜欢,表白加菲。

14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基本上是一个付不起房租的宅男,因为恋物癖无法抛下房内的物件,而不得不在精神上把所有物件印刻一遍的过程。最后从邻家望向空屋,是一个彻底的告别。某种程度来说重复了一遍《It Follows》当中的成长叙事。对于一个神秘主义电影来说,缺乏真正的神秘形象,如林奇之蓝盒,希区柯克之螺旋。

1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我佩服这个剧本,多种重复出现的元素:狗、一男三女的组合、解码,嵌入在多种媒介中——包含电影、音乐和电子游戏,以侦探片的剧情框架,搭配梦游式的叙事节奏,精确的统合多个重复的意向并让它们为叙事服务,包容在一个对流行文化、社会结构进行后现代阐述的主旨里。它有导演对复古电影美学的尝试、怪癖的趣味和严密统筹全局的设计。虽然全片节奏缺乏起伏,哲学性上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那些决定了几代人音乐口味的匿名音乐家、无土地的流浪国王、流浪汉群体的符号体系、能让你“发射明星”的小演员兼职公司、揭发性爱意识形态的收藏家之类设定,我觉得很天才了,随处可见前后细节上的对应(比如杂志封面上倒挂的女人脸与富翁女儿的死状)。加菲尔德犹如梦游仙境,在和各路奇人的交接里,一步步深入流行文化之背面的黑色童话世界

2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评论注定两极分化。迷影人士会喜欢他的怀旧和致敬,类似B级片的拍法也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观影像在回顾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然而肯定有人会讨厌这部电影,配乐基本没有停过还强制灌输情绪,剧情生涩且弥漫了一种死宅直男的宇宙观。当然了,加菲太可爱了就算是死宅直男还是一样金光闪闪,又裸又黄惹人爱。

2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哈哈,好像又两极了,不过我超爱。带着恶趣味的宅男片,带着复古感的神秘主义,新黑色电影感觉,又满满的电影梗。神秘的女孩与充满好奇心的男孩影片好像小男孩的异想世界,时刻寻找各种似有似无的线索,去发现所谓的秘密,各种对我胃口的梗。小加菲对肢体的控制非常棒,演出了宅萌感,还各种露屁股。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位新生代创作者扛过了美国电影的天真大旗,如前辈们一般,极尽叙事的牵引力。

27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银湖之底》又是一部迷影电影,拥有对流行文化的讽刺,人们崇拜虚构的影像、偶像,犹如“恋物癖”。宗教主义不再能填补心灵的空白,娱乐人物趁虚而入。导演以邪典+黑色电影的姿态夹带私货构成一道道迷影密码:《后窗》的偷窥,《迷魂记》《粉红色杀人夜》的跟踪,《七重天》的珍妮·盖诺,《愿嫁金龟婿》《濒临崩溃》的梦露,《无因的反叛》的格里斯天文台,《漫长的告别》里坦胸露乳的邻居等都能找到出处。

3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A / 一篇游荡于瑰奇无比而又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建造自我瓦解的景观社会与流行文化论文,一次挣扎于焦虑又遁入虚无的狂欢历险。欢迎来到It Follows之后的成人世界,危险而神秘的东西早已光芒渐逝,你我只得坠入从未被言说的清澈湖底。不是一部惯常意义的迷影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黑暗甚至于黑暗本身的同等空洞的黑色电影。

3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为我逝去的两个小时……哦加上红毯大概快四个小时,心疼自己的双脚。媲美大卫林奇?这个美国玩笑大概是美国媒体才有脸开吧……

34分钟前
  • 悠客
  • 较差

在洛杉矶,他们管囚禁叫自由,管墓地叫天堂,嫁给金龟婿是毕生夙愿,扬名立万是最高梦想。性感模特脱下衣服独自哭泣,独立演员登报从事色情生意,哪个富人将在湖底饮弹,哪个作者会在午夜割喉。眼睁睁看着少女献祭,却无能为力。裹着气球起舞,戴着面具求生,在流行文化里探寻暗语,终被流行嘲讽揶揄。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Cannes71# 真是特别讨喜的迷影片啊,戛纳圣丹斯两边都能讨好的片,本身又是个WTF的逗逼黑色电影,梗虽多但用的比较逗(比「头好玩家」好玩多了),视听也比较有想法。对大众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操纵性的讽刺也很有趣。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拉拉蓝的平行时空里,这首既清新又重口的小情歌,祭奠彗星过境般一瞬而逝的流行文化。像玩儿了两个小时通关的cube escape,恨不得瞪大眼睛把每个梗都接住,但是在爱好广泛的导演面前,我输得心服口服。看把加菲厉害的,打超级玛丽都知道找隐藏关了!

46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在戏仿已经用滥了的今时今日,用黑色喜剧拍一场大型的“流行文化虚无狂欢”,拉扯一堆希区柯克柯南伯格林奇大杂烩。如果说《爱乐之城》是毕恭毕敬的“好学生”论文,那么这个则是一堆歪点子的“差生”草稿。它们同样不涉及批判好莱坞的维度,而选择“暗色童话式”讲法,给人展现这里的“致命诱惑”又让人触摸不到。其实像这样琳琅满目的作品也有好的一面。不是柯南伯格的《星图》那种非打击痛点不可,而是把一切归拢到趣味上,但趣味才是真相。反正我们已经接受了好莱坞仪式化的偶像塑造、崇拜与遗忘的面目,也已经接受了这场浩大又时刻在过时的文化动荡,那就随波逐流吧。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是的,我知道,一定有人能够头头是道地分析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论。那只有三种可能:1. 你们都是大师;2. 你们对自己不诚实;3. 你们对别人不诚实。随你们怎么说吧,反正我看着像狗屎。

51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很差

又臭又长不同材质段落完全无法统一。

5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天天吃垃圾食品撸管打电动沉迷弦外之音的宅男是不会有加菲这种身材的好吗!pop culture 心里苦,这部才是真·3faces😂村夫实力出镜,以及讲真我能看俩小时超级玛丽

59分钟前
  • 🌈哈尼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