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科幻片美国2012

主演:苏拉·沙玛,伊尔凡·可汗,拉菲·斯波,阿迪勒·侯赛因,塔布,阿尤什·坦东,加塔姆·贝鲁尔,阿彦·汗,穆德·阿巴斯·卡勒里,维比什·希瓦库玛,热拉尔·德帕迪约,詹姆斯·斋藤,俊·奈托,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沙拉万提·塞纳特,王柏杰,柯一正,黄健玮

导演:李安

播放地址

 剧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6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1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1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1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16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1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18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19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5:12

详细剧情

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拉菲·斯波 Rafe Spall 饰)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伊尔凡·可汗 Irrfan Khan 饰)的传奇故事。派的父亲(阿迪勒·侯赛因 Adil Hussain 饰)开了一家动物园。因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苏拉·沙玛 Suraj Sharma 饰 )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老虎。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意外开始了……

 长篇影评

 1 ) 全面回忆:一艘船,一座海,一个上帝

相比于原著,电影在第二个故事的表述上要温和得多:少年始终没有说出自己吃了厨子。但电影的隐喻则让人更加不安,因为那座岛宛然一个女性的模样,似乎暗示着少年最终吃了自己的母亲!还有一种解释更重口味,他一直留着母亲的尸体作为感情的依恋,他没有直接吃尸体而是蛆虫。
-------------------------------------------------------------------------------------


48小时内看了两遍,因为放不下心中的疑问。第一遍是视觉的洗礼,第二遍是意象的阅读。
第一遍领略的是第一个故事的浪漫。那是用美到让人心碎的画面,讲述的一段天方夜谭般的传奇。
第二遍审视的是第二个故事的残酷。当少年略带调侃地开始讲述,很多人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只需一个长镜头就讲完的故事,会一下子将前一个故事击碎。
但如果你相信了第二个故事,就相信了又一个“谎言”。你或许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调查员选择了第一个故事?又为什么这是一个“让人相信上帝”的故事?


【小清新背后的重口味】
相比于原著,电影在第二个故事的表述上要温和得多:少年始终没有说出自己吃了厨子。
其实少年在濒死边缘遇到的那座食人岛,就是他因饥饿而丧失意志后,终于开始吃人的隐喻——书中关于那些海草的描述,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血管(见附注);而电影里那漫山遍野的狐獴,多像爬满尸体的蛆虫。
但电影的隐喻则让人更加不安,因为那座岛宛然一个女性的模样,似乎暗示着少年最终吃了自己的母亲!还有一种解释更重口味,他一直留着母亲的尸体作为感情的依恋,他没有直接吃尸体而是吃蛆虫(帕克就吃着狐獴)!

从电影里一晃而过的几个镜头来看,少年在船身上标记的天数不过几十天。按原著中的说法:两个星期后食物就见底了;再两天后,水手被截肢,随后死去被厨子肢解;之后的事件就都模糊了时间单位,而少年的漂流是227天!而对那段漫长的经历,少年只是说:“孤独开始了。我求助于上帝。我活了下来。”而对于一个能把圆周率写满四块黑板的人来说,记忆不应该这么混沌。

【理查德•帕克是谁?】
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名字的来由和少年很相似:都源于一个误会,都和水有关(老虎原名“口渴”)。这暗示着他们的两位一体。
在电影中,海难之前的轮船上似乎没有看到帕克的身影,但海难之后它却踏波而来。故事在这里已经偏离了现实感——因为恋人阿南蒂的话,老虎成了少年自我对话时虚构的倾听者。但帕克是谁,在故事中变换着不同的本体。

●帕克=少年
○看似凶残的厨子,却是少年的恩人——要不是他扔下救生圈,少年早已在一开始就被大海吞没。但在第一个故事里,是少年扔下救生圈,意外救上了老虎。在这里,少年扮演了厨子的角色。或许是他不肯承认这样的善行,出自厨子这样的恶人。或许少年在反思:如果厨子没有一念之仁,就不会有之后杀戮,而自己也不会被杀。救上的少年,却是反噬的猛虎。

○当鬣狗咬死猩猩,少年怒不可遏,猛虎适时扑出,杀死鬣狗。这里的猛虎当然是少年复仇心的外化。
值得注意的是,老虎上船后就没有露面,合理的解释是躲在油布之下。至于鬣狗如何上船,是四只动物中唯一没有交代的,第一次露面就是从油布下钻出来。鬣狗和老虎怎能共存?合理的解释是,老虎是善与恶的结合体,鬣狗是老虎恶的分身。

○当老虎落水而无法上船时,少年在挣扎之后,选择了仁慈。
第二个故事中,厨子杀害母亲时,少年逃上了筏子。如果厨子为免除后患,至少可以隔断连结的绳子,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书中写道“他留着我,就像留着内疚的良心”。这时少年又化身厨子,而老虎又变成了少年。少年用这种方式重温厨子的“心路历程”,是对自己杀戮行为的一次内省。

○少年边哭边杀鬼头刀鱼的过程,似乎是他杀厨子的重演(一是厨子没有反抗,就像鱼自投罗网;二是第二个故事里,少年说那时厨子钓上一头鬼头刀)。之后他回到艇上驯服老虎,则是他规训被唤醒的兽性的具象化。这之后,帕克和他合为一体。失去了虎视眈眈的对手,少年感到了孤独。于是老虎有了星空下寂寞的背影、伤感的凝视,有了深海里的幻境,有了在暴风雨中的仓惶和奄奄一息。

●帕克=厨子
第二个故事里,少年提到厨子吃老鼠的经过,所以吞下老鼠的帕克,又成了厨子的化身。
旅程开始时出现的那本幽默的逃生手册,其实就是少年写下的故事。那时救生艇上有四个人,所以他还乐观地把逃生,想象成可以打牌、集体唱歌的轻松之旅。但当他发现船上不和谐的气氛,他只好用写故事来保持意识的清醒。
他把凶恶的厨子想象成“帕克”,想象用马戏团的招数来驯服,以此享受精神胜利。或许是孤独中思考,他还把厨子当作有利的存在:因为恐惧,所以保持警醒;因为要喂饱它,让我有生存的欲望。

●帕克=?
走向丛林的老虎到底没有回头,它是不堪回首的回忆,还是曾经纯真的年少?
获救后的少年,已懂得父亲所说的“社会复杂”,独自走进社会这座大丛林,他已学会保护自己。所以他编造了第一个故事,即便在追问下说出的第二个故事,也是有选择性的真相。
又或许那是曾经纯洁的信仰,少年在饥饿的驱使下,来不及挣扎,来不及“告别”,就违背了信仰。所以当他重回文明世界,望着信仰离他而去的背影,“我的心都碎了”。

【与上帝同在】
●十九世纪英国的一个吃人事件,因为哈佛公正课而为人熟知:困在救生艇上的三个船员,靠吃了一个叫“理查德·帕克”的少年而活了下来。但获救的他们,以杀人罪受到审判。他们幸存的肉身,却被社会唾弃。
小说让“帕克”化身猛虎完成复仇,目的在于迫使读者重新审判这一案件。故事情境从西方移到东方、人物关系的复杂化(亲人、敌人、朋友),以及主角的多信仰背景,都是希望能丰富读者思考的角度。
试想,如果日本调查员不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那少年是否也要遭到同样的命运?调查员的选择,是相信了一个少年的无辜,并给了一个孤儿以希望,这无疑是与上帝同在的善举。

●电影开头用了很多笔墨讲述少年的多重信仰。但在漂流过程,少年呼喊的却是上帝;当别人选择相信他的故事,他总说:所以你和上帝在一起。
这或许与基督教的圣餐有关:每个教徒分吃一小块面包,代表吃了耶稣的肉;喝一口酒,代表喝了耶稣肋骨下流出的血,以此“悄悄地和基督结合在一起”。
所以少年在内心,选择用基督教义,来诠释和宽恕自己迫不得已的吃人行为。

【主题:信仰与人性的挣扎】
宗教信仰多有饮食上的戒律,当面对饥饿,是遵从信仰还是顺从人性?
母亲因为素食问题和厨子争执,因为屠杀水手而扇厨子耳光,但后来她也吃厨子用水手的肉饵钓上的渔获(原著中,她甚至因此与厨子谈笑风生),这与吃水手的厨子有什么区别?
厨子就是邪恶,少年就是正义的吗?正如老虎和鬣狗,其实对其它动物威胁最大的是老虎,只因鬣狗施暴在前,老虎发威在后,似乎就分出了正邪。厨子是作恶了,但他保留了人类的底线:羞耻心。面对少年的复仇,他引颈就戮完成了忏悔和救赎,并用自己的肉体拯救了少年。
一个藐视宗教信仰的恶人,最终成圣。一个有多个信仰的少年,最终吃人为生。无论是否有信仰,其实最终殊途同归。正如电影中的那句话:多信仰其实等于没有信仰。

【关于回忆与未来】
少年曾把食人岛当作世外桃源,不想离开,这显然暗喻着他因吃人而自暴自弃,不想重返人世,直到发现果实中的牙齿。按少年的说法,这牙齿属于前一个被小岛吞噬的迷失者。关于牙齿的寓意,是我看不到答案的谜团。(岛上的湖显然象征着胃,是否少年在母亲的胃里发现了牙齿,由此醒悟虔诚的母亲为了生存,也容许信仰与人性妥协,从而解开了心结?)

原著的狡猾之处,就在于毫不隐瞒地说出了两个故事在主干上的呼应,但对细节上的隐喻却讳莫如深。而当这些细节变成具象化的画面时,隐喻的符号就更加盘根错节。一个自以为是的读者和观众,注定会忍不住过度解读。而答案就像无理数π,无穷无尽。

选择怎样的答案,决定在你心目中,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正如少年选择的回忆,决定了他选择的未来。把困顿想象成勇气,把不堪想象成童话,那未来依然会是一部传奇。


---------------------------------
附注:
原著吃海草片段:海草的横截面上有两道同心壁:呈非常鲜明的绿色的外壁是潮湿的,有些粗糙,内壁在外壁和草芯之间。由内壁和外壁所形成的两根管子之间的分界非常明显:中间那根管子是白色的,而包裹在它外面的管子是绿色的,越接近内壁颜色越浅。我把一根海草放在鼻子下面。除了令人愉快的植物香气以外,它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气味。我舔了舔。我的脉搏变快了。海草里含有淡水。

原著吃厨子片段:他的心脏很难弄——连着那么多管子。我还是把它挖出来了。味道很好,比海龟好吃多了。


-----------------------------------
其实这个故事还可以有更重口味的解释:
四只动物就是一家四口!患麻痹症的父亲不正是瘸腿的斑马?鬣狗是哥哥。
但这种解释的漏洞在于,电影中没有渲染哥哥的狂暴性格。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从父亲开始,一家人根据长幼顺序,自愿牺牲自己。这可以解释,少年为什么在救生艇上呼喊对不起亲人。


 2 ) 你选择了你的记忆,和生活。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3 ) 生活中的神蹟


過了好多好多年,莫言終於來到了世界中心,說出了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身難忘。』

莫言的母親被捉住,看守人走上前舉起手臂的那一剎那,就該從林子裡衝出來一頭餓虎一口咬死看守人。現實中當然沒出現老虎,否則恐怕也沒有後來的莫言了。現實中也沒有忽然刮起飛沙走石的大風把看守人眼睛迷住好讓莫言救走母親,現實中也沒有忽然來一場七級地震教看守人摔斷了腿反倒讓莫言母親救難扶傷。現實中也沒有小莫言跑回來擋在母親身前沖看守人叫道要打就打我吧。現實中更沒有莫言母親忽然變成了一隻野兔一溜煙跑不見了。現實中只有殘酷、怯懦和悔恨。現實,那存在於莫言回憶中的現實,在它裡面,只見無助的母親,和莫言無助的凝視,而不見莫言。

於是我們忽然懂了為什麼人要說故事,為什麼故事總要一再回到那最痛苦的記憶現場去上演,為什麼故事會既魔幻又真實,既殘酷又天真,既張狂又怯懦。最重要的是我們忽然懂了為什麼我們無權要求說故事的人去改造世界。就算世界大同,人人都變得像羔羊一樣溫馴,那天在麥田發生過的事終究是發生了,定格了,後來的世界再怎樣美好也於事無補。傷痛也不可能因為現實中的報仇或清算而消失,就像莫言的母親多年後說的:“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故事,它是為了過去那個受苦的自己和母親而說的,為了療傷,和安魂。

忽然懂了莫言的演講,就在看了電影《少年派》之後。這兩個文化事件幾乎同時上演,互相印證,彼此補充,而帶來奇妙的啟示。對我來說,這就是一種生活中的神蹟。生活中的神蹟,它經常在旅途的冬夜降臨。

 4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今天有幸参加了李安导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首映礼,观看完影片后深有感触,震撼许久,情动以书之。
本片开场的时候出现了许多动物,动物的背后是人工画的墙壁,配合着独具印度特色的歌曲,将故事带入一个印度动物园的背景环境当中,为主角的家庭出生以及后面对其姓名来历的介绍作以铺垫。当我听到清脆而欢快的竖琴声随着鹿群得跳跃而律动时,我便开始注意到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之间的契合。在后面的剧情里,场景的变换和音乐的配合,不断地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主角的内心世界中,感受着主人公pi的心态发展。
本片刚开始以口述的方式,讲述了pi在少年时遇到一次船难,家人在那场船难中都丧生了,只剩下他和一只孟加拉虎随波逐流的故事。虽然故事中有许多漏洞,但因为场景多有玄幻色彩,故事更是离奇古怪,所以我便将这个奇幻漂流的历程看作理所当然的科幻之作。那时我认为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求生的渴望,人与猛虎友情的美好,以及面对危难时的勇气。后来少年pi向调查人员讲述故事的另一个版本的时候,我有了一种错愕感,开始思考到底哪个故事才是真的,以至于我才渐渐明白,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远不止这些。
从第一个故事,能发现很多漏洞。船员不可能在船发生故障即将沉没的时候,离开救生艇,老虎和其他动物在笼子里关着不可能跑出来,救生艇的生存手册中不可能告诉幸存者如何驯服猛兽,香蕉不可能漂在水面上,老虎为何不在和豺狼同处棚下的时候就吃掉豺狼,人在船上不可能看到海洋深处大王乌贼吃鲸鱼,植物吸收了人类的尸体不会把牙齿留在果实里,还有那个食人岛存在与否等等。倒是第二个故事显得合情合理,船员没有跑出救生艇,动物也没有跑出笼子,他妈妈可能是看见孩子一个人出去不放心所以跟出去暂时幸免于难,后来拿着香蕉游泳上了救生艇。对于一个只吃肉食的厨师来说,压缩饼干根本不算是食物,所以他宁可吃老鼠,宁可吃人,直到他看到pi的母亲被鲨鱼分食才心有悔悟,所以任由pi杀了自己报仇。第一个故事似乎有意设置这些漏洞让观众们明白那个故事是假的,它虚拟却美丽,而第二个故事现实却残忍。而这两个故事都是pi的亲身经历,可见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pi的主观内心世界,而第二个故事却是真实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斑马是水手,猴子是他的母亲,豺狼是厨师,老虎是Pi,那“pi”又是谁呢?
所以,我不禁重新思索这整个故事的脉络。Pi小时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信奉神灵信奉爱来得到心安,后来他喂老虎的事情惊醒了他爸爸,让他爸爸感觉到应该早点让他孩子认清现实,不然说不定以后会遇到危险。所以从看到那只孟加拉虎捕食的时候开始,那只老虎——也是一种现实主义思想便深深植入了pi的脑袋里。所以从那时起他的精神世界便产生了分歧,两种思想在他脑袋里面斗争,所以他一直很迷茫,一直不快乐,所以他后来在救生艇上才会问猴子,你的孩子呢?是啊,老虎,“pi”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呢?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心爱的女孩,他从逻辑的角度去理解女孩的舞蹈,那女孩笑了。这一笑可能是笑pi跟踪她的理由居然是为了知道她舞蹈的含义,可能是被pi理性理解舞蹈的方式给气乐了,也可能是觉得pi善于思维与众不同挺有意思,也许每种都有吧。后来pi给女孩看老虎,女孩的一句话重新点燃了pi童年时的那份感性思维。也许那一刻pi觉得自己小时候也许是对的,但现实在这时候给了他重重一击,他不得不离开印度,离开女孩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他的感性思维也不得不接受理性的现实。
后来遇到船难,残忍的现实尤其是厨师杀死了他母亲的时候,pi的现实彻底击溃了他感性的一面,他拿起刀子杀了厨师,这个时候他心中的那只深藏已久的孟加拉虎彻底出笼占了上风,这正合第一个故事中为什么孟加拉虎在豺狼咬死猴子后才突然出现的疑问,也就是说,那只“老虎”其实是pi内心中现实的残忍的理性的一面,“pi”自己则是感性而有信仰的一面。
在“老虎”出现后,“老虎”一直处于上风,他想驯服却一直一筹莫展,即使后来和“老虎”也算和平共处,却也仅限于此。生存手册当然不会告诉“pi”如何驯服猛兽,那只是“pi”的感性一直企图征服理性的过程,不过从“老虎”的表现来看,似乎最终还是理性占了上风。甚至鲸鱼出现的时候他只是悲哀自己的事物被卷走了,却不是如观众般感叹鲸鱼的美。这种反差也从侧面表现出这个阶段的“pi”的理性心里。
于是就这样漂流若干天,直到有一天“pi”看到了一艘船,他努力与那艘船取得联系,但却最终眼睁睁看着那艘船消失在海平线,那时的“pi”失落,无助乃至绝望。可能是人在绝望的时候最需要信仰来给自己带来新的生命,就这样,几天后的一个夜里“pi”看到“老虎”在望着海面,“pi”也望向如镜子般宁静的水面,那里他看到了回忆。大王乌贼吃鲸鱼是他想象中的画面,鲸鱼甩出那些动物园中的动物,是“pi”看到海里的生物所产生的联想,联想带动回忆,回忆不断出现,他甚至看到了他的女友,那个勾起他年少时感性思维回忆的女孩,“pi”从女孩的印堂也是东方文化中“点慧”的慧心进去,感受她的灵魂。后来他回忆起了那场让他失去一切的海难,也许他这时终于明白其实他失去的不只是财产,动物,家人,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他最初的信仰,也就是这一刻,“pi”的感性重新发挥出作用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他。导演让那艘船始终出现在画面的中心,乃至第二天朝阳升起却始终不消。表现出这个念头在“pi”的心中烙印之深,也许也就是从这时起,“pi”才在心里产生了与老虎,猴子,斑马和豺狼在船上的幻觉吧。长期的孤独和现实带来的无助和绝望,容易让人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意识当中,他宁可相信这幻觉是真的,世界是美好的,也正因此他才有希望活下去。
于是在他遇到暴风雨,看到天上出现的神光后,他对天膜拜,这时他的感性彻底打败了理性,所以在那次暴风雨后,“pi”安然无恙,而“老虎”却遍体鳞伤。
然后“pi”莫名其妙的登上了一座岛,李安导演在这里对“pi”的行为和心态描述得特别细腻,“pi”看到岛屿后,第一个反应不是“我获救了”,而是看到什么吃什么,到了水潭,一边游泳还一边不忘顺便喝几口淡水,老虎也有充分的鼬可以吃,这对于他们来说正如人间天堂。可到了晚上,清水变成毒潭,森林暗藏杀机, “Pi”称之为“食人岛”。
这个岛很有可能是“pi”在选择跟随信仰之后幻想出来的,是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它正预示着现实社会,岛上的鼬就好像我们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得看着外来的事物,却对这外来事物的危险丝毫不知。老虎吃了鼬,其他的鼬就在旁边却不闻不问,似乎与自己无关,这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冷漠。人们辛辛苦苦创造了财富,却经常被别人窥觑乃至掠夺,正如“Pi”在树上搭了床,却被鼬鼠不断侵占,“Pi”很反感的想赶走这些鼬鼠,却无奈百赶不绝,看似滑稽可笑却独具讽刺意味,发人深省。这岛上动物和植物的食物来源都是别人的尸体,所有美丽的只是表象。远远望去这个岛如同一个巨人的尸体躺在海上,这座岛的本身也许就意味着死亡。这就是现实,让人沉沦,令人迷失,美丽而残忍,人多却冷漠,繁荣昌盛是以森森白骨为代价,充满诱惑却杀机四伏。但人不是非要依赖于那些虚荣,欲望,利益才能活得更好,其实我们还有主观世界的精神追求。所以pi最终选择离开这座岛,离开那所谓的现实主义。
最后“pi”终于到了岸上,来到了墨西哥。他看到“老虎”站在森林观望,然后自己就晕倒了。“pi”醒来后当然看不到老虎,因为救他的人送他去医院,这时的他已经回归现实当中了,“老虎”不过是他幻想中另一个自己,其实自始至终他只有一个人。那时的“pi”向往美好,重回信仰,所以当调查人员问他漂流经过的时候,他很自然的把脑海中的幻想当成现实告诉了调查人员,直到调查人员逼人,他才不得不接受那残酷冷漠的现实,含泪痛苦的说出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Pi被救海岸的拍摄地点其实不在墨西哥,而是垦丁。画面中,垦丁近乎完整的拍录下来。加上整部影片那独具东方特色的梦幻的场景,含蓄地透露出李安导演的归根之情。
本片把大量篇幅用于刻画和描写pi幻想中的那个故事一,让观众对那个故事充满认同感,而最后那短短几分钟对故事二简单的叙述却是神来之笔,引导人们去对比,去反思,去发掘。这样的剧情安排,让观众们感受和认同主观世界的美,找到那失去已久的童真,可谓匠心独运。
剧场结束后,我一时不愿离去,久久不能释怀。作为3D影片,新科技给观众带来的全新体验虽然很吸引人,但我却觉得这种所谓吸引,比起电影本身的设计和内涵来说可谓小巫见大巫,一味追求3D和特技效果无异于舍本求末。不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却很巧妙的利用了这种3D影片的真实感,比如老虎扑向豺狼的那个镜头。导演利用3D特效让全场观众震撼,在回顾这段剧情的时候都心有余悸。用这样的效果来表现,pi在现实中情绪的爆发,恰到好处。同样的,因为3D效果的真实感,让观众在猛虎与少年pi的对峙过程中,时刻心悬一线,这样的情感其实也正是主人公pi当时的感觉,让观众身临其境,令人钦佩。电脑特技则在描述第一个故事的幻妙场景中用来渲染和烘托场景气氛。给观众带来一种极其华丽的玄幻感,而这样的场景正符合pi的幻觉世界,在表现主题,推动剧情,渲染情感的同时,虽然也悄悄暗示着故事一的不真实性,但却令人难忘甚至宁可信以为真。
可以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给人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思索
主人公pi,由π而来。π是圆周率,是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它约等于3.14,我们却永远无法计算出π到底等于多少,就好像用科学永远不能完全描述这个世界。但由π我们却能联想到圆,从而联想到地球,甚至联想到人生,人的一生有时候便是在画圆,往往走了一圈最终又回归原点,Pi是在漂流,也是在回归。他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不断地挣扎和斗争,但最终还是听着心的声音从现实回归信仰,从海洋回归大陆。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孟加拉虎”,也都有一个“少年pi”。只是在我们心里的“老虎”往往占据上风。我们甚至心甘情愿留在“食人岛”享受着美食与清泉的诱惑而葬送其中,这部电影却点醒着人们当我们迷茫的时候,要能试着听听心的声音,当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候,要追随自己的信仰,在纷乱复杂而充满诱惑的现实社会中,要能够适时地回归我们内心的美丽天堂。

 5 ) 当看完少年派后,我们谈些什么

奥斯卡:我们奥斯卡组委会正焦头烂额地探讨是否应将少年派排除在2013年第85届奥斯卡候选影片列表之外,因为一旦给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颁奖,它很有可能包揽了除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外语片以及最佳短片之外的所有奖项

卡神:我庆幸自己先拍出了《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以及提前重制了《泰坦尼克号3D》,不然视觉效果势必被李导演的这部少年派爆出翔,脸面无存。但鉴于李安导演本片下手如此之狠给本神造成的压力如此之大,窝决定在下一部奇幻片《太阳马戏团》中纯烧特技和3D,不求别的,只为能和少年派平起平坐

诺兰:关于结尾李导给个官方解释呗( ° ο ° )

盖·里奇:咦?派派的官配在哪里→_→,不基不幸福o( ̄ヘ ̄o#)

蒂姆·波顿:吓……还好拍完《大鱼》以后就一根筋转哥特风了(¯﹃¯)

马丁·斯科塞斯:…… 我是怎么把Hugo拍着拍着拍成了儿童片的…… 好累,感觉不会再拍了

伍迪·艾伦:苏拉·沙玛是我下一部《午夜蒙特利尔》的男主,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安叔你怎么看?(╭ ̄3 ̄)╭

生活大爆炸Raj:记者首映礼后采访Raj, “Hello Raj, how do you like the movie Life of Pi? ”
Raj:"Ang Lee is a wan-da-ful die-lec-tor and the movie gan nod be beddar!(And Lee is a wonderful director and the movie cannot be better) , he dells a good sdoli (he tells a good story) and by the way, sexy Indian style!!! " BGM: Oba Indian Style

力宏:昨天回家的路上云迪跟我说他看得很开心 (。・ω・)ノ゙ (≡ω≡.) @李云迪那些事儿

《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我们集体跳槽求加盟《少年 ∑的奇幻漂流》李安导演收留

《穿靴子的猫:萌猫三剑客》 Puss in Boots: The Three Diablos:尼玛,我们仨卖了一整部片子的萌不如少年派里老虎君那一秒钟的激萌

《时间的风景》 TimeScapes:我们全体工作人员愿意为李导打下手负责布景

《鲸奇》 Big Miracle:和少年派里面的巨型3D荧光蓝鲸相比我们的鲸鱼简直像是陶土捏出来的海豚

《食人鱼3D》 Piranha:我们似乎出镜了几秒,虽然吃的不是人是鱼,但还是好激动好幸福欧欧o(╯3╰)o,李导么么哒!

贝爷:少年派才是食物链顶端的男人,爷已经成为遥远的传说……

Jack:窝只想知道派派每天晚上是怎么过的…… (⊙□⊙)

Rose:别傻了…… 人家有哨子…… (﹁"﹁)

《我家买了动物园》We Bought a Zoo:我们家的动物园弱爆了,少年派的海上迷你动物园让我们显得毫无存在感

《丁丁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 :看完首映后我们立即决定将4D电影《少年丁丁的奇幻漂流》拍摄提上日程

《马达加斯加3》 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其实我们只差了一头狮子、河马和长颈鹿就可以组团参演李导的少年派了……5555555555555TUT~!

《冰川时代4》 Ice Age: Continental Drift:我们觉得我们团队的最大失误是把片名取了“大陆漂移”而不是“小松鼠奎特的奇幻漂流”

宫崎骏:内啥……动画版的少年派还没人在拍吧? (。・`ω´・)

新海诚:楼上弱爆了……《秒速五海里》的剧本我都写好了窝会乱说?╮(╯▽╰)╭

Discovery节目组:本节目组诚邀π加入纪实频道终身荣誉嘉宾的行列

丹尼尔·笛福:我想重写一本《鲁滨逊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大白鲨》Jaws:作为海洋霸主窝在片中只露了个背鳍,怒打一瓶李锦记酱油怎么破?

各大电脑厂商:紧急召回近期所有售出的电脑,一律用少年派中的海景设为系统默认壁纸和屏保后再返还顾客

Hans Zimmer:窝后悔给黑暗骑士崛起做配乐而不是少年派…… 泪奔T.T~

《诸神之战&诸神之怒》Clash of the Titans/Wrath of the Titans宙斯+波塞冬:其实我们是隐藏在卡司列表之外的友情客串,现在正向奥组委提交角逐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申请

《暴力云与送子鹤》Partly Cloudy:弱弱地说一句少年派里的祥云有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v=

Paramount:我们决定撤下现有的设定改用李导少年派中的布景作为派拉蒙影业百年纪念的LOGO

《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丁丁+1,求拍续集《爱丽丝的奇幻漂流》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目测老虎君是派派精神分裂出来的第二重人格=v=

《猩球崛起》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凯撒:“让我演那只猩猩绝对把鬣狗打成筛子”

《潘神的迷宫》 El laberinto del fauno:如果能为李导贡献哪怕一个分镜的布景也是莫大的荣幸

PS3《战神》God of War系列:Sony 旗下Santa Mon小组决定在战神4《Ascension》之后将战神第五部的游戏场景悉数移植到海上

《狮子王》Lion King: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丁满这种二次元的萌物= 3=

《创·战纪》Tron:原本觉得我们剧组的特效还算拿得出手,看完少年派的首映觉得我们的特效就是一坨屎

《无极》 导演陈凯歌:歌当年为了拍无极把香格里拉搅得一团糟还吃了罚单结果拍出来成片比不上少年派的一帧…… 尼玛,歌恨透了李安

《龙门飞甲》导演徐克:龙门飞甲……甲你祖宗!!!明年怒拍《龙门飞鱼》3D需要解释吗?凯歌不哭,摸摸头

《满城尽带黄金甲》导演张艺谋:三百万盆真菊花敌不过李安撘的一个游泳池……这太不科学了(╯‵□′)╯︵┻━┻

《1942》导演冯小刚:坚决不走科幻和视效路线是我的底限,老谋子你图样图森破啊( ̄▽ ̄")


奥巴马:请叫我观海

胡爷爷:唤我作听涛

岛国人民:虽然我们仍在篡改历史,但我们现在必须承认,钓鱼岛是中国的

棒子国:我们目前正在全宇宙范围内寻找李安是韩国人的种种证据



————————————————————————————————

看完首映后回来简单写了篇娱乐评与大家分享,二刷后会写一篇正评以上只是楼主的部分个人创意,多有不足希望包容,也欢迎各位有才读者提出更多点子加入到本文中=v=


毁三观惊悚的二刷心得已发布,请戳: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8494/

三刷后的新解读方向研究:http://www.douban.com/note/250355258/

p.s. 鉴于今晚发生了令人哭笑不得和不愉快的事,楼主做个小请求,希望有任何人如果在各类其他网站上看到对本文的恶意搬运或是盗用的话,希望截图或发链接给我,谢谢

lz唯一人人发布:http://blog.renren.com/blog/385088340/883679481


图文日志:http://www.douban.com/note/248520147/

 6 ) 《看见》柴静专访李安——《心中的卧虎》

觉得上期柴静的这个专访对这个电影的理解帮助很大,想要和朋友分享,可在网上找寻半天,也没找到文本格式的对话,只好自己一字一句的手打了。





《看见》柴静专访李安——《心中的卧虎》


开场预告:
小孩儿、动物、水、3D,他踏上冒险的电影之旅。
(柴静)不去做你很熟悉很安全的事情吗?
(李安)越没有做过越刺激。
(柴静) 什么样的感觉?
(李安) 找点罪受吧!
(旁白) 李安,惟一一位华人奥斯卡最佳导演,他拍摄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喜宴》等作品在全球影响广泛,但五年之前他选择了一部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重新出发。
(柴静) 那是很挣扎的过程吗?
(李安) 对,非常焦虑。
(柴静) 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 怕,怕才有劲儿。
(旁白) 这是一个少年和一头猛虎的奇幻故事,也是李安和自己内心的对话。
(柴静) 反而是他在率领着所有的人往前走。
(李安) 这是那种纯真的力量。
(柴静) 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 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
(柴静) 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 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 像野兽一样,有种野性。
《心中的卧虎》 柴静专访导演李安,马上播出
[01:10]
   


(柴静)大概在2007年,我看过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之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惟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

(旁白) 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但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和一只四百五十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二百二十七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他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03:24]



(柴静) 你为什么不去做你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儿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
(李安) 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呵呵)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的(越好)。
(柴静) 跟您的年龄,您的处境……
 (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做电影, 职业来做有二十年,入行二十年,所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没有意思了,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了。

(旁白) 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像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它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着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
(柴静) 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 怕,怕才有劲儿。拍,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那个小孩跟那个老虎漂洋过海,他后来发现说,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况,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很怕这样的话,自己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这样。
(柴静)以你在现在电影界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李安) 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06:17]


(旁白) 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地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


(柴静) 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
(李安) 有,当然有。
(柴静) 什么样的感觉?
(李安) 很奇怪,有一种很,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07:11]


(旁白) 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地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原来读者的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三千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



(柴静) 你曾经说过,说这个男孩刚来试戏的时候,带个眼镜,驴驴的,就有点傻的样子。
(李安) 人是有缘分啊,真的是缘分。
 (柴静) 对,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
(李安) 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 ,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儿。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
(柴静) 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你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者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好像更能帮人渡过难关啊?
(李安) 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
(柴静) 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
(李安) 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种,一试就试出来了。[08:55]


(旁白) 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


(柴静) 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因为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
(李安) 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那你把他透过这样的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验,他的气质纯真是很重要的,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他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
(柴静) 这个专注是指什么?
(李安) 对电影的热诚啦。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他不止他,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这种状况。[11:10]


(旁白) 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形象力建构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
    苏拉是一个从来不会游泳也没有见过大海的男孩儿,他必须学会承受一切,在身上绑上重物,在水下憋气五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够依靠自己来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剧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十四公斤。


(柴静) 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工程中,反而是他在率领着所有的人往前走。
(李安) 也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
(柴静) 纯真会有这个力量吗?
(李安) 嗯,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在他,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有时候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扛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扛这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很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么都拍了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就不会疲,然后你就跟着他,你就拍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会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它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领袖。
(柴静) 不是你吗?
(李安) 是我(笑),我跟他后来等于是感觉上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他的,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13:27]


(旁白)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道何时靠岸的漂流,折磨着人与虎。而李安此时,也陷入了无解的境地,这次,他选择用3D来拍摄这个题材,想探索另一种可能。但这样一来,电影成本高达五千万美金,投资方认为,这个题材不属于商业大片,没有收视的元素。经过一年半的挣扎,李安才拿到预算,拍完之后,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后期,整个过程很煎熬。


(柴静) 我看到你上午说,你说你在做这个片子的时候,精神上曾经受到过一个很大的折磨,感觉就像你是派,在大西洋当中漂流,而没有尽头一样,那是因为什么?
(李安) 拍片嘛,很困难,看不到底,琢磨不到东西,不晓得未来会怎么样,当然有压力。你没有解决之道,或者看不到什么出路的时候,就像派一样,感觉在漂流。
(柴静) 那你说过你曾经颓废的想要放弃,这个,我看以前,你拍所有电影的访问当中,没有出现过颓废这样的状态,这次是怎么了?
(李安) 通常,你说一年,你就硬挺一下,挺过去了,一年,两年,三年,四年,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太好受。
(柴静) 你担心过自己可能会到不了那个头吗?
(李安) 会,常常会有软弱的时候,不过第二天早上起来,又是好汉一条,再往下拼嘛。
(柴静) 那会不会有人劝你说,你看你做艺术片一直很成功,但是商业片,比如说《绿巨人》,好像也没有赚钱。
(李安) 绿巨人我是真做烈士了,跟他拼了。(笑) 不管,而且我现在也不年轻了,比《绿巨人》也年长十几岁了,(其实)年长也该聪明一点,放聪明一点。[15:25]


 (旁白) 好莱坞希望这个电影故事,能够更多的倾向于大众口味,就做单纯的冒险故事,讲一个男孩怎么征服老虎,怎么历险成长的故事。但是,真实的世界真的是这样的吗?这正是李安最大的挣扎。
     在2010年,我在一场采访中,曾经见过一位,独自驾驶无动力帆船,环游世界的人。这个叫翟墨的人,曾经向我描述他所见过的海洋,那种像墨一样黑的晚上,像镜子一样平的海洋,孤独让人快要疯掉。从印度洋进入大西洋之后,有一条鲨鱼一直跟踪他的船,一直距离十米左右,他最初很害怕,用方便面试图喂它,担心鲨鱼吃掉自己。但是后来,他却觉得跟这个物种之间,产生了某种依恋。


(翟墨) 我驾着船,它老浮在那儿,总有一种东西,就是一个动物在跟你一起,实际上就是说,人和动物可能从语言上无法去交流,但是从感觉上,可能是一种感应,我在看它,它可能也在琢磨我,这是一种假想了。[16:59]

(旁白) 但这条鲨鱼,跟踪翟墨的帆船一天一夜之后,突然掉头而去。

(柴静) 那它最后掉头而去的时候,那一瞬间你的感觉是松了一口气还是失落?
(翟墨) 有点空的慌,因为没人给你做伴了。
(柴静) 所以你说这个让我想起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正在把它拍成一个电影。这里面讲的一个故事,就是说在海上一个大的马戏团的船,突然被风暴打翻了,这时候只有一个少年和一个孟加拉虎逃了出来,在这个小船上,在海上不断地漂流。经过了很多天,这个小孩子要不断地给老虎喂食物,要跟它斗争,要驯服它,最后他们成功的逃到了一个荒岛上。很多年之后,记者去采访这个已经成为老人的小孩,那个老人跟他说,其实那只虎根本就没有存在过,那是我幻想出来的,因为比老虎更可怕的,是海上的绝望。[18:00]


(旁白) 少年派的挣扎,也是李安内心的挣扎,绝望曾经是他最熟悉的情绪。李安年轻时从台湾去往美国,唯一的愿望是想当演员,而这在当时的亚洲文化中,是不被社会鼓励的事情。他学电影,自传中说,自己毕业快六年,一事无成,在家带孩子做饭。刚开始还能谈点理想,三四年后,人往四十岁走,依旧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理想,于是开始有些自闭。这期间,我偶尔帮别人拍片子,看看器材,帮剪接师做点事,当剧务等等,但都不灵光。后来我只好去做一些出苦力的事情,拿沙袋,扛东西,其他机灵的事,又别人去做,他说那时的自己,唯一能和绝望对抗的,就是对电影的幻想。而即使想在已经功成名就,电影之外,他说自己仍然是一个无用的人。


(柴静) 你觉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无用的人,为什么用无用这个词?
(李安) 就没什么用了。我电脑也不会用,就一般,信用看什么的,一般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不太灵光的。不是我现在做大导演了,我才不管这些琐事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这样的,迷迷糊糊的,不太灵光那么一个人,所以我想我可能是活在比较,在另外一个空间的人吧。跟这个世界好像若即若离,有那个感觉,不太容易专注了,人不是很笨的人,就是不太容易专注,所以,嗯..不太灵光。
(柴静) 那你在电影里的时候,你是什么状态?
(李安) 好像换一个人,魂回来了。(笑)[20:29]


(旁白) 李安说,他和电影里的少年派,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曾面临挣扎。在少年派小的时候,他曾经想要喂养笼中的老虎,跟他建立感情,但父亲给他上了一课,让他亲眼看到,被关在笼子里,饿了三天的老虎,是如何吃掉山羊的。父亲用这种血淋淋的方式让他知道,绝不能对现实心存幻想,否则就会死掉,这只是幻觉。而李安从小也被父亲教育,电影是一个依靠幻觉为生的职业,当他以《喜宴》拿下金熊奖时,父亲仍然希望他改行。

(李安) 这个父亲,他是教他很多生存的守则,你不能幻觉,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无神论者,所以你不要去相信那些东西,也不要去相信,动物有灵魂这些(东西),你不要相信,你想的话会被咬死。所以他后来是靠父亲的这些教训,在海上能够存活,所以这个东西,我跟我父亲是有。父子因为都是男性,阳刚的对抗,本身有一种张力在里面,这个是比较戏剧性的。[21:40]


(旁白) 所以电影里的故事,该如何收尾?老虎的存在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中,为了对抗绝望,为了活下去,而讲给自己听的故事?这是李安必须回答的问题。

(柴静) 当年我看小说的时候就想过,如果它拍成电影的话,它到底是哪个结局,人们是更接受绝望,还是更接受恐惧,哪样更可怕?你在拍的时候,你会更倾向于相信什么?
(李安) 所以那是那个片子最难做的地方,我重拍了好几次,试不同的剪法,我主要挣扎就在那个地方。
(柴静) 也许制片方会劝你说,你不要管它了,你就给一个通俗故事,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 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做电影,职业来做二十年,入行二十年,我从小没有停过,就是脑子喜欢编东西,很喜欢幻想,一个人。就是做梦,白日梦也分不清楚。我很重视精神力量。
(柴静) 在这个片子里面的时候,你的态度是什么?
(李安) 就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他需要面对的东西。当然他跟老虎的戏很好看,可是他的张力,跟他的雄性的生存跟成长,有很大的关系。
(柴静) 你想传达的是什么?
(李安) 一种情怀吧,我这个人比较多愁善感,所以说我觉得成长,本身有痛苦在里面,也就是纯真的丧失,小时候觉得很纯洁,受到保护,向他的家里,动物园一样,可是他一出来到海上以后,不是动物园,是那种野性的东西,是一种抽象的一个世界,在精神上面是抽象的,在物质上面是一种野性的东西。
(柴静) 好像你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讲纯真的丧失。
(李安) 对,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在心里面的内心深处,还有你最珍惜的这种友情啊,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处子之心。我希望不管你生存环境怎么样,那个纯洁的心一定要有一份,我觉得是挺宝贵的。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纯真对我来讲很重要。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我永远不要长大。[24:30]


(旁白) 这部电影,是今年纽约电影节的开幕片,但李安一直到开幕之前的三天,才脱手。


(柴静) 那是很挣扎的过程吗?
(李安) 对,非常焦虑。前三天,我后来就是释放了一下,看到后来我就哭了,我觉得好像会变成,好像可以。[25:10]



 (柴静) 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的过程当中,你是发觉自己的位置,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 很难讲,真的很难讲,我发觉,就想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李安) 这个不能讲。
(柴静)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
(李安) 你看我这个人,很平和,很温和的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那么冒险,我想跟那个老虎有关系。
(柴静)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 也不是,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不是咆哮,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就是说卧虎藏龙吧。(笑)[26:54]


(旁白) 传记中他说过,我可以处理电影,但我无法掌握现实,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在东方文化里长大,我习惯了协调,但接触了西方艺术后,又产生了对冲突,抗争和梦境的渴望。李安说,在生活中,他是隐忍的余秀莲,但在内心里,他是率性的玉娇龙。在电影的结尾,他让玉娇龙一跃而下,引入不知处的云深。李安说,他是我梦中,那份让人心惊的浪漫情怀。


(柴静) 就像你的传记作者说的那样,表面看上去,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好好先生,你甚至不愿意说得罪人的话,你觉得锐气是会带来麻烦的。但是你的电影当中,充满了不安,挣扎,甚至是愤怒,或者是...那你觉不觉得你会有点矛盾?
(李安) 我想每个人都有,只是说我比较有天分,我能够具体化,我能够拍成电影,我想每个人都有,他不见得有能力表达出来。
(柴静) 那你觉得拍完这个电影,你心里面这个孟加拉虎离开了吗?
(李安) 就像佛家讲的因果关系吧,你要离开最好连想都不要想,越想越深。


(结语) 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卧虎藏龙,这头卧虎是我们的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有时候我们说不出它,我们搞不定它,它让我们威胁,它给我们不安,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才激发你全部的生命力,与之共存。
   少年派因之得到生存,李安因之得到电影的梦境,而我们,按李安的说法,我们因之在这场纯真的幻觉中得知自己并不那么孤单。
                             The End


附专访视频观看地址:http://cctv.cntv.cn/lm/kanjian/index.shtml

 7 ) 我跪下时是个凡人,站起来时却已不朽。

【警告:本影评从第三段开始严重剧透,未观影者建议只读首两段,看完电影再通读全文一同探讨;不建议将本片看成一个美好童话的人看这篇影评,真的很残酷,本人是支持两种观点都成行的,你希望这部影片是什么样子的,它便可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不支持童话派来此寻求幻灭,这篇文章只能说是其中一个视角。】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在表象下都蕴含着大量的哲学和神学隐喻。这与作者和导演本身息息相关,原著作者扬·马特尔毕业于加拿大彼得堡的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并且在印度灵修过一年多时间。我曾在给另一位作家Paulo Coelho的书评中提到:给作家要写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很容易,但是要写一些保持原有想法和理念却为大多数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文字却并不简单。这便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颇为出彩的一点:这部作品借用了“小说”或“童书”这种普通人最能接受的文学体裁,把作者的哲学和神学心理建筑巧妙传达给了读者。

每段童话背后都有一个血淋淋的可怕真相。童话的作用只是给蛀空了的现实披上一层糖霜,用人人都能懂的语言去阐述一个残酷的事实。我觉得在看完书和电影后,观众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阵营——去做一个快乐的小孩,或是一个忧伤的成年人。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是电影和书,它是一个镜子,你在哲学和神学方面走得有多远,它在你看来就有多远;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本奇幻冒险笔记,对有禅修意识的成年人说,这是一本残酷且忧伤的回忆录。

即便是影评,也是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但从前者出发,这部作品其实可圈可点的部分远远比后者要少得多。出于从哲学或灵修的角度去剖析这部电影,也顺便说出我的一些观点,下边我会说出我自己发现的一些隐喻,不一定正确,观众也不一定全要站在我“忧伤的成年人”角度去分析,权当发现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视角吧:

一:老虎并不是具象的存在,他是PI的一层隐形人格。

这一点,在电影中有非常多的暗示。最早,理查德帕克出现时,父亲对PI说:“你在老虎眼中看不到任何东西,除了你自己的倒影。”这是一句绝妙的双关语言,代表着人如果用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所呈现出的东西就是截然不同的;“老虎跟人是不同的,他们没有人性,只有兽性,这便是区别。”这是父亲对于理查德帕克的定义。

海难过后,理查德帕克顺着船桨爬入救生舱,这便是PI兽性一面最开始的显现——他拒绝去面对突然出现的“心中的老虎”,然而为了生存老虎依旧留了下来。所有看过电影的观众应该都记得,老虎突然从船舱出蹦出咬死了鬣狗这一幕,这一幕吓得所有观众不轻,但正是李安在影片中最有力的隐喻,它彻底表明:心中的兽性已经再也无法藏住,它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它的原始和残忍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当然,在之后影片依旧有许多隐喻。派和老虎在漂流时遇到狂风,派狂妄对天大喊,而老虎却躲在船舱出不敢出来——这并不是因为老虎想要存活,而是派觉得这层人格是无法见人的,是可耻的,无法面对诸神的;随着派揭开帆布,让老虎公诸于众,也表明派最后决意让自身的黑暗面曝光,接受神的一切责罚。

派明明有机会让老虎落水,最终却又拯救它,这其实是派面对海难时自身的心理挣扎——到底是要直面死亡,还是挣扎着活下去?派得救后,老虎型人格再未现身,派所哀伤的是再也无法遇见的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救了他一命,却不为世人和诸神所接受。他在旅行时候对老虎说抱歉,最后诉出思念之情,都表明他的矛盾心态——过往的那个自己异常强大,却凶残得可怕,令自身都爱恨交加。

二:猩猩代表着母亲,海底幻象背后是残酷的真相。

事实上猩猩是母亲这一点我早就意识到了,但我没想到在电影中所谓的奇幻场景事实上也是支撑这个想法的隐喻。这个现实非常残酷,最初是豆瓣网友鱼丸子注意到的(以下引用其原文):

“电影中,派问老虎:你在看什么?然后他看向海中产生了幻觉,一个章鱼缠住了一个大鱼,接着电灯鱼吃了别的鱼,整个就是海洋的生物链。最后很多鱼或浮萍拼成了他妈妈的摸样。 当时看着,我就在想,派还是最爱妈妈的,但后面怎么不出现爸爸,和哥哥的拼盘呢?最后十分钟,听派很有感情的说了第二个故事,他妈妈被厨师杀了后,他只能看着妈妈的尸体被鲨鱼追啃。所以海洋中无数的鱼拼成他妈妈,因为鱼肚子里面都是他妈妈。”

是的,这个故事中的幻想不只有老虎,美轮美奂的3D深海奇遇和人形岛都是幻象的表明。这个幻象开始变成残酷现实,将这个故事中碎片化的影像也都逻辑化。慈悲之心的猩猩其实就是派的妈妈,它的去世我看电影的时候也很揪心。

三:人形岛是神或拯救物的化身,也是影片的升华。

很多网友也在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沉船事故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实际上我也比较倾向于是派的错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派开门去看暴风雨时,似乎忘记关上了那道门,这或许就是造成船舱进水导致全船沉没的主要原因,这样来看,无论是奇幻漂流还是之后编造的第一个故事,都是派忏悔并企图活下去的表现(为什么会说是忏悔?后边会解析)。

人形岛是在派和老虎都失去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除了莲花牙齿这些小细节,还有一个很大的东西表现了“这是PI的幻想”这一点。那就是一群一群的猫鼬,也叫狐獴或蒙哥,这是一种生活在非洲平原的草原或少数在沙漠等环境下的生物,所以呢,这种萌物不可能以如此大的种群密度生活在这样一个浮岛上的。

关于浮岛,有个很尴尬的地方,那就是目前有两种说法都似乎存在漏洞。一种是它代表着印度教中的神毗湿奴,另一种说法极其残酷,说这代表着派母亲的尸体。但两种说法都有漏洞,因为从“忧伤的成年人”角度去分析前者的话,这只能代表着一个神迹,还是无法从理性角度得出派到底是在快要饿死的时候怎么活下来的(或者说是吃了什么活下来的);后者可以从理性角度分析派是怎么活下来的(来自网友比盐还闲:因为在海上,细菌会很少,海水的盐度足以保持尸体很久才腐烂。所以最后帮助派度过难关的是他母亲的尸体),但是这样的话就会和前面的海底幻象冲突(因为海底幻象表明母亲是被丢进大海葬身鱼嘴,从感性上我也更愿意支持这个观点,吃掉妈妈这种事情真是太残酷了)。

但这些疑问都不能掩盖,浮岛对于派来说是一个心理和生理上的彻底升华,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派似乎更加接受老虎跟自身是一体的(说不定真的是吃了自己的妈妈,所以觉得自己的兽性和罪恶已经无法被救赎QAQ)。原著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也是这篇影评的标题):“我跪下时是个凡人,站起来时却已不朽。”这个小岛便是协助派站起的最大因素,他似乎已经明白现实甩给你的每一个耳光,都是上天在教你懂得低头。同时之后的他也变得更加无畏,最终顺利上岸得救。他原本以为这种无畏会伴随他一生,然而他惊讶地发现上岸后他依旧变成了一个凡人(老虎型人格头也不回离他而去),他娶妻生子按照凡人一样去生活,却永世难忘这次奇幻漂流。

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奇幻漂流不尽然是不存在的。

四:第一个故事是存在的,在派的心中。

之所以说奇幻漂流不尽然是不存在的,是因为他确实是存在于派心中的。这个旅程不仅仅是残酷真相的掩盖体,从哲学和神学意义上来说,这是派的心灵和信仰在这段旅途中所遭受的一切——它是存在的,只不过和神一样,它的存在是无形的;老虎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不是具象的,它是一种人格,一种类似于信仰的无形力量。对于派来说,这不是选择哪个故事相信哪个故事的问题,而是同一条平行线内从心理和生理里程来看,所遭受的不同的奇幻之旅。

网友糊糊玛奇朵说:“少年派在讲述第一个故事时没哭,成年派哭了,少年派在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哭了,成年派却没哭,这也是一个细节,表现派的成长吧?”确实如此,少年派的哭是无法面对残酷现实,而成年派的哭是对于这段心灵成长的疼痛和残酷所作出的具象表现。没有办法分析派的人格到底是好是坏,他可能真的有点“贪生怕死”,但在这样一种历险中活下来便是一次神迹,他对于哲学和神学的感悟变得更高一层,到达普通凡人不可触的境地。这或许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吧!

这篇影评还要感谢网友大喜糖和上文中所有提到的网友帖子,触发我的很多想法,最终将此整理成这篇影评。能够分析的东西或许还有很多,但我只能碎片化并且按照一些网友们的疑问去分析和整理,如果再有后续会添加上来。也欢迎大家来探讨。其实在论坛中,还有一篇09年发表的不满导演换成李安的帖子。但我个人觉得,李安或许是这部片的最佳人选,他之前的作品中无不体现对于儒家和哲学的探讨,如果FOX真要把它拍成一部商业片,那也估计只有李安能在这样一部电影中放入这么多隐喻,最终还原故事的哲学和神学涵寓了。

最后,放上题外话两则:

1.扣掉的一星确实是因为FOX,如果是李安长久以往的合作方Focus(天啊这两个公司连发音都这么相似),故事估计会更加文艺和内涵,FOX想把这部片往商业片发展的意图从宣传策略中就一览无余,什么“下一个《阿凡达》”啊“画面美轮美奂”啊,我明白电影公司最终还是希望赚钱,但我真的很反感这种宣传策略,会让很多人的观影视角彻底改变,或者吸引到本就不是这个故事的受众——问题在于,跟这些人在一个电影院看这部片时,你真的是感到彻底分裂,她们简直在把这部片当成“印度阿三的阿凡达海上喜剧漂流”,观片过程中的质素令人愤慨。

所以,这一星是给FOX和原本可能会呈现的更好故事扣掉的。

2.有生之年有慧根的人一定要去一趟印度,这估计是宗教、哲学和神学领域来说最奇妙的国家,原著作者在印度酝酿出这部小说,乔布斯在创立苹果时也曾在印度灵修过一年。相信只要参悟这些真谛,对你的人生无论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莫大帮助。相信我,物质和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谢谢你的耐心,期待你的观点。


------------------------------11月26日更新------------------------------

【来自豆瓣网友atreebywater】
5.海底幻象和人形岛都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

我看过小说,小说里讲厨子砍下了派妈妈的头,然后头被鲨鱼刁走了,但并没有说身体也被鲨鱼吃了。电影里海里的幻影也是派妈妈的头像。这么说的话,派妈妈的头和身体是两种归宿也是很有可能的。关于这个奇幻的岛,小说里虽然没有人形这个描述,但在电影里我觉得导演/编剧还是暗示了是派妈妈的身体。一是形状似人,二是派在这个岛上吃到的是素食。在电影一开始厨师就曾对派妈妈说牛(或者还有猪?我看北美版的,单词没完全记住)吃的是素食,所以吃牛肉(肝脏)就相当于吃素。而派妈妈是素食者,派吃妈妈的尸体就被他演化成吃素了。而那成千上万秘密麻麻的獴我个人理解也许是尸体上的蛆或者其他生物。

我知道这样理解非常残忍,但我觉得这是最符合电影的猜测。我相信派首先吃掉的是厨子,这个在小说里描绘更多,是确定无疑的。但派漂流了227天,一副尸体是否够吃?也许派当初是万万不想吃掉自己妈妈的,他飘到人形岛的时候是极度饥饿的时候,也许在这样的时候,活下去胜过了一切,况且他的妈妈已经死了。

 短评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美好的事物,却总是无力改变现实的残酷,唯有调整自身的态度,方能为生活寻得一条出路。派将穿透漫天乌云的一线曙光视为神迹,我们又何尝不是因为对光明的憧憬而找到前行的勇气。人生就是不断放下的过程,终有一天能够坦然面对生命中那些遗憾的如影随形。

8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瑰丽壮观、无人能及的冒险之旅。李安用最豪华的视效和最细挚的情感打造了2012年海上漂流版的《荒野生存》,看完电影,我宁愿相信它是一场梦,长醉不醒。【人生到头来就是不停地放下,可最痛心的是,我都没能跟他好好道别……】

1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的父母 我的兄弟 理查帕克最後都離我而去了到頭來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沒能好好的與他們道別」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李安今天到達現場 驚喜至極

13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不知道为什么有观众看完电影看到了信仰,或者又相信上帝了。而原著是让人宁愿相信有上帝,实际上故事的真相血淋淋的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上帝。在清醒者眼里,你清楚事实的真相,你知道上帝没用;在善良者眼里,你宁愿相信稍微不太残忍的海上驯兽,你宁愿自我选择去相信美好和信仰而已。★★★★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18分钟前
  • 叶子阿姨
  • 力荐

【狐獴】,艺名丁满,出道时因自身面部表情傻不被业内看好,一直无名,早期作品有《狐獴大宅门》、《狐獴国度》。94年因参演《狮子王》名声大噪,后与疣猪彭彭发行单曲《哈库拉·马塔塔》,并出演电视剧《彭彭丁满历险记》,全球热播。近期,它又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出色表演被更多观众熟知。

21分钟前
  • fish哥
  • 力荐

在纽约电影节开幕上看了首映,唯一的感觉就是画面真的太!屌!了!!!!情节非常紧凑,高潮叠起,3D的效果也不是盖的!!!再说一遍,真的太屌了!!!

26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语言匮乏。就想搬个板凳坐电影院门口跟行人说:来嘛~

29分钟前
  • 海棠
  • 力荐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31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深邃阔海,浩缈星空,绝境谕旨接踵而来,漩流深处响起弥撒之音。李安从来都不会纵情,他只是个温柔的人,腼腆着讲述内心的哲学。

34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震撼人心的镜头不少,随便数几个:镜面海、水母夜、飞鱼来袭……3D效果最强的场景之一是奄奄一息的老虎躺在少年腿上的那个夜里,整个影院就像在滴雨,我真的有抬头看是否是电影院天花板漏水了……

37分钟前
  • tintin76
  • 力荐

3D是一项恶心的发明。世界信仰大团结,人与动物一家亲,欢迎李安来导演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谢谢。

40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确实不是《生命之树》....虽然故事讲的有点“纺锤形”,不过对于一个人一只虎在海上漂了将近两个小时来说,全程没尿点除了无与伦比的3D之外,人虎间的化学反应也吸引人!3D绚丽又不炫耀都是为剧情服务,一个片头就把观众震的一片惊呼。中段更是惊的我心里阵阵的“我操”,而且看的我都有点“深海恐惧”

43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整座岛上都是丁满!!!

47分钟前
  • psycho DC
  • 力荐

不得不承认,跟要讲的漂流故事一样,电影有个挺吸引人的3D开头。中间开始乏力,大段大段重复的明信片场景,呼唤神灵喊妈妈。至于所谓的黑暗版,这种流于表面、直接扔给倾听者(观众)去选择的方法,真的很独到吗?信哪个会提升你的人生感悟么??

5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1884年,“木犀草”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被困20天后,船员A、B表示,以17岁男仆理查德·帕克的的死换取其他人的生存才是明智的选择,而船员C反对。最终A杀死了理查德·帕克,事后三人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后来法庭依法判处A和B死刑,但英国女王将刑期减至6个月监禁,因为她认为A和B是吃了理查德·帕克的尸体才活下来,如果把他们判处死刑,那么理查德·帕克就白死了。英国女王最终确立了一个普通法的先例——危急状态无法构成对谋杀指控的合理抗辩。《少年派》就是以此为原型,派吃掉了其它三个人得以存活,并对人们说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是老虎(老虎的名字正是理查德·帕克)吃了斑马、狗、猩猩。其实老虎就是派分裂出去的人格,派就是老虎。现实中是理查德·帕克被三位船员吃掉了,李安则是让理查德·帕克吃了三位船员。

5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李安的片子越来越有得道升仙的感觉。。。把奇幻的世界也拍的太美了/见证上帝的说辞是真是让人羡慕有信仰真好/男主角π说人生虽然要放开一些事物,但是放开的时候还是要好好的道别呀。然后我就哭了。。。

54分钟前
  • 绊倒大象
  • 力荐

基督在旷野修炼,魔鬼要求他展示奇迹将石头变成面包。但基督拒绝了,因为奇迹就是魔鬼的诱惑。故事出现第二个版本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它让电影主旨反转:不再是关于信仰的确立,而是它的缺失——信仰不能建立在奇迹之上,但假如你面对一个奇迹,却选择拒绝去相信,这就是没有信仰的悲哀了。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五星献给自己看到的最好的3D电影。李安自己也说,拍这电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自己辛苦努力四年终究做到了。第一次如此感受到3D是一部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变换的画幅比例、层层交替的剪辑,一切都是为了故事本身。故事从冒险到有些奇幻,PI其实没有很多内心表达的镜头,但我可以感受到它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我隐约中感觉,老虎没有回头是我对这片子最大的认可;第二个故事被讲述后,这片子到达了另一个高度。人生是在不断放下,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妥善告别。

1小时前
  • 帆影绰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