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的女孩(2016)

恐怖片美国2016

主演:艾米莉·布朗特  卢克·伊万斯  海莉·贝内特  丽贝卡·弗格森  贾斯汀·塞洛克斯  埃德加·拉米雷兹  艾莉森·珍妮  丽莎·库卓  达伦·戈德斯坦  罗斯·吉比  劳拉·普莱潘  

导演:泰特·泰勒

播放地址

 剧照

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1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2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3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4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5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6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13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14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15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16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17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18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19火车上的女孩(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12:37

详细剧情

  蕾切尔(艾米莉·布朗特 Emily Blunt 饰)有着严重的酒精依赖症,为此,丈夫汤姆(贾斯汀·塞洛克斯 Justin Theroux 饰)离开了她,和名为安娜(丽贝卡·弗格森 Rebecca Ferguson 饰)结婚,没过多久,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这令无法生育的蕾切尔痛彻心扉。  每天,蕾切尔都会搭乘火车进城,车窗外一闪而过的画面中,美丽的女子梅根(海莉·贝内特 Haley Bennett 饰)的身影吸引了蕾切尔的注意。年轻美丽的梅根住在舒适的大宅之中,有着英俊的丈夫斯科特(卢克·伊万斯 Luke Evans 饰),两人恩爱有加,她拥有着蕾切尔渴望但无法拥有的一切。然而某日,蕾切尔震惊的发现梅根竟然在和一名陌生男子偷情,而没过多久,报纸上便刊登出了梅根失踪的新闻。

 长篇影评

 1 ) 世人笑我太痴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2016美国惊悚悬疑片《火车上的女孩》,根据英国同名小说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73亿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6.4,时光网评分7.0。

“世人笑我太痴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影片的惊悚感和悬疑感构建得很好,不断地闪回、不断地倒叙和插叙,令事情扑朔迷离,观众的注意力被导演巧妙地引导了女主角酗酒幻觉的错误方向上,观众会误以为支离破碎的影像都是由于女主角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产生的幻象,甚至会怀疑女主角是一系列事件的元凶。

当而片尾揭示谜底时,观众才焕然大悟,豁然开朗,原来这些混乱的影像,都是女主角的真实所见,只是由于酗酒而导致短暂记忆丧失罢了。

由于女主的酗酒,导致没人相信她的话,她在酗酒引发的恶性循环中无人理睬。即便是她掌握了真相,也不被相信。这个故事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多数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一旦先入为主,就会带着主观评判去看待事物。

影片在三分之二的时间里,节奏不够紧凑,有些平缓和松散,直到后三分之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时,影片氛围才渐入佳境。而且,本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两个小时的片长导致过于冗长。导演如果精简浓缩一下,将片长控制在100分钟左右,会比现在两个小时的观感要好。

故事的主体是三女两男,却产生了一系列的婚外情,女主角的丈夫婚内出轨,和女主角离婚后,再婚生子,婚内再次出轨已婚女保姆。女保姆不仅婚内出轨女主角前夫,而且婚内再次出轨心理医生。女主角前夫的现任妻子,曾经第三者插足成功上位,如今自己却被第三者插足,这一情节设定有极大的现实讽刺意味。

这是一个渣男和渣女的故事。女主的前夫是纯粹的渣男,女人在他眼里只是发泄兽欲的工具,不懂珍惜,到处放荡撩女。看心理医生的女患者则是个渣女,纯粹的不知自重的骚货贱货,到处留情,最终落得惨死渣男手下。渣男和渣女最终都惨死,实为罪有应得、因果报应。

2021年的印度同名影片,不是翻拍自本片,和本片一样都改编自英国同名小说。

 2 ) 不适宜脸盲观众和讨厌絮叨的观众

作为一个脸盲患者,头二三十分钟是崩溃的。作为一个还不够厉害的英语使用者,头二三十分钟是崩溃的……Well, 我理解成是导演刻意让大家混淆男演员们和女演员们的脸,使观众也和女主Rachel一样,会对情况产生错误判断……(不仅仅是错误判断,已经是搞不清楚情况了好嘛!)
        刚开始每个女主角出场的时候,都会打出名字,我以为是分角色视角平行叙事;后来导演似乎玩不下去了,只有最后视角才切换了一下,大部分时间都是Rachel 和客观视角,只有偶然几个情节才有其他女主的主观视角。每次时间回到过去时,都有字幕间隔,但是什么时候从过去回到现在的,呃,不是很清楚,至少刚开始不太清楚。要想一想,适应一段时间才能明白这个规律。但老Paul说过,一旦观众开始思考规律和引申含义,那么观众就会从情节中被拉出来,你的故事就失败了。
        其实还是挺喜欢这个狗血的故事。我是看进去了,虽然几次都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但是确实在她遇见前夫前领导之前,我一直以为是女主杀的人。
        可能只是我个人对这种犯罪啊,心理的故事颇有好感。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以为的和你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相。
        BTW,我好讨厌那个女警官。一度我以为这个故事要讲警察任职不当、舆论压力杀人的故事……

 3 ) 《火车上的女孩》:三个女人的阴影与自性

每天搭乘往返于韦斯切斯特与曼哈顿列车的瑞秋,眼里却只有位于贝克特街的两栋房子。一栋留存着她过去的回忆,一栋洋溢着她憧憬的幸福。

《火车上的女孩》改编自宝拉·霍金斯的同名畅销小说。在作者15年的记者生涯中,每天乘坐伦敦地铁通勤的经历给予了她创作的灵感。有趣的是,这本小说写到一半,宝拉就陷入了经济危机,她的经纪人拿着未完成的书稿四处联系出版社。哪知稿件一经发出,居然引来各国小说编辑的哄抢。梦工厂更是捷足先登,在2014年就拿下了电影改编权,而时隔将近一年后,小说才在书店上架。因此也就导致了先有电影剧本,再有原著出版。

应该说,《火车上的女孩》小说的火爆是沾了2012年北美最卖座小说《消失的爱人》的光。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都以人物日记的形式来讲述事情的经过,也都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婚姻中乌云密布的阴暗面。但不同点在于,在《消失的爱人》里,婚姻双方的视角均有涉及;而《火车上的女孩》则通篇在用女性的视角进行阐述,塑造了三个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有问题、有缺陷的女性形象。

瑞秋离了婚,但她并不怪前夫汤姆,她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婚后多年备孕未果,使她情绪糟糕、易怒而又神经质、成天酗酒、难以相处,不但丢了工作,汤姆也慢慢嫌弃她,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安娜。如今,汤姆和安娜结了婚,住在原来的房子里,两人还有了孩子。而隔壁那栋房子,住着另一对夫妇斯科特和梅根。在瑞秋看来,这是她心目中「幸福」应有的模样。车窗外,男的高大英伟、女的风姿绰约,总是那么柔情蜜意,仿佛神仙眷侣。那个女人和那种生活状态既是她之所失,亦是她之所欲。她想象着他们各自的性格脾气,甚至还给两人起了名字。直到有一天,瑞秋突然发现那个女人出轨了,不禁令她怒火中烧。

正如上文所提,由于电影剧本的撰写早于小说出版,再加上作者宝拉·霍金斯从未写过剧本,因而制作方找来了编剧艾琳·威尔森对原著材料进行改编。没想到电影上映后,艾琳改编的第一步就引来了书迷们的抗议,为了把电影向美式靠近,她将原著中英国伦敦的火车线路搬到了纽约,自然也包括了站名和街名,抗议者中甚至还有美国本土的书迷。

当然,这个改动也无伤大雅,更显著的是整体风格上的变化。《火车上的女孩》与《消失的爱人》一样,原著中有许多心理描写,而这向来是电影改编上的难点,没有了细腻的心理刻画,会大大降低影片的悬疑性。在这方面,《消失的爱人》做得不错,而本片就明显差了一口气。编剧艾琳自幼受信奉波西米亚主义的父母影响,崇尚自由不羁,以至于在编剧风格上偏于感官刺激,她之前的作品《风流老板俏秘书》、《皮毛》、《克洛伊》中都不乏对性的描写,因此也就延续到了《火车上的女孩》。这方面的比重一多,内心戏份势必大减,构不成外部环境的紧张对峙。于是使得影片的悬疑氛围不足,后半段的反转显得仓促,在逻辑上也有些许瑕疵。

回过头再来审视这三位女性角色。三个女性性格各异、每个人都代表了女性人格阴影的一种类型:瑞秋是强迫型人格,生活的诸多不顺遂让她苦恼、懦弱、自暴自弃、醉生梦死、对一切无所适从;安娜是补偿性的自恋型人格,对物质和名望野心勃勃,终于道德失范而成为汤姆的情妇,但结婚后却发现已然自我封闭于家庭生活的牢笼;而梅根则是有着自我毁灭倾向的边缘型人格,美艳、叛逆、轻浮、早年的经历(兄长暴毙、意外溺死孩子)让她安全感缺失,沉沦在各种不伦关系之中。

原著绝妙的地方在于三位女性作为有着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不可靠的叙述者,但每个人作为观察者都在自己的叙述中呈现了客观事实的某个侧面。通过作者巧妙设计的时间线,三个人物讲述的事件相互交织重叠,恰好反映了事件的原貌。

而三位女性间的种种瓜葛及冲突又体现了阴影的投射与转让。瑞秋在亲眼目睹梅根出轨后将对安娜的愤怒投射到了梅根身上,迫切地想要告诉斯科特梅根出轨的事实。殊不知正在觉醒的自我意识在梅根身上察觉到了自己的人格阴影,通过在其他个体身上投射并转让自己的阴影来重塑自身完整的人格。同样的,安娜自觉自己的生命力在婚姻的藩篱中逐渐枯竭,开始对汤姆疑神疑鬼并将婚姻中的问题归咎于瑞秋并在叙述中提到自己已经感觉要变成当年的瑞秋,这也是通过自身人格阴影的投射与转让而完成重塑的过程。最后,通过自性,瑞秋与安娜迫切想要摆脱阴影的束缚,并在冥冥中联手导致了汤姆的死亡。

相比对于婚姻中三个女性的细致刻画,男性角色就显得黯然失色得多。要形容影片中的汤姆,也许简单的「渣男」二字是最为贴切的。在与瑞秋的婚姻中出轨安娜,然后一手炮制了瑞秋的各种幻觉,并导致她自暴自弃;而在与安娜的婚姻中又出轨梅根,在梅根怀孕后则对其痛下杀手,十足的恶贯满盈。只是,虽然瑞秋和安娜在杀死渣男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但也许同时另一道枷锁和人格阴影将伴其终生,不知何时才能得以释放。

 4 ) 瞎想

你不认识她,但是她每天都从车窗里看着你。

整本书以三个女人的日记的形式展开,酗酒逃避现实的瑞秋,缺爱的梅根,活在幸福的泡泡里的安娜,三个人又都和Tom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交纵错杂的情感关系在文章的末尾揭开谜底,看似是女人们的争风吃醋其实的一个个谎言和欺骗。婚姻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陪伴终究被激情刺激打败,不断出轨的Tom和不断放纵自己的梅根才是文章的暗线,当瑞秋不在酗酒,想起事实的真相,谜底随之揭开。我一次次为瑞秋的逃避感到难过,难道离开男人就活不下去了吗,要用酒精麻痹自己;而看似幸福的安娜其实也是不幸的,活在Tom编制的谎言的网里,是那么的脆弱;梅根跟不用说了,初恋惨痛的教训也不能警醒她,依旧一次次的背叛,直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婚姻中所有人都是不幸的,悲伤千种万种,不尽相同,人们总是在得到时不珍惜,失去了又悔恨,什么时候才是难得糊涂的时候呢?

 5 ) 飞驰而去的,只是一个具像的幻想

大凡跟火车沾上的片子,都有一种“吭哧锵锵”的吸引力。

火车上再有一个女孩,那诱惑更大发了。《火车上的女孩》(2016),由曾执导《相助》的导演泰特·泰勒执导,根据英国女作家宝拉·霍金畅销小说改编。

联想到女主角的不幸经历,可谓饱经苍桑,似乎“女孩”这个称谓对于她过于轻淡了。她在不断寻找真相,这对应了每个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个探寻真相的过程,只是我们浑然不觉罢了。

影片的摄影,空灵剔透,堪称绝美,由《远离尘嚣》的摄影师担纲,其质感沉郁,和缓又沉静,融景致、火车与角色之间的氛围,达至一个有机的统一,烘托出人物心理的微妙嬗变。影片的音乐也极具悬念的迷思,由《五十度灰》配乐的丹尼·艾夫曼创作。

片名会让人想起法国名导泰西内的《火车上的女孩》(2009),但剧情却让人想起《消失的爱人》《后窗》,现代镜语风格当然类似于《消失的爱人》,但我一直对于《消失的爱人》的评价并不如媒体那样炒得那样高,就是一部还算不错的电影,一如大卫·芬奇之前的电影。

但《火车上的女孩》的剧情,最接近的还是乔治·库克的《煤气灯下》(1944),查尔斯·博耶饰演的丈夫,把个由大美人英格丽·褒曼饰演的妻子给害惨了,妻子本来没病,为抢占财产,千方百计陷害她有病,搞得绝世大美人形神枯槁,让人怜惜。

此类悬念的影片,这么多年来,我敢说还没哪部超过这个小成本制作的《煤气灯下》。劳伦斯·奥利佛与查尔斯·博耶,可是上个世纪两位最具性格化的类型演员之一,演技了得。

知性的艾米莉·布朗特出演《火车上的女孩》的蕾切尔,因为酗酒,导致她经常断片,想不起发生的事,继而被丈夫汤姆·沃森所利用,制造种种不堪的假象,让她误以为真,继而离婚。汤姆如此做,主要是因为蕾切尔不能生育,隐情则是因为他频频出轨。

汤姆先是跟亮丽的安娜(丽贝卡·弗格森饰),结了婚,如愿生了小宝宝,后又跟在安娜身边做性感保姆梅根(海莉·贝内特饰)搅和一起。这种交叉事变,真可谓三个女人一台戏,蕾切尔酗酒,安娜相夫教子,梅根一路从底层挣扎而来,演绎了一段诡异的生死别离。

但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酗酒让她断片,但并非无可救药,更没有泯灭良知,相夫教子看起来光鲜灿烂,但暗藏危机,挣扎的还将继续挣扎,直至告终。正如书中所说的“每一对夫妻,都试图做到忠诚不二,但最终,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败露无遗。”。

影片通过倒叙半年的时光,以蕾切尔混沌至清晰的视角,细腻呈现这6个月以来的人事诡变。影片最为让人击赏的即是,涂着深蓝眼影的蕾切尔,包裹起了本来的美丽,让她整天疲惫地坐在火车上,从阿兹利·哈德逊往来于纽约曼哈顿之间,看起来与它人无异,但仔细一看,她的紧张、游离和专注,仍可发现她与众不同之处。

我喜欢的正是这种冷色调的质感与营造的气氛,剧情只是其次。蕾切尔每天去“上班”,其实无班可上,瞎逛仅存幻想。其实一年前,她就因为酗酒失去了工作,丈夫成了前夫,但她仍沉浸于过去的时光之中,汤姆还是她丈夫。如同话外音说的,我一天坐两次火车,每一次都会坐在第三节车厢,贝克特路15号,成了我生活中的全部动力。

她从火车上扫过的这个贝克特路15号的女主人,总是喜欢站在阳台上驻足、遥望或者跟丈夫撒娇拥抱。她沉湎于对这对夫妻的想象中,还给他俩取名字。其实,她的关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一年前还住在那栋房附近的13号,但那栋房现在成了汤姆与安娜的爱巢了,她留下了一切给他们享用。她只有恍惚、神经兮兮地度日如年。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15号女主人跟一个陌生男人相拥,导致她中途下车,要去探寻个究竟,结果从山崖滚到隧道口,被人击昏,又断片了。反正她的人生就是断片的人生,一切都记不起来。越是这样,她越是想探寻真相。火车上总有一个注视的男人,她以为是他所为,其实那人只不过是同路罢了。

更轰动的是,那个15号女主人梅根就在那天失踪了。她找到了梅根的丈夫斯科特,这人脾气非常暴躁,对于妻子从来没信任过,其间梅根经常进行心理咨询门诊。自告奋勇上门的蕾切尔,说她跟梅根是好友,看到斯科特拿出的照片,她说就是那个帅气的心理咨询师卡马尔。难道他俩真的移情了。

期间,13号的安娜推着小宝宝,看到蕾切尔就吓得开溜,之前,她曾闯入安娜家,抱走了小宝宝,但她对安娜说我只是想抱抱,并不想害她,这搞得安娜好紧张。

同样,安娜对于丈夫汤姆的了解也不甚了了,渐渐疑窦丛生,试图进入他的私人网页,但就是进不去。直到有一天她打开了他的手机,才发现他竟然跟失踪的梅根有一腿,原来早在她家做保姆就搞上了。

触动蕾切尔警醒复苏的是在火车上,遇到了汤姆老板的妻子,她表达因自己酗酒导致汤姆失去工作,向对方道歉,对方说完全没有的事,你并没有因为酗酒闹事,汤姆被炒,是因为他跟老板女秘厮混被发现,而不是因为她酗酒。真相大白,原来一切都是汤姆精心炮制的假象,让她误以为是真相。

结果,蕾切尔找上门,汤姆想结果她,却被她用利器捅没气了。即便安娜也向警方作证,蕾切尔是正当防卫。那一次蕾切尔被击晕,正是汤姆所为,因为她看到了梅根跟汤姆一起,汤姆以为前妻来跟踪,其实只是碰巧罢了。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总是有某种内在联系。

梅根拽着汤姆上了山,告诉他有了身孕,她说可能是他的孩子,汤姆却说去堕胎吧,你这种贱女人不可能教育好孩子,一吵架,汤姆一出手,她便没了。至于阳台上看到了心理咨询师跟梅根一起相拥,那只是梅根移情过后,被他拒绝,之后他对她的安抚罢了。为了厘清真相,蕾切尔同样来到卡马尔这看心理门诊,但了无所获。

现实生活中,类似汤姆这样的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他们无一例外地善于制造“真实可触”的假象,让其迷糊,逼其发疯。

而对于曾经如此混沌的蕾切尔来说,如果不酗酒,也就没有给对方提供口实的可能。为了祛除酒瘾,她也曾去戒瘾中心戒酒,但仍无济于事。只有当真相一点点揭开,她才意识到酗酒本身对于她的无尽伤害,不止于酒本身,而是影响到她整个人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其说人们喜欢寻求真相,不如说都在挖掘自己内心的黑洞,从中剥离与体味,直至扬弃,扫除遮蔽我们视野的尘埃。

晃荡的火车,游龙般蜿蜒而去。重获新生的蕾切尔,不再沉湎。飞驰而去的,只是一个具像的幻想,一个不堪心灵史的碾压,一个寄予未来的舒心向往。一切如疾风,远方的轰鸣,如烟如尘,但注定没有来路,转身即清晰可见的人生,且行且珍惜。

2017、1、13

 6 ) 意识流乱写写

剧本很多硬伤,但是想表达的能get到。blame all for man。先说结尾:男性(汤姆)对待她像没人要的狗,她却说我不是。我对自我的认知都是你塑造的。有点性别理论生硬,但也能理解。用理论在写剧本。男性就是不能把鸡鸡放回裤裆。草一个又一个。这个不能草了就草下一个,草不下去就怪你不够吸引人了。女生开始自我检讨是不是不够好,也不能离开他。女生依赖男性。fuck all day。除了感官麻醉以外,这是一种爱。

女主特别奢望那种完美的幸福。从车上窥探别人的生活,想象别人拥有自己dream的。(结果到头来没有一个人真的拥有,都在出轨和欺骗)。从女主喜欢黏丈夫,画家对男人的需要和主动紧紧相拥看出,没有女性是自由的,就连我们觉得最有个性的梅根,也是喜欢abuse,无法逃离这种被掌控,被虐待的快感。男权文化的统治发明出了一种被统治的愉悦,什么都包办,一种强大和将你hold在掌心或者胯上,无论是性上还是日常生活上,对这样的男性的仰慕已经变成愉悦。斯科特看起来有暴力倾向,但正是这种强烈的possessive和jealous,和他能给予的爱的强烈程度是呈正比的,无论是性的还是非性的。通常我们认为平等、互相理解是爱,但人类世界是多样性的,男权文化也诞生了与它相对应的,能对在他强大浓度的占有欲、嫉妒、关心和爱下而能产生依赖感,愉悦感和仰慕感的感情现象。一种被统治,被男性统治,被男性强烈的攻击性作为对象而会有愉悦的感情现象。但是女主看到的不是性,而是爱。她被震撼的是她想象的两人之间的爱,她梦想的(或者说代表女性的梦想)。她对斯科特有性冲动,摸斯科特的胸脯,也许有性欲的成分,但更多是带着对深身处自己梦想的爱世界的人的仰慕成分。斯科特至少在自己的故事里是能给予爱的,这样的男人很特别和“性感”,由此才会有那些擦边的动作,试问女主是真的想被斯科特草吗,说是性欲成分也不完全对,应该是想被爱吧。被一个充满爱,能给予爱,浑身都是沐浴爱的气息的男人草,自己能感染这种气息,成为这样的男人进攻的对象,也算梦想部分地成真了。但其实在爱的故事之外,梅根是被家暴的。

里面的三个女性都没有能逃离对男性的依赖,或者被这种愉悦统治的挣扎。

梅根不想怀孕的理由不清楚,是不想当玩具家庭主妇,还是不喜欢斯科特。为什么想要汤姆的孩子,是气话,还是测试,还是报复,不清楚。

其实是性别题材,或者说女性题材。

 7 ) 不只是一个悬疑故事,更是女性电影的佳作

德国上映第一时间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想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选这部电影其实只是巧合,因为那场是ladies' night,所以猜想大概是那种迎合女性观众口味的电影。再加上过去一年原著小说长期霸占畅销榜前几名,让我好奇不已,想看看这又是一部怎样打着“女性”的旗号散布荷尔蒙的好莱坞产品。然而电影看到最后我很高兴自己预料错了!这不是一部刻意讨好女性观众的电影,没有塑造公主、英雄或拯救者,甚至没有一个角色是幸福的。

从整体叙事来说,剧本是很成功的。故事在三个主要的女性角色之间切换,时间线也在现在和过去之间跳跃。为了让观众渐渐进入情境,开篇的节奏是比较慢的,内心独白和人物自白轻描淡写的交代出主要人物的大致轮廓。随着故事的发展,叙事节奏逐渐加快,镜头的衔接和背景音乐的配合逐渐制造出越来越紧迫的气氛。虽然整体上对白较少、内心戏丰富的风格是文艺片常用的,但悬念被控制的恰到好处,再加上后面情节的急转直下,观众的注意力基本上是被牢牢抓住的。

说它是一部女性电影,大概考虑了几个方面。其一,整个故事由三个女人各自的故事交织而成,女人是这部戏的核心,其中影片的女主角更是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来刻画。R是那个火车上的女孩,她每天往返乘坐数小时的火车,途中经过某一站的时候她都会仔细打量路边的一幢房子和住在那里的女人。通过R的眼睛,观众从旁观者的角度认识了这个女人M。开篇的一个很长的段落里面,R观察M时的面部特写和透过火车玻璃以R的视角描绘M的镜头有很强的对话意味,让观众感觉到两个彼此陌生的女人之间仿佛存在的联系与对抗。在后面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中,像这样的主观镜头很多,而且不仅仅是用来解释人物和场景的空间关系的功能性主观镜头,更多的是用以刻画人物。比如大量或摇晃或运动的跟拍镜头衔接第一视角的画面,来展现R的慌乱、醉酒、愤怒等等情绪。同时大量的特写镜头给人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可以说,这是一部深入刻画女人的戏。

其二,整部电影通过三个女人的故事实际上探讨了女人生命中的三个重要议题:女人之为母亲,女人与男人的关系,女人与自己的关系。虽然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但导演花费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去刻画三个女人各自的人生困境,远远不止于把三个人物关联起来完成一个凶杀案。这三个女人的人生困境,可以看成是有代表性的女人的困境。男人和孩子把这三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但电影没有因此而成为女人之间的恶斗那样的故事,甚至也没有成为女人看透真相最终姐妹联手对抗世界那样的故事。但这三个女性角色都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浑浑噩噩毫无自我到猛然惊醒找回自我,从笼中之鸟战战兢兢到终于以暴力泄愤,从自我否定自我鞭挞中逐渐找到原谅自己重新开始的勇气。三个女人的困境,她们各自的挣扎或转变,她们带给观众的关于“作为女人”的思考,是隐含于这个凶杀疑案故事之后的人文关怀,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女性”之处。

其三,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毫不做作,并勇敢打碎了一切浪漫幻想。三个女人都是失败的,一个因为不能怀孕而开始酗酒,后遭前夫抛弃;一个每天做着无法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还被男人当作泄欲工具;一个过着单调乏味的家庭主妇生活,老公对自己不忠。电影的结局很安慰人的让女主R头一次穿上了颜色明快的衣服,不再酗酒的她看起来整洁漂亮多了。然而Rachel并没有像浪漫故事里那样重新得回她被夺去的一切,因为现实中也只能是翻过去那一页重新开始。她最终并没有成为悲情女英雄,只是终于学会了和自己和平相处。

说实话,一部好莱坞电影能把成熟的悬疑犯罪类型片和女性题材揉的这么贴合,原著当然功不可没,但是更重要的导演充满张力和表现力的镜头语言。一言以结之,这是一部难得的女性电影佳作。

 8 ) 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

这片子,看上去剧情很无聊, 但是是有一份玄学的味道在里面的, 所以这篇有一股神秘主义的气质,反而颠覆了平日所说的女权主义, 有自己的美感在里面。

这三个女性,都是不完美的。 整部片子都是在讲他们的缺点。但是你们忽视了第四个女人,就是那个警探, 她也是女的。她非常武断,八卦,不会好好断案。也是一个失败的女性。

为什么叫“火车上的女孩”,为什么这部作品强调了火车这个概念, 你们想想,这个案子跟火车没有关系, 而火车只是展现了Richal的视角, 她的视角下Miggen的婚姻是完美的,但是Miggen跟心理医生出轨。她甚至想惩罚miggen。而Anna是夺取他丈夫的小三。 但是实际上是miggen所谓的完美婚姻充满了暴力,miggen跟她前夫出轨,而anna也本是个有野心的girl,对于richal有最深的同情和理解。richal的视角为什么转变了呢? 因为她选择了下车,她深刻的卷入两个家庭的生活。当你在火车里看到的风景,跟你介入的现实时候看到的风景是截然不同的。 在火车里看到的都是理想和八卦,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苦衷的。

这剧有趣一点是,三人之外还有警探也在旁观他们的生活,警探也是用各种偏见和八卦来判断她们之间的关系,还加上各种跟性有关的猜测,她始终用性来猜测其他女性的动机。 就像richal最开始对anna和miggen的猜测一样。

在三人之内,miggen对anna也是如此,不断的打骚扰电话。anna对richal也始终存在鄙视。

她们不但对其他人无知,对自己也无知。

richal不知道自己酗酒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被丈夫pua,还自以为是。

miggen也不知道自己出轨会产生什么效果,

anna也是理直气壮的当小三。

她们的自以为是影响着另外一个女生的命运。

但是这部剧最让人感动的,大概就是anna

当richal需要帮助的时候,anna伸出了援手,而她俩本来是最大的情敌。miggen的冤屈也是靠richal洗白。而且anna和richal的正当防卫,拯救了她们自己。

这大概是秀逗糖,酸的要死的味道中最后一丝甜

就像搏击俱乐部里,世界毁灭的时刻,有人跟我手拉手。

 短评

片尾那个开瓶器拧起来是真过瘾!开始以为是致郁系,刷到最后赫然治愈系。风景美到会骗人✘真的不想再被骗去纽约一日游了〒_〒女性角色全是演技派

7分钟前
  • 镜水修二
  • 力荐

书给了三星,电影因为演员都不错所以加了一星,和书区别不大,只是做了微小的删改

8分钟前
  • Amberose
  • 推荐

我也会远远地想象以及完美化别人的生活就像别人也同样在做的一样。真是又病态又普遍的日常。

11分钟前
  • 卷心笋
  • 力荐

唔通豆評嘅男仔多, 先咁低分...我會話懸疑電影就應該咁, 誤導到您…… 你估我唔到…你真估我唔到……星星電影金句今次應景! 真沙樸!! 自命推理達人嘅我都被玩到 氹氹轉……素晴しい (四眼哈日美少女正好教的東瀛寫法) 另外 就係 千祈唔好得罪女人, 古語有雲 爛佬怕潑婦 (難免好大男人

15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基本还原了小说的内容,但也仅限于还原内容而已;试图还原小说的结构,但并不成功。一开始以人物来分,后来又用时间来推进,最后一鼓作气的真相大白,这个做法实在是不怎么聪明,而且让电影变得有些廉价。

16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其实再多喝点就好了

17分钟前
  • Carf
  • 还行

对渣男的执迷不舍和对表象上幸福美满的婚姻的沉溺,恰如对随身杯里盛满的酒精的深度依赖,卸载不了的执念背后覆满了旧日伤痕,那些曾臆想车窗外一闪而过的万千人生、曾对得不到的美好反复凝视咀嚼的人,更能对Rachel的遭际感同身受,只有当曾经的幻梦真实地覆灭,酒醉后的失忆才不再是一种苦楚的幸运。

22分钟前
  • 英国病人
  • 推荐

读小说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书的人气被夸大了,看完电影更是坚定了这个想法。悬疑气氛和转折就好像Lifetime电影。。本子不够演技来凑,从Emily开始的三大女主角到Justin都表现得很好(当时要是Leto和CE演Tom和Scott,直接大扑街吧?)另:Justin和Lisa叫Rachel的时候会不会出戏啊233?

26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一个渣男害了三个女人的故事,最开始影片会引导你以为一切都是女主Rachel做的,影片倒叙与现在两条主线同时进行,最后真相浮出水面,女主是正确的,她没有做任何事,全部是他前夫做的,包括谋杀,前夫试图通过让女主酗酒篡改她的记忆以此来嫁祸于她,最后女主出于自卫杀掉前夫,现任给女主作证清白无罪

30分钟前
  • Knight
  • 还行

演员没问题,故事给人一种真相大白反而更没劲的感觉,时间轴看着也有点乱。喜欢Haley Bennett的长相,弗格森真是美。看到男主叫前妻Rach,有那么多人围着转也是有理由的,以及还是想知道他电脑密码是什么……

33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节奏有点慢,女主怎么那么辛苦,男人果然可以毁了一个女人的命!结局就是那么妙!

35分钟前
  • 樱夏枫雪
  • 推荐

如此狗血的剧情完全配不上Emily Blunt出色的演出,完全就是对Gone Girl的东施效颦

3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女人的觉醒,叙事太乱,脸盲症的人会看晕。

41分钟前
  • 胖胖
  • 还行

电影人也都有希区柯克情结,就是被分角色朗读(?)打乱剧情。看到有评论觉得这片批判隐喻彰显西方女权过激。我觉得你是让人踩尾巴了。你以为女性处境什么样呢,不说出来你当大家是在伊甸园吗?这种腔调和那男人最后硬BB的那句“其实是你杀了她”有啥区别?不过回来说,其实这电影很一般。

45分钟前
  • Mouseflesh
  • 还行

UK2.0 第一部。最后部分真血腥,有一些没必要的裸露和暴力,别的还好。Emily演得很认真呢~~那个Megan长得像劳伦斯+雷雅塞杜。那么烂的剧本竟然有“菲比”和那个女警官捧场,惊讶了下。。曼城的Odeon长得好奇怪,出来以为天黑了,一脸懵逼。。

48分钟前
  • 忆秋
  • 推荐

难怪作为一个近视眼 我的世界如此平静

52分钟前
  • RITA
  • 还行

气质上太像Gone Girl了,可惜没有芬奇的凌厉剪辑加持,有几段时间线乱得我目瞪口呆。终于见识到了传说中的极品贱渣男,结尾大快人心!快、快给我一个开瓶器,我也要钻~钻~钻~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少喝点儿

59分钟前
  • Z
  • 还行

女主绝育遭抛弃,小三负疚性泛滥。原配酒醒灭渣男,二奶醒悟补一刀。

1小时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珍爱生命,远离渣男!!片里安排的时间线挺没劲的。“菲比”在火车上喊得那句“ Rachel” 真是又温暖又出戏啊!

1小时前
  • Wall-E.Sk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