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记录片大陆2012

主演:陆川,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江一燕,姚笛,中泉英雄,覃宏,曹郁,郝艺,刑松,任杰

导演:李北北,乔宇

播放地址

 剧照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2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3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4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5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6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3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4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5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6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7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09-24 12:21

详细剧情

  对一个人追根溯源并不容易,因为对真实的解读总是存在误差。但过程的记录却充满力量,因为它揭示了某种真相,现实的真相和心里的真相。  四年,影像、文字、采访……与陆川和《南京!南京!》相关的记录已堆积如山,各种向度、各种气质,庞杂而粗糙,因为事实的本来面目就是庞杂而粗糙的。  电影《南京!南京!》从最初筹备到最后完成共历时四年,这对于导演陆川来说无异于一次长征。在陆川的印象中,这征途从未顺畅过,波折与困难重重是常态,血淋淋的残酷则是它最好的注解。  征程始于《可可西里》,在海拔高达4600米的高原荒漠上,陆川默默在心里筹划着“南京南京”的蓝图,那时他只是刚拍第二部电影的年轻导演。2006年,陆川开始为电影筹备,这个在许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的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有得到任何投资者的支持。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被陆川的执着精神打动,以个人名义借给后者一百万,当时手写的欠条被陆川嵌在相框里,一直保存着。  这一百万给了陆川一剂强心针,却不能堵住剧组长期筹备的开销缺口,投资者的介入显得迫在眉睫。与此同时,电影的立项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基本是石沉大海。陆川给自己定了规矩,在外面找钱也好,立项也好,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回到剧组不能让大家看出来,必须假装高兴,他都做到了。但是18个月的筹备,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失去信心,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剧组人员走了一拨,来了一拨,又走了。陆川让美术组写了“死磕”两个大字,贴在剧组里面,他发誓一定要跟这电影死磕到底。  立项终于批下来了,星美影业、中影集团等投资方的相继加入使得电影起死回生,可就在一切看上去很美的时候,长春外景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  电影开机第十天,某网站就刊登了剧本……  电影开机第十一天,长春外景地发来最后通牒说要全面停工,电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剧组原计划十九号转场,但因为外景地不具备拍摄条件,只能被迫停留在天津……  所有的一切都在昭示着“前面的路依然艰辛漫长,并且布满不可预料的危险”,陆川心力交瘁,他形容自己像关在笼子里的老鼠。  问题并没有解决,原计划在天津的几天拍摄变成了5个月。上千群众演员的调度、废弃化工厂的毒气、报废轮胎燃烧时的黑烟,还有无尽的嘶吼、枪杀、刺刀和眼泪,每一个人都感到筋疲力尽。陆川更是如此,他要面对所有人,还有未知的危险。春节期间,剧组遭遇了可怕的停机,四十多天,外界疯传这部电影完了,后来虽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但随时都可能会搁浅的隐忧在一点一点蚕食着信心。阑尾炎、胃溃疡,陆川的身体开始不断地亮红灯。“南京”的体量和难度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原以为这是一个十层楼高的事情,但当云雾散开的时候发现它直插云霄。  陆川最喜欢看《毛泽东传》里讲长征的部分,戏拍到这个份上,他觉得特别像一次长征。他不仅要带领队伍走出草地,还要为他们找到归宿。他不仅要为这支队伍找到归宿,还要为队伍中的每一个人找到归宿。  在绝望的情绪如影随形的日子里,支撑他走完的只剩下本能,活着的本能,活着走出死亡之城的本能。

 长篇影评

 1 ) 有些苦难是否可以避免?

这部纪录片展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它也折射了行业的一些现状,《南京!南京!》剧组遇到的诸多问题也是现在很多从业者仍在经历的。

从《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可以看出陆川导演的情怀和坚持,但理性思考之后,我认为剧组会在拍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期筹备不充分导致的。

首先,我非常不认可陆川导演对于剧本的态度。

导演表述

剧本顾名思义,它是一剧之本,也可以说它是电影的施工图。导演的职责就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所以成片和剧本有一些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导演可以在开拍后对剧本进行大幅度的改动、进行大量的即兴创作,这是非常不专业的表现。

在原剧本中,由刘烨饰演的中国军官陆剑雄,是一条贯穿电影始终的人物线索,并且是影片里唯一幸存下来的人物,然而在拍摄时,陆川却发现如何拯救陆剑雄、如何让他合理的逃出死亡之城都面临很大的合理性问题。
姜淑云救了我一次拍过了,拉贝救了我一次拍过了,范伟老师救过我一次拍过了,都拍过了,怎么我就一次一次地被人救,到最后已经被救得牵强了。

上面两段话都是从纪录片里摘录下来的,从成片来看,剧本在正式开拍之后已经改过很多次,演员已经对情节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最后拍出来的也和原剧本描述的大相径庭。

有人会说是因为剧本泄露才会修改剧本,但据报道,泄露的剧本是初稿,最终定稿的剧本与网上的版本差别很大。导演是在拍摄过程中对最终定稿的剧本又进行了多次修改。

这说明什么?说明导演在剧本创作阶段存在很大的漏洞,换言之就是,他没有好好打磨剧本,以至于这些被他有意或无意忽略的问题在拍摄中日益显露,成为整个剧组面临的极大挑战。

剧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并不是在帮导演做一个作品,他们并不是在为某一个人、某一个岗位服务,而是在为电影服务,作品是属于剧组中每一个人的。

为什么他的创作过程如此艰难,除了投资方的资金问题、制片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陆川本人也不无辜。

剧本的大幅改动会为剧组中其他成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改一处剧本都有可能对预算产生影响,其他工种比如服化道的工作可能也得推翻重来,而这些无效工作本可以避免。

有的人可能会说王家卫,他们会说王家卫拍戏都不用剧本呢。对于这个说法王家卫本人都辟谣了,王家卫本身就是编剧出身,也很擅长讲故事,而且因为剧本写得好,2019年还获得了香港编剧家协会的荣誉大奖。他在拍摄前一定是有准备的,也很清楚自己要拍什么,只是习惯在拍戏的当天把对白给演员而已。

再说了,文艺片的创作可以到现场再找感觉,当然这也并非文艺片的专利,但对于一部耗资巨大的电影来说,创作者真的可以那么随性吗?王家卫拍《花样年华》花了15个月,剧组成员苦不堪言,后来投资人知道他片子好也不敢投,连王晶都说王家卫现在用自己的钱拍电影了,随心所欲也是要资本的。

当陆川导演说了关于剧本与再创作的言论之后,B站有网友发表了“致敬,这才是真正的导演”的弹幕,我表示非常不理解,难以想象陆川导演这样的创作态度与理念会对多少理想主义的年轻创作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重视剧本只能自食其果。不得不说,《南京!南京!》选择了一个很“正确”的题材,正确到你说它一点不是都有可能被人打上“不爱国”的标签。这部电影的议题很沉重,观众很容易受到主观的民族情绪影响,而无法对电影本身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很难说是电影的题材打动了观众,还是它的内容。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可以看得出导演想借鉴斯皮尔伯格的创作思路,在商业片的投资体量下追求艺术的表达,但很可惜他志大才疏,并没有做到,反而让这部影片看上去视角混乱,故事太散,有一种说不出的刻意。

从这部影片的诞生过程可以感受到,包括陆川在内的项目发起人缺少电影工业化意识。

何为电影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分工明确,即任何事情都可以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

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就提到,这部影片从前期筹备到后来的开机中间很多事情不是按规律走的,造成了后面很多的困难。先立项、再找投资方、再开机,这是行业里再普通不过的流程和规则,而陆川导演却是反着来的。

想象一下,几个满怀热血的年轻人迫切的想拍一部民族大片而打破了常规,就如覃宏所言,“想问题还是有点简单”,当然我们在纪录片中也看到了,他们为自己的意气用事付出了代价。

追求艺术没有错,但也应该切合实际,太过理想主义正是现在很多创作者的问题。我们鼓励创作自由,但这种自由也是建立在预算这些很实际的问题上的,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你不能手握大投资然后去肆意挥霍你的自由,这不是胡闹吗?

陆川导演也进行了自省,“如果说我们能够预知到未来发生或者说能够对未来想得更深远一些的话,也许我们就能规避现在面临的窘境。”这也是那些理想主义的年轻人该听的。

最后我想说,影视作品诞生的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期筹备一定要足够谨慎,否则很多前期留下的隐患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了后期,项目可能会难以为继,所以尽可能地在前期准备周全才有可能让团队运转的更高效。

 2 ) 一部电影诞生的惨痛记忆

文/叶小凯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用惨烈的影像再现了七十几年前在南京发生的那段令国人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一座被战火隆重的沉沦之城,30余万同胞被残忍的屠杀,无数惨绝人寰的景象在大银幕上被展现,如何正视历史反思历史,是导演与影片主创们留给所有观众的一个沉重的课题。

陆川将镜头对准了南京大屠杀,而80后的纪录片女导演李北北则将镜头对准了陆川,当陆川用镜头去表现战火与屠杀中痛苦的南京城时,她也用镜头记录了陆川以及《南京!南京!》所有主创人员在拍摄这样一部沉重的题材电影背后的种种惨痛的经历,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就如同一座城遭到侵略与屠杀一样沉重,难怪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地狱之旅”这个词是主演刘烨形容拍摄《南京!南京!》的感受,但挪用到这部纪录片上确实恰到好处。这部耗资八千万的战争史诗大作从构想到建组、拉投资、立项,最后到拍摄与杀青,甚至到上映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我没有想到这样一部还原七十几年前地狱南京的电影拍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炼狱,导演陆川带领着一群电影人们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坚持下来确实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看到纪录片中演员高圆圆说一般人遇到问题好比遇到一堵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绕路走或者翻过去,而陆川则选择把墙推倒。这显然是一种更决绝更玩命的方法,在旁人看起来也有些愚蠢。虽然耗时耗力,却一劳永逸,假如只是翻过去绕过去,墙依旧还是存在,而推倒就再无需担心,这显然也是最聪明的方法。

片中有无数的人在讲述自己在面对陆川,以及面对陆川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态度,从剧组的主创到投资、制片等各不同各位的人,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陆川固执、倔强,喜欢把自己逼向绝路的人,他会经常性的陷入愁苦中,也有牢骚也有困惑,但他绝不会放弃,有那么一个镜头给了白墙上的两个大字“死磕”,非常有震慑力,“死磕”,推倒挡在自己面前的墙,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

一部电影的诞生是如此的艰难,一个导演风光的站在台上接受奖项的肯定背后却是如此的困苦,像生养一个孩子,打怀孕的那一刻就要接受另外一个生命带来的种种痛感,而生产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的痛苦更是让人毕生难忘,可一个健康的新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所带来的幸福感却能抵消一切痛苦,《南京!南京!》赢得的口碑与票房,以及在各个电影节上所获得的荣誉都证明了,陆川以及《南京!南京!》主创们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回头看看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候、那些等待立项的漫长日子、那些资金短缺被迫停机的时刻、那些病痛那些恶劣的拍摄环境那些种种地狱一般的日子,不都坚持过来了。我想,就如同陆川拍摄《南京!南京!》般地狱的日子,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一定同样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即便一部电影的诞生是如此的艰辛,但我们都清楚,不会有哪一部电影百分百绝对的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南京!南京!》同样也充满了争议与质疑。《地狱之旅》起到的作用不仅仅的展现电影拍摄的艰辛,它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们重新认识了《南京!南京!》,认识了陆川的创作意图,一个充满的导演与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作品,在《地狱之旅》中显得如此鲜活真情,让人敬佩。

 3 ) 短评

“这是斗争,一场戏的斗争”

“一个同事能干八件事的人,在那一刻他肯定会在崩溃的边缘”

“我们有官方的声音,也需要民间的声音,他需要去引导,不然就会消失”

“制片管理的潜台词是我不相信任何人,可导演的工作是什么,是我得相信所有人。就是说你得白天当人晚上当鬼”

“这是一个牌局……他有游戏规则”

“那个时候我经常看《毛泽东传》…你不仅要带着队伍走出草地,还要为每个人找一个归宿”

陆川是个偏执的人,极度有控制欲的人。为了他所追求的东西,第三次赌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一次,他要在地狱的城市里,寻找人的痕迹

然而他拿双手安排事情的那张照片,似乎在掌控一切,又好像要举手投降。他疼的缩成一团,又哭的像个孩子

作为电影工作者,这部纪录片的价值要超过《南京》。在行业规则不完善的时期,拍摄这样一部极具故事挑战和题材争议的电影,对于主创们来说,确实是一次艰难的战争

很高兴看到如今行规制度上的进步,也很遗憾努力举起火把的陆川变成不成功的商业导演

Ps:小八卦,之所以高圆圆的戏这么难写,是因为陆川在拍摄中喜欢上了高圆圆

【8.2】

 4 ) 这片子推荐给所有想拍电影的导演们

亲历过《南京南京》在天津拍摄过的一天,光从教堂上的窗户撒进来,群众演员们一部分在里面等着下场戏,一部分穿着棉袄在外面晒太阳,摄影师曹郁在调机器,这场戏双机拍,副导演在指导外国演员拍戏。认识了一个制片老乡,他请我吃了午饭。

快上映的时候,看了这片子的场景图,刘强同学给我们拉过片为了让我们更了解导演的每一个镜头。

又过了很久,我知道了这部纪录片,但却迟迟没看到。

现在这片终于出来了,像已经过去好几个世纪,一下又把我拉回到2007年的冬天,看见圆圆在教堂,小江转身的那滴泪,还有站在高处冲我们挥手的陆川。

看过很多电影拍摄的纪录片,我觉得这部最有诚意,就像电影本身一样,不回避错误和问题,它像陆川一样一起挺了过来,还有那么多陪《南京!南京!》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团队。

这片子拍的不容易,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困难,导演和制片人的身份本身就有矛盾,但这是一个经验,就像陆川说的,不用再解释什么,一切都走过来了,我们共同收获了很多。

这片子推荐给所有想拍电影,一直坚持梦想的导演们。

 5 ) 纪录片导演手记

“我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一定要穿墙而过,是这么一个人。我是一个拆墙的人,撞了墙我会拆墙。” ——陆川
  (一)
  陆川就像一个地狱使者,带领着我们每一个人走进那段地狱般的历史。
  他举着火把,执着地往前,从不回头,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跟着,跟着他逐渐步入那黑暗的核心……
  (二)
  对一个人追根溯源并不容易,因为对真实的解读总是存在误差。但过程的记录却充满力量,因为它揭示了某种真相,现实的真相和心里的真相。
  四年,影像、文字、采访……与陆川和《南京!南京!》相关的记录已堆积如山,各种向度、各种气质,庞杂而粗糙,因为事实的本来面目就是庞杂而粗糙的。
  我习惯将这各种记录称之为“碎片”, 她们也许并不完整,却如刀一样坚硬锐利,能划开那些自以为是的揣测和雾里看花的美感,直抵真相。
  (三)
  坐在电脑前,我突然开始嚎啕大哭,不可抑止、没有缘由。
  今天是2008年12月22日。
  自从纪录片进入后期以来,我就每晚噩梦不断,不是被人追杀,就是莫名痛哭。
  每天面对着如山的素材,一点一点地看,一点一点地记录。脉络逐渐清晰,人物开始丰满。我渴望进入他们的内心,跟随着他们一起,撕咬痛苦、心力交瘁。重新梳理的过程,是重新经历的过程,而这次是我一个人走,追寻着他们的足迹,穿越黑暗。
  我突然觉得孤独异常,便给陆川发去短信,希望他能给我答案。不一会,他回复了一条:
  南京的过程中,我在最绝望的时候总会对自己说,别怕……最黑暗的时候,我总是告诉自己别急,会过去,我们的时代就要来了……所以,看梅兰芳,我确实流泪了……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所有在挣扎中的艺术独行者,看到了历史的宿命……
  我突然明白,他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而电影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四)
  “我觉得对我来说,电影是一种传播你的精神力量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传播一种你的见解,你对世界的认知,你对历史的一种看法,你对人存在的一种感受。”
  我相信,这种表达的渴望从来都是原始而冲动的,如同潜伏在体内的滚烫岩浆,随时都准备要喷薄而出。
  在文弱和谦和的背后是坚硬和狂妄,比书生气的笑容、擦得明亮的眼镜片更接近真相的是野心和狠劲。他要的表达是不一般的表达,他关注的主题不是个人化的,而是宏大的普世的,有关人性和死亡。
  从《寻枪》开始,当西南山区小镇上的警察马山发现枪丢了之后,他的整个世界、所有的生活秩序就都坍塌了,寻枪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往昔生命经验和生活经历的一种重新找寻和重建的过程。《可可西里》最初叫作《巡山》,巡逻的巡,有一种宗教仪式的感觉,那是朝拜,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追溯。到《南京!南京!》这种关注更加极致。
  “为什么要拍这个电影,因为它强有力,它直接能够触摸人性最底层的东西,恐惧,关于死亡的,对于死亡的恐惧,在那种死亡的废墟上的那种人性的挣扎,懦弱,背叛,拯救与自我拯救。它能触及人性最核心的东西。”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陆川时,他对我说的。
  我曾试图找出他偏爱这样的主题的原因,比如他从小就喜欢把皮带绑在身上,把能捡到的棍子都插在身上;比如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三岛由纪夫的书,书中对落日的描写,对死亡的崇敬给他的心灵留下了岁月无法侵蚀的印记;比如他在十几岁时有过一次濒死的经历,还比如等等。但最后我发现这些寻找只是徒劳,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血液里的。陆川说他相信神秘主义,在他身上,我觉得真的有神秘主义。
  (五)
  陆川总是把自己逼入绝境,不管是有意或无意。
  2003年,他坚持带领大队人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连续拍摄了一百二十多天,那里平均海拔四千多米,最低温度零下四十度。他击碎了自己原来的所有虚构,只想无限地贴近那里,赤身裸体地贴近那里。他不只一次的呕吐、晕厥,似乎只有生理的极限才能带来心灵的充沛和感受的真实。
  2006年,他开始“南京”之旅,这一趟无异于一次地狱之旅。“南京”的体量和难度都远远超出了陆川的想象,他原以为这是一个十层楼高的事情,但当真正云散的时候发现它直插云霄。十四个月的筹备,八个月的拍摄,时间的长度已不能衡量身体里、心里累积的痛苦,虽然这长度足以令人发疯。立项的否定、资金的短缺、人员的大幅流动、长春外景地的黑洞、停工、剧本泄露、停机、急性阑尾炎、阑尾炎复发……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每一次都足以摧毁任何与“梦想”“信念”有关的想象,也足以粉碎“投机”“噱头”这类廉价的猜忌。在绝望的情绪如影随形的日子里,支撑他走完的只剩下本能,活着的本能,活着走出死亡之城的本能。
  拍戏让他变得疯狂、极端、歇斯底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简单粗暴,他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但他没有后悔,对他来说,那么做没有为什么,没有应不应该,只是必须。
  任何意义在本能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只有弱者才需要意义,强者只需要赤裸裸活生生的存在。
  李北北

 6 ) 长大成魔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与《南京南京》的关系相当于D9碟中的幕后拍摄纪录片,但它又不仅仅是停留在花絮的堆砌和关于影片本身的访谈上,它带有更多对于中国电影制作环境的观察和揭露性质。因此,即使与《南京南京》剥离开来,这部纪录片也有着其独立存在的价值,除了那些让人无奈的黑幕,还可以让有志于从事电影创作的人清楚一个导演在摄制组中到底是做什么的,他所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心灵的地狱之旅。
  《南京南京》在拍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在中国电影制作体系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包括立项受阻、资金断裂、剧本泄露、内部腐败等等,导演陆川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损耗在这些突发状况上,他要陪各种人喝酒,要突击关门对群众演员查人头,这些戏剧性的场面出现在这部影片中,让我们对中国电影所处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个过程带给导演的创作力和心智的成熟已经不能用长大成人来形容了,他需要在尽可能保持纯洁的创作冲动和艺术理想的前提下,将自己历练成一个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并达到最终的妥协与合谋。
  陆川在后来接受《时代周报》的采访时说:“《南京!南京!》搭景招标1000万元。后来我才知道应标的人全是制片主任家的亲戚,打着建工的名头,其实是三无企业。我在一笔款打给私人账户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点,当时很生气,直接把那个制片主任开了,但我犯了一个很低级的管理错误,你知道现在反腐败都是这种想法:要把贪官留在位上,因为新来的更贪。这个吃饱了,你换一个,他照样重来一次。你会觉得掉到一个洞里面。幸亏是我,多少导演就死在这事上,就是死磕。 ”这些事在他拍摄《王的盛宴》的过程中应该还会碰到,但他应该不会像上次那样干关起门来查群众演员人数那样破坏行业潜规则的事情,这是一个个体与体制艰难的磨合过程,也应该是每一个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作者必需的心理准备,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
  我很喜欢看崔永元制作的一套名为《电影传奇》的系列节目,其内容是回溯一些老电影创作过程。我喜欢这个节目并不是因为在那里出现的电影都是什么艺术精品,反而是大多数作品在当时畸形的创作环境下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媚俗和唯上,但是通过回味那时的电影工作者在体制的缝隙内挣扎求存的历程,可以与现实取得一种奇妙的对照,因为这是新中国电影人与之战斗了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困境,那条紧箍咒时松时紧,但它一直就在那里,冷冰冰地审视着每一个可能成为它的猎物的人。
  比起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无疑是壮大繁荣了,但这种壮大还是没有让它成人,而是在体制的枷锁和市场的驱动下被妖魔化为一个怪兽,它碾压着创作者的良知,透支着行业的信用,扭曲着消费者的诉求,中国电影的体制化生存是电影从业人员永久的命题。陆川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的科波拉研究》中写道:“ 所谓‘体制中的作者’就是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对体制的尊重,在充分利用体制内提供的资源(类型和电影机制)的同时将对体制的尊重转化为作者的自觉,并且能执著地在表达中始终关注文化命题的作者。”其实对于大多数承受体制和市场双重挤压的中国电影创作者来说,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创作状态。于是我们很难看到创作水准呈持续上升状态的中国导演,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宁浩、张扬等不同代际的导演,本来他们有机会通过自由的创作来成熟自己的理念和技巧,但随着他们越发深入这个行业困境,就越发面临各种无奈和媾和。我不敢说陆川能否在接下来的《王的盛宴》中带给我们什么惊喜,但从它面世的艰难来看,我只希望这个妥协的结果不至于让影片锐气全无。

 7 ) 陆川的长征

带给了我远远多过电影本身的震撼——绝望和死亡的气味——这也证明了陆川果然有宏远却无大才。
但他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或者说更高追求的导演。一个有着浪漫英雄主义的文艺青年。决绝,敏感,死硬,以及无与伦比的自信。这也让他在片场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个人魅力。
至于那本鲜红封面下的《毛泽东自传》,犹如一剂强有力的精神鸦片,在他体内,让他沉醉,度过难关。

所以他才会无法理解《王的盛宴》的低分,他自信到顶点的基因会自动把这认定为一个恶意的行业竞争。这样的一个人,根本无可能去想观众是否会不喜欢这个电影,他只会认为,观众们到底有多喜欢。如果真的不喜欢,那么对不起,是你不明白。

 8 ) 电影人的长征—— 一部关于陆川的电影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讲了拍摄《南京!南京!》过程中导演组,尤其是陆川遇到的许多困难。记录片的名字《一个电影人的长征》,很恰如其分,其实,这部纪录片就是关于陆川的一部电影,他作为一个导演的成长史。我觉得“地狱之旅”不太合适,拍摄《南京!南京!》的过程对每一个参与制作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凤凰涅磐的过程。

纪录片给人的感动,不亚于电影本身给我的触动。之前看《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也有这种感觉。观众更喜欢这类风格的纪录片,新鲜,也能了解一些幕后的电影故事,知道一部电影的拍摄出产要经历这么多重重险阻困难。同时也会更深刻的理解《南京!南京!》这部影片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会问,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这么拍,那么拍?我想看完此片后,观众会得到答案。就比如我之前一直觉得刘烨明明应该作为主演,为什么就那么突兀地死了,感觉这个地方没完,是个遗憾。

我喜欢陆川导演的一话:“一个历史它有很多很多面,像个多棱镜一样,它必须都得有,它才能立起来。那对于南京来说其实我们都知道被屠杀、然后我们放弃、投降。 这些东西其实你说错了吗,也没错。。。。。。其实我们在这个黑暗的这一面的对面,或者在它的背面,整个这个民族在被侵略的过程中间,它的抵抗,它的这种自我拯救,它的力量是很大的。他们挣扎过,可能软弱过,但在死亡的这座城市中间,他们最终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尊严。也许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死了,但是有些人是幸存下来的,至少那希望要幸存下来。”

或许你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也会得出自己的一些感受。

 短评

太磨砺人了

9分钟前
  • 保持一点不确定
  • 推荐

鱼死网破

12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和陆川的困难比起来,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小太多了~

14分钟前
  • H.C.McTang
  • 推荐

太他妈难了

15分钟前
  • 董东武很羞涩
  • 力荐

拍摄这部电影过程的精彩程度,几乎已经可以和《南京 南京》相提并论了。它呈现一部艺术作品是怎样在现实的血泪泥泞中一点一点被塑造出来。在中国,一个艺术家要承担的现实似乎要比艺术还多,这是一种悲哀,也是另一种艺术与现实的调和。陆川是个了不起的导演,他的作品里有他性格的坚毅与灵性。

19分钟前
  • 旖桓。
  • 推荐

《南京 南京》我依然认为是一个不成功的电影。但是,这部幕后纪录片可以打四分的。节奏的张弛 叙事结构都很有章法,拿捏的都很好。很喜欢的。

21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在天朝想要做成点事情真难啊,但还得做,不然干嘛去?你选择这个,你就要承担它所带来的一切。

25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此片当做是《南京》的花絮和未公映镜头与剧情来看的。。

27分钟前
  • Leann
  • 还行

一部优秀的电影,其优秀会体现在电影制作的整一个阶段。陆川身上的坚持是很多中国导演所缺失的,也正是那种坚持,让《南京!南京!》能够成为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的作品,让其能够得到世界影坛的尊重。

3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这部纪录片告诉你在中国想拍好一部电影是多么艰难,要抱着毋宁死的心态在制度和不健全的游戏规则中爬行。

33分钟前
  • 铁旦
  • 推荐

挫折教育

35分钟前
  • 魏小河
  • 推荐

中国想拍个片子,真是各种坑蒙拐骗,导演干着制片人的活,到处拉钱,还得说服海里的大领导,才能立项拍一个直面民族痛史的片子,拍完后,还得被各种爱国青年痛骂居然敢拍鬼子的人性,真是地狱之旅啊!

38分钟前
  • 马后炮
  • 推荐

梦想的价值在于在现实中实现的困难性,但其实能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就已经很成功了。对于南京大屠杀体裁的电影来说,拉贝日记延续俗套;南京南京是有瑕疵的艺术品,但角度是有突破的;金陵十三钗就成华丽的工艺品了,纯属戏说。真正有历史还原感的只有南京南京。

40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做这种民族灾难性的史诗片难度可想而知,我能想象到片子中陆川导演一边导戏,一边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就为了拍这部电影的劳累与无奈。《南京南京》是陆川导演以命相搏的作品,虽然电影看后很多东西不敢苟同,但我真心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

41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在世界任何地方,拍电影是艰难的事情;在大陆,拍电影是玩命的事情。

42分钟前
  • 大壮
  • 力荐

感动!感动!敬佩这种为了目标坚持到底,排除万难的人。也能理解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商业烂片了。“他举着火把,执着地往前,从不回头,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跟着,跟着他逐渐步入那黑暗的核心…… 然后他把我们一个个带到光明之处。”或许这就是他说的长征一样,他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动机,帮大家找到归宿

47分钟前
  • 心洞渐盲
  • 力荐

看完以后觉得中国缺少职业的电影经济人和公司,所有从业者还是以捞钱为目的。陆川这样的理想主义的艺术家最后不得不自己从事创作意外的经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发挥。

52分钟前
  • 冬鸟
  • 推荐

一部电影的后面可以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是电影后的字幕所不能简简单单交代的,好与坏都不能说明背后故事的本质,就像纪录片,它的背后也是一个故事,是电影背后的故事。看完字幕,才是最后的尊重。但是有个前提,这得是部值得让我尊重的电影。

55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素材的价值,精彩不输正片

60分钟前
  • ZArt
  • 推荐

别的不说。在这片天空下,想做个有思想的行动者,除了死磕,还有些什么别的么?

1小时前
  • Lyn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