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少年

剧情片韩国1992

主演:张德秀,李明淑,金敏贞

导演:赵金奂

 剧照

青蛙少年 剧照 NO.1青蛙少年 剧照 NO.2青蛙少年 剧照 NO.3青蛙少年 剧照 NO.4青蛙少年 剧照 NO.5青蛙少年 剧照 NO.6青蛙少年 剧照 NO.13青蛙少年 剧照 NO.14青蛙少年 剧照 NO.15青蛙少年 剧照 NO.16青蛙少年 剧照 NO.17青蛙少年 剧照 NO.18青蛙少年 剧照 NO.19青蛙少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8

详细剧情

  这是当时韩国根据真实的案件改编的电影,即大邱青蛙少年失踪案。  1991年5名小学生去抓青蛙时失踪,2002年9月才发现他们的遗体的事件。1991年3月26日,因为地方议会的议员选举30年来第一次举行,全市放假一天 ,最后一个目击证人说在卧龙山附近见过孩子们,但到处都找不到他们。2002年失踪少年的遗骨却在卧龙山被发现,死亡原因确定是他杀,但目前为止并未抓到犯人。韩国杀人案的诉讼时效为15年,在2006年3月25日就到期,即使抓到犯人也无法惩处。  此片上映之时,还是不知道孩子具体被杀还是失踪的情况。因此很多地方是根据猜测想象出来的。2011年,新片《孩子们》上映,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本案,剧情上更为有力,值得推荐。

 长篇影评

 1 ) 人在做,天在看

从2003年上演的《杀人回忆》、2007年的《那家伙的声音》到2011年《孩子们》,为我们呈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起韩国的悬案。我们在感叹我国现实题材电影少的时候,韩影给了我们启示,其实我说过我们的题材多如牛毛,怕投鼠忌器,或者怕教坏了人,我们以前还有一些破案的影片,敌特片多,小时候看多了《黑三角》、《驼铃》、《羊城暗哨》、《神秘的大佛》、《神女峰迷案》、《405谋杀案》等等,无不表现了我公安干警的神勇、神机妙算、群众的力量和罪犯的破绽百出和极其愚蠢,根本就不是在一个等量级的,那还有什么可比的,直接低头认输得了,我们还装模作样地拍出来,现在连这样的电影也很少看到,要么是狄仁杰的案子、要么是三枪这样的泊来品。坐进影院的人,总想得到一个结果,对于这样明知没有结果的,怎样拍才能吸引人,值得我们学习,有了前2部的预备,心里还是没有底,5个孩子失踪了,过了10年发现了遗体。就是这样的故事。还用了132分钟的时间去展现。这个功力深啊。我不讲内容,今天我要讲的是对韩国电影的想法,韩国电影起步很晚,没有日本很早就有享誉中外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导演拍的影片,搞得后起之秀都是没法拍了,所要讲的故事都给前辈讲完了,所以日本后来是动画片、AV片有市场,当然这只是我的玩笑话。但从我最近看的一系列韩国电影,我顿时肃然起敬,时政片有《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辩护人》等,犯罪片,我上面提过的,还有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我要复仇》、《亲切的金子》等等;爱情片有《假如爱有天意》、《八月照相馆》、《我的野蛮女友》;战争片《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黑帮片《汉城大劫案》、《新世界》;古装片《醉画仙》、《王的男人》;科幻灾难片《汉城怪物》、《流感》等,这还只是我孤陋寡闻看到过的,都是90年代以后的电影。更不要说它还有那么多让中国人如痴如醉的韩剧,不是韩国的“都教授”还被邀请来参加青奥会的开幕式,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韩国绝对成为文化产业的输出国,也会影响其它国家人们的价值观。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号称三个自信,却没有将文化渗透到别的国家(我们也有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但有什么效果,而且是贴了大量的资金),能让别的国家的人来争相模仿你。我想原因有很多,根本的是对文化创作是否开放。我们有没有自信让从事艺术的人能做任何事,没有条条框框,也有信心人民自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是否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是否真正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甚至是丑化。

 2 ) 后劲乏力

    《孩子们》还可以,但都有韩国电影的缺点,就是煽情过度。

    前半段的故事发展,可以说是精彩十足,引人入胜。案件摆出来,如何查案就成为看点。但电影并未向正常套路一样选择警察作为深入点,因为韩国警察一向无能,二是需要制造阴谋论的迷雾。所以记者和教授就临时成为了侦探角色,这给电影情节的推进带来了新鲜感,也为后来推论失败埋下了伏笔。

    前半段,电影视角等于两个“侦探”的视角,于是观众便理所当然相信了他们的论述。于是疑邻盗斧,孩子的父母也在电影镜头下显得十分可疑,两“侦探”和观众都充分被卷入其中。因此最后推论失败,伤心的何止两位“侦探”,观众也被玩弄得团团转。

    推论的逆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推论的指向性,无论是从电影还是故事情节的角度上看,都是人为导致(电影是导演人为,情节上是教授人为隐瞒线索)。但导演安排这一场误导,意义何在?后来教授和记者的第二次交锋点出了玄机,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名利罢了。于是这一场误导便成为了媒体和围观者对案件本身的消费,而这正是现代消费主义的特征。因此这一场误导既解剖了部分案件内容,又批判了时代,电影镜头的冰冷是最好的诠释。

    到此为止,处理都相当出色,案件只是幌子,结果只是麦高芬,查案过程以及目的,才是亮点。所以当电影后半段回归到正常的“追凶”情节时,风格和节奏都已经改变,这破坏了前半段所营造的冷酷。哪怕后半段还是保持着“悬疑”和“刺激”,但也只能像大片一样依赖煽情、追逐、打斗得元素维持可观性。那么干嘛要后半段?无非是这个案件还有挖掘的元素而已,但往往是贪多嚼不烂。

 3 ) 韩国最大未解悬案,30万人参与寻尸,这电影后劲实在太大

这段时间,国内陆续出现的多起人口失踪案,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据统计,从10月份以来已经有十余名青少年失踪,并在网上引起了激烈讨论。

任贤齐等名人也为此积极发声,希望每一个失踪的孩子早日回家。

放眼全球,人口失踪案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成为了多年未解的悬案。

在上世纪90年代的韩国,就发生过一起轰动世界的“青蛙少年失踪案”,被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迷案之一。

韩国警方在当年出动了30万人搜查,但遗憾的是,这个案件到今天依旧真相成谜。

这个骇人听闻的真实案件,也多次被韩国改编成影视作品。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是以此为原型,看得人全程后背发凉——

此片导演李揆万是犯罪/悬疑片专业户,以作品少而精著称。

他只拍过三部电影,而这部《孩子们》是其中口碑最佳的一部。

它和《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共同构成了“韩国三大未解迷案”的电影宇宙。

片中的演员也是韩国影视作品中的熟脸,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男主演柳承龙演戏剧出身,一步步成长为韩国的实力派男演员。

他是《七号房的礼物》中智力缺陷,但心地善良的父亲李龙久;也是《王国》中阴险狡诈,步步为营的奸臣赵学洙。

亦正亦邪的出色表演,可庄可谐的精湛演技,让他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另一名男主演朴勇宇,多次荣获韩国电影的最佳男配角奖项。

在今年的戛纳热门电影《分手的决心》中,他搭档汤唯贡献了精彩的表演。

除此之外,在《请回答1988》中饰演德善父亲的成东日,以及饰演正焕母亲的罗美兰也在这部电影中加盟出演,群星熠熠。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韩国大邱说起。

大邱全称大邱广域市,是仅次于首尔、釜山、仁川之外的韩国第四大城市。

1991年3月26日,大邱地方议会举行30年来的第一次议员选举,全市放假一天。

这天,5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结伴出行,去附近的卧龙山上捉青蛙。

意外很快发生——直到傍晚,这群孩子还没有回家,行踪不明。

家长们一起去山上寻找,仍然没有发现半个人影。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报警寻求帮助。

当地警方前往山上搜查,还是没有任何收获。

5个孩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媒体开始把他们叫做失踪的“青蛙少年”。

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舆论也在进一步发酵。

韩国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出动了30万军警,对卧龙山进行了地毯式搜索,遗憾的是依旧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起案件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只留下5对绝望的父母还在寻找孩子们的下落。

转眼来到4年后,一个名叫姜志胜(朴勇宇 饰)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由于在节目中造假,被总部流放到了大邱。

姜志胜是一个为了收视率而不折手段的人,他也关注到了发生在当地的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想要制作一个相关的专题节目。

正当他冥思苦想寻找选题时,他偶然看到了一个同样在研究这起案件的大学教授黄祐赫。

黄祐赫(柳承龙 饰)是一名心理学和行为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一番分析调查,认为失踪孩子的父母极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

其中一个失踪孩子钟浩的家长,有着重大作案嫌疑。

姜志胜对这个大胆的猜想十分感兴趣,两人开始联合起来,共同调查相关的案件真相。

在交谈中,姜志胜询问黄教授做出这个猜想的原因,黄教授表示有三个论据:

第一,钟浩的母亲在案发后两个月,曾接到钟浩打来的电话。

但她当时的语气和态度却十分镇定,丝毫不像一个苦苦寻找孩子的父母应有的神态。

第二,警方曾教会这些父母使用带有录音和追踪功能的电话,以便获得有用的线索。

但钟浩母亲却并未按照要求录下这段完整的通话,也没有对来电方进行追踪。

第三,也是黄教授认为嫌疑最大的一点,那就是钟浩母亲是第一个发现孩子们失踪的人,并在当天下午就外出寻找。

正常来说,孩子们玩到傍晚才回家是常事,钟浩母亲仿佛对此事未卜先知。

在这样的判断下,他俩一同去拜访钟浩家,希望找到进一步的线索。

果然,在钟浩的家里,黄教授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迹象。

一开始,他注意到在钟浩家中的某个角落,放着没用完的半袋水泥。

而院子里的地面看起来刚填补不久,水泥的颜色清晰可见,似乎是为了掩藏什么东西。

在和钟浩父亲聊天的间隙,钟浩的奶奶也突然从房中走了出来。

他指着钟浩父亲的背影,做出了一个神秘的动作,且神色慌张凝重。

当他俩准备离开时,黄教授去了一趟院子里的卫生间。

但没想到黄教授刚过去,钟浩父亲也表示要上厕所,紧紧跟在黄教授附近,似乎在担心他发现什么证据。

经此一行,黄教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论断,认为钟浩父母就是造成5名孩子失踪的凶手。

结合当天走访的细节,他认为孩子们已经遭遇毒手,且被钟浩父亲埋在了院子和厕所里。

姜志胜对黄教授的推断十分认同,他联系了警方和电视台,想要去彻底搜查钟浩家,并进行现场直播。

如此一来,既能侦破案件,又能制作出他所期待的高收视率节目。

在搜查当天,警察和电视台的车辆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个偏僻的村落,得知这一消息的村民也纷纷来看热闹。

待搜查正式开始后,黄教授开始指导工作人员,把钟浩家里的厕所抽干,把院子里也挖了个底朝天。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除了在厕所里找到一只女孩的鞋子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发现。

黄教授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死心,他找来钟浩的奶奶,要她解释当天做出的神秘动作。

但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原来钟浩的奶奶有老年痴呆症,经常做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行动。

她那天做出的动作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被黄教授强行附加了某种含义。

钟浩的母亲后来也向警方坦白,她其实并未接到钟浩的电话,对方只是一个恶作剧的人。

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想让大家觉得钟浩死了,从而放弃寻找。

可以发现,黄教授的所有论断,都只是他自以为是、毫无证据的猜测而已。

最终,这场搜查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黄教授名誉扫地,姜志胜也向电视台提出辞职。

时光不断流逝,“青蛙少年失踪案”依旧成谜。

在案发11年后的2002年9月,一个惊人的消息却突然传来,让这起尘封的案件再次受到全国关注。

两名登山者在卧龙山上发现了疑似人的头骨,他们立即向警方报案。

经过警方的勘察和挖掘,他们挖出了5具尸骨。

结合尸骨附近的衣服,以及尸检等手段,确认这5具尸骨正是11年前失踪的5个“青蛙少年”。

一时间,这起案件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关于孩子们死因的猜测和推论也甚嚣尘上。

但警方对外表示,死因是他们在山上玩耍时迷路,再加上夜晚低温所以冻死在了山上。

而当年他们之所以没有被找到,是因为卧龙山极大,而孩子们行动的路线和搜查的线路刚好相反,所以才遗憾错过搜查。

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让孩子们的父母信服,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山上玩耍,不可能会在山上迷路。

此时,当年从电视台离职的姜志胜又站了出来。

自从当年的搜查乌龙之后,他就心存愧疚、良心不安。

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这起案件的动向,并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当年犯下的错误。

在他的调查之下,果然找到了一个可疑的男子。

这个男子到底是否就是当年的真凶?他又能否查出孩子们失踪遇害的真相?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中寻找答案。

《孩子们》改编自1991年发生在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5个同村的小男孩结伴去山上捉青蛙,随后如人间蒸发般离奇失踪。

有目击者表示,在当天下午曾在山上听到两声孩子的惨叫,但不确定是否是这群孩子发出。

十余年间,这个案件再无任何线索。5个孩子行踪未知,生死未卜。

2002年9月25日,在一场大降雨后,5个小孩的尸骨终于被人发现。

但直到今天,他们的死因却依然成谜。

根据警方的尸检记录,其中3名男孩的头部有被钝器击打的痕迹。

其中一名男孩的右臂上,曾遭受过外部攻击从而发生骨折。

最可怕的是,有一名男孩的头部还发现了疑似子弹孔的小洞,极有可能收到过枪击。

除此之外,这些孩子们的身上的衣服还被人打上了死结,这些证据都表明他们一定是死于他杀。

电影《孩子们》的结尾,出现了一个疑似嫌犯的形象。

但现实却比电影更加无力:即便孩子们尸骨已经被发现,但凶手却至今没有找到,甚至没有任何指向凶手的线索。

在网络上,流传着多种关于孩子们死因的猜测:被附近的军队误杀;被偷猎者杀害;被住在山上的屠夫杀害等等。

当然,这些猜测也仅仅停留于猜测,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现实中,青蛙少年失踪案由于证据不足,成为了一起未解悬案。

而这部电影也并非旨在寻求最终的真相,而是向我们呈现了在寻找真相过程中的众生相。

从无良的媒体人,到自大的学者,再到失德的吃瓜群众……这部电影将人性的丑态悉数到来。

它也在提醒每一个人:寻求真相固然重要,但借由“追求真相”而编造出的阴谋论,同样值得我们警惕与防范。

如同电影中的那句台词:

那些没有根据的猜测,可能会让他们再死一次。

 4 ) 现实里没有那么多“故事”

《孩子们》和很多韩国电影有不少相似之处:对司法警察的讽刺、对无良媒体的挖苦、对受害亲属的安慰、对那个人心惶惶的时代的记录与反思......但“黄教授”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孩子们》相对于“三大未结悬案”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多了很多值得反思的新鲜之处,大大提升了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讽刺力度。

满脸求知欲的学生、洒满阳光的阶梯教室、最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这是导演为黄教授安排的出场布景,这布景和教授脸上睿智而淡定的微笑多么匹配,预示着一个“拯救者”式的英雄即将介入。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混了六年的屌丝青年),对这种温文尔雅的教授自然特别亲切,而当教授用美国学来的、十分前卫的、看似反常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对这宗离奇的少年失踪案提出颠覆式的猜想时,他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教授风度和“学以致用、关怀现实”的学者风骨的确让我这个象牙塔里的学生有些小崇拜。按照电影“故事感”的节奏,我感觉黄教授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即将到来。

教授提出了几条显而易见但却被视而不见的“线索”——1、孩子们一般都是傍晚才回来,为什么钟硕的母亲在案发当天的上午就急着报案?难道仅真是因为“母子连心”的第六感?2、钟硕母亲在孩子们失踪两个月后突然接到“钟硕”的电话,但电话录音中的母亲却异常平静,这是一个孩子失踪两个月后的母亲应该表现出的“淡定”么?3、当姜PD和黄教授一起拜访钟硕家人时,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钟硕母亲奇怪的失聪、钟硕父亲奇怪的跟踪以及钟硕家里奇怪的水泥地等等,无不印证了黄教授的之前的假设:孩子们的父母为了某些政治目的,故意制造“孩子失踪事件”以转移百姓视线,从而左右案发当天正在进行的大选投票,而失踪案所在地正是“选票争夺最为激烈选区之一”,于是,一个小村庄的失踪案似乎和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联系起来了!看到这,不得不大呼情节的离奇!不得不大赞教授的睿智!而教授“父母杀儿子,埋在水泥地”的结论更是让我倒吸了一身冷汉,巴不得快进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戏并没有按照教授的假设演下去,警察在钟硕家刨地三尺却没有挖出“万众期待”的尸骨,而“不合逻辑”的现实也让一直自信的黄教授开始变得犹疑了:一切线索和细节均符合理论啊!“逻辑和历史(证据)”是那么得相得益彰!但为什么就是挖不出尸骨呢?到底哪出了问题?我下意识地看了时间轴,电影到了这里才演了一半,于是按了暂停,出去撒了泡尿,预感“稍后的故事更加离奇”,因为电影才演了一半。但其实,当警察凿开钟硕家的水泥地,抽干钟硕家的大便池后却没有发现“孩子们的尸骨”时,故事已经结束了!导演的任务——讽刺,已经在看似应该“中止”的地方“终止”了,而剩下一半的电影,无非留一点时间,让那些像我一样“期待更加离奇”的观众们在电影进行或结束的某个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心里那和黄教授一样可笑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的愚蠢和多么的自负。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但当一件事让我们无法用“章法”和“逻辑”来解释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适应、不痛快、不自在,于是,人们产生了对新闻和历史的心理需求,希望那些聪明睿智的记者以及客观深邃的历史学家给那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一个解释——一个勉强自圆其说的解释可以给人以“不过如此”的安全感,而一个曲折离奇的解释则给人以“原来如此”新鲜感。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人给我们“讲故事”,并从故事的“悲欢离合”中“安顿”那颗在信息化、碎片化、虚拟化的现代社会中如惊弓之鸟般的心。
于是,当一个小镇的五个孩子无故失踪而无能的警察又无法查出真相时,大众便急于得到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这种需求为记者和学者制造了一个隐形的市场,让那些如黄教授一般“有点墨水有点野心”的理论家以及如姜记者一般“有点创意有点胆量”的记者敢于把现实当做电影来导演,以至于陷入黄教授所讲的“认知的偏差(当邪教徒得知世界末日并不存在时,他们不但不会怀疑邪教本身,反而会为自己愚蠢认知和行为找借口,以至于更加坚信世界末日真的存在)”中泯灭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因此,当黄教授坚信的所谓“证据”被一个个证伪时,他不但没有及时回头,反而认为那是孩子的父母制造的“伪证”,一个懂得“认知偏差”的教授却在现实中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这不是最犀利的讽刺吗!
而再深想,那个被教授的理论所折服,一心期盼着故事“一定会有一个离奇的结局”的我,不也是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之一么?现实中真的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么?一些琐碎的小事可以有很多种合乎情理的解释,如教授所怀疑的“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可以如教授意淫那般是“指明凶手的暗示”,但也可能是一个痴呆的老人习惯动作,而事实证明教授的确“想多了”,老人的那个奇怪动作其实没有任何含义;再如“钟硕母亲接到电话后的淡定”,在一半人看来的确很反常,但电影最后给出了一个看似反常但却合乎人情的解释——一个失去孩子心急如焚的母亲在经历了两个月折磨后不堪各种骚扰电话,在明知不是自己孩子的情况下还坚持谎称是孩子打来的电话,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早已不关心孩子死活的警察的重视,为找到孩子寻求一丁点希望!多么真切真实啊!但对于一个没有真正尝试丧子之痛的人来说,那接到电话后的淡定的确不可思议,但谁又能真的设身处地呢?于是,人们宁愿或者自然相信教授所谓的“父母在政治阴谋的操控下杀子掩埋”的“荒唐的真相”,而对一个无辜的可怜的家庭投向怀疑的目光。
最后,还想再次追问一句:既然现实里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言,那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听故事”呢!“没有料”的生活就真的不堪到难以忍受么?







 5 ) 其实凶手是他

        影片看到最后,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解释不清楚的地方,关于忠浩的父母我想疑问是最多的,影片中给的镜头也是最多的相比于其他父母。忠浩父母的种种行为难道你们就没有和姜PD一样去怀疑过么?
        首先,根据忠浩父母的怪异行为加上最后忠浩母亲的陈述,基本断定凶手就是忠浩他爸,其实他母亲始终知道她儿子没有死但不知道在哪,电话里她一直说那孩子不是她儿子,还说如果那天去找他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他知道他爸一定会杀了那些孩子,别忘了当时正在大选举。
       其次,杀牛的就是忠浩,十几年过去了,警察说有辆车停在忠浩家,却不进去也不动,姜PD到忠浩住的地方找到了决定性的线索,被忠浩察觉,但是杀牛的只是找到了他女儿暗示了下,让他明白不要再查了,他肯定不是凶手,如果是他早就把孩子杀了。看那个系带了吗?他见到人之后也明白了,是忠告他爸爸了。十几年前杀牛的才多大,这就是为什么快到最后的时候,姜PD去见忠浩妈妈,他妈妈说他们知道孩子死了,会舒服些,可见了孩子受的罪他就接受不了,片尾接电话这个妈妈知道是孩子,只是不说话,她每次接到电话都要去山上那个地方,这就是教授说的凶手不是每年每月来,而且经常来的原因了。还有最后影片结尾处,忠浩的爸爸牵着孩子的手,看似走向了天堂,其实是导演在暗示凶手就是忠浩的爸爸,都别忘了孩子走的时候是很痛苦的,虽然并不是很理解忠浩爸爸这样残忍的做法,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想想忠浩爸爸死之前与自己的大哥不停的笑,那笑里不仅仅是对自己孩子失去的痛楚吧。
       我想大家还是没有认真看,知道忠浩妈妈见到尸体说什么吗,说我以为见到尸体会好受些谁知道他们受了那么多罪。见到尸体后,只有他反应最平凡,因为他知道那不是他孩子,而且感觉愧对于眼前的这个孩子,愧对与其他孩子的父母。
       以上部分引自以为豆友的解释,我觉得分析的很到位,原来我们都没有去认真看,我们都有去怀疑过,可是到最后我们又不断的击垮自己,带着绝望的难过的心情看完了整部电影。
      我想看完后再去看一遍影片,好好揣摩一下,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你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以上也仅是自己的观点,虽然有漏洞,但是各持观点,只是自己的理解罢了。

 6 ) 迷失的精英

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统称“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2011年2月,《孩子们》完成三大悬案的最后一击,横扫韩国票房。

1991年3月26日,大邱5名抓火蜥蜴的少年失踪(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青瓦台动员30万大军进行地毯式搜索,相关报道、传单、悬赏铺天盖地。在15年诉讼时效早已逾期的今天,案件仍未侦破。梳理这样一件令人备感无奈、无力的奇案,写实路线近乎当然选择,《孩子们》另辟蹊径,用失踪少年引出探案精英的“迷失”,在犯罪片里独树一帜。

黄教授向学生们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案例:1954年9月美国一个末日教派向信徒传达上帝的旨意:1955年12月25日洪水将摧毁世界,飞碟会来拯救他们。预言破产后,变卖家产、损失惨重、认知失调的信徒不仅没有幡然醒悟,反倒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接受了一个新的预言:他们的奉献和虔诚感天动地,使得上帝改变了计划。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与信仰相矛盾的事实会进一步巩固狂热分子的信仰。万傻不离其宗,为缓解认知失调(世界末日没有到来,也没有飞碟)带来的紧张、挫折和失败感,信徒绞尽脑汁都要证明自己辞职、捐献家产等行为的合理性,填补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作为心理学的重大突破,认知失调理论为研究信仰、信念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满腹经纶的黄教授不幸成为这一理论的注脚。

黄教授关于青蛙少年的言论,让节目作假被电视台处罚的姜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时常紧锁眉头,看上去比咱们的股票专家还要忧国忧民。顺着他深邃、智慧的眼光,姜制片将怀疑的视线投向了失踪少年钟浩的家长。

钟浩外出数小时,其母即慌忙报案,用母子连心的第六感就能解释吗?接到儿子失踪两月后打来的电话,做母亲的何以如此淡定?长达17秒钟的沉默说明了什么?

沉着、内敛的黄教授长于逻辑分析,动辄引经据典,迅速征服了渴望一鸣惊人的姜导演。制作一部挖掘真相、锁定真凶的纪录片,走出事业上的低谷,就这么定了。

登门探访,钟浩奶奶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手势,意味着什么?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用得着那么紧张吗?未必厕所里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确信钟浩父母就是凶手的黄教授、姜导演联袂制造了一出闹剧:警方调集大批人马,在钟浩家掘地三尺,抽干了厕所,却并未发现预想之中的孩子们的尸体。针对包括钟浩奶奶手势在内的诸多疑点,神经过敏、捕风捉影的黄、姜二人只选择了有利于其观点的解释。

黄教授的迷失,类似于以启蒙为己任的学者为传统、集权、权贵、谬论唱赞歌。除了利益驱动,还有什么蒙蔽了精英的良知和理智,导致他们执迷不悟?

明知吸烟危害健康,包括医生在内的人群为何还要吞云吐雾?痴情女被负心汉骗得人仰马翻、油尽灯枯,缘何痴心不改?个人、集团和国家为什么会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道路上滑向深渊?为什么助纣为虐的鹰犬犹如过江之鲫?

回答这些问题,大可借助认知失调的理论,多达2000多项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上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行为可以改变态度,说了就会相信、做了就会认可、选择了就会欣赏、付出越多就越喜欢越在意。

名声扫地的黄教授认知失调越发严重,撞破南墙也不回头。2002年9月大邱卧龙山发现失踪少年的遗骸,已丢掉教职的黄教授居然认为是钟浩父亲转移而来。想想看,这些年钟浩家为何推平原来的房基盖新楼?姜导演忍无可忍,狠狠地给了黄教授一拳:“你这个王八蛋!”

《孩子们》若就此结束,堪称2011年韩国电影之翘楚,可惜导演画蛇添足,影片后半部分被无节制煽情的韩流感淹没,总体质量大打折扣。而对于遇难少年的家人来说,影片唤起公众关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已是莫大的慰籍。

 短评

首先,千万不能抱着《杀人回忆》的期待去看这个。拍得还好吧,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想说的都说到了,反而没什么惊喜。有点抒情过度,在悬念上却没太真正下功夫,有点拍可惜了。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12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题材是真的很感兴趣,但没有看“杀人回忆”那种一直很紧张的悬疑感

16分钟前
  • 木头人
  • 推荐

MB 我们这的苦事情估计还要多

18分钟前
  • 凉白开
  • 还行

前一半时间里面真的被那个黄教授所提出的理论给迷住了

22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不要动不动就拿《杀人回忆》出来吓唬人,至少本片要比《那家伙的声音》要好很多,即使知道没有希望,也无法放弃对孩子生的那份渴望令人动容

25分钟前
  • 桃色響尾蛇
  • 推荐

看的胸闷,情感被带入的一点不差~

28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凶手,还没抓到

30分钟前
  • 冲浪小子Z
  • 推荐

虽然整部电影有点拖沓,前后脱节过度,但是对于叙事和镜头描写来说,做得还算不错。改编于1991年成为韩国三大悬案的5名少年失踪真实事件,但相信我,如果去看下当年报道合辑,更精彩!

33分钟前
  • 马普尔老姐
  • 推荐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较《杀人回忆》,还是有所差距。前半部十分出彩,也颇为吸引人,但因为过于煽情以至于其后故事悬念性不强,结尾处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值得商榷。或许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缘故有所限制,如若似《杀人回忆》般的开放式结局,我想会提升很多。★★★☆

37分钟前
  • Q。
  • 推荐

韩国有不少离奇的案子,有生之年希望能知道真相。

40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那天之后,红色的披风再也没有飘起来过。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屠宰工人真的都具备杀人的潜质!故弄玄虚的所谓悬疑,冗长的前半段是逗观众玩的,全国媒体和警察被导演+教授破案而牵着鼻子走,后半段是警察知道凶手也破不了案。片子几度使我昏昏欲睡,完全没有看《杀人回忆》时的惊心动魄。

46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凶手也在看···

50分钟前
  • 虚拟人物。
  • 还行

泪奔TAT

53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推荐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54分钟前
  • 还行

这个悲剧性悬案的魅力和话题性远大于电影本身,重演悲剧更多的是那些受害者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仅仅的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影响,影片的切入点让人有点失望。凶手算是找到了,却依旧逍遥法外,让人心有不干啊。★★★☆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60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1)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不行

1小时前
  • 八水水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