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

大陆剧大陆1999

主演:许亚军,原华,刘威,刘莉莉,何琳,刘希媛,滕汝骏

导演:安战军,李小龙

 剧照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7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8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9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9 15:15

详细剧情

  故事从1978年讲起,陈福生(滕汝骏 饰)是一名电影放映员,育有一子名为陈焕(许亚军 饰)。干部林汉民(韩小磊 饰)是陈福生的邻居,而他的女儿林平平(原华 饰)和陈焕则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在文革中,林汉民蒙冤受罚,而品学兼优的林平平亦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无缘理想中的大学,与此同时,陈焕被师范大学录取,两人从此渐行渐远。  之后,林汉民的冤屈遭到了平反,之后,林平平进入了北京大学深造,而她和陈焕之间的缘分亦遭受着种种考验。时间如流水一般静静流淌,在时代车轮飞速向前旋转的同时,陈家和林家,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被迫裹挟在轮下,不断向前。

 长篇影评

 1 ) 一年又一年

这两天又重温了一遍《一年又一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十年前在南京的时候,很可惜,当时和我一起看片子的朋友都已失去联系,老薄,NICK,希望你们都好。

十年的经历,再看这部片子,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去年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同样是描述自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激荡一书是通过很多企业的变革的道路来看待中国的变革,而该片是描述改革的二十年社会巨变对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的精神和物质的冲击,中国第一部吻戏《庐山恋》,万人空巷看港片,倒爷热,香港五一九,八八年抢购,九三股市风波以及海南房地产热,出国热。比我们年长些的人看到这些也许会有更多的感慨。

这部片子除了带给我们关于过去的回忆外,更有对当今的思考,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去看的时候对当时人们的想法,所作所为会不会感到可笑,不能理解,但是我们的前辈确实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摸索过来,才有如今的发展。那时的社会,虽然有很多人热衷于辞职下海,靠倒批文,炒股票发家,但也有安于清贫,坚守自己事业的,更有坚持原则的老一辈革命家。以如今的眼光去看他们,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很傻,但是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人,需要他们的那份淡定,需要他们那份看似固执的标准。

如今的我们在追寻着各自的目标,为此而奋斗的时候,也应该学着淡定,学着守着自己的底线,学着满足,学着放下。

 2 ) 我们随时代就这样漂泊

99年看的时候我刚上大学,现在已经工作多年了,99----09这十年,我家的几十年的老宅拆迁了,我有挚爱的亲人去世了,我的感情一波三折,我踌躇满志过也失落到谷底过,澳门回归、奥运从申办到举办等等一系列辉煌我见证过,Sars肆虐、5.12汶川地震的灾难我经历过,我们随着这个时代飘飘泊泊,99年看这部片子,作为孩子的我无动于衷,09年再看,很多东西就像一只手直接触梦到我心底,感动却说不出话、落不下泪。这十年间很多人、很多事来了又去了,我不知道记忆会不会发霉,因为我的感情随着十年的时间变得很重很重,也很轻很轻。

 3 ) 随手记

1978恢复高考本科 1979林平平爸爸平反,夫妇二人十年补发工资两万。(老妈说当时剪个头发就八分,我按现在20块的差价来计算,这两万相当于现在的五百万) 恢复研究生考 待业青年 买鸡蛋按计划。卖方市场 1980猪肉一斤从八毛涨到一块一,引发一股哄抢潮。 日本进口录音机 林平平爸爸一月工资200 ( 我老爸工资40 ) 鼓励个体经营 农村包产到户 香港亲戚说大陆菜油腻,味精多。肉胆固醇高。 外汇券,一块外汇券相当于一块人民币。 陈焕: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是不对的。社会的前进就是靠部分人牺牲个人利益得来的。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1981 倒买倒卖 24k997足金 只要你把欲望控制在工资内,心里就会平静许多。 陈焕妈:越折腾越不知足 邓丽君 追捕 1982年 电冰箱 洗衣机 科学的春天文学的夏天 收获 大众电影 电影尺度 美国人房子车子分期还款,中国人绝不借钱过日子 中国人不可能自己掏钱买房子 小孩看电视不好(现在小孩看电脑不好) 解放后人人平等,没人挣大钱 男主姐夫辞了工作,归街道管,没公费医疗了,没退休金了。“比在工厂累十倍不止” 女主毕业分配到北京电视台,新兴行业。 男主爸爸最瞧不起电视。此时电影还很热。都是好片子。不看电影没事干 (爸爸说:宽幕电影0.12元。一般0.1元) 自由市场,有钱就能买 1983年 化纤降价棉涨价,提高农民积极性 广州最流行萝卜裤 西装领带,店员都不会系领带 魔方 白牌啤酒 女主分到电视剧部,剧本编辑,新兴行业 张海迪 香港回归 二王? 离休老干部 1984年 发西装 林一达办公司,任经理。局长是董事长 林平平陈焕结婚了,住大学宿舍,好幸福 流行乞丐裤 一块外汇券顶一块二人民币 出租司机认为北京一千辆出租到头儿了 姐夫挣了几万了,就愁有钱没地儿花,目标十万。挣够十万就不挣了。一年利息能有七八千。躺着都吃不完。 陈焕妈:这两年肉吃多了 有钱买不着东西 林一达妻子寻出路,饭馆 做菜材料她负责,赚了分,赔了自己负责 “我更怕自己成个废人” 1985年 最长电视剧,打败电影,陈焕爹天天往家赶。 电影不好了。电影院不济了。 电视机黑白变彩色了 嫂子:丈夫是守得住的吗?最重要是不依靠人。 一达爸:他们拿国家的权利去赚钱,有什么了不起,早晚得出事。 造原子弹比不上卖茶叶蛋 家庭录像机国外已普及 姐夫带回沃克曼 平平想出国 香港回归日子定了 妹妹上北京经济学院 群英特爱看阿信 一达收客户贿赂 姐夫买了摩托车 买了洗衣机,甩干好神奇 1986年 情人节,陈焕不懂 金庸小说 录像厅,射雕英雄传 平平出国了 群英川菜馆 一不怕吃苦,二要把自己当人 1987年 姐夫进旧衣服被罚 姐夫做家具了,踏踏实实地挣钱 求林司长买股票,一百块一张,一百张。老婆说是废纸。国营 通货膨胀了 便衣警察9集 电影院二层出租给卖家具的了 末代皇帝 西游记 中央要清理政企不分的公司 一达要下海办公司 月朦胧鸟朦胧 1988年 陈焕家搬迁了,要盖大饭店。 中国还是卖方市场。一达的一张批文十万块 铝锭 一达爸:文艺是时代的反应,现在的人越来越浮躁了 红高粱 大学副教授一个月一百二十块 陈焕硕士学位,大学讲师,八十块 官倒 分配不公,脑体倒挂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听说九月一号物价开始全面上涨,一达妈妈恐慌了,要提钱买东西。见队就排,见货就买 枪战也不行了,要带色儿 一达群英分开了 离婚要开介绍信,街道要调解 1989年 新年聊天:去年香港佬投资房地产 中英联合公报 香港楼价大跌 投资后一路攀升 大陆:反官倒反腐败 平平回来说北京空气污染厉害 1990年 红太阳热 姐夫海南混一年回来,家已拆,住电梯房 贷款买地卖地,喝酒聊天,净挣二十万回了北京 开了家具厂 《世上只有妈妈好》满座 毕业双向选择 亚运会 装电话了 方便面 群英被坑了 《渴望》 1991年 小妹24工作一年了,国家干部,妈妈姐姐张罗相亲 小妹学开车 上海去年成立了股票交易所 粮本免了 粮油要涨,吃过亏的百姓不买账了。不如存银行吃利息 只要有钱,想买什么买什么 群英坚决离婚 1992年 呼啦圈,文化衫“千万别爱我,没钱” 一达疯狂炒股 两样赚钱:房地产,炒股票 妹妹不做国家干部,做酒店前台。国家规定必须干满两年 《编辑部的故事》 洗衣机 小天鹅爱妻号 中央二号文件,继续深化改革,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股票取消价格限制,疯涨 一达爸的原始股值七十万,去年9万时一达说必须卖了,这次一达说决不能卖 1993年 股票从1500点跌到300多 整顿金融秩序 一达资不抵债,彻底破产 群英再婚 《北京人在纽约》 平平回来了 1994年 原材料涨价,姐夫家具厂不行了。姐姐下月开始发60%工资 《同桌的你》 亮子开出租 《武则天》 《大撒把》 青下岗了 41岁 1995年 陈青下岗办家政 丹丹中考。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职高找工作比本科容易 电影院翻新了,电影的好日子又来了 亮子要结婚了。“不是我变心了,是我认命了” 1996年 陈焕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工作不好找 陈焕妈亮子妈白天炒股,晚上跳舞 《康熙微服私访记》 股市一年成交量300多亿 “永远别怕抛早了” 股市崩了。陈焕妈栽了。一达大海有了前几年的教训。没事 1997年 群英买房了,给林林配了电脑586 《儿女情长》 空调,组合音响,dvd,电视机 陈青家政公司成立 香港回归 中国又没踢出亚洲 1998年 陈焕学校分了房 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不用包销,经济类书很好销 平平公司不续约 《甲方乙方》 四位老人出国旅游新马泰 手机 《泰坦尼克号》 抗洪

 4 ) 没有女神的年代,才有真正的女权

过年前后,回顾了一部国产老剧。二十一集,不长,却浓缩了中国变化最大的二十年。主题相当高大上,为建国五十周年和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献礼,评价嘛,直接上图:

细节决定成功,光是家里长辈拿出一沓剪报给晚辈看的一幕,就足以说明本剧的诚意,相信很多80后、90初都在爷爷奶奶家见过这类传家宝。

妙趣横生、极具生活气息的台词更是层出不穷。个人认为最经典的一段,对夏天开空调的吐槽:

以前看,是看热闹。这次回顾除了发现很多上述小细节外,最大的惊喜,是折服于这部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不久前让各大公众号高潮的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有的一拼,谁说“中国式大女主”只有甄嬛、芈月?

跟着知青老公返回北京,才发现对方家庭是高干中的高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三观不合的暗礁渐渐浮出水面。四川农村出身,只有理论上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朱群英,开始了自己的大女主之路。

勾心斗角后,走上家族权力巅峰?这他妈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全天下的男人都围着你转,那你还奋斗个屁呀。咱这位朱女士先是想着从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学起,争取几年内考上电大,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就像她老公林一达说的:“你已经过了最好的学习阶段。”所以,最后,自然是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的朱群英和很多女性一样,害怕自己被抛弃,便想用孩子拴住丈夫,孩子生下来了,还是个男孩。但她发现事情并没有按自己的预料发展——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家里的其他人,公公倒还好,婆婆呢,也算客气,但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所以,这位朱女士开始自我觉醒:既然考大学是不可能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但我会做菜呀。于是,朱群英瞒着家人找了家饭馆,跟人合伙经营起来:只做中午一顿,自己拿分红。就这样,一个街边濒临倒闭的小饭馆,在她的掌勺下,起死回生,变得远近闻名。

这期间,朱群英也想过放弃,但在发现丈夫和一妖艳女子的亲密合影后,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做了个很厉害的决定——和原来的老板谈判,如果想要自己继续掌勺,饭馆得重新注册营业执照,法人要换成她的名字,两人正式合伙。老板很诧异,其实这个问题他早就问过,朱群英也就顺势升华了一下:

当然,故事远没有结束,生意兴隆的小饭馆被原来的老板觊觎多时。就在朱群英拿出几年的积蓄将饭馆重新装修之时,原来的老板带来律师,要收回房子,自己经营。

没办法,朱群英被扫地出门,回归家庭似乎成了她唯一的选择。必须说明一下,此时朱群英的丈夫林一达已成了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相当于曾经的王石和贾跃亭吧。就算对方有理有据,但这口气必须得出一下,当丈夫的也很想借此机会缓和俩人之间的关系,承诺妻子在原来小饭馆旁开一家更大的。结果自然是遭到拒绝,我有手有脚,干嘛要接受你的帮助,婚还是要离,北京我也不呆了,我回我老家,等候东山再起。

这个世界并不友好,但终归还是有几分公平,只要你努力,总会有一些好事发生。在老家呆了一年,朱群英带着借来的钱回到北京,重开了一家饭馆。丈夫依然想要破镜重圆,但朱群英的态度很坚决,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婚一定要离。

就这样,朱群英开始了二次创业。很多人可能觉得她执意离婚不可思议,就像前婆婆所说:“我们一直对你很好啊,我儿子还把你从四川农村带到了北京。”这就不得不提到“女权”二字,现在的“大女主”和“中华田园女”真是让人生厌啊,一边说着要享受米国人的自由,一边说着要享受中国人的传统,凭啥好事都让你们占了?

想要独立,首先是别成为男人的附庸,朱群英为何坚持离婚,因为他知道前夫只是把她当作一个港湾,那句话咋说来着——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所以,一个独立的女性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为很多时候,居高临下的好意并不等同于尊重。我只是想要一个平起平坐的机会,这或许就是朱群英的理由吧。

 5 ) 时间是怎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自己最清楚

隔了十年,我才看到这部剧的结局。头昏昏沉沉的,不知是因为病痛,还是因为剧中人的情感。

最后的最后,陈焕对林平平说,我不想再让那个女孩受伤了。我以为陈焕会重新开始生活。可是,他还是对那个学生说“NO”。他说的原来是这个意思。

看到林平平受出国热的感召毅然出国的时候,我心里就开始对剧情的走向有了底,离婚,回国,见面,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心里早就对他们的破镜重圆不抱任何希望,可是我还是希望编剧会俗滥一回,就像片头的字幕一样,总会抹上喜庆的底子。(毕竟是贺寿片嘛)原来,结局是亮色的,却在我心底抹上了灰色的底子。

剧中的人过了二十年,每个人都被时代洪流挟裹着不由自主地往前走,紧紧追赶的,苦苦坚守的,似乎都失去了什么东西,大家都想辩驳一番,可一张嘴,却又只能苦涩的闭上。

时代是汹涌的,并改变着那些家长理短。原来属于自己的,莫名其妙地就失去了;原来以为是属于自己的,莫名其妙地又成了别人的。谁是赢家,谁又是输家呢?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都背着自己的过去,踽踽独行。

其中冷暖,还是自己最清楚。

 6 ) 编剧李晓明叙说“一年又一年”

提起李晓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由他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以及“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等一批深为观众熟悉和喜爱的电视剧。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推出的连续剧“一年又一年”入围中宣部“五个一”奖和共和国50周年10部献礼片,编剧还是李晓明。带着对这部戏的兴趣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现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的李晓明。

记者:“一年又一年”以编年体的形式反映了20年来的巨大变化,这个创意是怎么产生的?

李晓明:。戏从1997年年底开始酝酿,1998年春节动笔,9月完成若就编年体这个形式来说,想法更早一些那是我在帮助别人策划剧本时,忽然想到,文革后到今天的这段历史可以细细抖落,逐年来写。

  为迎接建国50周年,我们中心准备献礼片,我就想起当初这个打算:细细地写细细地写也有很多种方法,我想最好是一年一集,从1978年年开始,一直写到1998年年。动笔之前我在北京图书馆泡了一个半月,把1978年年到现在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能找到的,都找来很快地捋了一遍。实际上是在呼唤自己回忆,包括当时的一些国家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等。然后决定材料的取舍。我的原则是不管当时这事算大事算小事,只要今天看着有意思,我就留下它。当时特别大的事今天看来是无意义的,我也不要。当然同样是20年,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我是按照我个人的一种感觉,但我觉得我的感觉或许能代表相当一批中国人的感觉。

客观地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盛唐也好清朝开国也罢,这几个盛世,我们都没有赶上,而从史料和各方面来看,当时它再怎么强盛,也不会比得过我们这20年的中国。也可以说,有史以来这是中国的老百姓活得最好的2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确实可以用翻天覆地来概括。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它能承担的任务是有限的,它也不可能真正地成为一部编年史。我还是写两家人,一个是干部家庭,一个是贫民家庭,这样涵盖面广一些。这两个家庭实际上都是老百姓,是老百姓的两端。这也是我比较熟悉的两个范畴。虽然我没在胡同里生活过,但我可能对这种生活有一种天然的感悟能力。另外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个人真正经历过感觉到的历史,所以我在这戏里写的主要人物,就是我们这个年龄:40岁出头,插过两年队,77,78级的大学生。在这部戏里我还用了一个电影院的放映员,尽可能地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脉落捋了一遍。又通过副食店老太太以及顾客和售货员的关系,反映出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这种变化。戏里用电视,文学,流行歌曲,以及婚姻,感情,道德,价值判断等若干个点 。连下来形成一条线当然一个电视剧不可能把中国所有的问题都写出来为什么叫“一年又一年”,它本身就像个流水账一年又一年,过得也挺快;一年又一年,变化也挺大。完全是在个人感觉,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口语化,生活化的东西。

记者:这部戏和别的献礼片相比,除了编年的形式外,还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李晓明:戏以1990年年划界,分成两种风格1978年年到1989年,是写改革开放怎么从无序到有序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纪实的东西多一些,观众看这个戏就会想起当年自己的生活来;从1990年开始,戏的风格,样式到人们的服装,已经跟今天比较靠近了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中国非常平稳地走过了这些年这一段,剧中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感情的纠葛多一些写到1998年年,越写越近,观众也越看越近甚至感到:?这不就是昨天的事吗实际上这个戏就是想引起观众的回忆,联想,并由衷地感慨一声:这20年变化确实大我觉得这就是向新中国50周年献礼了。

所以与其他的献礼片相比,这个戏离人民的生活更近。其他的献礼片更多的是向大家展示一段过去的历史。而它是要唤起人们对现实的一种共鸣。献礼片也可以拍得很好看。这并不需要你去迎合或是编造什么东西,而是要选取题材的一个点。搞电视剧这种大众文化,就要摸准观众的脉,说白了,我个人觉得有意思,没骗自己,我就这么写。一个人当自己的感觉膨胀了,觉得自己写什么别人都应该认为有意思,他的东西就没人看了。所以我每次动笔开写前几集时,是最痛苦的,都要无数遍地问自己:你这么写有人看吗我尽可能设身处地作一个普通观众,冷眼看自己的东西:??如果这个戏是别人写的我会不会看这么多频道,人家为什么要挑中你这个戏停下来?你想告诉人家什么?这些都要事先想明白。我写了这么多剧本也还是常常为这些问题苦恼。

记者:这部戏跟你以往的那些戏相比有哪些同与不同?

李晓明:与我过去的戏相比,它有相同的一面,即那种布尔乔亚式的都市人生,写这些东西是我的强项我个人性格比较平和,我写的戏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东西也比较少。我觉得那种东西是属于非常态的,真正大量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还是那种说不清楚的,缠缠绵绵的东西。

应该说这个戏有它的难度。这里的人物关系都是封闭的,21年的跨度,从头到尾就是这些人物,非常完整。这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因为每年一集,剧中这么多人都得出来晃一圈,而且任何人物都不能丢。别的戏三集不露面没事,这戏三集不露面就是三年不露面,这三年他上哪儿去了,还得说清楚。所以这种情节结构上的排列,特别困难,这种困难观众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我已经绞尽脑汁,使它尽可能地让观众看着自然,以至于你到后来已经不会再去想这一年一年的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人物关系上了。这种方式有时倒逼着你回归到一种生活的原来状态,按照一种生活的正常逻辑来写。

记者:在剧中人物的塑造上有些什么想法?

李晓明:。陈焕这个角色,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高级知识分子 - 北师大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现在的作品写老年知识分子很多,写中青年知识分子相对少一些我想展现的是这样一个人:他看书作学问,平时生活很枯燥,很单调,但也很松弛离婚以后,也有女孩子追他他不花天酒地,也不像老一代知识分子那样过于严谨。他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高级知识分子。戏里我设计的每个人都是“主题先行”的。为什么让他学经济呢?因为这20多年他要不时地告诉大家,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是一种什么状况。我尽可能使这个戏的人物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反映出社会中最典型的这部分人。所以这个戏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设计出来的东西。但它又别于那种瞎编的戏。它必须调动作者全部的生活积累。

记者:在这部戏里你和你的同学的影子非常明显,是这样吧?

李晓明:在戏里我等于是把我的经历,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了男主人公跟我一样,1978年年初从插队的地方考入北师大,但不是我就读的中文系而是政教系,女孩儿半年后上了北大中文系,毕业分到北京电视台,而且是剧本编辑,写的又好像是我。给人物起名字时,也真的是去想那些大学同学的名字。这个戏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写完后基本把我这些年生活的感觉掏空了。

记者:请谈谈你的创作和生活体会。

李晓明:我应该算是中国电视剧产量最高的一个人我从1986年年开始写剧本,精确计算了一下,名副其实是我的剧本有300多集,当“枪手”的也有100多集,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写了将近400集电视剧,共700多万字。写这么多再没几个好戏就说不过去了。我认为我是中国比较纯粹的职业电视剧编剧。但我一直评价自己是个一流的编辑,二流的编剧。

我现在写剧本最大的障碍就是怕重复自己,因为我写的题材面儿比较窄,就是当代都市生活。老想有点变化,但并不容易。“一年又一年”如果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连续剧我可能就不写了,正因为它有点像做古诗似地讲求一种“格律”,形式上有一定的严格的要求,即一年一集,这一年事再多你也得把它说完,那一年事再少你也得把它说出一集来。这倒刺激了我的创作热情。现在电视剧完全市场化了,而且这个市场已经被港台片冲得稀里哗啦。国家拨款,企业赞助早已成为过去,电视剧的创作与播出完全成为一种商业行为。剧本乃一剧之本,对于编剧的要求就更高了。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的创作高峰已经过去,以往的生活几乎让我写干了,但我还是不愿意放弃当代生活这个阵地,因为这是很考验一个人对生活的判断和敏感度的。我现在的 觉就是被逼入绝境。但我这个人又偏偏就喜欢这种事,从写戏的角度讲,这叫置死地而后生。

李晓明说,他有两到三年的时间一个字没写。原因是当时他们中心让他当副主任,管生产管剧本,班子开会决定为全心全意把生产搞上去,自己不要再搞创作。中心搞了个长青藤剧场,要求一年要拍312集电视剧,他在一年的时间里看几千万字的剧本,但是发现老没有好本子。后来别人说,最好的编剧在那儿看本子呢。(1999年9月28日)

转载新浪:好人好梦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633a60100aqit.html

 7 ) 这才是现代女性该有的样子

吃了天涯的安利跑去看这部戏,没想到我一个八零后电视儿童居然从来没看过。真是沧海遗珠。

现代女性该是什么样,这部剧算是写透了。看完这部剧,再看看现在各种大V倡导的价值观,什么女人要男人宠爱,要男人给自己花钱买买买,要男人买房买车,真是只能用不堪入目来形容了。

非常非常喜欢林平平和陈焕的爱情观。林平平知道陈焕有多么优秀,也知道自己再也遇不到比陈焕更爱她的人,但是她更加清楚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对陈焕并不是爱情。所以哪怕在她事业受挫极度失意孤独的情况下,她也没有贪恋陈焕的温暖,转而与他复合,而是选择回到美国从头再来。而陈焕也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林平平,那么哪怕林平平不爱他,哪怕有比林平平更好更爱他的女人出现,他也不会退而求其次,放弃自己的追求。

我觉得这种爱情观真的很高贵,不将就,不妥协,对自己诚实,对对方诚实,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我真的喜欢这样纯粹的爱情故事,他们不能在一起真的非常非常可惜,但是你也知道,他们就是没法在一起,不是因为外界的阻挠,也不是因为肮脏的自尊心作祟,就是你爱我但是我不爱你,不管你有多好。

这里面的女性角色每一个都可圈可点,坚强上进,奋发拼搏,一点不输同剧的男性角色,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电视剧了?哪里还有塑造得这么好的女性角色了?上一个让我觉得很棒的女性角色还是TVB的九姑娘。

怀念九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只要功课好就是风云人物的人生阶段,不需要长得好看,也不需要家里有钱。

 8 ) 忠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小时候看这部戏,只觉得陈焕真好,平平太不知足。到现在重看才有更深的思考。陈焕,从始至终他的事业爱情,都很顺利,而且都是符合他的理想,所以他对现实非常满足。平平很有事业心,而陈焕,对平平而言,他是理想的丈夫,不是理想的爱人。她想更进一步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人没有谁对谁错。只在平平单方面申请离婚的时候,显得有点绝情。不得不说,这部剧太真实了。

 短评

一年一集 这就是中国的请回答1988呀。

8分钟前
  • Melanocyte
  • 力荐

舔许老师颜值巅峰最好的素材,分分钟美的像幅画。若是现实里无趣的男孩子有陈焕儿这么好看,他就是在一万场音乐会上睡着,我也会在会后把他吻醒

13分钟前
  • 你不认识我
  • 力荐

20年过去了,我们的观念没有变的更多元更包容,反而更局限了。

18分钟前
  • 业余影迷徐淼淼
  • 力荐

更像是纪录片的电视剧。

22分钟前
  • 张无情
  • 力荐

中国电视剧表导编高峰,无愧于世纪之交的使命

25分钟前
  • 原节子
  • 力荐

特别喜欢这个“放映员陈福生的一生”,为别人放了一辈子电影,却从没有作为观众去看过一部电影,老了得了眼疾只能听电影的情节真的太感动了。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是如此残酷,太真实了,真实到不像是在看剧。

30分钟前
  • 24city
  • 推荐

五十年大庆时的主旋律,当年很喜欢看,还觉得许亚军很帅… = = 始终还是喜欢把一群人搁在时间和年代中自然风化的故事,岁月自有其不动声色的力量。

35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我小时候就是中年人品味么?

40分钟前
  • 伝説の少女A
  • 推荐

请批量生产大海和陈焕

45分钟前
  • OH12390
  • 力荐

据闻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电视剧。焕儿家的老太太老爷子都非常可爱,里面对感情观的刻画比现在的剧要更开放包容,如果是现在,估计一定要给焕儿平平小欧弄个感情上的“尘埃落定”。比现在打着独立自主女权旗号的某些电视剧,里面的女性角色才是真坚强独立。

50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撇开九九年拍摄的渣画质,以及又红又专的植入,真心是部好剧,二十一集浓缩成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每家每户的故事线很完整很紧凑也很真实。结局没有很庸俗的大团圆,每个人都各得其所,符合每个人的人设,这样的本子和创作真是近十年来难有。。。

55分钟前
  • 小锅子
  • 力荐

改革开放近20年大概会是新中国最蓬勃向上的年代了,这是无可替代的黄金时代,怕也是后无来者了。最开始时人还很纯朴,互帮互助不求回报;那时的学生青年还在较真诗和哲学,还在乎青梅竹马;那时的亲人和朋友都是真心实意的。后来的后来,一切都变了,好多事也回不去。(几天连续看完,感谢友人推荐)8.8

6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陈焕是1978进的北京师范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本科毕业后留校,随后边当讲师边读研究生,出版专著,升任教授。在喧闹的人人捞金的八九十年代,他对下海无动于衷,住在学校宿舍里清贫度日,直到最后一集才分到房。他有一个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说他俩的关系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败。他还有一个爱他的一路读到博士的女学生。是不是有《斯通纳》的感觉了,如果拎出陈父的线,大概会是一出《天堂电影院》,拎出群英的线,会是女性餐饮创业奋斗史,拎出一达大海的线,会是股票房地产的动荡过往,女主的母亲还是出版社编辑。一部映射出许许多多时代侧面的剧,最后一集《相约98》唱到“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可最终,人只有一天比一天更衰老,爱情也只令人心碎。

1小时前
  • 树上霜
  • 力荐

祁厅长真的好适合演这种苦情而奋力向上又和白富美纠缠不清的男青年啊!

1小时前
  • 木棉花开
  • 力荐

陈焕说平平不喜欢他,跟他结婚只是因为被感动了,当他想明白这一点也就坦然接受离婚了。平平说她难以再爱上任何人,因为不会再有人像陈焕一样对她好。我曾经也怀疑我对我老公是不是真爱。看到平平才发现,幸亏。现在想明白,我们最爱的是自己,谁对我好我爱谁。

1小时前
  • 嘉禾
  • 还行

迄今为止看过最高水准的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要排第二了。

1小时前
  • suge
  • 力荐

每个人物刻画得都很到位,好喜欢陈焕妈妈的神吐槽,简直是吐槽界的祖师奶奶

1小时前
  • 豆子菌
  • 力荐

那时候觉得许亚军特好看=_=!

1小时前
  • 推荐

小视角,大格局,看完一部剧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更难得的是这么宏大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居然只拍了21集,想来过去的电视剧大多如此,再复杂的故事,20多集也能讲完,每集每分钟都满满的是内容,再看看现在,唉,一声悲叹...另外说一句,许亚军演活了陈焕这个天使一般的男人。

1小时前
  • EuropaIvy
  • 力荐

这就是大陆的请回答1977啊,特别带劲。

1小时前
  • 西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